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白话解释(含问题解答)

《论语》雍也篇第六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白话解释】冉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说:冉雍为人宽宏大量,做事简明不烦扰,庄严不轻率,有君子的气度风范,可以使他从政(凡从政者皆可以南面称之)。

【章旨】此章称弟子冉雍的德行。

问题:1.若说南面之才是能办政治,孔子很多弟子可使南面,何独仲弓?

2.若说南面之才是能为诸侯治国,孔子会鼓励弟子有这样的野心吗?

3.仲弓为季氏宰,也看不出有南面之才的样子,不是吗?

4.荀子将孔子与仲弓并列,是用什么观点才独赞?

第二章

【经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字词解释】大:读tài,太。

【白话解释】

子桑伯子,一说子桑是秦大夫,一说孔子所见的伯子,还有一说是庄子所称的子桑户,均难以考定。

本章仲弓(冉雍字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可以使他从政吗?孔子答说:他可以办政治,因为他办事能够简明,政事如果简明,人民就容易跟从。但如何办事简明,孔子未详说。仲弓于是阐明「简」字的要义,即为政者自居于敬慎,事事不苟且,不敢怠慢,一旦实行,则简而不繁,用这样来治理人民是可以的。若为政者自己居心简约,处处深怕多事,不肯竭尽全力,而行事也只贪图简约,事事敷衍塞责,不切实际,这样未免太过于简,政治就会荒废。孔子觉得冉雍的言论很对,故说:冉雍啊!你说的没错。

【章旨】此章明行简之法。

问题:1.什么样的形象最能说居敬?

2.在尧舜时期,人才辈出大家公心治国,领导者可以用行简来治国,在乱世与现今复杂的社会用行简来治国,岂不是自害害他?

3.居简行简到底对不对?

第三章

【经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白话解释】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对哀公说:我的弟子中有一名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他不会迁怒,动怒时,即自知怒气是烦恼,能忍住,不使怒气发展。又能不贰过,如犯某种过失,一定能察觉,而且不再犯同样的过失。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的成果。但不幸四十一岁就短命而亡,今日之下,没有听说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了。

【章旨】此章称颜回之德,不但痛惜颜回之死,又叹好学之难得。

问题:1.不迁怒不贰过跟好学有什么关系?

2.为何还要加今也则亡这么感伤的话呢?

3.颜子的好学是孔子所见,此处应该说今也未见好学,不是吗?

4.孔门座下真的没有好学之人吗?曾子听了会不会伤心?

5.孔门之外的读书人听了会不会很受伤,孔子说话会不会得罪这一批人?

第四章

【经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字词解释】

庾:yǔ,包咸注:“十六斗曰庾。”戴震论语补注:“二斗四升曰庾。”

秉:bǐng,融注:“十六斛为秉,五秉合为八十斛。”

衣:yì,穿,动词。

【白话解释】子华,是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长于外交礼仪。

冉子依郑玄注,就是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本章可能是冉有的学生所记,所以称冉子。孔子过世时,担任司仪主持丧礼的就是冉有。

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特别向孔子请求一笔安家费。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粟,即六斗四升的粟(带壳的米称粟,当时这笔安家费是指粮食而言。)冉有嫌少,请孔子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一釜之外,再给他一庾粟,即再加两斗四升。冉有还是嫌少,于是冉有就拿自己的粟五秉,即八百斗的粮食,赠送给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去齐国的时候,乘的是肥马所驾的车,穿的是轻软的衣裘。我曾听说,君子救人急难,不要拿财富给富有的人,使其富上加富。救人之急是善事,以财富给富有的人则无可称赞颂扬。子华既然乘驾肥马、衣穿轻裘,足见其富有,他的母亲在家中不会贫困,冉有给他母亲五秉粟,确实太多,故孔子不赞同。此虽训斥冉有,亦足以见孔子周济之道。

【章旨】此章论君子当救济穷困、周济急难,不当使人富上更富。

问题:1.子华使于齐应该是国君所派,如何是孔子决定给多少出差费?

2.冉求为什么可以决定多给,他不是僭越职权了?

3.国家给俸禄给奖金给出差费,是依能力难道依贫富吗?

4.如此富人就该倒霉,薪水要少领一些,奖金也要少领,不是吗?

5.所以公务员考量给待遇时,也要依他家的经济状况,这是给待遇的标准吗?

第五章

【经文】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字词解释】毋:wú,不可以。

【白话解释】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六岁。家境贫穷,而乐于求道。孔子当鲁司寇时,原思是他的家臣。

原思为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斗粟,他推辞不肯接受。孔子说:不可推辞,你如果有多余,可赠送给你行政区域的邻里或是分给宗族。

【章旨】本章与上章合观,可知圣人执两用中之道也。原宪是弟子中最穷者,而且所领的是常禄,故不许辞。子华使齐,家不穷困,故责冉有多给。冉有多给是过,原宪推辞所得的俸禄是不及。圣人处理事情是用中道,不会过与不及。

问题:1.原思贫困,为孔子家邑宰,连薪水都不要,是不想活了吗?

2.一个人连薪水都不要,他到底是什么心态?

3.孔子说他一定要领,并且可以去救济邻里乡党中的穷人,这话有何深意?

4.原思是倔强之人,孔子过世后他可以隐居草泽间,本章他会不会拧起来,最后没有领薪水?

第六章

【经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字词解释】骍:xīng,红色的。角:头角长得周全端正。

【白话解释】仲弓在当季氏的家宰,特别向孔子请问选用人才之道。孔子对仲弓说:犁牛所生的小孩,是红色的,而且头角长得周全端正,是祭祀时最佳的牺牲之选,即使不能用于祭祀上帝,一定可以用于祭祀山川之神。孔子以此比喻告诉仲弓,从政须揽人才,选才不论他家的名望、声势、背景,不论他的父亲是良善的还是腐败的,而是要看他这个人贤或不贤,就像是犁牛虽然是专门耕田的,不符合祭祀的资格,但犁牛的小孩若具备祭祀牺牲之牛的条件,依然可选为牺牲之牛用于祭祀。

【章旨】此章记孔子与仲弓泛论用人之道,不论出身,但论德学。

问题:1.仲弓为季氏宰,孔子告诉他用人之道,这有什么难得的?

2.这样的用人之道,难道仲弓不会吗?仲弓不是一个大贤吗?

3.这一章为何不可解释为孔子安慰仲弓,不要因为出生低气馁?

第七章

【经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话解释】孔子说:我默默观察颜回的心三月之久,三个月的时间是历经节气的变化,而颜回的心不论处于急遽或困顿的情形,皆不会违背仁,亦即心不离道,道不离心,心时时能安住在道上。之后若再观察,应当也不会违背道。若颜回之外,其余的弟子们,于道或即或离,顶多一天或一个月维持在道上罢了。

【章旨】此章称颜回之仁。

问题:1.孔子如何知道颜回三月不违仁,用什么方法来判定?

2.颜回有办法在梦中不违仁吗?

3.颜回会不会也有违仁时,结果孔子说他不违仁,他会不会心中暗笑?

4.孔子知道颜回三月不违仁,可知他也是不违仁的人,为什么他反而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5.可以知道他人用功的深处,那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第八章

【经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白话解释】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可以使他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子路处事明快、果敢决断,你看能不能从政呢?季康子又问:子贡,可以使他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子贡通达人情世故,你看能不能从政呢?季康子又问:冉求,可以使他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冉求多才多艺,你看看能不能从政呢?

季康子为鲁三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让季康子自己判断。

【章旨】此章明子路、子贡、冉有之才也。

问题:1.季康子是僭越的权臣,孔子恶他专权,为什么还要为他说弟子们的长处?不要推荐人才给他就好了不是吗?

2.另一章季康子问孰为好学,孔子说没有,这两条有没矛盾?

3.果的人、艺的人未必能从政,不是吗?

第九章

【经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字词解释】汶上:wèn,汶河之上。

【白话解释】闵子骞,名损,字5骞,孔子弟子,比孔子少十五岁。孝友之人,以德行著称。孔子在当鲁司寇时,闵子骞曾当费邑宰。孔子辞去,闵子骞也辞去。后来三家大夫不听鲁君的命令,而费邑之宰也背叛季氏,所以季氏想找闵子骞来当费宰。

季氏派人来请闵子骞当费宰,然而闵子骞不愿意,所以坚定地对使者说,请善巧的替我向季氏推辞,让季氏不再来召我。如果又再来召我去当费邑的县令,那时候我必然不在家,而在齐国的汶河之上,意即逃避去齐国了。

【章旨】此章明闵子骞之贤,以道善辞富贵。

问题:1.闵子不答应即可,为何要强硬表达再请就要逃亡的意思呢?

2.说话过激,会不会造成权臣的报复?

3.季氏找人为何不透过孔子?为什么事直接找闵子骞?

4.闵子骞为何不去请教孔子可以仕还是不可以仕?

5.如果你是孔子,季氏通过你想请闵子骞为费宰,你会怎么做?

第十章

【经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字词解释】牖:yǒu,窗户。亡:wú,无此道理。

【白话解释】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为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见称。

冉伯牛得了像是痲疯病这类的恶疾,孔子前往慰问,冉伯牛家人因其恶疾,不愿让孔子进入病人之室,所以孔子隔着墙从窗户见他,并伸手入窗户内拉着冉伯牛的手,哀痛的连说两次,没有这样的道理呀,莫非是天命,如此好的人怎么会罹患如此恶疾。孔子这番话是表达对贤人获此厄运的痛惜。

【章旨】此章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性,而患恶疾。

问题:1.亡之,为何不能解释为死定了?

2.麻风病在现在已经不是绝症,孔子是圣人应该无所不知,为什么找不到医治的方法?

3.儒家避谈三世吉凶祸福的关联性,所以对伯牛得恶疾就没有解释的方法了吗?

4.当作善得祸,做恶得福时,是不是也提不出合理解释了。

第十一章

【经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字词解释】箪:dān,盛食的竹器。

【白话解释】孔子说:颜子是贤者啊,因好学不愿仕,生活贫穷,衣食住仅勉强自给。餐具不完备,吃饭没有碗,就用竹器代替碗盛饭,吃饭时以切成两半晒干的瓠瓜当成汤匙舀水喝,又住在陋室。生活如此简陋,他人必不能堪受这种忧苦,而颜回却不会改变他对道的喜乐,颜回真是个贤者啊。他人不了解颜子之道,所以不知颜子之乐,此乐只有孔子知道。

【章旨】孔子称许颜回安贫乐道之相。

问题:1.颜回安贫乐道,老师跟师兄弟一定想帮助他,为什么他不接受帮助?

2.若老师和师兄弟不帮助他,那表示这个团体漠视这个好学的贤者,这是刻薄寡恩了吗?

3.乞丐也安于贫困,颜回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4.你如何知道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是个安贫乐道的人?

5.他的乐道形象为何?

第十二章

【经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字词解释】说:yuè,喜悦。女:rǔ,你。

【白话解释】冉求多才多艺,孔子引他求学向道。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悦老师的道,而是心力、能力及气力不足的缘故。孔子说:这就好比走路,走到一半力量不足,中途休息,等待有力量继续行走。而今你不是力量不足,是自己停止,偏重才艺,缺乏求道的心,自己画地自限,不肯前进。

【章旨】此章勉人求学向道,不可画地自限,不求进步。

第十三章

【经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白话解释】孔子对子夏说:你要作个心中明道、经世济民、任重道远的君子儒。而不要做个识见浅狭,徒务近利,只可小知、不能大受的小人儒。子夏文学特长,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以利益人群。

【章旨】此章勉子夏为君子儒。

问题:1.学儒就是要成为君子,为什么还有君子儒和小人儒?

2.这句话为何要特别针对子夏说呢?

3.孔子勉励完子夏后,为什么子夏不答,难道不愿承担吗?

4.子夏后来到底是君子儒还是小人儒?

5.若是君子儒,为何他儿子过世时,他会把眼睛哭瞎?

第十四章

【经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字词解释】偃:yǎn,言偃,字子游。

【白话解释】澹(tá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少孔子三十九岁。

子游为武城邑宰,孔子问他:你在武城有访得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行路守规矩,不走快捷方式,(古代井田制,「路」在井田之外,「径」在井田之内,行人需守规矩,走「路」不走「径」。到孔子时候,规矩虽存,但行人图速,往往取快捷方式,而澹台灭明仍由路行,可见其平日的品德与气节。)且澹台灭明虽然是我的同学,但如果不是公事就不会前来造访,亦即不会以私事到子游家。举此二者,可知澹台灭明的人品,所以子游把他当作人才。

【章旨】此章言取人之法,由小见大,见微知着。

问题:1.为何取名为灭明,难道他父亲希望儿子是无明者吗?

2.这章的历史背景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后,你怎么知道的呢?

3.澹台灭明此时还不是孔子的学生,你如何知道?

4.孔子过世时,澹台灭明很有影响力,是讲学的大儒,这说明了什么?

5.本章说非公事不入偃之室,难道一定要公事才可以入长官的地方吗?晏子陪齐景公下棋聊天,在本章来看非正人君子所为,不是吗?

第十五章

【经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字词解释】伐:自夸。奔:退奔。殿:殿后。

【白话解释】孟之反,鲁大夫,姓孟名之侧,字子反。

此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齐国侵略鲁国,两军作战于郊野,鲁军大败,退奔回国,孟之反殿后,掩护退军,是一位勇者,理应当受国人夹道迎接,称赞颂扬,然孟之反不想居功,故孔子称赞他说:孟之反有军功,而不夸耀,他在后面掩护军队,使败退的鲁军能安然返国。刚开始打败奔逃的时候,在郊野,离鲁国门很远,孟之反殿后,到了即将入鲁国门,军队不再畏惧敌人时,孟之反遂鞭策马匹奔走于前,想要先奔入城,他告诉国人,我不是勇敢在后面抵抗敌人,而是马不能奔驰的缘故,所以逃得慢。他不自夸自己殿后退敌的功劳,反而说是马后退跑得不够快,这种是很好的美德,故孔子称赞他谦虚,不会夸耀己功。

【章旨】此章赞叹孟之反有功却不夸耀,此更为难得。

问题:1.孟之反的谦退不夸耀己功,在这个时代如何会让领导者知道他的能力,岂不是埋没他一生?

2.孔子不在战场,如何知道孟之反有这种德性?

3.如何从这一章看到孔子治历史的眼光?

许海燕


1.孟之反的谦退不夸耀己功,在这个时代裡面如何会让领导者知道他的能力,岂不是埋没他的一生

答:这个时代,有些默默做事、品德高尚的人不善于推销自己,不夸耀功劳,以致能力好却得不到认可。这其实也是机缘的问题。但也有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正直坦荡,谦虚谨慎,且乐于承担,这些品质一定也会被周边的人看在眼里、赞在心中。它们就是在你平日的做人做事中,自然而然地被彰显、折射出来,不是表演,不是做作,因而即使一时未能让领导知晓你的能力,但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机缘一到定会大放异彩。

况且也有境界高之人,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事只求无愧于心,不求回报,这样的人也是有的。

2.孔子又不是在战场上,他怎麽知道孟之反有这种德性?


答:据记载,鲁哀公十一年春天,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鲁国军队分为左右两军迎敌。右军由孟懿子的儿子孟孺子洩统领,左军由冉求率领,樊迟为车右。冉求领导的左军攻入齐军,致使齐军溃不成军,鲁军获得大胜。可是,鲁国的右军奔逃,被齐军追赶,孟之反就在右军的指挥之下。


因为冉求参与此役,相信他回来定会与老师详细汇报战役情况,而孟之反殿后不夸耀自己的言行,同一军队的冉求必有所闻,孔子必然知晓。


从经句来看,孟之反的言语,应当也是他的行为为众人所知所赞后作的回应

3.如何从这一章可以看到孔子治史的眼光?

答:撤退以安全为重,而孟之反能主动殿后,实为不易。待军队士气重振时,他又先奔入城,不抢任何功劳,彰显谦让之德。颜回在述志时说希望自己做到“无伐善,无施劳”,孟之反的表现即为“无伐善”。孔子从弟子处听说孟之反言行,心中一定也是首肯、赞许有加。在他的记述(强调)中,我们也从历史长河中知道了这个本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小人物境界并不低,身上亦具有颜回所希求的美德,委实难得。孔子如此郑重地提及他,定是希望此风能发扬开来,希望孟之反能成为谦德典范,引导时人、后人向其学习。


1.论语另外一章孔子又说卫灵公能用人才,请问是那一章?

答: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所以这两章岂不是矛盾吗?

答:这两章并不矛盾。前一章讽刺当时卫国不能任用贤能之人,后一章说他善于用人。此处的贤能之人与后者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就如孔子回答季子然“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之问时说,他

.所以这两章岂不是矛盾吗?

答:这两章并不矛盾。前一章讽刺当时卫国不能任用贤能之人,后一章说他善于用人。此处的贤能之人与后者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就如孔子回答季子然“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之问时说,他二人只是具臣,非大臣。因为大臣是以道事君的。

同理,孔子也以为仲叔圉、祝鮀、王孙贾只是具臣,他们可以做好事情,并胜任自己的职位,但他们并非大臣,并非贤臣。他们只是一心辅佐卫灵公在往霸道的路上前进,而不是助卫国实行王道,因而他们并非孔子心中的大臣人选,不是真正的贤才。

三位臣子,仲叔圉,即孔文子,此人虽聪敏好学,但攻打太叔疾、随意嫁女,也是其不善处。祝鮀口才好,能言善辩,也善以巧言媚人,后为佞人典型。王孙贾虽有治军之才,但也有投机与欺天之心。(“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能不能说卫灵公是个有包容的国君,能包容君子跟小人同朝为官?

答:卫灵公应该也算是善于用人,能尽其所长,推动国家各部门有序运转。但说他包容,并不见得。孔子进出卫国多次,他也只是问陈于孔子,只咨询军事问题,根本不想重用孔子,不想以礼乐治国,推广王道。而史鱼尸谏一事,就更明白卫灵公当时重用的是德行不足的弥子暇,而并未重用贤德的蘧伯玉,因此可以看出卫灵公并不能包容君子与小人同朝为官。

4.领导者到底要包容,还是要明察秋毫?

答:领导者两者都要具备,包容即可不拘一格用人才,可公平且宽容,而明察秋毫之下,则能善用人才,能防微杜渐。

第十六章

【经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白话解释】祝鮀(tuó),祝是宗庙官名,祝鮀乃卫大夫,字子鱼,有巧辩的口才,善于外交辞令,因而得到卫灵公宠信。宋朝,是宋国的公子,是位美男子,当时流亡在卫国,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宠爱。

孔子说:没有祝鮀巧辩的口才,以及宋朝的美色,难免不能立足于今世。此乃讽刺当时卫国不能用贤能的人。盖卫灵公在位四十二年,风气非常奢华,淫乱放纵。在这种风气的社会中,有两种人很占优势,一种是口才便给的人士,一种是仪表俊美的人士,中正之人反而无容身之处,故孔子发此感慨。

【章旨】此章感慨乱世不重实质,巧辩的口才美好的外表反而受人赏识。

问题1.论语另一章说卫灵公能用人才,是哪一章?这两章矛盾吗?

2.能不能说卫灵公是包容的国君,能包容君子和小人同朝为官?

3.领导者要包容,还是要明察秋毫?


第十七章

【经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白话解释】孔子说:谁能进出寝室而不经过门户(户指一扇门)呢?由此兴起下句的正意,谁能不经由人道而出入呢?

此处道指人道或天道而言,然而天道难闻,人道是人伦纲常之道,为立身行道的根本。不经由人道,不足以为人,具备人道,始能学作圣人。

本章或解为,谁能出入寝室而不经过门呢?由此兴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乃孔子奇怪而感叹之辞。

【章旨】此章言“道”为立身之要也。

问题:1.为何出入由户,可以作由道之好喻?

2.观世人都不由道而行,,也都是出入不由户,不是也走得好好的吗?

3.孔子由道而行,反而跌跌撞撞,不是吗?

第十八章

【经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白话解释】孔子说:本质多于文采,则如粗鄙的野人。像是山野中的樵夫,田野中的农夫,都是本性质朴,是言行毫无礼节与文采修饰的乡下人。而若外在言行文采修饰多于内在朴实的本质,则如史官,由于写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类的史家之外,大多虚文浮夸、言过其实。史书所载的史事,由于写史之人有所好恶,不能公正客观,所写的历史大多虚文浮夸,言过其实,有失其真。必须要文与质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实,合乎中道,是为文质兼备的君子。

【章旨】此章是孔子论人的文质要均衡,表里要相称。

问题:1.现今社会已经不强调文,是否文饰过多的反效果?

2.品德教育不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也不强调质,不是吗?

3.文质彬彬重要吗?

4.跨领域的学习、逻辑思维如何帮助文质彬彬的教育?

第十九章

【经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字词解释】罔:曲也。

【白话解释】孔子说:人之所以能平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由于能够遵循正直的道理,待人诚恳。人若喜好曲折不实,也能在社会上生存,例如祝鮀有巧辩的口才,得到卫灵公的宠爱。但是也有喜好曲折而下场悲惨者,像是苏秦之辈不得善终。可见不正直而能平安生存在世上的人,没有遭到恶报只不过是侥幸苟免而已,然而他所免去的,只是眼前的果报,若依《尚书洪范》五福六极善恶之报而言,他所应受到的恶报终不可免除,孔子在此只是含蓄言说而已。

【章旨】孔子说人生在世,应当遵行正直之道。

问题:1.人生也有直道而行而得到祸患,子路不是吗?

2.本章可依四句来分析:

(1)直道、枉道得善终

(2)直道善终、枉道祸患

(3)直道祸患、枉道善终

(4)、直道、枉道皆祸患

以上都可找到例子,举例说明

3.本章该如何正解与体悟?

第二十章

【经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好:hào。

【白话解释】孔子说:求学的人,对于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求而知之,尚不如已经知道道理,还想进一步知这个道理是如何成立的。已经知这个道理如何成立的人,又不如能涵泳其中得到法喜者。求学有了法喜,必然乐此不疲,无法放下。

【章旨】孔子教人为学之次序,应当由浅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邃。乐之者,必有所成就。

问题:1.如何确定自己是个知之者,或许是强不知以为知?

2.好之者,要不要好奇心推动?

3.好之者与乐之者到底差在哪里?

第二十一章

【经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字词解释】语:yù,告诉。

【白话解释】孔子说:人的智力不平等,大概可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可分上中下,共合为九品。上上等的人是圣人,是生而知之者,下下等的人是愚人,学习能力最下,一窍不通。施教之人须依学生所处阶段,循循诱进。

中人以上,如第五品以上,可以对他说上等的道理,如性与天道之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对他说上等道理,若向他说这等道理,非但不解,更生误会,这足以害之。虽向中人以下不可语上等道理,但可以向他说中下等的道理。

【章旨】教化须契机,受教者方得真实利益。

问题:

1.下等人如何变成中人以上?

2.上等人会不会变成中人以下?

3.孔门72贤皆卿相之才,应是上等人,为什么性与天道的传承只有两个半?

4.孔门弟子得性与天道的传承这么少, 后世在得到性与天道与推广性与天道岂不是难上加难?

第二十二章

【经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字词解释】知:zhì ,智慧。

【白话解释】樊迟请教孔子,施政如何能称得上有智慧?孔子回答:政治的重要任务是要教人民实行人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此事应当全力以赴,以克竟其功。其次还要教人民虽礼敬鬼神,但不要迷信,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应当注重人所应为之事。做到上述两项政治的要务,就可以称得上是有智慧了。樊迟又问孔子,施政如何称得上有仁德?孔子回答:仁者办有利于民之事,先忍耐困难,劳身劳心,冲破种种难关之后,得到成果。这样可称得上是仁者。

【章旨】此章言办政治如何用仁与用智。


第二十三章【经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字词解释】乐:yào,喜好。

【白话解释】孔子见山水的现象及其大作用,而抒发感想。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好水,因为有智慧的人乐意运用他的才智来治理世事,如同水之川流不息。有仁德的人喜好山,因为山安稳坚固,是万民所瞻仰的,山不动而草木自然生长,万物因此繁盛。有智慧的人每天都积极进取,所以是动态的,有仁德的人没有贪欲,所以是静态的。智者役用才智成功,所以快乐。仁者宏大无私、胸怀畅达,所以得长寿。

【章旨】本章先明智与仁的特性,其次明智与仁之作用,有特性必有作用。第三明智与仁的功效,有作用就会有功效。

问题:1.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可以不可以?

2.智者静、仁者动可以吗?智者寿、仁者乐可以吗?

3.爱山水一定是智者仁者吗?

4.孔子这位智者仁者有没爱山水?

5.仙人也爱山水难道是智者和仁者?


第二十四章

【经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白话解释】本章历史背景:齐国乃姜太公受封之国,治重武功,行的是霸道。鲁国是周公受封之国,治重文治,行的是王道。至孔子时,鲁齐皆为无道之国,齐虽强大,然不及鲁能延续。

孔子说:齐国当时的政治、教育、民心、风俗,如果一有改革,即能变入佳境,进而达到鲁国这样。鲁国的政治、教育、民心、风俗,如果有一番振兴,就能进而达到古代圣王之王道政治,即变成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之王道政治。当时鲁国已经无道,然只需一变即可至于先王之道,齐国须两变才可以达到。

【章旨】孔子谈论齐、鲁两国之政教风俗,若能革新振作,必然大有可为,但鲁仅须一变,齐须两变。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问题:1.齐国要怎么变才会成为鲁国的形象?

2.鲁国要怎么变,才会成为入道的形象?

第二十五章

【经文】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字词解释】觚:gū,古代盛酒的酒器,腹部及足部共有八棱。觚限制只能盛两升的酒,如果常饮过量,超过两升很多的话,则酒器虽名为觚,但饮酒过量称觚则为无义。

【白话解释】孔子说:觚不像个觚,名存而实亡,还叫什么觚呀!还叫什么觚呀!就像不守本分的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哪里还称为读书人呢?哪里还称为读书人呢?

孔子之言,中正和平,如诗之温厚,凡是不守本分者,皆可比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章旨】孔子假藉酒器不合古代形制,名存实亡,以隐喻感慨当时君臣失道。

问题:1.本章觚不觚,觚哉,觚哉所引申的意思是用诗经的比法还是兴法?

2.本章有符合诗经的温柔敦厚旨趣吗?

3.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本章属于哪一类?

4.这种说话艺术,谁听得懂?不如白话文直截了当明白不是吗?


第廿六章

【经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字词解释】井有仁焉:仁与人字同,意为有人堕入井中。或仁即仁,指井中有仁道之事。

逝:往也。罔:诬罔。

【白话解释】宰我问孔子:假设有位好行仁道的人,别人告诉他,有人堕入井中,亦即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好行仁道的人难道会听从别人的呼叫入井中救人吗?孔子回答说:怎么能如此呢,有仁德的君子可以往井边去看,但不可陷入井中,否则不但不能将人救起,自己也将陷溺其中,自取灭亡。所以有仁德的君子虽然想要行仁,但会用智慧去判断,然后才勇于行动。或许可以用合于义的事欺骗他,但君子会用智慧判断,不会受欺骗陷入圈套。

【章旨】此章明仁者必具智慧方能行仁。

问题:1.本章有否发生在孔子身上的实例?

2.能够想象宰我问这句话的动机为何?

3.可否想象宰我问话跟孔子一般弟子的形象不同?

问题:1.本章有否发生在孔子身上的实例?

“卫君待子而为政”“夫子为卫君乎”“司马牛问仁问君子”——卫国父子“争国”和司马牛之兄桓魋欲叛乱时,蒯辄、司马牛求助孔子,是不是都可以说是类似这种井有人待救的情况?孔子以智慧观照,而未被陷入不仁不义之事。

2.能够想象宰我问这句话的动机为何?

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宰我不仅是伶牙俐齿,行也是比较急切的。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他教人行仁,仁者必有救人之心。或许宰我问此时孔子和弟子们正遇到类似这种两难之境地。

3.可否想象宰我问话跟孔子一般弟子的形象不同?

一般弟子们问问题都是恭谨有加,“敢问”“请事斯语”,对于老师的教导是赶紧“依教奉行”。而宰我不同,喜欢问难老师,常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跟老师不一样的意见。

今天分享《论语》为雍也篇第六第廿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字词解释】

畔:pàn,背也,指背离正道。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对于经学须广博的听闻学习。将经学内化推展大道时要依礼而行,礼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作法,使所作所为能合乎人情,不会违背正道。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教人求学,要道礼并重,方能合乎中道。

今天分享《论语》为雍也篇第六第廿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字词解释】

说:yuè,同悦。

否:fǒu,拒绝。若讀pǐ,意思為否运。

天厌之:天代指南子,厌读yàn,指被南子所讨厌;天也可代指上天,厌读yā,有压塞不通的意思。

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灵公被她迷惑。南子虽然淫乱,然有知人之明,故对孔子特别礼敬。她想见孔子,于是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想要与卫灵公结交为兄弟,必须要先见我,而我愿意见你。这表示南子有想要任用孔子的意思。不见南子,则在卫国行道会有障碍。

解法一

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怀疑孔子将委屈自身来推行正道,所以心里不愉悦。孔子知道子路不高兴,于是直言告诉子路,若是固执不见南子,则必触怒南子,使得南子讨厌我,以后在卫国推行正道会有障碍。

解法二

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怀疑孔子将委屈自身来推行正道,所以心里不愉悦。孔子知道子路不高兴,于是直言告诉子路,我现在正处于否运,道推行不出去,是老天爷压塞我,老天爷压塞我。

【章旨】

此章孔子屈己求行以治道也。

大家好,今日的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常礼举要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躲避嫌疑。夫子见南子难道不知道要躲避嫌疑吗?

2、 就算非见南子不可,为什麽不多带一个男生去呢?

雪公也很防止男人、女人私下单独见面不是吗?

3、孔子私下见南子,万一被南子设计,不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吗?

4、圣人如孔子难道不会事先预防吗?

谢秋莲:

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老师们指教!

1.常礼举要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躲避嫌疑。夫子见南子难道不知道要躲避嫌疑吗?

答:夫子下学而上达,形而上、形而下都通达,没理由不知道避嫌。只是南子是卫灵公夫人,深受灵公宠爱,对灵公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得罪她,夫子在卫国行道会有大障碍。

2.就算非见南子不可,为什麽不多带一个男生去呢?雪公也很防止男人、女人私下单独见面不是吗?

答:如果有得选择,想来夫子一定会选择多带一个人。可是这不是可以由得夫子来选择的。如果忤逆南子,非要再带弟子或别的什么人去,一样会得罪南子。

雪公防止男女私下见面,是避嫌的需要,当事人可以坦荡荡,可是在对风气的影响这一方,能避嫌的还是尽量避嫌。除非如夫子这般无法避嫌的情况。

3.孔子私下见南子,万一被南子设计,不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吗?

孔子对南子还是有一番了解的。实际上,南子虽然淫乱,可是能识人,尊重蘧伯玉等君子。孔子有把握南子不会如此设计。

时哉:

所回答者皆有依据。以下试从另一方面来回答这些问题。

孔子见南子,是依南子的请求,史記记载南子派人向孔子表示:"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即南子)。寡小君欲见,孔子辭谢,不得已而见之。"所以孔子见南子,并不是偷偷为之。

而本章子路所不悦的,是孔子为了行道屈身去见此人,不是怀疑孔子是否有违礼之事。

"夫子矢之曰"意思是孔子"直告"子路不得已见她的理由,也不是对子路发誓。

因此整件事情,孔子虽然屈身行道,但与之面一事众人皆知,光明正大,根本没有男女之间的问题。孔子依南子礼請而見,自然没有避嫌,或者是否多带一个男生的问题。

今天分享《论语》为雍也篇第六第廿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白话解释】

古圣先贤相传的心法即是用中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是人人所常行之道。将中庸功能发挥至极处,就能使天地万物各就其位,和谐发展。可以使宇宙中一切生物,全都顺遂生长,欣欣向荣。

孔子说:中庸这个德行,可说是至善、至当、至广大、至宝贵的德性了,可惜一般人很少能行此道已经很久了。

【章旨】

此章言世乱,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

今天分享《论语》为雍也篇第六第三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解释】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广施恩惠给人民,又能救济民众于患难的人,这种人如何呢?可以称为仁吗?

子贡所举的广博施恩惠给人民及济众于患难皆需要财力,子贡以为这样即是有仁德。于是孔子先纠正子贡的误解,而后告诉子贡学仁的方法。

孔子说:事相与理体不能混为一谈,广博施恩惠给人民及济众于患难都是事相上的作用,怎么能跟理体的仁混为一谈呢?如果一定要拿事相来讲仁,即使像尧舜这样有德行有大位的圣人,也很难做到广博施恩惠及济众于患难,而其他人或只有德行,或只有官位,则更难做到。因为本国民众等待施予救济的很多,尚还有各国民众,需要施惠与救济的人民太多,而财货有限,有谁能够周遍。

仁心不在事相上论,那如何透过学习生起仁心?首先从自身开始,先志于道,再据于德,将想要帮助自己的心志去帮助他人,自己学有所立,才能利益他人。学有所立后才能通达,举凡天地人三才的道理,乃至于六艺百工,皆需要通达。自己通达之后,才能教人通达。自己与他人都学有所立也能通达,自然就能广博施恩惠予民及济众于患难了。学有所立及通达皆非容易的事情,从自身开始,推己及人。当有志之士多了,博施济众的事业就容易达到了,这就是学仁的方法。

【章旨】

此章论如何修学仁心生起的方法,不在事功论,要在心态上讲究。

大家好,关于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日用平常还有那些可用能近取譬的呢?

2、 仁在心上论,不在事功上论,那就不必讲究事功,力行近乎仁那又是什麽意思?

3、学仁若只在心上论,那又何必在五事上论学,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是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6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720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4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45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96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47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7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8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5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41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93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3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90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99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5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