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通过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召开古田会议的福建龙岩和闽西地区以后,我的“诗词游中国”之旅跟随红军长征的路线从福建转入广东。本期分享通过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来了解“五岭”“南岭”和由江南进入广东的门户——大庾岭。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五律·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通过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召开古田会议的福建龙岩和闽西地区以后,我的“诗词游中国”之旅从这一期起就要转入对广东省的分享了。那么,怎么把这两个省份的分享连接起来呢?在这四年地理主线的诗词分享中,我和妈妈已经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很快就发现了福建和广东在诗词中的连接点。古田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央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但由于党内部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我之前在诗词游贵州时给大家分享的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那一期里详细给大家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主席这大气磅礴的诗句告诉我们,红军万里长征最初踏上的漫漫征途即是“逶迤腾细浪”的“五岭”,而这个“五岭”指的就是横亘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而大庾岭自古即为中原地区由江南进入岭南的必经通道,因此,我的这一期分享就选择了“大庾岭”作为我诗词游广东的第一站。

        老实说,在准备这一期分享之前,我其实不太弄得清“五岭”和“南岭”的区别,对“岭南”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借此机会认真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搞清楚了这几个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五岭”是比“南岭”使用得更多的概念,但在地理上,“南岭”却是比“五岭”范围更广的概念。

        “五岭”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即有记载。《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曰:“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这里的“五岭之戍”指的就是秦统一六国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这次南征遇挫后,秦始皇又派任嚣和赵佗率领秦军南下,先后历时五年,终于将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这段历史我在诗词游广西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那一期分享里讲到过。秦始皇随即在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个郡,这是广东历史上有现存文献记述的第一次划分行政区。但实行严刑峻法的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很快分崩离析,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封关绝道,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直到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大军平定南越,才又将南越之地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并重新划分为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又在全国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这一历史时期的“五岭”,指的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征服百越之地而建的五个军事要塞。这五个要塞的名称在颜师古注《汉书》引邓德明《南康记》中有明确记载:“大庾领一也,桂阳骑田领二也,九贞都庞领三也,临贺萌渚领四也,始安越城领五也。”其中的越城岭最早就是秦始皇修建灵渠时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驻守的军事要塞。后来因为这五个要塞名气大,而它们所在的大山却没有统一的名称,才以要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脉。在“五岭”含义的变化过程中,有的还出现了不同地理区域的变化,比如都庞岭前后所指的区域就不一

        “南岭”则从秦汉早期开始成为朝廷及其相关人员对楚国之南,也即后来的湘桂赣粤相连区域群山的总称,因此“南岭”可以说是“五岭”的扩大版,因为五岭正是南岭的代表性山脉。狭义的南岭可以和五岭划上等号,但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在中国的多种地图上,南岭一带都会标明五岭和其它山脉,同时也会标出“南岭”这个总称。这个“南岭”的“南”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和秦岭一样有着特殊的地理意义,它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在古代,长江以南的地方被中原称为“蛮夷之地”,而南岭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天然屏障,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理标志,所以南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比如唐代设置的“岭南道”的“岭”,指的就是南岭,“岭南道”管辖的就是南岭以南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南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本来东西走向的构造线受到华夏式北东向构造线的干扰,因而显得支离破碎,形成了许多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谷,河流浸入其中,山口低谷就成了南北交通的孔道。因此,南岭既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条交通要道,只是这交通要道很不好走。《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书谏伐南越曰:“越与中国异,限以高山,人迹所绝,天地所以隔外内也。”1935年某中学地理教材第八章名为“岭南山地”中则这样描述:“南岭山脉蔓延数千里,随地异名……南北交通,非限于曲似羊肠之河道,即为崎岖升降之山路,其艰难险阻,盖可想见。”

        了解了五岭和南岭之后,岭南就非常好理解了。所谓岭南,就是南岭之南的地区。在中原文献描述中,岭南是到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后才开始融入文明秩序的,秦军征服岭南后引入北方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开启了岭南文明。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片面描述。史籍上所说的越族是很早就在这一带生息的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种族众多,各部落差别较大,故被称为“百越”。而岭南在近代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证实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高度文明,说明这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广东花都就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的所在地。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的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扬越族系所建的古国。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有出现了不少古方国实体。广东境内的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商与西周时代,岭南先民便与中原人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等国关系密切。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秦汉时期,岭南如前所述先被秦始皇派出的大军攻下,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后有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到汉武帝时期又重归中央王朝治下。三国时期,岭南所属的交州是东吴统治的地区。到了东晋时期,北方战乱连年,中原及关陇人民大批南迁,岭南特别是现在的广东地区人口大增,岭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时现在的广东地区州郡县增置颇多,废并频繁,增设的州、郡、县也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到了唐朝,把全国划为十道,“岭南道”是其中之一。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又进一步把岭南道划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到了宋朝,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县三级,岭南地区为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就此奠定了如今广东、广西两省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

        从以上简要介绍可以看出,由于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各地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现在我们提及岭南一词,一般都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等地区,亦即当今华南这个区域。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北回归线横穿其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由于自然环境和南岭以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差别很大,所以自古以来,岭南都被中土人士目为蛮夷化外之地,南岭以南的人群相对于南岭以北的人来说则属于异类,如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提起岭南,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随时能置人于死地且躲无处躲、避无从避的瘴气、毒雾、魑魅、鬼疟,以及野蛮凶悍的土著百蛮,简直就是荒蛮一片的鬼门关的代称,所以令人谈之变色。唐朝诗人张均在《流合浦岭外作》中就写到:“瘴江西去火为山,炎徼南穷鬼作关。从此更投人境外,生涯应在有无间。”也因此,长期以来中央朝廷大都是通过贬谪的方式向岭南派驻官员。这些不得不前往岭南上任的官员们进入岭南则基本上都要通过五岭中的大庾岭。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位于江西与广东两省的边境,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并分两支展布。早在秦代,庾岭就是秦始皇所派大军南征的要道。汉代庾姓兄弟到这里筑城防守,因此得名庾岭,不过这时的庾岭还只是指军事要塞。后来以大庾岭来称呼其所在的大山和山脉时,其范围就大得多了。到了唐代,张九龄奉诏在这个广义的大庾岭劈山开道修建了一座新的方便型关隘,其地理位置在现在江西省大余县梅关镇和广东省南雄市之间,因为在道旁多植梅树,所以此关被称作梅关,此岭亦被称作梅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诗人元帅”陈毅著名的《梅岭三章》就是他在红军长征后留在梅岭一带坚持游击战期间写下的。后来粤赣公路开通后,所经过的庾岭之地也被称作梅关,并以小梅关来与原古道经庾岭山脊的雄关相区分,古道的梅关就被称作大梅关了。大梅关现尚存有数里的石板古驿道,为著名的风景区。

        现在我们提起广东都会觉得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气候适宜,令人非常向往。但对于古代人来说,贬谪或者宦游到岭南等于是赴万里之遥的绝域,而大庾岭就是这天涯绝境的大门。因此,很多诗人在被贬谪经过大庾岭时都留下了诗词作品,可以说,大庾岭的古驿道也是一条诗路,只不过这条诗路是一条贬谪诗路。尤其在唐代诗人笔下和心目中,大庾岭作为不同物候的分界和华夏帝皇州与蛮夷荒裔地的分界,具有极其明显的标志性。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诗——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是这些因贬谪而过大庾岭之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提到宋之问这个诗人,也许大家有些陌生。但若是说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估计则是大家小学时就会背的名句,这两句诗正是宋之问的名作《渡汉江》里的诗句。

        宋之问名少连,字延清,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左骁卫郎将宋令文的儿子,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他弱冠之年即以文采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上元二年(675年),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并以才名与杨炯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天授元年秋(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习艺馆。15年间,宋之问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武后晚年,宋之问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三教珠英》。宋之问与阎朝隐等经常为二张做代笔写诗赋入集,倾心媚附。宋之问“至为易之奉溺器”,实在堪称文人无耻之尤。

        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参军。因岭南诸事艰难,宋之问既受不得苦,又贪慕京城的荣华富贵,于是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躲在友人张仲之家。在探知张仲之与王同皎等密谋诛杀宰相武三思时,他果断派侄子进宫告密。因告发有功,不但被赦免了私自逃归之罪,还被擢任鸿胪主簿,但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不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中,太平公主得势,见风使舵的宋之问马上又去谄媚侍奉太平公主,由此又得以迁考功员外郎。但当时政局混乱,各派势力短期内各有消长,宋之问稍后看到安乐公主势大,又跑去倾附于安乐公主,遭到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将他下迁越州长史。

        也许是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也使他污浊的心灵得到些许净化,他在越州写了歌颂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祭禹庙文》:“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竟也“颇自力为政”起来。而且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开始从之前的歌功颂德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加上他原本就文采超群,因此作品“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位,以宋之问尝谄附二张及武三思,下诏流放钦州。先天元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从宋之问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人品实在为人所不齿,斥之为诗人中的败类也不为过,但无论多么看不起他的为人,后人都无法否认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贡献。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这里的“沈宋”指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两人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在齐、梁永明体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的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律诗的奠基人之一。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题大庾岭北驿》就是宋之问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先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首诗大约是唐中宗神龙元年宋之问被贬泷州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题目中的大庾岭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北驿”就是大庾岭北面的驿站。古代主要交通要道上都有官办的专门供应过往官员食宿和交通工具的驿站,宋之问此行到了大庾岭,先在岭北的驿站住下,预备第二天过岭。

        “阳月”是阴历十月的别名,《尔雅·释天》中云:“十月为阳”,董仲舒《雨雹对》中记载:“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后汉书·马融传》中也有:“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传闻”就是传说,听说;“殊未已”就是远远没有停止;“瘴”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望乡处”指大庾岭高处可以远望故乡的地方;“陇”就是山陇,“陇头”即为“岭头”;“陇头梅”如前所述,大庾岭以梅花著称,故诗人到此赋诗,鲜有不以梅花入诗的。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听说十月份南飞的大雁,飞到这就不会再往南飞了,它们会在这里等到来年春天飞回北方。然而我的行程到这里却还远不是尽头,更不知道自己何时还能再通过这里返回家乡。潮水刚落,江面一片平静,山林却被瘴气弥漫而昏暗不开。明晨我还是要踏上这贬谪之路前行,登上这大庾岭的高处回望遥远的故乡时,应能望见岭头的梅花。

        宋之问被贬岭南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当然很难引起人的同情,但从女皇宠臣到岭南逐客,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他的痛苦与失落也是真切的。而他又有不凡的诗才,所以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很有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借十月南飞的大雁抒怀。这是虚写,诗人当时未必一定看到了南飞的大雁,更未必看到大雁飞至此处停下不再南飞,因为实际上大雁南飞是有可能越过大庾岭而至广东、海南的。另外,我之前在做湖南衡阳那一期分享时讲到过,古代流传更广的传说是秋雁飞抵衡阳回雁峰而止,至春北返。回雁峰在衡山,并不在大庾岭,所以诗人这里实际上是借古代传说来抒怀。作为一个贪恋荣华富贵之人,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长天雁群南飞至此而返的传说,再想到自己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迁谪失意的痛苦难免进一步加深,怀土思乡的忧伤也一起涌上心头,因此悲切之音便借这“南飞雁至此回”的传说抒发出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这一质问饱含着悲愤之情、不平之气,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激情所使然,所以能把作者的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倾泻出来。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那种人不如雁的愤慨、对远谪岭南这一瘴病之乡的悲伤与哀怨、对被贬而被迫远离的乡土的深切怀念和归期无日的惆怅,表达了作者遭受贬谪后凄凉孤浊的心境和前途无望的苦闷。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顿生寂寥之感;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无尽的愁怨。正如陆机《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当他看到江潮退落、水面平静时,难免不想到江面尚有平静之时,而他的人生道路却如此横生波澜,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哀怨;当他看到丛林迷蒙、瘴气如烟时,更难免生出前途渺茫、吉凶难卜的惶惧。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是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迁谪失意的悲苦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然而,不管前路如何险阻,心中多么不愿,诗人明朝还是要踏上度岭南下的贬谪之路,所以诗的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这里的“岭头梅”还暗用了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所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的典故:“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范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与《后汉书》作者范晔友好,常以书信来往。当时南朝和北朝处于敌对状态,陆凯是鲜卑人,效力于北魏,而范晔是汉人,是江南刘宋王朝的臣子。但是陆凯与范晔暗地里不断通信,互相诉说对时世的看法和感愤。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是不是也暗含了渴望北方朝廷里有朋友能助他北归的含义呢?无论有还是没有,诗句情致之凄婉和意蕴之绵长不断都在这巧用的典故中得到展现,诗人的情感抒发也因此收得含吐不露。

        这首诗以南雁至此北飞的传说开篇,由雁及人,然后又述人不如雁,诗人以“何日复归来”的慨叹,直抒自己南行无已的绝望之情。前四句气韵流转,尽为情绪之所畅发;颌联以景物描写为转笔,江潮初落、林瘴不开,实际上也是诗人北归无望心情的写照和象征,即目之景蕴含着深沉的愁思;尾联进而发出过岭望乡、折梅寄友之想,将继续南遣的恐惧、北归中原的绝望全都寄寓在那“陇头梅”之中,真切感人,余意不尽。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来看,其五言律诗的规制已经颇为成熟。虽然定型的律诗体制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颔联的对仗却不甚工整,但诗意流畅匀称,字随意转,说明作者重在抒情达意,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唐初律诗创作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而颈联的对仗就很能见出诗人出色的功力。另外,诗贵含蓄,尤其是结句,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馀不尽之意”。宋之问这首《题大庾岭北驿》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却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出来的虚拟情景来关合全诗,虚实结合,以虚出实,因为有了虚景,才能更好地把作者所要表现的形象或意境升华到应有的高度,而使之更集中更典型更美。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悠远,含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宋之问在遭贬过大庾岭时不止创作了《题大庾岭北驿》这一首诗,而是一连写了《早发大庾岭》《度大庾岭》二首等好几首诗。其中的《度大庾岭》其一也是宋之问的名作,诗曰:“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首诗也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谐婉,词藻华美,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然而宋之问这个诗人和其诗作却更让人感到“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因此,我们欣赏诗词之美时固然不应因人废诗,也不能忽视“知人论世”啊。

参考反馈题目:

1.你知道毛主席《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五岭”是哪五座山岭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具有地理分界意义的山脉吗?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3.说到“岭南”,你会想到什么呢?说说你对岭南的印象和了解吧。

4.你读过宋之问的诗吗?听过什么宋之问的故事吗?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5.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写大庾岭的诗词吗?

参考资料

卢盛江《大庾岭与唐诗之路》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宋之问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宋之问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宋之问》

《唐诗鉴赏辞典》之张秉戍《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郑孟彤《贬谪途中忆故乡——读宋之问<题大瘐岭北驿>》

戴金波《宋之问湖湘贬谪诗论》

陈隆文《梅关与梅关古道》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