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电商产品设计实战(一)

微信号:王丁(ID:wangding2046

《电商产品设计实战》系列连载,向你分享当前最全面、系统化讲述电商平台产品设计的实战经验。超多干货图例!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勿忘初心——成功的产品经理应是一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

先看一组行业热门的数据:

图1-1 产品类职位薪酬报告(来源:互联网)


图1-1 产品类职位薪酬报告(来源:互联网)

据这份《史上最全的2014年互联网职场薪酬报告》分析,刚入职场的应届生去做网页产品经理是最赚钱的!这其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应届生能担任一个颇高起薪的职业;

另一个给人的感觉是“产品经理”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

行业的薪酬趋势导致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市场火爆,一批批的应届生前仆后继地投身到这个光鲜的职业当中去……然而,大多数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产品前辈,却纷纷用“苦逼”、“产品狗”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一“崇高的职业”。

也许是“经理”这样的头衔相当吸引人;也或许是“产品改变世界”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鼓动起大家的小宇宙,燃烧出一片激情……可事实是什么?此“经理”非彼“经理”,“产品改变世界”的口号下更多的无休止的加班与小Bug的修改,也许你还没改变世界,就被「三座大山」(需求、变更、加班)所改变。于是又有很多人迷茫,产品经理是一个怎样的职业?产品经理又如何让产品改变世界?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接触一些初创公司。有一次在一个宽大的会议室里,一个年轻的CEO带领两个得力干将(产品总监和运营总监)努力向我们描述他们当前的这款刚刚运营了1年的产品以及未来的蓝图,产品的蓝图很大,基本上常有的社区功能都包括进去了,我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他们的产品总监讲述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功能,有社交功能、有相册、有群组、有即时聊天、有个人空间……据说还有一堆的功能在规划中。

当我记完笔记之后,我就差不多忘了这个项目究竟是想做什么了。我记得对方最初介绍时,提到创立项目的原因是因为在某个场景上发现了用户的潜在需求,虽然这个需求仅是一个单一的的诉求,并且我也以为这是他们产品的刚需,但很显然,这个唯一的原因已经在过去1年多的项目发展中,被众多的功能与服务所淹没。会上我所追问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用户在这个产品上关键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

我潜在的表达是:你们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核心肯定是为了解决用户某个方面的需要或痛点,但是你们似乎已经忘了当时设计这个产品的初心!

「初心」,我觉得是很贴切的词,直指产品设计的核心所在:通过设计一个有效的产品或服务,解决用户最核心的诉求,这才是你们的初心!

不忘初心,比尔•盖茨才能坚持“要让全世界每个家庭的桌子上都摆上一台微软电脑”的梦想!

不忘初心,乔布斯才能坚定的走他自己的路“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他做到了,即使如今他已离我们远去,但在他领导下所创造的苹果系列产品,却真实的改变了整个世界。

这几年,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断冲击甚至颠覆着各个行业,各种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产品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形态缩短了产品营销推广渠道与消费者的距离,很多企业和产品都以融资为手段和目标。于是,更多的产品设计人被这些乱象所迷惑,搞社交、整饥饿营销,却往往忽略了产品设计,然而,当繁花落尽洗尽铅华,还能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只有那些真正经受用户苛刻考验的产品本身。

让设计回归设计

与「艺术设计」不同,「产品设计」的核心首要在于产品本身的价值,其次才是设计!失去了产品自身的价值性,再优秀的设计也失去了意义。「产品」是用户的核心需求,「设计」是构建解决方案的过程,我认为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极为有类似,两者都是为了满足用户某种场景下的诉求或需要而构建的解决方案,但在承载形态上,两者又有较大的不同: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本质是一种「服务设计」,你并不是用一个UI或交互来为用户提供某个产品,而是通过UI与用户的互动来为用户提供某类服务。不管商业模式如何变化,网络营销与产品服务如何发展变化,但消费者最终关注的还是产品服务的本身。直指用户需求痛点的好产品,依然是经济时代发展的根本。

作为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人,在这方面我比较推崇两个卓越的设计师: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和Apple总设计师——乔布斯。

原研哉为设计赋予了「思考」的能力;而乔布斯却通过出色的苹果产品向人们展示了设计改变世界的魅力。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失去了乔布斯之后,做为首席设计师的艾维已经设计不出苹果产品的内涵,说白了,艾维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所以,当你决定迈入或已经进入这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职业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初心——「产品设计师」!是的,我们会发现,当行业的发展授予了产品经理更多的职能的时候,产品经理往往迷失于各种各样的「能力模型」与「岗位要求」中,有的人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项目协调型的产品经理,有的人成为了运营型的产品经理,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最初你决定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设计一个优秀的产品并被人们所广泛使用与喜爱」吗?

我也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曾经,我也以为互联网的设计就是丰富的功能与华丽的界面,把一个网页设计的尽量美观、好看,为产品添加各种各样强大的功能,使其看起来像个强大的机器,在我早期的产品设计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就带着这样的思维在做产品经理。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积累,不得不面对各种直指产品本身的深刻的问题,每当用户问:

“你们为什么这么设计啊,真难看啊?”

“你们设计的一点都不好用,这些功能我们根本都用不到。”

“你们一点都不了解我们的需要,设计出的产品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

这些问题可能是大多数产品设计人的都会遇到的困恼,为什么我们觉得很好的设计,用户却不买账?是我们的用户不懂得欣赏?还是我们的设计水平不够?又或者是我们根本没设计出用户想要的产品?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表达了这样的一层思想:“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师应时刻关注着生活。”而产品设计正是源于生活!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它的理念融入到我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产品设计带来的便利与舒适,但我们往往却不会意识到这种「刻意」,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理所当然,甚至有人以为「难道这个不应该是这样吗?」也许人们无法说出正确的设计应该是怎么样的,但人们往往却能敏感的感知到不好的设计,并且为这类设计起了一个高大上的称呼「反人类设计」,比如:

图1-2 反人类验证码
图1-3 反转的杯口

产品设计的核心就是为了「满足需求」并且「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才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完美的视觉体验和人性化的的使用感受。产品经理就是这样的一个设计师,无论是满足现有的用户需求还是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引领用户的消费需求,其本质都是如此!

互联网设计思维

没有永恒的设计,只有时代的设计!

为什么是“互联网设计思维”,而不是“设计的互联网思维”?虽然只是词组的前后颠倒,但从我的思考来看,二者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个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设计变革,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媒介,为人类社会的联接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其拥有着开放性与无限想像的可能性颠覆了对设计的思考;另一个,则是对传统设计思维的互联网化,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做着设计的交流与分享,看似搭上了互联网的热潮,本质上仍是传统的设计思维,互联网化对其而言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

我认为的互联网设计思维,应该是基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下,对传统设计思维的深度思考与颠覆。传统的设计更多的是形成一些固有的、封闭的“设计圈子”,设计仅限于设计师的自我诠释,往往闭门造车、曲高和寡,只有圈内的人才真正懂得设计师的本意。这导致了很多“空架”子思维下走样的设计,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这样的失败设计例子数不胜数,用户因此怨声载道,市场反应廖廖,企业营收下滑。

是原有的设计思维本身就是错的吗?其实不然,有很多优秀的设计手法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着大量的设计师,也有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传世。然而,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审美观念也在改变,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时候,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方法。在后工业时代,工业产品不再仅强调功能效用上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更是依托于互联网的连接性与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深深的与用户的情景结合,互联网思维与设计思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设计跑出“圈子”融入大众消费的过程中。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设计,很容易就通过一些网络或社交媒体(微信、微博)的扁平化传播网络被人们所获知,“圈子”与“业界”无法阻碍其大众化的跨界传播过程,好坏自有用户第一时间品评,在您的产品尚未面世之前,你就已经掌握到你的真实的目标用户群体规模以及他们对你的产品的喜好。这就使得设计师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市场的反馈,适时的做出调整,甚至于邀请部分用户参与产品的核心设计。设计师不再是高大上的存在,互联网为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构建了高效的协同反馈平台,使得设计不再以生产方式为中心,而以真正的消费者、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不再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购买什么,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适应用户的需求而变化,这一点尤其在电商时代影响更深远。

电子商务发展十多年,很多产品与服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最初的电商网站上,大多数人都对“电子商务”充满了不信任与质疑:

“我的钱在网上安不安全?”

“网站会不会侵吞了我的钱?”

“我的钱如果打给卖家他不发货怎么办?”

“商家卖的真货还是假货?”

“我怎么知道卖家发出货了没有?”

……

很显然,这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没人能告诉设计师,你这里应该怎么设计,一些固有的设计原则也可能无法指导你,就像知名的「F形状网页浏览模式」,其在2006年才真正通过用户研究问世,而国内的电商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那怎么办?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迅速的特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知道产品满不满足用户的需求,那就先找种子用户做调研,基于种子用户的想法设计出Demo,然后放到网上去,让更多的消费者来使用,因此而收到了用户的赞美甚至吐槽,无论褒贬,对于产品设计人来说都是深入了解用户真实想法的一个窗口,然后设计师就可以基于这些反馈快速的改良设计,再放到网上去供用户再次评价……

如此周而复始,你会发现产品的设计会越来越好,有些热心的用户就会不断的给产品挑问题、提建议,再加上有效的激励与奖励措施,慢慢就形成了“死忠”与“粉丝”群体。而越来越多的电商网站的出现,又在网上形成了竞争性的设计变化,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大家相互“借鉴”成功的设计变得更加容易,抛开创新设计的抄袭问题与垄断壁垒,互联网的设计师群体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分享与互动,并以此快速提升自己。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一个困难的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碎片化学习的效率,未来优秀的设计师之间比拼的不再是知识结构的丰富性与设计经验,而是更多地比拼谁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与隐性需求有着更深刻的认知,谁对设计的趋势更加敏感,拥有更准确的直觉;谁能在用户的反馈下更加快速的修正错误,学习并成长,这一切将会成为产品设计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设计思维”模式下,互联网化生活带来了科技、文化、生产和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我们总结几个核心方面:

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生产为中心,好的设计源于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积极让用户参与设计与反馈;

极致思维」:对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试错并获得消费者反馈,把设计和服务做到极致,超越客户的预期;

开放思维」:互联网是一种共赢经济,只有拥有开放的心态,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与他人互动来提升自我,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效益,为用户带来价值;

社会化思维」:互联网也是一种粉丝经济,品牌的效用要远远大于传统的营销手段,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传播爆发的中心,无视用户的差评与建议,无异是将自己推向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大数据思维」:其实数据思维传统上就有,但是因为数据获取的困难性而导致了其实际的价值忽略不计。而在互联网模式下,大数据为设计师提供了足够海量的消费思考,利用数据的反馈来影响设计决策成为关键的一环。

有效的设计框架

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适合的设计,基于场景化的设计永远是核心

设计中的思维定势

当我们认识到设计是一个「为达到某个目的而刻意的创造行为」时,就会明白,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这个技能的门槛很低,甚至于人人都不在不断的应用设计技能,比如你每天出门时构想一个不会迟到的交通路线,是坐地铁还是乘的士,如何避开高峰路段,如果更快更节省成本的方式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实际上你也是在做设计。但是真正优秀的「设计」总是少之又少,为什么?

我认为,核心关键的原因是在于大多数人习惯于一看到表面的需求,就会直接动手设计解决方案,但很显然,很多情况下,表面的需求为我们造成了一系列的假象,导致未经深度思考的解决方案往往南辕北辙。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与艺术创作设计出发点不一样,却与工业设计相似:寻找有效的解决实际目的的解决方案。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实际的目的,你也可以认为是“期望目标”或“预期效益”等等,但无论怎样表达 ,其本意上都是一样的。这实际上要求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从一开始就需要逆向思维,先找到需求的根源,再考虑解决方案的问题,也就是先“找到实际目的”,再考虑“怎么设计”,研究人们真实的目的要比设计解决方案要困难的多,因为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每个人由于其所处的环境、教育状况、价值观,社交圈等等各类因素的差异,总会存在千差万别。

如果以「知识」、「经验」和「技能」来描述设计能力的构建过程,我认为当前产品设计人员最先应掌握的不是「设计什么的技能」,而是「如何设计的技能」。因为产品设计人员涉及到领域知识非常广泛,即使不断的学习与补充也永远补不完、学不够,而只有经过了知识与经验积累,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技能。要知道每一个领域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你如何能够自信自己真正的掌握或熟识了整个领域?相信没有一个人敢于这么说。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基本形态。所以如果你一直在学习「设计什么」而不是「怎么设计」,那么你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那么如何掌握「如何设计」的技能呢?我们知道,当人们刻意而为去做一件事或思考时,因为不断的重复行为和思考,这类行为就会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人们通过对这类高重复性思维逻辑的系统学习和练习,就会形成一套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论。而学会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论,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你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设计,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方法论,当一个方法固化在你的思维里的时候,也许就会形成了潜意识的思维限制,反而阻碍了你突破方法论。

我总结的这个方法论并不复杂,要学会这样一套方法论,只需要产品人员改变设计的常规思维定势:不要从一开始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会从头开始研究,探索问题的根源与本质。要改变的是基础的意识,而不是方法和工具。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下面这样的设计过程图:

图1-4 简单设计过程


大多数人都明白图的定义,设计来源于有效的调研和分析,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并且也认为自己采用了这样的调研方法,然而却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一个好的最终结果——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为什么?

有一个事例正好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现象:

有一位曾在部队服过役的军人这样评价C国和R国的导弹舰,C国的导弹舰设计的宏伟壮观,内部空间华丽舒适,看外表就像个战斗力强悍的家伙;而R国的导弹舰却设计简陋,外观看起来糟糕至极,内部空间拥挤而不舒适,外表与C国的战舰相比较差了很多。然而在交易市场上,1艘R国战舰的售价是C国的5倍,销量也远大的多。为什么?

经过分析发现,R国的战舰「武备」远较C国要强悍的多,当C国在设计外观与内部空间、舒适度的时候,R国却在不断的强化战舰的武装,为此牺牲了外观、空间与舒适度。如果从舒适度的角度来评价,C国的战舰明显要优秀的多,而如果从技战能力的角度评价,却是R国的战舰优先。不同的维度的评价可能都会得出“优秀设计”的结果,但是为什么两者的受欢迎程度却不一样?

关键,还是在于产品或服务的根本目的。这些战舰的设计师是否思考过那些国家购买战舰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战舰的技战能力要远较外观与舒适性更重要,这才是战舰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显而易见,失去了解决方案的实际目标性,也就失去了产生优秀设计的可能性。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中,这样的问题大量存在,大多数设计师都仅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考虑特殊场景的差异,不考虑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光有华丽的UI与良好的交互体验并不都能解决核心问题!

RTPA设计框架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就在不断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在大多数的设计情境下都能趋动设计师产生出正确的、优秀的结果?”用图的方法显然发挥不了实际的指导作用,也许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工具箱”,一个实际的指导框架。为此我总结了自己日常思考问题的逻辑,一个简单的思维框架,我的这个框架是一种思维模式,它让产品设计人员在接到任务时不要一头扎入寻找解决方案的泥潭,而是退后一步,重新审视任务的初衷,进而通过对事实的调查与系统化的思考以期获得正确的设计结果。

在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细化方法,提出了这样的设计框架(RTPA框架):

图1-5 RTPA分析框架

为什么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假设分析?这主要是针对人们思维习惯形成的定势而考虑的解决思路。大多数情况下,产品设计人员习惯于收到问题(Issue)或需求(Requirement)的时候,都是假设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已获得其他人的确认,所以很容易就会在思维中构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曾经处置过类似的相似案例吗?”,大多数人的习惯是“赶快找到解决方案”。

但是,我认为对于产品设计人员来说,这样的方法从一开始就限制了你的思维边界,让你只能在接收到的需求或反馈时思考,其实应该采取这样一个思考技巧:

假设初始需求都是错误的,即问题并不存在,你需要重新发现问题

对所有的“需求”的第一步是“假设需求中的要求和问题都是错误的”,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做法,对需求提出方来说可能难以接受,但实际上我是希望大家带着批判的思维去接受要求,你有权质疑你所接到的任务或要求的正确性,直到你通过调查确认它。也许通过质疑与调查,会发现最初的提案并不是真实的诉求或目标,要达成真实的诉求或目标,也许需要的是另一个提案。这种方法可能不符合大家的日常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我发现这样的做法才更容易从一开始就走对方向,避免后续发现错误时再返工,导致无谓的浪费与付出。

而在确认了最初的目标与背景后,展开事实调查是关键的第二步,为什么不是直接的「调研」,而是「调查事实」,是因为我发现较多人直接把研究的结论做为调查的结果来应用。但实际上,这样的研究结论通常来自于某一个人的主观或单人的分析与意见,并未经过有效的验证,基于这样的非完整的调查结论,后续再进行分析就失去了真实的事实基础。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要不就是需要重新调查,要不就是在错误的结论上越走越远。

所以第二步的技巧是:调查事实,不过滤,不分析。真实记录情境与相关角色的互动,不对其进行主观分析,不对事实信息进行过滤。

操作这一步的有效方法是学会做一个真实的「记录员」,记录你所看到的,所访谈到的,所收集到的各类事实、数据、现象等。在这过程中,「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记录」是关键。人们总是习惯性的会在记录过程中加上自己的分析与想法,最后导致记录的结果失去了事实的原始状况。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原始记录的信息边用批注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

示例:

图1-6 退款可视化设计环节1

有了事实调查的基础,人们对于需求背后的现状和背景通常会了解的比较清晰了,这时候你可能发现最初的提案背后有一系列的事实原因,就像图中所示。从图示例中,我们看到最初的需求是「退款可视化」,但深入调查分析,却发现退款可视化只能解决用户抱怨中很小的一部分问题,用户并不会因为你的可视化的退款过程而提高产品的满意度。

通过对事实的调查,通常掌握到了一些产品的现状,这时候所有提出的解决思路实际上都是一种假设推论,即假设通过某某方式可以带来现状问题的变化(如图)。

图1-7 假设验证

在假设与验证环节,实际上就是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这时候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综合来说,有几个途径比较有效:

企业内的知识库

身边的领域专家

图书馆内的专业期刊

互联网上的相关案例或文章

问答社区的各类解答:如「百度知道」、「知乎」、「quora」等

但要注意,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也即设计过程应该借助团队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对你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因为人们并不习惯于批判自己的设计,人们总是对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设计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自信。很显然,大部分人的这种自信都是不大靠谱的。

综合来说,「RTPA框架」为有效的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结构设计方法。利用这样的方式应对各类的设计问题,通常会带来较为理想的结果。

产品经理的必要准备

跨界思维

对产品设计人员来说,要做好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光有基础的设计技能还远远不够,做为工业化设计与商业模式的融合,互联网产品的成功要依托于众多关键因素:包括行业发展、市场环境、信息化基础、IT系统、营销推广与综合运营服务等等。就像前文所述及的“没有永恒的设计,只有时代的设计”的理念一样,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会基于行业与环境的差异而不同,甚至于相同行业相同时期的类似产品也会因为各自的策略和资源的配置差异而发展出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产品经理需要掌握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进行结构化梳理的思维,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比较推崇西方的逻辑学的推论体系。

结构化的逻辑思维是关键前提

图1-8 结构化认知思维

在图的认知中,我认为基础技能代表了产品经理做为专业人士的基本准备,而对互联网产品形态的理解与掌握,则代表了产品经理在相关领域利用IT技术构建有效互联网产品的能力,以及对该产品形态持续的发展变化的深度掌握,这二者决定了一个产品经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产品设计师,而对行业形态的整体发展、趋势、变化的理解,则是构建一个成功产品的关键。很显然,你所看到的现实的世界往往并非如图中所示的简单的二维结构那样,有着清晰的边界和范围,让你一眼就能识别出其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形态并不都只会单纯的存在,而常常是一种混合的共存,比如电商+社交的运用,社区+媒体的运用等,多种的产品形态的组合又会创造出全新的一种产品形态。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工作与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当前工作领域之外的业态发展,拥有跨界的商业关注使得产品经理拥有很高的商业敏感度。

结构化思维

电商的核心是一种结合信息技术的场景化购物行为

产品经理对电商的理解,基础的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场景化的交易活动。这其中,需要重点理解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传统的交易活动中,基本的组成就三个关键:商品、市场、金融(金钱)。交易双方因为买卖的诉求,在特定的交易环境(市场)下,利用一些信息的相互交换,以及等价的金融活动,完成商品的交易过程。

要理解这样的交易活动,建议大家深入理解“零售行业”,电商最初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零售行业的变革,所以在商品结构的构建与设计中,大量的采用了传统零售商品的一些经验,比如对商品的品类化管理等。而交易行为中,对于用户的认知,应重点去了解消费心理学,比如用户的购物消费决策过程及关键因素等,很多关键的电商产品设计都要基于对目标用户的消费行为的认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解决方案,比如商品详情展示的设计。而「市场」的存在更是使这类交易行为情境变得丰富多样,因为交易行为的直接发生是基于有效的信息交换,而市场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因为市场的存在,就会有管理者、中介者的出现;因为货物的存放与运输,又会出现仓储、物流与配送环节;因为支付手段与能力的差异,又延伸出为支付提供服务的机构,因为诚信与欺诈行为的存在,又再发展出新形态的网络风控体系。

很显然,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发生在「市场」这个大情境下,做为设计的你,也应该是这个「市场」情境下的参与者与观察者。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理解上则相对简单,过去的电商比较强调“网络购物”的Online概念,如今的电商形态则已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利用移动化硬件与技术的发展,更加深入的融合进了Offline的应用场景中,比如当前比较火热的“O2O”。传统的PC互联网技术,如C/S结构与B/S结构的应用,搜索引擎的技术,电子支付的技术;移动互联网的LBS,扫描的技术,近场通信的技术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依托于电商这个单一领域,但电商的情境化市场却为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验证条件,而每一个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依旧是为电商的交易活动本身进行一些变革与创新,推动着交易活动向更快、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王丁

资深互联网产品人原创分享 | 微信号:wangding2046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