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指数、原根与不定方程

【初等数论】指数、原根与不定方程

1、指数

现在我们就开始为剩余系建立“坐标”,完全剩余系是连续的,剩余类本身就是很好的坐标,所以这里我们只需讨论既约剩余系。前面已经知道(a,m)=1时,总存 d 在使得 a^d\equiv 1\pmod{m},满足条件的最小的d_0=\delta_m(a)称为a对模m的阶或指数,也可简记为\delta(a),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模 m 确定时,d_0由 a 唯一的确定,d 是 a 的函数。为了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我们先整理一下指数的一些简单性质如下:
(1)若 a^d\equiv 1\pmod{m},则 \delta_m(a)\mid d。从而有若a^h\equiv a^d\pmod{m},则h\equiv d\pmod{m}
(2)\delta_m(a)|\varphi(m)\delta_m(a^{-1})=\delta_m(a)

我们来继续研究指数的性质,首先考虑\delta^*=\delta_m(a^n),由a^{n\delta^*}\equiv 1\pmod{m}\delta_m(a)\mid n\delta^*,故可容易有公式(1),你可以简单停留思考下,有了(1)式后我们就可以从\delta_m(a)\delta_m(a^n) 了。其次由定义显然有:若 n∣m,则 \delta_n(a)\mid \delta_m(a)。所以对互质分解 m=m_1m_2\cdots m_n (分解模数),总有\delta_{m_k}(a)\mid \delta_m(a),再根据模的性质就有公式(2)。再进一步,对任意的a1,a2,⋯,an,考虑方程组x\equiv a_k\pmod{m_k}唯一解 a剩余定理),显然有\delta_{m_k}(a)=\delta_{m_k}(a_k) ,再根据公式(2)可得 a 满足公式(3)。
\delta_m(a^n)=\dfrac{\delta_m(a)}{(\delta_m(a),n)}\tag{1}
\delta_m(a)=[\delta_{m_1}(a),\delta_{m_2}(a),\cdots,\delta_{m_n}(a)]\tag{2}
\delta_m(a)=[\delta_{m_1}(a_1),\delta_{m_2}(a_2),\cdots,\delta_{m_n}(a_n)]\tag{3}
 
  再来研究 \delta_m(a),a=a_1a_2\cdots a_n(分解底数),令\beta=[\delta(a_1),\cdots,\delta(a_n)],则显然有\delta(a)\mid \beta(提示:可以结合(1)式进行思考)。先看各个 \delta(a_k) 互素的情况,这时 \beta=\delta(a_1)\delta(a_2)\cdots\delta(a_n),令 \beta_k=\dfrac{\beta}{\delta(a_k)}。因为1\equiv a^{\delta(a)\beta_k}\equiv (a_k \times a_{!k})^{\delta(a)\beta_k}\equiv a_k^{\delta(a)\beta_k}(a_{!k}^{\beta_k})^{\delta(a)}\equiv a_k^{\delta(a)\beta_k}\pmod{m},又因为\delta(a_k)互素。故\delta(a_k)\mid \delta(a),从而有公式(4)。如果\delta(a_k)不互素,一般并没有\delta(a)=\beta。但反过来,对任意的a_1,a_2,\cdots,a_n,利用公式(1)和(4)构造满足公式(5)的 a 还是很容易的。
  \delta_m(a)=\delta_m(a_1)\delta_m(a_2)\cdots\delta_m(a_n)\tag{4}
\delta_m(a)=[\delta_m(a_1),\delta_m(a_2),\cdots,\delta_m(a_n)]\tag{5}
 
  指数在研究循环小数时有个有趣的结论。对既约分数\dfrac{a}{b},如果有b=2^m\cdot 5^n\cdot k,则\dfrac{a}{b}是循环小数的充要条件是(10,k)=1,k>1。如果\delta_k(10)=c,则最小循环周期为 c,并且小数点后的非循环数长度为max(m,n)。特别地,如果(10,b)=1,则\dfrac{a}{b}是纯循环小数。证明过程不是难,可以作为练习,提示:使用关系式10^c\equiv 1\pmod{k}

2、原根

由指数的性质(2)可知a,a^2,\cdots,a^{\delta_m(a)}\delta_m(a)个不同的数,特别地当\delta_m(a)=\varphi(m)时,它们遍历 m 的既约剩余系。这种关系使得既约剩余系变得特别简单,我们也由此找到了合适的坐标。为此,当\delta_m(g)=\varphi(m) 时称 g称为模 m的原根,它便是既约剩余系的单位元,负责将剩余系串成一个线性空间。先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 如果 (n,\varphi(m))=1,则 x遍历m的既约剩余系时,x^n也遍历既约剩余系;
• 若q\equiv 1\pmod{4},p=2q+1,或 q\equiv 1\pmod{2},p=4q+1,都有 2 是p的原根;
a^n−b^n的素因子有形式kn+1a^m−b^m,(m|n)

我们自然会有问题:什么样的模数有原根?有多少个原根?如何判定?前面已经知道\delta(a)\mid \beta,而除了1,2,4,p^e,2p^e这5种情况外(p为奇素数),容易证明其它都有\beta<\varphi(m),它们肯定没有原根,因为当模数 m 不属于上面这五种情况时,必有 m 为 2^a (a \geq3),2^ap_1^{a_1}···p_r^{a_r} (a \geq 2, r \geq 1)2^ap_1^{a_1}···p_r^{a_r} (a \geq 0, r \geq 2),而这里的 \beta[2^{c_0}, \phi(p_1^{a_1}),···,\phi(p_r^{a_r})] 给出。这里的 c_0 由下列式子给出:
 c_0 = \left\{\begin{matrix} & \ 0, \qquad a_0 = 0, 1;\\ & 1, \qquad a_0 = 2;\\ & a_0 - 2, \quad a_0 \geq3. \end{matrix}\right. 又因为我们有式子,\delta_{2^l}(a) | \ 2^{l-2}, l \geq 3 故可以得到 \beta<\varphi(m) ,可自行验证。

下面就需要论证那5种情况是否有原根,直接验算可知1,2,4有原根。对于模p的情况,由公式(5)知存在g使得 \delta(g)=[\delta(1)\delta(2)\cdots\delta(p-1)],首先当然有 \delta(g)|p-1。另外因为x^{\delta(g)}-1\equiv 0\pmod{p}有全解,则 p-1|\delta(g) 。从而 \delta(g)=p-1,所以p有原根 g。

g^d\equiv 1\pmod{p^e}g^d\equiv 1\pmod{2p^e} 的等价性,并且 \varphi(p^e)=\varphi(2p^e),可知p^e2p^e有相同的原根,这样一来我们就只需要讨论模p^e是否有原根了。当g是p^n原根时,因为p^n\mid p^{n+1},故\delta_{p^{n+1}}(g)φ(p^n)φ(p^n+1)。要想g也是p^n+1的原根,必须\delta_{p^{n+1}}(g)=\varphi(p^{n+1}),即满足式子(6)。而如果该条件满足,用归纳法可以验算得它对一切g^{\varphi(p^e)},(e\geqslant n)都满足,即g是所有p^e的原根。
g^{\varphi(p^n)}=1+r(n)p^n,\quad p\nmid r(n)\tag{6}
 
 现在只要能证明以上条件对n=1成立(即g^{p-1}=1+rp,p\nmid r),我们就找到了所有模p^e的原根,研究证明了p^e原根的存在性。对模 p 的原根 g,考察 g_k=g+kp,k=0,1,\cdots,p-1 和式子(7)中的变形。r+(p-1)g^{p-2}k 中有且仅一个是 p 的倍数,取其它任何一个值都能得到了满足条件的原根,条件得证。
g_k^{p-1}\equiv g^{p-1}+(p-1)g^{p-2}pk\equiv 1+p(r+(p-1)g^{p-2}k)\pmod{p}\tag{7}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原根存在的充要条件是模为 1,2,4,p^e,2p^e 之一,但如果想要找出原根,目前还没有很简单的方法。一般只能逐个尝试每个数,然而利用公式(5)的构造法是可以加快计算的,比如如果已经知道\delta_{41}(2)=20\delta_{41}(3)=8,因为[20,8]=40,故素因子 2,3 必定也是模 41 的原根的素因子,经过尝试后得 2^4\cdot 3\equiv 7\pmod{41}是 41 的原根。

如果原根存在,选定一个原根 g 后,它的幂次遍历整个既约剩余系。如果 g^k\equiv a\pmod{m},称 k 为a 的指标,记作 \gamma_{m,g}(a),或简记为\gamma_g(a)\gamma(a)。指标将既约剩余系变成了一个完全剩余系,使其结构由分散的变为线性的,由此可以更好地研究它的性质。以下为原根的一些性质,其中性质(3)中蕴含了指数为d\mid \varphi(m)的数有 φ(d)个,它们是 g^{\frac{\varphi(m)}{d}k},(k,d)=1。特别地共有\varphi(\varphi(m))个原根,它们是 g^k,(k,\varphi(m))=1

(1) \gamma_{m,g}(ab)\equiv\gamma_{m,g}(a)+\gamma_{m,g}(b)\pmod{\varphi(m)}
(2) \gamma_{g_1}(a)\equiv\gamma_{g_1}(g_2)\gamma_{g_2}(a)\pmod{\varphi(m)},特别地有 \gamma_{g_1}(g_2)\gamma_{g_2}(g_1)\equiv 1\pmod{\varphi(m)}
(3) \delta_m(a)=\dfrac{\varphi(m)}{(\gamma_{m,g}(a),\varphi(m))}

我们一直想把指数当做即约剩余系的“坐标”,现在就来着手做这件事。一般的,将模m进行素数分解2^{e_0}\cdot p_1^{e_1}\cdot\cdots p_n^{e_n},其既约剩余系的每个数 a 在各个维度都有一个值 a_k。对 p^{e_k}_k,前面的证明保证了它有原根g_k和\gamma_k=\gamma_{p_k^{e_k},g_k}(a_k)$就可以看做a 在第 k 维的坐标。

但对于2^{e_0},除e_0<3外是没有原根的,e_0\geqslant 3时怎么建立坐标?通过归纳法你可以证明\delta_{2^e}(5)=2^{e-2},并且容易知道\pm 5^0,\pm 5^1,\cdots,\pm 5^{2^{e-2}-1}是它的一个既约剩余系。这样任何既约数都有唯一表达式(8),\gamma_{-1},\gamma_0就可以看做它的坐标。完整的就得到任何既约数的指标表达式(9)和(10)((10)中\tilde{g}_k^{\gamma_k}的是(9)中的γ_k取1、其它取0得来),使用(10)来证明威尔逊定理就简单多了。
(-1)^{\gamma_{-1}}5^{\gamma_0},\quad (0\leqslant \gamma_{-1}<2,\:0\leqslant \gamma_0<2^{e-2})\tag{8}
a\equiv M_0^{-1}M_0(-1)^{\gamma_{-1}}5^{\gamma_0}+M_1^{-1}M_1g_1^{\gamma_1}+\cdots+M_n^{-1}M_ng_n^{\gamma_n}\pmod{m}\tag{9}
a\equiv \tilde{g}_{-1}^{\gamma_{-1}}\cdot\tilde{g}_0^{\gamma_0}\cdot\tilde{g}_1^{\gamma_1}\cdots\tilde{g}_n^{\gamma_n}\pmod{m}\tag{10}

3、二项同余方程

最后再来看同余方程(11)它一般称为二项同余方程。如果方程有解,称a为m的n次剩余,否则称为n次非剩余。对m进行素数分解2^{e_0}\cdot p_1^{e_1}\cdot\cdots p_n^{e_n}后,方程可以化为一个方程组,我们只需分别讨论这些方程即可。
x^n\equiv a\pmod{m}\tag{11}
  
  模 p^e(p为奇素数)有原根 g,用它来分析二项方程会很简单(下面的讨论针对有原根的模m都成立)。将原根带入原方程,得到式子(12)的左侧,它显然对应于右侧的一元一次同余方程。可以先回顾一下一次方程ax\equiv b\pmod{m}的特点,令d=(a,m),则d\mid b,且方程解的周期为\dfrac{m}{d},请先在脑子想象一下它们的布局。回到原方程,令d=(n,\varphi(m)),则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是d|\gamma(a),且共有\dfrac{\varphi(m)}{d}个n次剩余。方程的解有d个,它们的周期是\dfrac{\varphi(m)}{d}
(g^y)^n\equiv g^{\gamma(a)}\pmod{m}\:\Leftrightarrow\:ny\equiv \gamma_{m,g}(a)\pmod{\varphi(m)}\tag{12}
  
  现在来把条件d|\gamma(a)转化为与a直接相关的。因为a=g^\gamma(a),使用公式(1)直接有式子(13)。结合条件d|γ(a),显然有\delta(a)|\dfrac{\varphi(m)}{d},它又等价于公式(14)。这就是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明显二次剩余的判定条件只是它的特例。
\varphi(m)=(\varphi(m),\gamma(a))\delta_m(a)\tag{13}
a^{\frac{\varphi(m)}{(n,\varphi(m))}}\equiv 1\pmod{m}\tag{14}

对模m=2^e的情景需要单独考虑,前面的讨论中说明了它的既约剩余系有两个独立的维度,故只需分别讨论两个维度就行了。令a=(-1)^{\gamma_{-1}}5^{\gamma_0},d=(n,2^{e-2}),可知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是(n,2)\mid\gamma_{-1}d\mid\gamma_0,方程解的个数为(n,2)d。展开说就是,当2\nmid n时有且仅有1解,既约剩余系的每个值都是n次剩余。当2\mid n时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5^{\gamma_0}d\mid\gamma_0,并且有2d个解,共有\dfrac{2^{e-2}}{d}个数是n次剩余。

下面把2∣n有解的充要条件转化为与 a 相关的,首先易知必有形式d=2^{\lambda},(\lambda\geqslant 1)。因为\delta_{2^{\lambda+2}}(5)=2^{\lambda}=d,我们的条件d\mid\gamma_0其实等价于\delta_{2^{\lambda+2}}(5)=2^{\lambda}=d,这就得到充要条件为公式(15)。当然你也可以得到与p^e类似的式子,但因为不如上式简洁,这里就不赘述了。
a\equiv 1\pmod{2^{\lambda+2}},\quad2^{\lambda}=(n,2^{e-2}),\:(\lambda\geqslant 1)\tag{15}

不定方程

经过前面关于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里我们就可以开始不定方程的简单论述。不定方程是初等数论向前发展直接的驱动力之一。不定方程又叫丢潘图方程,它们以整数(或有理数)为变量和参数,而且有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多以多项式形式出现。不定方程既是数论的应用,也是数论理论形成的来源,对不定方程的思考可以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和内容串起来。

4、一次不定方程

最简单的不定方程就是一次方程(1),它表现为一个多元线性方程。如果你还记得前面最大公约数的线性组合定义,就容易得到方程有整数解的充要条件是 (a_1,a_2,\cdots,a_n)\mid c。多元方程的第一步往往是降元,令d=(a_2,\cdots,a_n),a'_k=\dfrac{a_k}{d},则方程等价于一次方程组(2)(想想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先抽出最大公约数?)。如果对(2)式一直做类似处理,就会得到多个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简单的情景。
a_1x_1+a_2x_2+\cdots+a_nx_n=c\tag{1}
\begin{cases}\:a_1x_1+dy=c\\\:a'_2x_2+\cdots+a'_nx_n=y\end{cases}\tag{2}

而对于二元一次方程 ax+by=c,它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方程的解就是直线方程上的整数点,所有对其讨论都可以从图形中找出。容易看出,如果已知一个解 x_0,y_0,则方程的全部解为公式(3)。至于如何求得一个特解,一般还是用辗转相除法,对于一些简单的情况,也可以直接尝试各种值。
\begin{cases}\:x=x_0+\dfrac{b}{(a,b)}k\\\:y=y_0-\dfrac{a}{(a,b)}k\end{cases},\:k=0,\pm 1,\pm 2,\cdots\tag{3}

5、商高方程及其扩展

5.1 商高方程

勾股定理 x^2+y^2=z^2 大家都熟悉,有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何求它的所有解?这个问题一般叫商高方程或毕达哥拉斯方程。容易证明当(x,y)=1时方程的解两两互素,如果再限定解为正数,这样的解叫本原解。方程的解要么是平凡解 (0,0,0),要么是本原解的倍数,因此我们只需专注于找到所有本原解。

另外,因为素数的平方只能是4k+1的形式,可推得 x,y 必定是一奇一偶,下面就假设 y 为偶数,原方程整理为式子(4)。容易证明(\dfrac{z+a}{2},\dfrac{z-a}{2})=1(这个性质以后会经常用),故可设\dfrac{z+a}{2}=r^2\dfrac{z-a}{2}=s^2,其中 r>s>0,(r,s)=1。用 r,s 表示 x,y,z 就得到了方程的解(5),但要注意要使得它们两两互素,还需要限定 2\nmid r+s(自行证明)。
(\dfrac{y}{2})^2=\dfrac{z+a}{2}\cdot\dfrac{z-a}{2}\tag{4}
\begin{cases}\:x=r^2-s^2\\\:y=2rs\\\:z=r^2+s^2\end{cases}\quad r>s>0,\:(r,s)=1,\:2\nmid r+s\tag{5}

做一个简单的推广,形如(6)式的方程这么解?这就是著名的费马大定理(Fermat Last Theorem),当然它在1994年被彻底证明前叫费马猜想。费马发现它们并无非平凡解,并声称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但由于书的空白太小写不下。后来人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努力,才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将它攻破,大家多数倾向于认为费马的证明并不存在或并不成立。
x^n+y^n=z^n\tag{6}

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无穷递降法,你可以证明 x^4+y^4=z^2 无非平凡解,进而 x^4+y^4=z^4 无非平凡解,它就是费马大定理在n=4时的情况。下面可以思考一下如下几个问题:

• 求解x^2+3y^2=z^22x^2-y^2=1
• 求解 \dfrac{1}{x^2}+\dfrac{1}{y^2}=\dfrac{1}{z^2};(提示:无互质解
• 证明 x^n+y^n=z^{n\pm 1} 都有无穷多组解。(提示:构造

5.2 x^3+y^3=z^3

再来看费马大定理在 n=3 的情景,欧拉证明了它没有非平凡解,采用的是无穷递降法。假设x_0,y_0,z_0是使得 \left| xyz\right| 最小的一组非零解,我们的目的是构造一组值更小的解。首先当然有(x_0,y_0,z_0)=1,并且其中仅有一个偶数,经过调整后可以使z_0为偶数。这时可以令 x_0+y_0=2u,x_0-y_0=2w,则有 z_0^3=2u(u^2+3w^2)(总结成式(7)),这个变换的重要意义在于降次
x_0+y_0=2u,\quad x_0-y_0=2w,\quad z_0^3=2u(u^2+3w^2)\tag{7}

现在来研究 x^3=a^2+3b^2,其中 2\nmid x,(a,b)=1,它里面有我们熟悉的二次表达式。考察x的每个素因子 p,因为 \left(\dfrac{-3}{p}\right)=1,故总有p={\alpha}^2+3{\beta}^2(可参考下面将要介绍的平方数分解的最后一段)。使用公式(8)(使用复数证明这类等式更容易,并且体现了范数的思想),可知总有x={\alpha}^2+3{\beta}^2。下面证明总能找到合适的 α,β,使得关系式(9)成立。
({\alpha_1}^2+3{\beta_1}^2)({\alpha_2}^2+3{\beta_2}^2)=(\alpha_1\beta_1\pm \alpha_2\beta_2)^2+3(\alpha_1\beta_2\mp \alpha_2\beta_1)^2\tag{8}
a=\alpha^3-9\alpha\beta^2,\:b=3\alpha^2\beta-3\beta^3,\quad (a,b)=1,\:(\alpha,3\beta)=1\tag{9}

使用归纳法证明,当 x=1 时,公式(9)显然成立。若结论对x成立,则考虑 (px)^3=a^2+3b^2,我们的目的是找到表达式(9)。由前面的结论可有 p^3=c^3+3d^3,且有 \alpha_1\beta_1c,d满足类似(9)的关系式。与刚才的式子相乘并除以 p^6 得到(10),然后证明(10)式右侧的两项可以都是整数。若记 x^3=e^2+3f^2,则由假设知存在 \alpha_2\beta_2e,f 满足类似(9)的关系式。综合以上结论,可得到的相关结论(11),它们满足公式(9),定理得证。
x^3=(\dfrac{ac\pm 3bd}{p^3})^2+3(\dfrac{ad\mp 3bc}{p^3})^2\tag{10}
a=ec+3fd,\:b=ed-fc,\quad\alpha=\alpha_1\alpha_2+3\beta_1\beta_2,\:\beta=\alpha_2\beta_1-\alpha_1\beta_2\tag{11}

现在回过头来看式子(7)中的 z_0。当 3\nmid u 时,由 u,w 必为一奇一偶且互素(想想为什么)和 z_0 为偶数,容易有 (2u,u^2+3w^2)=1,可以假设式子(12)左侧。而由上面的结论可知(12)的右侧成立,其中最右边三项互质,故有式子(13)。而 |x_1y_1z_1|^3=|2u|=|x_0+y_0|<|x_0y_0z_0|^3。当 3\mid u 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由此我们得到了一组积单调递减的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原方程没有非平凡解。
t^3=2u,\:s^3=u^2+3w^2,\quad s=\alpha^2+3\beta^2\:t^3=2\alpha(\alpha-3\beta)(\alpha+3\beta)\tag{12}
z_1^3=2\alpha,\:x_1^3=\alpha-3\beta,\:y_1^2=\alpha+3\beta,\quad x_1^3+y_1^3=z_1^3\tag{13}

5.3 ax^2+by^2+cz^2=0

将商高方程在系数上进行扩展,得到一般性的ax^2+by^2+cz^2=0abc≠0 且无平方因子),当然我们只需研究其本原解 (x,y,z)=1。首先容易有 (a,yz)=1 ,则存在 y^{-1},z^{-1},变换 by^2 \equiv -cz^2\pmod{|a|} 得到式子(14),从而−bc|a|的二次剩余。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方程有解的一个必要条件:−bc,−ca,−ab分别是 |a|,|b|,|c| 的二次剩余。
(byz^{-1})^2\equiv -bc\pmod{|a|}\tag{14}

下面来看它们是否是方程有解的充分条件,使用的是降次法构造法。另外,利用同余方程研究不定方程也是常见方法,这里我们可以先考虑同余方程(15)。先来看降次,首先容易判断 (a,b,c)=1,则可以有式(16)。对模 |b|,|c| 也可以有类似的表达式,它们将原式表示成了两个线性表达式之积,问题也就容易转化到一次方程了。使用剩余定理可以将三个表达式的右侧统一成 (dx+ey+fz)(d'x+e'y+f'z) ,再根据同余的性质就有式(17)。
ax^2+by^2+cz^2\equiv 0\pmod{|abc|}\tag{15}
ax^2+by^2+cz^2\equiv b^{-1}((by)^2-(c'z)^2)\equiv (y+b^{-1}c'z)(by-c'z)\pmod{|a|}\tag{16}
ax^2+by^2+cz^2\equiv (dx+ey+fz)(d'x+e'y+f'z)\pmod{|abc|}\tag{17}

要使方程(15)有解,可以先讨论 dx+ey+fz\equiv 0\pmod{|abc|},使用鸽笼原理容易得知它有满足条件(18)的解x_0,y_0,z_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方程(15)的解,为方便讨论,下面假设 a>0,b<0,c<0,其它情况都可以转化为这种情况。
dx+ey+fz,\quad(0\leqslant x\leqslant\sqrt{|bc|},\:0\leqslant y\leqslant\sqrt{|ca|},\:0\leqslant z\leqslant\sqrt{|ab|})\tag{18}

现在令 E=ax_0^2+by_0^2+cz_0^2,比较容易推导出 E<ax_0^2\leqslant abcE>by_0^2+cz_0^2\geqslant -2abc ,故有 E=0E=−abc。若 E=0,我们就得到了原不定方程的解x_0,y_0,z_0。若E=−abc,则乘以 ab 再配方就有式(19),不管各项是否全为零我们都能找到原方程的解。
a(by_0+x_0z_0)^2+b(ax_0-y_0z_0)^2+c(z_0^2+ab)^2=0\tag{19}

至此充分性证明完毕,总结结论就是:ax^2+by^2+cz^2=0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bc,-ca,-ab 分别是|a|,|b|,|c|的二次剩余。

6、平方数分解

数论中一个著名的问题是把整数表示成若干个平方数之和 a=x_1^2+x_2^2+\cdots+x_n^2,平方和常出现于范数当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先把条件设定得宽松一点,假设 x_k⩾0,如果n=i时对所有a成立,则显然n=i+1时也成立,我们需要讨论有没有最小的n使得所有a都成立。当然问题还可以再做放宽,允许对有限个数不成立。当n=1时,非平方数有无穷多个,故结论不成立。当n=2时,4k+3都不能表示成两个平方和,结论也不成立。

n=3 时,高斯得到过定理:自然数能表示为3个平方和的充要条件是 a\ne 4^e(8k-1),这就说明了n=3时我们要的结论还是不成立。高斯定理的充分性比较复杂,这里仅证明必要性。首先因为x^2\equiv 0,1,4\pmod{8},所以 x_1^2+x_2^2+x_3^2\not\equiv -1\pmod{8},定理中e=0时成立(其实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n=3时结论不成立)。下面利用归纳法,当 e=i时必要性成立,如果有4^{i+1}(8k-1)=x_1^2+x_2^2+x_3^2,必然有2|x_k,从而两边可同时除以 4,这与 n=i时的必要性成立矛盾,故必要性对一切e成立。

而幸运的是,当n=4时,我们要的结论终于成立了,它就是著名的拉格朗日定理:任何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四个平方数之和(公式(20)),故也称作四平方和定理。这个定理的证明需要用到四平方和恒等式(21),两个四平方和之积也是四平方和。有了这个恒等式,我们的四平方和定理就等价于:任何素数都可以表示为四平方数之和。下面就来证明这个等价命题,注意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寻找分解式的过程。
a=x_1^2+x_2^2+x_3^2+x_4^2\tag{20}
(a_1^2+a_2^2+a_3^2+a_4^2)(b_1^2+b_2^2+b_3^2+b_4^2)=\\(a_1b_1-a_2b_2-a_3b_3-a_4b_4)^2+\\(a_1b_2+a_2b_1+a_3b_4-a_4b_3)^2+\\(a_1b_3-a_2b_4+a_3b_1+a_4b_2)^2+\\(a_1b_4+a_2b_3-a_3b_2+a_4b_1)^2\tag{21}

先来证明 x^2+y^2+1\equiv 0\pmod{p} 有解(这里的1使得表达式非零)。当x,y各自取遍0,1,\cdots,\dfrac{p-1}{2}时,x^2,-y^2-1 各自遍历 \dfrac{p+1}{2} 个不同的数,所以存在 x_0,y_0 满足x_0^2+y_0^2+1\equiv 0\pmod{p}。这个结论说明存在0<m<p使得mp=x_1^2+x_2^2+x_3^2+x_4^2有解,从这里开始,下面我们下面要不断缩小m至1。

首先如果d=(x1,x2,x3,x4)>0,则显然d^2∣m,方程两边可以约去d^2。其次如果2∣m,则四个数中必有偶数个奇数,它们可以两两组合为偶数,这样就得到式子(22)。经过以上两步如果仍有 m>1,将原式对x_k取模 m,经过前面类似的整理可以有式子(23)。式(23)和原等式相乘并根据四平方和恒等式,可以有 m'm^2p=u_1^2+u_2^2+u_3^2+u_4^2,并且由恒等式容易证明 m\mid u_k,两边除以m2,m′<m被再一次缩小。这个过程可以一直进行到m=1,这就完成了证明。
\dfrac{m}{2}p=(\dfrac{x_1+x_2}{2})^2+(\dfrac{x_1-x_2}{2})^2+(\dfrac{x_3+x_3}{2})^2+(\dfrac{x_3-x_4}{2})^2\tag{22}
m'm=y_1^2+y_2^2+y_3^2+y_4^2\quad(0<m'<m,\:0\leqslant y_k<\frac{m}{2})\tag{23}

现在我们把定理的条件加强一点,如果要求x_k>0,结论还成立吗?首先容易证明如果 4∣a,则必有4∣x_k,等式两边可以除以 4。利用这个特点并使用归纳法,可以证明2⋅4^e都不能表示为四个非零平方数之和。当把n=4放宽为n=5时,考虑的分解式(24)。当a=169+x,(x>0)时,先将x表示为4个非零平方的和,然后从式(24)中选择一个分解,最终总可以将a表示为5个非零平方之和。对于a<169,可以一一验证,除了1 7,9,10,12,15,18,33外都可以分解为5个非零平方之和。这样就有结论,除了几个特殊值外,所有整数都能表示为5个非零平方之和,当然由证明过程知道结论对n=6也是成立的(只是特殊值会不一样)。
169=13^2=12^2+5^2+12^2+4^2+3^3=11^2+4^2+4^2+4^2=10^2+6^2+4^2+4^2+1^2\tag{24}

在理解了上述介绍之后,可以尝试着思考下如下这个问题:
• 给出a=2^k时的全部解。并由此证明有无穷多个a使得方程不存在(x1,x2,x3,x4)=1的解,有无穷多个a使得方程不存在x_k互不相等的解。

高斯定理给出了n=3 时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现在来看n=2时的情景,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先来看素数的情况 p=x^2+y^2,显然它有解时必定有p=2p=4k+1。而当p=4k+1时,−1是p的二次剩余,所以x^2+1≡0有解。使用和四平方和定理完全一样的方法(当然也得益于平方和恒等式:平方和之积也是平方和),可以构造出 p=x_0^2+y_0^2

现在回到一般整数a=d^2m,其中m无平方因子。由刚才的结论与平方和恒等式,如果m不含素因子4k+3,则它必定能表示为平方和。反之如果m能表示为x_0^2+y_0^2,则它的任何素因子满足x_0^2+y_0^2\equiv 0(\mod p),故必有p=2p=4k+1。总结以上就有结论:a=d^2m 可分解为二平方和的充要条件是m不含素因子4k+3

n=2时,可以提一个跟严格的问题:方程何时有(x,y)=1的解。其实刚才的证明中已经看出,首先奇素数因子只能为p=4k+1,另外容易证明 4\nmid a。反之如果p=2p=4k+3,前面的证明中已经表示它能表示为二互素数的平方和。接下来用归纳法可知该结果对p^e也成立,用类似方法也能得到p^e的组合还是成立。这样就得到结论:整数可分解为二互素数的平方和的充要条件是:不含因子4和4k+3

顺便提一下,对p=x^2+y^2有解的条件,还有一个更通用的证法。首先同样有必要条件\left(\dfrac{-1}{p}\right)=1,下面来证充分性。证明的主要思路还是构造法,对s^2\equiv -1\pmod{p}的解s_0,先来构造x_0\equiv s_0y_0\pmod{p}。方法很简单,限定(0\leqslant x,y<\sqrt p),则x−s_0y必有模p相等的两个数,相减即得x_0\equiv s_0y_0\pmod{p}。然后自然就有x_0^2+y_0^2\equiv 0\pmod{p},又因为 x_0^2+y_0^2<2p^2,所以就有x_0^2+y_0^2=p。同样的证法也可以得到x^2+dy^2=p,(d=2,3)有解的充要条件是\left(\dfrac{d}{p}\right)=1,但要注意d越大,要排除的情况越多,结论不一定成立。最后思考一些问题:
  • 求证不能表示为整数平方和的整数也不能表示为有理数的平方和,并讨论有理数能表示为有理数平方和的充要条件;
  • 证明p=x^2+y^2的正解唯一。

7、佩尔方程

最后再来看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佩尔(Pell)方程 x^2-dy^2=\pm 1,其中d为非平方正数。方程经过整理可以得到表达式(25),它表示\dfrac{x}{y}\sqrt{d}的近似分数。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连分数,尤其是其精度误差,也许只有连分数能达到,下面就来证明这一猜测。令\dfrac{p_k}{q_k}表示\sqrt{d}的第k个连分数,x_0,y_0是方程的一组正解。

\left|\dfrac{x}{y}-\sqrt{d}\right| =\dfrac{1}{y^2(\dfrac{x}{y}+\sqrt{d})}\leqslant\dfrac{1}{2y^2}\tag{25}

首先假设q_k\leqslant y_0<q_{k+1},由y_0<q^{k+1}并根据渐进连分数的性质有\left|\sqrt{d}q_k-p_k\right|\leqslant\left|\sqrt{d}y_0-x_0\right|,从而\left|\sqrt{d}-\dfrac{p_k}{q_k}\right|<\dfrac{1}{2y_0q_k}。如果y_0≠q_k,仅从分数的性质容易得到\left|\dfrac{p_k}{q_k}-\dfrac{x_0}{y_0}\right|\geqslant \dfrac{1}{y_0q_k},而另一方面有式子(26),结合这两个式子可有y_0<q_k,矛盾。所以必定有y=q_k,接下来容易得到x_0=p_k,从而我们知道方程的解必定是的渐进连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left|\dfrac{p_k}{q_k}-\dfrac{x_0}{y_0}\right|\leqslant\left|\sqrt{d}-\dfrac{p_k}{q_k}\right|+\left|\sqrt{d}-\dfrac{x_0}{y_0}\right|<\dfrac{1}{2y_0q_k}+\dfrac{1}{2y_0^2}\tag{26}

下面就从这些渐进分数中寻找方程的解,通过计算渐进分数,可以得到p_k^2-dq_k^2=(-1)^kb_k,其中b_k为余部的分母(参考课本)。并且从推导过程中可以得到b_k仅在c\mid k时为1而不可能为−1,其中c为连分数的循环周期。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方程的所有解为p_{hc},q_{hc},但要注意方程的值只能取±1其一,规律也是明显的,以后不加区分。

到这里为止,我们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但方程的解其实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表达方法,从方程本身的特点出发,也许还能有进一步的结论。方程的一大特点是等式值为±1,而左边是两个共轭数p_k+\sqrt{d}q_k,p_k-\sqrt{d}q_k之积。不妨把方程的解与复数x_k=p_{kc}+\sqrt{d}q_{kc}一一对应起来,由刚才的讨论可知任何满足x\bar{x}=\pm 1的x都是方程的解,并且x_k都是方程的解。这样我们自然要问,是否每个x_k都可以表示为 x_1 的幂?

如果有 x_1^k<x_m<x_1^{k+1},则有 1<x_mx_1^{-k}<x_1,而容易证x_mx_1^{-k}=x_m(\pm \bar{x}_1^k)也是方程的解。但方程不可能有比x_1小的解,矛盾,故必然有x_k=x^k_1,即方程的所有解都可以与表达式(27)中的复数一一对应。这样只要知道第一组解,就可以得到所有解,第一组解可以通过简单的遍历尝试得到,有些书上还给出了一定范围内的解的表,可供查阅。
p_{kc}+\sqrt{d}q_{kc}=(p_c+\sqrt{d}q_c)^k\tag{27}
  
  最后来考虑一下下面这几个问题:

• 求证p=4k+1时,讨论x^2-py^2=\pm 1最小解下方程的取值;

• 不使用连分数理论讨论方程x^2-dy^2=1,先证明存在m使得x^2-dy^2=m有无穷多解,然后证明x^2-dy^2=1有解,最后证(x_1+\sqrt{p}y_1)^k是所有解;

• 使用佩尔方程证明,如果x^2-dy^2=n有解,则有无穷多组解;

• 证明若佩尔方程x^2-dy^2=1的解满足x_0>\dfrac{y_0^2}{2}-1,则它是最小解。

至此,到这儿。我们要介绍的初等数论的理论部分就结束了,后面几篇会跟着介绍下初等数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