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你在读什么书?诗经?

一、我读《诗经》的经历

今年的前三月写完《读书|财务自由背后的所有秘密》后,我开始看古书,解决文化信仰问题。当时我先选了《诗经》,为什么选《诗经》开始呢?

起初只是觉得《诗经》比较短,似乎比较好懂,是比较随意的,后来因为看到王力《古代汉语》上说学文言文应该先从先秦古书开始,而《诗经》作为语言学习材料又很可靠,我终于没有半途而废。只是我没想到,薄薄的《诗经》会越读越厚,花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

我从3月开始抄《诗集传》,只抄原文,没抄注解,到5月抄完,但是意思看得模模糊糊,完全写不出读后感,只好重看注解。

薄薄的《诗经》为什么花费了我这么长的时间呢?

究其原因是:

1、基本功太差。

我在传统文化面前就是一个小学生,真是小学生,不是自谦,小学都没毕业。我曾经一直鄙视传统文化,如今想感受它,但奈何基本功真不扎实,要补的课实在太多,又不得章法,所以很慢。

2、中途也迷茫过。

因为文言文功底差,便觉得糊里糊涂,遇到挫折后的第一反应便是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在捡破烂呢?据说1933年后懂得文言文的人就很少了,文言文是不是一种死了的语言呢?再加上我同时间在看的《鲁迅全集》上,鲁迅先生发表的要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指古书)的意见,我是真实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

但其实现代中国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是批判继承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大量的成语、构词的语素就来源于古代汉语。

虽然我们绝不能回到老路上去厚古薄今,但是也应该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根深才能叶茂,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信仰,我们的骨头才能硬,内心才能自信。


3、胡乱出击。

我起先想囫囵吞枣,结果不消化;后来又想把字字钻通,结果淹没在古人众说纷纭的口水里,耗费大量时间却不知所措;我又想,好歹把《诗经》上的读音注注好、读读对吧,结果发现读音也搞不清楚啊。

我不认识的字还好,内心还不困惑,但看到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古书也注得变化万端时,比如永矢弗告的“告”注“谷”,其乐只且的“乐”注“洛”、“且”注“疽”,彼其之子的“其”注“记”,怀哉怀哉的“怀”叶(xie、2声)“回”,我生之初,尚无为的“为”叶“俄”,死则同穴的“穴”叶“薰入”,其来施施的“施”叶“绳遐反”,丘中有麦的“麦”叶“密”,我就凌乱了,而且,我对切音、反切音拼读音,入声怎么发音也不是很确定,就很纠结。直到我找到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版,才稍感安定,只是这本书1000多页,我还没看完。

诗经注析(新排本)(全3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作者:程俊英,蒋见元 著

关于古书上注的读音与现代读音不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语音随历史演进,因地域阻隔,同时因为没有录音资料保存,后人已经难以复原古时的读音了。原本押韵的地方,现在读来可能不押韵了;现在读来押韵的地方,原来并不押韵,或虽然也押韵但可能不是同样的读音了。

古代汉语(第1册-第4册·校订重排本)

作者:王力

据王力《古代汉语》说,《诗经》韵脚读起来不和谐是因为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上古语音和现代有了差别,且很大,但本来属于同一韵部是和谐的,这在一些方言里还可以侧面感受到,比如用广东话读一些诗句还是和谐的。如普通话里没有的入声,在广东话里有。但《诗经》当时的发音是不是就和现在广东话的读音一样呢?也不确定。

古代就有人针对读音不和谐的问题采用叶(xie、2声)音法,就是临时改变某些字的读音来协和音韵。这说明离《诗经》年代近的朝代的专家们都已搞不清楚上古读音了。王力在《古代汉语》上指出,这个叶音法是不对的、不规则的、也不科学的。

王力的意见是,仍按照现代汉语标准拼音来读,只要标注一下韵部,表示它们曾经是押韵的即可。所以不要太计较,朗读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来朗诵就可以了,不可能用古音来读了,也没有必要。

实际上这些常见字的读音不影响我理解,我只要知道是怎么变化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过于纠结要不要读上古读音,没啥大意思。如果有人研究出了韵读,那么和现代汉语读音并存好了。

从以上我遭遇的挫折可以看出,我对古代文化包括古代汉语了解不深,而中国古书也确实难读,但我还要读下去,只是不应该花费太长时间在一本书上了。

一般人读《诗经》只要注好生僻字读音,理解主流含义,熟读佳句即可。当然,这只是我的感想,算是一个初级阶段的总结,有错误是肯定的,还请批评指点。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读读《诗经》,如果你也是古文初学者,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吧。

二、读《诗经》有什么用?

前文我讲到我有一段时间迷茫了,就是在怀疑《诗经》的价值,就是在问读《诗经》有什么用的问题。现在我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说说吧。

首先,《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你要了解这部作品,就不能只靠文学常识上的简介,而要去感受和欣赏。作为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在文辞上,也在反映人性和共同情感上。不管社会怎么变迁,不变的是人性、人情,读《诗经》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这是能引起共鸣的,更何况《诗经》是众多后世艺术的开山先祖和文化根源呢!

孔子说,“诗,可以兴(触发感想),可以观(观察社会),可以群(培养群体观念,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怨(发泄情绪)”。“小子何莫学夫诗!”

2、《诗经》有助于理解中国汉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文字的营养。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古人对动植物、对细微动作、对衣服等器物的不同材质的区分还是很认真的,词汇还是很丰富的,还是值得学习的。比如猪有“豝(ba1声母猪)、豵(zong1声小猪)”不同称呼。虽然《诗经》作为记录先秦口语的书面作品,其中很多字不用了、死掉了,但作为标本,让我们能看到汉字最初的样子和关心的事物,可以来学习一下汉字造字规律,可以让我们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3、《诗经》里有大量的成语、典故。刘毓庆《诗经图注》说《诗经》里有成语693条。

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如果看先秦诸子文章,会看到当时知识阶级在应对、说理、讽谏、请求、含蓄表达外交辞令等多种场合都需要引用《诗经》,拿来当成语用也好,当格言用也好,当辩论的论据用也好,可以说触类旁通、断章取义,确实是“不读诗无以言”。时至今日,我们的语言里仍然有大量来自《诗经》里的词语组合。我们还是可以读读《诗经》的。

4、《诗经》是学习文言文的可靠材料。傅斯年说《诗经》是极有价值的古代言语学的材料书。文言文本是上古先秦口语的书面形式,后来的文言文则是模仿这种先秦语言形式而形成的一套语言体系。所以学习《诗经》可以直接面对学习文言文的较原始较权威的资料,追本溯源,更好理解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字、本字后起字、通假字现象、词性活用和语法结构等,对学习文言文有帮助。

比如假借字形成原则是: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韵部相差很远,不能假借。通过《诗经》,我们能看到古音通假,能知道某个意思的本字是哪个,今天用了哪个后起字来代替了这个意思,再看其他古书,就不会望文生训,误解古书原意。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这里推荐章太炎早年系列演讲汇编而成的《国学概论》,这本小册子居高临下,条分缕析,追源溯流,还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我们构建古文学习体系颇有助益。

当然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掌握一个用来读懂古书的工具,文言文本就是古代精英阶级崇古厚古思想的产物,是一个脱离群众、隔离群众文化接触的产物,已经没有现代汉语精确了,也跟不上现代生活的发展了。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要警惕崇古厚古思想沉渣泛起,不能把坏东西又捡回来,还是要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精神,多做文化传承普及方面的工作。

想想呀,光是要看懂一部《诗经》,就要看历代600种《诗经》注解的相关古籍。据说清代参加科举的童生上私塾10年也只能读完四书五经,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获取知识思想的效率实在太低了,花这么多时间,干点什么不好?

6、对于子女教育上有没有什么意义吗?

我觉得《诗经》有点像基督教赞美诗歌所起的作用,有凝聚共同信仰、共同情感的作用,是对人的精神的安顿,让人精神安宁。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诗经》是文化传承的问题,不是实用的问题。”我认为读《诗经》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延续,它没有什么大作用,但它有助于文化归属感的建立,就如现在《圣经》对于基督教文化国家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孩子是可以读《诗经》的,应在学业负担不重的阶段让孩子学习。

但我觉得给孩子读的《诗经》还是要做一番去粗取精、剔除糟粕的功夫。比如《诗经》很多篇章是忧伤阴暗的,而孩子喜欢欢快的、明朗的,所以可以选择出其中阳光、欢乐的诗歌作为儿童启蒙的读物,并且形式可以更丰富有趣一些,可以像基督教赞美诗歌一样用歌曲的形式,毕竟《诗经》本来就是用来唱的,配上民族乐器,如配古琴、鼓笙、编钟等,用轻松快乐的方式,享受《诗经》。

三、总论《诗经》

不知道该怎么写《诗经》的读后感,如果一首一首地写,似乎篇幅太长了,先总论一下吧。

1、《诗经》的诗是周诗

《诗经》有一部分是西周作品,而大部分是在东周完成的。据顾颉刚《诗经的厄运与幸运》说:《诗经》里面乱离之诗比太平诗多,东周的诗比西周的诗多。叶嘉莹主编的《诗经译注》说:《国风》中的诗歌,只有《豳(bin1声)风》全部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之外,大部分诗歌都是东周时期的作品。总而言之,诗经可以说是周诗的诗集。

据《话说中国·诗经里的世界》说,周的始祖是弃,是一个对农业有贡献的人,在尧的时代,掌管着农事,后来封在邰,在夏朝期间,周族经过多次迁徙,先是迁到岐,再迁到豳,因受周围少数民族骚扰,古公亶(dan3声)父又将周族迁至周原,建立了一个政权组织。周族农业文明的出现促使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从1976年起,考古工作者在周原发掘出凤雏村建筑遗址,还出土了约17000多片卜骨卜甲,其中290多片有字,这些甲骨文记载了祭祀、征战、狩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周族在农业文明加持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对《诗经》的有力应证。

《诗经大雅》的《绵》写道:“绵绵瓜瓞(die2声,小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周族人的发祥地在沮水和漆水旁)。古公亶(dan3声)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带领大家盖房子,自己还没有房子)……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周原土地肥沃,是个好地方,就在此造房定居)……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于是建立城门,建立宫门,建立祭祀社神的地方,防范敌人)……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有了使疏者亲之臣,前后辅助之臣,四处奔走之臣,抵御外侮之臣)”史诗般地描写了周族从豳迁到周原开国奠基的故事,颂扬了国家开创者、民族兴旺者。

据说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贵公子考查、了解民情的基准,这些民间作品,和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今日的《诗经》。所以读懂周朝的历史,是在帮助读懂《诗经》,而读《诗经》的过程,也是在了解周朝的历史。

2、《诗经》与礼乐的关系。

说到礼乐,要上溯到周,孔子非常仰慕周公,创立了儒家学说,想要恢复周朝的礼制。而要讲到周,就要提到商,因为我觉得周的仁德、实行礼乐教化是一次对商的尚鬼文化的矫正。商是一个很不同的朝代,它是个宗教社会,特别喜欢搞祭祀,而且是活人祭祀,非常恐怖。击杀、砍头、烧死、投水、剖开身体、取出内脏,甚至连处女、少年和儿童也不放过。李山的一段诗经演讲视频(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展示)

《李山讲〈诗经〉:殷商人盖房子要杀人》里提到商代人盖房子,在什么地方埋人做地基,哪个桩子下埋多少人,一共杀了活人378人的仪式,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而周人盖房几乎没有这种现象了,如《诗经·小雅·斯干》所描述的盖房子的场景。

周提倡仁,代替商后,重新建立起一套信仰,一改商搞人殉祭礼的统治手段。这套信仰体系就是周开创的礼乐文化制度。“礼”代表差异,建立等级制度,打造君权天授的天命观;“乐”代表同一,就要采集民众的心声,打造共同情感,凝聚人心。

这其中还建立了一套统治合法性的逻辑,就是君权来自天命选择。天命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民心,所以要观民心,就要采集民间的诗,来判断统治者是否配命。这就是《诗经》为什么是周诗而不是商诗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横跨500多年采集成集的原因,这其中有统治阶级建立文化信仰,方便统治的内在政治需求在推动。这种民本思想,这种对生活意义的强调,这种对人间世的关注,遏制了宗教文化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华民族不尚宗教的文化基因。显然,提倡礼乐来代替人殉祭礼,无疑是更文明、更进步的。

《诗经》正属于乐的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周代成为音乐的黄金时代,帮助周代打破殷商鬼魅,打造共同信念,打造共同情感,并且大力提倡广泛通婚,使得族群相和,上下相和,家国相和,人与自然相和。顾颉刚《诗经的厄运与幸运》说,诗是实用于礼乐的。诗的用处一是用在典礼上,一是用在宴饮上,就是用礼乐的方式来纪念安慰那些为国家牺牲的人,这样来建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情感,来凝聚人心。所以说《诗经》是中国文化源头是有道理的。

后世儒家为了恢复和维护这套道德教化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注书对《诗经》都有生搬硬靠、牵强附会的地方,这是出于新的统治需要而对诗经的曲解,而且因为先秦时代上层人物对《诗经》的引用经常是断章取义,或者是做一些比喻的,而《毛传》就引这些断章取义和比附来作为诗歌的本意,这样就常常误会了曲解了诗意。

这本身对于古代宗法社会来说是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有了新文化、新道德,不再需要这种封建道德教化了,所以就非常讨厌这种把《诗经》面目弄模糊的情况。如果已经不符合我们现代生活的道德,我们就批判去除掉,还是把《诗经》还原成一部文学书,去掉道德说教、去掉曲解,而去感受其中不被淘汰的真善美,还原成一部言语材料书,还原成一部可以研究周代历史、风土人情的书。

3、《诗经》的诗是贵族和民间共同创作的。

有人说《诗经》是民歌总集,我起先也这么想,但在发现了《诗经》的政治作用后,可以明显看到《诗经》中虽然有一部分民歌,但也有很多是贵族写的,或者有一些是贵族仿写改写收集到的民歌的情形。

《颂》不是民歌是没有争议的,但《国风》作为《诗经》中最为精彩的部分,题材是很现实的,写的是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但即便如此,也不纯粹是民歌。这其中有很多是贵族写的,或者是贵族文人对民歌采集后的再创作,就像现代音乐人去各地采风写出主旋律歌曲一样,他们的一个目的是配成音乐应用到礼乐上,而作为典礼上的作品,自然是有经过贵族文人加工的。

比如《诗经》里的作者很多,时间跨度也大,地区分布也广,本应该风格迥异的,但却在用词、用句、写作手法等方面很统一,甚至连起兴的对象都一样,这让我感觉其中难免一些加工修改的成分。比如诗经里有三首《扬之水》,分别是:

《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兴,本来应该是看到此情此景来引起所要说的话,那怎么会不同的地方也兴得一模一样呢?有学者推测说“扬之水”可能是当时的习语了,但我感觉难以信服,《诗经》是很贴近现实生活的,它的兴,是不应做过分象征意义解读的,不应该有这样的习语吧,而既然说是习语,那更有可能是有人编辑加工整理的成分存在。

还有像一些句式结构如“终……且……”,“洵……且……”在诗经里出现的时候结构是完全一样,难道不同地方的民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着相同的句式和句子吗?还有像一唱三叹,每章换几个字,复章重唱的形式,和以兴起头的赋比兴手法都太统一了。所以说纯粹是民歌,我是不认同的。如傅斯年在《泛论诗经学》一文中说的,我觉得很可能解释得通,他说风诗难定时间,可以口头流传很久了,然后新近才著笔墨……辞甚远,传承却较早。

4、《诗经》的基本句式和音乐节奏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风诗比较快节奏一点,颂连韵都没有,可见更缓慢的节奏了。我听了b站和微信上的一些唱《诗经》的歌曲,总体来说还是挺优美悦耳的。直接用音乐的形式感受《诗经》的语言是很有趣的,很丰富了我们的体验。

四、读《诗经》的方法

1、做词汇索引、佳句选并背诵,有计划地掌握一些古今异义字、通假字如本字和后起字等、语助词等,把这些字通了,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诗经本身在表达上是比较写实直白的,比现代朦胧诗要好懂。范福潮《书海泛舟记》里说读《诗经》要做词汇索引,要做佳句选。王力《古代汉语》上说学习文言文,要大量阅读形成感性认识,要彻底弄懂词汇意思,对部分篇章句子要背诵。

本来计划了一块内容详论《诗经》,但受篇幅限制,详论《诗经》就放在下一篇了,那篇笔记里,我会按篇目讲每首诗的大致内容,列选佳句,标注适合儿童读的篇章,分享b站和微信上的唱诗,制作词汇索引,名物名词索引等。

2、挑选好的注解书,多查《说文解字》。一些研究《诗经》的里程碑的书、集大成作可以参考,如郑玄《毛诗传笺》、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闻一多《风诗类钞》、陆玑《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王引之《经义述闻》、欧阳修《诗本义》《通志堂经解》、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姚际恒《诗经通论》、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

如果没有古人的注解,意思根本看不懂,别说我们现在,实际上到了汉代就已经是一般人看不懂了,春秋至汉隔了多少年呢?春秋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中间最短的隔了274年,最长的也才隔了779年。为了看懂《诗经》,汉代就有了齐鲁韩三家为诗作传,而现在三家诗已失传,传下来的是古文经文的毛诗传。

到了东汉,大家连传也看不懂了,又有了郑玄作笺解释毛传。注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工作,许多先秦古籍很难去懂。

到了唐代,人们又连汉代人作的传和笺也看不懂了,又要作疏,给正文继续注解的同时,对前人作的注再作注,如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到了清代,这种文字考证、注解的工作越做越细,简直到繁征博引的地步。当然,别迷信古人,把古人想得太好,实际上没那么好,有很多局限性,你看看,多少代人皓首穷经,前赴后继,将光阴虚掷在这些古书上,却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现代人对它们的全然看不懂了。新文化运动后很多人用半文半白或者白话文作注,重新梳理这个典籍,让我们对《诗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已经超过了古人。

现代的有夏志才《诗经要籍集成》、刘毓庆《诗经图注》《诗经考评》、 程俊英《诗经注析》、余冠英《诗经选》、《李山解读诗经选》。

-END-

By逆水行舟读书会

逆水行舟读书会,20分钟看完一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