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7 (六……5始)

    2022.8.12

    雍也篇第六(五)

领读人 丁建英 曾美双 魏雅凡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其心三月不违仁:仁指心言,亦指德言。违,离义。心不违仁,谓其心合于是德也。三月,言其久。三月一季,气候变化,其心偶一违仁,亦可谓不离仁矣。

  其余:他人也。

  日月至焉:至,即不违。违言其由此他去,至言其由彼来至。如人在屋,间有出时,是违。如屋外人,间来一人,是至。不违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日月至,谓一日来至,一月来至。所异在尚不能安。

  而已矣:如此而止,望其再进也。

  今按: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然,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己之乐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违离于仁了。余人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就罢了。”

魏雅凡:今天是中元节, 我想起了一句话叫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一个令人心疼的话题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做才能去除这种心疼的病根呢?!我想首先就是要在父母亲人在世时 就要尽孝道,孝有两种 ,人世间台词 :一个是养口体 一个是养心体,我对这句话并不以为然,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 ,压力大,一般的情况都没有时间在身边尽孝,当下有一首歌曲很火 ,《总以为来日方长》现实是也许一转头 就是永别,我们尽其量争取多在父母陪陪他们,免得后悔。当然我们能在外面干一番事业(事业不分大小贵贱,那怕我只能是维持自己的生计呢只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父母也会为我们骄傲而感到心里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这应该就是养心体吧!那我们在父母身边陪伴的人只是端茶倒水给父母吃吃喝喝,就是养口体的孝了吗?  我觉得二者都感觉冷冰冰的,缺少温情,对待父母亲人要温情以待,这种温情是从内心里涌出来的,不是为了迎合圣人之言学出来的,是一颗仁爱之心,是自己的良知心,是善心, 是道心,它像眼泪是有温度的!颜渊三月不违仁  我是三月不为仁 ,今天我父母不在家 出门看病去了,我一个人冷静下来 ,才知道我一般情况都是被情绪秉性所控制 ,情绪好的时候和父母说说笑笑,情绪不好了马上甩脸子 不言不语 ,冷冰冰的样子,这就是不孝的表现 等父母真有一天走了,那时我后悔还有用吗? 知道了就要好好去修正自己的习气。继续加油吧!

2022.8.15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魏雅凡 王彬

雍也第六.(六)

注解/钱穆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使从政:指使为大夫言。

果:有决断。

何有:何难义。

达:通达。

艺:多才能。

此章见孔子因材设教,故能因材致用。

【白话试译】

  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使管理政事吗?”先生说:“由能决断,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季康子再问:“赐可使管理政事吗?”先生说:“赐心通达,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 季康子又问:“求可使管理政事吗” 先生说:“求多才艺,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

王福明:个人体会:

当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内心的良知良能彰显,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不论你的才能在哪个位置,立德在哪一个方面,那去做事时,都不会有大的问题,就政治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物罢了,只是这一物的功效比其它的事大了一些。所以孔子对为政的态度始终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因为就求自身的进步而言,可以在很多事上去修。

就今天的人而言,包括我自己在内,内心里总有一种想被用而显示自己价值的一种期盼,而实际上这种期盼并没有什么作用,它只使自己对未来充满忧虑罢了,对于当下要全力以赴的事反是一种障碍!

2022.8.16

《论语》

雍也篇第六(七)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此季氏不知是桓子,抑康子。

闵子骞:孔子早年弟子,名损。

费:季氏家邑。季氏不臣于鲁,而其邑宰亦屡叛季氏,故欲使闵子为费宰。

辞:推辞。闵子不欲臣于季氏也,故告使者善为我推辞。复:再义。谓重来召我。

汶上:汶,水名,在齐南鲁北境上。水以北为阳,凡言某水上,皆谓水之北。言若季氏再来召,我将北之齐,不居鲁。

白话试译

季孙氏使人请闵子骞为其家费邑的宰。闵子说:“好好替我推辞吧!倘如再来召我的话,我必然已在汶水之上了。”

魏雅凡:雍也篇(七)这一章 个人体悟 :不与不仁义之人为伍,或者辅助他,如果与这样的人为伍自己的品德也会受到污染,辅助这样的人只会让人民品德更加低略,闵子善言推辞 ,可以看出孔子之教不只是讲求品德高尚,还有智慧所在。同时我的感觉似乎也有人情世故的所在! 由此可见孔子之教不是冷冰冰的 ,虽然夫子对季氏的所做所为 为不耻,但仍有一种人情在里面。

2022.8.17

《论语》雍也篇第六(八)

领读:缪丹 范家驹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孔子弟子冉耕字。

有疾:伯牛有恶疾。《淮南子》伯牛为厉。厉癞声近,盖癞病也。

子问之:问其病。

自牖执其手:古人居室,北墉而南牖,墉为墙,牖为窗。礼,病者居北墉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之。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或说:伯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或说:齐、鲁间土床

皆筑于南牖下,不必引君臣之礼说之,是也。

曰:此曰字不连上文,孔子既退,有此言。

亡之:一说:亡同无。无之,谓伯牛无得此病之道。又一说:亡,丧也。其疾不治,将丧此人。就下文命矣夫语气,当从后解。

命矣夫:孔子此来,盖与伯牛为永诀。伯牛无得此病之道,而病又不可治,故孔子叹之为命。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指伯牛,斯疾指其癩。以如此之人而获如此之疾,疾又不可治。孔子深惜其贤。故重言深叹之。

【白话试译】

冉伯牛有病,甚重。先生去问病,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为永诀。先生说:“丧失了此人,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啊!”

2022.8.18

《习之日新社》

 《论语新解》

雍也第六

(九)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箪,竹器。瓢,以瓠为之,以盛水。

在陋巷:里中道曰巷,人所居亦谓之巷。陋巷,犹陋室。

本章孔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美其虽箪食瓢饮居陋室而能不改其乐。孔子亦自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宋儒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之教,其意深长。学者其善体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一瓢的水,在穷陋小室中,别人不堪其忧,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

魏雅凡:  雍也篇第九章

个人体悟:孔子夸耀颜回的同时,也是似是说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显出了孔门之教 ,重人品讲求道德。亦有文人铮铮傲骨之气,不进名利兮而清净无为而无所不为,为的是天下大众,不为自己小私之欲,更能感悟到夫子的心胸博大。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的社会里,反躬自省扪心自问 我住在陋室了吗?生活的不知比以前好多少 ,可是为什么越来越焦虑,不知足啊! 有了一套房子 还想要带电梯的,有了带电梯的又嫌弃楼层不好,面积小了 又要换,这样的我怎么可以把心用在读书上,又怎能用在更大的理想上去。所以时时反躬自省,修身为本。

2022.8.19

雍也篇六篇(第拾章)

  领读人:曾美双  丁建英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说子之道:说同悦。冉有自谓非不悦于孔子之道,但无力更前进。

  中道而废:废,置义。如行人力不足,置物中途,俟有力再前进。驽马十驾,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中途停止,不欲再进,如划地自限。

  今按:孔子之道高且远,颜渊亦有“末由也已”之叹,然叹于“既竭吾才”之后。孔子犹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又曰:“求也退,故进之。”是冉、颜之相异,正在一进一退之间。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此既孟子不为、不能为之辩。学者其细思之。

  【白话试译】

  冉求说:“我非不悦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说:“力量不足,半路休息时,现在你是划下界限不再向前进呀!”

王新娟:@薛逸然青岛收到[抱拳]请教老师[抱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里,应该有怎样的“奢侈、浪费”和“简朴、节约”的观念呢?

薛老师:@王新娟_上海我觉得能让物品各归其用,真有用,就差不多了

没有用就属于浪费了

2022.8.22

        雍也篇 拾壹章

  领读人 王彬 魏雅凡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女,同汝。儒,《说文》:“术士之称。”谓士之具六艺之能以求仕于时者。儒在孔子时,本属一种行业,后逐渐成为学派之称。孔门称儒家,孔子乃创此学派者。本章儒字尚是行业义。同一行业,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故每一行业各有君子小人。孔门设教,必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乃有此一派学术。后世惟辩儒之真伪,更无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因凡为儒者,则必然为君子。此已只指学派言,不指行业言。

  又按:儒本以求仕,稍后,儒转向任教。盖有此一行业,则必有此一行业传授人。于是儒转为师,师儒联称,遂为教道艺之人。故孔子为中国儒家之创始人,亦中国师道之创始人。惟来从学于孔子之门者,其前辈弟子,大率有志用世,后辈弟子,则转重为师传道。子游、子夏在孔门四科中,同列文学之科,当尤胜于为师传道之任。惟两人之天姿与其学问规模,亦有不同,观《子张篇》子游、子夏辩教弟子一章可知。或疑子夏狭隘,然其设教西河,退有以自见。汉儒传经,皆溯源于子夏。亦可谓不辱师门矣。孔子之诫子夏,盖逆知所长,而预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

  【白话试译】

  先生对于子夏道:“你该成为君子儒,莫为一小人儒。”

王福明:网上关于君子小人论的集合,大家参考!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中庸》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

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

《易.同人.彖》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

上。

2022.8.23

《论语》

雍也第五(十二)

《论语注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鲁邑名。

女得人焉尔乎:女同汝。焉尔,犹云于此。孔子欲子游注意人才,故问于武城访得人才否。或本作焉耳乎,义不可通。

澹台灭明:澹台氏,字子羽,后亦为孔子弟子。

行不由径:径,小路可以捷至者。灭明不从。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偃,子游名。灭明从不以私事至。

即此两事,其人之品格心地可知。

白话试译

子游做武城宰, 先生说:你在那里求得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一澹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我屋中来。

魏雅凡:个人感悟:首先从前面的对话可以得知早在孔子时代就很重视后辈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是经过慎重严格的选拔。汉代是察举制,由县乡地方长官推举品格高尚的人才,唐代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所说什么时代我们都要成才成器,才会一步步的成道。

  从下面这一段对话 ,行不由径,连接非公事未尝到至于偃之室,按古代井田制,人不由径来看,好像径是捷径之意,又说没有公事不到我的家里来 说明了不和我攀交情,公私分明,这样的人不走后面 不因私而废公 体现了孔门对人才的要求是 道德高尚 人品正直。可见在我们当下用硬性分数模式取人,是有很多弊端的 。苦思冥想觉得最好的模式是道德为本学识为辅助 两个缺一不可。

王福明:@怒放生命[强]

个人体会:人不走捷径,非公事而不入上级之室,总表现为“有礼”,所见为公私分明,不循私情,光明磊落;背后是心有规而行有方,是诚、直、刚三德的外现!

当今,很多人以能钻营为能事,循私为本领,善走捷径以求快功,实际根基全在自身之道行及行道之所得。子游识澹台灭明之德,也必是自身具有此德,才能从别人具体表现中看出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子游识澹台灭明,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识人例子!

2022.8.25

《习之日新社》

 《论语新解》

雍也第六

(一三)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鲁大夫,名侧。

不伐:伐,夸义。

奔而殿:军败而奔,在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

策其马:策,鞭也。将入城门,不复畏敌,之反遂鞭马而前。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孟之反是一个不自夸的人。军败了,他独押后。快进自己城门,他鞭马道:“我不是敢在后面拒敌呀!我的马不能跑前呀!”。

魏雅凡:从这一章我们可以得知 孟之反人品高尚的同时也是深谙人情世故 ,才会这样为自己解释说 我不敢殿后啊 只是我的马跑不快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全自身,以免被人羡慕嫉妒恨,这不不利于团结, 才更可能的保护城中百姓。这不也是一种大仁大义大智慧吗。

王福明:让马进,有很多办法,所以孟之反说马不进,实际上是不使马进。清楚这里,那孔子的意思是孟之反不自夸不居功就很明显了!

兵败而能殿后谓之勇,有勇而不自傲,便是有礼,有礼之勇便不至于乱。子曰:“勇而无礼则乱”。

子曰:“有仁必有勇,有勇不必有仁”,薛老师,此处能判断孟之反是仁勇吗?

薛老师:@王福明 山东胶南我觉得是可以的

联系前面几章。孔子讲“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同样谦虚,不自夸的行为。从内心看其实有“诚”跟“伪”的区别,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受外界环境所影响,想要有个好名声,得到别人尊重等等,凡属外界原因的,皆是“伪”,皆不“直”。“诚”是真实不虚,表里如一。内在真有此状态,外在自然的流露。

反身而诚。需要我们安下心来。在小的事情上一点点修身,一件一件看自己诚与不诚。比如读书。我们是只注意辞章文字,思想义理,口头上讨论一下就过去了。还是每看一句,都会“反求诸己”,拿到自己身上想想哪里做的还不够,哪里可以试着修正。在实践中,会有更加真实的体悟。我想,这也是小人儒与君子儒的区别。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富甲天下,颜子居陋巷。心中有道,自然贫富如浮云,功名亦如浮云。有何可夸耀之处?自然不居功,不夸耀了。

王福明@薛逸然青岛孟之反之心所安处在仁在道,故而表现为礼为勇。

连其所安处都没有体会到,这差距好像还很远啊!

2022年8月26日

《雍也篇第六》(一四)

领读人:丁建英,曾美双

注解: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祝,宗庙官名。祝鮀,卫大夫,字子鱼。有口才。

宋朝:宋公子,出奔在卫。有美色。

或说:而,犹与字。言不有祝鮀之侫,与不有宋朝之美。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不”字当统下两句。然依文法,下句终是多一“有”字,似不顺。或说:此章专为卫灵公发,言灵公若不得祝鮀之佞,而专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然不当省去灵公字,又不当言难乎免于今之世,此亦不可以。一说:苟无祝鮀之佞,而仅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于今之世。此解于文理最顺适。盖本章所重,不在鮀与朝,而在佞与美。美色人之所喜。然娥眉见嫉,美而不佞。仍不免于衰世。或说:美以喻美质,言徒有美质,而不能希世取容。此则深一层言之,不如就本文解说为率直。孔孑盖甚叹时风之好佞耳。祝鮀亦贤者,故知本章不在论鮀,朝之为人。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人,若没有像祝鮀般的能说,反有了像宋朝般的美色,定难免害于如今之世了。”

2022.8.29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魏雅凡 王彬(觉)

论语注解/钱穆

雍也第六(一五)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莫字有两解:一、无义。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另一解,莫,非义。谓何非由此道,即谓人生日用行习无非道,特终身由之而不知。今从前解,乃孔子怪叹之辞。

【白话试译】

先生:“谁能出外不从门户呀?但为何没有人肯从人生大道而行呢?”

2022.8.30

《论语》

雍也篇第六(一六)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也。

文:华饰也。

野:鄙野义。《礼记》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是也。

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

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魏雅凡:诸位老师 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 是什么意思?望请指教一下 谢谢 [抱拳]

王福明:[偷笑]就像少女施粉!不施粉显得质朴,施的多了显得妖怪。恰好在两者之间,即能见原貌又能见粉黛,原貌与粉黛相杂揉又相调合。

就是去找那个当下的“中庸”。

张子武:之前听过薛老师一次课,说文的反义词是质,可不可以理解为质是本质本性,是先天的天生的,文是经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或者质是内心的想法,文是外在表现,文质彬彬可不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只外在表现好不行,还需要内心有支撑,只内心有想法不行,也需要把想法落实。

王福明:“或者质是内心的想法,文是外在表现,文质彬彬可不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只外在表现好不行,还需要内心有支撑,只内心有想法不行,也需要把想法落实。”

这句话我觉得,有那意思,但不足够。

文质彬彬,就是“持其两端用其中”的一个原则,不太可以用“知和行”来类比,因为王阳明说知行本来是一个事[捂脸]

也就是知行只是一端

贾跃胜:都谦虚了!能讨论起来说明大家上心了,上心了就好,说对说错都会进步![抱拳][抱拳]

我觉得,知行是一也是二,在常人是二,在王阳明是一,所以常人需要文质彬彬!

别人的批评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表现自己,而是发现自己的问题!

薛老师:我是这么看本章的,大家参考

质,是我们内在的本质。按一般理解,我们修身就是修的最本真的自我,那么为什么夫子告诉我们只有质是不够的呢?我认为当我们落到实修上,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们修身之本在心,但事实上,一开始我们都做不到意诚心正。也就是我们根本接触不到那个真正的质。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圣人境界。而对我们来说,凭心而做,有所偏颇是肯定的事情。我们只要实际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就没问题。但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点,本来还是一颗充满私心杂念之心,就自以为明心见性,此心一立,万法皆开。那其实往往是狂妄粗野之辈。所谓质胜文则野在此。

文,是礼,是经典。总而言之是往圣先贤为我们指出来的可行之路。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虽是外在的,但也是先贤们以本心实证出来的。这些就是我们在实修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在我们还没有能力意诚心正时,时时提点我们,保护我们不要走偏。但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礼乐经典其实是修心之法的外显。仅仅在学辞章文字,知识思想,那往往学到也只是繁文缛节,皮毛类的。这就是文胜质则史。

所以,真正能够修有所成,成就君子,要文质彬彬,二者缺一不可。《中庸》讲尊德性,道问学。也是如此,二者缺一不可。阳明先生讲致良知,其实同样如此。我个人不太赞成把王阳明等人再单独划出个心学来。这样往往会让人以为只讲心就好了,从古到今,很多学王阳明没学好的人就都陷入了质胜文则野的局面。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说“圣人在此,亦复何言”,之前说的是什么?遍查六经,诸子,皆有所证,若江河之水沛然而下。后来阳明讲,吾之心与晦翁之心无以异也。这就是朱子讲的凡我心之所得,必以考之圣贤之书。圣人乃是先得我心之同然。这也就到孔子所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门道统,一脉相承。

大家可以看朱子的一段自我反省,来体会什么是文质彬彬。

自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坠于一边。

自讲课以来,朱子的这段话也是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的。

2022.9.1

《习之日新社》

 《论语新解》

雍也第六

(一七)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诬罔不直义。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左传》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即谓此。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贾跃胜:我理解的君子是向道而修的人,就是学习做圣人的人,是修道的途程中的人。所以有文质彬彬貌。这样理解有什么漏洞吗,薛老师!?

薛老师:@山西——贾跃胜贾老师好。我觉得可能会不理解的人还是不理解。

1文质彬彬是状态,也是功夫。

不理解的会只当做一个名词,看一眼就过去了。不能作为实际的指导。

顿悟渐悟,严格来说是禅宗南宗师慧能与北宗师神秀之间的区分。

在当时,神秀的影响更大。在后世,慧能的影响更大,慧能的弟子区分南北宗为顿渐之分,说慧能之法直指人心,更加高明。

但是慧能自己其实说过,我此法门,乃是接引上上根人。

上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所以我觉得,大家学慧能是不太合适的。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佛教史,所以在北宗衰落,南宗崛起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情况不太了解。虽然有些想法判断估计也会有误解的地方,就不细说了。

贾跃胜:这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但我认为顿法是彻底的究竞的方法而不是一步即成的方法,我实施的是步步顿法的渐修。秉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

薛老师:说个类似的。王阳明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句话阳明先生在晚年传给弟子的时候,也明确说过,能用这句话来指导的,是举世难寻的上利根之人。不适合一般人。绝大多数人需要从后面几句开始修。

贾跃胜:的确,多数人不敢想自己可以做圣人!所以不能在每一个当下努力做圣人!站不上去只能走渐修之途,觉得这样才是循序渐进。但这样就会从一个执着进入下一个执着,从一个圈进入下一个圈,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在登天之梯上艰难攀登,但却不知只要有所攀附,就永远离天无限远!上到珠穆朗玛还在地球上,还是超越不了!还不自知是自己心法上有问题!

尽管行顿法者成就者亦凤毛麟角,但机会会更多。心胸会更易宽广起来!

薛老师:立志圣人和本身上根器是不同的。王阳明从小要做圣人,也希望弟子立志为圣。但他们都不适用上利根之法。

甚至说,阳明先生乃至孔子都不自认是那种人,同样是能一步步走上去的。

贾跃胜:表述语言上有些直,生,硬! 道路虽有多途,然真理只有一个! 敢不干勇敢追求终极真理确实是个现实问题!朝着100努力,可能得80分,动力和速度应该有差别吧!

这不是根器问题,是心法差异!

顿法也不是一步成功的,也需要步步为功的渐修过程!

站在圣人位上看论语等,感觉是”本应如此”而已!站在常人位上看论语等,觉得是我应该努力学做!差异还是挺大的。修持的本质在于心,就是心的不断超越!心达”无限”广阔时,即是人天一体,即是圣人,即是佛。那反过来,我们为何不能一开始便确立人天本一的心法,并时刻以此来要求自己呢?

王彬:讨论的好精彩[强][强]

虽说佛陀是在菩提树低下顿悟,在他弘法四十多年前的六年苦行未果和各种求道,难道不是为那一刻顿悟所沉淀?

虽说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在竹子前不吃不喝七天,又从几家穿过,各种求道,难道不是渐悟?

哈哈,可以用超然心态做入世事,定位高格局境界必然高,但容易掉下来,这就需要次第上不断强化,稳扎稳打才牢固。

这是我个人体证过来的,虽有灵感,但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呲牙]

喜欢跟老师们碰撞一下,多包涵[抱拳]

贾跃胜:人人都说神仙好,就是名利忘不了!都知道超然物外的心态好,却遇事时还是不能超!这是离了当前了!不离当前大道才能量同法王!才能化解一切心障!


2022.9.2

《论语》之

《雍也第六》十八

领读人 曾美双 丁建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新解》 钱穆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

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

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白话释义

子曰:“知道它,不如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悦乐它。”

2022.9.5

        雍也篇 拾玖章

  领读人 王彬 魏雅凡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中等之人。语,告义。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学养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又按: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乃难为意。犹如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中才以上的人,可和他讲上面的,即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讲上面的,只该和他讲浅近的。”

2022.9.6

《雍也第六》(二十)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民之义:专用力于人道所宜。用民字,知为从政者言。

敬鬼神而远之:鬼神之祸福,依于民意之从违。故苟能务民之义,自能敬鬼神,亦自能远鬼神,两语当连贯一气读。敬鬼神,即所以敬民。远鬼神,以民意尤近当先。《左转》随季梁曰:“民,神之主也。”与孔子此答大意近似。

先难而后获:此句可有两解:治人当先富后教,治己当先事后食。《诗经》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也。宋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仁者之心。又一说:不以姑息为仁,先令民为其难,乃后得其效。后解专主为政治民言,前解乃指从政者自治其身言。两义皆通,今姑从前解。

   

        《论语》樊迟凡三问仁,两皆兼问知,而孔子所答各不同。解者每谓弟子问同而孔子答异,乃因材施教。然一人同所问,何以答亦各异。盖所问之辞本不同,孔子特各就问辞为答。记者重在孔子之答,略其问辞之详,但浑举问仁问知之目,遂若问同而答异。樊迟本章所问,或正值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答之。

白话试译

樊迟问如何是知,先生说:“只管人事所宜,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了。”又问如何是仁,先生说:“难事坐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2022年9月9日

《雍也篇第六》(二一)

领读人:丁建英,曾美双

注解: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

乐山: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盖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巜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此之谓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谓圣。圣人之美与善,一本于其心之诚然,乃与天地合一,此之谓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助。

【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动,仁者常静。知者常乐,仁者常寿。”

2022.9.12

        雍也篇 贰拾贰章

  领读人 王彬 魏雅凡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其俗急功利,其民意夸诈。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道,指王道。孔子对当时诸侯,独取齐、鲁两国,言其政俗有美恶,故为变有难易。当时齐强鲁弱,而孔子则谓齐变始能至鲁,鲁变易于至道。惜孔子终不能试,遂无人能变此两邦。

  【白话试译】

  先生说:“齐国一变可以同于鲁,鲁国一变便可同于道了。”

  2022.9.13

《论语》

雍也篇第六(二三)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容二升。或曰:取名觚者,寡少义,戒人贪饮。时俗沉湎于酒,虽持觚而饮,亦不寡少,故孔子叹之。或曰:觚有棱,时人破觚为圆,而仍称觚,故孔子叹之。饩羊之论,所以存名。觚哉之叹,所以惜实。其为忧世则一。或说:觚乃木简,此属后起,今不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觚早不是觚了,还称什么觚呀!还称什么觚呀!”

2022.9.15

《习之日新社》

《论语新解》

雍也第六

(二四)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又一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别井中之人为仁人或恶人,则大可不必。

其从之也:也同邪,疑问辞。宰我问,倘仁者闻有人堕并,亦往救之否?从之,谓从入井中。

何为其然也:然,犹云如此,即指从入井中言。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义。陷,陷害义。仁者闻人之告,可使往视,但不致被陷害,自投入井。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骗。罔,迷惑。仁者闻人之告,可被骗往视,不至迷惑自投入井。

本章问答,皆设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则自陷,不复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盖忠孝有时仅凭一心,心可以愚。仁则本于心而成德,德无愚。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此见仁德之高。或说:宰我此章之问,或虑孔子罹于祸而微讽之。如子欲赴佛肸、公山弗扰之召,子路不悦。宰我在言语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谏而婉辞以讽。

白话试译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先生说:“为何会这样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糊涂。”

2022.9.16

《论语》

《雍也第六》 (二十五)

领读人 曾美双 丁建英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新解》 钱穆先生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猶體,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物皆是。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同叛,背义,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不可背于道。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娇。此乃孔子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

白话试译:君子在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与大道没有背离了。

2022.9.19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魏雅凡 王彬

论语/钱穆

雍也第六 (二十六)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卫灵公夫人,有淫行。《史记》: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矢之:此矢字,旧说各不同。一曰矢,誓义。孔子因子路不悦,故指天而誓。一曰矢,陈义。孔子指天告子路云云。今从第一说。

予所否者,天厌之:古人誓言皆上用“所”字,下用“者”字,此句亦然。否字各解亦不同。一曰:否谓不合于礼,不由于道。孔子对子路誓曰:“我若有不合礼,不由道者,天将厌弃我。” 一曰:否,乃否泰、否塞之否。孔子对子路曰:“我之所以否塞而道不行者,乃天命厌弃我。” 盖子路之不悦,非不悦孔子之见南子,乃不悦于孔子之道不行,至于不得已而作此委屈迁就。故孔子告之云云,谓汝不须不悦。一曰:否,犹不字义。孔子指天而告子路。曰:“谓汝不须不悦。一曰:否,犹不字义。孔子指天而告子路,曰:“我若固执不见,天将厌弃我。”细会文理,仍以第一说为是,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如《左传》:“季文子如宋,宋公享之,穆姜出于房再拜”,是也。圣人道大德全,在我有可见之礼则见之,彼之不善,我何与焉。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初不欲见,及其馈蒸豚,亦不得不往而谢之。然何不以此详告子路,而为此誓辞?礼,在其国,不非其大夫,况于小君?若详告,则言必及南子,故孔子不直答,而又为之誓。其实则是婉转其辞,使子路思而自得之。

【白话试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2022.9.20

《雍也第六》(二七)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小戴礼•中庸》篇有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与《论语》本章异。《论语》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若固有之,不曰能。《小戴礼•中庸》篇乃以中庸为有圣人所不知不能者,故曰民鲜能。若《论语》则必言仁与圣,始是民所鲜能。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2022.9.22

《习之日新社》

《论语新解》

雍也第六

(二八)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给与义。济,救助义。子贡谓能广博施与,普遍救济,如此必合仁道。

何事于仁:此犹谓非仁之事。孔子非谓博施济众非仁,乃谓其事非仅于仁而可能。

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

尧舜其犹病诸:病,有所不足义。尧舜,有德又有位,但博施济众,事无限量,虽尧舜亦将感其力之不足。但亦非即不仁,可见仁道与博施济众有辨。或说:圣乎尧舜连读,义亦可通。今不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三十而立之立。达,如是闻非达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譬,取譬相喻义。方,方向方术义。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

白话试译

子贡说:“如有人,能对民众广博施与和救济,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说:“这哪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尧舜还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2022.9.23

2022年9月23日

《述而篇第七》

(一)

领读人:丁建英,曾美双

注解: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巜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记孔子之志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义。是亦有憾叹之心。

【白话试泽】

先生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对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2022.9.26

        述而篇第柒 第贰章

  领读人 王彬 魏雅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识,读如志,记义。谓不言而存之心。默而识之,异乎口耳之学,乃能蓄德。

  何有于我哉: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说: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谓更无所有。今从前说。

  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或以为谦辞,实非。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为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

2022年9月27日

《论语新解》七.三

领读人:景彤彤 王子武

(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之不修:德必修而后成。

学之不讲:学必讲而后明。或说:讲,习义。如读书习礼皆是讲。朋友讲习,讨论习行亦是讲。

闻义不能徙:闻义,必徙而从之。

不善不能改:知不善,必不吝于改。

本章所举四端,皆学者所应勉。能讲学,斯能徙义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德。此所谓日新之德。孔门讲学主要工夫亦在此。本章亦孔子自勉自任之话,言于此四者有不能,是吾常所忧惧。

先生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20220930

《论语》之《述而第七》7.4

领读人  曾美双    丁建英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新解》钱穆先生


燕居,閒居义。

申申如,伸舒貌。其心和畅。

夭夭如,弛婉貌。其心轻安。或说,申申像其容之舒,夭夭像其色之愉。

本章乃所谓“和顺積中,英华发外”弟子记孔子家居时气象。申申,夭夭,似以树木生意作譬,乃整个神态,不专指容色言。大树幹條直上,申申也,嫩枝轻盈妙婉,夭夭也。兼此一者,不过严肃,亦不过放松。非其心之和畅轻安,焉得有此?孔门弟子之善焉形容,亦即其善学处。或说,申申,整饬义,言其敬。夭夭,即言和。

白话试译:

先生闲暇无事时,看去申申如,很舒畅,夭夭如,又像很弛婉。

2022.10.3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魏雅凡 王彬

论语/钱穆

(述而第七)七.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年老意。

梦见周公: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

此章断句有异,或作“甚矣”断,“吾衰也久矣”断,共三句。

今按:甚矣言其衰,久矣言其不梦。乃做两句为是。或本无复字,然有此字,感慨更深。此孔子自叹道不行,非真衰老无意于世。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吾已衰极了!吾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王福明:学习体会交流    王福明

前期与薛老师交流,薛老师希望大家吧自己的修身体会讲一讲。自2020年5月我从跟随薛老师学习,做切实修身的功夫到现在2.5年时间了。

仔细总结学习所得,去体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的确有太多这样的改变可以去说。

既然是从学习开始的,那我想从学习的改变开始。

首先就是学习内容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跟薛老师学习之前,我也会去读书,但读书的层次很低,一年到头实际上根本读不了一两本有效的书,薛老师说读书分四个层次1234。

那些年每年也读书,但要么迷信在心灵鸡汤里,要么浸淫在网络爽文里,偶然读读经典,也是很浅显得去理解。网路爽文心灵鸡汤这样的书你有时候也有察觉这种书不好,因为很多时候它会影响睡眠,影响情绪,伤害身体的,但你不知道这种书为什么不好,人一旦进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尤其是网络爽文这样的书依旧成为自己打发时间的重要工具和渠道,然后骗着自己说这是在阅读呀,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种书你看完一本还会去想第二本,看完一套还会去想第二套,因为这种书会让人越看越心绪激荡,越看越空虚和无聊,空虚无聊的情绪就会让人又持续得看下去。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谓“取乎上的乎中,取乎中得乎下”,

经过跟薛老师学习,我现在知道的是,人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大部分人的各种思绪是混乱的,混沌的,不清晰的,人们经常被这些混乱的思绪裹挟着去做自己本来不想去做的事情,裹挟着去往不想去往的方向。而这种书,就很容易使人思绪乱飞,当人的思绪乱飞时,人可以任意想象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似乎有了一切自己现实不具备的能力。人生最苦的“求不得”也得以释放,就是暂时有一种很爽的感觉。但这是不真实的,是一种泡影,又因为这种泡影与现实的落差,使人愈发的空虚,当人没有办法填补这种空虚的时候,就会进入恶性的循环。

因为要脱离这种恶性循环,脱离混乱的思绪,所以我们修身,力求保持大脑的清醒,止在当下,做诚意的功夫,练习专注,正念的力量。就像薛老师以前说的:“每天当中哪怕只有一刻的清明也是好的”。

我到现在实际上也没有做到每天一刻的清明,我觉得几天一刻的清明还是有的,正是因为大脑时常能偶然的清醒,我的学习能力才有所提升。以前学习,好像大脑特别容易疲惫,学一段时间以后,都是呵欠连天。现在学习的困倦感,绝不是因为学累了,如果大脑有困倦感,更多是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就是这种清醒好像可以使自己更清晰学习的脉络,把握总体的同时又可以做细节的深层次的思考,所以能明显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在逐渐而且明显的提升。

以上是阅读和学习。

我们再说一下人际关系的改变。

刚才讲到了清醒,这种清醒,还表现在我与人相处的之中。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走神的人,甚至因为这种容易走神,我的妻子和岳母坚决反对我开车。因为开车走神真的很危险对吗?那时大脑的纷乱,经常带着我的思绪从与人交流当中脱离,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不尊重,因为这个遭受了太多的批评,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常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现在回想,这种不专注不清醒,实际上对我造成一种社交恐惧的毛病,是的,我是有轻微社交恐惧的。但有时就是真的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那种胡思乱想。当然现在我觉得已经完全改正过来了,因为做的功夫就是专注在当下。跟着薛老师学习修身,我才有方法有方向去改正自身很多缺点,就前面这个改变,我的记忆是特别深刻的。

现在与人交流,我甚至有余力去感知交流对象的状态。自己也试着去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大脑说话。就是说与人交流时,感觉自己更真诚和平和的一种状态。

这种真诚与平和。实实在在的又使自己的家庭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一是因为清醒,使自己对家庭中一些问题看得更透彻,二是真诚的表达使问题得以有效的沟通;平和使交流的时候就事论事而不至于掺杂情绪。

最好的例证就是我与我父亲的关系。可能是我父亲自小很少陪我的关系吧,我们的关系就是剑拔弩张的,一直就是不能共事,对一件事情的意见,通常都是南辕北辙,相互各种不顺眼和苛责。现在我能感觉到,每个周二晚上回家的时候,父亲心中散发出来的高兴和温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每次回去他有短暂的高兴,但很快紧锁眉头。其我们夫妻的关系,我与孩子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实际上,这种平和和平静是有很强的能量的。在书法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当我教学是的状态是平静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也会平静很多;当我的状态是浮躁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那肯定更浮躁。孔子说修己安人,我想人的状态的传寄,的确可以验证这句话。

也就是说啊,我们也不用做的太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好的生活状态,自然会对我们周围的环境产生好的影响。

10月4日

《述而第七》六

《论语注解》/钱穆

领读人 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志,心所存向。

据于德:据,固执坚守义。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依于仁:依,不违义。仁者,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依此道不违离。


游于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


本章所举四端,孔门教学之条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则犹有说者。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有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气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学者之善为审处。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固难定刻板之次序。


白话试译

先生说:“立马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倚在仁上,游泳在艺上。”

魏雅凡:个人感悟  这一章很大 ,是的论语乃至五经主要核心 。是孔子的教育目的之中心思想。

国史大纲里说墨家讲兼爱 ,是大同之爱 。主张说:视人之父若其父,孟子批评说墨家无父无君 后辈普通学子不能真正理解孟子真义 ,也都说墨家是无父无君者,实在是扑风捉影,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其实并不知所以然。孔子其实也讲大爱 ,志于道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要立志天道 ,对普通人说要高远,为什么不说天道呢?因为绝大部分是听不懂学不了,所以根据德 得到之义,学天道 得不到 不也是枉然。能得到的是人道 人道就要依于仁 仁者爱人 仁是内心里的,礼是外在表现出来的 ,孔子重祭祀礼,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人子的孝心 能再推广至仁心,非是孔子不能兼爱 但是要从人性出发 若不爱自己的父母有怎么会真心的爱别人的父母呢?所以说兼爱也是要据于人性看能不能做的到 。孔子是教育我们立志要高大深远,根据人性适合大部分人逐步离天道越来越近 孔子之教循循然善诱人是也。游于艺 六艺者 礼乐射御书数 ,学好了这些,现在叫平台 ,有了舞台后可以更好施于仁道。慢慢的向着天道,大同之世界一步一步的靠近。这是我的的一点不太成熟的观点,还请各位老师指点。

2022年10月7日

《述而篇第七》

(七)

领读人:丁建英,曾美双

注解: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一解,脩是干脯,十艇为束。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束脩乃贽之薄者。又一解,束脩谓束带脩饰。古人年十五,可自束带脩饰认见外傅。又曰:束脩,指束身脩行言。今从前一解。

本章谓只修薄礼来见,未尝不教诲之。古者学术在官,事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私家讲学之风,自孔子开之。自行束脩,未尝无诲,故虽贫如颜渊,原思,亦得及门受业。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2022.10.10

        述而篇 第九章

  领读人 王彬 魏雅凡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曰“未尝”,则非偶然。哭指吊丧。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则不歌”,斯日常之不废弦乐可知。然非歌则不哭。余哀不欢,是其厚。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或分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白话试译】

    先生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那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2022年10月11日

《述而第七》(十)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 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舍同捨,即不用义。

惟我与尔有是夫:尔指颜渊。身无道,则用之无可行,舍之无可藏。用舍在外,行藏在我。孔子之许多颜渊,正许其有此可行可藏之道在身。有是夫是字,即指此道。有此道,始有所谓行藏。

子行三军则谁与:凡从学于孔门者,莫不有用世之才,亦莫不有用世之志。子路自审不如颜渊,而行军乃其所长,故以问。古制,大国三军,则非粗勇之所胜任可知。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之。冯河,徒身涉之。此皆粗勇无谋,孔子特设为譬喻,非谓子路实有此。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成,定义。临事能惧,好谋始定。用舍不在我,我可以不问。行军不能必胜而无败,胜败亦不尽在我,然我不可以不问。惧而好谋,是亦尽其在我而已。子路勇于行,谓行三军,己所胜任。不知行三军尤当慎,非日用之则行而已。孔子非不许其能行三军,然惧而好谋,子路或有所不逮,故复深一步教之。

本章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如怀道不见用是命,行军不能必胜无败,亦有命。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然不参人此二字作解,便不能得此章之深旨。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单独沉潜,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

白话试译

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只我与你能这样了。”子路说:“先生倘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先生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2022年10月13日

《论语新解》

述而第七

(一一)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此言不可求而必得。执鞭,贱职。周礼地官秋官皆有此职。若属可求,斯即是道,故虽贱职,亦不辞。若不可求,此则非道,故还从吾好。吾之所好当惟道。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乐从好来。寻其所好,斯得其所乐。

上章重言道,兼亦有命。此章重言命,兼亦有道。知道必兼知命,知命即以善道。此两章皆不言道命字,然当以此参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2年4月27日 论语3-9 领读:缪丹 范家驹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
    甘棠书院阅读 713评论 0 0
  • 贾跃胜:请教各位同道,书上总看到写中国有奴隶社会,我感觉中国没出现过奴隶社会呀, 魏雅凡: 商鞅变法 军功制立了军...
    甘棠书院阅读 670评论 0 0
  • 《习之日新社》2022年3月13日 领读人:靳婷 王彬 【论语】 2.1 注解:钱穆 [语音] 子曰:“为政以德,...
    甘棠书院阅读 845评论 0 0
  • 2022年5月31日 《论语》 《里仁第四》(六)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人 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我未...
    甘棠书院阅读 634评论 0 0
  • 2022年3月1日 论语新解 1~8 领读人: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
    甘棠书院阅读 9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