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 *读书会.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善.作为知识的原因 *4 物理的性质和感觉之间并不直接相应,中间还有逻辑的或人的某种处理环节

1 太阳 或洞穴比喻中的火光 指示一种自身审视的目光。它产生自身意识。产生主体的自觉。就是一切的肇端是人自身,而非任何别的东西。从而有意识的活动才得以可能。

太阳/善 作为一切正确和美的原因。
理念世界中种种理念之间的又有一个协调统一。这里还是有正义的理念和善的理念,以及理智和理性的理念。正义指出的是理性对于激情和欲望的统辖。善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把善看作一种德性,它对于某种目的负责,指出一种功用。善总是对于某种目的的功用而言某物的善。作为理念的善,是一种终极的功用而言的。什么是终极的功用?
死亡问题中自身审视之下自身的作为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在先的,而是有待人的作为,践行所产生出来的。有意识地践行a,可以使得其作为具有a的意义。

可见的作为和理念之间,是一种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只是这里的语法,怎么确定?
画出一个三角形,说它表示一个一般的三角形。这里给出来的说和做(画)之间的联系产生一个语法。基于这种规定,几何进一步考虑基于其上的在后的东西。但是死亡问题中,没有随后的东西可以作为现象给出来了。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就是最后的终点。这时只能向上返回原理。然后基于原理的理解而回过来考虑这个事情。

一种概念的逻辑空间,它是成系统的,必然有一个逻辑上轴心的东西。它在宗教里就是神。神是逻辑的起点。
在理想国的建造里,这个轴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整个城邦的建造围绕的所考虑的东西的轴心,就是生存诉求。但是不是一种即将就的生存,而是有策略的有步骤的稳妥的实现。把生存的实践落实到策略和步骤中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它成为一种可预期实现的东西。确定性。
回到理念的世界,善就是一切理念的产生出来的肇端。这个善,是至善,最大的功用。死亡问题所考虑的生的意义可以填充这个位置。但是生的意义还是一个指称,其意谓还是有待指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就一种概念而言,它已经给出来了。如此这般某个东西x。

==================================
1
在实践或践行中,思想恰恰作为理念的可能性空间,为目的提供出一个可能性空间。而一个思想只有置于践行中,它才成为理念而非仅仅是一个思想。

2 这段没有仔细看文本 略过 文本已经对正义清晰定义
正义是什么,是期待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的,则是要求指出一个现象,它是在正义的定义被给出之先就已经存在的关于正义的一种使用。这是一种语境的东西。我们可以基于这种语言现象反过来分析“正义”的含义,或正义的内涵,定义。
正义考虑的是一种自身的协调统一,并且这里不只是认知,还是受认知的东西就是自身做出来的东西,它不是纯然的被给予的东西。如同这个世界对于我们人总还具有被给予的一面,或者更极端的,对一块风中滚石来说,只是纯然的受支配性。它不必对于支配它的自然法则负责。恰恰是其无知不觉,无意识,使它比人更好的服从自然规律地运动,呈现一个自然现象。而人的意识总是作为对于这种必然律的扰动成为需要克服的冲动。这世界对于造物主而言,则难免于对现象的统一的原因,自然规律,以致人赋有的理性,对人之为人的负责。这理性,恰如城邦中的个体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分有同一个整体主义的正义,两者间恰恰基于这同一个整体主义的正义的分有而成为如此这般的样子。造物主的理性和人的理性,也同样由于分有同一种理性——神性,而使得人具有神的形象。这形象不是可见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或灵魂的东西。
回到正义的诉求,回到协调统一的要求,这里就是一种爱智慧,爱真理。这里的真理,实体,不是经验的真,而是强调变化的东西中不变的原因。后者才是达成或导致前者的协调统一的一的所在。苏格拉底谈论正义,就是在考虑统一变化的东西而自身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关于真理的揭示的诉求,就是爱真理或爱智慧。

由于无知,把正义的诉求没有诉诸逻辑的审视和践行,而是安放到感性的感觉里来,譬如在尘世里追究脱离理性的激情和逻辑的爱情,脱离不变的本质追逐变化的东西,离开本体去捕捉影子,注定落空。不堪其负。

3
真理 变化的东西的不变的原因 命题自身之中蕴含的东西。
经验命题基于经验或直观而为真。就是说,经验命题的真并不蕴含于命题自身之内。它还需要别的条件

真理就是在命题自身之中,在语言自身之中就已经把自身说出来说清楚了的东西。
这个苹果是红的,还需要直观中给出这个苹果 的经验,才给出命题的真值。单单这命题本身还仅仅是一个真值涵项,其意谓却还是没有确定的东西。

艺术则是用虚构的多,表达出其统一的一则是真的。一种人性和神性作为天赋的真。
艺术是一种语言。不需要追究语言本身的真,或者说语言的本质主义。符号或语词本身和意义之间,并没有本质联系。它们只是基于语法,基于语言使用的传统而联系起来。离开语法,这里的传统,符号本身根本不表达任何意义。
艺术只是把语言的符号从语词推进到事情。在这里,现象是虚构的,但是统一现象的东西,文化传统的东西,情感的东西,逻辑的一,则是真的。要在语言的意义上看待艺术。

*4 物理的性质和感觉之间并不直接相应,中间还有逻辑的或人的某种处理环节
从可感知的现象世界到理型,前者是认知对象,后者是实践中的目的。它们在逻辑上根本不同。
认知中,现象的意向性是语言的意义,对象。实践中,人的理型才是现象世界造就的如此这般的根据或原因。

把世界看作并非单纯的被给予的东西,而是看作某种人所造就的东西。即使就认知而言,把一个可见的现象认识为某物,这某物始终还是不能脱离人的某种理型,或者说人的生活世界的逻辑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 ,我把它称为苹果。这个 ,是现象。它还并不赋有人对它的用法。但是说这苹果,它就已经赋有了苹果这个概念所赋有的用法。譬如可以吃,物种分类中的位置,属于植物的果实部分。对于一块石头,我们的苹果概念对它没有意义。但是对人,有意义。因为物种的划分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归拢统一的方式。离开人,认知者思考者的人,物种分类是不可设想的。后者恰恰作为前者的逻辑基础。w与语法相反的情况。
一个波长的光,称为红的。这里也基于人对于红这个概念的内涵。或者说,红这个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红是人的观念体系,一个逻辑空间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定的位置。
关于感觉红。感觉不是一个仅仅基于本身就给出来的结果的东西。联系不同色彩明暗搭配中,同一个色斑产生出来不同的视觉效果的情况。就是说,没有一种单纯的感觉红。它总是某种背景中的东西。而红本身就是颜色空间中的一个位置。或者说,某个频谱的光和色彩感之间,还并非一种直接的相应。而是还有中间的处理环节。感觉是这种处理的结果,而非单纯光的物理频谱本身直接所决定的东西。

170a014a4c715c833604fabc7962a55.png

这是感觉绿的一个错觉

数也是这样。数的概念是一回事。另一点是,我们说到第一名时,这个第一的含义也是基于语境给出的。两人比较的第一,10中取一,100取一,同一个1,有不同含义:信息量不同。我们谈到一个数时,总是基于它放到一系列数里而给出其含义。比如一个数1,作为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在谈论某物时,总是已经基于某物这个概念作出谈论。而某物这个概念,置于语言中所有其他概念之中获得指出了一个自身的位置。它是一个相对别的概念而指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概念在脱离别的概念,脱离一个概念空间之后,它没有自身的本质。就像洋葱,就是一层层的东西的和,撇开每一层,一个洋葱什么也没有剩下来。

概念空间基于的是人的思考方式 认知方式 行为方式,是基于人的特征,而非物或世界本身的。离开人,我们所谈论的世界就不成其为如此这般的一个世界了。同一个现象,人看到的认知到的是一个东西,猴子认知到的是另一种东西。它对于草履虫又是更不同的东西。对于一块无知不觉石头呢,只能在力的支配和受支配中产生相互的关系。

概念空间总体,基于的是作为主体的人,而非事物自身。离开人,甚至都不能使用某物的概念。

在感知的东西和某物(理型)之间,前者在一种看作用作后者的用法作为目的的功用而言,具有相应落实这种用法的性质,德性。感知的东西在看作用作可思的东西,承载后者的用法而言,其性质对于满足这种功用承载这种功用而言,就是它的德性。

在这里,感知的经验,客观的物理的性质,基于某种用法或功用的支持,具有德性,是善的,而可以被作为某物看待和使用。一片铁,由于其锋利,可以用来切割,用作刀子。

这里,物理的东西和赋有人的用法承载人的用法的某物之间,就可以建立联系。

譬如我要做一把刀子。我就要使用质地坚硬的材料。因此,钢铁这种材料具有坚硬的质地,对于刀子的切割的功用有善的德性。这里的善是钢铁这种材料对于做成的东西——刀子——的功用的满足而言,其坚硬的品性对于做成刀子用来切割而言,是善的。这品性支持或承载它所造出来的刀子的切割这种功用。一种功用是人对于某物的用法,它总是要落实到造成某物的材料的性质上。
这里是质料多和实体之间质料对于实体的形式的限制。或者说要把某些材料用作某物就会带来某物的用法对于材料的质地的要求。德性的要求。刀子用于切割是人的用法,刀子的锋利则是基于材料的物理性质所给出来的秉性。这里有些一种用法要求特定秉性的材料来承接实现。

用纸做刀,就只是一种意愿。徒具外表,不堪使用。不能切割的刀子不成其为一把刀子。

这样看,用法,使用才是某物的本质。

可感的现象,物理可以描述的东西,只有在嵌入用法之下,才作为某物。

理型的世界,就是这些人的用法之下被命名的东西的集合。事物之间的联系,秩序,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一个人的世界的逻辑空间。

基于用法和逻辑的某物,和材料的物理特性,基于后者对于前者的一种合目的性,满足某种功用,而建立起了联系。

硬的东西,削薄了,就锋利。硬是材料的秉性。薄是人的加工可以做到的东西。它作为一把刀子用来切割,则是给出人对于物理的材料的一种用法。而这种用法的需要,产生于人类生活本身。

理想国,整体主义,就源于时代背景。
人所想的东西,还是局限于时代,根植于时代

但是理想国,理型,是时代精神的东西。把一种时代背景的要求,譬如整体主义,在实践上系统地落实到方方面面,全面贯彻这么一种要求。这样的一种理想的构想从逻辑上存在的东西,原型,落实到实践上做出来,怎么落实这个设想一步步做出来,就是理想国的写作的思路。

考察我们的概念系统,正是一些相互配合支撑的具有角色划分的理型。说它是理型,在于它们并非感知的东西,而是逻辑的东西。它们是人的生活世界的构造。现象中的物质,它被看做石头,砖头,做成屋子,和物质本身的联系中,物质仅仅在材料上具有某种性质,质地或秉性,它支持某种用法。譬如一块石头要能打造为石刀,刀子用于切割,善于切割是其德性的要求。要求锋利的性质来支撑这德行或功用。而锋利的性质,就落在材质上的坚硬里。就是说,石刀的善于切割的德性,在于其锋利的禀赋。后者建立在石材的坚硬这种性质的基础上。坚硬的材质,使它潜能上可以打造为锋利的刀子:
把这种材料打磨薄。坚硬而薄,就有锋利的特性。它支撑起一把好的刀子的善于切割的德性。
德性是一个东西对于某种目的所要求于它的用法的满足的善。用法是人的世界中的东西。它需要这个东西的性质秉性的支撑。在这里,一个东西的使用是个整体的事情,具有人的世界中的东西。用法和使用是人对它的使用,某个能动者对它的使用。这个东西的性质秉性是某种对象的性质,物理可以描述的东西。更进一步的是,这个东西的性质落在材料的材质秉性上。譬如做石刀的石材的坚硬。这就是一种纯然对象的性质秉性。是物理的性质。这时都脱离某个东西,仅仅基于某种物质说他的性质是坚硬的。譬如钻石硬度10,水晶硬度7。
物质的性质是物理语言所描述的。一个东西的锋利,则蕴含了这个东西的一种使用:切割。而一把刀子的德性,善于切割,刀子之为刀子就是建立在能切割用来切割这个使命上的,它已经难以离开人对于物质的用法而被考虑了。这是事物从物理所描述的物质和性质,到人的世界的某物(刀子)和其使命、本质、用法的过渡。

基本功在于概念思维。世界落实到哪些基本的特定的概念上,就是对于世界的认知的轴心的产生,知识的系统性的发生。了解哲学史中的基本概念的此起彼伏,就是基本功。

认知的本质就落到这些作为轴心的概念上。

原型问题源于,人处理自身的生存问题,但是人在客观世界物理所描述的世界或自然界里生存。生存带来的一系列需要,都要落实到物质上。
然后,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需要聚集,分工协作。这就带来人和人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这就是城邦如何运作的考虑。这部分凸显的,除了服务于生存,在制度上保障城邦服务于这个目的,其落到实处的步骤,是人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安排。苏格拉底的方案,是人基于自身的禀赋尽其用。发挥自身的禀赋,专做自身擅长的,把它规定为一个人的使命。这一步有功利主义。人不再作为目的而是工具了。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城邦时代生存竞争激烈,败下阵来就是毁灭。时代在生存没有保障时,求生存时还没有人权的概念,还不把人看作目的。仅仅顾得上把人的生存看作目的。其余的都要在生存得到安全保障以后才能考虑。可是为了保证生存,理想国已经把它目的化绝对化,落到只是生存诉求这个轴心上来。近代的产能过剩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即使有闲暇,也是匮乏的囊中空空的闲暇,心里还要想着哪里可以赚点钱弄点吃喝用度。饥饿的闲暇不叫闲暇。它不是现在八小时之外生存无虞可以自己做点爱做的。

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城邦的体制已经在生存诉求中产生了。它是一个人的世界,人之间的社会协调。是一个逻辑空间而非物理空间。是人基于目的的考虑而设计一种制度的安排。这种目的意识就是人的世界的产生,逻辑空间的造就的根源。人基于自身的生存要求发展出城邦社会来。在自然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人的世界才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统一的轴心。自然世界要基于人的世界中逻辑的东西,人的需要的满足而言,像石材以其坚硬而承接石刀的造就和功用。一团泥仅仅基于物理的手段难以满足作出一把好刀的要求。自然界在此完全是被使用的客体。填充人的功用的材质。
不但如此,连人也是在自身的生存诉求中工具化被考虑的。生存之外的诉求及其可能性不在理想国的逻辑之内,没有位置。脱离生存的齿轮系统没有咬合的空转的手柄,无益的设想、空想。脱离生存目标的诉求都是有害的。

理想国是在城邦社会中把人聚拢来,协调起它们按角色分工的统一。其正义还是具有其目的诉求:城邦的生存以及整体主义下由城邦的生存所保障的个体的生存。
理性 激情和欲望之间的角色分工,就是城邦中统治者守护者和其余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它们能嵌入自身的角色,理性探索智慧基于智慧发号施令,激情协助理性服从理性的指引,欲望服从理性划出的边界令行禁止。
近代的非理性其实也是一种理性。它是基于自我认知的有意识的自我释放。这时,感性成为一种有意识诉求的目的上的东西的涌现的源泉。这里还是具有一种有意识在整体上的协调统一的控制。激情的艺术家并非不识人间烟火不知法律不知文化传统,而是在此之上新开一个逻辑空间。生命是高于文化和制度的,它们具有规范文化制度的演进的力量。是文明的内在驱动的原因。

苏格拉底对于血缘关系。一方面是认识到人有其禀赋特征。这里有生理上的秉性。如同物质的物理性质那样的东西。这种禀赋指出承担某种角色的义务的潜能。另一方面,苏格拉底突出教育的重要性。禀赋对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要针对性的训练一个人在所要参与的角色的德性,使得城邦的正义在这个人这个角色里得到落实。

5
在具体的背景之外,可以谈论一种普遍的定义:对于目的的符合,或者说对于某物所提出来的某种功用的满足,就是善。无论何种目的。
苏格拉底的理想国的善,就是生存作为目的对于行为和思想的规范。
然后,对于目的我们可能不够自觉。人具有种种诉求,把自身的诉求在具体语境中突出某一个,把人的谋划归拢到这一个诉求中来。这里是一种判断。这就要基于语境对于种种诉求之间作出一种逻辑关系的梳理。一方面是人所具有的资源:精力和时间以及劳作或实践。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诉求之间的联系,然后是满足它们做到它们的难易程度。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就是这种审视的结果。生存如果需要没有保留地投入才能得到满足,甚至还难以维生,那么,这里就只有唯一的生存诉求作为人的使命。在生存得到解决和满足之前,包括现实的满足和可预期的满足,有生存的安全感,别的诉求都没有资格成为生存之外的轴心。而近代的变化是生存可以付诸8小时的劳动得到基本的解决,有安全保障或可预期地解决,从而为8小时之外,为节假日留出闲暇。闲暇地时间就是人的精力在生存诉求之外的富余。这里,生存不再必然地支配其中的想、说和做,作为轴心。当然人还是可以追求财富,无论是一种资本的责任的附体,还是处于安全感缺失的不知厌足的欲望。但是这毕竟是各自的有余地的选择了。一个各自选择而非必然律的支配的空间已经打开。这时的理念世界的逻辑,那个善的目的,也就不再是生存诉求了。而可以有别的诉求,可以产生基于不同的诉求的满足的不同的善。
但是善普遍地作为对于目的的满足,它作为标准对理性的谋划(理智)作出判断。
在这里,理智是基于某种目的在先的受规范的思想活动。这就是筹划。而智慧,在于一方面承接对于何种东西作为目的对自身给出来,另一方面,基于这个目的筹划怎么做到它。并且,更主要的,在于前者。善也同时存在于这两步之中。但是它们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在线段的比喻中对于理念部分作出一个划分。一部分是理念的运用,譬如算术、几何。另一部分是从理念回溯理念的系统性的原因和轴心的存在。
理念在此是直接给出来的东西。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或者说,即使我们并不考虑理念的来源,它就在日常存在,并为我们所使用了。我们使用理念来认知可感的东西。苏格拉底的工作,在于从指出理念开始,进一步指出理念的世界中种种理念之间的秩序性,它们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前面关于城邦和个体的考虑中,指出理性对于激情和欲望的统辖,统治者的角色就是统治,被统治者的理性就是接受被统治,者就是节制。
(节制指出的是被统治者基于理性的对于被统治的驯服。驯服就是被统治者的在各自分内的工作之外,在整体的城邦的参与而言最基本的德性。是理性在被统治者的灵魂上的体现。而正义指出的是各种角色的各安其位。正义是整体上的东西。)
但是,理性在此仅仅指出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行为方式。它还没有指出统治者的智慧本身,它从何而来。这里还仅仅指出一种后于目的的,对于目的应该这么做的环节,一种制度安排。还并没有指出这种目的本身的内容,它为什么成为个体或城邦的目的。这就是智慧的来源问题。这里有价值判断。但是价值判断来源于什么?

先离开一下。
我们对于何种东西、何种目的为好的,何种目的是坏的,并不总是具有认知。人的感性使得它处于本能之中行动。饥餐渴饮,感觉到感官的需要了才产生一种需要,一种缺乏。它使人成为一个不满足的东西,去追求自身的满足。这种追求就是人的欲望。
但是在理性的运用里,人需要判断一种目的的善。饥餐渴饮,总是没有问题的。在需要现实地存在时,满足它总是好的。这里仅仅基于一种个体的动物性存在而言。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建造城邦,参与城邦。但是一旦城邦建造起来了,人在城邦中就不再只是对于自身的感官需要负责。人还是需要对自身的感官需要负责。但是同时,在更高的理性上,还要对于整体的利益负责。人参与城邦,把自身的生存托付给了城邦而非野人那样作为个体生存于大自然之中。并且也从来没有这样单个的野人,早期人类也是在族群之中生存的。但是之前没有这么清晰地要求人对于整体的归属感的自觉。因为在城邦里的分工,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没有人敢于只做一件事。那对于满足自身的多样的需要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人要自己做种种东西。所谓多才多艺,生存能力极强。但是这样的德性对于城邦社会是不适合的。城邦社会头一次把群居和分工社会的问题提交给理性,要求作出一种正面的回应。何为善?如何筹划一种善的制度安排。近代的闲暇,生存之上的需求,都还不是理想国所考虑的东西。
回到理性。参与城邦社会,就要基于一种理性为前提。我们不能设想脱离这种理性来讨论一种城邦社会。那是城邦之为城邦的本质所在。城邦作为一种整体的存在,具有这种整体性所在的形式。城邦之中统治者何被统治者之间的统治和服从统治的关系的践行,从思想上认知到它到实践上把它做出来,指出的是一种社会协作的形式。它是对于人之间的社会协作的如何协作的落实。基于分工的社会协作,在这种制度给出之先还只是一种诉求而非做到的东西。理性的这种筹划则在于指出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把它落到实处。
感官的欲望是生理现象。无需理性的参与。对于感官欲望在基本程度上的服从,产生意志和实践,是一种个体之内的行为方式。但是城邦社会在于的不是这种个体之内的东西,而是个体基于某种角色对于城邦的参与,从而服从这种角色的设定之下对人提出来的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这就是驯服于统治者的统治的德性,这就是它的理性。理性是一个主体,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城邦外在的功用或目的性的谋划。在这里,内部的多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置于这种外部的功用或目的的规范之下的东西。这就是智慧和理智之间的前者规范后者。
而智慧的给出,是更基本的理性。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理念世界中的善。但是苏格拉底不直接谈善,而从善所产生出来的东西开始谈起。

岔开一下。分辨理性和理智。在从可见的世界谈到正义,理性,激情,欲望,在城邦中谈到统治者的智慧,被统治者的节制,协助者的勇气,这里是人的理性的工作。但是谈到一个人如何使用他的理性来协调统一自身之内的东西,这是理智的工作。理性在于使人认识到永恒不变的知识、真理。而把它们作为原理运用到日常,从审视自身的目的,到怎么把它做出来,这就是理智的工作了。
苏格拉底的例子是算术和几何看作理智工作的典型场所。

回到善。为什么不直接谈论善,而是要从善所产生的东西谈起?
善总是关于某个东西的善。德性总是作为某个目的某个功用的德性。为何不直接谈论善?苏格拉底把善看作理念世界的皇冠,一切的原因的东西。但是,如果考察理念世界,它是人的世界。但是人的理性始终还在理念之中没能归拢到人自身之下来。如果,看到善,结合何为善的城邦,善的个体,就能看到苏格拉底诉求的还是一种生存的基于某种制度安排而可预期,具有安全感。可以实现的东西。因此,善可以和事物的德性相比。刀子的德性在于善于切割,对于切割这个功用的满足的好。人和城邦的善,在于对于生存诉求的满足的好。
作为善的理念而言,就是对于目的的满足而言的。这是逻辑。不能离开目的谈论善。
这样,人的生存诉求,作为人的东西,日常的东西,就和理念世界衔接上了。理念世界是人的世界。指出的是人自身的诉求和社会和大自然的事物如何联系起来,协调统一的考察。
这样,古代和近代的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就可以衔接起来了。近代生活是对于古代生活在目的诉求上的一种扩展。

我们对于目的往往不具有认知。特别是在城邦生活中,人不是仅仅处于自然状态的饥餐渴饮对于自身的感官需要负责的情况。自然状态下目的作为感官的需要是直接给出来的。城邦中的个人,则要基于整体中的角色或义务(绝对化为使命,使命是一种逻辑的谈论。置于生存诉求之下,生存作为目的就算绝对的。重言式。一句话说两遍,自身作为自身的条件,它总是成立的。归于它的谋划作为善的。)
或者说,城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和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并非是自然的直接给出来的东西。非得基于一种理性的审视,我们才能考察一种制度安排的目的和结果之间的一致。一种制度的安排,在善而言,在理想国的城邦营造而言,是一种基于目的出发的设想。但是这种制度的实践的结果,要满足其目的,还要看具体条件的满足。
理想国的设想的理性,从目的出发,善作为理念的至高点,没有问题。只是这样的话,善怎么和目的联系起来?苏格拉底在谈到城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谈到了。在那里,可以看出城邦的目的就是生存。最好的生存不是奢靡,而是可预期的可靠的生存。享乐在本质上已经脱离生存这个目标了。是额外的诉求。但是在生存没有保障时,奢靡之邦是不可靠的。沙滩上的高楼。容易招致覆灭。看看野生动物,没什么肥胖的例子,多数都是对于或者捕猎或者逃生中的敏捷和力量有益的恰当的身材。家养的野鸭由于太胖飞不起来。在野外活不下去。
善要从其结果来考察,就是一种对于其目的的审视。但是由于先于实践的目的理性,一种设想要能够做出来,在做之先,需要洞察力才有判断力。但是,如果做一个实验,我们把某个东西做出来,我们的直觉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只是这里是一个理念世界的思想实验,而非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在这里,考虑的是从结果的东西而言判断什么是善的。
下围棋会复盘。考虑两种下法的优劣,需要棋力。但是,如果把两种下发分别走出来,从结果的东西而言,就能算清楚两者之间的优劣。下法的优劣的标准,是结果上可计算的东西。
善,也是这样的情况。它一方面是一种存在的判断,在需要上的自身审视的结果。不同的诉求之间,作出一种理性的统一。把某一种突出出来作为统辖别的的轴心。在苏格拉底的时代,理性的运用服从于生存诉求之下。考虑的是一种最好的生存。
善,蕴含着关于什么的善。善是不满足的,始终留有一个目的的空位。离开这个空位,某种背景的东西,就难以谈论这个善。但是可以谈论对于这个目的的符合的是善的,无论这目的为何。
一种谋划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做出来之先判断需要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不过就是我们在执行一个谋划时基于人性和理性的衔接或交织落到实处的决断。但是理性试图一种先于经验的对于经验中某种想的东西目的的东西的可诉求的谈论。我可以谈论划连接a和b的直线。只能谈论逻辑之内的东西。不能谈论违背逻辑的东西。逻辑在这里一方面是设想的理念世界之中的,另一方面,在日常为我们所说和做,它们是现实的,在于它们还是落到日常的东西里落到实处的东西。我可以谈论造一把刀子,基于坚硬的石材,或青铜钢铁。但是不能基于一抔泥土一团石蜡谈论造一把刀子。不能切割的刀子称不上刀子。可见世界中的实体的性质,作为德性承载可思的世界中理念的东西。这种性质作为具有作为理念某物的德性,使得在可见的实体作为可思的理念的影子或载体落到了实处。它建立起了两个世界的东西之间的衔接。
在人自身的审视中,一种社会制度要落到实处,就要基于这种制度和人性的衔接。人性可以看作人的某种性质。它不但是理性,还是欲望。一种社会制度对于个体的塑造,作为一种目的对人提出来,只有它能够在理性对于自身的欲望的统辖的前提之下,才能算作落到实处的。可是考虑人何以造就城邦,还是基于一种生存诉求。如果一种理性只是要求牺牲为某个角色的使命,那么个体对于统治者的驯从是一种人对于自身之外的东西的服从。是一种非理性。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统治的服从,建立在城邦为个体提供一种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果要求的牺牲突破这种生存诉求的回报,那么统治者的统治就陷入一种统治基础的坍塌。人在城邦中的参与,其使命始终建立在生存保障这个回报的基础上。因而,对于统治者的统治的顺从才谈得上是理性的。对于整体有益的。如果被统治者在接受统治时,无所获,连生存保障也没有得到,那么这里城邦就没有一个整体的东西了。存在的只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压榨,剥夺。整体瓦解了。
就是说,个体参与城邦,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在于这种服从基于统治者的智慧于整体的城邦有益,而个体从城邦的利益中间接从城邦的生存保障中获得自身生存保障,作为其一分子。整体的理念是基础的东西。
回到跳过善而谈善的儿子:真理和知识。如果撇开在先的目的的指出,善就落入无根的情况。只能普遍地谈论一种对于目的的满足的功用。苏格拉底不谈目的而谈善,why?

回到第一卷,老年人对于心灵安顿的诉求和满足,把获得安顿的情况看作满足的。心灵如何从生存诉求中解脱出来?想到人的必有一死,心灵的审视有何获?是不是对于活着时做下的事情,行为获得一种统一,这种统一可以安顿人的心灵?还是说,某种统一是永恒的,超越于时间的。这个问题取决于生存诉求作为苏格拉底的理性的谋划的动机。这个出发点带来了随后的一切。

关于善,作为理念,是可思的。但是如果落入生存诉求的现实的东西的规范,这里的理念作为实在就有困难了。苏格拉底把善放到了知识之上的东西。但是人的诉求,可以看作并非知识的东西,它是实践的肇端。把理念的实在从作为知识拉回到实践的领域中来。知识中,人始终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情况。但是实践中,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环,占据逻辑中的一个位置。把知识置于目的,理念的东西才开始在现实世界发生作用。它通过人的实践被召唤出来。善就是这种和实践的联系,回到人本身的需要中来。从而,善的东西总是活泼泼对于人有力量的东西。甚至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卷6里:
这个 世界 划分 成 两个 部分, 在 第一 部分 里面, 灵魂 把 可见 世界 中的 那些 本身 也有 自己的 影像 的 实物 作为 影像; 研究 只能 由 假定 出发, 而且 不是 由 假定 上升 到 原理, 而是 由 假定 下降 到 结论; 在 第二 部分 里, 灵魂 相反, 是 从 假定 上升 到 高于 假定 的 原理; 不像 在前 一部分 中 那样 使用 影像, 而 只用 理念, 完全 用 理念 来 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里,事物作为实体,它们作为思考的起点。进行的是一种现象的演绎的推理。
第二部分里,把握事物本身的本质。这里的本质就是事物在此是作为何种东西存在的。这就要回到人的世界中,事物作为语境中的用法的东西。它的形象,性质,都只是这种应某种目的的需要的满足而产生出来的东西。这样,整个事物就被纳入这种用法中以某种对于目的的满足的德性被审视。这就是规范事物的被产生出来和如何被使用的轴心的东西,就是某物之为某物的本质所在。
理念就是这种本质的东西。

这里是从感觉,表象到实体。事物本身,是实体。然后,在理念的世界里,事物本身成为理念某物的影象。我们把一个东西看作某物的原因,在于某物的理念。而那个东西只是基于一种对于某物作为理念世界中某个角色的成员,对于承载这种角色的功用的性质的具有,基于这种德性的具有,而把它称为某物。理念已经是一个逻辑的世界。而非事物自身的每一个之间不存在彼此之间基于目的性而产生出来的联系。自然界无意识,没有目的。如果说有目的也是造物主赋予它的。那个目的归于造物主而非事物自身。事物自身只是无意识地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大自然的科学研究可以探索一种原因,但是不能探索目的。而理念世界的区别,在于基于人的目的,人的自觉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把不同人聚合起来。这里始终要谈论一种目的而非原因。
善,便是作为基于目的的考虑,对于某种目的的的符合或功用而指出来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就是人的生存这个目的。当认知到它是人的使命,人有责任要负起自身的生存的责任来,并且这个责任是个体没有保留地投入也不容易做到的东西,这时还没法考虑近代的闲暇的情况。这时,生存这个责任就泛化为人的绝对的使命了。最好的生存不是奢靡,而是某种制度安排之下可预期的有保障的生存。具有生存的安全感的一个城邦。奢靡之城由于会导致自身勇敢和武力的退化以及引来别的城邦对于自身财富的觑觎,会导致城邦的覆灭的风险。它并非好的。苏格拉底对于城邦的目的的设想中可以看到何为善。就是生存的安全。而非奢靡享乐。在那个时代,人之为人还没有一些内在的原则被建立起来。这就是近代的人之为人的在先于人的功用的设定,就是人权的理念。并且,就算近代,也还有国家的人没有普遍地接受这种理念。它们还在一个整体主义的背景中。

7
语言游戏的理解落到文化制度给出的语法空间里。但是概念,文化制度本身,又具有一种协调统一的秩序。这种秩序中,具有逻辑上在先的东西和在后的东西之间的区分。那在先的,就是在后的原因。联系苏格拉底的正义。

8

苏格拉底谈论德行的次序

苏:因此我希望用如下的办法找到它。我认为我们的城邦假定已经正确地建立起来了,它就应是善的。
格:必定的。
苏: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他按照这个顺序谈。

9
智慧 统治者分有的德性 城邦的智慧体现在统治者的智慧里
勇敢 护卫者分有的德性 可以看作护卫者的节制 就是对于统治者的教诲 给予的信念的保持 就是对于统治者的服从 只是这种服从是积极的 其信念分有智慧
节制 其实就是被统治者分有的德性。它并不分有智慧。被统治者并不需要具有知识,只是一种不以理解为前提的服从。确切说不以智慧的了解为条件的服从。护卫者的勇敢可以看作信念的保持。信念是知道其思想但是不了解其根据的东西。作为被给予的东西,现象的东西。被统治者则连信念也不具有。是对于服从的东西的盲目:命令还只是作为一种空位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要服从。而护卫者的服从是针对于确定被教诲的信念,并非随意变更的命令。
而统治者的智慧在于整体筹划。智慧的思想从这种整体的筹划中产生出来。
正义则是针对城邦整体的评价。并且正义是各种角色各安其位,并非突出某个角色。
正义以前三者的达成为条件。一个城邦是正义的就是理想城邦的实现。它的要点是智慧,统治的知识。

那么,智慧从何来?
这在于统治者把整体的利益放在心上,把它作为最要紧的东西加以关注。由此才产生整体的审视和筹划。产生知识。统治者的工作中,首要的是教育,教导护卫者的信念。教导被统治者的服从。诗人的管理就是在这时被考虑的。而不是具体的事情的判断,安排。苏格拉底反对精细的律法,而用思想的教导替代它。使得人不是在被规定而言,而是在使命的自觉的养成上,建立城邦的基础。前者需要统治者大量的精力,没法再做别的事情。他把整体主义的信念灌输到每个人的思想中,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自觉统一到同一个目的上来。而律法是一种被动例外时发生效力的机制。它还不直接触动人的思想。为个人主义留下空间。造成城邦的离心力。苏格拉底要在积极的思想灌输中灭绝这种离心的风险。这是最有效的统治。

智慧从何而来?
整体主义作为目的的有意识或自觉竖立起来,它造成了善。整体主义作为目标的确立就是给出了判断善的标准。有利于它的就是善的。
正如特定的正义有时代背景,但还是可以讨论正义本身,正义的理念。这就是理性对于欲望和激情的统辖。它在古代和近代有不同内涵。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它始终如一。善也是这种情况。在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时代背景中,基于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标准,善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善的理念,仅仅对于一种普遍原则负责,它是同一的。目的在此之前普遍地指出的一个逻辑位置,就像真值这个概念之于真假作为逻辑对象的不同而言,善作为一种概念,原则,始终是为经验或时代背景留下空位的东西。一个时代可以有一个时代的善的内涵。

理念的世界脱离时代背景。城邦的善、正义,其中个体的善和正义,和近代国家的善和正义以及近代个体的善和正义,整体主义的善和正义、个体主义的善和正义,各有内涵。但是它们分有同一个善的理念和正义的理念。
理念和概念的区分。理念强调一种逻辑的东西,在先给出来的东西,一种逻辑空间。它是后者在经验中运用的前提。总是先存在某个东西,然后才能使用它。理念前一步的给出。概念在于用前面给出的东西做判断,运用它。
使用概念时,我们不去考虑它们的来由,诸概念之间的系统性。它们不得不如此的根据所在。这些恰恰是指出理念的世界时要考虑的。正是在这种理念的系统考虑里,苏格拉底引出善的必要。善在诸理念之中,使得诸理念得以统一起来。它和其余的理念的关系,恰恰如城邦中统治者和护卫者被统治者的关系,理性和激情欲望之间的统辖关系。它产生出知识(智慧)和真来。善就是一个自身意识。它在本体上源于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在认识上自身意识的要求产生出来对象或目的的认知。
苏格拉底的理念世界从本体上来谈。本体论上在先的东西,认识上在后的。但是在实践中,它又是在先需要处理的。抓住本质处入手,别的东西就自然连带着受到了处理。造就城邦中,抓住哲人为王就是抓住了这一点。统治者的统治工作,则是首先抓住思想的教化,也是这样。然后思想的教化落实到护卫者和被统治者,落实到它们的使命感的塑造。它们自身又是多,使命感又作为规范个体的理性所运用的智慧,贯彻到个体的各个部分中去,造成理性对于整体的统辖:践行使命。从而一个城邦的理想落实到个体的践行中去。一个城邦运转起来了。理想国从设想设想落到了实处。

认识自身的目的、使命,就是善。在城邦,在个体,都是如此。它就是善的理念。
智慧从这使命的自觉发生出来。而认识上,它有赖于一种自身意识,自身审视,对于自身情况的了解。
在生死之间,活着时考虑人之必有一死,就是一种意义或目的的仅仅作为一个诉求,但是并不能从语境或背景中,不能从已经发生的东西,不能从现象中发现任何结果。任何可以在既有的东西中发现的东西,本身又作为多,要求超越的意义或目的。
本质,这时和意义衔接了。
理念的世界作为永恒不变的,和现象世界的变动相对。前者作为后者的本质。原因。但是意义问题,在认识上,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东西的本质的认知。在本体上,是本质在践行中的造就,需要基于某种理念或目的或意义的思想,践行它把它做出来。在做出来之前,意义并不存在。理念世界仅仅指出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空间,我们可以要求什么成为什么。它们是恒然的。但是现实就是在现象中造就出它们来。唤起它们的显现。这就是人之为人可以做的。这个唤起的诉求,是人的要求。人作为主体,就是发生存在的要求。人的存在,就通过理念世界的东西的唤起来达成。

人作为主体,存在诉求,作为目的,就是善的发轫。基于这目的产生出善的判断标准。它产生出知识和真理来。知识和真理的认知及践行,满足人作为主体的存在诉求,是善的。

太阳 火光,是自觉的目光。靠着它们,存在诉求的自我要求,种种德行被唤起。

人为万物立法。我们把这些木头的聚合物称为桌子,这些木头的聚拢不是基于大自然的本性,而是基于人的本性,把它们看作用作一张桌子。是人为了看书吃饭摆放东西的需要而造出了它,并把造出来的物理上的这些物质看作一个一,一个桌子,离开人的这种需要,它们还只是物理上的一些木头而已。放在野外,和一堆木材无异。或者对于寒冷里野外生存的人,没有燃料时把它批柴烧火取暖,它就是一堆木料。对于没有这些语言的真菌而言,它朽烂后长出蘑菇来,只是一些纤维素。蘑菇,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桌子这个东西。
人的世界里只存在可以为人所用,所思的东西。此外不在世界之中。理念世界就是可思的东西的聚合。但是任何一个世界总是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秩序。在这个可思的诸多之间,其轴心的东西是人。这是一个人的世界,一切理念都基于人的可思而被归拢。而人所思的,是自身的某种需要,以及和需要相系的东西。需要有生理需要的对象,感官的东西。以及获取这些东西的实践中的东西。在获取的谋划里,就产生了理性的要求。理想国便是最好的谋划所引出的理性的要求。这里,基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谋划,引出善的理念。有益于这个目的的人的谋划,理性,称为善的。
理念世界从感官世界中产生出来,是一种人的世界在认识上在后于感官世界,而本体上在先于感官世界的情况。对于理念世界的阐述,是为了从感官世界引出理念世界,铺出一条桥梁。从感官世界作为自然界,引导到人的理念世界。这是基于人来谈论大自然的方式。
还有一个自然界本身,就是那个物理所描述的世界。两者之间的衔接,是用法。但是我们可以摆脱人来谈论大自然。这就是科学,以及现象的经验。但是,这种谈论始终还是有赖于人的知性概念,只是知性概念作为普遍逻辑并不作为经验的经验性。知性是从经验中分析出来的人的成分,而非物理世界的成分。知性和语法一样都是人的东西。

把物理的东西聚拢起来的是人的目光。人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把它们聚拢来,基于它们的性质,具有承载自身的某个需要的东西,某物的德性,而把它们称为某物。

对于人的需要,在古代生存困难的情况下,目的落在最基本的生存上。这时,理性的谋划都围绕着生存这个目的,其中没有其它需要的地位。其它需要作为欲望总是存在的。处理就是在迫不得已时适当放纵,但是它们不再是谋划的轴心可以获得生存并列的地位。没有多轴心,只有一个轴心。
近代的特征是,人可以不必尽全力,包括谋划的全力,就能得到生存的基本保障。留出很多闲暇,八小时之外,周末,节假日,它们为生存之外自身的需要留出自身为轴心的践行来。
甚至有的工作本身都可以是享受,不需要强调它的作为付出牺牲和代价。

理想国中的善,作为真理和知识的原因,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世界之内不同理念之间的逻辑。置身于基于生存而不作保留地投身于城邦时,善,就是对于城邦的生存安全有利。但是这时没有比较,人投身一个东西之中,会不再考虑结果的东西中现实或语境作为条件。会以为这种结果是一种普遍的理所当然。条件在这时未经审查偷偷地混进来了。这使得苏格拉底的理想国不以整体主义为他的善的理念的条件。苏格拉底的善,其实是整体主义的善。而善的理念,不过对于目的的践行中对于目的的符合这个普遍原则。

9
留一个讨论问题
苏格拉底的正义理念,有没有把整体主义作为其内涵?
按我感觉,包含了。他把时代背景悄悄混入进来了。他没意识到整体主义不是普遍的东西,而是时代之中偶然的东西。

逻辑是思想和世界的基底和中心。在经验的东西的谈论而言,逻辑是其基底。在理想的东西的谈论而言,理性的追问的端点上,世界不过就是如此这般逻辑的东西:就是说,逻辑作为世界的本质。就像在化学里,H2O这个概念是任何水的本质。

水正是作为这个分子式的东西而在化学里被考察。

本质,逻辑空间中的某个位置的东西,为某物赋予内涵。
而表示殊相或对象的名称在语言中是空洞的,仅仅是表示普遍性的实体x。一切内涵要在句子中的概念里给出来。逻辑对象具有自身的内涵。指称词组也是,其内涵就是语词表达式中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概念,具有内涵。

理念世界就是形而上学 就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观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形而上学
有其概念系统和逻辑

形而上学就是落到语言中的世界观 语言的逻辑考察给出的就是世界观

在物种的属种差划分里,始终具有人的位置。由此它们被带入人的世界来。理念世界是人的世界。

理念世界里,诸理念之间也有一种物理的层面,此时人的身体、生理存在本身就是物理性的。
然后是基于人的需求产生出来的理念。生理的生存的人,产生了从欲望的对象到谋划到生存这个目的的满足。这里,一切东西都基于和我的生存的满足的有用而产生关系。它们基于这种功用而具有德性。在这种功用中具有善的理念。
基于时代背景,苏格拉底的善的理念,是含有生存背景为自身的内涵呢?还是普遍的对于任何目的的满足?苏格拉底的整体主义在理想国中贯彻的如此彻底,个人参与城邦时如此没有保留,并且那个时代的生存普遍地如此窘迫逼仄,猜想苏格拉底的理念世界的逻辑就是落在生存的谋划。它的善,落在对于生存的使命之下,把生存看作唯一的使命,智慧作为关于生存这个目的的谋划,其合目的性就是谋划的善的标准。这里就得到善的来源。
考虑刀子的德性在于善于切割。善是对于德性而言的,是合目的性或对于刀子的某种功用而言的。要把这个功用和目的拿出来,才能讨论善。就像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善也是类似的情况。它也是一个逻辑配置之下的东西。不能脱离这种逻辑配置来谈论善。

在苏格拉底的理念世界里,至高处,应该是生存这个目的,如果它也算理念的话,在至高处。

关于善的引出
正义作为理性对于欲望的统辖,这里还有关于智慧和知识的给出使得理性落到实处。不然理性还是空的。
但是智慧和知识源于何处?在卷六中间,苏格拉底提到在未经筛选的人群里,具有一种人群的欲望的支配作用。它会败坏人的理性。一个思想还不坚定的青年,在这样的人群里辩论,会被败坏。思想坚定,在于牢牢地竖立起一种整体主义的理念。并且这种理念贯彻到日常的事情中的方方面面去。只是具有一种良好的愿望,这里指整体主义,但是它们还未经自身的欲望的搏斗,这理念就还算不得具有对于自身的统治的地位。只有在这种搏斗中胜出了,理念使得欲望顺服自身,这种统治才算达到。青年的教育就是接受这种理念,随后就是磨炼自身,使得自身的欲望顺从于理念之下来。这样,才算的是一个人的理性达成了对于自身的统治。这个人才算作正义的。从思想或理念到它的践行,是一种思想或理念做出来的过程。或者说,这里是从一种思想到作为践行中的理念的落实。理念之为理念,就是拿来践行的,作为理性用来统治欲望的东西。

卷6指出的社会经验不多的青年,其在教育中被给予的理念,这时还只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要作为理念,就是说,要拿来作为统治者作为理性的诉求用来统治欲望,就还是要经历一个思想和欲望的搏斗。到底是听谁的。这个不是说一种思想是理念就够的。总还是要区分欲望和思想。并且,仅仅能协调统一欲望的思想才能够作为理念用来统辖欲望,使得欲望情愿顺服于理念之下。
联系苏格拉底在建造城邦之处对于建造何种城邦。首先,基于人的禀赋的合作能使彼此更好地生存,从而产生人群聚拢分工合作的诉求。但是,城邦的规模要限制在内部不分裂,能保持一种统一的限度之内。它并没有后来的帝国的一统世界的雄心。它追求一种内部的统一。并且,在不同城邦之间,仅仅是生存诉求,不择手段,中国战果那样纵横家连合的手段。可见城邦的正义仅仅限于城邦之内的统一。城邦之间还是蛮荒丛林。它还不是近代社会的世界大同:人权理念的普遍实践,人在此作为目的。同样的,在城邦之内护卫者之间的好勇斗狠的风气,也是一样的情况。正义仅仅体现在下位者对于上位者的服从。这里有一种伦理的东西。但是,在同等的人之间,就是好勇斗狠。这一点,看看身边也能有所体会。我们当下,也有整体主义的背景,虽然程度有别,也有类似的情况。
城邦诉求的,是一种在制度上对于生存的保障和可预期落到实处。它也并不追求奢靡,奢靡引来觑覦。奢靡也使人贪生怕死,勇气的消减。它们招致覆灭的危险。瘦狗和肥羊的比喻。
苏格拉底的理想城邦,以公民的生存托付为使命。并不以公民的享乐为目的诉求。保障生存已经是古代人殚精竭虑而难以企及的目标。它们没有精力和闲暇考虑之外的诉求。把它们都看作不必要的。能达成生存这个目标,就已经是可以使人满足的了。
回到善作为知识和真理的兆端。考虑何为正义,就是理性对于欲望的统辖。可是,统辖欲望的是什么?智慧。智慧是什么?它何以能够使欲望驯服?一种整体的东西的考虑。
什么能够驯服欲望?或者,更大的欲望。或者,欲望所服务于的生存,服从整体上基于生存这个目标的谋划。理念,就是这种谋划的东西,谋划所在的领域。理念世界,可思的世界,逻辑空间。理念的世界,和生存诉求相比,哪个更真实?不知道苏格拉底考虑过没有。

智慧,从苏格拉底对于理想城邦的目的或特性而言,就是一种生存诉求的最好的满足。落实到制度安排上的对于生存使命而言可预期的一种城邦。这里,善,就是对于这种生存诉求或目的的功用,德性。城邦的德性就是保障和达成公民整体的生存诉求。由于参与城邦整体更比个体独自生活自身负责自身的生存更有利,使得人愿意接受一种对于整体的参与。接受整体主义的思想。

如果脱离这种回到现实中来的目的诉求的考虑,善就是一种没说清楚的东西。
回到正义,理性。它们都是工具式的,围绕着某个目标展开的。任何一个目的的给出,都有一种工具理性的筹划。有其对于规范自身想和做的理性。但是,苏格拉底要把人的目标本身落实到最大的目标。而不是偶然的一时的冲动,欲望中来。在那个时代,就是生存诉求的保障。智慧就是设定出一套制度落实这种诉求。

而时代背景是客观的,不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近代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在人的生存及其可预期性或安全感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之前,谈论更高的诉求对于当事人都还是不切实际的。

智慧在于对最大的可以要求的或者说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判断。
对苏格拉底要求人权理念,或者说人自身作为目的,那是说不着的。因为那个时代谋生存就已经是个很费劲的事情了。不是近代社会谋生也有的这种辛劳,而是不止操劳,不止八小时之内的工作,而是所有心思和时间都投入进去也还是不容易生存。

那么反思,逻辑有什么用,具有什么位置?
促成一种有意识的现实认知,及其实践。这里的现实认知,是在抓住人可以诉求的最高的东西最大的东西而言。人可以基于感觉跟从欲望。但是这种生活充满偶然,或者说以偶然为基本的特征。人没有东西可以预期。理性则使人抓住感觉世界的本质,并在本质的世界中作出筹划。认识到一种不变的目的,然后设定一套以这目的的实现为轴心的制度,实践它。以达成一种可预期的生存。
理性突出的是想和做的有意识。使人从跟从感官的动物进到有意识地基于可预期自身行动的结果而言做符合某种目的的东西。

智慧首先在于现实认知,然后才是谋划前者给出的目的的实践。

理性突出的是有意识。
自身审视,整体上的一的审视作为一种诉求对自身提出来,则是目的的产生上的来源或方法的有意识。

善涉及的是目的的指出,何种东西值得诉求,它是善的。人在某个背景里最大的最基本的需要的判断,这个东西作为目的,是善的。
这个判断是真理和知识的源头。这里判断的不好,人可以堕入欲望。智慧如此,以它为目的的筹划也就跟着如此了

正义仅仅指出一种理性对于自身的统治。善则是回到现实判断中来,负责现实判断,什么才是某个语境下自身最大的并且是可以要求的东西。
善作为回到自身的目的诉求,是对于人自身的满足的要求。人自身作为目的,当落到只是生存时,人的谋划就是工具理性,人的行动是工具。

语言到意义,语法涵项。
命题句子里,求真。这里语法是一个常项:真值涵项。
日常语言里,则是文化制度作为逻辑空间,从语境中领会其中的某一项作为语法。

这里都是说出来以受到理解为诉求的语言使用。日常语言是和它者的行动相编织的,或者和自身的行动编织。
但是伦理价值判断,善,并不和它人的行动相编织。也不和自身的行动编织。它就是自身的行动的目的,本质的东西。这里不是编织关系。而是可见的东西和可思的东西之间的联系。

生存算可见世界的东西 还是理念?
善的理念在可见世界中落实,或表现出来的东西,和正义的表现,和圆的表现,是不同的。不能混淆之间的区别

卷6 许多 不具 完善 天赋 的 人 就 这么 被 吸引 了 过来, 虽然 他们的 灵魂 已 因 从事 下贱 的 技艺 和 职业 而 变得 残废 和 畸形, 正像 他们的 身体 受到 他们的 技艺 和 职业 损坏 一样。

灵魂指什么?目的诉求被特定的工作所局限了。失去了审视自身的整体的诉求。
就是说,它们的目的为职业为规定了。对于目的的给出本身作为还要基于一种自身审视的结果给出来的东西,它还是一个有待考察的东西,是一个函项,而非一个常项。
没有生来的唯一的目的或使命。它们总还是判断的结果。

读书会
留一个讨论问题
苏格拉底的正义理念,有没有把整体主义作为其内涵?
按我感觉,包含了。他把时代背景悄悄混入进来了。他没意识到整体主义不是普遍的东西,而是时代之中偶然的东西。

生存算可见世界的东西 还是理念?

1
洞穴比喻中。木偶和阴影之间,是因果关系。
我们看到的是木偶产生的结果、阴影。却把阴影看作实在的东西。

木偶和它所模仿的东西之间,是一种影像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不是因果联系,而是一种语言和意义的关系。

火则是就可见世界的东西而言,作为一切光影感觉的原因。正是火造成了它们。

真实世界。事物和太阳。
木偶和真实事物之间的关系。影象和事物的关系。
太阳,则是造成事物的产生的原因的东西。

在这里,太阳类比善。那么,善就是理念事物的原因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
回到人本身来。考虑人的最不可不考虑的有待满足的需要。
联系人造就城邦的初衷。

从结果到原因的追溯
在人的世界,人自身造就它。原因就不能离开人的知识,人的理性所要造就的一个人的世界。它不是自然界的认知。自然界的认知在这里甚至都要基于人的理念世界。命名就算这样。

2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有根据地思考和判断。它可以作为知识的原因。论证 权衡 辩驳
辩证法 在苏格拉底是一种需要经得住辩论,需要给出论证支持的提出观点的普遍形式。这种形式的要求使得观点总是富于逻辑的。如果一种观点是知识,它必定是存在论证的。而提出论证的要求,就把知识纳入观点之中来。或者说,类似真值涵项作为类,真处于其下,有论证的观点虽然还不一定是真的,观点还未必是知识,因为论证是否落到实处还有待考证,但是有论证的观点所构成的类,知识已经处于其下了。就像弗雷格通过概念来刻画对象,特别是在逻辑对象的情况中基于逻辑来给出对象,概念达成对于对象的某种程度的把捉。

前面 正义自身是善的,其结果也是善的。
自身是善的,指的是正义总是智慧的践行,这种應服于智慧就是理性。理性指出的就是被统治的东西和统治的东西之间的统治关系的建立。理性具有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接受统治,各安其位或者说各自在联系中定下位置关系来,这就是正义。
正义自身是善的,它蕴含或分有了使得自身成立的原因,一种论证。这种论证就是智慧在实践中据有统治别的东西的角色、位置的产生的根据。它地发生的原因。这就是钱是知识的原因。
正义的结果,造就一种合乎目的的结果的个体和城邦的情况。它是好的。这种制度的运转的城邦和运用理性的个体,是善的。
它们分有同一个善的理念。就是说,善是正义和正义的城邦的同一个原因。

但是,它们分有同一个正义的理念,又怎么说?

理念世界的知识和意见之间,并不能基于说自己是知识或意见而就是知识或意见。知识是客观的。意见之为意见也是客观的:一个意见总是区别于知识。一个命题意谓真,并不基于说自己是真的。真不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