《饮食男女》观影感

很抱歉,这篇观影感又超长了,估计有超万字了。有好几个朋友善意提醒过我:现在碎片阅读年代,人没耐心看长文,要尽量短,一看到长文就跑。

可能因为水平有限,必须用长文才能叙说清楚一些东西。

回到写这类文章朴素天真的根本出发点来说,主要有两点,主要还是看好电影后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一些沉淀,是自我“明心见性”的过程,所以长短还是根据自己需要。第二点,也只有通过自己用尽心思、绞尽脑汁、不厌其繁地去写,才能大概完整表达自己所思所见,才是对想看到一点内容的朋友的诚意。

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脚步匆匆,目不旁视,实属正常,不能勉强。本非同道,也不用惋惜。

但总要有那么一点人,对你会很有兴趣,愿意坐下来陪你聊很久,这才是你的同道中人,要好好珍惜,识得三五好友已经足够。

有人会问,你一个卖家具的,写观影感之类文章干嘛?想当专业作者吗?NO,绝无此志。

其实,家具本身也是很有人文艺术内涵的产品,我觉得电影是综合艺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真正好的家具不是从家具书上来的,需要广泛地吸取养料。我有个亦师亦友的研究商业的大咖,叫子道,曾在阿里巴巴长期负责天猫商家培育,帮助过很多企业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他说,对他启发最大的还是来自电影艺术,他对电影艺术学到的东西,让他能更透彻地了解商业艺术的奥秘,获益甚多。

言归正传,说电影。

《饮食男女》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拍得家庭三部曲之一,94年上映,在华人电影史上有巨大影响力,被很多人推崇,几乎到了不看就不是好影友的境界。而我是最近才看的,不由得让我怀疑自己以前看过的上千部电影质量。


李安的家庭题材电影不是讲多么高大上的内容,就是咱普通老百姓那点事。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只要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就会加入的组织和课堂。

但这部电影的名字其实暴露了李安的大目标。因为他想拍一个非常重大的中国儒家哲学思想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饮食男女”。否则的话,李安完全可以起个这样的名字《朱师傅和三个女儿的故事》,或者叫《朱师傅家和梁伯母家的故事》。


如果把“饮食男女”理解为“吃货男女”的男女,请在留言区+1.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是孔子提出的概念,“饮食“就是吃饱喝美,“男女”就是两性关系,是人的两大需要。也就是所谓的“食,色,性也”,这是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

讲出来岂止是掷地有声,简直自带盾构机,扔在地上可以打穿地球,贯通中西,还可以穿越时空,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

如果说一个人深深地接受这个现实使命,那么最起码一辈子不会走太多弯路。


我们再将“饮食男女”形而上一点:

“饮食”——保持当下生命和快乐的经济基础;

“男女”——创造未来生命和快乐的男女配合。


片名非常好地点出了整部影片所讲述内容的核心主题,整部影片内容又是紧紧扣住了电影片名这个主题。完美!

影片取材于90年代的台北人家,大家都知道台湾跟国际接轨的很早,加上李安自己横跨中西,所以这电影反映的内容没有因为过去了20多年而内容陈旧落伍,依旧很生猛,当下来看正合适。


既然描述家庭,所以呢,原则上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好好地展示,在中国传统家庭里,长辈是主角;在现代家庭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需要给于足够的镜头关注,每个人都是追求自我完整的过程。我个人比较喜欢没有太主角意识的电影。


主要出场人物不算太多,两个家庭,一个是中年丧妻的朱师傅带着三个已经成年的女儿;一个是丧偶的老年妇女家庭,一个离异女儿和孙女,还有一个影片中未出场远嫁美国的小女儿;

那就简单地说说几个人物吧:

朱师傅

中年丧妻,膝下三女,一直未娶,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幸好有绝技在身,台湾硕果仅存的国厨大师,n大菜系的活菜谱,家境虽未大富大贵,倒也殷实不愁吃住。按说如此好的条件,再婚也不是问题,可是他一直单着。可见他爱女心切,责任感极强,放弃了很多自己的需要,是一个很符合传统家庭道德标准的中国好父亲。

女儿都已长大成人,老大和老二都有不错的工作,老大是中学教师,老二是国际航空公司高管。老三在读大学生,也成熟懂事,兼职打工。

一个缺乏母亲的家庭,相对来说是会缺少水乳交融的温馨。因为父亲往往不善言辞,他为了维持着家庭的温情唯一能做的,就是干活。比如每周周末做一顿家庭大餐,平时做点家务活,帮女儿洗衣服等。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父亲对女儿爱得很深呢?

影片用一个地方来展示,就是朱师傅每周日做一桌子的大菜。

影片一开头就是这个大厨在张罗一桌好菜。菜品之多,工艺之繁琐,让人目不暇接。说真的,按家宴的标准,真的非常是夸张的,非常奢侈的,我当时就惊呆了。做这么多菜也是很辛苦,也需要不少钱啊,真豪啊。其实,影片内容看下去就知道,朱师傅其实是很“惜物”的,也很简朴,他自己也不在乎吃多好。

“惜物”固然可贵,但更重要是会“惜人”。如果因“惜物而怠慢人”,那是真正的愚钝了。

如果为了心爱的人,“所有的物”都不算啥。李安用这种对比烘托的手法,把朱师傅的爱女之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像朱师傅这样的人,不正像很多中国好父亲的特质吗?不善言语,只会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恨不得把所有自认为很美好的东西,毫不吝啬给予。虽然很笨拙,但是心地很真。


但是女儿长大之后,对他的依赖和需要日益减少,他身上的责任慢慢减轻,为自己下半生考虑的念头自然开始复苏。“饮食男女”这句话,就是片子刚开始他和老伙计发牢骚的时候说的,既是带出了电影的主题,也是埋了一条暗线。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有点愕然。“大叔,你这把年纪了,还想干嘛,怀疑人生吗?”


人总是这样的,当你全身心在付出刚好对方也需要的时候,会达到一种心力上的平衡,你会无暇顾及其他,日子过得也充实而有意义。而别人不再需要你的时候,自然也会有情感的“真空地带”出来,大自然是最不允许真空的,自然会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这老父亲也是如此。

朱师傅应该是花甲之年,影片中味觉渐失,这算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生理机能退化的表现。但影片肯定别有深意。寓意着,在和女儿们缺乏心灵沟通,情感自然流淌的生活里,越来越失去生活的滋味。

朱师傅的亡妻

朱师傅亡妻真人并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故去多年。在最小的女儿4岁时候就因病撒手人寰。

所谓“出现”只是间接的方式:

第一次出现,镜头扫过朱宅中的遗相。真的是跟二女儿一模一样。

第二次出现,是朱师傅老伙计老同事,在酒店后厨开导朱师傅说的,因为朱师傅和二女儿关系最僵。老伙计就说;你二女儿啊,最像你和老婆的性格,既有朱师傅的“挑剔和爱摆架子”,也有她妈妈的“倔强,任性”。所以,不要怪你女儿,怪你自己吧。插一句,其实我们在责怪儿女的时候,首先更应该自责,因为所谓儿女的缺点,都是父母的遗传和影响。

第三次出现,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自家厨房辩论,老爸老妈一辈子吵吵闹闹,一个说是父辈那个年代的爱的模式,一个说是不是爱,是互相伤害。

第四次出现,电影最后,二女儿提及。

其实可能还有,先忽略了。(我介绍这个影片中没有出现的人也有用意。)

大儿朱家珍

很多人觉得这个角色没有像二女儿朱家倩(吴倩莲扮演)“亮眼夺目”,造型普通,平时素面朝天,穿着很冷感,泯然于众。但我却很想说说这个人。

朱家珍是长女,估摸着母亲去世时候,已经很懂事了。所以说从我们传统标准来看,她会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大姐大。“长姐为母”,她很大程度上也自觉承担起了这个角色的部分责任。比如从小照顾下面两个妹妹,严格管制等等。因此,会变得比较强势,和妹妹们的关系就有了距离,甚至会遭到反抗。


由于她特别顾家和传统,或者说,有影片中交待的她有大学时的“遭遇渣男感情创伤”,9年不恋爱,因此成了大龄剩女。

她想着照顾老爸一辈子算了。


表面上看起来无欲无求的生活。

很有意思的是,她后来成了虔诚的教徒。但其实可以这样说,大部分内心有深层烦恼的人,会去宗教信仰,很多心理有问题想不通的,会去宗教信仰,寻求一种解脱。

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姐内心的不平静呢?所谓树欲静风不止。

她见不得邻居恋人男女的欢乐喧闹,甚至都见不得自然界动物求偶的信息。一看到就无法抑制的烦躁。

说明她内心还是有很大的期望的,无法心如止水的。

影片前面通过家人之口得到的信息是,她是因为大学时被男友抛弃而不再有重新谈婚论嫁的念头,俨然一副痴情绝恋的“烈女人设”。

然后事隔多年,那个所谓渣男同学从国外回来,又被她妹妹无意中打听到,其实根本没恋爱这回事,渣男的对象根本不是她,甚至根本不是渣男,反而是被抛弃的人。那么如此看来,她又是属于“单相思”的痴心女人设。

但问题是影片又没有更多信息去最终铺陈她的痴心,甚至乎她根本不关心这个“曾经让她单相思的,并孤身那么久的男人”,有些不合常理。但影片没有揭露,很多留白。

越是秘密太大,越是留得太久,也就越失去揭开的必要。因为已经在人的血肉里埋得太深,一旦挖出来,对所有人都是伤害。这个事情,她二妹很有分寸,也只有烂在自己心里,这个做法是很明智。


那么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她即不是烈女,也不是单相思,而是“苦肉计”。她只有像家人通过宣告自己有“感情创伤对恋爱绝望”的惨烈现实,才能够相对安稳地留守在家里,才能够实现她照顾老爸一辈子的孝心。


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就非常符合她姐的气质了。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女性“隐忍和内敛”的品质。

其实很多事情是非常矛盾的,尤其在中国家人的情感世界。中国传统家庭成员关系,从审美的角度看,所谓的血溶于水,生命共同体,矛盾统一,各种需要纠结在一起,理不清,剪还乱。


女儿希望父亲能老有所养,不希望看到他孤苦伶仃一个人,于是就只好牺牲自己,父亲快乐,她也会快乐。但是她自己的人生愿望又没有满足,肯定是痛苦的,难两全,只有通过其他渠道去释怀。(比如信宗教)


假设她直接说,“哦,我为了照顾爸爸,不嫁人了”。

这样可以吗?肯定是断断不可以的。

因为这样子做会成为全家人的心理负担,是无法实现的。聪慧的她深知这样的结果。

她只有想出一个“苦肉计”来换得一种平衡。

所有的苦水自己咽下去。但痛苦并不会离她而去,特别是她发觉自己这样做,并不能换得家人的理解和尊重,她也会不平衡。


这种情感在中国人中其实蛮多的。比如最简单一句话“报喜不报忧”。只想让家人和朋友分享喜悦,却不想分享痛苦。但实际上内心也希望别人的关心。但有的时候,别人的关心,特别是对大的困难,言语的关心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多一个所爱的亲人痛苦。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同样道理:“众苦苦不如独苦苦”吧。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

请你忘记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

请你告诉我”。


这个流行歌曲说的意思差不多。只是角度不同。

现在人看来可能很难理解,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很真实,很朴素的深情。有点凄美是吧。

再顺带说有一个关于家庭的广告,看了也让人为之动容的。

CCTV广告里面,一个风烛残年,颤颤巍巍的老父亲,带着老伴在医院治疗,接到女儿的问候电话,老父亲却一直说“没事没事,我和你妈都挺好的”。意思是不想他女儿担心。

只奉献不索求,我奉献,我开心。只要你过得好,我就开心。

这一直是我们传统情感中的一道灿烂人性光辉。

如果说宗教的智慧是让人学会“忘我”才能快乐,那么其实中国传统优秀家庭观念里,也何尝不是让人学会“忘我”呢?

只不过,“真正的忘我”都是很难的。


在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者来看,这是根本不提倡的。

只顾自己享乐,一味索取。

但一味索取就能快乐吗?其实也不会,越索取的人,越不会满足。所以这也不是一条正道。

我认为更加可行是,一个家庭互相修行,彼此成全,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忘我,少一点苛求,倒是更加可行。


为什么老大朱家珍会有这种性格或者情操的形成呢?

当然跟“原生家庭”有关。

源头还在朱师傅身上,他爸在他妈死后一直未娶,全心全意照顾她们三姐妹。她不仅认为这是他爸爸对她们无限的爱,也是对她死去的妈妈感情上的忠诚,尽管他爸妈以前经常吵架,但在她眼里,也带上一层美颜滤镜,变成是一种老式夫妻的“恩爱”。

即使在当下,也符合很多人的对老一辈夫妻恩爱的审美逻辑:再怎么吵架都不会分开,而且彼此忠诚。

当然最后,大女儿还是嫁人了。

为啥呢?

有两个大的契机:

1)最小的妹妹先嫁人了,朱家珍并没有看到这对家庭造成的冲击,是对她的一个正向刺激;

2)自己长期压抑需求后的强烈反弹;

3)被学生用假情书严重戏耍之后的奔溃。

所以说,本能的东西,不是你想抑制,想抑制就能抑制。就像地下的火山一样,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会蓬勃而出。


 二女儿朱家倩

二女儿航空公司高管,很接近西方人思维,更现代,更前卫。

她是第一个想搬出家去外面住的人,因为呆在家里气氛太压抑。因为老爸老姐都要管她。

她和前男友一直保持着不可描述的娱乐关系。

她并不向往步入稳定的婚姻殿堂。

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她跟她姐不同的是,她姐姐可以接受他爸妈经常吵架的“恩爱感情模式”,但在她眼里,这完全不值得过,是“战争”。

她为什么和前男友连恋人都做不了呢,只能做某种伙伴关系。

影片中一开始就道破原委,所谓重要的放前面讲。他前男友说他们之前的恋爱生活,就是经常吵架。

凑巧的是,前男友也是个很新潮的人,两个人倒是可以在没有感情要求的前提下,保持“纯身体”的男女关系。某种程度,也是对“饮食男女”实践的一种新型关系。

如果你认为她是一个很放浪形赅,玩世不恭就错了。

她骨子里依然很传统,很善良,有底线的。

在感情上,她也不是那种彻底失去原则的人,还是有风骨的。这也可以说是来自家庭的传统思想吧。

何以见得?

当前男友准备结婚了,她很自然表示恭喜和理解,并愿意结束关系。

但是他前男友说还想保持以前那种特殊关系时,她断然拒绝了。并感到深深地厌恶,影片有个细节动作,她告别前男友后,行走在路上,一个趔趄,呕吐了一下。

也许这个时候,是她重新反思男女关系的问题。

因为她想保持的那种“真空状态“的男女关系是多么脆弱,多么天真。

她希望保持的是“自由人之间的自由关系”,是平等的,是无害的。

但一旦对方不是自由人了,这种会侵犯别人家庭的行为让她无法接受,并且也不接受这样的人。

她这种行为性格在下一次的办公室激情中,再次得到了体现。

她有一个临时来帮手的同事,当然很优秀那种,高大英俊又有才华。

自然也让她喜欢的,人之常情。

由于配合得很好,有一次就差点走火,当然因故中止。

那个男的是一个已婚人士,虽然夫妻感情也不好,但终归还是有家庭之实。

所以这次“未遂事件”,他们两个反而最后都落得很开心,很轻松,成了互相真正欣赏和尊重的好朋友。

李安非常善于展现人性。人性无需刻画,因为人性就在那里,需要只是展现。

人性从来不是非善即恶,非黑即白。往往是善恶纠结在一起的。

“善”无非是,每一次善恶交战的时候,有些人的善良很强大,可以轻易战胜恶念,有些人却是侥幸胜出而已。

但没有人可以永远保证,下一次的善恶交战时候,善都能胜出。

她和父亲有很大的隔阂:

其实她小时候受她父亲影响,很喜欢厨艺。也因为小,有一阵子跟在父亲屁股后面享受了几年学习厨艺的欢乐时光。但长大后就不允许了,他父亲朱师傅扼杀了她想成为一个大厨的理想,而遂她父亲之意读名牌大学做了金领路线,当然父亲是为了她好。

但是自己的路被别人决定,对于一个现代青年,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所以矛盾因此种下。

但是,她心理仍然对这个家庭的成员,特别是对父亲,有深深的爱。只要是正常的亲人关系就是这样,即使看对方多大怨气,但内心都是希望对方过得好,这是一种本能,也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的反映。

三女儿朱家宁

三女儿年纪最小,母亲去世时,只有4岁,印象很少,所以几乎没有受她父母关系的影响。但是人一样遗传了老爸善良的基因。


她非常天真和淳朴。所以导演给她一个几乎完美的婚姻。

她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却是最早找到归宿的一个。

她也是里面所有角色中最轻快,最豁达,最不纠结的一个人。

比如,当她二姐准备搬出去住的时候,她大姐说了一番很矛盾的话:我应该替你高兴,但内心却觉得不平衡。原因上面已经说了,她大姐的情感审美模式。

但是她完全无压力,很漫不经心地说,这有什么好不平衡的,很正常啊,迟早有一天,大姐二姐都会嫁出去。


她有完美结局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她笃定地相信: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可以在一起可以自由自在并且愉快的交流。

李安导演又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展现正确和错误的男女爱情认知模式,特意设了一个反面案例。

原来她的男朋友是她室友的对象。但是她室友很奇怪,用现在话说,喜欢“作”,她室友明明很喜欢那个男的,却经常折磨那个男的,还装作马上要甩掉他的样子。也许在她心理,她不够有安全感,她认为只有一个像奴隶一样可控制的对象,才是好对象。而这个男的也被这种方法搞得晕头转向,觉得对方“爱自己”才会这么做,搞得很着魔,明明很痛苦,但却自我洗脑安慰自己。


然后老三觉得这男的不错,就点醒了这男的,结果慢慢水到渠成,还是一个超级房地产富二代,重要的是,人品又极好。

其实按道理来说,这样的话看似简单,能明白却需要很高的智慧的,非常成熟的,是以她这个年龄段不具备的。

我想也许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父亲近乎完美的形象和给她足够的爱,给了她无比的安全感吧,她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分辨什么是理想中的好男人。

朱师傅的结局

朱师傅,大女儿,小女儿相继出嫁。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估计李安对《喜宴》上婚嫁模式已经用过了,不想再重复,这次用极简的手法,出嫁非常之快捷。

可以说是一顿饭的功夫。每次女儿发布消息都是在家宴上,而且是说完基本走了。

镜头就出现家门口,朱师傅率领剩下家庭成员送女出走,面容严肃,呆立着,你看不出悲和喜。当然,作为旁观者觉得有种悲伤气氛,因为会代入感。

但我揣测,每次女儿嫁出去,对他来说都是卸下一身责任,是一种轻松快活的事。因为每次嫁女后,他都会去澡堂擦背按摩。

一次一次送,最后一次,就是只剩二女儿,就好办了。

也许朱师傅觉得为自己发声的时候到了。毕竟年纪大了,等不起。

在紧接着一次家宴上,朱师傅宣布了一个重大个人消息,就是准备卖掉老宅,和梁伯母的离异女儿锦荣一起过日子。

这是整个电影最高潮的场景。

因为几乎出乎所有家庭成员的预料,她们都以为朱师傅会和梁伯母在一起,梁伯母自己都喜滋滋等待老朱向自己表达爱意的。

而且也出乎观众的预料。但是再回想前面的线索,又显得很合理,无懈可击。

李安这个包袱很绝。差不多2小时,这个暗线一直收得很好,若隐若现,没有马脚,却逻辑严密,论据细腻但很真实自然。


其实梁伯母的离异女儿,很早就和朱师傅有亲密关系的,毕竟也很正常。但一直没有透露,大家都很藏,因为各种条件不充分,越藏越显示这段感情难被接受的苦衷和顾虑。

插入一段关于梁伯母的事。

梁伯母是锦荣的妈妈,电影中道,在美国小女儿家和洋女婿处不好,呆不下去,回来投奔锦荣,受到了朱师傅非常绅士的礼遇,递茶,点烟,毕恭毕敬,端坐一边陪梁伯母唠嗑大半天,梁伯母对朱老汉好感日浓并想入非非。

这些情节也是烟雾弹,很多人会以为朱师傅内心空虚需要有个老伴吧。其实后来没想到是女婿对丈母娘的恭顺之意。

当然从“饮食男女”的主题来看,这个是很好体现梁伯母需求的素材,不可缺少。


某种程度上来讲,所有人,包括三个女儿,和观众,为什么没想到这一层,其实是掉进了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坑”,就是太低估了老年人的需求了,总觉得色彩斑斓的生活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嘛,有个人跟你唠唠嗑就该知足了。却万万没想到,朱师傅却有更高的目标,老年人也有完整的追求,姑且不说年轻貌美之类,但也要情投意合,有共同语言之类吧。梁伯母在里面是个“老巫婆”的设定,她们几个女儿都不喜欢,但是心里面都认为,给朱师傅凑合着做个伴吧。如此随便拉郎配的方式,真的可以说明儿女们对朱师傅太敷衍了。


当然这个重磅消息,除了朱师傅和梁伯母的女儿锦荣之外,所有人都震惊了,不欢而散。梁伯母最难受,当场气晕并醒后控诉。家里陷入一片混乱,好好地一餐,没开始多久就以众人手忙脚乱送医院而戛然而止。人去屋空,只留下老二一人凄凉无比。

(上面的台词是梁伯母说的)

第二个心理难受的自然是二女儿。因为她觉得深深地被父亲辜负了。

她原本都想放弃很好的外派国外就职的机会,一门心思留在家里照顾老爸,就像她大姐曾经想做的那样。父亲不但要结婚,还要卖掉她留有那么多记忆的老房子,情感上一时无法接受。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悲伤失落的情绪,为一个家庭搞得分崩离析的样子而感到一种凝重。


当然,电影该精简的过程全部省路,中间的困难全部忽略,朱师傅和景荣还是走到了一起,并在新买的房子里。在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新居里,朱师傅出门做事,景荣缓缓站起来惜别,镜头慢慢浮现出锦荣隆起的大肚。

看到这里,捧腹大笑。

一扫前几分钟还是让观众产生怀疑人生的凝重和虚无感。直感慨人的本能太强大了。

看到这里你会有一种莫名的乐观情绪。

感慨人类历史几十万年,栉风沐雨,渡尽劫波,最关键的力量不是靠科技,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各种思想,靠得得是人的本能,靠的是“男女”的力量。

即使像垂暮之年的朱师傅,放佛全然忘却了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几十年的艰辛和所受的折磨,反而义无反顾地再生第四胎,而且还要带锦荣和前夫生的小孩。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豁出老命精神。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插一句,这可以作为鼓励生二胎的宣传片)

朱师傅的味觉为啥复苏


影片结尾的落脚,朱师傅去老宅,老宅其实被二女儿买了。


有个细节非常重要,朱师傅来到老宅门口,下意识地想像回自己家一样拿出钥匙开锁而入,但是手到门边刻却停止了,想了一下,变成了礼貌的按门铃。


然后女儿出来开门互相say hi,说“请进”。再接着,朱师傅进入家门时候,想脱鞋而入,像做客一样。这个细节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而是两家人。以前朱师傅可以随意进入女儿房门喊她们起床,一个人自由在客厅内大步穿梭。这种微妙关系分寸感,正是反映了父母对成家子女的界限感,是自然的现象。可能很多年轻人还无法体会。

女儿在厨房做了几个菜,和朱师傅共进餐,朱师傅喝着女儿的汤,似乎也突然有了意识,自己的味觉复苏了,对女儿说“谢谢”,父女两个深情握住对方的手,此刻心意完全相通,所有的隔阂都消失不见,唯感暖意心间流。电影收尾。


其实这里面信息量很大,为什么朱师傅的味觉会恢复呢?

当然这还是一种隐喻,有点超现实,但实际上又非常客观地合情合理呢?


首先一方面,朱师傅新家庭生活的开始,激发了他的身体机能,他过上了他想过的生活,从此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使命,焕发新春,就像老树抽新芽。


第二方面,二女儿保存了他的老宅,没有落入他人之手,熟悉的环境会保存熟悉的记忆,让他有些宽慰并感动。


第三方面,这一层其实最感人的,藏得最深的,也可能是最本质的。我想,为什么朱师傅味觉复苏要感谢二女儿?而不去感谢现任妻子呢?

想着想着,突然豁然开朗,然后感到一阵心灵上的震颤,头皮一麻。


因为这碗汤里,让他回忆了他亡妻做菜的味道。

非常有意思的场景,我再倒过来捋一捋:

老朱来到客厅,环顾昏暗的客厅空无一人,神情不禁感伤。

客厅里没有开灯(导演为啥不开灯呢),很昏暗,只有餐厅和厨房,亮着灯,她女儿从身后的厨房到餐厅间穿梭,这种场景太熟悉了。朱师傅穿过昏暗的客厅来到温馨的餐厅,这样的情景的体验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有超现实的时空穿越感呢?

餐桌边空无一人,只有他一个人。然后女儿给朱师傅装好汤,朱师傅喝上一口,就很自然地开始了“吐槽模式”。说这个“汤姜放多了”。然后两个开始轻量级拌嘴。女儿道出,这是以前妈妈做汤的配方,是妈妈的味道,还特意提了一句,你们以前经常为这个斗嘴。

因为这个环境,因为这个“姜”味,因为二女儿说起的关于爸妈过往,所有的记忆轰炸,让他恍惚间心头浮现起自己几十年前和亡妻的点点滴滴,回到了过去: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小孩,妻子还很年轻,他辛苦一天回到家里,妻子端出饭菜,他开始吐槽妻子的手艺……

也许从他前妻撒手人寰的时候,当他一个人挑起生活的全部重担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尝到前妻做菜的味道,也再没有闲情逸致去细细品嚐生活的美味,也许从那一刻起,他就慢慢失去“味觉”了。

而此刻他又尝到了已经离开很久很久的前妻做得菜的味道,恍若前世,又近在眼前。生活多么不易,岁月之河又多么无情,匆匆而过,似乎带走一切,不留痕迹。而这只一刹那,朱师傅又仿佛重新活了一遍“过去”,怎能不百感交集,各种神秘的力量汇合,他的味觉复苏了,尘封已久的对前妻的回忆也复苏了。


这一层尤其让人感佩,甚至有种“殊胜”之神圣感。

正如她二女儿在影片中段所说的,她几乎没有童年的回忆,因为童年不快乐吧,就选择性封藏了。只有当她自己在做菜的时候,一道一道菜做出来,相关的回忆才会浮现。二女儿回忆起以前父亲儿时父亲的亲切和慈爱,露出很少见的喜不自胜的神情。

这个说的戒指是她父亲用萝卜做得

所以说,食物哪里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呢?它一日三餐陪伴我们,太多太多和亲人的情感,跟着食物,看似不经意的,却一点点地沉积在心里,是无比的绵厚,又无比的鲜活,到了某一个关口,会喷涌而出,链接和融合所有和自己相爱过的人:父母,夫妻,子女,甚至极好的朋友。

回到电影的主题“饮食男女”。只有两家的案例能有普遍意义吗?

其实李安选的案例,人物,故事,以及人物语言,都是在生活边随处可拾的熟悉感和接地气,都能让人有极强的共鸣感。

影片有几处空镜头,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大街,也很耐人寻味。

空镜头在电影上必有其艺术意义的,比如让人引起联想的作用。

人来人往的大街,这么经典的场景,我想起一个禅宗故事:

有个人看大街上人来人往,就刁难禅师:“街上一共有多少人?”

禅师说:“只有两个人!”

再问:“怎么只有两个人呢?”

禅师说:“一个人是名,一个人是利.”

那么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在街头上走来走去那么多人,忙碌奔走,无非一个为“饮食”,一个为“男女”。

你觉得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稻盛哲学学习会)打卡第17天 姓名:Michael 部门组别:待定 部门:业务部 【知~学习】 阅读《活法》第二...
    Michael_1030阅读 235评论 0 0
  • 感赏13:今天女儿参加义工活动择菜了。榜样的力量强大,女儿忍住游戏玩手机的时间去做义工,棒棒哒,谢谢女儿!
    苗苗朱阅读 158评论 0 0
  • 2017年8月1日,呼和浩特市环卫局渣土办玉泉队,巡查巴彦淖尔路桥头时发现乱倒,现场勘察约2车。及时向玉泉区环卫局...
    玉泉机动阅读 3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