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古人的送别方式

    --PIXIU小品文


  古人是怎么送别的?大体来说有三种: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和音乐送别。这些风俗流行了几千年,衍生出一系列名诗名曲和感人的故事。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有李叔同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下面,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或风雅,或悲壮”地说再见的。

  一、折柳送别

  在一个烟雾飘渺的早晨,送行的人从路边折下一枝柳条,送给了要远行的人,叮嘱道:“此去经年,山高路遥,不知何时相见,一路要小心。”远行的人答:“请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到了地方就报平安。”双方拱手作别后,他就转身消失在了茫茫天际,送行的人则在风中久久遥望。这就是折柳送别的场面。

  这个习俗萌芽于西周民间,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是在汉代,至唐代已极为盛行。分离的地点没有柳树,人们也会提前备好柳枝,在真正离别的那一刻,献上这充满仪式感的美物。

  张九龄说:“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一枝清新的小柳条,为原本落寞的离别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吴文英说:“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一片绿荫却要把你我分开,那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啊!

  亲友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有三层寓意:第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能表示挽留之意。“我送你一个小柳条,代表着想把你留下来,舍不得让你走呀!”第二是寄托了一种祝愿。柳树的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到土里就能成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赠柳是希望远行的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在异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第三、代表了一种惜别怀远的意象,取意于《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条柔美修长,妩媚怜人,飞絮漫漫,很容易唤起离人的思绪。故“折柳”成了送别的代名词。

  折柳相赠,可以说是最实惠又富有诗意的送别方式,不用花钱,却能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对远行的人来说,一边吟唱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句子,一边看着手里的柳条,睹物思人,又怎么不会想起故乡和亲人,从而让孤独的旅途获得一份心灵上的温暖与慰籍呢?

  王之涣和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是杨柳勃发的春天。他有感而发,写下《送别》诗:“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御河两岸,杨柳青青,远远望去,人们都拥挤着去折路边的柳枝,那都是在经历离别之苦啊!一个“苦”字,既道出了想折柳又拥挤不堪的苦衷,又衬托出诗人踯躅徘徊、不忍离去的复杂心绪。

  也许是因为折柳送别太美,太风雅,寄托了太多的情思,它还引出许多美好的概念、意象和感人故事。

  第一、以“折杨柳”为题的诗文大量涌现,催生了送别曲《折杨柳》,成就了词牌名《杨柳枝》。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书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南朝诗人萧纲创作的曲子《折杨柳》,饱含了多少说不清道不尽、委婉缠绵的离愁。

  想当年,李白来到洛阳,在夜深人静月茫茫之际,突然听到了笛曲《折杨柳》,不禁感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试想在异地他乡,夜里听到这样的离别曲子,有谁不会勾起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呢?

  唐开元年间,《折杨柳》被编入教坊曲,最终成就了词牌名《杨柳枝》《杨柳枝词》。其中,最知名的是刘禹锡的九首《杨柳枝词》,其中之一是:“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第二、由折柳引出的三个特殊地点:南浦、灞桥、隋堤。

  南浦,在今天的重庆,古时设有南浦县、南浦州、南浦郡。南浦代表送别,是由白居易的《南浦别》而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凄凄南浦,袅袅西风,在此一别就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回头看一次,肝肠就断一次!后世遂用“南浦”表示离别。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句,可见南浦的含义已经得到了扩展,扩展为“南面的水滨”。

  灞桥,在长安城东的灞水之上,是向东进出长安(今西安)的必经之路。从汉代起,灞水两岸遍植杨柳,人们把客人送到这里,折柳相赠,然后就得分手了。久而久之,灞桥便成了送别的代称。仅《全唐诗》中歌咏灞桥(灞水、灞河、灞陵)的诗篇就多达114首。

  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写的是一种让人们不要急着离开,暂且在灞桥的驿站多住一宿的劝告。

  杜甫吟道:“只道梅花发,哪知柳亦新。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吟的是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淡淡的哀愁。

  韦庄唱道:“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唱的是一种有管弦而不忍听,只觉声声断肠;对金杯而不能饮,滴滴伤心的凄婉。

  戴叔伦咏道:“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积梦江湖阔,亿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咏的是一种离家后对难弟贫兄的惦念和不放心。

  李白叹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连一向以浪漫与豪迈著称的李白,在离别面前也不得不伤怀。

  灞桥,这座久负盛名的古桥,曾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咏叹;桥边的垂柳,又让多少迁客为之断肠;那桥下日夜东流的灞水,又让多少离情别绪,变得绵绵无绝期。所以,灞桥又称“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

  隋堤,原本是隋朝大运河的一段河堤。隋炀帝开通济渠后,在渠旁辟出御道,西自黄河,东至淮河,植柳成行,这里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地点。刘禹锡说:“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描绘的就是隋堤的春天,柳絮飘飞如雪,漫漫长堤,烟云渺然的景象。这便是“隋堤烟柳”之美。

  宋代词人周邦彦也借着隋堤,把心里的离愁渲染了一番,渲染的萦回曲折,似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间:“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由此可见,南浦、灞桥、隋堤,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地点,而南浦云、灞桥柳、隋堤柳,也不再是简单的实物,它们都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与色彩,兼有离别、伤春和相思的意象。

  其实,由折柳延伸出的意象词非常多,比如柳岸、柳絮、柳丝、柳枝、柳阴、柳色、柳绵、柳花、杨花、烟柳、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它们往往与芳草、落花、杜鹃等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悠远美好庞大的意象群,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第三、因折柳太盛,引出的奇妙话题。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灞桥附近的柳条都快让人们折光了。为此,白居易一边说:“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要是把长柳折尽,连春风也会减色啊;一边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大家要手下留情,别忘了给别人留几枝。

  长柳无法折到,短的行吗?行。诗人孟郊解释的很妙:“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美好的青春在人的一生里只占了很小的一段,而无法预料的离别却贯穿了我们一生。千万不要嫌柳条太短,那里面同样饱含着长长的相思之情啊!

  如果长柳、短枝都折不到,怎么办?那就“攀花”吧。采些花草,赠给远行的人,在唐代也颇为流行。戴叔伦《送吕少府》诗云:“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可见,因为路边没有柳树,他随手折了桐花送给友人。

  送梅花可以吗?也不错。北魏诗人陆凯说:“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的早春时节,也没什么能送的,就送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赠一朵白云,如何?南朝隐者陶弘景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隐居在山中,这里有许多白云,可惜它们只适合做愉悦心灵的寄物,我却无法送给您。

  什么也不送,可以吗?只要感情深,什么都是真。唐朝诗人贯休冒着雨,把一位僧人好友送到了江边,说:“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他没有冲到雨里折柳,但他相信自己对朋友的真情,如松柏一般坚定。

  这就是由折柳引发的诸多故事。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古人很雅,很了不起,佷有情调又十分浪漫呢? 反观现代人,似乎缺了这份雅兴。

  二、饮酒饯别

  饮酒饯别,就是安排宴席,喝酒送行。它源于先秦时流行的一种叫作“祖”的祀礼风俗。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长途远行时,或骑马骑驴,或坐车坐船,山河阻障,露宿风餐,面临各种危险,什么时候能回家也是遥遥无期,所以人们在上路前,往往要举行一场小型的祭祀仪式,祈求远行的人无灾无难,一路平安。从陆路出发的要祭路神,从水路出发的要祭河神,祭祀之后才正式启程。这个风俗叫“祖饯”。后来,人们干脆把设宴送行也叫作“祖饯”,又称“祖行”,简称“祖”。

  “祖行”,有一套成熟的仪式和流程,大多是在驿馆内或者路边设帐,摆上酒筵,为亲友送行,因而又称为“祖帐、祖席、祖筵、帐饮”。柳永的《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意思就是,在郊野张设帷帐,设宴送别,不想走,可船家一个劲儿的催促,“别喝了,天不早了!”

  这一习俗在唐代文人中非常盛行。只要有人远行,不论是出游、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被贬、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这首《留别金陵诸公》诗,说的就是李白离开南京,准备到庐山时,被友人们“祖”了一场。被“祖”的时间是暮春5月,地方呢?金陵城西的白下亭。

  如果远行前,连一个“祖”你的人都没有,那就惨了,说明人品有问题。

      李白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朋友遍天下。他离开南京时,应该是被“祖”过多次的,另一个场景是《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绵绵柳花被风吹起,酒店里清香满屋。吴地的女子送上新酿的美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朋友们都赶来为我送行。不管是被送之人,还是送行的,人人都是频频举杯,在欲走还留之间痛饮着各自的悲欢。请你们问问那东流之水,和我们这里绵绵的离情别意比起来,究竟谁短谁长?

  唐僧出发到西天取经时,也被人隆重地“祖”过。他是僧人,能喝酒吗?让我们看看唐王李世民是如何给唐僧送行的。

  李世民举办了一场非常盛大的送别仪式,他把唐僧封为御弟,赐号“三藏”,又献上一杯素酒(低度酒)。唐僧说:“酒是僧家第一戒,再说贫僧也不会饮酒啊。”太宗拉着他的手,劝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正要喝,唐王又在杯里加了一撮黄土,说:“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希望你取得真经后,不要忘了故土家乡,不要留恋他国,早日归来啊!

  由上面的内容可见,唐僧不但喝了酒,还被当朝皇帝隆重地“祖”了一番。当然,这是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故事,不一定属实,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饮酒饯别”的神圣感,还有太宗对唐僧的一片敬重。  

  三音乐相送

  音乐相送,主要有踏歌送行、击筑送行、击鼓送行等方式。

      踏歌送行,最著名的例子是汪伦踏歌送李白的故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说,他登上小船刚要启程,忽听岸上传来阵阵歌声,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厚啊。

  踏歌,其实是唐朝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远在汉代就已兴起,风行于世是从唐朝起始的。踏歌,又称跳歌、打歌,大家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用脚踏地,踩出相应的拍子。我们可以想象到李白离开时的场景,阳光明媚的早晨,浓荫密布的堤岸,清新的泥土气息,明澈如镜的桃花潭水映着天上的白云和周边的景致,李白正要离开,远处忽然传来阵阵歌声。那是汪伦带着村民,唱着歌,排着队,踏着舞,前来为李白送行,这场面能不让人感动吗?

  传说,汪伦和李白其实没那么熟,他只是李白的众多狂热粉丝之一。汪伦是安徽黄山人,后来做了泾县县令,是当地有名的豪绅,家财丰厚。他从小就喜爱诗词,尤爱李白的作品。为了见到李白,汪伦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天宝年间,他听说李白在叔父李阳冰家中旅居,离自己不远,顿时大喜过望。于是马上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看到这几句话,李白的心中一亮,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十里桃花绵延,美不胜收;万家酒店相接,酒香扑鼻。李白便欣然而至。二人见面后,汪伦也就不再隐瞒了,解释说:“离这儿十里,有一个桃花渡口。桃花潭只是一个地名,并无桃花;万家酒店呢?这里也没有一万家酒店,是店主人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汪伦每天以美酒相待,李白也感到了汪伦的真情实意,可他并不想久留,就选择了偷偷离开。在一个清晨,李白出了房门,直奔桃花潭的船家。他刚刚踏上行船,突然听到岸上传来阵阵歌声。原来是汪伦带了一队村民,唱着跳着,前来为他送行。挑来两坛子酒,还送了李白“八匹良驹,十段官锦”。这些礼物有多贵重呢?当时,一匹好马相当于一辆豪车,而官锦本来就十分昂贵。放在现代,也是大手笔。

  为了感谢汪伦的盛情,李白即兴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赠汪伦》的创作背景。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真的,汪伦对李白是相当地好,好的掏心掏肺。

  如果说“踏歌送别”是浪漫的、美好的、喜庆的,那么“击筑送别”就是它的反面,是激越的、悲壮的、决绝的。

  说到击筑[zhù]送别,我们不得不说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秦始皇灭了韩、赵两国后,剑峰直指燕国。燕国的太子丹自知不是强秦的对手,决定请人刺杀秦王,以挽救国家的危局。

  太子丹上门请求贤士田光,让他引荐卫国的刺客荆轲。告别时,他对田光说:“这是救国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把荆轲引荐给太子丹后,为了表示自己能保守秘密,自刎而死。

  荆轲提出:“刺杀秦王,我需要四样东西:第一是督亢的地图(燕国最富饶之地,秦王已垂涎多年),唯有把督亢献给秦王,才能获得信任。第二、得力助手。第三、削铁如泥的匕首。第四、樊於期的人头。”

  太子丹说:“其他的都好办,唯有樊将军当年穷途末路来投靠我,我不忍心杀他。”

  樊於期是什么人呢?他原本是秦国大将,率兵伐赵失败后,畏罪逃往燕国。秦王把他的父母、宗族全部诛杀,又悬赏金千斤、邑万家,要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私下拜访了樊於期,问:“将军曾为秦王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他对将军太刻毒了,您想报仇吗?”樊於期涕泪长叹:“我每次一想到秦王,都恨入骨髓,真想跟他同归于尽!有什么办法报仇吗?”

  樊於期再三询问,荆轲才说:“我想去刺杀秦王,可是没有接近他的机会。如果能得到将军的头……”随即,樊於期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把匕首藏在地图里,以侠士秦舞阳为助手,前去完成使命。临行这一天,太子丹和门客们都身穿白衣,为荆轲送行,一直送到易水(今河北易县)北岸,最后相互诀别。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永别。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亲自击筑(古乐器),荆轲和着拍子唱起《易水歌》,到变声处,听者都强忍着泪水。当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众人皆嗔目,怒发冲冠,怒眼都快睁裂了,头发向上竖起,帽子都快被顶掉了。

  荆轲接过太子丹送上的酒,一饮而尽,然后策马前去,再没回头。

  看了上面的故事,您会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和汪伦踏歌送李白的气氛完全不一样?这就是音乐给送别带来的强大感染力。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应该是古代历史上最悲壮的送别。800多年后,初唐诗人骆宾王在易水之滨与朋友相别时,慨然叹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古代,还有击鼓送别的方式,亲友们会在河边架起鼓,给远行的人送别。出征时,也有击鼓送别、喝壮行酒的习俗。将士们举碗豪饮后,将手里的碗往地上使劲一摔,掉头而去,以表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摔碗酒”的来历。如今,在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等地的景区里,都有这种表演。一摔,摔出个碎碎平安;二摔,摔出个富贵吉祥;三摔,摔出个家庭和睦;四摔,摔出个步步高升;五摔,摔出个财源广进。如今摔碗酒的寓意,已和旧日大不相同。

  清晨、日暮、酒楼、郊野、长亭、古道、都门外、江畔边,人们用诗篇、美酒、歌声和音乐,装点了一场场送别的悲欢离合。那么,在送别时,一般会唱什么歌呢?

  通常说来,有骊歌、劳歌、《阳关曲》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阳关曲》,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关它的艺术价值,我们会在后面专门介绍,

  骊歌,泛指离别的歌,亦称离歌、鹂歌。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说:“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中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正当今夕断肠处,鹂歌愁绝不忍听”。

  劳歌,本是指劳作者之歌,或者在劳劳亭(古代南京著名的长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了送别歌的代称。大书法家张旭有《清溪泛舟》诗:“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晚唐诗人许浑,早年屡试不中,42岁考中进士,中途隐退,后又出山,当过睦、郢二州刺史。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送别,在《谢亭送别》诗中说:“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唱罢送别的歌,喝尽送别的酒,朋友也要解舟远行了。唯余青山肃穆、红叶飘飞,还有湍急的流水一波一波勾起无限的回忆。等我酒醒时,发现太阳已经落山,朋友早已远去。我独自走下西楼,在暮雨冷风里,徘徊四顾,怅然若失。

  四、送别的地点

  走陆路的,大多在长亭、短亭、桥头或大堤送别。走水路的,则在渡口送别。

  1、长亭送别。

  长亭,是古代设在路边的亭舍。“长亭”成为送别的一个意象词,最早出自于李白的《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最早是军事站,后成了地方管理站,最后才演变为供人们休息和送行的地方。(1)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相当于现在的边防站。《墨子》一书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2)秦汉时期,亭成为地方的治安机构。三十里一传,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意思是大约每30里设一个驿站(骑马运送为“驿”,驾车运送称为“传”),每10里设一长亭,每5里设一短亭,负责给驿站的信使们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3)魏晋南北朝时期,亭逐渐被驿站取代,但之后亭和驿也废弃不用了,演变为建在路边的公家房舍,供行人休憩和送行饯别。因此,“十里长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为送别的代名词。

  宋代词人晏几道有“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林逋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相别时,恨叹:“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诗里说的送别地点都是在郊外的长亭。李叔同的《送别》歌也沿用了“长亭送别”的意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和短亭有什么区别?何为离亭?(1)短亭,是指旧时设在城外大道旁、离城5里以内的亭舍。(2)长亭,指的是离城5里以外的亭舍。秦汉时期,约每10里设一长亭,亭有亭长。比如汉高祖刘邦曾当过泗水亭的亭长(泗水一带的治安官),他后来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3)离亭指什么?古代的亭按离城距离,俗称三里亭、五里亭、十里亭等,主人送别重要客人时,为了表达敬意,应该出城送到更多的驿站,所以叫离亭,越重要的客人应该送的越远。

  宋代徐昌图有《临江仙》词:“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意思是说,“在郊外的长亭分手后,亲友们已经返回,我带着酒意向西出发。一阵冷风吹过,我怎么突然觉得自己就像是在风中飘泊的蓬草一样呢?漫漫人生,是那样地孤独无根。”

      当然,除了长亭,酒楼或倚城临江的其他楼阁也是送别的好去处。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时,发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感叹。他在宣州的谢朓楼送别叔叔李云(时任校书郎)时,再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王昌龄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芙蓉楼送辛渐时,写下名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杜甫曾在仲宣楼送别王郎时,写下短歌行:“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长亭也好,其他亭台楼阁也好,既可遮蔽风雨,又可登览送别。黄鹤楼(今湖北武汉)、仲宣楼(湖北襄城东南)、晴川阁和岳阳楼,并称“楚天四大名楼”。在这些地方,诞生了许多传诵千古的送别名篇。

  2、渡口送别

  古代,水边送别的地点在哪里呢?

  一曰:渭阳,即渭水之北。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渭阳》里:“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秦康公从雍城(秦都)出发,送舅舅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转眼到了渭水之阳,马上要分别了,他该把什么礼物送给舅舅呢?一辆大车,四匹黄马。这里有秦康公祝福晋文公能快快回国,当上国君之意。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表明了秦晋两国在政治上的亲密关系。秦国和晋国的国君是甥舅关系,故后世有“秦晋之好”一说。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被誉为“送别之祖”。由此,谓阳成了水边送别的意象词。

  杜甫说:“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阳情”。杜牧说:“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明代王韦说:“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

  二曰:南浦,这是另外一个水边送别地。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此不再多言。南浦一词,最早源自屈原的《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我牵着美人的手,一直送到南浦的渡口才依依惜别。

  显而易见,南浦与渭阳,异曲同工,都指代水边送别。

  五、送别的时间

  清晨或傍晚,多为傍晚。为何这样?或许与唐人的就餐习惯有关。唐朝人习惯一天吃两顿饭,上午9:00-10:00为一天的第一餐,名曰“朝食(早餐)”;下午15:00-16:00为第二餐,叫作“晡食(晚餐)”,故送别多选在傍晚。

  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说的是韩愈被贬后,友人们在傍晚为他送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在雨后的早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的早晨,一场春雨过后,空气变得十分清新,青青的客舍掩映在翠绿的柳色中。临别之际,我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老朋友,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你就难以遇到故人了。

      此诗一出,人人争相吟诵,马上有乐工为它谱了曲子。因为诗里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叫《渭城曲》《阳关曲》。之后,它便成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离歌经典。

  为什么?因为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几乎涵盖了送别的全部要素:依依不舍的柳,斟满感情的酒,还有“不散的离歌”;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地点是渭城,环境是雨后。雨刚停,友人就要启程,能不伤感吗?

      元二是谁?他是王维的好友,本名元常,懂兵法,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他出使安西时,王维写下这首送别诗。安西(安西都护府的府治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距离渭城有2000余里之遥。从诗的寓意看,背后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有对朋友一路珍重的祝愿,更包含了对远行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微体贴,读起来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王维的伟大之处。

        编成曲子后,因为歌词太短,只有四句,所以在唱的时候,从第二句开始,每唱一句就会再叠唱一遍,所以又叫《阳关三叠》,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咽咽难语。

  六、送别时赠什么东西?

  1、互赠诗词。可以自己作诗,也可引用他人的诗,其间或抒发离别之情,或相互劝勉,或寄托理想抱负。

  2、赠送礼物。通常会送一些有意义的礼物,如书贴、字画、剑器、文房四宝等。“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给友人的就是宝剑,送剑的意义不在名贵,而在于一片赤诚之心。送扇子也很常见,因为扇子通常会刻上诗词或画像,随身携带,以表达彼此之间的关心和惦念。而现代人的浪漫就不足了,更倾向于送一些实用的礼物,比如鲜花、巧克力、手表等。

  3、互赠亲笔信。在古代,亲笔信是一种珍贵而无价的礼物。这些信件通常会记录下彼时的友谊,成为历史的见证。比如白居易和元稹、韩愈和柳宗元的书信往来,都是珍贵的史料。

  七、送别之最

  1、最感人的送别。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南蛮之地)后,因为不能亲自相送,在遥远的他乡寄去了这首送别诗。只语之间,他对王昌龄远离中原,遭贬受难的关心、同情与惋惜,不是到诗的最后两句才流露出来的,从开头的第一个词“杨花”就定了调。“我把心里的忧愁都寄托给了明月,希望它能随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啊”,王昌龄在半路上收到此诗后,能不感动吗?

  2、最愁苦的送别。唐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扬子江头柳絮纷飞,驿亭前晚风阵阵,远处传来暮笛几声。老朋友,你该南去潇湘大地了,而我要北上京城长安,咱俩一南一北,各奔东西,真是没有办法啊!

  3、最豪迈的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咱们别像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谁让我们都是身不由己、宦海奔波之人呢?王勃的气度不大吗?

  4、最漫长的送别。《世说新语》载,东汉郑玄应诏前往袁绍帐下做官,亲友前来送行,到场的300多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每个人都上来敬了一杯,郑玄饮酒300余杯,从早晨一直喝到晚上,喝了一整天才结束,没点酒量行吗?

  5、最隆重的送别。莫若贺知章86岁退休还乡时,玄宗李隆基组织的送别,场面之大、规格之盛、礼遇之高,为世少有。

  隆重到什么样呢?(1)皇帝送行,百官陪列。在京的达官贵人几乎全都参加了,上至皇帝、太子,下至宰相王候、文武百官达百余人。在长安东门外,所搭帐篷绵延了十几里。(2)玄宗赠诗,朝臣唱和。玄宗带头赋诗一首,之后他大概觉得一首诗无以表达不舍,又写了一首。接着,人人唱和,连一向被张九龄认为胸无点墨的宰相李林甫都也不得不写诗祝贺。(3)屡增财物,钦赐镜湖。临行时,玄宗又犹豫了,光有赠诗咋能行,又让户部赠以金银、帛缎。之后,还是觉得不够表达心意,干脆把贺知章老家镜湖的剡(shàn)溪一曲,赐作放生池。(4)太子远送,依依难别。玄宗又命太子李亨率百官,把贺知章送至长安东门外十里。(5)提拔其子,奉老以亲。玄宗还把贺知章的儿子贺曾子,提拔为会稽郡司马,让他好生侍养老父。

  看了上面的内容,是不是心潮澎湃,羡慕不已,觉得自己退休了也能这样风光就好了?其实,贺知章受到如此无以伦比的礼遇,在唐代甚至是中国古代史上也仅此一例。

  7、最无奈的送别。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我刚刚送走了春天,如今又要送你离开。你要是能在江南追上她,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啊!

      8、最痛心的离别。

      友人已经走了,望不见踪影。怎么办?唯有感叹。如果是早春送行,便会感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如果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送别,就会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之叹。若行人乘的是马,则会感叹:“落日故人情,萧萧班马鸣”。如果行人的舟船渐渐远去,一开始可能还只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的暗叹,最后就成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长叹。

      感叹之余,还能做点儿什么呢?我们看看刘备是怎么办的:

      《三国演义》里有刘备在长亭为徐庶送行的故事,两人泣别后,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徐庶的字)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刘备为了能看到徐庶远去的身影,竟然令手下人把挡了自己视线的树林子全部砍倒伐去,这是多么痛彻心扉的不舍啊!正是通过这个十分悲情的送别场面,昭示了刘备求贤若渴、复兴汉室的决心,留给后世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同时,也成就了刘备后来“招伏龙、引凤雏,入蜀建国、众志成城、与魏吴抗争、三分天下“的基业。可惜,幼主不济,阿斗难扶,让诸葛亮“出身未竭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七出祁山,病逝五丈原,多么的遗憾与无奈!

      刘备,提枪打仗不强,运筹帷幄不够,兵强马壮又没有,却有一个极厉害的本领:非常会收买人心。徐庶是孝子,老妈被曹操偷偷接走,他只得入曹营。走之前,他说自己不能为使君效力太遗憾,于是让刘备尽快去请两大谋士凤雏(庞统)、伏龙(诸葛亮)。他还向刘备发誓说,永远不献一计。后来,献了终身一计:让曹操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结果有了“火烧连营”的故事。刘备,太会笼络人心!不管真假,说明作者罗贯中很厉害,非常会写故事。他把故事演义的有血有肉,一计接一计,形成了连环套,极为瑰丽传神!

  9、最有才的送别。宋朝有一个礼部属官,名叫李之问,和都城的名妓聂胜琼相爱。李之问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他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此,李之问大为感动,遂又停留了一些日子。

  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又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在半路上收到诗,便藏在了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这首《鹧鸪天·寄李之问》后,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夫君赶紧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诗是这样写的: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