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书评报告

——写于2014年11月

书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Media Convergence The three degrees of network, mas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 著    刘君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作者简介: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媒介、认知与传播系教授,“计算机与传播中心”副主任,美国富布赖特高级学者;  研究领域涵盖传播理论、数字媒介和研究方法论。曾任丹麦首相媒介委员会顾问、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担任多部社会科学索引(SSCI)学术期刊编委,包括《传播学学刊》、《欧洲传播学季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社会符号学》等。他也是《国际传播百科全书》传播理论与哲学卷的负责人。其发表论著中,英文论著主要包括《媒介与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Rutledge,2012),《媒介融合》(Rutledge,2010),《社会符号学视野下的大众传播》(SagePublicationsLtd,1995)等。

刘君

文学博士,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国际传播与文化全球化、数字媒介与网络社会、影视批评。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包括丹麦国家人文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农村的社会与政治组织”子项目“新媒介与中国社会变迁”、“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闻学科子课题等。  曾参编四部论著,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于社会科学索引(SSCI)和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包括《当代亚洲研究》等,并被《新华文摘》与《人大复印资料》摘编与全文转载。

 

二、内容提要:

本书提供一种认识媒介融合的新视角。在延森看来,媒介融合带来了研究上的转向——从作为技术的媒介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后者的一个中心命题是特定的媒介与传播实践将对社会组织产生何种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交流与传播观念的理论规范问题,本书就是阶段性的成果:基于对交流与传播观念史的考察,建构全新的认识论范式,既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也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派。这一任务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本书在哲学、符号学、社会学、阐释学、控制论科学的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对于该书,世界知名传播学者利文斯通如此评价,“在这本集系统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著作中,延森既提供给媒介与传播研究一套激动人心的基本理论,又赋予了我们一套宏大而实用的工具”。

 

三、目录:

■总序

■推荐序言

■中文序言

■前言

第一编传播的批判

导论传 播··················································003

一、传播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关于天气的讨论

三、理论与实践中的交流与传播

四、本书的梗概

第二章 “我犯错 故我在” ······································021

一、 与经典的交流

二、重现亚里士多德

三、康德与若干哥白尼的转向

四、 皮尔士实用主义

五、案例研究:诠释社群

六、语言学转向

七、一次交流的产生

第三章 产生影响的差异··········································043

一、 科学的冲突

二、 意义存在于何时?

三、案例分析:三种产生影响的差异

四、从信息到意义

五、传播——介于传输与仪式之间

六、 施为性与交互性

七、 传播的范围

八、可控制的媒介


第二编三个维度的媒介


第四章媒介物质··············································065

一、 最初决定论

二、 三个维度的物质载体

三、 案例分析:三级传播

四、 从物质到媒介

五、第四个维度

第五章 媒介意涵··············································088

一、 媒介曾是讯息

二、媒介与形式

三、网络中是否存在一个文本?

四、案例分析:搜索媒介

五、三个维度的元传播

六、转化与变迁

第六章 媒介制度··············································107

一、“启发思维的制度”

二、传播的二元性

三、案例分析:手机传播中的“移动”是什么意思

四、交流的权利

五、保留部分的权利


第三编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双重诠释


第七章科学的媒介··············································129

一、科学的符号

二、 新媒介,老方法

三、 信息与推伦

四、案例分析:普遍性的归纳

五、最终的统一

第八章传播的未来··············································150

一、 “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实用”

二、实践中的理论

三、现代主义的实用性

四、后现代主义的实用性

五、案例分析:漫画传播

六、第三条路径

译后记··························································196

 

四、对本书的认识:(来自序言和后记)

(一)[英]索尼娅·利文斯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主任 社会心理学教授)

《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索尼娅·利文斯通提供的基础性研究显示,观众是在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多种方式解读电视节目的。该书选取了电视节目中最常见而又令人深思的一种类型——肥皂剧,将其作为特别有趣和富于挑战意味的案例研究,以此探讨了这些问题。本书着眼于“能动性观众”这一社会心理学文本角色的实质,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所提供的既有理论范式。

利文斯通认为,互联网整合了印刷媒介和视听媒介,并将这些媒介置于同一种之中,其间,人际传播扮演着“核心应用”的角色。他还认为,实际上贯穿于我们研究的,无外乎是交流与传播,传播的观念承载了人类最强烈的希望和恐惧。

利文斯通认为本书杰出之处在于延森洞察到的书中最为关键并始终贯穿其中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本书既精炼又包罗万象,延森试图构建一套传播理论,它不仅囊括人类思想史,而且适用于诠释全球不同语境下人类的传播活动。在这本集系统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著作中,延森即提供给媒介与传播研究一套激动人心的基本理论,又赋予了我们一套宏大而实用的分析工具。其对于“三个维度的媒介”所蕴含的潜能展开的分析、批判与利用将激励传播学界的学者及学生为可预见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二)刘君:“三个不同寻常”

1、本书虽名为“媒介融合”,但全书涉及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媒介融合”的内容与讨论并不显见。延森教授重新界定“媒介融合”的概念,即:“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从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媒介融合”的的崭新视角和和概念范畴。本书理解的媒介融合视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变迁语境下催生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人类交流与传播的诉求的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变迁这一本质。它相应拓展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范畴:媒介融合不仅仅发生在媒介这个环节上,同时一定意义上也包括了更为重要的媒介研究领域方法论的融合和媒介实践制度的融合。

2、本书虽名为“媒介融合”,但真真的重点在于副标题“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认为本书试图从宏观层面入手,以上述三个维度为分析路径,重新系统化并规范化媒介与传播研究。对应的具体传播形态: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分析框架。

3、本书虽然隶属于媒介与传播研究领域,但其间相当一部分内容却是大陆传播学界鲜有人涉及的,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罗蒂、实用主义等。


(三)中文版序言:  延森(2012年1月)

交流与传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们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而且日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络和手机媒介的普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参与到随时随地的交流与传播中,交流与传播活动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决定论”(信息和传播技术决定了社会与文化的组织形式)

本书认为,我们应当重构当前的研究焦点,从作为技术的媒介,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

人类本身就具有媒介的素质——我们在社群生活中从事着面对面的、本地化的交流。延森的所认为的第二维度的媒介——大众传媒;由网络化的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之类的数字媒介构成第三维度的媒介,它整合大众传播和不同的人际传播。

曼纽尔·卡斯特尔提出“网络社会,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媒介与传播既是社会交流的一部分,又是社会交流活动的场所。特定的媒介与传播实践将会对社会组织从微观到宏观层面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案部分取决于交流与传播的观念的理论规范,也是本书的目的所在。未来研究的挑战在于如何立足文化语境,对期间的传播实践进行描述、诠释和解释。其解决途径之一是通过实证方式对全世界的媒介与传播的多样性进行考察;解决途径之二是重新思考关于媒介与传播研究的民族与区域特殊性。

作者希望本书达到的目的:本书能够被视为跨文化对话的引导——围绕交流与传播的观念,以及最为人类最普遍的实践活动之一的交流与传播的比较研究。

(四)前言:延森(2009年1月)

“两次尝试”:尝试依托于旧媒介的既有经验,力图把握新媒介;尝试在技术更迭和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理解交流与传播这一普遍现象。


五、正文

A、本书梗概:

第一编:传播的批判

第一章:传播的批判,围绕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考察

第二章:立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讨论哲学与传播的关联

第三章:反思媒介与传播研究,拓展传播批判的视野,并深入其当代研究领域

第二编:三个维度的媒介(围绕媒介作为物质、话语和机构三个部分的定义展开)

第四章:讨论了传播的物质条件

第五章:讨论作为传播的物质手段的媒介与作为表达的话语形式的媒介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将媒介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构,引发整个社会对其普遍共存的反思与协商

第三编: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双重诠释

第七章:讨论传播领域的方法论情况,并认为新媒介为既有方法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八章:讨论媒介与传播研究中部分实践中的、政治和道德的影响。


B、书中精华:

(一)导论传播

本书,作者以网络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的”数字媒介作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交流与媒介的概念,并构建一套理论框架,致力于研究跨越三种不同维度的媒介平台上的传播活动。

三种不同维度的媒介包括:第一,人的身体,面对面交流得以实现的物质平台;第二,大众传播的技术性生产手段,它以模拟信号传输为特征;第三,数字技术,催生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网络化交流与传播活动。

本书批判,新媒介的不断积累甚至将会取代面对面接触的观点,延森认为,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旧的媒介鲜有消亡,人类占据着以技术为中介的传播活动的关键位置。

传播不仅塑造着社会,同时还预示着社会的发展,应对其间已然发生的、尚未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

1、 传播目的

1)传播的目的在于终结传播。(理论上而言,个体、群体、机构、整个社会和文化经由传播得以启蒙与赋权,进而采取行动)  传播也有终点,起终点受传播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制约。任何传播都将面临着终结,无论这种终结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还是过程中的偶然性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传播的终结可能明显,也可能十分隐蔽,连传播者自己也察觉不到它的发生。

2)传播包含着争论。这种争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涉及的是琐碎的事务,但有时也涉及重大的事件。传播的观念始终充满着争议,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争议并不见诸研究或一般性交谈中。在新媒介出现之后,传播的观念就变得具有争议。

3)口头语言和符号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就那些处于当前时空与经验世界之外的物质世界进行交流。格雷戈里·贝特森将人类所具有的识别其他生物体所发出的信号能力称为信号系统。其中语言和手势使得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世界,交流与传播则将这些世界加以分享。书写、印刷、电子以及数字媒介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极大程度拓展了人类对可能世界和现实的想象、表征以及交流的能力。媒介的在场不仅使得现实的不在场以及传播者的不在场成为可能,而且使得现实与传播者同时不在场也成为可能。

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格雷戈里·贝特森在1964年3月的第一届梅西基金会会议上获得了传播和源传播的思想。当时,来自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理学家W·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声称,每一个神经细胞的发送都既具有一个“报告”的性质,又具有一个“命令”的方面。贝特森把这个隐喻运用到传播中。

传播的内容(沃茨拉维克等,1967)——这种内容传递着讯息(message)中所包含的信息(information)——是报告的层次。传播的关系方面(相当于命令的层次)传递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一个讯息(message)的关系深度对于讯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或予以构造。因此,它是一种元传播。

例如,在动物园中一个猴子开玩笑地咬另一个猴子时,两个猴子都明白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尽管它们看上去像是真正的战斗。这个“咬”的信息就是一个元信息传播(metacommunication,关于传播的传播)的讯息(message))——它说:“这是一个玩笑,不是战斗。”为先决条件的。


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

元理论研究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元”的西文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它种种表现。这以元数学(metamathematics)和元逻辑学(metalogic)为先声。

4)传播的风险。

当传播涉及选择的可能与权利的问题时,或者当传播涉及为数众多的人们,在他们挑战现有的世界观、既得利益以及根深蒂固的身份认知时,传播的风险就非常高。对于大部分的人类史而言,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深刻影响了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以及传播渠道的开放性。两者不仅致力于根据所发现的样貌描述世界,而且依照人类的目的对世界施以改造。信息与传播的手段的社会组织制约了其施为性——人们如何以言处事;广义而言,即人们如何借助特定的媒介完成特殊的事情。数字媒介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交流与传播的施为性特征。

可利用性法则指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简单根据他们对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记忆的难易程度或记忆中的多寡,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寻找其他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情绪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程度,从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Kahnemann和 Tversky 研究了根据想起一个例子的速度来评价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发现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回忆偏向和搜索偏向,因为人们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时,并不是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能被无偏差地搜索到。

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搜索方式有效性对决策的影响:你认为以r(如:ride)开头的单词,还是第三个字母是r(如:circle)的单词多?人们因为很容易地从记忆中提取一些单词,如red,roof等一系列以r开头的单词,却很难短时间内提取第三个字母是r的单词。于是往往立刻做出判断:以r开头的单词多。但实际上仅仅是因为我们对第二种情况不够熟悉,认为第三个字母这一提取索是无效的。真正的情况恰好与我们的选择相反(卡那曼,1973,1979,2000,2002;特维尔斯基,1974)。

可获得性启发法常用于判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概率,这时人们往往会利用记忆中最容易提取的信息进行主观估计,因此,频率或者概率的估计极大地受事件熟悉程度与突出性等可回溯性因素及搜索方式的有效性和事件可想象的难易程度的影响而造成认知偏差。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当被问到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时,人们往往根据身边熟悉的人得此病的情况进行推断。这就是熟悉效应的一个表现。又如当被问到每年因飞机失事和被毒蛇咬伤而死亡的概率哪个大时,人们往往更容易选择前者。虽然也许事实上二者发生的机率相同,但由于舆论传媒的导向作用,使得我们对前种情况更为熟悉和敏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根基假设—人的行为规律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质疑。

觉曼(Dreman,2000)发现,由于1929年股市崩盘的痛苦记忆,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人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绝好的投资机会。又如,德邦特(De Bondt)和沙勒 (Thaler)也发现,在股市中,投资者经常对一些令人感到惊讶的新闻作出情绪性反应。我国股市一直有“消息市”、“政策市”之称,许多投资者对一些“ 惊人的”消息作出反应更是毫不为奇。

要恰当利用可获得性启发法,投资者应:

(1)学会忘记。人的记忆力强是好事,但有时也不妨学会忘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妨将过去在股市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全部忘掉;只有忘记旧的,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

(2)一旦经过分析作出投资决策,不宜仓促改变决定。要时刻谨防一些生动、新异的新闻、消息和故事,影响自己的投资决策,更不要成为情绪的俘虏。

(3)保持良好的心境。心境会影响到个人对未来的预期调整系数;不良的心境会使调整系数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投资预期。

(4)不宜在心中对自己的“希望”进行过多的预演。对某一场景预演越多,越以为它会出现,最终则成为自己臆想的奴隶。

2、案例分析:关于天气的讨论

人类的传播活动探索着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确定的边界。经由不断的摸索,人类通过交流与传播确立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范围,并将其记录在持久留存的媒介之中,记录下来的经验为未来的行动提供了宝贵资源。(例如个人记忆和人类基因库)

信息:1948年,信息奠基人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第一点:我们需要对自然环境这一公共事件采取集体行动,因此,围绕自然环境这一公共事件展开交流与辩论

第二点:围绕天气相关的知识的传播以及随后采取的行动,都与公开的、可利用的、开放的媒介不可分割。

人类发现并进而改变了自然环境,而且自然环境则有助于我们解释某些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化。为了预测和绘制天气变化的情况,正规的测量工具逐渐代替了非正式的观测活动,从而得出了今天的信息——也是当时情况下他们无法想象和触及的信息。但是,当前关于气候变化的资料还主要面向那些小范围的科学社群。(受等级传播的影响,这些群体掌握着该领域中特殊的信息与传播能力)(传播的局限,是一个将始终存在的问题)。对于地理上分散、文化异质的公众群体而言,只有当大众传媒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的形式重组这些重要信息,才有可能推动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辩论。   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仍然必须根据所获的信息,在本地范围内采取行动,这些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多级的交流与传播活动。  媒介与传播研究考察人们如何开展与结束他们的传播活动,以至于消除分歧,进而解决所共同面对的环境与其他问题。

两级传播: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也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

N级传播:对两级传播观点的修改和补充,也称多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两级传播假说之际只注意到了一层意见领袖的存在,后来拉氏和卡兹在 “人际影响”中对此做了补充,提出意见领袖事多层次的。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把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级”(多级)的,其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两级传播假说便发展成“N级传播”假说。

媒介的差异化传播  徐恺俐  张云霞  陈矞欣  

【摘要】:今天的媒介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介传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实现媒介的差异化传播,势在必行,本文笔者将结合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媒介的差异化传播。

差异化战略最早运用于企业竞争中,并日渐渗透进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媒介同质化是传媒企业发展瓶颈,想要打破瓶颈,实现差异化传播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工作者必须注重新闻理念的定位、新闻产品的独家特色、媒介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战略。

双重:两层;两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双重人格(心理学术语)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又称解离性同一性障碍。

双重性格在医学上讲,双重性格的解释是: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诠释  词义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

元信息meta-information

指含有信息的个体。灰朦胧集中有形态的、可辨认的元素,均为信息元。...具有有限信息的信息表现元,称有限信息表现元,具有无穷多信息的信息表现元,称无限信息表现元。比如某种花只有一种颜色,是单点信息表现元;某种花有多种颜色,是多点信息表现元; 任何交际都同时传达两种信息,即基本信息和元信息。元信息是通过基本信息来传送的。人们已有的认知图式和在交际中采用的礼貌方略对领会元信息,避免出现交际失误起着重要的作用。

元信息与最佳关联性在网络话语交际中的应用

刘萍萍  柴奕  

【摘要】:网络话语交际因缺乏表情、身体语言等辅助表达,与面对面的实时话语交际有很大区别。元信息在这两 种话语交际中有不同的应用,但无论是当面交流还是在线交流都必须遵循关联原则,都必须具有最佳关联性。

论析广告传播等级差别的需求心理

传播的关键:创造需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广告可以理解为:以劝服的方式作用于受众的态度和观念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受众认同广告主的观念,从而促进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影响舆论。与新闻传播相比,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主动的需求,而对广告信息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广告传播意在强化甚至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其功利性比新闻传播要强得多。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广告要达成信息的有效传播的难度就显得更大了。

所以,达成广告有效传播的关键就是:挖掘甚至创造出受众与广告信息之间的必然的需求关系。通俗地说就是给消费者一个消费的理由。那么,这种需求关系从哪里来呢?可以来自于商品本身的功用能满足消费者客观的生理需求,也可以来自于商品的品牌价值能满足消费者主观的社会心理需求。

2、理论与实践中的交流与传播

1)理论与双重诠释

罗伯特·克格雷,呼吁学界对传播理论中的不同学派与立场的相对优势给予思考通过梳理七大主要的传统理论(修辞学、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和批判学派),从元理论的视角对个个不同研究传统的独特之处进行了比较与对照,以期推动传统之间的对话。

元视角:关于视角的视角。

学术研究作为传播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旨在对数量有限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与考察。因此所有的学术领域都可以被看作是在从事着诠释的工作,它们以各自特殊的考察视角对世界进行诠释。

媒介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参与到双重诠释的传播过程里。首先,描述、分析和交流的媒介使得不同研究领域的诠释活动得以展开,同时它们也局限了上述诠释活动的种类。其次,媒介在人群中的普及,使得理解与诠释实在、并对其展开行动的方式得以民主化,这种民主化又促使更多人投身于传播活动之中。

2)实践与实用主义

在本书中,作者秉承的两个观点:首先,我们不仅需要讨论与比较,而且还需要通过整合媒介与传播领域中的若干关键命题,推动这一领域发展。其次,重视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及其整合的所有内容。

这本书,作者围绕实用主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将其即视为一种涵盖广泛的元理论与现象学框架,同时又作为一种对应理论——实践断裂的一般性方法。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实用主义较为突出地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经过詹姆士、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解释学美学,是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近代解释学的基本特点是客观主义。

解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文本”的概念 “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实用主义以知识生产的传播观念为前提:它诉诸诠释社群,而非个体的衡量标准。实用主义要求采用一种“传播的目的的视角”审视知识,探究研究问题、分析范畴和实证性发现将给研究结果带来怎样的实际差异。实用主义同时也假设知识永远都难免存在错误,即使是科学家或是门外汉,它们都同样依据自身拥有的、有瑕疵的知识采取行动。

六、读书感受

延森教授的这本《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最初的书名只是副标题“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本书为传播学著作,但内容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非传播学的内容,包括符号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阐释学等。在本书开篇的几章作者引入了大量不同学派的专业术语,例如:施为性、具身化、二阶符号、三元符号、目的因、诠释社群等等,这些词语通常很难理解,在网上都很难找到解释,正如内容提要理所言:本书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

当前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传播学,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青睐。本书立足实用主义,先介绍引入大量的符号学、语言学的理论,为后面解析媒介的三重维度做铺垫。在具体分析三重维度的媒介时,本书先从三个维度媒介传播的物质条件讲起,通过可供性、嬗变性及技术动量三个核心概念来分析物质条件怎样过度到媒介,如何达到传播的目的,以及未来传播的发展方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如下几点感悟:

一、学科之间存在着互通性。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以通过某种关系建立联系。比如,社会学家贝特森在元传播的研究中,引用生物学家麦卡洛克报告,将神经细胞发送具有的“报告”性与指令性运用至传播学中。

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对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传播学者而言,不光要求具备传播学理论素养,还需通过学习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理论才能融会贯通解释社会传播现象。

三、本书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一套优秀的研究框架。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中,作者利用哲学思想,分析事物前后发展的过程,同时全面分析媒介融合的范畴及层次,最后用坚持发展观,展望传播的未来。这种分析研究方法既科学全面,又符合阅读求知者的思维逻辑与心理习惯。

四、带着思考阅读,没有绝对真理与权威。在本书中,作者质疑马克思的“最终决定论”,并对事物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还是技术提出了疑问。而在作者对于他人理论的赞同或批判时,读者需要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辩证接受书中信息。

五、对于外文翻译的书籍,尤其是经典术语的翻译,要注意准确性。本书是由北欧传播学者著,我国学者译。在翻译术语时更多应该与已有的经典翻译相一致,以便于读者理解。比如在翻译皮尔士的三元符号之一,是翻译成“解释者”还是“符号意义”,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Emergenry),读者如果无法理解翻译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典工具,结合上下语境思考。

总之,阅读延森的这本著作,尤其是本书的前两章需要多方查阅资料,减少术语的障碍,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思想。此外,在阅读专业著作时,手边还应准备相应工具书,带着思考阅读,辩证吸收书中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2,710评论 4 3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839评论 2 30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2,295评论 0 2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776评论 0 22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3,198评论 3 29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074评论 1 22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200评论 2 32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6评论 0 21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733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77评论 2 2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348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75评论 3 2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393评论 3 2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209评论 0 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96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212评论 2 28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6,003评论 2 28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那锣鼓喧天的热闹 你看啊,有人拾阶而上 有人簇拥呼喊 散落的算珠压盖风声 我摸着褡裢里的两文钱 转身,疾步 熟悉的...
    苏格拉风掠影阅读 507评论 36 52
  • 这节课反反复复在很多时候听了很多很多遍,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还是没有听明白的感觉,先放着,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再...
    anny雨阅读 148评论 0 0
  • 咱这衬衫 绝对国际名牌 我咋看都像病号服 看你说的 西关十字大屏幕上 的滚动广告 你没看见 《新闻联播》里 美国总...
    关中陈镜阅读 150评论 1 1
  • 昨天下午开始,天空就飘起了雪花。安安静静地下了一夜,一切都变得银装素裹了。 担心路滑,但是考虑到半个月后的自驾行程...
    唐糖酱阅读 453评论 8 7
  • 一觉醒来发现守夜的丁绿不见了,我叫了几声,没有人回答。我算了算时辰,这才寅时,该死的丁绿擅自离岗,等他回来了我一定...
    戴鑫坤阅读 20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