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建:《孤独孔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人》

   

大成先师孔子像

    孔子生像“首上圩顶‘’,即头部中间凹陷,就像一个山丘,故因而名丘——这个头部是否因此可以吸收天地之灵气而如此智慧豁达?以致于我们这个民族后续两千年也未能摆脱他长长的身影?

      孔父叔梁纥在六十六岁左右和他的二十岁不到的母亲颜徵在结了婚。叔梁纥年近古稀,颜徵在则在妙龄,年龄相差太大,不符合古时礼仪,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含义模糊的"野合"二字来隐讽这种粗野不合礼仪的行为。孔子一生主张恢复周礼,而完全按照古时礼仪,其实又哪会有孔子的出生呢?叔梁纥和颜徵在婚后不久,"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字仲尼,大概就是因为祷于尼丘山而生的缘故。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

                                    一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于是颜徵在离开纥家,带着三岁的孔丘,寡母孤儿,迁居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  

    孔子自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主要靠母子勤劳俭朴维持清贫生活。一再认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母亲,比如后来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阳修之母折荻杆教子……而孔子的母亲在孔子幼小时教孔子贵族的礼仪。"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五六岁的孔子不是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在母亲的教导下,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当时的贵族注重和流行礼仪,颜徵在希望孔丘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

        孔母颜徵在二十岁左右正当青春年华之时,就死了丈夫,带着三岁的孤儿,离开了复杂矛盾的叔梁纥家(陬邑),来到鲁都曲阜定居,既要操心维持母子生活,教育孤儿,又不可避免地带着年轻寡妇凄凉的沉重心情,终于在三十多岁就与世长辞了。这对孔丘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那时只有十六七岁。由于他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因而"十五而志于学",大概十六七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处理母亲丧事中,孔子并不慌乱。

        孔母逝后,孔子继续勤奋好学,到三十岁就已经打下了学业和品德修养上的坚实基础。他通晓古今文献,立仁知礼,为从政施教创造了足够的条件。他自己说"三十而立",决非虚夸。从三十多岁起,历抵‘’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境界,这二十来年间,孔子的思想、学问和品德在‘’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这为他尔后从政、从教、治学获得成就提供了更成熟的条件。在孔子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是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士(即陪臣),"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意与这种权臣同流合污,所以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二

        孔子在二十多岁时曾做"委吏"(仓库管理员)、"乘田"(放牧管理员),那是较低级的管理人员,不算作官。但是孔子无论职位如何低,都克己奉公,踏踏实实施政,做出了让人瞩目的成就。真正开始在鲁国做官("仕鲁"),是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当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才第一次被定公任命为中都县长(中都宰)。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那时孔子无论在学问上、经验上都已达到很高的地步。教育成绩也很大,学生遍及四方,社会声誉很高。孔子一生仕鲁仅四年左右,而任大司寇的时间最长,从定公十年到十三年(孔子五十二岁──五十五岁),约三年左右。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的夏天,齐鲁二国国君齐景公和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境内)相会。孔子任鲁君相礼。相礼相当于现在的司仪,那时两国国君相会的相礼,一般都要上卿担任。孔子任大司寇,位列上卿,且又知礼,故被选任其职。当时齐强鲁弱,齐国原想通过这次会盟显示力量,压服鲁国,使鲁国无条件成为自己的附庸国。会上的斗争非常复杂,非常尖锐。孔子以相礼身份参加,应付裕如。先是齐国想以奏四方之乐为名,刀枪剑戟,旄羽,鼓噪而至,以便在混乱中劫持鲁君。孔子一见。立即登上临时筑成的盟坛土阶,眼睛直视景公,怒斥道:"我们两国国君在此作友好会盟,夷狄音乐到这里来干什么?请管事的赶快斥退。"齐景公忐忑不安,心知失礼,挥手把他们斥退。

        夹谷之会,使孔子的德才得到了鲁国君臣的一致赞誉,成为鲁国第三号政治人物。孔子的恢复周礼"忠君尊王"思想是坚定不移的。他对于当时鲁国政治的混乱情况──定公虚位、三卿(特别是季氏)擅权,三卿之家又是家臣(如阳货对季氏)垄断──很不满意,认为这是违反"忠君尊王"之道。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强公室(提高鲁定公的实际统治权力)、抑三卿(使三卿特别是季氏规规矩矩守臣道,不得僭越)、贬家臣(使家臣老老实实效忠于主人,不得跋扈),使鲁国按照周礼,按照贵族等级制封建社会的秩序,治国安民,然后以"仁政德治"的鲁国为基础,扩大"仁政"影响。

      所以孔子力主摧毁三卿家臣的根据地三座城池——三都。堕三都的失败,显现孔子和权臣季桓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一方孔子坚持要强公室、弱私家;而另一方季桓子坚持要弱公室强私家即不放弃实际执政权力而置鲁君于傀儡境地。而孔子对自己的一贯主张,决不妥协放弃,决不为了保全荣华富贵而以原则做交易,屈膝投降。

      这时齐国统治者实行对鲁国贵族统治者的怀柔、腐蚀政策,在国内挑选身着华装丽服、能歌善舞的美女人十名,又挑选饰以耀眼的锦绣绸缎的骏马一百二十匹,送给鲁国君臣,目的是使他们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结果,鲁君、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美女、骏马,终日间观舞听乐,一连三日不上朝听政。子路对孔子说:"看样子,老师可以走了。"孔子还是犹豫不决,还是有幻想,希望鲁君季桓子能悔悟过来,所以对子路说:"鲁国即将举行郊祭,如果仍将祭祀用的烤肉按礼送我一份,那么,我还是可以留下来。"结果,孔子参加陪祭后回到家中,又没见人送来祭肉,于是忍无可忍,碰壁之后,只好匆匆弃官离鲁了。时为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春,孔子五十五岁。

                                    三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父子相残、兄弟夺位都成为很平常的事情,而最遭殃流离失所衣不裹腹的是百姓。孔子念念想到的是恢复周礼,希望大道能够行于天下。《论语》里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备的。其实,不仅孔子这么认为,后世不少学者也是如此认为的。比如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就说过《周礼》是最好的宪法。我们今天很多的政治制度,就是从《周礼》衍生而来的。

      中国人向来崇尚圣治,希望有圣人出世而令天下大治。然而,圣人出世,要推行教化,也必须要德位相配才行,要么做天子,要么做贤相。否则,即使圣人出世,不得其位,也是徒劳。孔子在注解《易经》时说“圣人之大宝曰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苍茫的原野上,驾驶着马车,走过一个个城邑和村庄。落日的余晖照耀着那些被战争、饥饿和徭役折磨的人们,看着他们的背影,孔子是多么地希望天下能够大道而行,安定下来,大家在一起能过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这是多么地美好啊!

      而要实现这个大道而行,天下圣治得理想,在孔子看来,只有掌握治理天下的权力,才是唯一的道路。孔子访问列国诸侯的主要目的是"求仕",是为了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的主张("行道"),教化天下,圣治天下。孔子有政治抱负,但是,他没有政治野心。‘’事后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在那个交通不太发达的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有时乘马车,有时徒步,就这样来回地奔走穿梭着。在这中间,他们遇到过人追杀,也遇到过很久没有饭吃的时候,但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未磨灭他心中的理想。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经过郑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城郭的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有一个郑国人对孔子弟子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奔走疲惫,茫然无所适从,傻一条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样。( ‘’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此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说我的相貌如何如何,那是次要的;而说我傻一条失去主人家的狗,很对!很对!"这也可以说明孔子"求仕""治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宋国的大夫司马桓为自己造一口石椁,花了三年时间尚未完成。孔子批评说:"这样的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的好些!"(原文见(礼记·檀弓上》:"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大概桓为此话所激怒,孔子经过宋国,司马恒企图要加害孔子,于是孔子只好化妆过去"微服过宋"。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楚昭王知道孔子的德行声望非常的高,很希望见见孔子,看看能不能有机会让孔子这位圣贤给楚国提供些治国的方针。孔子想要去看看有没有可以为百姓服务的机会,就启程前往路上,沿途必须要经过两个国家,一个叫陈国、一个叫蔡国。孔子走在路上,刚好在陈蔡交界,陈蔡大夫起了计谋,说孔子这一位圣贤才高八斗,智慧非常的深远,他每次有评论的地方,都切中诸侯缺失,如果楚国聘请孔子,孔子在那边当官,那么陈国、蔡国恐怕很快就会被楚国给并吞了。所以陈蔡大夫就私下出了一些兵,将孔子围困。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

      这就是著名的陈蔡绝粮,孔子被困住走不出兵士的包围,他们可以吃的都吃完了,然后饿了七日,叫绝粮七日。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生存的意志和勇气的。

      ‘’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讲弦歌不衰。”

      学生们都饿倒了,孔子还是慷慨激昂在讲课,阐述天下大同之道,还在弹琴唱歌。后人非常佩服孔子在困厄之时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高尚情操与风度。因为这需要过于常人的意志力,换做普通人可能早就坚持不下去,向官兵求告了。

      以下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非常打动人,他分别召来三个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问了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意思就是,我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在旷野上奔波呢?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的“道”有什么问题,何至于此呢?

    子路“愠”,心中有怀疑,“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子贡对孔子“道”表示肯定,但是建议孔子降低标准,以迎合俗世。“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三人中只有颜渊对孔子的“道”表示绝对的相信和肯定,“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老师的学说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妨碍,不被容纳才显示出君子本色!不研修自己的学说,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经大力研修的学说而不被容纳,那是当权者的耻辱。”)孔子这才欣慰地笑了,因为颜渊理解了他。他要完成他那孤高卓绝的志向——拯救天下于无道之中——就必须需要和呼唤一位“圣王”,一位不同于现世君主的“新君主”,但这样你的呼唤并没有被响应。这是天下人的不幸,却是现世君主们的耻辱,怎么能降低自己的君子本色呢?所以孔子晚年唯一能够理解孔子的学生颜渊死后,孔子痛哭,说:“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蜡祭,他在陪祭的行列,仪式结束之后,他出游到阙上,不禁一阵长叹。那时,他的学生子游在他的身边。子游问他,“老师,您为什么长叹呢?”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意是说,大道能够得到推行,跟夏商周三代的那些圣贤相比,我虽然赶不上他们,可我也是这样期许自己的啊!在这样的困厄环境中能坚持做一个真君子,对自己始终追求的“道”依然充满自信,自得其乐,这是何等勇敢的气魄!

      孔子周游列国,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像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样,他茫然无所适从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到处碰壁,主要目的始终没有达到。所以司马迁也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四

      自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弟子冉有等的努力下,结束了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活,回到了鲁国。时年六十八岁。

      孔子回到鲁国后,自六十八岁到七十三岁卒,共生活了五年。在这五年中,他跨越了自己所说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两种思想境界,亦即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达到了他自己认为是最后也是最高的发展阶段。所谓"耳顺",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是一个意思,就是思想上、学问上。品德修养上达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即凡是各种事情,听到后就能辨别真伪是非("顺");凡是心里想做的事情,做起来就符合真理准则("矩")。

        但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虽风尘仆仆,到处碰壁,却依旧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依旧想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做一番事业,依旧是朝气蓬勃地自我鞭策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可是面对鲁国终于不能用孔子的具体现实,只能在"莫知我夫"("没有人了解我啊!")的慨叹声中,决定不再"求仕"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开始整理经典,删《诗》《书》,订《礼》《乐》,注《周易》,作《春秋》,史称“六经”,使他们成为定型的教本。孔子知道,他的梦,自己或许是实现不了了,不过,或许将来他的学生能实现,他的学生的学生……总有人能够实现吧!梦想总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孔子在编辑这些经典的时候,是寄希望于来学的。孔子寄予希望他的学说可以培养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多能善政的人。

      自从弟于颜回和子路相继去世后,孔子就病了。快要死的前七大的早晨,他扶杖站立门前,意态逍遥,很有感慨而又自信地自吟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歌罢入门,当户而坐,悠然长叹道:"大概我快要死了啊!"自此卧床不起。

   七天后,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约一里路的泗水旁边。许多弟子都服丧三年,又相对哭泣尽哀,然后相别而去。独有子贡一人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丧三年,才离开老师坟墓。

                                  五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一直到去世为止,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生活,即使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终不得志,他都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自己创设的私学,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始终"诲人不倦"地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招收学生的手续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一束干肉(束修),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就可以了。他主张教育有教无类,招收学生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其中大多数出身于贫贱之家。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卞之野人",子路事亲,"尝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曾参:穷居卫国,絮衣破烂,面色虚肿。因为经常干粗活,手足生出了老茧。往往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添制新衣。闵子骞: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以芦花衣之"──以芦苇花当棉絮用。颜回、仲弓、子路、原宪、曾参、闵子骞都是家境非常贫寒的人,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来者不拒,使他们获得了受教育机会。这也体现了孔子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从此受教育不再是贵族子弟的专利,孔子尽其一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孔子名句(背诵)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礼之用,和为贵。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鲜矣仁!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6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不迁怒,不贰过。

79、小不忍则乱大谋

80、过,则匆惮改。

8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7、听其言而观其行。

88、不迁怒,不二过。

89、不学礼,无以立。

9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9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8、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0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家世渊源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姓家的女儿野合...
    chenge微博谈阅读 1,849评论 0 16
  • 关于本书的评论 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
    雷雷有话要嘚吧阅读 1,377评论 0 4
  • 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
    珝兮阅读 754评论 0 4
  • 颇出意外,本以为会以古文的形式成书,然而却是最白话的语句,读来毫不费劲。以孔子的年龄为线,讲了孔子的一生。 对于孔...
    卿若安阅读 1,898评论 0 5
  • 岁月一如 花的开落 似平凡的 美丽与孤寂 也应该 被铭记 岁月一如 花的开落 这平凡的 得到与失去 也应该 被回忆...
    创造快乐阅读 34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