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书笔记3

Part3巨头:2010-2016

第12章用户:小马哥的产品哲学

1、从QQ上线的第一天起,马化腾就是那个“只看见了鸟的好学生”。那只鸟,便是用户。马化腾似乎对一般意义上的战略或者管理并不十分上心,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而创新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

2、2003年唐沐离开金山软件进入腾讯,2006年被任命为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总经理,他是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的创建者和负责人。他如此描述金山与腾讯在产品开发上的不同:腾讯一个月一个版本!我只有一到两周的时间做界面设计,并且大部分进度是与开发重合的。产品经理根据用户反馈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做需求,界面设计和开发同步进行,测试时间更是若有若无。就这样,一个历经了一个月开发出的,被我们称为互联网软件的东西,夹杂着更多未竟的feature、待解决的Bug、需调整的UI,被打包放在服务器上,在Web上提供链接,开始供用户下载。

3、唐沐所描述的场景便是腾讯应对流变的策略:随变而变,永无定法。马化腾把腾讯的渐进式创新解释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在他看来,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的感觉了。

4、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与真实世界并无二致,尽管它总是呈现出混乱无序的景象,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结构,其中充满了创造、惊奇、自由与潜力。正如巴赫金所揭示的,这样的世界具有不可终结性,它的持续演化,一方面仰仗自由创造,另一方面又依赖适当节制。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对趋势与细节的掌控是同样重要的两种能力。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

5、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思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颜色等都非常敏感。有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6、我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他的回答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其一,像普通用户一眼个,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产品经理能坚持使用三个月,一定会发现不少问题。而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就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灌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从哪个地方找问题呢?论坛、博客、RSS订阅啊。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问题,我们做产品的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帮助解决。有些确实是用户搞错了,有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很好,希望用户能找出问题我们再解决掉。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见效很快。要关注多个方面,经常去看看运营。比如说你的产品慢,用户不会管你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们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7、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用马化腾自己的话说,“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8、2005年张小龙带着一支不到20人的团队并入腾讯,受命重建QQ邮箱。到2006年10月,张小龙团队决定该放弃之前的繁复路线,转型做一个轻便的极简版。马化腾深度参与到产品的体验中,他的办法也挺简单,就是反复使用,在使用中不断提出需要改进的细节。“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了1G,这一功能获得了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还有比如发送状态的查询,这个是腾讯率先做出来的,后来网易也跟上了。再比如分别发送功能,接收方看到的是单独发送的状态,他会有一种独享感。”“大部分的创新都不是用户调研的,而是我们反复体验的结果。”2008年QQ邮箱的用户超过网易邮箱,马化腾把一年一度的腾讯创新大奖授予QQ邮箱团队。在后来的一年多里,QQ邮箱用户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特别经典的腾讯式的、依靠用户体验战术逆袭成功的案例。

9、用户体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马化腾的答案是: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张小龙的解释则更有趣: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乔布斯能在1秒之内让自己变成“白痴”,我们当然不如他,但一定要让自己变成“白痴”。

10、马化腾的第一次产品经理演讲。关于核心能力:任何产品都有核心能力,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产品的更新和升级需要产品经理来配合,但我们产品经理做研发出身的不多。而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支持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关于口碑:一个产品在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只能是让用户失望,然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弥补,这是得不偿失的。当用户在自动增长,就不要去打扰用户;每增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10%的用户带来好感的时候是否会给90%的用户带来困惑;做产品要做口碑就要关注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高端用户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关于体验迭代: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做产品的精力是有限的,交互内容很多,所以要抓最常见的一块。开发人员要用心来思考产品,而不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关于细节美学:对同一个用户发信,在此用户有多个邮箱的情况下如何默认选最近的一个账号,这些需求都很小,但你真正做出来了,用户就会说好,虽然他未必能说出好在哪里。开发的产品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更多人在写邮件的时候习惯用键盘操作来拷贝东西,虽然实现起来有些技术难度,但也是可以解决的。在设计上应该坚持几点:不强迫用户;不为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不能刻意迎合低龄化。在产品的总体构架及运营商,则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交互功能:别让我思考;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运营要求:不稳定会功亏一篑;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体验好;发现需求:勤看BBS和Blog。

11、马化腾的这场演讲尽管以QQ邮箱的用户体验为题,然而却包含了他几乎所有的产品哲学,其中提及的很多概念,比如口碑创造、速度、极致、细节、单点突破等等,在后来都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标配性语言。

12、在马化腾的亲力推动下,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的产品哲学渗入了腾讯的灵魂之中,在张志东和熊明华等人的协助下,腾讯进而形成一个制度化、平台型的产品检测、反馈体系。从2005年开始,马化腾要求各条业务线的主管每天给他和张志东发送一封反映业务指标数字的邮件,内容包括:包月用户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跟上周同日比,或者说跟上个月同日比,分别升跌了多少?有什么异动?“这个是需要每天都去关注的东西,如果说你作为管理者不去看这些东西或者很久才看一下的话,中间会错过很多东西,或者说你反应速度会慢很多。”2008年,马化腾把数字经营的理念引入腾讯门户网站的运营管理中。培养数字运营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大家就不会人浮于事,到最后找各种理由来推托。希望靠这种思路能够把我们每一块业务都带起来。

13、为了解答用户体验的一个终极问题“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腾讯专门建了一个秘密武器:Support产品交流平台。Support是一个海量用户与产品经理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产品经理通过每天在自己的产品交流版面上的浏览,来获取用户的需求与想法。通过“我要说一下”,让用户自己来说。腾讯甚至把各个产品线上的用户体验人员,全部拎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部门——用户体验与研究部,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建设,刚开始是十几个人,后来达到近百人的规模。在产品正式推出后,真正海量的用户体验收集才开始。每一款产品,腾讯都专门提供官方博客、产品论坛等用户反馈区。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反馈,腾讯甚至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反馈”按钮。而其他公司的产品论坛,很少能像腾讯这样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的。

14、在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后,腾讯所掌握的用户数据量日益丰富,挖掘这些数据成为腾讯后来在多元业务拓展时屡试不爽的重武器。有分析人士甚至说,数据挖掘才是腾讯最具门槛性质的技术。数据挖掘的更深层部分是腾讯在互联网数据中心上的积累,比如高速上传、大容量邮件传输的后台及基础技术支持。2007年,腾讯成立了腾讯研究院,研究院共有六大研究方向,其中,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的反馈与需求正是其中之一。据张志东介绍,在2014年前后,数据挖掘还有一个特种部队:T4专家组。T4就是专家工程师,是一个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必须做过亿次级的用户量级才能当选。一旦遇到重大的产品难题,由T4组成的特别小组就会加入,他们亿次级用户量的经验将发挥作用。对用户的数据挖掘在腾讯网络游戏的崛起中发挥了大作用。腾讯根据对穿越火线用户的挖掘数据认为,原韩方设计的子弹射出后效果逼真,但对中国用户并不合适。用户对腾讯设计出的比较爽快的、节奏快的、鲜明的弹道设计更加兴奋。最后的结果表明,腾讯是对的。

第13章转折:3Q大战

1、对腾讯的不满,归结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在很多人看来,腾讯QQ拥有大量的黏性用户,所以它完全不在乎与其他网络产品在内容形式上撞车;而相反,其他产品商却需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与腾讯的产品区别开来。在风险投资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当一位创业者相投资人解说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如果腾讯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如果这两个问题无法回答,那么投资风险就很大。

2、腾讯在业务合作上有两个困境:其一,腾讯兼具平台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两种角色,如同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为一身,其自身平台或产品与外部企业发生竞争性冲突时,如何处置势必成两难选择;其二,腾讯拥有多个亿级平台,业务交叉推进,内部协调已是困难,一旦涉及外部合作,自然更是掣肘横生。

3、在2010年的9月到11月减,周鸿祎创办的奇虎360公司与腾讯展开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用户争夺大战,时称3Q大战。周鸿祎选择在9月27日推出的360隐私保护器并展开对腾讯的污名化攻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他的说法,这也是向腾讯学来的。“腾讯没有错重大升级都会选在节假日之前,这往往会让对手措手不及。”十一国庆节结束后,当腾讯的高管们度假归来,发现整个互联网已经充斥着对腾讯的辱骂和指责。

4、在腾讯的历史上,尽管也遭遇过种种攻击,可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周鸿祎这样的对手,他对舆论有天生的掌控和扩散能力,同时能够在产品层面上实施有效率的主动反击。首先,周鸿祎很好地运用了新浪微博的平台,几乎每一次的攻击都是从他的个人微博开始的。360以社交化的手法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而这在之前的企业竞争中是非常罕见的。其次,周鸿祎从一开始就定义了这场战争的性质,那便是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反叛。这非常符合公众之前对腾讯形成的“观感”,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和道德共鸣。腾讯公关部得到的指令是:什么也不许说,但不能出负面新闻。就在10月29日到11月1日的几天里,后台数据显示,扣扣保镖已经截留了2000万QQ用户。11月3日晚6点19分,腾讯以弹出新闻的方式,发表了这封《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5、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似乎存在着三种真实:事实真实、逻辑真实和情绪真实。在社交化网络的场景中,一种被煽动起来的情绪可能以病毒传播般的速度被广泛地传染,它将自我生成复制,进而独立地构成为事实和逻辑本身。当这种人造情绪消失之后,与之相关联的事实和逻辑也同时消失。3Q大战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重要战役,也可以说是PC时代最血腥的最后一战。不过日后来看,经此一役,互联网的法治及道德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3Q大战证明了丛林法则的胜利,就事件的真相而言,则称得上是一个罗生门,一百个观察者,一百个事实,一百个观点。

6、尽管在法律层面上,腾讯取得了全胜,可是正如马化腾等人当时所预见到的,判决对两家公司均不构成实际的利益影响,中国法律在众多的互联网恶性竞争中都没有能够扮演恰当的、具有实际约束力和惩戒力的武器,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7、相比较,周鸿祎的冒险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他赤身上扑,只要不被扼杀即是大胜,他对互联网舆论的超凡理解及掌控,更是前所未见。大战之后,它的知名度暴增,成为颠覆式创新的标志人物,360用户非但没有遭到削弱,反而增加。周鸿祎借势更进一步,迅速启动上市计划,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一跃成为市值第三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

8、3Q大战的暧昧结局,并没有带来反抗者所期许和承诺的完全开放环境,反而促使了唯平台论的奇特复活:一方面,对开放的呼唤促使垄断者深入反省,重新认识互联网经济的深层结构;另一方面,开放主义的信徒不再迷信开放万能,因为互联网的资本主义特征远比他们设想的要复杂得多。那些反抗者,通过挑战垄断者,分享了垄断的利益。后来发生的种种变化将证明,在腾讯史上,3Q大战的确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他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属性,在外部沟通上,他也渐渐变得柔软和开放。

第14章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1、企业是一个有思想、有欲望的物体,岁月赋予它组织及观念上的轮廓并将其随时改变,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而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超越自我的挑战,正是企业家生涯的一部分。2011年11月11日期间,他通过内部邮件发布致全体员工的信,内称: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也许今天我还不能向大家断言会有哪些变化,但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2、在刘炽平的记忆中,2010年年底的马化腾“突然变得特别喜欢跟人交流”,而聊的话题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他甚至请了媒体专家到总办会上来分享公关与沟通的技巧,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12月5日,马化腾受邀参加2010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发表题为“关于互联网未来的8条论纲”的演讲。

3、2011年春节过后,在公关部的主导下,腾讯在北京、三亚及杭州等城市组织了10场专家座谈,主题是“诊断腾讯”,共计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马化腾要求在后来结集出版的《X光下看腾讯》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的面前总是有无数条林中小路径,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东西,都要在全新的战略里被检验,哪些是继续发展的基础,哪些是兼程赶路的拖累,其实很难辨别。

5、一位成熟的商业从业者,应该具有两个坚定而又强烈,同时也相互矛盾的信条:你必须破坏原有的秩序和道德规则,同时,你必须致力于秩序和规则的重建,你是破坏的后果承担者和遗产继承人。商业的艺术就是要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相互矛盾的愿望,但也要心平气和地继续你的工作。2011年的马化腾,开始学习这样的能力。什么是腾讯的“开放能力”?在决策层有着不同的理解,腾讯高管认为腾讯的能力聚焦在两点上,从而迅速地展开为行动。

6、第一个能力是资本。刘炽平是这一主张的提出者,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内容领域,所以只有通过资本方式的参与,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今后的资本运作将是参与式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刘炽平的这一资本开放战略,对于后来几年的腾讯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他在资本的层面上为腾讯开辟出了一块新的战场。2011年11月24日,腾讯宣布成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预计投资规模50亿元人民币,为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优秀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共赢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重要产品是从事在线旅游业务的艺龙网。第二个能力是流量,拥有5亿多活跃用户的QQ空间被选中为最好的试验场。主管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汤道生回忆:在SNS领域,关于如何实施开放策略,是一个国际级的课题,我们至少在三个方面有过纠结:第一,开放到底是以应用为主,还是以内容为主;第二,社交网络是否要开放广告资源,我们受到了来自品牌广告部门和搜索部门的压力;第三,开放是针对平台,还是针对上下游产业链。

7、事实上,几乎所有大型的平台级互联网公司都遭遇过开放不足的尖锐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开放从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同国家的疆界,对人的开放需要认证,对其他国家的开放需要互惠,对贸易的开放需要法规,原教旨主义式的开放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这一方面,乔布斯是最坚定的封闭主义者。过去的腾讯,以及后来的腾讯,在业务开放上的举措从来是小心翼翼的,甚而是有点保守的。腾讯宣布将原先封闭的公司内部资源转而向外部的第三方合作者无偿开放,包括开放API、社交组建、营销工具及QQ登录等。从公布的数据看,已有近2万个合作伙伴已经或正在排队等待接入腾讯开放平台。2010年腾讯公司总体收入200亿元,其中,单款应用——一款网络游戏产品拿到的单月最高分成已突破1000万元。几乎就砸腾讯举办开放伙伴大会的同时,6月29日,拉里佩奇宣布谷歌公司推出一项社交网络服务G+,将谷歌的众多基础性功能向用户开放。汤道生说:谷歌的做法给了我们新的激励,腾讯内部很快做出了类似的决策。当然,腾讯在开放上的行动从来是谨慎的,更多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

8、日后来看,3Q大战竟是PC时代的最后一战,它属于旧时代的一次血色绝响。2010年乔布斯在硅谷发布了iPad,iPhone,互联网的移动时代突然到来了,用户关系被迅速转移。回望当时的战局,在中国市场上,领先于腾讯半个身位的有两家公司。第一个当然是电信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第二个是新浪和它的新浪微博。自2006年后,网易的丁磊从战略上放弃了正面战场,专注于网游业务。搜狐的张朝阳则多面布局,从输入法、网游到视频四处出击,却始终找不到决胜业务。从来排名门户第一的新浪显然最为尴尬,它亟须一款伟大的产品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9、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它的模仿雏形是杰克多西在2006年3月创办的Twitter,后者在过去的3年里,以更轻便的140个字节,像轻骑兵一般地对Facebook构成了最可怕的威胁。新浪的主政者曹国伟和陈彤运用他们非常娴熟的媒体运营手段,发挥明星效应,让新浪微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到2010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具有天然的移动属性的新浪微博进入空前鼎盛的时期,成为国民性的现象级产品。

10、也就在马化腾与周鸿祎贴身缠粘的同一时间,2010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群组功能产品——新浪微群开始内测,微群产品具备了通信与媒体传播的双重功能,被视作网页版的QQ群。11月16日,曹国伟宣布,新浪微博用户达到1亿人,每天发微博数超过2500万条,其中有38%来自于移动终端,已是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社交网络拥有赢者通吃和环境通吃的团体化特征,新浪微博的意外蹿红,让腾讯的用户基础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于周鸿祎,曹国伟和陈彤显然是更凶险也更强大的对手,马化腾几乎是手忙脚乱地加入了微博大战之中。

11、腾讯微博上线于2010年5月,比新浪微博迟了整整8个月,这对于一个战略性产品来说,几乎是难以追赶的时间距离。为了说服各路明星和意见领袖们转投腾讯微博,腾讯上上下下使出了各种招数,从送苹果手机到支付高额“创作费”。一度,马化腾亲自上阵,硬着头皮邀约他熟悉的人成为腾讯微博的用户,这对于性格内向的他而言,实在是太为难了。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意识到,在白热化的微博一战中,腾讯对新浪的取胜概率十分渺茫,能够战胜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如果没有新的战略级产品诞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无疑是黯淡的。在这个微妙而决定性的行业转折时刻,既有的优势如阳光下的冰块不由自主地消融,每一个竞争者都在焦急地寻找新的战略高地和攻击点,此刻,天才的作用便如钻石般呈现了出来。

第15章微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站台票”

1、自从2005年被腾讯收购之后,张小龙一直过得不太如意。少年炫技,一夜而为天下知,然后便消失于茫茫市井。邮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在以营收论英雄的腾讯体系内,偏居广州的张小龙团队一直游离在边缘地带。他每两周驱车去深圳开一次总裁办公会议,开完即回,几乎很少留宿过夜。在腾讯内部,张小龙的名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是公司某次运动会网球赛的冠军,也是全广州最大的KENT香烟消费者之一。

2、kik是一款刚刚上线一个月、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它可在本地通讯录上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从功能上看,kik是一款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即时通信软件——它不能发送照片,不能发送附件。2010年10月19日,kik登录苹果商店和安卓商店,在短短15日之内,吸引了100万名使用者。张小龙透露,他是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第一次知道kik这个新产品的,“阅读空间类似于谷歌阅读助手,我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去那里看看大家在关心什么,互联网领域又有什么新鲜东西诞生了”。在一个深夜,他给马化腾写邮件,建议由他的广州团队做一个类似kik的产品,马化腾当即回复同意。

3、张小龙的类kik产品立项于11月20日,大概比雷军迟了将近1个月,他带领着一支不到10人的小团队——其中有几位是做“手中邮”的,还有两个是刚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用不到70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代研发。2011年1月21日产品推出,定名为微信。与米聊不同的是,张小龙现发布了iPhone版,然后才是Android版和Symbian版。微信的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选定的,“我们的UI给出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是月球表面图,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议改成地球。上面是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很多人,也讨论了一阵,最终决定只站一个人。”

4、在张小龙的记忆中,微信的第一批用户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微信1.0版本计划没有收到市场的任何反映,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微信1.2版迅速转向图片分享。在张小龙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尽心深度阅读,而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然而,用户反响仍然不热烈,手机图片分享还是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到了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这个功能彻底扭转了战局。7月份之后,微信的日增用户数一跃达到了惊人的10万以上,而这是在没有动用任何QQ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的。11月,微信的日增用户数值达到了20万,,马化腾下令暂停即将在京沪两个城市投放的2000万元广告,然后,用极轻的声音对我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5、微信的成功,仍然是马化腾式的胜利:如同QQ秀、QQ空间以及网游一样,微信不是腾讯核心战斗团队的产品。在2011年的下半年,马化腾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关注微信的每一次迭代与用户数变化,正是在他的决策下,偏居一隅的广州邮箱团队扮演了匹马救主的“白衣骑士”。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非常不愿意面对媒体的马化腾不得不亲自出马对付:还是我替小龙去吧,让他专心做产品。

6、在深圳的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走访时,我随时都能感受到那里的人对微信的复杂心态,至少有两支团队在投入类kik产品的研发,可是,由于它在功能上与QQ有太多的相似性,始终缩手缩脚而不敢决然投入,最终眼睁睁地看着微信异军突起。2013年,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成敏主动请辞,他坦承“自己必须对这件事情负责”。在个人气质上,张小龙像他酷爱的混合型烟草一样,有着“混搭”的独特品质。一方面,他对产品构建和细节打磨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而且与马化腾一样是一位极简主义和直觉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迈克杰克逊的崇拜者,时时表现出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IT技术人员的文艺格调。他甚至认为,“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他时时流露出作为一个IT“文艺青年”的气息。

7、对于一个应用型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价值是用户体验。比如,摇一摇最早出现在Bump上,这个软件是让两个人碰一下手机来交换名片,在中国并没有人知道这个软件,而我们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个月的使用量就超过了一个亿;语音通话功能早在2004年前后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彻底引爆的。因此说,在某一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才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其他。我觉得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我感觉乔布斯的性格有一点偏执,他追求一种极致的简洁,可能跟他的理念有关系。我们现在的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极简化了,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过我们了,因为我们是做到了什么都没有,你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

8、2012年7月24日,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11点半,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一场8个多小时的长篇演讲,主题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通过180多页PPT,张小龙对产品经理的素养提出了极具个人色彩的解读: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慧聪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用户感知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需求;海量的实践。目前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需要开展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有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9、2019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上发了一个六子贴:“终于,突破1亿!”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433天。在互联网史上,微信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用了将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朋友圈”的出现,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醒目的转折性路标,它意味着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级,由此,一个建立于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现。在随后发布的微信4.2上,继而推出视频通话功能。经过一年多的数度迭代,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信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有观察家评论是:“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10、朋友圈上线的4个月后,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级产品诞生了: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的推出,是张小龙团队的一个“发明”,它兼具媒体和电商的双重属性,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以及媒体产业的既有生态。由于博客和微博的草根及碎片化的特征,主流舆论的势力其实并没有被彻底瓦解。公众号推出后,拥有持续创作能力的精英写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一模式更适合沉浸式写作,而其传播的路径由熟人朋友圈发动,且在通信和社交环境中实现,因此,具有更为强大和有效的舆论效率。同时,经由订阅而产生的粉丝有更强的忠诚度,且易于管理互动。

11、很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它们被称为自媒体,这是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创造出来的新概念。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被革命性地击穿,基于专业能力的“魅力人格体”开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而这一趋势呈现为不可逆转的态势。在后来的几年里,报纸、杂志等媒体出现雪崩式的倒塌,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现。对于企业而言,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发布资讯,获得了精准的用户,无论是服务互动还是商品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于公众号内植于社交环境,导流和呈现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意义上的APP,因而产生了对后者的替代效应,几乎每一家中国公司都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与微信有什么关系?”。到2015年10月,公众号数量突破了1000万。它的成功让腾讯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雄心:微信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桌面系统,从而构建一个内生闭环式的社交及商业生态链。

12、在2013年的8月,腾讯的支付工具财付通与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在很长的时间里,擅长社交工具的腾讯在电商领域一直无法与阿里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众号的繁荣,让马化腾看到了新的希望。在2014年的春节前后,张志东把负责微信业务的同事拉进一个群,提出如何满足春节期间腾讯传统的给员工发红包需求,微信红包由此诞生。1月24日,微信红包测试版传播速度极快,开发团队忙着给微信红包系统扩容,他们向总部申请,调来了10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区,并抓紧时间修改微信红包系统的最后细节。马化腾又是这个产品的第一批体验者,他正邀请一些企业老板测试“抢红包”功能。腾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抢红包”到底为微信带来了多少新的支付绑定用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在民众的狂欢中被击碎。

13、从2011年1月21日腾讯上线,到2014年1月24日的“抢红包”引爆,这三年是属于微信的“创世纪”时间,它的光芒掩盖了互联网领域的其他一切创新。微信创造了另外一个腾讯,至少从用户数和市值两个方面,都支持这一观点。到2015年6月,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了6亿,覆盖了九成的智能手机,俨然成为最大也是最活跃的移动社交平台。受微信红利的刺激,腾讯的股价在过去的5年里增加近5倍,从400多亿美元飙升到2000亿美元。在2016年9月,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跻身全球前十,登顶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比用户数和市值更重要的还有两点:第一,10多年来,QQ的主力消费人群为大中学生及城市低龄、低收入阶层,其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网络游戏,而微信的用户为社会主流人群,包括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它让腾讯成为真正意义是哪个的公器型超级企业。第二,完全为手机而生的微信,替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下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入口。周鸿祎也许在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之一。

14、在这3年里,马化腾和张小龙只遭遇到了极其微弱的抵抗。雷军早早退出了与微信的竞争,转而专注于小米智能手机,在硬件市场上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网易的丁磊推出了易信,但易信进场实在是太迟了,用户没有给丁磊证明自己的机会。另外一个紧张的大佬是马云,在2013年和2014年,阿里系和腾讯系互相封杀和各自结盟,上演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对攻战。阿里通过入股新浪微博和优酷土豆,分别拥有了社交和视频两个重量级入口。2013年11月20日,手机淘宝以“出于安全考虑”为理由关闭了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从而遏制了微信的渗透。2014年11月,新浪微博禁止微信公众号的任何推广行为。腾讯在攻防上的行动同样十分激烈。2013年微信同样以安全为理由相继封杀了新浪微博和“来往”的跳转链接,并将支付宝从应用商店中下架。

15、从此,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互通性生态被彻底抛弃,腾讯也在资本市场上展开了凌厉的并购行动,相继入股搜狗、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刘炽平是这些大型投资行动的主导者。腾讯甚至痛下决心,将多年来难有起色的搜索、O2O及电商等业务从主题中剥离,转而与各自领域的强势公司形成结盟关系,而后者之所以愿意打开资本之门,并以远远低于市场认知的价格让腾讯进入,则几乎全部是看中了微信的入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腾讯其实是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微信价值的一次套现,如作为回报,微信将它的“购物”入口直接导入京东。腾讯与阿里之间展开的此次并购大战,也是当代企业史上投入最大的典范案例,经过这一轮的封杀与合纵连横,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从群雄并立的春秋时代进入了寡头统治的战国时代,甚至可以说,进入了以腾讯和阿里为盟主的G2时代。

第16章年轻:手机QQ的自我变革

1、2013年5月8日,手机QQ4.0版本上线,而后遭遇用户的疯狂吐槽。上线仅4天,就收到了3万余条投诉。这是手机Q部门和PCQQ部门合并到社交网络事业群后的第一个大版本,在这个版本中,进行了近百个功能点的优化。殷宇事后感慨,近百个优化点,只有一个被吐槽,说明还有很多优化点是成功的。作为社交网络事业群的负责人,汤道生在当时也表示,QQ已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必须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QQ马上要进入第15个年头了,有8.5亿活跃用户,但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竞争,移动互联网并非PC端的补充,而可能是颠覆。QQ如果不自我变革,适应‘随时随地’的特征,就会被用户抛弃。”

2、资深IT评论人洪波分析认为,手机QQ和微信其实是有区别的,可以区别化发展。QQ是跨平台跨终端的,比较倾向于娱乐化;而微信只为移动端量身定做,承载了很多腾讯以往尝试过但没有成功的东西,比如团购等O2O产品。两个产品完全可以走出不同的路。QQ采用“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策略,在优化移动体验的同时,陆续推出了基于移动端的QQ手游、QQ阅读、兴趣部落、QQ钱包、QQ红包等新功能。

3、相比于数据,更值得庆幸的是,QQ找到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差异化路线和年轻打法。在所有的QQ用户中,有近六成是90后用户。而在QQ会员里,90后也占到了近八成。微信对整个互联网用户的分流,让QQ的用户特征又再次显现:年轻。面对如此庞大的年轻用户,QQ想要抓住也并非易事。不止马化腾一个大佬表示,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并为此感到担忧。作为QQ所属BG的第一负责人,汤道生带头体会和学习年轻人。《花千骨》热播的那段时间,汤道生追着看了好几集,不管多忙都要追剧,还建议看不下去的同事可以打开弹幕,“年轻人对某个情节的吐槽会让你觉得更有意思。”

4、基于年轻化的发展方向,QQ在2016年定制了娱乐化社交和场景化通信两大打法。QQ最主要的两个属性和基因,是娱乐和年轻。“QQ娱乐社交生态的核心在于年轻人。年轻人是娱乐社交生态的原力。年轻人作为内容消费者,也是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QQ一直追求丰富的、年轻化的体验,追求个性的表现,所有的东西都是年轻人喜欢的,这是QQ长期发展下来都能够持续年轻的原因。在2016年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殷宇将娱乐社交打法解读为:一方面,QQ通过布局影视、动漫、游戏、文字领域,不断完善娱乐化内容布局,做好内容承载器;另一方面,通过QQ上包括群、兴趣部落、直播、QQ看点、日迹等功能,让娱乐内容通过社交创造影响力,当好社交放大器。这将吸引更多内容合作伙伴的加入,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腾讯所专注的数字内容、社交两大业务在一个QQ平台上深度融合的尝试。

5、对于娱乐内容的展现,视频无疑是最佳的形态。作为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自然没有错过直播这个社交领域热潮。平台原生的关系链,决定了它与其他平台本质上的区别——让直播成为记录和分享人生闪光点滴的功能,而每一位空间网友就是自己好友圈的“主播”。在美国留学的张逗、张花,就是在误打误撞中将美国同学打造成中国网络知名网红,他们随手拍的短视频节目——《老美你怎么看》,两年以来在QQ空间等多个平台上的累计播放量超过了几亿次,甚至因此拿到了风投。

6、在2016年,QQ团队公布了基于娱乐社交的“EQ计划”,腾讯QQ拟于未来3年投放10亿元人民币扶植逾千位合作伙伴,建立娱乐社交生态。“EQ计划”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由此确保QQ及其他社交平台拥有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娱乐内容,有助于维持用户的忠诚度。QQ除了在娱乐生态上的布局,自己的娱乐精神也更加明显。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描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如果尼尔波兹曼的预言成真,那么抓住了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的QQ,将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上,再一次创造奇迹。

7、场景化通信则是QQ的另一个大战略。在教育、游戏、办公、娱乐等重要垂直领域,QQ都进行了部署。在办公领域,用QQ传文件应该是频次最高的使用动作。当手机在线时,整个传输过程改为了离线传输,以保证文件传输的成功率依旧在较高水平。另外,多终端之间的跨端传输也成为新的核心场景,所以推出了QQ数据线功能,以取代实体数据线,手机和PC之间可以互传文件与照片。

8、尽管在QQ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曾针对教育领域推出产品功能,但是许多学校的班级群都是建立在QQ上的。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让QQ打开了进入教育领域的大门。2013年北京景山学校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停课情况,积极联系QQ团队,在小学、初中、高中16个班大面积进行QQ群远程教学测试。远程视频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卡顿情况,老师们明显感觉到课堂互动变得更积极。受到景山学校的启发,QQ产品团队基于QQ的平台资源,推出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通过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的模式,提供职业培训、语言学习、动画设计、出国留学等学习考察。通过QQ智慧校园对学校管理及学生生活的探索,腾讯将通信能力和支付能力作为整个校园的基础能力与核心技术。学生可以在校园账号上完成学费缴纳、校园卡充值、图书借阅等操作,优化校园管理体验。场景化通信的战略部署,让QQ在通信这条路上往前又迈进了一步,对于这些场景下的用户来说,QQ成为第一选择。

9、无论是年轻化方向、娱乐社交战略,还是场景化通信的打法,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玩法渐渐清晰,与微信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明朗。通过完善两大社交平台的生态,腾讯用两条腿走路的整体布局成为可能。

第17章互联网+:泛娱乐的环型生态

1、 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马化腾

2、2011年7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第一次提出了“泛娱乐战略”的构想,即以IP运营为轴心,以游戏运营平台和网络平台为基础,跨平台多领域的商业拓展模式。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趋势的带动下,游戏、电影、动漫已经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横跨这三大行业的跨界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不断整合和向前发展。随着国外那些成功榜样的不断涌现,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需秉持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共建跨界文化产业,从而打造中国自己的跨界文化品牌。到2012年3月,在腾讯互娱年度战略发布会上,“泛娱乐战略”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它成为马化腾“平台+内容”理念最重要的试验场。

3、腾讯是一家工程师文化非常深重的企业,理科生思维把持了它的价值观,从流量变现到内容跨界,关山万重。任宇昕和程武必须要找到一个窄小的突破口,撕开一个令人信服的口子。他们瞄准了从来没有人看好的动漫。程武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一个天生带有艺术细胞的理科生。他于2009年入职腾讯,此前在宝洁、百事可乐等公司的市场运营业务条线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来自传统快消行业的很多经验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在一份调研报告中,程武发现,在所有玩网络游戏的用户群体里面,有87%的用户正在看或者有看动漫的需求。

4、动漫小团队做的第一项工作,是与国外的动漫机构合作,引进高质量的作品,再以免费的方式反哺国内读者。程武说:我们就希望培养用户阅读正版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去体验什么是优秀的产品,让他们看到将来正版的内容和正版的阅读体验是远远超越盗版粗制滥造的内容和体验的。2012年12月之后,腾讯拿到了日本《火影忍者》《海贼王》等优秀作品的中国独家网络版权,但对中国的用户是不收费的,这其实就是在培育一个产业。第二项工作,是培育中国动漫的原创能力和生态体系。程武吧培养中国自有的漫画和动画创作生态体系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腾讯与不同的漫画作者签约,给他们专业的创作和编辑指导。从2012年之后的4年时间里,在腾讯动漫平台上投稿的漫画作者超过5万人,正式签约作家发表的作品有2万多部,几位最受欢迎的漫画作者年收入突破了百万元。这在平台创建之前,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5、随着国内创作能力的大幅提升,从2015年开始,腾讯着手动漫版权的海外输出。在程武的推动下,腾讯与日本、韩国的动漫机构组成了版权委员会,共同生产和推广优秀的中国动漫作品。动漫小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打造出全国最大的动漫平台。它的成功,让腾讯突然在内容市场上夺到一块地盘,虽然它不在传统的主流视线,但却给决策层很大的信心。

6、接下来,刘炽平、任宇昕和程武把目光盯上了网络文学。与动漫相比,这当然是一个10倍级的红海市场。网络文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备了上下游衍生的特征。2013年9月10日,腾讯整合麾下所有网络文学业务,正是推出“腾讯文学”,并同时确立了其“泛娱乐业务矩阵重要组成”的定位。2015年7月,腾讯以50亿元整体收购盛大文学,组建阅文集团,吴文辉出任CEO。从起点时代到阅文时代,中国的数字阅读市场经历了几个重大的要素变化:其一,从PC端到移动端;其二,从草根阅读到主流阅读;其三,阅读产品的增值模式发生变化;其四,阅读的社交化特征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在吴文辉看来,未来的数字阅读平台应该是定制型的。2015年年底,阅文与微信合作,开发推出“微信阅读”,这意味着阅读社交化的试验开始了。

7、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并购,腾讯在动漫和网络文学两个板块大有斩获,从而在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立住了脚跟。在2014年的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程武进一步推出了泛娱乐战略的“2.0版本”,他把这一战略提炼为“构建以明星IP为轴心的粉丝经济”。在这个总体命题下,腾讯的业务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文学和动漫创作在讲故事和树立人物形象方面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环节,适合作为IP的源头。游戏作为最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则是IP的强力变现渠道。但是网络文学以及动漫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而言不是爆发性的,一个IP的影响力的爆发,往往来自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于是接下来腾讯变顺理成章地跨入了影视行业。

8、2015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在参加两会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腾讯未来专注做的两件事情——连接与内容。以微信和QQ为平台和连接器,连接所有的人和资讯、服务,第二件事就是内容产业。程武从细节着手,进一步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五点思考:其一,任何娱乐形式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全面跨界连接、融通共生;其二,创作者与消费者界限逐渐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达人;其三,移动互联网催生粉丝经济,明星IP诞生效率将大大提升;其四,趣味互动体验将广泛应用,娱乐思维或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五,科技、艺术、人才自由,“互联网+”将催生大创意时代。9月11日,结合视频平台和媒体属性的企鹅影业宣布成立,由腾讯视频负责人孙忠怀执掌。9月17日,腾讯在北京宣布成立腾讯影业公司,任宇昕出任董事长,程武任CEO。腾讯影业的成立意味着腾讯泛娱乐业务板块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目前腾讯互娱旗下总共具备了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和腾讯影业四大平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泛娱乐生态布局。

9、从2011年开始的内容产业布局,在整个腾讯体系中是一个“局部事件”,它并未改变这家企业的社交天然属性。不过,它的迅猛成长,以及环型生态链的打造,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都造成了战略性的影响。就内部而言,“泛娱乐”成为马化腾提倡的“互联网+”和“腾讯只做连接器和内容”战略的最积极的实验者,长远来看,它可能成为腾讯业务体系内的文化增长极。就外部而言,腾讯不光是国内最早提出“泛娱乐”概念——这个概念从2014年开始一直被认定为是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同时也最早发掘与重新定义了IP这个如今红遍中国的名词。

第18章失控: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

1、从创业的第一年起,马化腾就依照潮汕人的习俗,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公司门口给每个员工发红包。每到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深圳的腾讯总部必定排起非常壮观的、蜿蜒的长队,马化腾仍坚持每人发一只红包,宛如深圳一景。

2、在马化腾看来,比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的丧失更可怕的,是公司自我生长、为我创新能力的丧失。面对这样的困惑,KK提到了以亚马逊森林作为类比:“没有恶劣环境,生命就只能自己把玩自己。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工仿真界,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在对话的最后,马化腾问KK:在您看来,谁将会成为腾讯未来的敌人?KK的回答仍然是经典的“失控式”的,“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

3、马化腾发表一份致合作伙伴的信,系统地提出了“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更像是一种服务,所以要求设计者和开发者有很强的用户感。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角度、锐角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的。我的建议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灵活度:做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如果能够更早地预见问题、主动变化,就不会在市场中陷入被动。企业本身各个方面的灵活性非常关键。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开放协作度:最大限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在聚焦于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尽量深化和扩大社会化协作。利用平台已有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伙伴间横向或纵向的合作,将是灰度创新中一个重要的方向。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的能力。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的,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创新度: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4、现在,腾讯需要把目光从游戏中转移出去,去看基因学、太空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现在,网大为带着一支5个人的小团队四处游猎,先后投资了40多家前沿性企业,其中一家从事太空探索的公司将在2016年年底推出太空气球的新项目。在腾讯的最高决策层中,绝大多数人像网大为一样,有着低调务实的性格,这个团队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性,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截然不同。用“沉静型领导者”来描述更为合适。这样的决策团队缺乏戏剧性人格,没有表演的欲望,却能够以最坚毅和冷静的风格带领公司走的更远,他们是现实主义者,不太相信所谓的奇迹。

5、对于腾讯来说,未来的可能性似乎在于虚拟领域的互联网之外。2013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新主张。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就是“云”。腾讯云的推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腾讯聚焦在“两个半”核心业务的开放平台,指社交平台数字内容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底层技术基础也是腾讯云。金融云则是腾讯互联网金融板块目前正在力推的业务。腾讯的金融业务是其战略业务之一,但是腾讯只做“半个”,腾讯的多位相关高管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另外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对金融保持敬畏”“做金融连接器”等观点。

6、近年来,马化腾唯一增加的社会活动是参加公益慈善,在这些场合,他与马云常常同席互动,外界所有关于他们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中国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是卓越的。从2013年起,与马化腾一起创办腾讯的几个老同学相继从一线退下。记得是2012年的夏天,访谈结束后,张志东送我到电梯口。电梯门开了,他突然喃喃自语说:“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我没有回应,电梯门就缓缓地关上了,我只来得及看到他硕壮的身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2,306评论 4 37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657评论 2 30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1,928评论 0 2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688评论 0 22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3,105评论 3 2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024评论 1 22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159评论 2 3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37评论 0 21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689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51评论 2 2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325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51评论 3 2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364评论 3 24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85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154评论 2 28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955评论 2 27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