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人录》刘项之争论评

随遇而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正文: 论刘邦 (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作者眼中,刘邦与项羽之争是流氓与贵族之争。对于流氓刘邦胜出他有些不屑,而对于项羽之败有些惋惜……当然也以事实根据来中肯两人的能力。

项羽出身名门望族,世世代代是楚国将军。

  公元224年秦始皇攻破楚国,俘虏了楚王。

项羽祖父项燕淮南起兵反秦,结果失败身亡。年少的项羽只好跟着叔父项梁逃亡到当今江苏省。

        刘邦出身则是很低贱,跟放牛的小二没什么区别。从小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其实是个混混,后来好不容易谋了个"泗水亭长"的差事。

当亭长之后,依然嘻皮笑脸,吃喝嫖赌,经常在酒馆赊白条。刘母心疼他小儿子,常常帮还酒债,而且加倍还钱。于是刘邦在乡里乡间博得"大度喜施"美名,彼有些人缘。

        这与项羽有此相似,项羽年少时也不守规矩,去读书不成,学剑也学不成。而且还跟叔叔项梁说":学会写字不过是记下别人名字,学会剑术也不过战胜一人而已,不值得学。

要学就学可以战胜千万人的,叔叔见他说得有理。于是教他兵法,项羽这才大喜,不过学也不认真。略知其意,就不肯再深入了。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就是对两人最形象的描述了。

两人虽然不爱读书,但心中却充满野心。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项羽去看热闹。项羽一看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这可是杀头的话,叔叔当即捂住他嘴巴。

而刘邦为替政府办差,去过咸阳,看到秦始皇排场,也曾喟然叹息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见当时两人还是都很敢想的。项羽的是英雄气概根本没把秦始皇放在眼中,而且可以随便取代。而刘邦则是对大富大贵垂涎三尺,认为有能耐的人就该过这样的日子。

当然学问多的人都不敢造反,因为学问越高的文人都是聪明人,做事想法多,细思量,三思而行。

    所以等想完来机会已过,就算有机会也不敢出头,最多是充当军师而已。况且文人有资本养活自己,大多也不想放弃眼前安逸的生活。

  既然两人都有野心,机会来时自然不轻易放过。

  刘邦成为领袖,至少开始时有一半是运气和侥幸。

        二世元时,陈胜起义,天下震惊,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夺县自立成为一时之时髦。刘邦所在的沛县也不例外,然而杀死沛县县令后立谁为主却成问题。

依地位、资历、人望,似乎应该立萧何或曹参。但萧曹二人都是文吏,比较胆小怕事。造反弄不好可是杀头灭族的罪,还是让天不怕地不怕的痞儿无懒刘小去干为好。万一事败,也有替罪羊,由是之故,刘邦这才当了沛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刘邦虽然是仓促出场,但他一上场就有了明确的现场感,明确目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成功是最终的。因此允许暂时失败,但一定要反败成胜。

      项羽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喜欢逞匹夫之勇。

        而刘邦却能运用集体的智慧,所以最终胜利。

        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

这使得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任。

        刘邦当皇帝之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项羽 (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

          项羽由于出身高贵,个性高傲。孤芳自尝,在他看来,他是天下惟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他从来就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当真失败了,也只怪时运不好(时不利兮骓不逝),没自己什么错。这恰恰正是他必然失败的根子。

他自认为是一点错误缺点都没有的人,当然也容不得别人有一点缺点。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时得不到半点信任,就是从骨子里看不起韩信。

      因为韩信确实低贱,他甚至"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亦无从商之道,全靠嗟来之食。何况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当然让项羽看不起。韩信有才,项羽却看不见。

      正由于项羽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成了气候,项羽则变成”孤家寡人"。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曾与刘邦有一次长谈,谈话内容主要是项羽。当刘邦问韩信,萧丞相一再二、再而三向寡人推荐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教导寡人呢?

韩信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如今与大王东向争夺天下的,岂非就是项羽?刘邦说是。韩信又问: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论个人的勇猛和兵势的精强,您比得上项王吗?

      刘邦黯然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起身一拜说,这就对了。便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这就奇怪了,明知刘邦比不过项羽,却要背叛项羽投奔刘邦,岂不是犯傻,韩信当然不傻。

他向刘邦透彻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分析了项羽必然会失败的心理和性格上原因。依照韩信说法,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

        项羽个人是很勇敢的,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他这辈子,似乎没怕过什么,只有别人怕他。

      公元前207年,赵王君臣被秦兵围在巨鹿,告急的羽书雪片飞来。当时救赵的诸侯之兵凡十余壁(营垒),却无不做壁上观,只有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与秦军血战九次,动大的杀声把诸侯将士的脸都吓白了,这才大破秦军,救出赵王。

有这样的胆量,又有这样的体格,项羽觉得不用实在太可惜了。所以项羽便常常逞威逞武,虽是主帅却喜欢的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

往往是未出手,只一瞪眼。对方即吓得魂飞魄散,胆肝俱裂,目不敢视,屁滚尿流。而项羽每战一次,心里就充满快感。而这快感促使他忍不住向对方主帅决斗,他对刘邦说:天下不得安宁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

干脆我们两个打一架,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真真是贵族英雄气概十足,可惜刘邦不吃这一套。他才不会和项羽单打独斗,徒手过招呢!于是刘邦咯咯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

        从审美的角度,刘邦表现一点也不酷。但从政治学与军事学角度来说,却是对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

        而项羽把打仗看得跟打架一样,也就是把政治视同儿戏了,简直就是孩子气。可见项羽实非帅才,不过是一个特别霸蛮特别有力的匹夫。

      项羽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事实上也够野蛮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强沽勇,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

稽郡守殷通和他无怨无仇,而且还打算合伙反秦,说杀就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夸夸其谈,是个蠢货,虽然对项羽那个,毕竟并没怎么样也说杀就杀了。

还有怀王,一个半点用也没有的"义帝",项羽指东他不敢指西,让他干嘛就得干嘛!居然也派人把他谋杀了。

最惨的是秦王朝的二十万降兵,项羽居然在一个夜里把他们全部击杀坑埋。二十万人哪!二话不说就杀了。

      然而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却下不了手。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就连樊哙都对刘邦说现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鸡鸭鱼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翁"。

可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终于让刘邦这只烤熟了的鸭子又飞了。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项羽:"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

      但,项羽不是很残忍的吗?怎么又会"不忍"?

        实际上,项羽表面上看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么爱面子。之所以他放过刘邦,是因为觉得刘邦是值得与他一较高低的人。如果这样卑鄙杀了他,怕惹天下人取笑,还是与他公平决个高低才适合英雄本色。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的贵族高傲性格,宁愿去死,也不愿别人怜悯他。

        项羽是一个内心冲突性格矛盾的人。说穿了,他其实是一个不幸被推向战场和屠场的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不想多杀人,却不能不杀人。不想打仗,却不能不打仗。

因为除此以外他别无选择。他不可能有别的活法,也没别的方式可以体现他的生存价值。因此他又爱杀人,又爱打仗。他勇敢的背后其实是怯懦,内心恐惧。所以只有不断通过战胜才能慰藉他那痛苦不安的心灵。

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从他向刘邦挑战说两个打一仗算了,不用拖那么多人上战场。可以看出他对这场战争早已厌倦,只想早早了结。

所以当他听见四面楚歌时,既不调查也不研究,更不愿动脑筋想一下这是不是敌人计谋,立即认定是自己打败了。

      或者这一天他早就盼望了。

        就在项羽终于认定自己失败而松口气时,他内心深处、残忍背后的柔情也就升腾起来了。胜负成败、生死存亡已都没有意义。惟一值得牵挂的是骏马名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何等地温柔体贴,何等地多情缠绵!难怪要"泣数行下"了。这也是他惟一之所钟情,是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征战杀戮之后保留下来的一块纯情之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据说项羽这个人,是比较容易流泪的。韩信说,他看到手下的将士受伤生病,都要流着眼泪送汤送饭。如果不是韩信亲眼所见亲口所说,一般人很难相信这个"力拨山兮气盖世的汉子还会有那么多的温柔和缠绵。

    其实项羽的"仁"是敌对双方都公认的。韩信、陈平、高起、王陵均都评价项羽"仁而爱人"。

      刘邦则是简慢无礼,还喜欢侮辱别人。他喜欢骂人,骂萧何,骂韩信,骂手下所有人。不高兴骂,高兴也骂,即便要封人家官爵,也要也骂一句他妈的,活脱脱一副流氓土匪山大王的嘴脸。至于侍人接物,治国安邦的各类礼仪,他更是一窍不通,甚至不知礼仪为何物。

        然而,恭敬爱人的贵族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这又是为什么?

      韩信他们回答了这个问题。高起和王陵在总结刘项的成败得失时对刘邦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可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来就赐给他,这就是与天下同利了。

        项羽呢?打了胜仗不论人家的功劳,占了城池不给人家好处,当然要丢天下了。

    韩信说得也明白:项羽这个人,为人还是挺不错的,很关心体贴人。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本应该封土赐爵的,他却把那印信捏在自己手里,摸过来摸过去,弄得印角都摸圆了也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

的确,同封土赐爵、升官发财相比,嘘寒问暖、送汤送饭又算什么呢?比起刘邦的大把送钱、大片赏地、大量封官来,项羽确实小家子气。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了咸阳,却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现成的帝都不住,只是烧杀掠抢一番,把金银财宝漂亮女人装满了车子,又跑回彭城(今江苏徐州)当西楚霸王去了。

别人劝他,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了不回老家去,岂不是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出行,谁看得见?

      王伯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就是这小心眼,使他谋杀了傀儡楚怀王,从而失去人心。

也正是这小心眼儿,使他疑心范增,被刘邦略施小计便离间了他们,从而失去臂膀。于是,他身边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相印。

项羽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项羽的失败,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难怪会失去人心,失去天下了。

      刘邦的最后获胜,并非没有道理。

有句老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刘、项的得失,确实应该从人心上去考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从小父母身亡。虽出身布衣,但却有"鸿鹄之志",自幼熟读兵书,希望能有出头之日。

        他身上一半是刘邦,一半是项羽。他比刘邦还低贱,还能忍。南昌亭长嫌弃他、戏弄他,他忍了。拍絮漂母可怜他、数落他,他忍了。

就连淮阴县城的市井流氓无赖故意羞辱他,挑衅他说:″整天佩剑装逼。够胆的就拿剑刺我,没胆的就从胯下穿过。韩信最终选择了从胯下穿过,引来满街人嘲讽耻笑,他也忍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胯下之辱"。

    韩信"能忍",是因为他"其志不小"。以当时情形他可以一刀杀了那流氓无赖,但杀了那小子他也要抵罪。志向、抱负就谈不上了,根本不值得。

      韩信虽出身卑微低贱,"既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整天只能寄人篱下吃软饭。但却像项羽内心高贵,不屑与他人为伍。独来独往,且身上经常佩剑,因此极不讨人喜欢。

      陈胜带头各地纷纷起义后,韩信去投奔项梁,后跟随项羽。他多次出谋献策项羽,然而并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的韩信转投奔刘邦。初时刘邦亦没重用他,于是打算离开另谋高就。

        萧何深知韩信的才能文滔武略,于是月下追韩信把他请回。并一再二、二再三推荐刘邦重用,在刘邦与韩信一次深谈后才心服口服委以大将军重任。应该说没有萧何的大力推荐,就没有韩信的出头之日。

      因韩信熟读兵书,晓善兵领将。为刘邦打下不少江山,手下兵将百万。在楚汉之争最后关头,韩信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用项羽的说客武涉的话说,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用齐国辨士蒯通的话说,是"当今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韩信已成刘、项之外的第三力量。因此,武涉和蒯通的意见是一致的,即韩信应该持中立态度,谁也不帮,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这个建议如果当时被采纳,则《三国演义》的故事,只怕等不到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来演了。

    然而,韩信虽无匹夫之勇,却有妇人之仁。

      他犹豫良久,最后还是下不了背叛刘邦的决心。因为他觉得刘邦于己有恩,终不忍背叛。他对项羽的说客说,当初我事奉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才背楚归汉。

      汉王授我大将军印,给我数十万兵,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省下自己的饭菜给我吃,言听计从,这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一个人,这样亲爱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韩信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些道理。但是韩信也还有几分侥幸,总以为自己有功于汉,终不至于真的兔死狗烹。

      总之就是不忍心背叛,有妇人之仁。于是最后才死于不仁的妇人吕后之手。

      然而韩信对刘邦仁,但不代表刘邦也对韩信仁。因为韩信的个性乖张,几次狮子大开口要权要王位,令刘邦非常不爽。

      其实刘邦早就想收拾韩信了,只是慑于韩信的兵权威信,故只能一步一步来,也可以说有计划有预谋的。

      就在韩信发兵帮刘邦打败项羽没多久,刘邦就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然后借口"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把他打发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当楚王。而韩信是楚人,楚人当楚王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所以韩信对调动没怨言也没警惕。

    蒯通早就对韩信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也就是说,一个为人之臣的,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劳都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就性命难保了。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君臣关系,如韩非子所言,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双方的关系之所以能够维持,全在于人君手上有足够用于封赏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总是不够用,或总是有用武之地。

如果某个人臣的智力和功勋已大得赏无可赏,那么这个卖买做不下去了。因为再下一步,便只有请人君让出自己的交椅了。

        这是任何一个有头脑和稍有能力的君主都断然不能接受的。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便正是这样。所以,刘邦非干掉韩信不可。

      不过刘邦为了服众,并不打算一下子置韩信于死地。因为骤然杀韩信,弄不好会引起兵变。他先是伪称天子巡狩,云游云梦,从洛阳来到陈丘,在诸侯郊迎的道旁,突然袭击秘密逮捕了韩信,理由是有人告他谋反。之所以不敢明来捉拿,是因为惧怕韩信实力反逼他造反。

      而这时韩信也干了件蠢事,当刘邦自称"天子巡狩",带不多兵马南巡楚国边境时。总感觉不对头,心里慌乱。这时有人出馊主意,说:"皇上最恨钟离将军",如果提钟离脑袋去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咱们就没事了。

    钟离是楚国的名将,也是韩信的哥们。项羽死后,钟离无处遁逃,便躲在韩信这里。刘邦仇恨钟离,曾下诏通缉,却被韩信保护起来。而现在韩信为了自保,却决定拿好朋友的脑袋邀功行赏,讨好买乖。气得钟离大骂,瞎了眼,看错了人。而韩信也落下个"卖友求荣"的臭名。

      可惜韩信打错了算盘,刘邦固然仇恨钟离,但同样也嫉恨韩信。他要的是一统天下,是他刘氏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那里仅仅只是钟离的人头?所以刘邦对韩信的卖友并不领情,反而以谋反的罪名拿下他。

      而韩信以小人之心卖友却恰恰证明他的心虚。所以刘邦也更有理由治罪他,把他变相软禁起来。期间,刘邦曾多次与他讨论将才能力,有次交谈时。刘邦曾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超过十万。又问,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多多益善,为何被我抓起来了。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这就是我斗不过陛下的原因,陛下是天才,那里是人才比得上的。既然明知自己斗不过,韩信还是不知反思,没有低调行事。

      反而对目前境况不服、不满、有怨、有恨的。在韩信眼里是委屈,但在刘邦眼里则是"不臣之心"。在专制政治里,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人格的。

      何况后来韩信还真有了不臣之心。公元前196年,陈稀在边地反汉,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不从,却派人送信给陈稀,准备在京城做内应,结果事不缜密,被手下人举报。

      吕后接到密告,与萧何商量,谎称边地大捷,陈稀已死,列侯群臣都要入宫庆贺。韩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况又是萧何发的通知!

        萧何本是韩信恩人,当年是他月下追韩信,又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才当上大将军。只是做梦想不到这次是萧何设计捉拿他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结果,韩信一进宫,就被埋伏的武士擒拿,而后又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

      吕后显然比刘邦要狠毒得多。她事先不请示刘邦,事后也不通气,没有片刻犹豫和怜惜,干净利索就把韩信干掉了。死到临头,韩信这才痛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以至于竟被妇人所戮。

他只知道讥讽嘲笑项羽"妇人之仁",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妇人之仁,更没想到妇人也未必都仁的。

      韩信是可敬也可怜。他的可悲是在于不彻底。这是他性格中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吃亏是在投机心理上。可以反汉时,他觉得不反油水更大;不可反汉时,他又觉得不反实在吃亏。所以反不反彻底,投不诚心到底,最终换来如此悲哀结局。

      项羽是本色英雄,彻底的英雄。韩信是挣扎出来的英雄,是不彻底的英雄。所以,项羽死得壮烈,韩信死得窝囊。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6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720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4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45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96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47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7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8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5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41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93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3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90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99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5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易中天品人录之项羽(一)贵族与流氓 项羽最后还是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
    关念阅读 2,361评论 4 30
  • 百度百科 目录 世界如此简单 韩信 79.2万 40" 历史上最惨帝国合伙人 27.4万 2'32" 刘邦为何要偷...
    724110b39fbc阅读 434评论 0 1
  • 人间仙境知多少,茫然不识其中妙,鸟儿寻荷观花境,风尘乌燥尽去掉。 原创作品 (Original Article)
    一诗一境界阅读 132评论 0 0
  • 在段子手神出鬼没的时代,自然不缺有趣的人存在,加上众多的舆论煽动和鼓吹,拥有一个“有趣”的身份标签似乎成了走向罗马...
    Penn先生阅读 4,929评论 11 14
  • 当我经过溪边 一片枯萎的棕竹叶轰地落下 一条小鱼划过水面 几只青蛙在远处汩汩地叫着 ...
    明心M阅读 25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