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简化生活

《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简化生活》

一、自我认识是痛苦的

人们常说,要发现真正的自我,但那不像是发现宝藏似的,让人手舞足蹈,发现自我往往也就是揭发自我欺骗,穿透自我屏蔽。

我们自我欺骗,就像普普通通的欺骗一样,是因为欺骗给我们带来某一类好处,例如,把自我骗住,心里好过一点儿。

揭示真相是个艰苦的过程,揭示自己的真相也许不仅艰苦,而且痛苦。你事事都有个高尚的动机,要认下来你其实不是那么高尚,这往往需要相当的勇气,且不说还要同时认下来,你不是那么诚实。

自我认知并不都像照镜子化妆那么轻轻松松满心愉快,它可能撕心裂肺,是一个自我鞭挞的过程。

当然,你认识到自己的真相,将来你有可能做得更好一些。不过,这个更好一些也并不意味着将来你就轻松愉快一些。

那么,自我认知的动力从哪里来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人依其本性求理解。”只有真实才能为理解提供保障,只有明白了真相才叫活得明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某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揭示。话虽这么说,人的本性里有好多别的,懒惰、畏难、自满,还有其他很多,都妨碍我们去认识自己。

儒家有一个源远流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揭示的传统,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之外也讲自我认知,老子讲:“自知者明”,庄子讲:“知其已知”,那也是一种自我认知,不过,道家讲认识,讲自我认识,好像更多讲获得真知的愉快的一面,因为明白了而豁然开朗的一面。

我们通过不断反省来认识更真实的自我。但是,你认识到哪一天,才认识到了真实的自我?要看到多“真”,才叫看到真相?说到真实的自我,我们格外要当心的是,我们不要又回到现成自我那里去了,好像打破了屏蔽,有一个真实自我在后面。

我们一上来就希望不落入现成自我的俗套,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事情往往是,你意识到一个错误,你从前门把它赶走了,但它又从后门溜进来了。

我们通常设想的是,我们社会上的人,总戴着一副伪装,一副面具,我们真实的自我藏在面具背后,揭开这副面具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摘下面具,也就看到了真实的自我。

可是谁知道呢,也许事情竟像尼采说的那样:“摘下面具,后面是什么?——另一副面具。”这话要表浅理解起来,意思似乎是说,根本没有真实自我这样一种东西,但也许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真实的自我不是像木乃伊一样是个现成的东西,把缠在外面的布条解开来,就看到真实的自我了。

说到面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伪装。这是它的衍生含义、隐喻含义,面具,本来呢,演员在演戏的时候戴着,标明一个特定的角色。

人格是慢慢形成的,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掩饰一些东西,克服一些东西。

我们最早是什么样子?你看过你2岁时的录像吗?没录像没关系,父母可以告诉你,不像你现在西装革履的样子,饿了就哭就叫,随地大小便,这是你最早的样子。

你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你逛街,忽然内急,你到处找厕所,而不是解开裤子就尿,甚至不解开裤子就尿。你要是正在陪同一位客人,你还可能不显出内急的样子,若无其事东张西望,其实是在找厕所。

反正,你并不想回到你的“真自我”那里去。随地大小便,这叫真率吗?疯人院里能找到好多这样的真率。

当然,你2岁,随地大小便的时候,还没有自我,自我是慢慢形成的。你成为人格的过程,可以说一层一层地改造了你自己或者掩蔽了你自己。

我们都知道,人世间有很多虚伪,十来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人很多时候是戴着伪装的,戴着面具。

揭示出真实下面的虚伪,说人戴着面具,这用不着很大的眼力,也不是事情的终点。

看到人世有它伪装的一面并不难,人不能过了20岁还一味以能看出人世虚伪为能事,这个容易,你去看,满世界都是。难的是看到虚伪下面的真实。

你明明饿极了,可是,他一副傲慢的样子赏你口饭吃,你可能忍着饿不去吃,甚至一副饿不饿无所谓的样子,你不受嗟来之食,你只是在伪装吗?这下面有某种真实的东西,有一种尊严。

生活中有很多不得已的东西,不得已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看到真实下面的伪饰,这个比较容易,难的是去体察人生的不得已处。

当然,虚伪是虚伪,尊严是尊严。难的是学会区分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尊严。

无论真实、虚伪、尊严,都不完全是一辆坦克披上伪装衣那样,外面是一层伪装,揭开伪装,下面是真家伙。

如果自我欺骗、自我屏蔽是十分广泛的现象,就会怀疑,它们有某种积极的功能。

我们经常听人说,每个人都在自我欺骗。我们遗忘某些事情,扭曲某些我们正常遗忘一些事情一样。不断遗忘是我们生存要求的一部分。

有人什么都记得,无数细小的生活细节,摆脱不掉,那是一种障碍,当事人痛苦极了。就跟我们现在读微信似的,一天那么多信息,你都记在脑子里你脑子就炸掉了。你当了大领导,人模人样的,从前那些糗事都不记得了,记得那些事情很不爽,有意无意忘了,这种自我屏蔽明显有一种保护作用。

自我要把我的方方面面连贯起来,以便更加合乎逻辑地应对我面临的世界。小时候尿床这事儿为什么非要在这个逻辑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毕竟,所谓方方面面,说起来,有无数的事情发生过,没有什么逻辑能够把所有这些都贯穿起来,也没有这个必要。

自我认识出现在很多层次上,从你作为现实世界中的行动者到你的自我理解,从日用而不知到有完整一贯的自我理解,中间隔着好多好多层。每一层上都有正确与错误、揭示与自欺、融贯与混乱、合理与悖谬。

在这些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应该是叙事。叙事中的那个主人公有一个多多少少稳定的形象,否则叙事就乱掉了。

我们都有关于自己的叙事。叙事呢,必定跟当前时代的叙事风格连在一起。你的自我理解跟当代人怎样理解一个人是连在一起的。哪怕你的自我形象是个古人,你也是现代人叙事中的那个古人。

用流行的话说,自我是不断建构出来的,我们不断重新建设自我。你拆除一些,改造一些,新建一些。人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他并不是为了过去的真实而生活,他需要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这个自我建设是自我生长或自我发展的一个必要。艺术家要的不是压抑,而是升华。你可能建设起一个健康的自我,它能够胜任愉快地来面对这个世界,但是它也有可能扭曲了、压抑了,是个病态的自我,不能很好地面对它所面临的现实。

一个真实的自我不是要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包括进来,你其实也不可能总是真实地记住你所有的事情。一个人能够容纳的真实的分量也不是同样的,有的人能把更多的真实容纳进来,能让更丰富的内容贯通。继续使用艺术作品这个比喻,那就是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艺术品。

自我认识有时像是自我揭露、自我惩罚,有它严厉的一面,但另外一面,你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可以建设起一个健康的自我,用流行的话说,你跟你自己达成某种和解,于是你更有力量去应对你现在面对的任务。

二、告别习惯性逃避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问题向你袭来时,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问题好麻烦啊,我现在没心思考虑它,先把它搁置吧。然后,就把它丢入脑海中的角落里,置之不理。

这一搁置,就不知道搁置到什么时候。哪怕偶然它闪过你的脑海,你也会本能地给自己找借口:现在好像没什么精力去处理,还是等下次吧……

直到这个问题已经拖无可拖,被再三催促和提醒,你才不得不从犄角旮旯里把它拎出来,匆匆忙忙做出决定。

这就成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往往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状态不够好,没心情没精力好好思考它,才把它搁置和推迟。但结果,我们好好去思考它了吗?并没有。

我们反而是把它搁置到最后一刻,在临近截止期限的压力下,在最不利于我们的情况下,匆忙把它解决掉。但凡在此之前,我们稍微去处理一下它,效果或许都会更好。

如果只是问题也还好,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搁置、丢进脑海角落里的,不仅仅有问题,还有许多正向的东西。

比如:你突然想到的一个很棒的点子;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领域;想去上手学习的一门手艺;一直藏在心里、想去做的一件事情……

但是,每每它们涌上心头,你总会给自己找一些理由,要么是现在不是恰当的时候,要么是等我再准备准备、再考虑考虑……

总之,你试图告诉自己:我是想做这件事的,但现在可能不是时候,可能缺少一个契机,也可能不是我想要的状态,还是等下一次有更好的机会吧。

久而久之,这一处脑海中的角落,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一个垃圾筐。你总是把一切不适宜、不想处理的东西丢进去,把它们堆积在那里。但随着它越来越庞大,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块心病。你努力想让自己假装看不见它,但它就在那里,不断提醒着你它的存在。

更别说,随着时间推移,里面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发酵:

被你搁置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自己消失掉,不再需要你去处理;但也可能变得更严重,或是由于长时间的拖延,导致某些要素恶化、难以弥补,从而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被你搁置的想法、灵感和行动,更是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变得时过境迁。要么变得平庸、不再闪光;要么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和环境,再去行动也无济于事了……

有多少本来可以避免的意外和遗憾,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搁置之间,被酿成的?

这是拖延吗?拖延是一种表象,它背后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成因和机制,习惯性回避就是其中一种,但可能也是最不应当、最不理性的一种:

为了减少短期内面对它的痛苦,我们不断地拖延一个问题,导致它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导致我们无法按照预期去解决它。

许多人都知道这样无异于买椟还珠,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样的行为。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背后,有着三个层次的原因。

第一层,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层原因,那就是:我们害怕痛苦,因此我们不断地拖延它,企图避免当下的痛苦,减少需要直面它的时间。

最简单的就是学习了。你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但一想到仔细阅读它会很耗费脑力,要做笔记、要整理思路,觉得非常麻烦,还是把它收藏起来吧,等以后有空再好好去读……

但什么时候才是有空的时候呢?永远不会到来了。因为你永远都会有新的信息、新的经历,你会不断把新接收到的信息丢进垃圾筐里,然后安慰自己:我已经收藏起来了,它已经是我的了,不急在一时……

这就叫做经验性回避。你经历过一些不适的事情,从而,当你再度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你会倾向于暂时去回避它来舒缓这种预期的不适。

但它的问题在于:经验性回避可以帮助你减轻预期的痛苦,从而相当于起到了一个麻醉剂的作用。这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你会越来越依赖于经验性回避,一遇到稍微麻烦的事情、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就会倾向于去逃避它。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害怕痛苦 → 逃避 → 缓解痛苦 → 长期无法锻炼应对痛苦的能力 → 对痛苦更加敏感 → 更加害怕痛苦 → 更依赖逃避……

一言以蔽之:今天不做的事情,明天会更难。

你看似得到了一天的放松和休憩,但这却是以压榨和剥削未来的自己为代价实现的。

第二层是什么呢?是这件事情涉及到两难,我们不愿意去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因为那相当于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希望拖下去,最好拖到它自己消失不见,不需要我们做出抉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人来找你,向你求助,希望你伸出援手。你不太愿意帮忙,因为那会占用你许多时间精力;但你也不太希望拒绝,因为那会让你难受,也让对方感到难受,可能会让你内疚、影响彼此的关系。所以你假装没看见,或者告诉对方需要考虑一段时间,来把这件事搁置下去。

你期望的是什么呢?搁置了一段时间,对方的问题自己解决了,或是找到了别的解决途径,不再需要找你帮忙。

又或者,你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面前有好几个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利有弊,都需要你放弃一些东西。但你什么都不愿意放弃,对你而言,每个选择都会造成一些遗憾。

于是你怎么做呢?你一直迟迟未能做出决定,就这样一直拖延下去。直到其中某几个选择错过了、失去了时机,不再成为可选项了。但你反而很高兴,因为你不再需要那么纠结了,可以更没有负担地做出抉择了。你把它归因于命运,仿佛是上天帮你去掉了错误答案。

这就叫决策瘫痪。你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于是企图通过逃避,来延后做出决策的时间,企图希望有第三方能帮你解决,或是干脆让问题消解。

但是问题真的被消解了吗?并没有。绝大多数时候,问题都不会自己消失,而是被关闭。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它的隐性影响依然还在,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干预和改变它了,只能尽力去弥补它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我们原本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在问题尚不严重时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做出最有利于我们的决策。但我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拱手把这个机会让了出去,还庆幸于自己失去了这个机会。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我们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做出良好的决策, 因此只能被外界推着动,被动地接受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选项。

你甘心做这样的人吗?

那么,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呢?它或许藏得有一点点深,但它往往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机制。

我们选择逃避,最根源的原因,是为了保持一种幻觉:我能把它做好。

什么意思呢?一个可能很棘手的问题,只要我们一直不去做,我们就能够自我安慰:我是能把它做好的,我只是现在还没去做而已。

同样,如果我们把它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匆忙解决掉,我们也可以自我安慰:我原本是可以把它做好的,只是因为没时间了。

但我们原本真的能把它做好吗?不知道。但为了保持这种自我安慰的幻觉,我们愿意不去真正触碰它,甚至愿意冒着让它延宕到截止期限、引火烧身的危险。

一样的道理,你有一个想法、点子、计划,但一直没有去行动,最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只要不去真的行动,你就能一直保持一种美好的幻觉:我是有实力的,只要我去做,就能把它做好。

而一旦真的采取行动,你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发现自己过度乐观估计了,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这种美好的幻觉瞬间就会破灭。

为了不让这种幻觉破灭,你的大脑会引导你去搁置它、逃避它,直到它过期不候了为止。那么,你的大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做好,而是因为错过了时机,没有机会了。真可惜……

这就叫做自我妨碍,它是一种极其常见但又极为隐秘的心理陷阱:许多时候,为了避免自己的失败,我们甚至会宁愿直接把事情搞砸。

但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你只是活在大脑为你编造的一个美好的幻境里面,从未真正去面对现实。

不难发现,这三个层次,背后的根源都是什么呢?缺乏勇气。

你害怕痛苦,是因为你缺乏直面痛苦的勇气,你担心你稳定的生活被破坏,担心你的时间被占用,担心你需要耗费脑力、精力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你不愿意放弃,是因为你缺乏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勇气。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自己能否良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你不愿意做出舍弃和牺牲,担心这会损害你将来应对困难的能力。

同样,你沉溺在我能做好的幻觉中,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缺乏接受自我的勇气。你不敢去接受那个真实的、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的自己,害怕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被破坏,害怕自己的真实水平暴露在别人面前,害怕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但是,生活是不会对我们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当我们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断逃避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得到成长、做出成绩的机会。

而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在内心上让自己感觉更好受了一点而已。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软弱买单,以透支未来的自己为代价,让现在的自己得到片刻的安宁。

但这是没有意义的,未来的自己也始终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让他变得更强大,更稳健,而不是相反。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习惯性逃避呢?

1. 叙事重构

如前文所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逃避,是因为我们害怕痛苦。即使这种痛苦并不是真实的,但只要我们预期会产生痛苦,它就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阻碍,阻碍我们去直面问题。

所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建构为痛苦,而不是别的?

让自己去经历痛苦是无意义的,面对痛苦更好的处理方式,是重构自己对它的叙事,把它重新解读为别的东西,来让自己更好地面对它、处理它。

这个世界本身什么样,可能是不太重要的;你如何看待它,它在你的心智世界里面呈现出什么样貌,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困难是客观的,而痛苦是主观的。只要你不觉得痛苦,只要你能找到动力,那么克服困难,其实就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 关注成长

很多时候,当我们过度关注当下的得失时,我们会很容易患得患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很重要,都不愿意舍弃,想尽量找到两全之策。这也就是我们陷入两难的原因。

但是,一旦你把目光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抽离出来,拔高,去关注三年、五年、十年,关注更长远的未来,你会发现:这些当下自己觉得无法放手的得失,其实也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反过来,自己在这种小小的得失面前,辗转反侧、患得患失,甚至被它吓退,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一种非常无谓的做法。

什么才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权衡利弊、分析问题、做出决策,采取了什么行动,增加了什么经验……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生命很长,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丰富和强化自己,让自己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种种可能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不妨把每一次抉择,都看作是一次训练自己、让自己保持成长的机会。你去逃避,就相当于放弃了一次成长。

我又做出了一次决定,让自己变得更有经验了。这件事,可能比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更重要。

3. 接纳自我

我能做好的幻觉,能够保持我们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但那个形象是真实的自己吗?并不是。

在我们的想象中,那个优秀的自己,那个能够在各个节点都选择正确决策,极富行动力,绝不犯错的自己,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我们对记忆和经历进行选择性的润色和修饰,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幻象罢了。

所以,不妨试着去接受这种心态:生命中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当下最好的状态;每一个我,都是所有可能世界里面最好的我。

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每一刻的我,只要是用心、认真去做,都是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它未必能得到完全理想的结果,但我的生命正是在一步步的行动之中,得到丰富、充实和完善。

想象我们的生命是一条河,我们乘着一艘小船,不断地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遭遇、经历。一件事情,跟我们相遇之后,就被河流带向远方,它已经过去了,对我们不再会有任何影响。我们要关注的,是河流把我们带向的前方。

如果汲汲于过去的自我形象和负担,不肯卸下对于我必须成功的执着,那你就只是在来回打转而已,根本就没有真的前进。

我就是最好的自己,不需要再通过任何方式证明这件事。

三、幸福的人,都懂得简化生活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

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这只是样子而已。

事实上,死去的人,在世上总也留下了一些东西,有形的,无形的,充斥着这本来已是拥挤的空间。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

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

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

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

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心为形役也是自然,哪一种形又使人的心被役得更自由呢?

我们不肯放弃,我们忙了自己,还去忙别人。过分的关心,便是多管闲事,当别人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受了伤害,却不知这份没趣,实在是自找的。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一切单纯的东西,都成了不好的。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

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进步之后,要求更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

最初的人类如同地球上漫游野地的其他动物,在大自然的环境里辛苦挣扎,只求存活。而后因为自然现象的发展,使他们组成了部落,成立了家庭。

多少万年之后,国与国之间划清了界限,民与民之间,忘了彼此都只不过是人类。

邻居和自己之间,筑起了高墙,我们居住在他人看不见的屋顶和墙内,才感到安全自在。

人又耐不住寂寞,不可能离群索居,于是我们需要社会,需要其他的人和物来建立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

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当婴儿离开母体时,象征着一个躯体的成熟。可是婴儿不知道,他因着脱离了温暖潮湿的子宫觉得惧怕,接着在哭。人与人的分离,是自然现象,可是我们不愿。

我们由人而来,便喜欢再回到人群里去。明知生是个体,死是个体,但是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其实,这也是自然。于是,人类顺其自然的受捆绑,衣食住行永无宁日的复杂,人际关系日复一日的纠缠,头脑越变越大,四肢越来越退化,健康丧失,心灵蒙尘。

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

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

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每一个人都说,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再自然。每一个人又说,我们要求的只是那一点心灵的舒服,对于生命,要求的并不高。

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

我不跟潮流走,这使我的衣服永远长新,我不耻于活动四肢,这使我健康敏捷。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

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丁俊贵

2024年4月1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