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集》

说起才子,相信很多人心中会立马冒出一个名字,叫作唐伯虎。尤其是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更是把这样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变得家喻户晓。

在电影里面,唐伯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智慧与美貌并存,英雄与侠义的化身。而且更加让人羡慕的是,他有九个老婆,但是偏偏哪一个都不爱,他非要化身为奴,去华府追求秋香,而最终也如愿以偿了,想想真是人生大赢家。而且在电影里面,有很多特别经典的台词:含笑半步癫、赏花、赏月、赏秋香等等。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流传当中的唐伯虎的故事是真是假呢?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怎样的呢?他的人生真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风流成性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这本书——《唐寅集》。这本书里面记载了唐伯虎的很多书信和与朋友的文字往来,很多诗歌,以及他的自传作品。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之后,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一首诗: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唐伯虎的口气特别大。因为我们印象当中能想到诗仙李白,比如杜甫就曾经夸过李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是与之相比,感觉唐伯虎的口气要更大。他不仅不登天子船,而且也不上长安眠,他只是在月光之下,看着满树的桃花。想想确实意境更高远、更美,而且还很浪漫。那么唐伯虎的这首诗,确实很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期待中风流才子的形象。

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地想一想这首诗,他为什么要“不登天子船”呢?为什么要躲在苏州小小的桃花庵里呢?

当我们仔细地读完整本书之后,串联起他不同时期的文字,你就会发现,真实的唐伯虎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唐伯虎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悲惨的,他遭受了巨大的冤屈,在监狱里面饱尝了皮肉之苦。而且他不仅没有九个老婆,也没有“三笑点秋香”。

所以我们接下来梳理一下《唐寅集》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文字作品,来串联起唐伯虎一生的故事。当你听完他的故事之后,也许你会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作风流才子。而相比“三笑”传说里面的唐伯虎,真实的唐伯虎,我相信你也会爱上他的。

一 少年唐伯虎

01 家庭出身

唐伯虎是明代具有诗书画三绝的大才子,但是和电影、传说里的版本不太一样,唐伯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里面。

我们先来看一看唐伯虎他的名字。伯虎其实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作寅。因为他出生在1470年,这是传统干支年份上的寅年,所以干脆取名叫作唐寅。那么因为寅年是虎年,而且因为他排行老大,所以干脆给他的字就叫作伯虎。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看,伯虎这两个字很俗的,翻译过来就是大虎,唐伯虎其实就是唐大虎的意思。而且唐伯虎还有一个弟弟生于申年,所以他的名字就叫作唐申。唐寅、唐申这两个名字,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其实就跟王五、赵四、赵六差不多,没有什么寓意,更不是出自什么经典。这就可以看出来,唐伯虎的父亲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的父亲却很有钱。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在苏州市中心最黄金的地段——阊门,开了一个特别大的酒楼,这个酒楼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而且我们知道在整个明朝时期,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应该就是苏州了。

而苏州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它的市中心阊门。我记得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说过,这是“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之地”,而这里其实就是人家唐伯虎的家。唐伯虎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在自己父亲的大酒楼里泡大的,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富二代。

在父亲唐广德看来,虽然经商很有钱,但其实谈不上任何的社会地位,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用功读书,去考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的工商阶层的普遍理想。

我们看看唐伯虎,他读书读得怎么样呢?其实唐伯虎老实说,他的生性顽劣,这是他的自我评价,不喜欢读书。但是他天资聪颖,而且过目成诵,所以他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在自己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中了秀才,而且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

我们大家不要小瞧这个秀才,我们现在看很多的影视作品,动不动只要是个读书人都是秀才。但是你要知道,秀才在中国古代的科举社会里,录取率是相当低的。所以我们看《儒林外史》里,你看很多读书人五六十岁了,一辈子都没考中。你没考中还是一个童生,但是人家唐伯虎在十六岁就考中了,而且是第一名,你不得不佩服。

所以他当时的好朋友祝允明就写下了一句诗,叫作“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就像很多的这种天才少年一样,唐伯虎一出场确实很惊艳。所以当时苏州府里,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天才少年唐伯虎。

也就是在十六岁这一年,唐伯虎结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叫作文徵明。唐伯虎非常巧地与文徵明同年,他们两个都出生在1470年,一个出生在春天,一个出生在冬天。这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这两个人竟然都成了非常出色的艺术家和文人知识分子群体。

我们都知道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这就是所谓的四大才子。而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也在美术史上并称为“明四家”。在这几个排行里面,唐伯虎和文徵明始终是相伴相随的。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大才子,非常有趣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并不是各自努力,成了名之后才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的,而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了。

就是这些在同一个胡同里玩耍长大的孩子,后来竟然都成了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界的领袖。

02 成长环境

我们来看看唐伯虎、文徵明,他们在少年时期,究竟都经历了些什么。

唐伯虎之所以能够在少年时期就结识文徵明,是因为有一个人,那就是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文林当时的官职,是南京太仆寺丞从六品,和苏州知府的级别是相当的。而且文家是苏州当地特别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据说文徵明还是文天祥的后代。

那么文林因为是世家大族经常在苏州的市中心会聚会,所以他经常会去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开的酒店吃饭消费。在吃饭的过程当中,就无意间发现这个酒楼里有一位少年,竟然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而且是第一名。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孩子,非常愚笨,而且史书里面记载文徵明是天生愚笨,看起来就非常令人着急。

文徵明小时候看上去特别不聪明,到了八九岁的时候,话都说不清楚,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笨小孩。而相比之下,唐伯虎就拥有特别好的天赋。但是对于当时的唐伯虎而言,缺少一个平台,缺少一个能够让他的这种才华得以打磨、得以施展、得以淬炼的平台。

所以这个时候,文林出现在唐伯虎的生命里,刚好起到了伯乐的作用。

文林对于唐伯虎的情感,既是一位引领他的前辈,更像是一位父辈一样在关心着他,所以他总是会提携唐伯虎,到处去参加自己的聚会。

在这一点上,他对唐伯虎其实比对自己的亲儿子文徵明还要好。他们的原话叫作“每每有良宴必呼共之”,就是说经常有大的饭局,就是带着唐伯虎一起参加,一起去社交。

而正是由于文林的这种屡次引荐,得以让年纪轻轻的唐伯虎,就能够认识当时苏州,甚至整个江南地区文人圈里一些特别顶尖级的大师。

比如说,当时著名的画家——沈周。当时的沈周一直在给文徵明做美术老师,但是文徵明其实在美术上,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见长。而后来看在文林的面子上,沈周也就把唐伯虎收作了弟子。

沈周当时确实是一位鼎鼎大名的画家,他比唐伯虎、文徵明都年长四十多岁。而且文徵明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一个少年,但是他对于沈周特别崇拜,评价特别高。

我看了有这样一个评价,非常有趣,他说:“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一百个文徵明加起来也抵不过他。”可以看出来,这位少年对于他的老师充满着一种崇拜。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大师级的老师,对于少年唐伯虎而言真是如鱼得水。

因为唐伯虎虽然考中了秀才,但是他生性不喜欢读书,唯独喜欢画画。所以他就每天跟着沈周去画画,去学习,而且翻看沈周收藏的很多古画,和老师一起到处去采风、去游山玩水。这个在常人看来是特别不学无术的,但是唐伯虎喜欢。他自己对于所谓的科举、功名,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兴趣,反正父亲有的是钱,能够养活自己。这让唐伯虎每天能够有机会沉醉在自己的绘画里,过得非常逍遥自在。

在他自己的父亲唐广德看来,你每天这样吃喝玩乐,就知道画画,是很没出息的,而且就知道花我的钱。所以后来唐伯虎干脆每天就不回家了,就泡在沈周的家里,专心跟着老师来学习画画,用一种学徒式的方式沉醉在古画里。

那唐伯虎的兴趣发展得怎么样呢?他的画究竟画得怎么样呢?可以说他遇到沈周这位老师,还真是遇对了。遇到沈周之后没过多久,他的画立马就有了很大的长进。就在遇到沈周的第二年,也就是唐伯虎十七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幅画叫作《贞寿堂图卷》。《贞寿堂图卷》是目前为止我们据记载,能够找到的关于唐伯虎的,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这幅画如今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之所以画这幅画,其实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县学要给自己的母亲过寿,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县里面的中学校长要给自己的母亲过生日。所以当时县里的很多世家大族,都要集体来给他的母亲来过生日,比如说像沈周、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等等。他们都想着能不能咱们凑在一起共同联名,给他的母亲送一份寿礼,感觉这个诚意更强一些。他们想来想去,就委托唐伯虎来画这幅画。唐伯虎画完之后,这十四个人每一个人,都在上面提了一首诗,这个场景大家能够想见,当时唐伯虎他的画该有多么成熟。就都是一群特别优秀的士大夫的家族,但是唯独偏偏让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来画这幅画,当作寿礼。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会看到有两幅少年成名的画作,第一幅就是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画的《千里江山图》;另一幅就是唐伯虎在17岁的时候画的《贞寿堂图卷》。

但是那个时候的唐伯虎,他内心里还不知道,他跟着沈周学习绘画的这段时间,他学习绘画的这件事情,对于他以后漫长的人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毕竟在那个时候,在他的父亲看来,在社会的常理看来,绘画这件事情就是玩物丧志,就是不学无术,就是游手好闲。

那么看着自己的孩子唐伯虎,如此不务正业,都已经十六七岁了,没有一个正形,每天浪费这大好的时间不去读书,就知道画那个破画,父亲唐广德心里非常着急。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时候的唐伯虎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二 青年唐伯虎

紧接着在19岁的时候,唐伯虎迎娶了一位妻子徐氏,徐氏后来也为唐家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唐伯虎对于这位少年妻子并不是很上心,尤其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是特别关注。其实毕竟那个时候,唐伯虎他自己可能也是一个孩子,尽管他既是一个丈夫,也是一个父亲。

但他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真正成熟过,每天都不着家,每天在外面逍遥自在。而唐伯虎那个时候之所以能够如此出格,每天在外面玩,是因为他有底气,他的底气就是来自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如此有钱,而且定期把钱给他,他不缺钱。

01 与爱别离

但是在25岁这一年,唐伯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的父亲去世了,去世得特别突然,而且带着对于唐伯虎的失望、忿恨,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之唐伯虎变卖了父亲的酒楼。但是没隔两个月,母亲又因为抑郁过度也去世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唐伯虎的妹妹也久病不治,去世了。

而且更为悲惨的就是在同一年里面,唐伯虎的妻子和他们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也突然去世了。

我们说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慢慢离去,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个时候的唐伯虎,他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爱别离的痛苦。

此时的唐伯虎给好友文徵明写了一封信,描述当时自己过得有多惨:

……事集于仆。哀哉哀哉!……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

就是说,你看我的父亲、母亲、妻子,接二连三地离开我了,我们的丧车一遍一遍地在自己家门口驶过,而自己的孩子还在嗷嗷待哺,所有这些事情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但是后来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竟然也夭折了。我想这人世间最大的悲哀,也就莫过于此了吧!

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开始充满着巨大的悲伤,所以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在书里我们看到他的文字,也非常沉重,他是这样写的:

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这首诗写得特别有画面感,就是说唐伯虎清早起来去照镜子,突然发现自己头上竟然生出了很多白头发,心里百感交集顿时泪如雨下,悲伤不己。而唐伯虎在守丧期间独自一个人,几乎每天都是这种愁闷不已的状态。

02 参加科举

在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从少年时期就结识的这位好友文徵明,会经常过来看他,给他的内心会有一些宽慰。而除了文徵明,唐伯虎的另一个好友祝枝山(祝允明),也经常过来看望他,而且他也希望唐伯虎不仅仅是尽快地从悲痛当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你要化这种悲痛作为一种力量。你要去用功读书,争取考中功名。

对于好友祝枝山的这种劝说,唐伯虎的回答也非常干脆,就一个字:“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若勿售,一掷之耳。”唐伯虎这句话回答的意思就是说,“行,明年不就是乡试了吗?我可以暂时抛开所有的事务,好好地努力一年,来好好地完成复习工作。但是如果没有考中,那可能也就算了吧!”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唐伯虎当时特别微妙的心态,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唐伯虎仍然没有把科举特别当回事,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孝道,他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因为内心里,唐伯虎对于科举是很不屑的,甚至是抵触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十六岁就已经考中了秀才,但是到现在已经隔了十年,一直没有去参加乡试,他内心里是特别抵触这种八股文的。但是现在到了这个时候,他内心里仔细地想一想,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决定去考科举。但是决定是简单的,而仔细地想一想又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现在已经十年过去了,这十年自己基本上没怎么读过书,整天就吃喝玩乐用来画画了,扪心自问的话,我仅仅复习一年就能考中吗?”

所以唐伯虎这一年还算是比较勤奋的,而这一时期他也写了很多诗,来描述他自己复习迎考的一个画面。比如有这样一首诗: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转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从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唐伯虎每天都在熬夜,看书复习特别刻苦,但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真是出其不意。因为按照当时科举的制度,在乡试之前还有一种预备的考试叫作提学考,这种提学考如果没有被录取,那你就没有参加乡试的资格。而这种提学考试,一般它的主考官都是监察御史,所以又叫作御史考。

当时唐伯虎要参加的御史考的御史,叫作方志。这位方志先生根据史书的记载,是一位特别正直的所谓的卫道君子,他的内心里对于那种放纵不拘的、浪荡的行为,特别痛恨。而偏偏这个时候的唐伯虎虽然名声在外,大才子唐伯虎,大秀才唐伯虎,但是他每天饮酒浇愁,臭名也在外。

所以在御史看来,这个是不符合礼法的,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去当举人,去做官呢?所以在御史考这一关,方志就打算干脆把这个唐伯虎革除出去。

这个对于唐伯虎来说,简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横插一刀。幸好在这个时候,他的好友文徵明来出手帮了忙。文徵明当时特别辛苦,找了很多人,最终找到了当时的苏州知府曹凤,请曹大人出来协调。而且最终看在了文徵明的父亲文林的面子上,得以解围,唐伯虎被重新录取。这下总算危机得以化解,他可以去参加乡试了。

03 乡试中举

唐伯虎要参加的是弘治十一年应天府的乡试,应天府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的北京叫顺天府。一般来说,对于大部分的读书人而言,要想科举,都得有三座大山要去跨越,分别叫作乡试、会试和殿试。

唐伯虎这次参加的只是第一关,那就是乡试。乡试每三年要考一次,乡试考中了就可以称之为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了。举人也叫孝廉,而第一名就叫作解元。

乡试的地点在北京和南京,以及各省的省会来举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京和南京两个考场。南京的考场叫作南闱,北京的考场叫作北闱。在所有这些科举的乡试考场当中,南京的南闱录取率是最低的,但是偏偏在当时,江南地区相对于北方而言,它的人才又最多。所以你只要能够在南京考中解元,立马就会名满天下。

大家如果现在有机会去南京旅游,基本上都会去一个景点,那就是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就在秦淮河边,当时像唐伯虎这样的考生,都得先去拜一拜夫子庙里的孔子,然后再去江南贡院考试。而这个江南贡院,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科举考场,从里面走出了大量的科举文人,也孕育出了秦淮河畔独特的一种青楼文化。

其实大家对于青楼,一直以来有一个误解,就是说这些考生为什么特别喜欢去青楼呢?其实他们不仅仅是去青楼追求风月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青楼其实都是一个一个隐形的俱乐部。他们能够在这些俱乐部里,结识当时的达官、权贵、官员,还有一些同年的考生,为自己以后做官做好铺垫和准备,来多认识一些人脉。而当时的唐伯虎就从苏州来到了南京,他在秦淮河边住了两个多月,安静地准备着考试。

乡试结束之后,很快就到了发榜的那一天,结果可能就像我们很多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唐伯虎考得非常好,而且考取了第一名。这一下子就突然从唐秀才摇身一变,成了唐解元,而当时的唐伯虎才刚刚28岁。但是我们知道,乡试对于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是你一辈子也很难跨越的坎。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范进中举》里,范进考中举人之后,才会突然高兴地发了疯。

而和唐伯虎一起考试的文徵明,尽管是世家大族,很有才、很有能力、很有势力,但是却偏偏名落孙山。而且文徵明一辈子考乡试,考了九次都没考中。但是他的朋友唐伯虎,年纪轻轻,才二十八岁,第一次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考中了。而且我们看一看唐伯虎他的考试经历,十六岁考秀才考第一名,二十八岁考举人也是第一名,我们能想到唐伯虎,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变化。

你看我先前多么提心吊胆,提学考试差点被刷掉,后来好不容易找了后门,潜规则,那么努力,才重新被录取上。现在可倒好,你看看我,摇身一变成了头名解元,立马就人气爆棚。

所以我记得小时候去南京的夫子庙,当时贡院的门口,就有一个唐伯虎解元的雕像。这个时候的唐伯虎非常风光,他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叫作江南第一才子,而且非常洋洋得意。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好友文徵明,那个落第不仕的文徵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劝说唐伯虎,说:“伯虎你虽然很有才,考试考得非常好,但是你目前的表现还是太轻浮、太狂妄了,你这样下去可能会一事无成的。”

而正在兴头上的唐伯虎看到这封信,立马就怒了,当即回了一封绝交信,“我就是这么轻浮的人,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再和我做朋友。”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唐伯虎当时的自信心真是空前膨胀。

那个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可以想见他当时心里那种自信的心情,他在诗里面说: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这里所谓的“红绫敢望明年饼”,就是说明年的会试,我真的还可能继续得第一名。而且他说“黄绢深惭此日书”,就是说这次考试我其实没有发挥得很好,虽然我考中了第一名,但我并不是特别满意,看到我自己写的文字,我深感惭愧。

在这首诗里,唐伯虎真是丝毫不掩饰他内心的这种得意,就很像当初孟郊写的那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为在那个时候,唐伯虎的内心里面,他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的举人了,他要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那就是连中三元,就是分别考中解元、会元和状元。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唐伯虎也将会成为一个传奇。

04 会试蒙冤入狱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试的地点在北京,当时的唐伯虎二十九岁。虽然人生活在苏州,但当时才子的名声,已经名满天下了。人人都听说,在苏州有一个大才子叫作唐伯虎。而且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在唐伯虎进京赶考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叫作徐经。徐经比唐伯虎略微小几岁,虽然年龄很小,但是这个人特别有底气,那是因为徐家是江南地区的显赫大族。而且徐经本人还是江阴地区的首富,他也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祖父。

(徐经)在赶考的路途当中,偶然地遇见了唐伯虎,此时的唐伯虎,已经是很多科举士子当中偶像级的人物了。所以徐经对他特别崇拜,当即表示,“我可以来报销您所有赶考路上的花销,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就行。”

唐伯虎一看对方这么诚恳,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坐上了徐经的大船。徐经还在船上雇了一个戏班子,两个人就整天听戏、听曲,就这么一路沿着京杭大运河,逍遥快活地到了北京城。

到了之后,唐伯虎立马就被京城的贵族们给簇拥着,大家都来拜访这位江南地区的大才子。而徐经和唐伯虎两个人,天性也喜欢去社交,他们还主动地走出门,上门拜访北京地区的那些权贵们,甚至还提前拜访了当时会试的主考官程敏政。

程敏政也早就听说南京解元唐伯虎的大名,再加上这两个晚辈主动来上门拜访,所以对他们两个人印象特别深刻,也非常欣赏。紧接着转眼就到了会试那一天,会试的考卷当中,有这么一道策问题,题目的出处非常冷僻。正是这一道所谓的难题,引起了最终的一场轩然大波。

而出这道题目的正是主考官程敏政。他在看了所有的考卷之后,都不是特别满意,而最终看到两篇觉得还是挺不错的,他想:“可能就是今年这场考试的前两名了。”

所以他就下意识地说了一句话,说:“这两份考卷,该不会是唐伯虎和徐经的吧!”我们能够想象当时的场景,程敏政可能是出于对于唐伯虎和徐经的赞许,对于他们才华的欣赏以及印象深刻,所以就下意识地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因为他当时是不知道这份考卷的考生的姓名的,考官是看不到考生姓名的,而且当时身边的人,也没有特别在意这句话。

但是唐伯虎考试出来之后非常高调,立马就参加酒局,估计是喝多了,而又被旁边的人捧了几句,那会儿大家正在猜,说:“谁可能会是今科的会元呢?这个会元会是谁呢?”唐伯虎应声就吹牛,就说:“诸位不要争了,今年的会元必定是我唐伯虎了。”

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句酒后的吹牛,可能唐伯虎自己醒来之后,也都忘了这样一句话,但是酒桌上却有人悄悄地把它记在了心里。因为唐伯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发榜,结果还没有出来,你怎么就这么有底气,知道自己考中了呢?你怎么就知道自己考中了会元呢?你哪来的自信呢?

根据唐伯虎后来自己的回忆,当时的情形他写了原文叫作:“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那就是说,我自己在酒桌上洋洋得意地吹牛的时候,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在悄悄地打量这个年轻人了,但这一切我都不知道。我完全没有观察出来他们的脸上的变化,和他们心理状态的变化。

尽管大家吃饭非常融洽,谈笑风生的,但是此刻我自己已经落入虎口了,但当时的我仍然不自知,现在想想真是后悔。所以当唐伯虎在酒桌上眉飞色舞的时候,同在酒桌上的其他人内心悄悄地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人的自信里,一定有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紧接着,很快就到了会试发榜的日子,等待唐伯虎的不是什么美名的结果,却是一副镣铐,他被锦衣卫押送进了监狱。而且和唐伯虎一起被关进监狱的,还有徐经,还有主考官程敏政。

他们入狱的罪名就是合谋作弊,而后来这个案件被搞得越来越大,牵扯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整个明代历史上特别著名的科场大案。而且这个案子当中,掺杂了太多的权贵的斗争在里面,使得这个案件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至于唐伯虎有没有真正地作弊呢?我想大家可能都非常关心这一点。历史上关于唐伯虎有没有作弊的说法很多,但大多都互相矛盾。我们看到《明史》里面对于这个案子有特别明确的判决结果,对于这三个人分别有不同的判决:

对于主考官程敏政,说他合谋作弊是查无实据的。但是程敏政的仆人把考题卖给徐经,这个是成立的。所以程敏政对于自己的仆人是失察行为,失察是成立的,所以朝廷就勒令程敏政退休。而就在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就惨死了。

对于徐经,他是真的被坐实了买通程敏政的仆人去买考题,所以他的作弊行为是成立的。

而对于唐伯虎而言,唐伯虎的结论叫作“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单纯从这个判决结果来看,徐经的作弊是成立的,但是唐伯虎,那真是天大的冤枉。但是由于他之前和徐经走得实在是太近了,而且两个人在京城实在是太高调了,所以使得他不得不受到牵连。

唐伯虎毕竟当初只是一个特别单纯的才子,所以对于所谓的人情世故,没有什么太多的锻炼。他也没有觉得我自己去拜访一下主考官,这个事情有什么过错,他还以为京城很多人围着他,是一件特别荣耀、特别牛的事情。

就这样,唐伯虎在监狱里面待了三个月,可谓受尽了皮肉之苦,心灵上也有很大的创伤,一再地受到各种折磨。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当年好友文徵明,给自己写的信的劝说,这个时候想起来真是惭愧不已。所以他出狱之后,赶忙写了一封信给文徵明。在这封信里,他坦诚地向好友描述了自己在监狱里各种悲惨的遭遇,他有这样的几句原文:

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

我们会发现,这是唐伯虎特别少有的一种形象,就是“涕泗横集”。这么一个潇洒的、阳光的、乐观的一个大才子,怎么会被逼到这种处境呢?我们都知道明朝的锦衣卫,对于犯人的管理特别严苛,经常是把你饿三天,饿了三天之后逼你招供。如果不招供往你脸上泼冷水,接着又是乱棍直打。

所以唐伯虎这样一个小鲜肉,本来以为我自己是来当官的,突然把他给抓在监狱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被这群锦衣卫虐待的时候,他真的是招架不住了,所以他就说“涕泗横集”。现在想想这个画面,真的也会让我们觉得很心酸。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对于科举舞弊一直都是从严处理的。比如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他当初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鲁迅的父亲)能够考中举人,就贿赂了主考官。事情败露被举报之后,周福清被判的结果是斩监候,特别严重。与之相比,唐伯虎的判决结果并不是最坏的,因为毕竟没有涉及到所谓的生命危险。

然而出狱回家之后,唐伯虎身边的世界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因为他曾经在考中解元之后,续娶了一个妻子,但是此时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妻子却突然提出了离婚,堂堂的江南大才子就这样突然被离婚了。

再加上当时邻里乡亲的非议,按照唐伯虎自己的描述,叫作“为海内世人所不耻”,而且他说:“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唐伯虎就这样从九霄之上,顷刻之间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三 中年唐伯虎

01 宁王府“虎口脱险”

就在唐伯虎的人生遭遇到了最低谷的时候,当时的江西宁王朱宸濠,突然向唐伯虎向这个才子发出了橄榄枝。当时的宁王四处招揽贤才,唐伯虎一听非常高兴,一看自己被认可了,专门从苏州骑着一头毛驴,兴冲冲地跑到江西去给宁王做幕僚。

宁王对他的礼遇也让唐伯虎特别感动,感觉自己等了这么多年,终于遇到了一位明主。按照他自己的描述,宁王对他是“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就是说宁王特别阔气,给了自己一套大别墅,而且工资待遇特别高,福利也特别好。但是一切来得太顺利的成就,在唐伯虎身上似乎总是岌岌可危的。

很快,唐伯虎就发现,这个宁王之所以四处招揽人才,那是因为他正在筹备起兵造反。这个着实让唐伯虎吓了一大跳,我只是想来应聘找个工作的,不是想来谋反的。得,我还是溜之大吉。

但问题是,你想走,你能走得了吗?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作为幕僚,你知道那么多的内情,不把你的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为了逃出宁王府,他非常辛苦,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作装疯。到底是才子,装疯装得也特别有风格,那就是裸奔。每当宁王有贵客招待的时候,唐伯虎就光着屁股走上前厅,大声地喊道:“我是宁王的贵客。”

这个弄得宁王的脸特别臊,特别没面子,赶快下令:“得,咱把这位大爷赶回去,送回苏州,别在这儿丢人现眼了。”这趟过程非常辛苦,很不容易,但最终虎口脱险了。

后来宁王造反之后,还真的被王阳明率领的部队一举歼灭了。幸亏当时唐伯虎及时抽身了。

离开宁王之后,唐伯虎写下了一句诗:“嗟余漂泊随饘粥,渺渺江湖何所归。”我们本来以为他的科场冤案已经非常严重了,但是这个宁王之乱其实更加严重。而且和科举之案不同的是,宁王之乱给唐伯虎带来的这种伤害,更为痛彻。因为在古代有所谓的十恶不赦,十恶之首就是谋反,你既然能够参与这样的一种罪行,是永世不得翻身的,而且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

从宁王那儿逃出来之后,唐伯虎的内心,不仅仅是一种沮丧、难过、追悔,还有无时无刻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他后面的很多年里,一直让他内心惴惴不安、心境低沉。我们总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人生失意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毕竟人生大部分的时候可能都是失意的,唐伯虎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意之后,他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办呢?

02 桃花庵重拾画笔

唐伯虎做了一个选择,就是卖画为生,就是整天卖画来过下自己的余生。这个时候他拿起了画笔,回想起当年向老师沈周学习绘画的场景,他终于明白了,这个对于自己而言究竟有多么重要。当自己追求功名的所有道路,所有的主流道路被切断之后,幸好还有年少时候的基本功来拯救自己。

所以唐伯虎就做了一个非著名的著名的艺术家。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天性被彻底地解放了,他卸下了所有的心理包袱,他的这种天性挥洒在纸上,反而成就了他一种旷世的绘画奇才。

也许这就是一种艺术的魔力,当人失去了一切之后,艺术可以带来一种慰藉,艺术真的能拯救你的人生。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艺术家不幸,正是艺术之幸。

再次回到家乡的唐伯虎,从朋友那边四处筹了点钱,建了一座桃花庵,而且断断续续地建了三年多,这座桃花庵终于建成了。他在庭院的四周栽种了几十棵桃花树。唐伯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显然是特别满意的,在那个时候他写了一首得意洋洋的《桃花庵歌》。

我想这首诗可能也是唐伯虎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作品了,最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接下里就好好欣赏这样的一首诗: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贵,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是特别美的一首诗,读起来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他几乎里面每一句话,都写了桃花这个意象。桃花这个意象,对于中国的古代文人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几乎是一切美好的象征。

比如说崔护就写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桃花来比作美人;比如说李白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用桃花来比作友情;而白居易有“山寺桃花始盛开”,用桃花来比喻时节;陶渊明更是用桃花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与这些人相比,我觉得唐伯虎的这首《桃花庵歌》,更加有一种仙气,有一种飘渺之气,营造了一种画中仙的意境,人在画中游的一种感觉。

在桃花庵的期间,他就想起这么多年以来与好友文徵明的种种交往,特别感慨。所以他后来专门给文徵明写了一封信,很特别的一封信,叫作拜师帖。没错,他要拜文徵明为师。他说:“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也。”也就是说,如果后人知道像我唐伯虎这么鼎鼎大名、这么厉害的人,竟然如此谦逊地拜你为师,那么他们该多么敬佩我做人的风度。读完之后我真的是笑了,没想到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拜师帖,可能也只有唐伯虎这样率真的性格,才能写得出来。

在桃花庵这段时间,真的算是唐伯虎人生当中,最洒脱自在的一段时光了。他经常会邀请朋友来桃花庵饮酒作诗,相互作画取乐。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他就记录了自己做东,邀请很多朋友来聚会的一个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特别惬意的画面:

烟蓑风笠走舆台,邀取群公赴社来。

蕉叶共听窗下雨,蟹鳌分弄手中杯。

能容缓颊村夫子,戏谑长眉老辩才。

酒散不妨无月色,夹堤灯火棹船回。

这首诗不长但是特别有韵味,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首诗。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这次的聚会是在雨中,大家都穿着蓑衣斗笠,趁着风雨赶来桃花庵,但这丝毫不影响聚会的热闹和雅致,他们一起静静地在雨下听雨打芭蕉的声音,畅快地饮酒,去吃螃蟹。而且宾主之间毫不拘束,相互开玩笑,说段子。

所以这次小聚会显然大家是尽兴而归,似乎在回家的船上,仍然可以听到他们愉快地打闹声和笑声。

但并不是每一天的日子,都像他诗里所描述的这么痛快、这么快乐。因为卖画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对于唐伯虎而言,他的心里是有一种挑战的。因为毕竟自己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是一个富二代,还有少年秀才,后来又成了解元。堂堂的大才子不愁吃穿,突然落魄成了一个要卖画为生的人了,心里一下子真是接受不了。

但在那个时候他不得不这样去做,而且很多人去求他的画,看到了这些钱之后,他突然感觉生活可能还真的是有着落的,也许卖画为生不失为一种人生比较好的选择。所以这个心理的门槛过了,对于唐伯虎而言是特别重要的。

我每每想到这个时候,就感觉所谓的门槛,跨过去就是门,跨不过去就是槛。他真正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放下了包袱,安心地去卖画、去赚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家糊口。而唐伯虎也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画家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确实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这种自由职业的画家。简单地来说,在此之前的很多画家要么依附于宫廷,他们取悦于帝王;要么凸显一种贵族的趣味,很少地涉及世俗生活。

但是到了明代,出现了我们都知道的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很多市民变得很富裕了,很有钱。所以在有钱之后,除了追求一种物质上的享受,也随之产生了一种对于文化艺术的兴趣。所以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会有很多人来“附庸风雅”。

这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对于文化艺术的市场需求。

当时有一大批的文人,特别是像唐伯虎这种在仕途上失意的,怎么办呢?人生还得过,就可以把自己的画当作商品来出售。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之后,你的人格就更加独立了,你也不用依附于任何权贵了。

所以就在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开始意识到了,卖画为生其实并不丢人。因为卖画不仅能养活自己,其实也有很好的社会地位。

毕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越来越难,所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在退出了科举考试之后,就放下了读书人的架子,都选择以卖画为生作为自己的职业,来平衡和缓解科举无望的失落,也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现实的经济来源。

所以在当时,涌现了这么多职业画家里,唐伯虎还真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领路人。我觉得唐伯虎最大的贡献,就是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人生选择的典范。他写了这样一首诗,能看出来他对于自己的这种职业选择,是特别自豪的。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我既不笃信什么神仙法术,去求仙术,也不念佛求经,我不去做那些生意,也不去耕田,我干嘛呢?我一有空闲就画一幅画来卖,不像世人那样花着昧着良心的钱。所以他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是特别满意的。

03 邂逅红颜沈九娘

而也就在桃花庵期间,唐伯虎遇到了一生的红颜知己,一个叫作沈九娘的女人。没错,后世很多关于唐伯虎所谓的妻妾成群的传说,正是源于沈九娘这个名字。九娘,所以后人常常改编说他有九个老婆。而在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九娘也化作了唐伯虎第九个妻子,也就是秋香。

我们来简单地看一看唐伯虎的婚姻史,在沈九娘之前,唐伯虎一共娶过两位妻子:他的第一任老婆徐氏,在他25岁之前就已经去世了;而第二任老婆在他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唐伯虎就被离婚了。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里,遇见一位红颜知己,我想这个对于唐伯虎而言,该是一个最大的慰藉了。

就这样,沈九娘陪伴着唐伯虎度过了余下的十几年的人生时光,并且还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夫妻两个人相濡以沫,情感特别融洽。唐伯虎就写了这样的一首诗,叫作《感怀》,来描述他和沈九娘在一起的时光。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这个描述的画面真是很让人羡慕,就是一种赛神仙的日子。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红颜薄命的沈九娘,不到三十七岁的时候,就因为操劳过度去世了。留下唐伯虎一个人,在桃花庵里继续卖画为生。

04 余生苦中也作乐

唐伯虎的日子,过得其实也不是特别顺利。卖画为生哪有那么简单?我们现在都觉得,自由职业是一个特别冒风险的选择,更何况是500多年前的明朝社会。

在正德十三年,苏州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而且前一年也发生了特别严重的洪灾,随之出现了好几年严重的饥荒。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再一次陷入了经济困境当中,卖画的生意也受了很大影响。再加上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不能够像往年一样大批量地去画画了。这就使得他的全家,陷入到了三餐难继的惨状当中,此时他写了一首非常落魄的诗: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想想这个场景,真是很令人感慨。我们现在都觉得,唐伯虎是一个大画家,但在那个时候,竟然没有人去买他的画,当时真是一种落魄。

但是唐伯虎的性格里面真是有一种常人难以具备的洒脱和释怀,即便是生活到了如此艰难的时刻,他还是会想着办法来宽慰自己,宽慰自己的家人,甚至来找一点小乐子。

比如说生活最穷的时候,连续好几个月没肉吃了,只能吃野菜充饥的时候。即便是这样穷困潦倒的时候,他还写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叫作《爱菜词》,这首诗读起来也非常有趣,也很直白。

《爱菜词》

我爱菜,我爱菜;

傲珍馐,欺鼎鼐,

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奈。

商山芝也在,西山芝也在,

四皓与夷齐,有菜不肯卖。

颜子居陋巷,孔子厄陈蔡;

饮水与绝粮,无菜也自耐。

菜之味兮不可轻,人无此味将何行?

士知此位事业成,农知此味仓廪盈。

技知此味艺业精,商知此味货利增。

但愿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别苍生?

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

厨中有碗黄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

所以我现在每当要勉励自己减肥的时候,就会大声地朗读唐伯虎的这首《爱菜词》。而且像电影里一样,一边敲着筷子,一边念“我爱菜,我爱菜”。但是,唐伯虎当时的遭遇其实是非常心酸的。明明已经没有肉可以吃了,却偏要说自己爱吃蔬菜,这就很像是一种挂着眼泪的笑容。我们读了之后,会更加心疼他当时的遭遇。

后来到了正德十四年,唐伯虎迎来了五十岁的生日,终于到了我们所说的知天命之年,很多好友来给他祝寿。这个时候的唐伯虎已经是在病中了,体力不支,但是他仍然画了一幅画,叫作《西洲话旧图》,这幅画如今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在这幅画上,唐伯虎题了一首特别有名的诗: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最后这句读起来真是让人很心酸,“谁信腰间没酒钱”,就是四海之内,都知道我是一个大才子唐伯虎,但是谁肯相信,谁知道呢?我连吃酒的钱都没有了,口袋空空。这种处境真是让我们读来心生一种悲凉,这么大的才子,艺术家,生活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但是在这种窘境之下,唐伯虎还真的能找到生活的一种乐趣,就是他所建造的桃花庵。

唐伯虎一生特别喜欢花,我们会仔细地看一看,《唐寅集》这本书里面,记载着唐伯虎写了有四十多首落花诗。而且每一首都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

而且《唐寅集》里面还特别记载了唐伯虎葬花的事件,就是说唐伯虎经常会对着自家的院落里的那些落花,伤心地痛哭,而且随之就把这些落花拾掇起来,放在锦囊里面,葬在河边,还吟诵自己创作的落花诗,为这些花来送别。

葬花这个情景大家多少是有点熟悉的,那就是后来出现在《红楼梦》里面的黛玉葬花,很多学者专门研究过这个小小的课题。比如说俞平伯先生早就提出过,曹雪芹所写的黛玉葬花,其实是化用了唐伯虎的诗句,甚至还半开玩笑地说:“唐伯虎就是黛玉的前身。”我在这个诗集里面,也确实看到唐伯虎写了很多的关于花的,尤其是葬花、落花之诗。

比如说五十岁那一年,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花下酌酒歌》,这首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特别有唐伯虎明显的风格: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老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趣,因为它的落字是“呆”。从这首诗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唐伯虎已经把这种生活上、世俗上的琐碎,甚至一种生死都看得特别淡然了。

而直到1524年的冬天,也就是没隔多久,唐伯虎的病情越来越重了,甚至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最终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终年五十四岁。

在唐伯虎临终之前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对于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一种总结,也是一种调侃。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这首诗写得再直白不过了。什么叫作死亡呢?就是散场,没有返场这一说。那就是只当漂流在异乡,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又何尝不是一种漂泊,是一种流浪呢?

所以500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今唐伯虎的画作已经成了稀世珍品,非常有价值。随着市场的认可,学术的评价,也使得唐伯虎成了中国绘画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符号。

而且民间其实也一直在悄悄地帮着唐伯虎来鸣不平,来给他鸣冤。所以就在经典的《唐伯虎点秋香》里,为了戏弄当初举报唐伯虎的华昶,就以他为原型,塑造了华太师这个经典的角色。而且不但硬给他塞了几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鬟秋香,也算是给唐伯虎报了仇。

但是其实我们要知道,《唐伯虎点秋香》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人们历来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所以后人通过小说和戏曲,对于唐伯虎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改写。他们一方面,保留了唐伯虎的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特别浪漫、特别洒脱、特别率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消解了唐伯虎的悲剧意味,他们突出了唐伯虎“解元”这个身份,突出了他的才华,但是淡化了他一生不得志的一种悲剧意味。

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唐伯虎不可能金榜题名的时候,给他一个洞房花烛夜的补偿。

总结

好了,我们今天花了很长的时间,专门地来品读了一本书——《唐寅集》。读完之后,我始终在想:这么多年以来,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唐伯虎?其实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那就是当我们把唐伯虎的传奇故事,把那些传奇的部分去掉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真实的才子,会发现唐伯虎和你我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缺陷,他的遭遇也很惨,甚至比我们更惨。

但是每当命运来到突然转折的时候,唐伯虎总是能够通过他率真的性格,能够化解危机,给自己找到一条新的生存之道。我觉得他的这种洒脱的态度,值得我们当代人有更多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