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态度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郑重

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1.积极过去视角

积极的心态往回看

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拥有的东西怀感恩心

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

消极的心态往回看

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享乐主义视角

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

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幸福感比较高

出现成瘾行为的风险比较大

4.宿命论视角

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

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一切命中注定,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未来视角

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

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

一直为未来担心,幸福感不强

建议

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

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

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

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举例

在工作场景中

采取未来视角

下班回家

采用享乐主义视角

在与家人一起时

采取积极过去视角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远期未来

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改善措施

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近期未来

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改善措施

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五年设想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合理利用时间

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收益值

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

收益半衰期

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分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答案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反思

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多做长半衰期事件

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现代人的陷阱

选择无能

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

执行无能

我们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

解决办法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长半衰期事件举例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提升审美品味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方法

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心流

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所谓“技术层面的解决”,是指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其后果是,问题的表面部分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经典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从终极问题出发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必须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满意原则

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格局

零度格局

盲众(“看不见”)

特点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一度格局

逐利者(“看自己”)

特点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

理念人(“看天地”)

特点

目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三度格局

至善之人(“看众生”)

特点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如果现阶段,你确实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雷教授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当然也不一定是一周,你也可以想想最近两周、一个月或者半年,你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然后,你可以再回忆一下,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低关联假设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演讲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僵固型心智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愈挫愈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针对这种思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专门写了一本书《第3选择》,倡导在 “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通过这个“第3选择”,参与的双方可以实现协同和双赢。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目标悬置

能力嫁接

特性改造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选择太多怎么办?

精细化思考

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我们该如何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选择弱势呢?

维度分析法

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是一种可执行的过程,它的优点是把人们隐性的思维给外显化了

在职业选择时非常适用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

因素穷举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

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取得分最高者。

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转折和变化

继承和坚持

经典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外界反馈

正面肯定

否定

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

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

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

勇于自我修正

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工具

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当我们不得不对一个任务进行分段处理时,我们不需要机械地按照任务的一般顺序来切分,而是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来切分。

图层工作法

在用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

优点

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提示和方便我们为作品附上更多的图层,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厚度。

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三行而后思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

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

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

是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

反思一定要及时。

最好是能把反思的主要结论写在纸上,以便查阅。

梳理“反应链”

反思一件现实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

关注意外现象

在反思时,我们应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经典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向自己提问是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

学习模式

直接传递模式

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

建构式

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问题就像向导

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因此,我们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

学习书本知识,思考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提问的关键,是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

越成熟的学习者,越擅长做这类长时程的知识结构化的工作。

提问是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

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解码的基本规律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领域有专长人士

常规型专长

理解只是对新材料的表层加工

适应型专长

发现模式的理解是对新材料的深层加工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

寻找解码的入口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获得技能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哪怕一开始这种能力非常弱小。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

,“获得反馈”是练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游戏式操练

设计式操练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

迁移

印证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可以说,你在灵感酝酿之前,所做的素材准备工作越是充分,那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互补

经典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大脑需要“断舍离”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好的信息源具有好的“信息品味”:它们往往有确定的内容主题和范围,专注于某个领域;它们能一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深度的内容,宁缺毋滥;它们能提供独家的信息,绝不随声附和;它们能获得所在领域内多位资深专家的推荐;它们可能也会推送一些营销性的内容,但一定会有所节制,不会夸大其词;另外,经过第三方审核或者担负法律责任的内容也是较为可信的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最多的内涵,那就是简洁。

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是一切简化的前提。可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写学术论文,千万不要多说废话,最好能够做到每一句都有根据。我最佩服的中外两个大学者亨利希·吕德斯和陈寅恪就是半句废话都不说的典范。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追求简洁就像一个开放的拼图游戏,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哪几块拼板,你还要构想出未来这幅图可能的图案,然后你要从周围或者远处的拼板中作出选择,挑选出那些既能与你原有拼板相连接又符合你的构想的拼板。当这些新的拼板与旧拼板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图案时,你的世界不仅没有更复杂,反而更简单、清晰了,我想,这就是简洁的寓意吧。

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

先发散后收敛的顺序是最为合理的

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关掉不可能的声音,才会有新的可能

晨间笔记

随机与混乱,为我们带来灵感

很多能够改变我们一生的事件都不是我们可以事先规划或者预计的,它们常常是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图解思考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图像也参与思维的推进与创造

根据情境选用合适的图形

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示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流程图和结构图。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周全?

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证实偏见,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简单的矩阵,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

每一次的交流,都会使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

矩阵运用

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

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而好的清单,是经过提炼的智力框架,帮助我们的思考至少达到基本的周密。

我们就必须学会自己编制清单。编制清单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后减,即先尽可能地穷举一切可能项,然后再就其必要性进行仔细严格的筛选。

清单运用

做好第一步的是不要带批判的眼光,宁可把清单列到冗余或者过度的程度。

第二步是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删减是必要的,它使清单更具有可行性。

一旦我们使用清单这种外在的形式,我们就倾向于罗列很多很多东西,使这个单子不断地拉长;一旦我们使用矩阵这种形式,我们会更多考虑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效果;一旦我们用图形来表现我们的思考,那么这些图形本身就成了拉动思考的引擎;一旦我们容许异质元素的混搭造成的“混乱”,那么各种新奇的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涌现。

经典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写作技巧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基于岗位要求找出最具有相应能力的人,而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弱点,也就是说,一个员工具备突出的优点比他没有明显的弱点要重要得多。

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哪怕只有一项)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所以在这些岗位进行招聘时,就更加倾向于招聘单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

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

那么停留在缓慢起步期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你要和大量的同样处在缓慢起步期的人竞争比较初级的工作岗位,即便就业成功也只能得到较低收入和较低前景的工作。

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在缓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

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有舍,方才有得。

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如果你有条件或者机会得到某个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让他来为你设计这些练习,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若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因为努力而热爱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这通常发生在新手身上。而经验丰富的人则知道,再看似有理的教条也只是某些情境下适用,并没有非此不可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选什么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们能看到条条框框之外自由腾挪的空间,自己拓展出新领地来。他们的学习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懂得幽然无人的妙处,能够返景入深林,收获也更大。

经典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有一点又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

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要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自主的探索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

自主探索意味着根据你的目标,选择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如果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者,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那么我相信,这个比例会大幅上升。

主动试错

反馈分析法就是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一个自我教育者应该学会定期审视自己的所知和未知,能评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在实践领域中的价值。

但是我们也要尽力避免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实用价值。这样我们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了。要防止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象牙塔外的世界保持敏感,能观察和发现在市场上有较大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知识。

在新思想或新技术刚刚开始兴起无人问津之时就投入进去,成为某一个新知识领域的先驱,实现知识能力的“低买高卖”。

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

花了很久时间才慢慢醒悟,企业里给出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特殊的,断无前路可循,必须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

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进入社会后,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更好地迎接荒野中的挑战呢?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让自己变得独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所具有的优势

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

尽量去做酷的事

完成一件“酷”的事往往意味着去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也意识到去做酷事的价值以后,我们可能便走上了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下面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经典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19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63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933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20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0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4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9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7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27评论 1 24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2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4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9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7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8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