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不容世俗的理性思辨

苏格拉底之死

文/戴文子

自修笔记:第三部分

学习内容:苏格拉底

阅读书目:《哲学的慰藉》《苏菲的世界》

整理时间:2015.12.17

以下部分来自于本人阅读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3~44页与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57~72页的整理摘要,斗胆罗列在此,不足与错误之处,还望各位看官能给予批评指正!

1、诡辩学派:以人为中心

自从苏格拉底之后,雅典开始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在哲学理论从自然派演变到苏格拉底学说的过程中,哲学课题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此时产生的“诡辩学派”,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

自然派的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这使得他们在科学史上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雅典的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他们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在哲学上,类似这样的看法被称为“怀疑论”。

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诡辩学家播下了雅典城邦内社会批评的种子,他们宣称,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

然而,苏格拉底则试图证明此类的规范事实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这样评价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对人的理性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因此他显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说得更明白些:生小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同样的,每一个人只要运用本身的常识,就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所谓运用本身的常识就是搜寻自己的内心,运用内心的智慧。

“知善者必能行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何者是对的。这是人何以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他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同时,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3、如何独立思考——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

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所认的常识论断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意见虽然正确,但不知道如何理性地回应反对的意见,苏格拉底称之为“原始意见”,以别于“知识”——那就是不但知道一种看法之所以为真,而且还知道另一种看法之所以为伪。“原始意见”比“知识”逊一筹。“原始意见”更多的来自于直觉,而“知识”则以理智和反诘的论据为支撑。

苏格拉底的思辨法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获致结论的途径,这样达成的意见可以经得起狂风暴雨而信心不动摇。

4、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地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的,我们应该怀疑它。

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我们对他们的反对意见给予多少重视,应取决于他们论证方法是否健全。虽然,我们常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诚实的批评者与出于愤世和妒忌的反对意见相提并论。

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这听起来像精英主义,的确如此。并不是每个人的话都值得听。不过苏格拉底的精英主义决无丝毫势利和偏见。他也许对涉及的观点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的考虑决不是基于阶级和财富,也不是基于军功或国籍,而是基于理性——他强调,理性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功能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苏格拉底自然也会承认我们有时可能是错的,我们的观点可以怀疑,但是他会提出一项至关重要的细节来改变我们对真理与不受世人喜爱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地以遭到反对来证明

5、苏格拉底之死

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苏格拉底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仅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根植于哲学的源泉。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一种坏思想以权威的方式提出来,往往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具备好思想的分量,尽管并没有证据说明它是如何产生的。而我们只注意结论,就会养成尊重错了人的习惯。所以苏格拉底敦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得出结论的逻辑上。即使我们逃避不了遭遇反对的后果,我们至少可以免去自以为非的那种软弱感。

这种思想的独立性给我们以启迪和激励。它向我展示了一种力量,可以抗衡在行动和思想上曲意迎俗的习性。在苏格拉底的生死之间包含着一种召唤,唤起人聪慧的怀疑精神。

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是决不听从舆论。虽然我们不能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如何逃避死刑,但是如何在不合逻辑的反对面前维持信心和清醒的立场,他应该是我们至高无上的榜样。

6、来自苏格拉底之死的重新认知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也可能使我们有被误导的危险。它可能使我们形成一种自我欣赏的信念,在被多数人憎恨与正确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认为与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义词与认为与世不合是错误的同义词一样幼稚。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

社会生活充满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实情之间的差距。我们谨慎会被指责为愚蠢,我们腼腆会被认为骄傲,我们愿与人同,却被认为谄媚。我们竭力要澄清误解,但是我们口干舌燥,词不达意。我们的死敌占据了有权摆布我们的位置,他们向别人谴责我们。在导致这位无辜哲学家的冤案的仇恨中,我们听出了自己所受到的伤害的回响,是那些不能够或不愿意公平对待我们的人加于我们的伤害。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也许,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

需以此为戒。


以上为苏格拉底哲学理论的简要汇总摘要。

P.S:最近两日的精神状态极其不好,我在日记中这样写下:

“夜晚,我沉浸在无边的空虚中无法自拔;白昼,我囚困在闭塞的空间里徒自惊惶。”

无有来由的荒谬感,无处可寻的归属感,无处安放的失落感,席卷着我。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路用来宣泄。无路可退,退无可退,只好读书。

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永远自由。”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如是说。只有在读书时,我才能获得短暂又无上的权威。白纸黑文的字里行间,我才能做自己的王。

自修笔记的开篇第一文,我写的就是《我怎样读哲学》,却并没有回答,我为什么要读哲学,范围放得再大一点,这个问题可以是,我为什么非要读书。

答案,套用一句戏谑的句式,就是:“于我而言,没有什么烦忧是不能用一小时读书来化解的,如果有,那就两小时。”你看,多会自欺欺人。

但严肃地讲,一定意义上,不是我找到了哲学,而是哲学选择了我。

冥冥之中,我一直觉得自己与“哲学”这门学问有缘(虽然西方哲学可能并不讲“缘”)。尤其是在最近,当我开始系统梳理西方哲学史的时候,我愈发有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感觉,更像是一种回应。一种长久以来自身苦苦思辨终于貌似可以隐约找到答案的回应;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相见恨晚的回应。

我为什么要读哲学?从字面上讲,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哲学就是努力思索生命,思索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思索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哲学追求更广阔的背景,渴望一种使得我们理解自己生命以及广阔世界的认知。它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于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

《哲学的慰藉》中文版的序言中,周国平大略如是写到:“哲学更像是智慧......智慧调整的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总体眼光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心态的调整,在此意义上,则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最深刻的慰藉。”

慰藉,没错,就是慰藉,是哲学此刻能带给我的最大且唯一的价值。


2015.12.18 夜

《文子哲学自修笔记》目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雅典 雅典属伊奥尼亚人(Ionian),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Attic)地区, 被称为“希腊的希腊”, 这个地方最...
    ianwest阅读 3,330评论 1 11
  • 有人说:大学四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话不假。 来北京有大半年了,实习生活虽辛苦却丰富多彩——认识了几个真诚的...
    海南巫阅读 251评论 2 1
  • (转自网络3)《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保罗·高更(法国) 1897年 【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充...
    salen小伦阅读 412评论 0 1
  • 或许你没有在意 那个多雨的节气 不经意说出的话语 玩笑似的公开秘密 我笃定的说不可能会爱上你 或许你不会想起 那个...
    河颜月瑟阅读 187评论 0 0
  • 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容易“肝旺”,易怒易躁。在这个季节克制自己的情绪,...
    北京无极堂阅读 5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