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方法再升级 |《精进3》中的3个aha moment

期待阅读每3年一本的《精进》,像等忘年交来自远方的信。我清楚地知道里面会是采铜老师关于“知识管理、个人成长”的感悟和方法论,但每次还是不断被新的东西冲击。

他太真诚了,倾囊而出每一个真实的体验,热情探讨与分享他的新发现,像是蹦着高跑到你家,敲开你的门说“快看我发现了什么,太神奇了!”然后滔滔不绝分享给你听。

那种热情是会感染人的,所以看他的书常常被他点燃得热血沸腾的,想马上开启自己的试炼。

他像一个知识的探测器,总能从浩瀚天地中找到矿藏,无论是属于物理学、生物学的矿坑,亦或是语文、设计的长川。他太擅于思考了,总能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找到联结点,从而生成新的创意。

我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得到,无论他看什么方面的书,体验什么样的活动,都能带着一个问题思考——这个知识点或这件事,对我工作与学习不断地精进有什么启发?丰富的吸收与体验,加上他深入地思考,共同构成了这本《精进3》。

在目前这三本书中,给予我启发大小的排序为:精进1>精进3>精进2。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点,想谈谈我的体会。


刻意练习并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从小到大,没人告诉我们到底要如何学习,就直接被扔进课堂,但好在所有课程都经过数年累月的教学实践,是有体系、有进阶的。我们只需做传送带上的一节,随波逐流,无需思考,也能按部就班达成应试教育的目的。

但工作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再具有体系,学校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可能完全用不到,非常大比例的人群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

而职场要求的技能又是多样化的,与时俱进的,七年前的新媒体约等于公众号,五年前的新媒体意味着抖音……市面上招收的新媒体运营要求既要会写文案,又要会运营公众号,既要会写短视频脚本,又要熟练使用抖音和剪映,既要会修图,又要懂数据。

变化的职业技能,不变的岗位。显然,我们必须找到高效管用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来应对随时迭代的职业技能的学习。

前几年很流行的“刻意练习”,更加适合指导专注单一领域的学习者。比如钢琴家、棋类大师、运动员等。那么,对于大部分工作项目繁杂,角色多样的职场人来说,有什么合适的方法呢?

采铜老师提出了“做自己的教练”

1、提供课程,在课程中传递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2、提供训练环节,让学员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技能

3、纠正学习中的偏差,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4、设定学习的梯度,当学员在一个梯度上学成后,引导他进入到下一个梯度

这参考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当没有人按照教学大纲指导我们时,我们必须站出来做自己的老师。

提供课程——

偶尔的一节网课,一个相关专业公众号的推送文章,显然无法满足我们对专业的学习,因为它们缺少结构化。把每个技能单拎出来,寻找系统的课程体系来学习,才是正确的第一步。

我自己的方法是从这个专业里比较好的大学官网找他们的课程表,看看想吃透这个专业,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再根据这些课程名称去找相关的网课、书籍、博客等,按照难易程度梯度排列。

不想报班上瑜伽课,就从网上找来瑜伽工作室的课程表,然后按照课程名称在B站找对应课程视频,根据自己的时间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表,有体系地上课。

“我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组织。把现有的学习资源结构化,就等同于给自己专门定制了一个课程。”

训练环节——

市面上的网课都会留课后作业,但大部分学习网课的人会选择放弃做作业。课后作业用来检验知识吸收的效果还是很重要的。除了网课,自己看一本书,学一类知识,都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测验,并逐渐提高任务难度。

喜剧作家梁左是这样来训练话题写作的——写《闲人马大姐》时,他每天随意翻到成语字典的一页,挑一个成语,以此为主题出发,开始写作。

采铜老师在《精进2》中也提到过,可以运用王云五的“回译法”学习外语——先把中文译成英文,再看着译后的英文把它重新译回中文。

前阵子火遍朋友圈的天才翻译金晓宇,自学外语的办法就是靠看原声电影,他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直到完全听懂。

词作人周耀辉写的《7749》,后浪出版的《642件可写的小事》,可以说都是练习写作的习题库。

反馈——

检验学习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高质量输出,并拿到众人面前来直面反馈。采铜老师举例说,他自己看完《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之后,想检验一下写段子和说段子的能力,就接受了朋友的邀约,真的去线下说了一次脱口秀。敢于接受大家的点评,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学明白、做明白了。

而他写这本书,也是在检验自己对于“精进”的探索成果。他还特别提到了钱穆先生对于学问输出的看法。“出不能乱出,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一条线上,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东西。不然会想《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那样,学了很多很杂的武功,导致体内真气乱窜,走火入魔。”以“聚焦式的输出”为目标,才会形成“以终为始”的思考。

一个人,一辈子研究红楼梦,或一辈子研究鲁迅,这种人“专读一书、一人、一家、一派”才最了不起。但如果一个人说,他研究中国历史,或者对唐诗宋词有所研究,那基本可以判定他是在吹牛的。

就像陈晓卿说,写着“某某村小吃”的饭店一定比写“某某省小吃”的更正宗、更地道。

所以招聘者们,如果真的想招到样样技能都会的新媒体运营,就要接受应聘者可能样样都不精才行啊。

当然,最终在职场中解决问题,才是职场技能的最终反馈

一旦一门技能的学习被体系化,学习效率会提升,也会培养出自信心,从而快速地进入其他技能的学习。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当知识体系搭建得越来越有规模,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和不可替代。


我们读过的内容真的都读懂了吗?说说“扫雷”读书法

太多时候,我们对于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了。心理学中有个SOLO模型,把理解分为了五个层次:

前结构:对某个事物一无所知,或完全搞错了。比如不知道微波炉是什么东西。

单点结构:只了解该事物的一个方面,通常是最浅的一面,比如该事物的名字、功能和基本操作。比如知道微波炉,知道它的功能是加热事物,也知道按哪个键来开启它。

多点结构:了解了这一事物内部多方面的知识,但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统合起来。比如知道微波炉所有功能的操作,但是不清楚它是如何运行的。

关联结构:基于对这一事物各方面的了解,在更深的层面上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比如,能完整说出微波炉的内部组成结构,并解释这一结构是如何相互配合以运行起来的。

拓展抽象结构: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抽象的新认识,可能与一个更大的背景相关联。比如基于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能提出微波炉的改进设计的想法,或者适当改造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想法。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情况下,看一篇关于经济形势的公众号文章,字虽然都认识,但真的读懂了吗?我们和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以及经济学家,看到的内容和理解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来说,我们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同层级的散点式的,就好像偶然从某本书上看到了知识X、Y、Z,但因为没有学过A、B、C、D等基础知识,这X、Y、Z也只是一知半解罢了。

所以采铜老师提出了“扫雷”读书法——第一遍通读,了解全书梗概,第二遍时,可以把你不懂的或不确定的词句拎出来搞清楚,每搞清楚一个词,就是扫了一颗雷。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读老舍的《四世同堂》时,被“景泰蓝”一词吸引,在他的印象里,“景泰蓝”是一种色彩绚丽的瓷器,但当他查阅资料却发现,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主体是铜,是金属器,而不是瓷器。

他进一步思考道,会不会有人和他一样误解了景泰蓝呢?于是他在朋友圈提问,果然发现很多人和他一样,以为景泰蓝是瓷器。

他又出于好奇,想知道有没有作家也错用了景泰蓝呢?还真被他找到了——著名作家残雪的小说《迷惘》中就写道“她出卖的瓷器有碗、碟、杯子、茶壶、茶盘等,甚至有一只景泰蓝花瓶……”

想起这几天在追电视剧《人世间》时,会到豆瓣小组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有个网友对导演及道具组选用的道具提出了疑问—— “昨天孙小宁穿马丁靴,今天蔡晓光穿踢不烂。还有骆士宾带周楠去吃饭,88年有这么高档的西餐厅吗?”

关于西餐厅,我太有发言权了,原著《人世间》故事背景在哈尔滨,哈尔滨著名的西餐厅华梅西餐厅始建于1925年,这是我们专业导游词里的知识点,且华梅西餐厅的创始时间就写在门口的牌子上,往来在中央大街上常会看到。

对于他提出的其他两个疑问,我也不确定,带着好奇,去查了一下资料,还真被我找到了。于是,我回复了他——

“理性探讨:马丁靴出现在29集24分,据我观察只是系带的小短靴,材质不构成马丁靴。马丁靴是硬质的,战争时期医生给病人固定脚而发明的,就算它是马丁靴,网上资料标识,59年起马丁靴开始大热,军人和工人阶级穿的多。

由于好奇,去百度搜了80年代老照片,年轻人穿这种小皮靴的很多,尤其北方寒冷地区,我小学时虽然是90年代,但冬天也是穿小皮靴,加绒的。

1973年,一款名为Timberland的大黄靴诞生,也就是我们说的踢不烂。蔡晓光作为导演,走在时尚前沿,在八九十年代穿这个鞋也不为过。”

如果我们看每部剧,每本书,都可以把疑问列出来,并一一寻找答案,一本书、一部剧能带来的力量就变得更大了些,而不仅仅是消磨时间的工具。


当此路不通时,试着改变你思考的底层叙事

什么是“底层叙事”呢?采铜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轻人在憧憬爱情时,会说“找对象”“找到那个对的人”,这就用了一种“寻找”的叙事。但寻找本身是非常被动的,带着一个既定的标准去配对,有如大海捞针。

而且,“寻找”本身有两个弊端,一是一旦找不到,不知道如何改变局面,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二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便找到了符合标准的,还会想找到更好的,永远对现在拥有的不够满意。

他说,陈海贤老师有次参加恋爱综艺做嘉宾,现场两个不同类型的男女嘉宾走到一起,且非常融洽,陈海贤老师分析道:“这个女生对男生是非常包容的,她不是找到了对的人,而是用自己的欣赏和认可,把对方变成了对的人。”

这就是改变了原本的叙事,从“找到对的人”变成了“把对方变成对的人”。这种改变不是靠单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而是靠“欣赏和认可”,由被动变主动,也多了更多可能性。

同理,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人生目标、人生意义,都可以改变底层叙事试试。

除了以上认知层面上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外,在书的最后,我还被安利了用PPT来做笔记的方法。

PPT是演示工具,这是它的显性功能,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去挖掘它的潜性意义。既能放置搜集来的图文资料,又能快捷地调整顺序,当我们要写一个主题的文章时,靠PPT来收集对应主题的资料,要比做卡片笔记方便,也比用文件夹或Word更直观。

当然,全书还有包括提升专注力、调整认知负荷、克服拖延症等方面的方法论,希望你也能在阅读中获得有助于你的精进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