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到奴隶,再到权倾天下的丞相,三万字书写权宦赵高传

倘若苦难可以磨砺苦难,那么疯狂便可滋生疯狂,与其在人群中瑟瑟发抖,不如去拥抱一片无人的雪花。

用这一句话来形容赵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历史上没有专门为赵高著作的史书,只能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记载中寻找到赵高的蛛丝马迹,再有就是从一些民间著作、野史杂记里面可以看到赵高的影子。这几天整理了一些资料,觉得赵高也是一位可写之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朝第一大宦官的故事里吧。

强秦灭赵,家破人亡

赵高(?——公元前207年),之所以用一个问号来代替赵高的出生年份,是因为正史里面没有详细的记载,而各种资料中赵高的出生都是一个谜。

赵高本来是赵国贵族的后代,与当时的赵王是同姓。大约在公元前229年,强秦灭赵之时,赵高的一家人全部都被秦国俘虏了,从邯郸被押往到咸阳。从此,赵高便结束了他的赵国贵族的身份,开始有了一种新身份——卑贱的奴隶。

秦国素来以法治国,对于俘虏也是绝不心慈手软。平时在赵国趾高气扬的赵高父母,现在到了秦国也只能小心谨慎,唯恐有丝毫触犯到秦国的律法。但是就算是这样,赵高的父亲还是被折磨,最后被处以宫刑。赵高看着父亲受刑时昏死过去数次的惨象,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眼泪,在心中暗暗发誓:此等深仇大恨绝不能忘!

不久之后,更不幸的遭遇又给了赵高当头一棒,在父亲宫刑之后,赵高的母亲又被处以极刑,最后悲愤离世。本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家庭,至此已经四分五裂,家破人亡。父亲成为了宫中的宦官,母亲去世,兄弟几个在宫内当杂役。

原本赵高以为这一辈子就会像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他现在只想好好活着,只想着如果有机会,他能报了家破人亡的仇。可是他以为的仅仅是他心中的想法,不久之后,一个更大的不幸又降临了。

一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赵高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刚刚准备吃饭,就被一群秦军抓走了。不久之后,秦兵让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辛苦了一天,突然给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这到底是为什么?是福还是祸?赵高洗完澡后被单独关在“净室”,他走来走去,反复思考,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理由来。索性就不想了,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随他去吧。赵高想着想着便呼呼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赵高便被叫醒了,守门的人给他端来了丰盛的晚餐,被抓到秦国当杂役的赵高哪里见过这么好的食物,于是他便狼吞虎咽,一会就吃的干干净净。这时候他觉得渴得厉害,拼命吆喝守门的卫兵送水,但是那名士兵并不理会赵高,只是狡猾地笑了笑。

一连数日,都是如此。他们究竟要干什么?赵高问了问士兵,但是他们谁也不回答,一种不祥的预感慢慢爬上了赵高的心头,难道是为了控制饮水,防止小便,以便实行宫刑?想到这里,赵高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时,房门又被打开,他再次被带出去,又"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热水澡。之后,他被带到一个专门设计的"净室"。被剥光了衣服,捆绑在木板上。他面向上,看见了一根细绳悬垂下来,一个人一手拿刀,一手拿着导管站在身旁,赵高吓得紧紧闭上眼睛。

一阵剧痛,赵高立即昏死过去。当他再次醒来时,他马上伸手向自己的下身摸去,除了一手血污,一根细管外,他的"命根子"已不知哪里去了。他终于没有逃脱下蚕室、受宫刑的命运。赵高一气之下,又昏死过去了。

以后的数日,赵高在生死线上不断徘徊,可能是他的执念支持着他活了下来,终于摆脱了死神的控制,但是他那正常的心已经死了,他活下来是为了报仇,为父亲、为母亲、为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兄弟。

然而,这样牵扯到国家的深仇大恨怎么才能得报呢?势单力薄的赵高没有办法立即报仇,他只能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他对自己说:“从今天起,我就是宦官赵高,我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爬到最高!”

从现在开始,等待时机

赵高被处以宫刑之时,正是秦国空前强大之际。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决心一鼓作气,消灭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公元前231年发动灭韩的战争开始,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时,秦帝王国力强盛,军士善战。在统一战争的后期,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节节胜利,锐不可挡。

面对强大的秦国,赵高明白,自己无法以匹夫之勇撼动强秦的一分一毫,所以他选择了委屈求全,伺机而动。他想用他谨慎勤勉的工作,引起秦王的注意,然后一点一点地掌握权力,伺机报仇。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赵高在宫廷中从事杂役工作,不仅没有半点怨言,而且积极主动,小心谨慎。因此,他很快赢得了掌权内官的注意,进而引起了秦始皇的关注。或许是出身于贵族之家,赵高也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且精通秦国的律法。

因此,秦始皇后来提拔赵高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符印等方面的事情。赵高在宫廷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向上走,但是距离他报仇雪恨还差一大截。于是赵高并不敢有丝毫懈怠,反而更加勤勉谨慎。不久之后,秦始皇又让赵高辅导幼子胡亥。赵高明白,这是自己的机会来了,这是一个接近权力中心的最好时机。所以,赵高千方百计地讨胡亥公子的欢心,使得胡亥对自己十分的信任。

但是,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就算秦始皇离世之后,继承大统的也是嫡长子扶苏。于是赵高又处心积虑,想方设法亲近扶苏。一向工于心计的赵高玩弄权术,献媚于公子扶苏。不曾想,弄巧成拙,他的伎俩既让扶苏讨厌、又引起秦始皇的不满、秦始皇认为赵高犯了大罪,将他交由上卿蒙毅处治。

蒙毅是大将军蒙恬的弟弟,蒙家祖孙三代立功于秦,深受皇帝的宠信。这时,蒙恬正在率领数十万大军修筑长城,屯守北边。蒙毅留在始皇的身边,成为秦始皇的心腹重臣。蒙毅受命审理赵高的案件后,秉公执法,判处赵高死刑,并开除了他的公职。然而,诡计多端的赵高说服秦始皇让他自己免除惩罚,并疏远了长子扶苏。赵高不敢立即诽谤和报复蒙氏兄弟。所以,他把这种仇恨写在心里。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人忠厚平和,他自幼和儒家学习,对秦始皇的苛刻刑罚、法家治国的做法表示不满,曾经多次直言劝谏,使得秦始皇心中对他有所不悦。后来赵高又离间过扶苏与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将扶苏派往了北部边境,充当蒙恬的监军,驻扎在上郡。

当然,秦始皇将长子派往边境,并不是只为了惩罚他多次批评朝政,还是为了能让他更好地历练,防御匈奴人的入侵,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这样既能增加长子扶苏的军政才能,又能够慑服人心,秦始皇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赵高在长子扶苏出征督军,离开秦都咸阳后,他认为未来谁将继承王位不得而知。因此,他一方面试图取悦胡亥,另一方面又要求胡亥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些阴谋,秦始皇忙于镇压各地的反秦活动,却忽视了对其的预防,这使赵高和胡亥变得强大起来,也为秦始皇死后的王位争夺埋下了祸根。

有关于胡亥的教育以及赵高的学历问题

赵高因善于献媚取宠,长于"狱律令法",被任命为中车府令,还负责少子胡亥的教育。赵高的文化水平如何,他又是怎样教育胡亥的呢?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赵高出生于赵国的贵族家庭,受教育程度很高。由于受到宫刑,并在宫中担任杂役,赵高为了脱颖而出,积极学习秦朝的“狱律令法”。赵高知道,自秦国商君变法以来。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除了朝廷的法令和有关医药、占卜、农林的书籍外,其他书籍都不允许人们传阅。人们应该以“官为师”和“法为教”。

赵高看到这一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很快就精通了“狱律令法”。赵高熟记朝廷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掌握了大量办案实践。对于办案和判刑已经得心应手。秦始皇听说他擅长断狱,就把他叫到身边,任命他为中车府令。每当秦始皇处理重大事务时,如果有关于惩罚和监禁的问题,他都会向赵高征求意见。赵高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如果有任何疑问,赵高都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并准确地进行处罚,这对秦始皇非常有帮助。

同时,赵高也擅长书法。他的小篆、书法和绘画简洁、流畅、生动,这也为秦始皇所欣赏。为了统一全国文字,秦始皇要求李斯撰写《仓颉篇》,太史令胡毋敬撰写《博学篇》,赵高受命撰写了《爱历篇》,作文标准字体,即秦篆——小篆颁行全国。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赵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宦官,还是一个很有文名的才子。因此,他被任命为胡亥的老师。教育皇帝的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却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

让秦始皇和胡亥高兴了,那就兴高采烈地升官发财,惹得他们父子不开心了,却也都吃罪不起。于是赵高冥思苦想,最后决定采取欺上瞒下,两面讨好的办法,完成对胡亥的教育任务。

赵高首先设法笼络,极力讨好胡亥,什么事情都满足胡亥的需要,让胡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话赵高就没有起到一个老师的作用,只是胡亥的一个玩伴而已。秦始皇见自己宠爱的幼子开心,自然也对赵高很满意。但是,这毕竟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秦始皇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都有所作为,因此,秦始皇经常将一些判决之类的问题交给胡亥处理,考验胡亥的学问。

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在赵高那里学到什么真才实学,根本不懂“狱律令法”,让他判案他实在是做不到啊,那怎么办呢?胡亥哭丧着脸去找赵高。赵高十分狡猾地对他说:“这种琐碎的小事怎么能劳烦公子亲自动手呢?交给小人代办即可。”胡亥高高兴兴地走了。

赵高代替胡亥处理案件,真是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赵高明白秦始皇的性情,知道秦始皇用法深刻,好以刑杀立威。所以,在处理狱讼案件时,总是严词罗织,法外用刑,定成重罪。秦始皇看到这些处理结果,十分满意,不时地夸奖胡亥深得我心。然而,秦始皇却没有想到赵高敢在自己眼皮底下做手脚,为胡亥操刀。

正是这样,赵高不仅赢得了小儿子胡亥的青睐,也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他心里非常自豪。然而,赵高一刻也没有忘记复仇。他关注朝廷的动向、大臣的性格和世界的大局,希望找到正确的时机,实施计划已久的复仇行动。然而,这个机会何时能够到来?

机会终于来了

赵高小心谨慎地服侍胡亥、秦始皇,已在宫中度过了20余年的光景,心中十分着急,国仇家恨何时才能得以为报?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有流星坠于东郡,化成一黑色的石块,马上有人在陨石上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咒骂秦始皇死,天下分崩瓦解。当时,百姓的认知很浅,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

赵高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觉终于机会来了,心里暗暗高兴,独自一人手舞足蹈的庆贺了一番。但是赵高毕竟是个阴谋家,是个聪明人,他从来不敢公开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只是在心中祈祷石头上所说的预言能够实现。

不过,秦始皇对于这一件事的处理,却让赵高吓得半死。秦始皇为人很迷信,他始终认为东海之中有长生不老药,一再派方士东出寻药,希望能够长生不死。而听说天上降下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黑色陨石之后,他十分害怕。

但是秦始皇却也明白,这并不是上天的意思,而是被他消灭了的六国旧势力所为。于是,他下令派御史调查此案,找出书写之人。御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查出什么结果,这使秦得始皇恼羞成怒。盛怒之下的秦始皇不管三七二十一,严令将陨星降落地周围居民全部杀死,并烧毁这颗陨石。皇帝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可怜的无辜百姓顿时身首异处,陈尸荒野。

赵高知道这一处理后,他那颗时常准备复九的心冷了半截。他认识到自己不能鲁莽,如果准备不足,反而会弄巧成拙地将自己的小命赔了进去。眼下虽然天下反秦的人很多,也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他自己还是静观时变,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再下手为好。这么想来,赵高那颗复仇的心冷静下来了,又继续玩耍他的两面手法,讨好秦始皇和胡亥。

这年秋天,又有一件事情传到了赵高的耳中,原来,秦朝的一个使臣从关东赶回咸阳路经华阴平舒道时,突然有一个人手拿玉佩拦住了使臣,并对使臣说:“替我将玉壁送给滈池君,告诉他今年祖龙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滈池君是谁?祖龙又是什么?使者百思不得其解。那人放下玉璧就走了。使臣本想叫住那人问个明白,但是那人却一溜烟不见了。

使臣回到咸阳将玉璧交给了秦始皇,并且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秦始皇仔细观察着玉璧,却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又弄不明白“祖龙”是什么意思,但他怀疑送玉璧的不是人,而是“山鬼”,便自言自语的说道:“山鬼不过能预知一年的事情。”然后又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是一统天下的开创者,那么祖龙不就是他自己吗?想到这里,他心里不免有一些害怕。

于是秦始皇便请来方士为他占卜了一卦,算卦的结果是“游徙吉”,秦始皇心想,我贵为天子,只可巡历天下,怎么能随随便便的就迁徙呢?于是秦始皇决定迁徙内地百姓三万户到北方,然后自己准备巡游天下。这么做,“游徙”便成功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已经巡游天下四次了,如果这次再出巡,便是第五次。为了保证出巡的顺利,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了精心的准备。他挑选了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车府令赵高护驾。少子胡亥,也想巡游天下,游山玩水,请求同行,秦始皇也欣然同意了。

赵高跟随秦始皇出巡,是吉是凶呢?他心中也七上八下,没有数。但是,后来的发展结果却证明,这次跟随秦始皇出巡,赵高得到了一个报仇雪耻的大好时机。苦心等待了20余年,机会终于来了,赵高将会怎么复仇呢?

秦始皇病逝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开出了都城咸阳,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天下。

秦始皇这次出巡,首先到了云梦山,又去了位于今湖南省南部的九嶷山,祭祀了舜冢。然后沿着长江中下游顺水而行。途中登庐山,至虎丘,过丹阳,入钱塘江,临浙江。这时狂风大作,浊浪排空,秦始皇一行人不得已向西绕道而行,在狭中渡河北上,到了会稽,祭祀大禹。

秦始皇一行人前呼后拥,仪仗开道,卫兵护行,声势显赫,充分显示出天子的威仪、皇帝的尊贵。这种威仪、尊贵、令人神往,沿途观看的百姓无不艳羡。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当秦始皇行进在会稽的路上时,原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侄子项羽观看秦始皇一行豪华的场面,雄心勃勃的项羽作起了当皇帝的美梦;看到秦始皇的威严气派,项羽不禁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之!"在旁边的项梁吓坏了,急忙掩住项羽的口,附耳说道∶“不要乱说,以免遭到杀身之祸。”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中车府令赵高跟随秦始皇出巡,看到秦始皇一路顺利,高高兴兴,游山玩水,炫耀皇帝威严,心中十分遗憾:自己的冤仇何日能报呢?已经在宫中服役了20余年,报仇的希望还是十分渺茫,这样下去岂不是坐以等死吗?想到自己是无法报仇的,赵高无可奈何,他又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刺客们的身上。

但是,身为天命之子的秦始皇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屡经大难,却都化险为夷。前有荆轲刺秦王,后有始皇帝二十九年东巡,张良谋划的博浪沙刺杀。却都相安无事。

现在,秦始皇已巡游了上千里路,怎么连一个刺客的身影都没有呢?赵高心里想着,脸上也是愁云密布。一会儿,赵高又想到咒骂始皇的民谣,他又想,这次出巡碰不上刺客,总该碰上一些咒语吧。秦始皇在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第二次出巡时,就碰上了,但愿这次也遇上。既然无人刺杀秦始皇,那么,让秦始皇也遇上一件倒霉的事,倒倒运气也好。赵高想到这,脸上露出了一丝阴狠的怪笑。

对赵高的胡思乱想,游兴正浓、八面威风的秦始皇一点也未曾察觉。只要赵高小心服侍,至于想什么,秦始皇则无法干涉了,而且秦始皇也无暇干涉。很早以前,秦始皇就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仙药。

徐福为寻求神仙长生不死之药,已费时数年,耗资巨万,但迄今为止毫无成就;既未找到神山,也未弄到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巡游至芝罘后,方士徐福害怕秦始皇治罪,竟谎称:"蓬莱神山可以找到,长生不死之药也可以取回。只是大海中有大鲛鱼作怪,拦住了去路,无法到达。因此,请求派赴善于挽弓射箭的兵士与我一块去寻找,如碰到大鲛鱼拦路,可以射杀大鲛鱼,从而顺利到达蓬莱神山,取回不老之药。"

秦始皇对徐福的鬼话深信不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秦始皇晚上就梦到了自己跟海神作战。人与神斗,这在迷信的秦始皇眼中是一件不可寻常的大事,于是他叫人来帮他解梦,解梦人说秦始皇梦到的不是海神,而是大鲛鱼化成的恶神。秦始皇对解梦人的胡言乱语却深以为然。

于是,他下令前往东海准备捕捉大鲛鱼、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对秦始皇荒唐的命令没有人敢于劝止。随行的众臣,如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车府令赵高都奉行唯谨,不敢有丝毫怠慢。一会儿,下海的大船准备好了,捕捉大鼓鱼的捕鱼工具连弩也准备好了,秦始皇伙同众臣、众兵丁驾船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了。

但是,哪里有大鲛鱼呢?秦始皇一行从琅琊北上,沿着海岸驶向了荣成山,却始终未曾见到大鲛鱼。然而,神仙的启示,求长生下死之药的热衷,使秦始皇丝毫也不气馁,继续沿海北上。但是,随同出海的众臣,却经受不住海风的吹拂,海浪的拍打,颠簸的海船使众臣头昏脑胀,呕吐不止。赵高随行,在船上狂呕不止,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的、甜的、辣的一股脑地吐了出来。他痛恨秦始皇,诅咒秦始皇于万别射杀大鲛鱼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可让秦始皇宽慰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在芝罘附近的大海上,秦始皇终于发现了一条大鲛鱼。他指挥兵丁,连弩齐发,一同射向大鲛鱼,一会儿即将大鲛鱼射杀,拖上了海岸。除去了阻挡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障碍,长生不死之药可以找到了,秦始皇心中十分高兴,下令方士徐福继续寻找,自己则弃舟登岸了。

上岸后,秦始皇一行稍事休整,即打道西行,准备经过临淄返回长安。或许是年事已高,或许是秦始皇过于劳累,经受不住旅途的辛苦,当到达平原津时,秦始皇病倒了。皇帝病重,随行群臣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中车府令赵高却并不着急。 心中暗暗祈祷秦始皇早死。秦始皇死后怎么处理政局呢?赵高心中盘算着∶丞相李斯虽大权在握,但他为人多私欲、容易控制。相比之下,上卿蒙毅却难以对付,应该想办法将蒙毅支走,那么秦始皇死后的局势,自己就容易控制、操纵了。赵高心中想着,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

(巡游的经历非正史记载,请勿过度相信)

始皇帝病情越来越重,但是,秦始皇忌讳说到死字,随行群臣也没人敢说到死后事。这时,随行的医官不停地诊脉进药,但是全不见效,秦始皇的病有增无减,越发严重。为了支走蒙毅,也为了讨好迷信的秦始皇,赵高建议让蒙毅奔赴五岳名山,祷祀名山大川,为秦始皇祈福,秦始皇同意了。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秦始皇始终感觉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了,他派人叫来赵高,让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告诉扶苏让他赶紧回咸阳,赵高不敢怠慢,一五一十的将秦始皇说的话记录了下来,然而这封信还没有发出,巡游队伍到达沙丘的时候,秦始皇就因病去世了,一代祖龙从此殡天,享年五十岁。

赵高的阴谋

秦始皇东巡,本为宣扬皇威,镇压各地反叛。但是,适得其反,他却病死于外面。国无君主,势必引起天下动摇,各地反秦力量乘机而起。这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险峻局势,丞相李斯从巩固秦王朝统治,防止天下大乱的大局出发,也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提出了秘不发丧,快速赶回咸阳宫中的主张。这一主张,赢得随行文武群臣的同意,中车府令赵高也不好反对,于是做好赶回威阳的准备。

秦始皇死时,正值炎热的七月,气温很高,尸体很容易腐烂。为了防止秦始皇尸体腐烂,发出腐尸的臭味,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可以调节温度的喆角车中。为了蒙蔽下属随从,每日让随从照旧送饭送菜,殷勤服侍,同时文武百官也同往常一样奏事,宦者坐在喆角车中代答,这一切做得煞有介事,以至于众人并不知道皇帝的死讯,仅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少子胡亥及五六个宦官知道。

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公子胡亥心中又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李斯想的是赶快回到咸阳,埋葬了秦始皇,迎接公子扶苏继位,继续自己的荣华富贵。赵高的心情却十分复杂,喜忧参半,喜是因为秦始皇终于死了,自己的计划完成了一大半,忧的是秦始皇死后,扶苏继位,而自己早就得罪了扶苏,等到扶苏继位以后自己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

该怎么办呢?赵高冥思苦想,这时,他看到了身边的公子胡亥。从胡亥的眼中,赵高读出了胡亥的心事:为什么扶苏能当皇帝,同样是秦始皇的儿子,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而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当他死后,诸子都是平头百姓了,地位没有丝毫保障。

皇子尚且都可能朝不保夕,自己又何须多虑呢?自己和胡亥基本都是同一命运的人,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夺取皇位,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想到这里,赵高心神一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位的继承问题,敏感而关键,为了保住自己拥有的权位,进而操控秦朝的大权,赵高决定铤而走险,劝说胡亥,谋夺皇位。

前面说过,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印玺,而秦始皇死前写给扶苏的信也在赵高手里,拥有了这两件“致命武器”,其实皇位的继承大权已经操控在了赵高的手中。于是,趁着始皇帝殡天的消息还没有人尽皆知,赵高东奔西走,密谋劝说公子胡亥即位。

丞相李斯也知道拥立之功的意义,所以多次劝说赵高赶快将写给扶苏的信发出去,但是赵高始终虚与委蛇,借口不发。此时的赵高心中已经决定改变让扶苏即位而扶持胡亥了。赵高曾经当过胡亥的老师,并且深受胡亥的喜爱,而胡亥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赵高决定改变秦始皇的遗诏,废掉公子扶苏,拥立胡亥即位。

一天,赵高私自拜会了少子胡亥,以十分关切的口吻问道:“现在皇帝去世了,但是并没有下诏分封诸子为王,而唯独赐长子扶苏书信,长子扶苏到了咸阳后,即应继承皇位,而您没有获得尺寸大小的封地,将来怎么自存呢?对此,您准备怎么办呢?"很明显,赵高这句话,是以关心胡亥为幌子,达到试探、刺激胡亥的目的。

此时,胡亥还未最后下定夺取皇位的决心,并且还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不敢公开表露自己的心声。胡亥装模作样地回答说;"事情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父王的安排,我们本来就应照办。古语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王去世了,没有分封诸子为王,有什么可斤斤计较的?"这番话可谓义正辞严,完全一副正人君子的口吻。但是,从胡亥狡猾的眼神,不善罢甘休的语气中,赵高看出了胡亥真实的内心想法。并未被他表面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洞悉了胡亥的真实意图,赵高并不与胡亥周旋而是开门见山地说道∶"决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现在天下的大权,操纵在您、我及丞相李斯手中,可以说生杀子夺全掌握在我们三人的手里,因此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一下;臣服他人与被别人臣服,统治别人与被他人统治,是有天壤之别的事情,怎么能同日而语呢?"赵高这番话用意十分明确。

但是胡亥还是不能公开表露自己的心声,装作诚惶诚恐地说;"废除长子继承制而另立弟弟为皇帝,这是不义之举;不按父亲的旨令行事,贪生怕死,这是不孝之行;才能浅薄,素质低下,却勉强依靠别人而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无能的表现。不义、不孝、无能而做违背天命的事情、天下之人一定不服。如果一味地盲干,必然使天下反叛,结果不仅自身难保,而且造成国家危亡。这样的人死后,连宗庙也无法进入,又怎能享受他人的祭祀呢?"胡亥这番话,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际上却有心篡位,只是担心人心不服,众叛亲离,最终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是的,夺取皇位能否成功是劝说胡亥的关键。赵高本来就富有心机,又曾经当过胡亥的老师,对胡亥的心思 一清二楚。于是,当胡亥说完后,赵高马上列举历史事实,证明夺位的可行性。他拨动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从商汤灭夏说道战国后期。

最后,终于在赵高列举的三代圣德之下,又抬出孔子的招牌,本来害怕后人议论,担心事情不能成功的胡亥也被说服了。于是胡亥坚定了信心,决定铤而走险,夺取皇位。

但是,夺取皇位,废除长子扶苏,是十分重大的事情,必须与丞相李斯商议。对此,胡亥又怎能厚颜无耻地开口提出呢?狡猾的胡亥既想篡位,又想立下"仁慈"的美名,叹息道:“”现在,先父皇还未下葬,丧礼还未结束,我和丞相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怎么能以夺取皇位之事去打扰丞相呢?"既想夺取皇位,又要装出一副仁义道德的样子,如果当时有奥斯卡的话,胡亥绝对能拿一个小金人。

见胡亥终于同意夺取皇位,赵高心情也轻松了很多。但是事情并没有成功,还需要一个关键人物——李斯。但是对于赵高来说,说服李斯实在是太容易了,赵高十分理解这位拥有“老鼠哲学”的丞相,如何说服他,早就成竹在胸了。

劝服李斯

赵高见了李斯,也没有废话,开门见山地说:“秦始皇病死在东巡途中,临死前赐长子扶苏书信,让他回咸阳主持丧礼,然后继位。但是,书信尚未发出。扶苏本人也不知道。现在,皇帝死了,外人对此都一无所知。秦始皇赐长子扶苏的书信及符玺都由胡亥保管,现在决定由谁作太子,主持丧礼。然后即位这件大事的只是您和我了。我们该便么办呢?”赵高这番话意在试探李斯的想法,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他决心操纵废立皇帝这件大事,不按秦始皇的遗嘱办事。

李斯自然明白赵高的用意,但这是与身家性命相关的大事,不可莽撞行事。因此,他听后大吃一惊,脱口而出道∶"你怎敢说出这些亡国之言!皇帝的废立自有先皇帝安排,作为臣下怎能私下议论呢!"如果李斯这两句话说给别人听,或许会慑服听众的,但是赵高太了解李斯的心思了,非但不为李斯的大话所动,反而威吓李斯说∶"你觉得自己能同蒙恬相比吗?功劳比蒙括高吗? 谋略高过蒙恬? 与长子扶苏的关系好过蒙恬同扶苏的关系吗? 人心无怨,能赶得上蒙恬吗?"这五个问题,完全撇开了李斯的问话,把李斯的位置放在长子扶苏与蒙恬的对立面。

他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不拥立胡亥,那么势必按秦始皇遗书办事、长子扶苏即位,由于蒙恬与扶苏关系非同一般,势必会受到重用,而作丞相,李斯的功名富贵势必难保。这五个问题可谓问到了李斯的痛处,李斯不由自主地被慑服了。李斯低着头,沉思了一会儿,喃喃说道:“在这五个方面,我都赶不了蒙恬。而你又何必如此质问我呢?”

赵高见李斯已上了圈套,被自己问住了,但是装出一副舍已为人,设身处地为李斯想办法的态度,说道:“我赵高本来是在宫中服侍他人的奴隶,因通晓狱律令法进入秦宫,负责宫中事务 20余年,这些您都清楚,我也不多说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人刚毅果敢,武勇在先,又礼贤下土,信任部下,能使兵上为他拼命。如果扶苏即位,一定用蒙恬作丞相,而你一定不会怀揣通侯之印荣归故里,安享晚年,这是明摆着的道理。我在宫中 20 余年未曾看到秦朝封赏功臣,有传及二世的,而且将相的后嗣多被诛夷殆尽。这种情形,您也是清楚的。我受命教习少子胡亥,让他学习狱律令法已经有多年了,我未曾看见他有什么过失。而且胡亥人品很好,慈仁笃厚,轻财重士,心机明敏而拙于言词,又尽礼敬士,待人宽厚。所有这些,秦始皇其他二十几个孩子都无法同他相比,因此,我们可以拥立胡亥即位。您可以考虑一下,早早决定啊!”

但是,对于拥立胡亥自已会有什么好处,胡亥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李斯自已心中没有概念。李斯不肯马上赞同赵高的说法,充当赵高的帮手、随从。如此这般,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李斯继续摆出一副正义的架子,口是心非地喝斥道:“你要造反吗?这可是杀身灭族之祸。我李斯是秦朝丞相,只有奉行先主的诏令,听从天命的安排,其他祸福之事却无法考虑了!”

表面上听来,李斯义正辞严,声色俱厉,但是李斯心中不无考虑自己的处境,中气小足,语气中显露出外强中干的本相。赵高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听得明明白白。

当李斯说完,大口喘气之际,赵高冷冷地笑了两声、十分强硬地说道:“你现在的处境很安定,但是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如果你参加篡位活动,拥立胡亥,表面上很危险,但说不一定会平安无事,事成之后长享荣华富贵。一个人如果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安危祸福等一切听从他人安排,这怎能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呢?这样的人又怎能长享富贵呢?”这几句话,说到了李斯的要害处,李斯仕秦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就是为了改变命运。现在面临两难选择:拥立胡亥,起事时有一定危险,但事成之后,一定会地位更稳。坐待长子扶苏即位, 开始时可能一帆风顺。却逃不脱最终杀身灭家的惨局,这在秦王朝的功臣中一再上演过。因此,李斯更加犹豫了,连表面上的强硬也装不下去。

李斯沉吟了片刻,说道:“我李斯本是楚国上蔡的布衣百姓,被始皇宠幸,提升为丞相,封为通候,子孙都获得了高官厚禄,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皇帝如此信任我,将国家的安危嘱托于我,我怎能辜负先主呢?再说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我只求尽忠守职,其他事情也顾及不到了。也希望你不要再劝说了,免得我犯下死罪。”

李斯语气的转变,更加暴露出他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赵高又进一步威逼道∶"我听说圣人处世是随机应变的,从时达变,审机度势,看到事物发生的苗头,就能测知它发展的结果,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归宿。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怎能从常法看待呢?墨守陈规,必然会错失良机。现在,天下的大权操纵在胡亥的手中,我赵高已听从胡亥的旨意,可以获得荣华富贵了。但是,我和你已有多年交情,不敢独享荣华,让你坐失良机啊。从外部控制内部这是惑,从下制上这是贼,都是违犯自然规律的事。胡亥位居你我之上,他要想干的事,我们又何必反对、劝阻呢?反对、劝阻又有什么用呢?大千世界都有其客观规律,秋霜过后草本飘零,冰雪融化后万物萌芽,这是必然的常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形势,足以决定聪明人的行为取舍,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啊!”

但是李斯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他毕竟是大学者荀子的学生,头脑没有那么简单,于是说道:“我听说晋国三次更换太子,使国家三世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位,身死后又被戮尸,殷纣杀害了亲戚,不听从臣下劝谏,导致国破家亡,这二者都违背了天意,不久就灭亡了。我是普通的人,怎敢参与皇帝废立的大事呢?”

其实,赵高的话一开始即犯下了谋反之罪,理应杀头正法,但是李斯害怕他的权势,只是以虚词应对,使赵高肆无忌惮,一再逞聪明狡诈,而李斯越发被动应付,显得呆板迂腐。这是因为李斯贪图富贵,并不是真心应对废立皇帝。因此,赵高抓住了李斯的真实内心,又威胁道:“上下同心合力,可以长久,中外团结一致,则无法分别表里。你如果听从我的计谋,即可长享封侯之福,世世袭爵,必然寿如乔松,智若孔墨了。如果不听从我的劝告,灾祸一定会降到你的头上,而且累及你的子孙家人,其结局足以令人寒心,对此我不忍心详说。聪明的人应当反祸为福,你又该怎么选择呢?”

最后这番话言简意赅,将两种结局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了。李斯得到了立胡亥长享富贵的保证,也知道了反对拥立胡亥的下场,也就不再装模作样地反对了。但是,李斯还是心有不甘,垂泪自语道:“哎!生平不幸,遭逢如此乱世,既然不肯英勇就义,就无法预知自己最后的归宿在哪里。"

这表明,李斯既然同意了赵高的阴谋,却又不甘心为人后,听从宦者的摆布,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李斯是叹息为人后呢?还是叹息自己的懦弱?我们从李斯的"老鼠哲学"、从他不甘寂寞的人生哲学来看,他是叹息自已落后于宦者赵高,失去了前进一步的好机会。到头来,拥立了胡亥,自己只能成为第二号人物,反而地位低于赵高了,这真是一笔不合算的帐。一向精明的李斯,败在赵高手下,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心甘情愿的。

谋杀扶苏,胡亥继位

赵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李斯之后,马上又报告胡亥。为了坚定胡亥的信心,赵高故作轻松地说道:“我奉太子的命令前去报告丞相李斯。丞相李斯怎敢不服从命令呢?”话外有话,言外有言。赵高言外之意无非是暗示胡亥,夺取皇位连丞相李斯都不敢反对。其他人更是无能为力了。您就放心大胆地做吧。少子胡亥听说丞相李斯同意自己的行动,觉得东巡这伙人已无反对派了,眼下即位唯一的障碍就是哥哥扶苏了。

这时,赵高又出来为胡亥出谋划策了。他是首先假传圣旨,册立胡亥为皇太子,确立的胡亥皇位的合法性,尽管这一地位是通过他的阴谋用非法手段得到的,但是世人都不知道,他们也就可以天衣无缝了。

接着,赵高又同胡亥密谋,撕毁了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件,另外造了一份假的诏书,命令扶苏以及萌点自裁,诏书说道:“朕(秦始皇)巡游天下,祷祠名山大川、祭拜诸神,以祈求长生不死之术。现在长子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数十万军队屯守边疆,已经有十余年了,但是不能开疆拓土,反而损耗兵力,造成士卒大量逃亡而没有立下丝毫边功。不仅如此,你们二人多次上书,直接诽谤我的所作所为。扶苏被朕派出监军,又因不能回到皇宫中充当太子而日夜怨悔。所有这一些表明,长子扶苏为人子不孝,朕决定从宽处罚,赐剑令你自尽。将军蒙恬与扶苏居住在外边不能匡正扶苏的行为,知道他的阴谋也不报告。这表明蒙恬为人不忠,也赐死,蒙恬所率大军,暂由偏将王离率领。”

这时蒙恬正好率军30万屯驻在上郡,人马众多,势力很大。扶苏作为监军,自然是和蒙恬关系密不可分。假圣旨送出去以后,赵高与胡亥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心中忐忑不安,焦急的等待着使者的回话。

在上郡,为人忠厚老实,却缺少谋略的公子扶苏恭恭敬敬的接到了使者送来的诏书,迫不及待的打开观看。但是,一读之下,扶苏差点摔倒。自己的父亲竟然命令自己自裁,他脑袋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哭泣着马上要奉命自尽。

而将军蒙恬遇事沉着冷静,读完诏书之后便有所怀疑,看到扶苏马上要自杀,他连忙阻止道:“陛下东巡天下,国家并未设立太子,派我率领 30万大军守边,你监军在外,这是保卫天下的重任啊。这么大的重任交付我们,说明皇帝是信任我们的。现在区区一芥使者持书而束,您不加思考即欲自杀,怎能断定其中无诈呢?请您派出使者赴东方,面见皇帝,面见后查清事情属实,再自尽也不晚啊。”

蒙恬毕竞老成练达,久经大事,心中怀疑其中有诈,劝说扶苏调查清楚再奉诏行事。但是,送来诏书的使者害怕事情败露、一再催促扶苏赶快自我了断、以剑自裁。而扶苏此时心智俱失,认准了死理,头脑已不会转弯了。他说道∶“父皇赐我自杀,怎能当面请示呢?”话一说完,即拨剑自杀了,蒙恬的劝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扶苏自杀后,使者又催促蒙恬自尽。但是蒙恬不肯糊里糊涂地了此一生,所以坚决不肯自杀。于是,使者将蒙恬逮捕,关押在阳周的监狱里。至此,少子胡亥继位的主要障碍都清除了。

长子扶苏自杀,拥着重兵的大将蒙恬被监禁,赵高、李斯便矫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安葬好秦始皇后,胡亥正式即位成为了秦二世,秦二世的继位,是靠着赵高为主的一伙人阴谋活动得逞的,在这种情况下,胡亥即位后,马上奖赏对政变有功的人员。赵高升任成为了郎中令,居中用事,从而开始把持朝政。

秦二世胡亥本来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纨绔子弟,继承皇位后,不理朝政,声色犬马。卸掉了以前在秦始皇面前的伪装之后,本性中的丑恶毫不掩饰地暴露了出来。他对郎中令赵高说:“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从墙缝中看到了六匹快马驾车迅速跑了过去一样,人的一生享受快乐的时间太短了。现在既然我已经成为了皇帝,富有四海,想尽量享受心里能想到的一切快乐的事情。同时,我又想国家安定,百姓快乐,永远享有天下,知道寿终就寝位置,可以做到吗?”

秦二世胡亥即位才21岁,自然是有年轻人的叛逆之心,又长期屈服在秦始皇的淫威之下,现在自然是放飞自我。赵高也乐于皇帝不顾朝政,自己大权在握,但是现在不是享乐的时候,胡亥通过政变即位,公子大臣心中都有所不服,随时都可能被推翻。所以赵高劝说胡亥,要尽快铲除异己之人,稳固统治地位。

其实,赵高一个宦官当了郎中令把持朝政,百官大臣早就心中不满,赵高也知道自己出身卑微,现在虽然有胡亥作为靠山,也恐怕难以服众,会被别人加害。于是他决定借助胡亥之手排除异己。赵高劝说胡亥诛杀大臣,上以振天威,下以去仇人。胡亥也觉得自己即位名不正言不顺,百官不服,几位兄弟还有争夺皇位的危险。所以两人一拍即合,欣然同意赵高的说话,巩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胡亥做梦也没有想到,诛杀大臣排除异己,到最后使得自己众叛亲离,自食恶果。

谋害蒙氏兄弟

公子扶苏自尽以后,秦二世胡亥准备释放被囚禁的蒙恬,但是赵高坚决不同意。赵高与蒙恬的弟弟蒙毅有旧仇,害怕蒙氏兄弟再次被重用从而报复自己,于是坚决果断地要谋害蒙氏兄弟。

一天,赵高看到了蒙毅回到了都城咸阳,心里十分害怕,于是进入皇宫对胡亥说道:“我听说先帝准备选贤能的你作太子有很长时间了、但蒙毅多次加以劝阻、坚决反对,以致于您未在先帝活着时被立为太子。先帝临死时,致书长子扶苏,仍立扶苏为太子,继承皇位。现在,我们已经设计诛除了扶苏,陛下登上了大位,但是蒙氏心怀怨恨,必将为长子扶苏处复仇,暗算陛下。因此,以我愚鲁的看法,应斩草除根,早日处决蒙氏兄弟。”

胡亥本来就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又过分宠溺赵高,对赵高是言听计从。听了赵高的话之后,就开始怀疑起了蒙氏兄弟,打消了释放蒙恬的想法,又将蒙毅逮捕入狱。然而,没有杀死蒙氏兄弟,赵高心中始终有一块石头。他开始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胡亥面前日夜诋毁、陷害蒙氏兄弟,胡亥终于受不住赵高没日没夜的蛊惑,开始下定决心诛杀蒙氏兄弟。

正当赵高和胡亥阴谋诛杀蒙氏兄弟的时候,扶苏的儿子子婴上书为蒙氏兄弟求情,希望胡亥能够饶恕功臣。子婴在上书中说道:“赵王迁杀死大将李牧,误用颜聚;燕王喜轻信荆轲,背弃与秦的和约;齐王建屠杀先世忠臣良将,偏听偏信后胜一人之言。这三个国君,都因此而导致国败家亡、身死名裂。历中的教训,我们应当牢牢吸取啊。现在,蒙氏兄弟是秦国的谋臣良将,而陛下试图一旦尽行诛杀,我私下以为万万不可。古人说,谋虑轻浮、浅薄之人不可以治理国家,自以为聪明绝世的人不能很好辅佐国君。如果诛杀了忠臣而信任没有节行的小人,就会对内失信于群臣,对外离散军心,势必导致灭国倾家啊!诛杀蒙氏兄弟,我是坚决反对的,是万万不可的事情。”

胡亥读着这份上书,也开始犹豫了起来,但是身旁的赵高却趁机中伤说道:“陛下看看奏章后面的署名,这是子婴的诡计啊”,果然,赵高的阴谋又凑效了。赵高紧接着又离间道:“子婴看到自己的父亲扶苏被赐死,肯定心怀怨恨,企图借助蒙氏兄弟的力量报仇雪耻,陛下绝对不能让子婴的计谋得逞啊。”胡亥又觉得赵高言之有理,无视了子婴的求情。

赵高知道蒙氏兄弟在大秦有着很高的威望,关押的时间越长,求情的人会越来越多,没有主见的胡亥可能会放过蒙氏兄弟。于是,为了夜长梦多,赵高一次又一次地催促胡亥诛杀蒙氏兄弟。这一段时间,胡亥本来就因为蒙氏兄弟的事情烦不胜烦,也不愿意多想,便同意了赵高的意见,诛杀蒙氏兄弟,省得众人不停地劝说。

得到了胡亥的圣旨,赵高立马开始行动。他派出御史曲宫前往关押蒙毅的监狱,执行了诛杀蒙毅的任务。曲宫按照赵高的吩咐,到了监狱之中,开始责问蒙毅:“先皇想立胡亥为太子而你极力反对,现在丞相李斯认为你不忠于二世,罪连你的家族,陛下不忍心牵连你的家族,你自尽吧。”

赵高企图将杀害蒙氏兄弟的罪名甩锅给李斯,但是蒙毅心中却是知道,这和李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赵高想要还是自己的。这一点,蒙毅已经没有时间去辩解了。但是此时蒙毅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决心为自己找一条活路。于是他申辩说:“我绝对没有劝阻先主拥立胡亥为太子,如果认为我不能理解先主之意,妄加劝阻,那也错了。我从小即进入仕途,顺从皇帝的意旨,直到先主去世,可以说很了解先主的旨意。如果认为我不知道胡亥的才能,那也错了。先主巡行天下,只有胡亥跟随、遍历各地,而其他公子远离皇帝几于里,我怎能怀疑先主亲信少子胡亥呢?再说,先主欲选立胡亥为太子,是数年观察、思考的结果,我有什么话可以劝谏,有什么谋划敢陈述?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事实,决不是为了逃死而作的虚词,请你考虑啊。”

接着蒙毅又企图用历史知识打动使者的心。他说道∶"以前秦穆公杀死三良,错罪了百里奚,所以死后被谥为'缪'。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大夫伍暂,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枉杀了忠臣良将而招致世人的责难,天下都认为他们是昏君而轻蔑他们,并因此记录在史书上,留下万世骂名。所以说:治世不杀无罪之人,不惩罚无辜之臣。请你替二世皇帝的英名着想,不要让他承担枉杀无辜的恶名啊!"

蒙毅虽然辩解得天衣无缝,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赵高要杀他,根本只要莫须有就行了,他的辩解只是在对牛弹琴。所以,当蒙毅刚说完,曲宫手中的剑便刺入了蒙毅的胸膛,就这样,一代名臣蒙毅枉死在狱中,死不瞑目。

一不做二不休,杀死蒙毅之后赵高又派使者去阳周,以便处死蒙恬。使者到了阳周监狱中,对蒙恬说道:“你的罪过太多了,而你的弟弟又犯了大罪,牵连到了你,请你快些自裁吧”

蒙氏兄弟都生性不屈,善于辩论,蒙恬不甘心猛兽不白之冤,希望真相大白,于是反驳道:“自从我祖先入仕秦国,到了我这一辈,已经三代有功与秦国了,现在我统帅三十万精兵,虽然身陷囹圄,但是我的影响和势力都在,足以背叛胡亥。虽然我深知自己不造反必然会被冤死,但是我却无动于衷,无非是没有忘记始皇陛下的信任,不如莫先人的英名。”

蒙恬说了这番话之后,留心观察使者的脸色,发现使者听得很认真,似乎有同情之心,于是又讲了周公吐哺的故事,蒙恬絮絮叨叨的说完了这一段故事,他的用意是十分明确的。蒙恬企图表明自己是一心一意忠于大秦的,同时又委婉地暗示胡亥不要听信谗言谋害自己,不然将来必然会后悔的。

此外,蒙恬还对使者抱有幻想,希望使者能被自己的言辞打动,为自己辨明冤屈。但是使者只是耐心地听完,并没有插话,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蒙恬看着使者无动于衷的表情,欲罢不能,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着他继续开讲。

“现在,我蒙氏一家,世世代代立功于秦朝,决无二心,而结果造成杀身之祸。这必定是乱臣贼子从中捣乱的结果,这是内部自相残杀的亡国之道!从历史上看,成王有了过失但勇于改过、终于使周王朝强盛;商纣王拒谏饰非,杀死忠谏之士比干而不悔改,终于造成身死国亡。因此,我认为有了过错不算什么,知错必改侧终将成就伟业。我以上所说的话,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要冒死直谏、希望二世皇帝为政清明,使国泰民安。”

蒙恬的一番话可谓是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了,按理说应该能够感动使者,让胡亥重新审理此案。但是他高估了使者的胆量,他虽然也同情蒙恬,但是畏惧赵高,不敢公开违抗赵高的命令,怕引来杀身之祸。只能无可奈何地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将军,上路吧。”

“我真是罪有应得,为大秦修筑万里长城,从临洮至辽东,长达万余里,其中不能不断绝地脉,得罪鬼神! 这确实是我的罪过。"蒙恬为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保护北部边疆,但却把这看成是自己的罪过,这分明是反话,表达了他极度悲愤不平之情。最后,蒙恬在监狱服药而死。

使者不敢为他陈情上表,文武百官无人为他伸冤,一代名将,最终落得了如此下场。

蒙氏兄弟铲除了,赵高去掉了宿敌,他当初发过的誓:我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走向最高。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诛杀大臣,铲除诸公子

赵高离权力的巅峰只有咫尺之遥了,自从发动沙丘政变,谋杀扶苏,拥立胡亥,自己居中执政,又迫害蒙氏兄弟。这还不够,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们是大秦的支柱,如果不铲除他们,赵高当政一天都不会安宁。

但是,诸公子都是胡亥的亲兄弟,杀害他们不能有丝毫破绽,否则会引起胡亥的怀疑,自己也势必不能全身而退。于是赵高又开始了他的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借助胡亥铲除诸公子的毒计。

原来,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胡亥,心中始终底气不足,不敢直面兄弟和文武百官,时时刻刻担心人心不服,遭受背叛。所以,他也要效仿自己的父亲巡游天下。

一天,胡亥对赵高商量说:“朕年少,威名不著,又加上新即位,百姓尚不归心。先帝在世时经常巡行郡县,以显示皇室的强大、皇帝的威严,以便于威服天下。现在。我即位后不再巡行天下,就暴露出皇帝的软弱无能,没有办法压服天下。”

胡亥要巡游天下,正中赵高下怀。巡游可以引诱胡亥游山玩水,寻花问柳。正所谓“这边走,那边走,无非寻花问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并且胡亥厌倦政事,这样就更加便于赵高玩弄权术。同时,胡亥巡游天下,赵高是紧随其后的,远离其他大臣,这样又可以更好地左右胡亥,加大自己的影响力,一举数得。

不久之后,赵高就为胡亥做到了巡游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随驾大臣,守卫士兵,随侍宦官,歌姬舞女,銮驾仪仗。在赵高和李斯的陪伴下,从咸阳出发,经过碣石,沿着海岸南下会稽,又转而北上辽东,才回到了都城。一路之上。凡是碰到秦始皇立石之处,二世胡亥也都如法炮制。在始皇之石旁更立一石,歌颂先帝的功德。但是,这次巡行,秦二世也看到了各地人民不满的情形,隐隐地听到了各地人民反抗的呼声。为此胡亥心中十分着急、不安。

回到咸阳后,胡亥马上向丞相李斯、郎中令赵高提出了严刑竣法的统治要求。他要通过"申法令",严定刑禁,严格执法,压服各地的反抗,堵住人们不满的声音。

秦二世的统治比起他的父亲秦始皇更加残暴,秦始皇遗留下来的严酷法令,非但没有废止,反而更加严酷,真可谓有过之前无不及了。李斯为了保住功名荣禄,不敢加以劝阻;赵高为了报仇,恨不得劝说二世严刑峻法,因此极力怂恿、支持二世。李斯与赵高之间形成了可怕的怪圈,他们都极力博取二世的好感,因此争相讨好二世,不论是非曲直。这一切,秦二世胡亥好不得意,赵高也幸灾乐祸,而李斯却只有独咽自己酿成的苦酒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二世的高压政策,没有起到压服的作用,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动乱。各地反叛的消息,不断传到胡亥的耳中。胡亥想到自己得位不正,统治之下怨声载道,他害怕自己的其他兄长也会跟着造反,谋夺自己的皇位,于是他又找到了他的老师赵高。

胡亥召见赵高之后,对他说道:“大臣们都不服从我的统治,官更在各地逞强,独立性增大,诸公子也可能同我争夺皇位。所有这一切都对我十分不利,我该怎样摆脱不利局面,对付他们呢?"秦二世把大臣、官吏、诸公子都看成是白己的威胁,他的本意是什么呢?狡猾的赵高对自己得意门生十分了解,略一沉吟,便揣知胡亥的真实想法。胡亥担心沙丘政变泄露,诸公子与他争夺皇位。

想到这儿,赵高心中十分高兴,屠杀诸公子的计划可以实施了。但是赵高是个狡猾、诡计多端的宦官,知道官场的险恶,不敢把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而是深深地藏起来。他装出十分担忧的样子,犹豫不决,欲言又止。胡亥见状好生纳闷,一再催促,赵高还是不肯说。不得已,胡亥劝道:“你我看上去是君臣,但情同父子,有什么不能公开表白的呢?”赵高这时才说出自己的诡计:“我本来愿意为陛下述说,但是我不敢啊。我出身卑贱,有幸被陛下举用,掌管宫中事务,大臣对我心怀不满,只是表面服从我,其实心中不服。不仅如此,这些大臣都是先帝时遗留下来的,都是累世有功于秦的名人或名人之后,他们对陛下也心怀不满,阴谋叛乱。”

对于赵高的话,胡亥想来是言听计从的,不时的点头同意,急切的想听听下文。可是赵高又开始卖起了关子。胡亥催促道:“您老人家倒是快说啊!”赵高这才又接着说道:“对付他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严刑拷打,逐步消灭干净。采用严刑峻法,令犯罪的人互相连坐,罪大恶极的人就抄家灭族。这么做,不久就能消除部中心的大臣。同时陛下您也要疏远自己的兄弟受阻,使他们不知道朝廷的恩威祸福,让他们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利用皇帝的权力,让贫穷的人变得富有,让富有的人变得贫穷。而且还要铲除先帝旧臣,安排陛下您自己亲近的人。这样陛下便可以高枕无忧了。”同时,赵高还劝说胡亥一定要坚决果断地采用武力镇压反叛。

其实,赵高的计谋不外有三点内容∶一是罗织罪名,诬陷大臣,并大肆株连、连坐,无限制地扩大打击范围,以铲除秦始皇时遗留下的大臣;二是对付群臣的不满,坚决果断地以武力镇压,即所谓"决于武力"‘;三是选用一批新官员,让他们贫者骤富,贱者骤贵,从而对皇帝感恩戴德,一心忠于皇上。这些主张胡亥听了自然十分高兴,他万万没有想到赵高诛杀先朝大臣,只是打击赵高自己的宿敌;安排亲信,只是安插自己的亲信。秦二世成了赵高行使阴谋诡计的挡箭牌,被无情地架空了。

赵高在胡亥同意自己的阴谋之后,马上开始行动,群臣以及朱公子纷纷都被指控犯罪,被捕入狱,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胡亥有兄弟姐妹二三十人,经过与赵高的策划,罗织罪名。其中有6个公子被杀死与杜地,接着又将另外12个公子赐死在咸阳城中。10个公主也被凌迟,枉死在咸阳城内。最后抄家灭族,连坐之人数不胜数。

公子将闾兄弟三个秉性忠厚,口碑较好,但也被株连入狱,囚禁于内宫之中。但是如何处置他们成了胡亥的一个问题,杀死他们必然背下骂名(其实他已经背了很多骂名了),不杀他们又不放心,况且连10个公主都杀死了,还担心别人骂自己吗?于是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将闾兄弟安排得明明白白。三人拔剑自杀。

二世胡亥、宦官赵高大开杀戒,诸多公子、公主纷纷死于非命,文武百官全部大换血,一时间咸阳城内充满了一种恐怖气氛,宗室也大为震动。那些一时没有入狱的公子也知道了自己面临着被杀的下场,想方设法保全家人。

公子高便是这样一个舍身保家的人,赵高行动刚开始的时候,公子高还没有被捕入狱,但是看到自己兄弟姐妹的下场,他深知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于是打算远走他乡,逃到外地避难。但是,自己逃走了,妻儿老小怎么办?后来公子高想到了一条舍身保家的方法,他主动上书,请求为先父秦始皇殉葬,胡亥得到了公子高的奏疏,喜忧参半。喜是因为他准备捏造一个罪名诛杀公子高,苦于找不到借口,现在公子高主动找死,正中下怀。忧的是公子高主动请死,是不是别有用心?以此试探皇帝的虚实,企图发动叛乱。

想到这里,胡亥立马喊来了赵高,将公子高的奏疏交给赵高看,并且告诉了自己的担忧。

赵高很快把奏疏浏览了一遍,说道:“陛下现在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大臣连死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机会谋反啊”接着又安慰胡亥:“公子高绝对不会情急生变,谋反犯上,您就同意他殉葬的请求吧”,胡亥深以为然。于是他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并且赐钱十万作为丧葬费。

就这样,胡亥在赵高的阴谋之下,无情的屠杀着自己的同胞骨肉,秦始皇的22位公子,10位公主,都被胡亥无情的杀死,这样残忍的骨肉相残,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了。

胡亥和赵高在诛杀大臣和手足的同时,对待普通宫人、百姓也不放过,在埋葬秦始皇时,赵高建议将后宫没有子嗣的宫人全部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同意了赵高的建议,准备处死宫女。消息传出去之后,后宫乱作一团。然而哭并没有什么用,他们还是被当成了殉葬品,安葬在骊山皇陵之中。同时,胡亥赵高还担心在皇陵的工匠泄露机密,在秦始皇下葬之后,将他们全部活埋。

架空胡亥,离巅峰只差一人

皇帝之言就是圣旨。有了皇帝的支持,干什么事都能名正言顺,得心应手。因此,赵高极力讨好二世,怂恿他恣意玩乐。一天,秦二世胡亥向赵商表示自己要及时行乐的想法,赵高十分高兴,急忙迎合说∶"这正是贤明的君主所喜欢做的。而愚蠢的君主却整日忙于处理琐碎的事务,搞得焦头烂额。这样的话,做皇帝又有什么乐趣呢?”赵高的回答,使秦二世胡亥十分高兴,他庆幸自己拥有了一个好老师,一个知己。因此,他忙于享乐,怠于政事,而把所有政务都交由赵高处理了,这就使赵高得以顺利地专权了。

但是,赵高知道自己怂恿胡亥滥杀大臣,积怨太多,害怕有人在二世面前参奏自己。因此,为了使二世闭目塞听,堵塞众议,赵高决定隔断二世与外朝的接触,使他成为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傀儡。

一天,赵高来到玩意正浓的胡亥身旁,设身处地地为二世说道∶"天子之所以贵圣,就在于不经常与大臣见面,有神秘性。平时深居九重皇宫之中,在上朝时高高在上,使群臣只能听见陛下的声音,却看不到天子的圣容,心中存在神秘和敬畏之感。"

但是,秦二世不是个糊涂虫,他知道父亲在世时不时召见大臣,甚至促膝而谈,十分亲近,便不假思索她问道∶"先皇在位时为何不是这样呢?"这句话,使赵高惊出一身汗来,但赵高毕竟是赵高,他很有定力,略一沉吟、便侃侃而谈,又说道∶"先皇在位时间很长,先后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威名,世人无不威服,跟随他的大臣更是人人敬畏他。因此。即使先皇经常召见他们,他们也诚惶诚恐,小心畏慎,不敢妄进邪说,胡作非为。""胡亥听到这儿,不由自主地附合说;"是啊,我要有这么高的威信就好了。"

赵高看到秦二世终于上了圈套、不无得意地说道∶"陛下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陛下还很年轻,又即位不久,对这种朝政大事未必样样精通,如果当着众臣之面处理政务,万一言论有失,就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从而有损陛下的威严和神圣。所以,为了陛下着想,陛下从今日起就不必再临朝处理政事,和群臣见面了。陛下只管深居皇宫之中,自由自在地玩乐,琐碎的政事由我和宫中习法的人批答就行。这样您深居皇官之中,垂拱而冶,天下无不称您为神圣了。从这一意义上说,维护了您神明的形象和皇帝的尊严、威信,也不是一件难办的事。"

这番话仿佛说到了胡亥的心坎上,于是他同意了赵高的说法,从此在深宫享乐,不问政事,所有的外政内务都是赵高一个人处理,秦二世终于被赵高架空了。而胡亥本人还以为自己是在享受皇帝的快乐,培养自己的威名。

架空了皇帝,赵高便可以无所顾忌地安插自己的亲信了。他把弟弟赵成提拔为中车府令,掌握了京师和皇帝的亲卫;女将阎乐任命为咸阳令,成为京师的长官,其他的重要的官职如御史、侍中等都换成了自己的爪牙。为赵高的专权和他的复仇作了充足的准备。

虽然李斯也参与了沙丘政变,与秦二世胡亥、赵高勾结在一起,但是,沙丘政变之后,秦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赵高做了郎中令,居中用事,而李斯却仅仅保留了丞相之名,连皇帝也见不着了,大权旁落,心中不能不怀怨恨情绪,对赵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而赵高也看出李斯的怨恨情绪,并清醒地认识到李斯做过多年的丞相,在朝内朝外拥有很大势力、不可小视,为了报仇,必须干掉李斯,扫清这最后一个障碍。

除掉丞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李斯也参与了沙丘政变,赢得了胡亥的好感,如果要除掉李斯,那么又得借助胡亥的刀了,这看起来十分的艰难。但是,赵高并不是害怕困难的人,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哪一步没有困难?生死他都经历过,自然也不怕困难了。

赵高心中早就盘算好了,他的工作要分为几个重要的步骤,第一要务就是先要胡亥疏远李斯,对李斯反感。

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之下,继续用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群臣人人自危,担心自己朝不保夕,想要背叛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的话,必将危及大秦的统治,危及胡亥和李斯的地位。但是胡亥鼠目寸光,安于享乐,见不及此,反而更加的荒淫无道。他大肆征调百姓服劳役,修建皇宫,修建直道,赋税徭役越来越重,百姓都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了。

于是,大泽乡陈胜吴广,斩木卫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那些六国旧势力也趁机做起了复国的美梦,纷纷割据称王,共同反叛秦王朝的统治。大秦王朝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再也坐不住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胡亥单独接见自己,听从自己的劝谏,每次胡亥都拒绝了,并且惹得胡亥很不高兴。

李斯明白胡亥已经被赵高的享乐哲学俘获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追求穷奢极欲的昏君、暴君。强行对他劝谏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对于这样的皇帝身为丞相的他还能怎么办呢?他只能默默告退而去。

其实这个时候,李斯的处境十分危险,朝廷中流传着不少对他不利的谣言。原来李斯位居丞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儿子李由也当上了三川守。不幸的是,吴广率领农民军进军至三川附近,径直通过,李由不敢进行丝毫抵抗。秦将章邯击败了起义军。暂时解除了威胁之后,秦二世派出使者调查李由,并且责备李斯,位居三公之高位,却不能消灭起义军,使他们如此"猖狂"。

这些行动、谣传,使得李斯十分恐惧,李斯本来就过分看重自己已取得的名位爵禄,担心得而复失,自己无法消灭起义军,使迎合秦二世恣意享乐,企求长享天下的欲望,向二世建议广行"督责之术",以严刑峻法监督、控制群臣,使他们为皇帝疲于奔命,而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劝行督责书》。

胡亥看到李斯的奏疏之后心里十分高兴,认为李斯还是忠诚于自己的,能够设身处地地为自己想办法,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所以在胡亥看到赵高后,就极力夸奖李斯“督责之术”的高明。

赵高将李斯的奏疏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心中十分不满。李斯所谓的“明君独断,权不在臣”这不是明摆着诋毁我赵高吗?赵高假装称赞了几句,敷衍了胡亥,而心中对李斯恨得咬牙切齿。你李斯不是要讨好胡亥么,我偏要胡亥憎恨你,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手段更高明吧。

李斯劝说秦二世实施督责之术,胡亥言听计从,于是更加严刑峻法,收取赋税多的官吏被当成明吏、良官。一人犯罪,大肆株连、以致于道路上受刑之人占了一大半,受刑而死的人的尸体都堆积成山。这一切,反过来又促使更多的人造反。这么多的人造反为赵高陷害李斯制造了口实。

害死李斯,权倾天下

一天,赵高拜见了丞相李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口吻对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盗贼蜂起,国家形势岌岌可危,而皇帝却更加急迫、更大规模地征发民夫修筑阿房宫,聚效狗马等玩物,沉湎于享乐之中,不理朝政。我本来应该劝谏,但是我人微言轻,地位卑下,皇帝怎肯听从我的劝告呢?你贵为丞相,劝谏皇帝改过从善是你份内之事,你为什么不劝谏呢?"李斯看着赵高忧心忡忡的样子,误以为赵高真的关心国家大事,便大假他想,随口说道∶"是的,我想劝谏皇帝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是,现在皇帝不上朝理政,深居皇宫之中,我即使有话想说,也无由传到皇帝耳中,想要拜见皇帝也没有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并不怀疑自己,便顺势说道;"你如果能劝谏皇帝,我将在皇帝闲暇时请你进宫、以便使你有机会当面劝谏。"李斯信以为真,满口答应。

过了几天,赵高派人通知李斯进宫劝谏皇帝。李斯很快来到宫门,请求晋见皇帝。此时,秦二世宴乐正浓,正处在拥姬挽妾之时,对李斯的求见十分反感。但是,碍于丞相的情面。参二世还是停止了乐,召见、了李斯。这样,李斯有了会见皇帝、报告政离,劝谏皇帝的机会,心中还对赵高产生了好感。但是,李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正是赵高陷害他的诡计∶原来赵高在秦二世拥姬挽妾、玩兴正浓时派人喊来李斯,李斯的求见打扰了二世的玩兴,自然引起二世的不满和反感。

事情正如赵高所预计的那样发展。过了几天,二世又在玩乐,李斯又来求见,二世心中更加不快,只是隐忍未发。这种事情一再地重复着、每当皇帝玩乐,李斯就要求见,终于激怒了二世皇帝。又有一次,李斯求见,玩兴正浓的二世胡亥勃然大怒,拒不准李斯进宫,并对赵高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时间。丞相都不来奏事。我刚刚开始玩乐。丞相李斯即来求见,丞相莫非是看我年轻欺负我嘛!"

秦二世胡亥的愤怒、责怪正中赵高的下怀,赵高心中高兴自己的计谋得逞了。但是,赵高摆出了一副十分着急的样子。趁机进议说∶“丞相李斯如果真是这么做的,那么皇上和我就危险临头了。沙丘政变,陛下坐上了皇帝的宝位,李斯参与了政变,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政变成功后,陛下已继为二世皇帝。而丞相仍旧是丞相,一点也未尊贵,他心中不能不冤枉,他希望被分封为王啊。如果陛下不问我、我也不敢报告。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吴广等人都是李斯的临县人、丞相为了保全楚人,不全力剿杀,所以楚盗公行天下,十分猖獗。前段时间,吴广率众经过三川,李由闭城门,龟缩在城中,不肯出兵截击,而吴广等楚盗也不攻打三川城。我还听说吴广、李由之间互通信使,有文书往来,但是我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所以不敢报告。再说,丞相居外朝,统领百官、权势大于陛下,我也不敢无根无据地怀疑他。”

赵高的这些话真正是恶语伤人。秦二世胡亥听后更加怀疑李斯,并准备逮捕李斯,依法审问,但是又怕没有真凭实据,所以未敢轻率行事,因此,秦二世胡参又一次派出使者前往三川,调查李斯之子李由通寇之状。使者前往。三川调查李由的消息,不久即传到了李斯的耳中。

胡亥一再调查李由,引起了李斯的怀疑,为什么胡亥不放过他的儿子呢?陈胜、吴广率部所过之处,地方官坚守城门不敢出来的人多了,皇帝都不调查。唯独调查李由、难道他的矛头是对准我吗?李斯想到这儿,不禁警觉起来。赵高为什么主动劝我劝谏皇帝,为什么我每次入宫,胡亥都面带怒色。有些不快? 难道是赵高从中作了手脚?既然怀疑j赵高,李便要想法弄清事情的真相。李斯毕竞为丞相多年,宫中还有以些亲信。他派人打听,果然证实自己.中了赵高的奸计,要被赵高陷害了。

为了保住自已不被陷害,揭穿赵高的阴谋、李斯企图面见秦二世胡亥,澄清赵高对他的诬陷、挽救自已在胡亥心中的形象。但是,秦二世胡亥却在甘泉宫中玩乐。拒不接见李斯。李斯无可奈何,于是就上书攻击赵高的短处,这就是《上赵高弄权书》。

胡亥看完了李斯的奏疏,很不以为然,他为此还召见李斯,责问李斯为什么要如此诋毁赵高。李斯知道要是胡亥改变看法,罢废赵高,是有多么的困难,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反正已经参了赵高一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努力,反倒是有扳倒赵高的可能。

于是李斯继续上书攻击赵高,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胡亥已经和赵高是一丘之貉了,他根本听不见李斯的劝告,对赵高也早就失去了警惕。因此,每次与李斯谈完话之后,胡亥都迫不及待地将李斯的话说给赵高听。

赵高不愧为谗言害人的高手,他听完秦二世胡亥的转述,借机诋毁丞相李斯,说道:“李斯位居丞相多年,心怀怨恨,早有不臣之志,不轨之行,只是害怕我赵高,所以不敢叛逆。假如我赵高已经死了,丞相李斯就该做田常所做过的事情。"

胡亥本来就十分相信赵高,在这个时机,赵高说出李斯阴谋造反,胡亥马上信以为真,勃然大怒,立即传令将李斯逮捕下狱。并责令赵高亲自负责审问。李斯落入仇人赵高之手,焉有活命之理?

李斯被打入监狱,身上带着刑具,恍然大悟。李斯在监狱中头脑反而很清楚。他正确地预计了今后形势的发展。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假若沙丘政变之时,李斯有着冷静、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局,赵高、胡亥的为人行事,事情决不会发酵到如此地步、自已也不会落人牢狱之中,可以说,李斯头脑清醒得太晚了,功名利禄的贪恋害了他自己。

李斯被逮捕,根据当时的严刑峻法,很多人受到了株连。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毫不留情,下令将李斯的族人、朋友全部逮捕,押入狱牢之中。

终于,李斯在监狱写了《自述功绩书》被赵高撕毁烧掉之后,希望全部破灭,被赵高按以谋反之罪,腰斩于西市。

李斯这位出身于上蔡平民中的丞相,为了功名利禄,抱定了"老鼠哲学",游说秦国,创造了丰功伟业,名振一时,到头来身死西市,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可能了。这是美梦的破灭,也是他"老鼠哲学"的可悲下场。

指鹿为马,逼死胡亥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丞相赵高,我就是当朝权力的最高!

赵高害死李斯之后,胡亥便任命赵高为丞相,朝中大小事务全都由赵高处理,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拥有了篡位夺权,报仇雪恨的势力,但他不知道文武百官是否拥立自己,于是,他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的一天,赵高将一只鹿献给胡亥......指鹿为马的典故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知道。

指鹿为马完了之后,秦二世被赵高安排到上林苑中斋戒,不小心射死了一个行人。赵高的指这件事情后,抓住机会,向胡亥发难,用以折磨胡亥那脆弱的神经。赵高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报告秦二世∶"不知道是什么人杀了一个人,却把尸体搬进了上林苑中,这分明是诬告皇帝杀人,我们应该彻底调查清楚。"

阎乐刚走,赵高又进来了,他装模作样地劝二世胡亥说:“天子无缘无故地射杀一个无辜之人,这是天神所禁止的事情。这样,鬼神就不会接受你的祭祀,上天会降下灾难。现在上林苑又不能居住了,面应当远离皇宫去祈祷求福。”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秦二世胡亥已没有任何主意了,他听从了赵高的摆布,搬出了上林苑,跑到距咸阳城8里多路的望夷宫中居住。赵高将秦二世迁往咸阳城外,远离朝臣,企图一人说了算,为所欲为。

但是,赵高的算盘打错了。这时各地反秦势力不断壮大,影响逐渐波及咸阳周围。秦二世在皇宫中与世隔绝,不见大臣,对此一无所知。来到郊外的望夷宫中,却闻知各地反秦义军的消息,心中十分不满,便派人去责问赵高∶怎么把大好江山搞成这个样子?

秦二世的责怪使赵高十分害怕,怎么办呢?赵高马上召见他的弟弟—已升任郎中令的赵成及女婿咸阳令阎乐,秘密商议对策。赵高心中害怕,对自己的弟弟、女婿也不隐瞒什么,开门见山地讲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赵高说;"秦二世胡亥不听从我的劝谏,反而责怪我。现在形势十分紧急,一定会归罪于赵家。我们怎能坐以待毙,坐视灭门之祸的降临呢?我们必须先下手,废则二世,改立公子婴为帝。"赵成、阎乐都是赵高的心腹亲戚,与赵高利害一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他们也对眼前的处境很重视,马上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接着,赵高开始安排具体的实施计划。郎中令赵成负责京都及皇宫的军事守卫任务,可以自由地进出王宫。因此赵高任命他负责内应,并在宫中制造恐怖气氛。散布谣言说: 山东强盗已经攻进咸阳城里来了,企图谣言惑众,使宫中人心惶惶,惊恐不安,而便于他们在乱中行使阴谋诡计。

赵高又吩咐咸阳令阎乐,率领一部分士兵化装成起义军,在城中烧杀抢掠,以造成一种起义军真的打进城来的假象。赵高布置完上述阴谋活动后,又对他的女婿阎乐放心不下,阎乐会不顾杀头的危险参加政变吗?他始终觉得阎乐这个人不可轻信。本着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利己原则,赵高又派出心腹,劫将阎乐的母亲作人质,以迫使阎乐顾念母亲性命而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命。

赵高部署完后,回到咸阳宫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不一会儿,一个心腹跑了进来,报告说∶"阎乐已将数千余名士兵化装成农民起义军,在咸阳城中四处抢劫、烧杀,搞得鸡犬不宁。"听到这个消息,赵高才知道阎乐已经按计划行动了。至此,赵高那颗悬着的心稍稍轻松些。

城中攻进了"农民起义军",阎乐便率领 1000多名士兵前去镇压,阴谋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其实,阎乐根本不去制止伪装成起义军的士兵的抢掠活动,反而率军直抵秦二世胡亥避灾祈福的望夷宫。

望夷宫的守卫还是相当严密的,官门由卫令仆射守护着。间乐率兵到了望夷宫门,卫令仆射们十分震惊,急忙询问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故。阎乐态度十分骄横,根本不理会他们的询问,下令手下的的得力干将将卫令仆射捆绑起来,然后厉声喝斥道:“望夷宫中已攻进了贼兵,你们为何不拼命剿杀?”这真是天方夜谭!宫中根本没有什么动静,宫门周围也没有见到什么贼兵,哪里有贼兵攻人望夷官中,又去哪里剿杀贼兵呢?卫令仆射们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过了片刻。有位能言善辩的卫今仆射说."宫中四周全由卫队把守,防守甚严,根本没看见贼兵的影子,哪有贼兵攻入宫之中呢?"

阎乐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企图以此震慑住卫令仆射,根本无心听他的辩解。因此,听到卫令仆射的辩解,阎乐把手猛地一挥,示意自己的部下杀死这位卫令仆射。可怜的卫令仆射还未弄清怎么回事便身首异处、血洒宫门了。

杀死了卫令仆射,阎乐率军直人望夷官中。官内侍卫虽然仪态威严,高大威武,但哪经战阵?看到咸阳令阎乐率领大军杀气腾腾地攻人宫中,一些人吓得浑身战栗,手也拿不起武器,跑也跑不了,只是伏地求饶,一些胆量稍大的卫兵们,惊魂未定,撒开双腿,奔逃而去,自命不保,哪里管得了二世皇帝。只有数十名卫兵,本能地拿起了武器,准备抵抗。但在群龙无首、仓促迎战的不利情况下,斗志全无,一会儿就被斩杀尽净了。宫中的宦官,从来没有见到这种阵势,早已不知去向,藏了起来。

阁乐攻入宫中,赵成按计划带领亲信接应阎乐,并带领阎乐及其部队,直奔秦二世胡亥居住的内宫。赵成、阎乐径直推开秦二世胡亥居住的内宫之门,身边士兵便蜂拥而入,乱箭在秦二世胡亥的坐腿附近飞舞,吓得胡亥大惊失色,急呼左右之人护驾。但是,树倒猢狲散,身边卫士、太监几乎都逃光了,哪里还有人护驾呢?

容不得二世多想,阎乐已率领一批如虎似狼的叛兵来到了胡亥面前,叛兵手中的兵器闪出了耀眼的光芒,发出了叮叮的声音,搞得本来惊悸不已的胡亥头昏眼花。他勉强集中精神,直挺挺地站着,以尽量保持皇帝应有的威严。他目视着昔日的大臣,今日的叛贼,希望能震慑住他。但是,阎乐已不是从前的咸阳令了,他冲到了二世前,只把胡亥当成了阶下囚,根本没把他当成皇帝,厉声斥责二世胡亥道∶"你平日骄横恣肆、胡作非为,渣杀无辜,酷虐无道,搞得民怨鼎沸,众叛亲离。现在,普天之下的入都起来反对你,你自己想,该怎么办呢?"其实,阎乐用意已经十分明显,他暗示秦二世胡亥赶快自行了结算了,免得他亲自动手。

在死亡面前,平日骄横跋扈的二世胆怯了,他那求生的希望越来越强烈,使不顾阎乐的训斥,不管四周叛兵的横眉冷对,低声下气地问道;"您能允许我见见中丞相吗?"阎乐也不愿多费口舌,把剑一挥,简单地说道∶"不行!"

连见见赵高都被拒绝,秦二世胡亥知道今天恐怕过不去了。他害怕死亡,希类好万活下去,便讨饶地说;"皇帝我不做了,让你或中丞相去做吧,我只求做一个郡王,了此残生。"他心想,我已经退让到这个地步,阎乐总该同意了吧。但是,他清楚地听见了两个字∶"不行!"二世胡亥还不甘心,又乞求道∶"那我再退一步,甘愿做一个万户侯。"阎乐又拒绝了他。皇帝做不成,郡王、万户侯也做不成,今后器怕只能作百姓了,如果还有今后的话。想到这儿,秦二世不禁号淘大哭,呜咽地说道;"我愿意同妻子一起作普通的老百姓,纳税服役,总可以了吧!"

对秦二世的求情,看着他昔日威风十足、今天低声下气的熊样、阎乐心中颇有猫玩老鼠的快乐。但是现在已经玩够了,不愿再玩下去了,便大声喝斥道∶"我只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百姓除害,必定要杀了你。你说什么也没有用处,也不会有人转告丞相。你是自己了断,还是让士兵万箭穿身?"阎乐说完,便把手中的宝剑扔给了秦二世胡亥。胡亥接过了宝剑,闭上了眼睛,横剑自刎了。

赵高之死

阎乐见秦二世胡亥已拔剑自杀了,便示意部下割下胡亥的首级回去报告赵高。赵高听到政变十分顺利的消息,心中欣喜异常,立即拿出他收存了多日的秦二世的印玺,佩戴在自己的身上、准备登基篡位了。

赵高披挂整齐,取来面锡镜细地端详者自已。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皇帝的模样,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宫中从太监到百官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不言不语、宫廷中沉静极了。赵高既然穿戴了皇帝的行头,骑虎难下,便只有做皇帝了,再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报仇雪耻,秦国不是灭了赵国么,我赵高也要如法炮制、灭掉秦国。今天机会来了,虽然百官以沉默来反对,赵高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他只是想着谁坚持到底,谁就是胜利,他要同群臣比试一下耐力。于是官廷中发生奇怪一幕∶

赵高穿戴着皇帝的礼服,佩着皇帝的玉玺,登上了殿堂,刚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就发现宫殿要塌了下来,吓得赵高赶忙退下殿堂。但是,赵高仍旧不死心,又一连试了两次,但是每次都有同样的感觉。赵高这时才知道,他当皇帝的美梦要破灭了,因为不仅百官不同意,群臣不服从,而且宫殿都要塌了下来,老天爷也不同意啊!人算不如天算,赵高在这样的困境面前退缩了。当着百官的面,赵高脱下了皇帝的礼服,解下了皇帝的玉玺。

谁来做皇帝呢?赵高想秦二世胡亥的兄弟们都被杀戮殆尽了,找不到合意的继承人。只剩下公子扶苏的儿子子婴可以作皇帝的人选。但是,子婴颇有仁俭的美名,老百姓也拥戴他,而且以前也多次出面劝谏秦二世胡亥,是颇有头脑的人物,不容易对付。怎么办呢?天下不可一日无主,事到如今,只有硬着头皮拥立子婴了。想到这儿,赵高心情颇为沮丧,甚至有些后怕。然而,转念一想,自己已控制了朝政大权,子婴势单力薄,即使当上了皇帝,也无能为力。事已至此,先拥立子婴再说吧。

于是,赵高召集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通报秦二世自刎的情况,尽力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之后,他问群臣;现在形势很危急,天下反秦势力已攻近咸阳,该怎么办呢?大臣们已惯于听从赵高的颐指气指,在此紧要关头,哪有什么主意呢?因此,齐声说∶"愿意听从丞相的安排。"

赵高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提高了声音说道∶"秦朝本来就是西方的一个小王国,秦始皇继位后,东征西讨,连年用兵,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所以自称为始皇帝。但是,被消灭了的六国并不甘心灭亡,现在纷纷起兵造反,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原先的六国纷纷恢复了故有国土,脱离秦朝自立了。因此,秦朝的疆土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还自称为皇帝,那只能贻笑大方。因此,秦朝不能自称皇帝了,而应恢复故称,称秦王了。"最后决定,拥立子婴为秦王。

计议一定,赵高便布置人手准备拥立子婴为王,同时派人通报子婴,作好登基称王的准备,洗沐斋戒5天之后,再祭拜宗庙社稷,接受玉玺,正式即秦王位。

秦二世胡亥的尸体还横陈在望夷宫中,赵高下令将他当成普通百姓,草草棺验,胡乱掩埋在杜南宜春宫中。胡亥穷奢极欲,企图永享天下,结果却死于非命、身首异处,这是他胡作非为,信用权奸的下场。

子婴被推立为秦王,在斋戒的几天内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父亲扶苏就是被赵高设计害死的,大将蒙恬、上卿蒙毅,还有众多公子、公主都是被赵尚害死的。赵高屠杀宗室,居心叵测,他是要彻底消灭宗室之人啊。想到这儿,子婴无心斋戒,他召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说∶"中丞相赵高纠集亲信,发兵攻入望夷宫中,迫使皇帝自杀。赵高担心人心不服,害怕群臣诛杀他,为二世皇帝报仇,所以才假装仁义,要立我为秦王。我早就听说赵高的阴谋诡计了。赵高早已与西楚霸王约法三章,共同消灭秦朝宗室贵族,而后赵高在关中称王。现在,他假意让我斋戒5天,然后祭祀宗庙即位。这是赵高的阴谋诡计,他企图在祭祀宗庙过程中先发制人,趁机杀死我。我不能坐以待毙,应先下手杀死赵高,以报仇雪耻。我打算称病卧床不起,中丞相赵高一定会来催促我。他来了之后,我们便乘其不备杀死他。"子婴的两个儿子都赞成父亲的意见。于是,他们父子二人作了周密的部署,就等着赵高前去送死了。

五天以后,应该是入宗庙告祖的时候了,但是子婴这位主人公却始终未曾露面。赵高等人焦急地等待着,但是,等了很长时间子婴还未曾露面,赵高急得来回踱着步子、不时抬头向窗外张望着,希望尽快看到子婴的身影。然而子婴始终也没有来。没有别的办法、赵高只好让使者去请子婴快来入庙告祖。但是,等了很长—段时间,却见只有使者一个人回来了。赵高一见,十分生气,责问子婴为何不来。使者慑于赵高的气势,连忙回答说;"我已经拜见了子婴,但他卧床不起,声称病重,无法举行入庙告祖的仪式。"

赵高听了使者的话,不禁火冒三丈∶"这是胡闹么? 已经安排好了的事情,怎能随意更改呢!"赵高几乎被急坏了,气疯了,心中直骂子婴:真是不知好歹,请你做秦王你不做,是不是找死!等你做了秦王,我再拾掇你。气愤归气愤,入庙告祖的仪式非举行不可,否则无法向大臣、百姓交代。现在,赵高还需要一个傀儡皇帝。

不得已,赵高决定亲自去请子婴来举行入庙告祖仪式。或许是自沙丘政变以来,万事顺心应手,赵高有点飘飘然,根本没有把子婴放在眼里、所以并不多想,就径直奔向子婴的府第。来到了子婴的住处,赵高透过窗子看到子婴躺在床上,赵高气不打一处来,用力推开房门,大声责问说∶"入庙告祖是朝廷大事,你为什么还不去呢!"还未等赵高把话讲完,子婴及他的两个儿子一拥面上,将赵高杀死了。

杀死了赵高以后,子婴在他的两个儿子及随侍宦官、卫兵的拥护下来到了宗庙,举行了告祖仪式,正式即秦王位。子婴即位后,首先下令逮捕赵高的三族,马上全部予以处死了。

子婴继位为秦王后,只坐了46天的宝座,沛公刘邦即率军攻入咸阳,群臣百官都只顾自己逃命,无人去关注这位末代秦王。子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率领妻儿以丝带捆在脖颈上,投降刘邦。刘邦将他交由官吏守护,自已退军郊外。不久,西楚霸王项羽攻人咸阳,子婴及其妻儿全被杀死了。秦王朝的统治至此结束。

#历史##历史人物##赵高#�大家可以支持我的头条号:小唐的野史杂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