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进阶必读宝典 《少有人走的路》

在阅读和学习时,我们不要被动接受作者提出的概念和观点,而是主动思考这些概念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它们和我目前的观点和行为有何不同?如何将它们应用到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计划?

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只有经过自我的思考、消化和行动,才能变成提升自我价值的真材实料。否则,知识只是躺在纸上的方块字,永远是对别人有用但对自己却无用的信息。

没有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再多的努力可能都是在往错误的方向做无用功。

那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基本上,人人都害怕承担痛苦,人人都倾向于逃避问题。而这种害怕和逃避,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问题逃避者往往都会躲进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完全脱离现实世界。

我们不要做将头埋进泥土中的鸵鸟,我们应该清晰、坚定、勇敢地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才会获得心智上的成长。

那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苦难呢?派克的答案是——自律。他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若缺乏自律,就难以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和麻烦。不过,某些方面的自律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一个人要靠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理论上)

那什么是自律,如何应用自律呢?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践行自律,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承担责任;
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培养:

用通俗的话来说,延迟满足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延迟满足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践行:拖延是病,其根源就是无法延迟满足。我们总是倾向于先完成那些容易、愉快的任务,而将复杂、困难的工作到最后。而那些复杂工作本来就需要我们在状态极佳的时候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去解决,如果将它们排在我们整个人已经筋疲力尽、急需充电的时候去做,拖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拖延,会导致阶段性的失败;而人生大事上的拖延,则会导致人生的失败。

逃避问题的存在,正是反映出人们不愿延迟满足的心理。因为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所以不会延迟满足的人自然会逃避问题,一拖再拖。但问题是,多数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不面对不解决,问题永远就横亘在那里,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但如果尽早面对问题,即意味着把满足感(相对地)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去体验真实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方法。

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逃避痛苦,将来的痛苦可能更大。

面对问题时,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勇于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另一种是逃避责任,拖延问题。


若不能及时、勇敢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就会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阻碍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面对任何问题,在其发展成为更严重的问题之前,或者被我们的潜意识引发出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之前,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及时、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与责任感有关的两种心理疾病,一种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另一种是人格失调症,患者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在与外界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错在于自己,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不够资格,所有问题都是由自己造成,而非别人或社会所致。这样的心理导致了自信、勇气和个性的缺失。

而人格失调症患者恰恰相反,他们很少自我反省,顽固地认为所有问题都和自己无关,他人和社会才是罪魁祸首(即错的不是我,而是世界)。

有的人可能会兼具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两种病症,心理学家将他们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患者。这些人在某些问题上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但却逃避另外一些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我们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评估、再评估,持续且主动地进行这种反复的自我审视。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说过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如果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

很多人为了逃避责任带来的痛苦,宁愿放弃选择的自由。

为了避免为自己的决定承受后果和责任,便等待着别人为其安排人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令我们丧失自由。下一次面对困难,请不要再说“我没得选”。接受“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事实吧,你将得回自由。

人生旅途,我们需要自己绘制地图。这张地图,就是我们周围环境的反映,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指引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顺利前行;如果地图的信息失真,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所以,我们要尽力看清这个世界,确保绘制出的地图的准确性(即正确树立世界观)

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拿着一幅狭小且肤浅的地图走剩下的人生之旅。有的人到了中年,认为自己绘制的地图完美无缺,对任何新的信息都充耳不闻。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不断探索,持续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容地走着。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0到1或1到100,而在于修订的工作不能停,不管是青丝还是白头,科技在发展,社会在改变,你的人生地图永远都有需要修订的地方。

对人生地图的修订其实是对我们过去认知的挑战,所以难免会感到痛苦、产生抗拒。但抱守陈旧残缺的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脱节,恰恰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派克将移情定义为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往往已不好用了。

客观正确地绘制我们的人生地图,实际上是自律的第三大原则:忠于事实。


我们不愿修订人生地图,其实是在逃避修正世界观带来的痛苦。但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要求我们必须忠于事实,不惜代价,忠于事实。

要忠于事实,我们就得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持续而严格的自我反省。我们认识世界时,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更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自身进行反省。人类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类可以反省。反省意味着自我剖析,甚至是自我否定。虽然痛苦,但却是成长必经之路。

其次,忠于事实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能帮助我们确定手上的地图是否与现实一致。否则,我们就等于是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 ”——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沉迷于自己营造的幻想中。

最后,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诚实。我们说谎,本质上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派克把谎言分为黑色谎言和白色谎言。黑色谎言是彻头彻尾的撒谎,说的与现实完全不符;白色谎言则是有意隐瞒部分真相。有时白色谎言带着“不想伤害别人感情”的面具,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但仍没有脱离谎言的本质,滥用白色谎言有时可能产生更大的恶果。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实—隐瞒两难境地,怎样做才能不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派克给出了七条原则:
永不说黑色谎言;
非迫不得已,或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不可因个人欲望而隐瞒部分真相;
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以真爱为出发点;
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记住:我们通常会低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

这些原则背后的精神都还是归结于忠于事实四个字。不管一个人是选择谎言,还是有限的诚实和开放,本质上都是不敢以完全开放的态度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逃避真相带来的痛苦。

但是,只有忠于事实才能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痛苦是暂时的,忠于事实的人最终会获得完全的自由,更自信、更健康、更幸福。

保持平衡意味着:既把眼光放远,学会推迟满足感,同时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既承担责任,也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追求诚实,也会在特殊情况下保留部分事实。这也就是说,自律不是非要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是要把持得当,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如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等) 。

对于“生气”,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有克制脾气的能力。也就是说,你要生得了气,也要平得下去。且视情况发脾气:或委婉或直接,或淡漠或尖锐。要让心智成熟,就需要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弃”,放弃某些快乐,某些属于自己东西,甚至是自己的某一部分(人生理念、人格等)。例如,你带着陪伴的目标和孩子下棋,那么就要放弃取胜的欲望,总不能把孩子怼哭了吧。

放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放下属于自己的东西意味着不同程度上的痛苦。但所谓不破不立,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放弃一些东西。

放弃物质上的东西还简单些,放弃某个习惯或理念对每个人来说却都不容易。但如果不懂得对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或者过时的理念进行定时清理,就好像垃圾多了而不去倒,我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在成长之路上止步不前。

人生各阶段的八种危机,派克按照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简单归纳了我们在各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 :
无须对外界要求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无所不能的幻觉
完全占有 (包括性方面 )父亲或母亲 (或二者 )的欲望
童年的依赖感
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青春的性吸引力
长生不老的空想
对子女的权威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身体永远健康
自我及生命本身

我们可以对照这张列表,自检还有哪些阻碍我们成长的观念还在,是时候放弃了。

最后一项“放弃自我及生命本身”,看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常理。谁愿意放弃“我之为我”以及宝贵的生命?其实在这里,派克是想让我们放弃“我之为我”的执念,并启迪我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

对于放弃自我,派克给出了一个建议,称为“兼容并包”: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退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和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放弃自我,意味着对过去那个自我的否定。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抱新的世界,迎接新的自我,实现心灵的成长。

放弃自我的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的执念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爱是什么?

虽然我们在追求爱和付出爱的路上从未停歇,但却很少认真地思考:爱到底是什么?

派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是爱推动我们去承受自律过程中的各种痛苦。爱,可以说是自律的原动力。

爱和不爱并非说说而已,那么,什么才是真爱呢?
第一,爱有别于非爱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
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不一致,就不是真的爱。

第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爱里,我们的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也会不断成熟。这就是说,短暂而激烈的情感高潮不是真正的爱。
第三,爱既是爱己,也是爱人,双方都会获得成长。一个不自爱的人,很难真正去爱别人。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间的界限会逐渐消失。
第四,爱需要努力付出。因为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跨越原来的界限,和他人一起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而非欲望。派克解释,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是意愿。两者的区别好比“今晚我想去锻炼身体”和“今晚我要去锻炼身体”的区别。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欲望,但很多人都只把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从不行动。这不是爱,正如没有为之奋斗的梦想只能成为幻想。

上述对爱的本质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消除对爱的误解,让我们从对爱不切实际的幻象中走出来,摆脱不必要的痛苦,譬如“我都是为你好啊”。

人们对爱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坠入情网”这件事当成是爱。真的如此吗?

热恋中的人,恨不得一天向对方说一百次:“我爱你!”哦,这也许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即受意识和潜意识里性的冲动所推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很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总有热恋结束的那一天。结束并不意味我们不再爱对方,只是说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坠入情网,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崩溃,使得我们的“自我 ”与别人的 “自我 ”融合。我们突然找到了冲出自我界限牢笼的出口,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奔腾着涌向那个可以和我们的“自我 ”相融合的人,无怪乎这种情感可以将我们彻底征服,让我们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狂喜。

坠入情网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爱人结合在一起的体验唤起了我们童年与父母相伴时,自我界限模糊且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觉中。因此,我们觉得爱无比强大,能征服一切。


现实会如击溃孩子无所不能的幻想一般,击溃我们对爱情的幻想。日常的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和爱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渐渐认识到,虽然极其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并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彼此的欲望 、爱好和想法都不像想象中那般吻合。于是,两人的自我界限开始重新合拢,又恢复为两个不同的个体。


坠入情网的幻觉破灭,很可能会导致两人劳燕分飞。但这并不是说爱就消失了,为了避免因为幻觉破灭而分手,两人应该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派克强调,坠入情网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并不是真正的爱。只有在脱离情网带来的幻觉后,才能够真正相爱。

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我们心系对方,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我们甚至会产生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的冲动。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事物。精神贯注使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占据我们的心灵,就好像乔布斯对设计苹果手机的痴迷,他不断地学习、思考、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也极大地扩展了自我界限。

对于某人或某事长期的爱,使我们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得以延伸,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淡化,心智便获得了成长。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只是自我界限有一部分暂时性的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而坠入情网往往无须努力。当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恢复原状,留下失落和幻灭,心灵也不会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以不可逆地成长。

真正的爱,是远超情网的理性追求,好比天上的飞鸟不会被地上的网所捕。

但这并不是说坠入情网对探索真爱毫无意义,恋爱或性可能成为真爱的起点,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会让我们彼此许诺,而在履行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体验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绝妙感觉,所以即使在激情过后,仍有可能还有追求真爱的动力,为再次体验到自我界限获得延伸乃至消失后的幸福感。所以说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依赖不是爱,而是一种寄生心理。因对依赖的需求才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或感情并不自由,而真爱却是自由的:我不是非要和你在一起,是我选择了相伴而行。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种过分的依赖只会导致病态的人生。心理学家将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这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疾。病,其症状为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有时,甚至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够了。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便感觉良好,至于具体是什么身份其实他们并不关心。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者只在乎别人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让自己成为值得的人”这个观点,不仅仅在爱的领域内是真理,其有效性还能扩展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真正的爱的对象一定是人,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心灵的感受,才能实现心智的成长。

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是自主的选择,需要投入和奉献,而不是一时冲动。在两人的关系中,时刻都有爱的感觉固然是一件好事,但爱能否持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爱。爱是行动,不是感觉或空想。

还有一种对爱的误解,是将自我牺牲视为爱。

虽然真正的爱强调责任与付出,但不合理的给予以及具有破坏性的滋养背后,是以爱之名满足私欲,这样的自我牺牲根本不是爱。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位名校硕士毕业的女高管,为了照顾在寄宿学校就读初二的女儿,辞职应聘到女儿的学校做宿舍管理员。她表示这样的牺牲很值得,因为看到女儿在身边心里就踏实。如果有条件,她会一直陪读到女儿大学毕业。(注:这个女儿没有任何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需要母亲随时陪伴。)

一句“母亲真伟大”的感慨后,我们其实更应该看到这种所谓的牺牲和爱的不合理性。这位母亲与其说是在奉献爱,不如说是打着爱的幌子来满足自己心理不健全的私欲。她的行为,不仅不能扩展女儿或是自己的自我界限,反而会阻碍两个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爱不是无原则地牺牲或者索取,也有承担责任和迎接挑战时的不安和不适,甚至还会有冲突、拒绝和批评。真正的爱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既然热恋、依赖、精神贯注、甚至牺牲都不是真爱的正确姿势,那要如何爱?

其实,关注,才是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我们若是真正爱一个人,就会把成见放到一边,关注对方的需求,帮助对方成长。这种关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让我们付出努力促进对方和自己心智的成熟。


关注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努力倾听。多数人只做到了“听”,让自己的听觉器官机械地接受语音信息;而忽略了“倾”,倾注感情和努力,去理解、感受和恰当回应语音信息里面包含的丰富内容。有的人甚至连“听”都无法做到,没等别人说完就急于反驳或是发表自己的意见。


真正的倾听,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暂时放下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欲望,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听者和说者会通过语言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彼此的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

倾听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即基于共同成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获得期望的效果。无论是对孩子、爱人还是朋友,用心倾听都是爱的体现,能帮助我们和对方实现心灵的成长。

除了倾听,关注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陪伴孩子游戏,陪伴爱人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陪伴朋友攻克一个难题等。各种形式的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付出努力,用心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在对方身上。从“需投入和努力”这个角度来看,爱可以看作一项特殊的“任务”,而“非爱”的本质却是懒惰,什么都不干。

爱是自我界限的拓展,这意味着自我拓展到陌生的领域。同时,心智的成熟必然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风险虽然会成为我们寻爱旅途中的拦路石,却也是我们自我完善的垫脚石。

完整的人生势必伴随着痛苦,而这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离开或逝去。这是在自我拓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痛苦,想要完全避免,只有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完全脱离现实过没有意义的生活。而这并不是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正道。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直面失去的风险和死亡的可能,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爱和成长的追寻,因为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勇敢追求心智的成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精彩和意义。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他最终勇敢地为跨入自己的独立人生冒了一次险,纵身一跃投入了未知的未来,收获和父母的安排全然不同的人生。

派克之所以敢于承担独立的风险,是因为他是一个自尊自爱的孩子,他明白自己的价值,愿意为自己的独立自主而付出努力,也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期望的结果。这种敢于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另一方面,自尊自爱既是派克承担风险的勇气来源,也是他接受人生挑战的动力。

一个人只有认可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愿望,才有勇气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而只有持续地扩展自我边界,才能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因为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消极抗拒心灵的呼唤。

在以爱为基础的情感关系中,全身心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承诺和投入使情感关系更加牢固稳定,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智不断成熟。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

冲突的风险


爱的另一个风险,是以爱之名去指责所爱之人。情侣之间的相互指责,父母对儿女的指责,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对方好,但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的批评和指责都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不满,不但不具备教育和启发意义,还会破坏双方的关系。


真正有爱的人,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他们会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于是,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进行自我反省,用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然后,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所爱之人意见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成长了。

另外,也有人因害怕冲突,从不指责所爱之人或者任何人,甚至对爱人的问题视而不见。这不是爱,而是怯懦、是懒惰、是不负责。

好的批评是门技术活,需要兼备爱心和智慧,走心又走脑。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其本质是一种意愿。而自律则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真正的爱,离不开自律,心智成熟的人都是在自我约束中逐步成长的。

爱人,就应该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和成长,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情感泛滥,把对方当成是自我的延伸,无视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

无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更多的是把女儿视为自我的延伸,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纪伯伦在他的诗歌《孩子》中,批判了这样的父母: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不仅亲情如此,爱情也一样。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情感,尊重所爱之人的独立性,爱也会带来危害。纪伯伦的另一首诗《论婚姻》便剖析了爱情中相互独立的重要性: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来自天堂的风在你们的空隙之间舞动。


爱一个人不等于用爱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的最高境界就像你们灵魂两岸之间一片流动的海洋。


倒满各自的酒杯,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


分享面包,但不可吃同一片面包。


一起欢快地歌唱、舞蹈,


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


就像那琴弦,


虽然一起颤动,发出的却不是同一种音,


琴弦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各不相扰。


一定要把心扉向对方敞开,但并不是交给对方来保管,


因为唯有上帝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教堂的梁柱,它们各自分开耸立,却能支撑教堂不倒。


君不见,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真正的爱需要自律和独立。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真正的爱,离不开自律,心智成熟的人都是在自我约束中逐步成长的。

其实,无论你承认与否,人人都有信仰。信仰是我们对世界本质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治疗和心智成熟的关键不是否认或肯定某种信仰,而是修正错误、过时的人生地图,让人生地图反映出的信仰和世界观能够与现实世界相匹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顺利地在心智成熟之路上一直前进

好的信仰可以成就我们,坏的信仰却足以毁灭我们。信仰在我们的生命中可以扮演恶魔的角色,也可以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一切就看我们对信仰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能否科学地利用信仰获得成长。

对待信仰的态度,就像对待婴儿和洗澡水一样,不能因为洗澡水脏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婴儿和洗澡水全部倒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留下婴儿,倒掉洗澡水。

心智的成熟,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这是一段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的求知之路,是我们进入未知领域拓展自我的必经之路。这段旅程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别无他法。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以用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建立起来的信仰替代从小家庭环境塑造的信仰,更新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那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呢?派克说,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包括了若干重要的信条。

在从小宇宙走向大宇宙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经历,以及由此总结出的认知和经验特别重要。来自别人的认知和经验,虽然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在信仰和世界观这件事上,“二手资料”的可用性大打折扣,试想,谁愿意靠“二手信仰”来生活呢?我们要想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用自己亲身的探索和经历,绘制出客观准确的人生地图。

派克特别强调了“怀疑”在建立科学的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他坚定地认为,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都应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这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使是科学本身,有时也可能会流于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也应该对科学保持怀疑态度。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然后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到神灵的存在。这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重境界有些类似,在经过了长久的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后,看到并接受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成长的原因,在于持续的努力;我们能够持续努力的原因,在于懂得自尊自爱。对自己的爱让我们可以自律,对别人的爱让我们愿意帮助他人完善自我。这种爱就是典型的进化行为,克服了熵的力量,让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与此相对,我们也需要了解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懒惰。人类的惰性使我们总是倾向于逃避必要的痛苦,选择平坦的道路;惰性甚至可以使我们失去真正爱的能力,因为它催促着我们逃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必经的痛苦。

无论是婴孩、少年、成人还是老者,无论健康或残疾,懒惰这个“原罪”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出色的成就,只要深入反省,都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这是就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熵的力量,时刻都在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有这么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多是因为懒惰这个原罪阻碍了我们去实践那些可以改变生活的道理。


派克所说的懒惰,不仅仅是指实际行动上的懒惰,还包括那种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人。这类人往往用忙碌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让他们恐惧的是新的信息、承诺和责任,以及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和改变现状的所有一切。因此,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有恐惧感——这种恐惧,有时也会被其他的事物分散,稀释为焦虑——所以,很多人在拖延时其实也很痛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和一个健康的自己。病态的自己害怕改变,不愿付出,逃避痛苦。而健康的自己则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全新未知的领域,推动我们心智的成熟。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懒惰的原罪,也有向往神性的本能。有的人身上原罪的力量比较大,而有的人身上,爱的本能更强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关注和培养的是哪一个自我。

心智的成长,其实可以定义为意识的成长。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努力地追寻力量感和掌控感。主流社会价值观让一大部分人认为权力、地位和财富是提供力量感和掌控感的必需品,因为这三样东西给了我们控制他人的力量——既然可以控制他人,就能获得力量感和掌控感吧。

这是我们人生地图上出现的典型错误之一。

真正的力量感不会来自于外界,而是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种心灵的力量不是控制别人的力量,而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自律、有爱且合理的人生决定的力量。

那我们如何获得心灵的力量?

派克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坚持不懈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纵然遇到挫折,不小心走错路,但只要以爱为动力,以自律为指导,不断地纠正调整,人生之路便会慢慢清晰起来。最终,我们会获得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感和掌控感

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收获无比的幸福感。因为心智成熟的人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专家,而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让人幸福了。心明眼亮,感觉自己如同自己人生的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会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眼和更通透的心,在人生路上走得更从容淡定。

我们尊重认可自己智慧的根源——潜意识;我们也知道,潜意识的“根”超越了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拥有整个人类甚至是全体生物的智慧。而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不过是意识层面的小小成就,更大的智慧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和内心的上帝之中。

要洞悉世界的本质,认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就要经历各种痛苦,唯有经历了这些痛苦,我们才能最终走向成熟;而唯有心智的成熟,我们才能掌握真理,收获真正且持久的幸福。

心灵的成长能否发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成长的意愿。


这种成长的意愿本质上和爱的本质是一致的。爱是为了心智成熟而拓展自我的意愿,真正拥有爱的人,心灵自然会不断成长。而我们是否具备爱的能力或者说成长的意愿,一方面取决于童年时代父母的爱的滋养,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们成年后对恩典的接纳。如果接纳了超越我们意识,甚至个人精神领域的恩典,即便从小缺乏父母的爱和照顾,我们也能克服心灵创伤,成长为敢爱能爱会爱的人。

恩典降临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心灵获得更大的成长。接纳恩典,就要与惰性做斗争,承担更多的责任,用更大的自律去生活。很明显,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持续成长,并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和更大的责任。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候,甚至是一开始就停止心灵成长的步伐,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免于付出努力和承受痛苦。因此,才有耶稣说过的那句话:“被召唤者众多,被选中者寥寥。”接受恩典,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只要你克服自己心理上的疙瘩,恩典带给你的快乐最终一定大于痛苦。

而一旦我们打开心扉,做好接纳恩典的准备,各种所谓的“奇迹”和“好运”就会降临。

我们要认识到,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单纯的上天恩赐,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本领。

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都需要勇敢、独立和进取的精神。任何方法都不能免除心智成熟之路上必经的痛苦。

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必须以真正的爱和卓越的自律为指导(而非口中的爱和想象中的自律),接受艰辛与磨难,最终获得心灵的力量,到达一个又一个心灵的新阶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沙哑的秦时风 却吟唱出前朝的完整 草长莺飞 梦中的风筝 风吹 青山之棱 昂扬 骏马驰骋 上华灯 夜飘笙 湖心迷蒙 ...
    七星二少阅读 187评论 0 0
  • 有一天晚上回到家,在与友人微信的时候顺带提了一天的行程内容。 友人关心地回过来的微信内容: 早点休息吧,真不知道你...
    InThePossibilit阅读 388评论 0 2
  •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本好书...
    把你卖了买糖吃阅读 53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