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46)

八.内忧外患

1.经抚不和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点,两个城市之间联系为一条线,后金攻占了这些城市等于断掉了一条线线。

辽沈之战后的不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三条、四条很多条,点点成线,那线线成什么?

这个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有学习过。

是面,线线成面,一个许多条线交织而成的面。

这个数学意义放在辽东就意味着明朝在辽河以东地区统治的“易主”,不再是几座城一条线的问题,而是几十座城一个面的问题,一个轰然间塌方下去的面。

明朝丢了沈阳辽阳,连带金州(大连)、复州、海州(阜新)、盖州、上榆林、镇西、定远、庆云、镇北堡、孤山、中固城、鞍山等大大小小七十多座城市堡垒卫所也丢了,清朝官方说这是“传檄而定”,彰显自己正统得民心,实际情况就是“不战而降”,实际根本没办法战,这些地方的明军都被调到辽阳去保卫辽阳了(袁应泰在辽阳聚集了十三万大军),结果辽阳还没守住,这些早已无人守卫的城堡卫所自然落入后金手中。辽阳、沈阳的位置处于辽河以东,随着失陷有大量败逃的明军和举家带口的百姓离开辽东,渡过辽河,前往辽西。

就在辽东军民准备渡过辽河撤往辽西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欢迎,不是慰问,而是严阵以待的戒备,张弓搭箭的军队。

这些都是明军,辽西明军。

“你们过来了,屁股后面把后金军队领过来怎么办?”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是病菌,是瘟疫,避之不及。

紧张的对峙局面(援弓相向)伴随着更为紧张的局势而消失,辽西的军民也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因为据说后金军队已经做好了攻打辽西的准备。

辽东的往辽西跑,辽西的往山海关跑往关内逃。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召开了好几次紧急会议,六部九卿科道言官一两百人全部参会,群策群力,结果要么不是大眼瞪小眼你看我看你不说话就是一个个站在那里神色悲伤微闭双眼做微微摇头痛心疾首状,一副“为之奈何”的表情。

这样的会开还不如不开。(会议之概若此,亦何贵于议呢?)

最后没办法了,老规矩,一个接一个发言,都得说话,大家没办法这才说话,而说的话令人哭笑不得:

“臣以为,此乃战守之事,应该由兵部负责。”

这事是兵部的本职,和我们没关系。

此建议得到与会全体一致同意。

不过在不久前这其中很多人,准确的说是绝大部分人,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在平常的时候,谈起军事来洋洋洒洒慷慨激昂,一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说兵部这里不行那里不对说的是头头是道,俨然一副儒将风采,那时候不是这些人也不是兵部官员,也没有丝毫术业有专攻这是兵部的事情我们不参与的意思。

兵部尚书张鹤鸣真想突然高血压发病晕倒在地上,这样就不用发言了。

张鹤鸣硬着头皮支支吾吾半天话都没说利索,要么就是是战是守说不清楚,等会觉得应该撤等会觉得还是得守;要么就是建议六部尚书每人负责一个门都去看城门守北京,说了半天还是白说。

只有朦胧暗淡时才念及灯火光亮,只有冰天雪地时才怀念阳光温暖,只有在已然放手后才始知那是真爱,只有身处低谷时才遥想过去峥嵘,只有乡愁涌动时才痛恨旅途遥远,只有在让她走后才始知那是真爱。

只有辽沈丢了,大家才想起他的好。

熊廷弼。

熊廷弼守辽一年,奴酋(后金)未得大志;换袁应泰半年,一败涂地。

这时候整个朝堂都想起了熊廷弼。(廷臣复思廷弼)

天启皇帝写了一封《给熊廷弼同志的信》,信是这样说的:

“熊廷弼同志在辽东干的很好(威慑夷虏,力保危域),因为言官御史的风闻留言,其他大臣又不给朕出主意,才有了免去你职务的决定,我错了。(朕寻悔之)如今辽东出事了,我想到如果你在的话敌人怎么敢这么猖狂!(岂容奴贼猖獗至此)希望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看在太祖高皇帝和皇考的面子上,看在我还年少(当念皇祖环召恩,朕冲年),再次出任辽东经略,‘庶见君臣大义’”。

总的来说,这封信写的还是很挚恳的,再挚恳那就得皇帝下罪己诏了。

皇帝的这一举动赢来了群臣的一片称颂,这其中包括冯三元、姚宗文等曾经弹劾熊廷弼的几位同志,很不幸他们被皇帝看到了,然后礼貌的被请了出去并被告知以后再也不用来上班了。(免职)

人在做天在看,果然不假。

就这样牛人熊廷弼再一次肩负着力挽狂澜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辽东的道路,他意气风发,他豪情万丈,在他眼前已经浮现出一副自己平定夷虏建功立业的宏伟场面。

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更相信自己不会重蹈上一次的覆辙,犯过错误的皇帝会给他信任,绝对的信任。

他相信,我们相信,就连此时的皇帝本人也相信,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吃一堑就要长一智,人不会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就如每一个人都曾想过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一刻如果再给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自己一定要牢牢把握。

从前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服务于后人,这不正是历史的作用吗?明得失,知兴替,以史为鉴。

很有道理,基本扯淡。

其实人是永远不会变的,无非就是朝代不一样,年代不一样,明中后期的文官、近代史上的清流、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拜上帝教、以前抵制日货砸日本车的人和前不久活跃平常动不动打这个打哪个的爱国“愤青”其实都是一群人,他们的核心是一样的,输出基本靠吼、打仗全部靠嘴、整自己人特勇敢看见敌人就没影等等。

读历史常常令人感到绝望,黑格尔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历史的轮回,错误就如一个不断投胎的怨灵一样围绕着人类,“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失败。

熊廷弼的第二次失败,以及人生的落幕,完全因为一个人:

王化贞。

就在整个辽东都忙着逃亡的时候,辽西重镇广宁也不例外,这种危急关头领导先走是正常的事情(不危急关头呢?),王化贞没有,他留在了广宁,收拢了城内的一千多散兵游勇,又稀稀拉拉聚集了一万多明军,恢复了广宁的守卫。

这和整个辽东的大形势来比简直就如黑夜里一颗闪亮的明星,时人称王化贞“提弱旅,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王化贞的名字乘着风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入了朝廷的耳朵里,这样优异的表现自然得到了嘉奖,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

这样看来,王化贞似乎是个勇敢的人。

事实证明,王化贞的“勇敢”不过是因为这个人一时脑热的瞎猫撞上死耗子,后金军队压根没打算过河进攻辽西,但“众人皆跑我不跑”衬托出了王化贞。

在熊廷弼前往辽东的路上,王化贞把所有军队的名号前面都加上了“平辽”“荡辽”“二字以壮声势,意为“平定辽东”,名字霸气不霸气咱另说,不过他没考虑辽东本地人的心情,而辽东本地人对此是非常有意见的,熊廷弼来之后把这些称号全部取消了。

按照熊廷弼的性格和一贯做事风格,这种事应该没和王化贞商量。

在王化贞看来,这是熊廷弼故意打自己脸,给自己一个下马威。

两人的矛盾因此产生了,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埋下了种子,而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是二者关于对待后金的战略计划上。

熊廷弼提出要在辽西前线严密设防,防御后金的进攻;另外设置两三万人的海军(舟师)于天津、登州地区,这样可以迅速两栖登录作战,打完就走,用游击战的方式袭扰后金军队,等到时机成熟还可以由舟师投放大量部队配合正面战场发起全面反攻;动员朝鲜,让朝鲜发动全国军队(八道尽发),因为朝鲜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侧面发动对后金的进攻,到时候配合正面进攻的明军侧翼夹击。

正面防守为根本,海军舟师为奇袭,朝鲜援军为外援,总共三大方面若干小项,所以熊廷弼的战略被称为“三方布置策”。

当看到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策后,王化贞笑了,充满了不屑和嘲讽,在王化贞看来这三方布置策简直弱爆了,什么玩意。

王化贞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的计划只有两字就是进攻。

在辽河沿岸布置六万明军,在合适的时机发动对后金的反攻,一举荡平后金。

没了。

这个简单干脆的计划被称为“一举荡平策”。

一举荡平听起来倒是霸气,可有两个问题:六万人够吗?什么是合适的时机?

萨尔浒之战明军十一万人,辽沈之战明军十三万人,这样都歇菜了,六万人能够吗?

这是明朝君臣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王化贞计划中最重要的问题。

答案是当然不够。

王化贞的计划六万明军,这六万人是享受三险一金事业编制的正式员工,而这只是王化贞计划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举荡平策的重点不在于明军,而在于“临时工”。

临时工,一个传奇的工种,你能想到的部门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你想不到的部门也有他们存在的身影,下到建筑工人上到企事业单位,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哪里出了事哪里就有他们的影子。

这一次,他们扮演的角色是雇佣兵,任务是帮助明朝一举消灭后金,应该这样说,是明朝帮助他们消灭后金:

蒙古骑兵。

王化贞看重的是他们彪悍的战斗力。

在一举荡平策中,王化贞代表甲方即明朝总公司辽东分公司与乙方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签署一份劳动用工协议,即甲方已支付一百万白银为薪酬换取乙方四十万骑兵主力对后金的全面攻击。

不是萨尔浒的十万,不是辽阳的十三万,而是四十万蒙古铁骑捎带六万明军打杂总计四十六万人,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一举荡平后金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是之后王大人带着几个随从狼狈逃出广宁的时候,别说四十万蒙古铁骑,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差点就信了。

至于何时会出现合适的时机,王化贞认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机会,只要当自己率军踏上辽东的土地,辽东百姓必定群起响应,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就连那些投降后金的明军都会反戈一击。

里应外合,就是王化贞所指的时机,王化贞有信心,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一个人的保证,那个人是明朝投降后金第一人而且是其中混的最好最受努尔哈赤信任的原抚顺游击李永芳。

为了论证自己战略的可操作性,王化贞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仲秋八月,一举荡平。

插一句,现在是三月份。

以后同样的目标有一个人给出的时间是三年,他叫袁崇焕。

不同的时间,相同的结果。

你没有看错,也没有听错,只需要五个月,只需要一百万两白银,四十万匹战马卷起的飞沙,六万明军整装以待,里应外合的辽东军民,干净利落脆不带任何后遗症,为患明朝的后金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辽沈收复,这些通通只需要五个月!一百万白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买得到国泰民安买得到江山永固,今年秋天,短期投资高回报高收益,请大家一起见证。

(愿以六万进战,一举荡平;至仲秋八月,高枕而听捷音)

王化贞的这番介绍,打动了朝野上下不少人,具体来说就是很多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选择王化贞的原因就因为对比。

三方布置策需要二十万援军,三方布置策无数钱粮,三方布置策的“畏畏缩缩”小心翼翼,三方布置策的收复辽东消灭后金只能以后再说(徐图后计),朝堂上下听到这些就会皱着眉头心里暗自不爽。

(而庙堂诸公向闻人言复辽难,须兵多饷多辄眉皱听)

可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呢,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投资少(六万明军外带一百万两白银)回报快(五个月后)收益高(一举荡平后金),王化贞拍的胸脯保证计划完全没问题。

听完之后,庙堂之上都很开心,甚至认为辽事交给王化贞一个人就够了。

(一闻化贞言可反掌而得,辄大喜,谓才可独任)

熊廷弼很不爽,一是因为熊廷弼的性格,二是因为王化贞的计划漏洞百出。

熊廷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科学”,用科学的方法走进王化贞以及他的一举荡平策,俗称吵架,也称拆台,论证结果表明所谓一举荡平压根就是哗众取宠,痴人说梦,无理取闹,吹牛不打草稿说谎话不带脸红,没把后金一举荡平自己先被后金一举荡平了。

王化贞反驳道:“今有四十万蒙古骑兵为主力,不需要再调动援军;有辽东孙得功等子弟兵为先锋,后金内部有李永芳做我的内应,保证渡河没有障碍;大军的粮草不需要运输,辽东遍地为粮草,我们可以就地补给,我军可以不战而捷。”

(我兵不必多,有西人百万在,西兵可无调;有布衣孙得功等子弟兵在,过河可无战,有李永芳内应在; 粮草可无运,有河东遍地粮草在,可不战而捷也)

王化贞列举了一举荡平策的三大关键:1.蒙古外援;2.辽人作战勇敢;3.有李永芳为内应。

听完此话的熊廷弼笑了,他的笑声中没有一个声调一个音符不嘲笑王化贞的。

“西虏不可信;辽人不可用;李永芳不可信。”

一句话把王化贞的三个论点全部推翻。

王化贞也笑了,“你以为你是谁?神仙吗?凭什么你说不可信就不可信,你说不可用就不可用?”

是啊,凭什么熊廷弼说西虏不可信辽人不可用呢?

“王大人,你还记得袁应泰吗?”

“如果你忘了,我帮您回忆一下,辽阳之战袁应泰招降蒙古士兵为后金内应打开城门,辽阳城内数十家大户家中藏有后金谍工做为内应,二者里应外合,辽阳失陷,袁应泰自杀殉国。”

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不由分说狠狠抽在志得意满的王化贞脸上,打疼了王化贞,打怒了王化贞,却没有打醒王化贞。

“你熊廷弼是诅咒我和袁应泰一个下场吗?”

熊廷弼是一个说话比较尖酸刻薄的人(好谩骂),如果弄一个尖酸刻薄排行榜,熊廷弼排第二恐怕没人能排第一,结合熊廷弼的性格,不排除有这层意思。

而王化贞也是一个牛脾气的主,为人是“騃而愎”,愚蠢并且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这还不是一般的愚蠢和自大,而是因为愚蠢所以自大,因为自大所以更加愚蠢,二者相互影响。在这种人看来,只要和他的主张不同就一定是错误的。

王化贞发自心底的认为熊廷弼是贪功心切,嫉贤妒能,害怕自己抢了他的风头所以处处针对自己阻挠自己。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王化贞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直接导致王化贞和熊廷弼的水火不容。

有人提出距离朝鲜很近的镇江守备空虚,城内很多人不满后金统治,如果相约里应外合,一定可以一举拿下镇江城。

提出这个计划的是都司毛文龙,是王化贞的老部下。

王化贞在没有报告上级领导熊廷弼的情况下擅自批准了这份计划,事后也没有和熊廷弼提及此事。

毛文龙带领着197人奇袭拿下了镇江,抓获了后金在镇江的守将游击佟养正。

根据履历,佟养正在成为后金游击之前为明朝副总兵,于抚顺之战后投奔后金,得到了游击的职位。

从常识来讲,副总兵比游击大,佟养正此举属于捡了苹果丢了西瓜,亏本买卖。

不过佟养正还有另一个身份,他的堂姐姓佟,努尔哈赤第一任妻子的那个佟;而佟养正后来有一个孙女谥号孝康庄皇后,生有一子名玄烨,史称清圣祖康熙皇帝。

重要的是它的政治意义,此战称为“镇江大捷”,是自辽事(努尔哈赤七大恨伐明)以来明朝的第一场胜利,叛徒佟养正明正典刑,极具示范榜样效应,毛文龙因此得以升任总兵,在之后占据了皮岛等大小岛屿,成为了明朝官方在后金后方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也是唯一一股,毛成为了明朝的第十边即皮岛镇,毛文龙成为朝野称颂的英雄,直到毛文龙死在同朝为官的另一个英雄手中,而毛文龙的死也成为这个英雄后来的一大罪证反作用于这个英雄让其下狱处死,这一系列事情成为明清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也对明清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镇江大捷,毛文龙的首秀,对于王化贞而言镇江大捷论证了一举荡平策的可行性。

作为毛文龙老领导得的王化贞由于亲自批准了这项行动,得到了嘉奖,更重要的是朝中本就支持王化贞占多数而那些中间派因为此战也转而支持王化贞,王化贞的人气越来越高涨。

大家都很高兴,除了熊廷弼。就在王化贞提出可以趁此机会展开对后金的全面进攻一举荡平后金,熊廷弼跳出来表示反对,并称毛文龙不仅无功,而且有过,率先行动(早发)破坏了收复辽东的大局,不同意出兵。

站在熊廷弼个人立场(毛文龙不是自己人),站在三方布置策的角度,站在防守的角度,毛文龙是错的;站在王化贞个人的立场(毛文龙是自己人),站在一举荡平策的角度,站在进攻的角度,毛文龙是正确的。

辽东最高领导熊廷弼说不行,深受信任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说可以,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朝堂之上一片头大,他们无法在三方布置策和一举荡平策做出选择。

三方布置策又要钱又要兵马又要设立舟师这么多事情才能守住辽西,反攻后金只能以后再说(徐图后计);而一举荡平策只要一百万两白银,就这么简单,然后仲秋八月一举荡平,干净利落,从根本解决辽事,听上去很爽,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是倾向一举荡平策得。

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明军真是被打怕了,大家都有了一种“恐后金症”,这个一举荡平策真的可以实现吗?王化贞是个猛人,萨尔浒之战的杜松刘铤辽沈之战的袁应泰就不是吗?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不断的纠结,让君臣始终举棋不定,难以抉择,这就像购买理财产品,熊廷弼理财师低风险低收益保证本金(守住辽西),王化贞理财师高风险特别高回报(消灭后金)不保本金(计划不成功辽西失守),前者说咱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后者说咱们赌一把,我有把握有信心,肯定成功,绝不失败。

二者选一,选对了盆满钵饭,选错了倾家荡产,就这么简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傻子(普通人)站中间,奉行儒家中庸之道的我们常常做出折中的选择,二者的好处都想要,二者的坏处都想避免,看似聪明,实则不过是自作聪明。

“路径选错了,你就会死亡。但是大多数公司的死亡并不是由于选错路径,而是由于三心二意”。英特尔格鲁夫的这番话堪称企业家圣经,对一向奉行中庸追求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选择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思维是不能理解且错误的,他们认为水火是可以中和的,比如在清末强烈的传统势力干预下改革派奉行“中体西用”或者《孔子改制考》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

明朝原则上同意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又告诉王化贞你自己看着办(便宜行事),让熊廷弼负责防守,让王化贞负责进攻,满朝上下皆认为这个决定有进有退,最大发挥了两个计划的长处。

这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也就是格鲁夫所说的三心二意。

在两个选项中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非要自我发明出第三个选项,把虎头蛇尾安装在一起,看似两全其美,实则一无所获。

这就导致了熊廷弼认为朝廷同意了自己的三方布置,王化贞认为朝廷认同自己的一举荡平,不过是碍于面子没有明说。

熊廷弼坐镇山海关遥控指挥,王化贞坐镇广宁指挥前线,两人各行其是,各按各的来,都说县官不如现管,何况王化贞还是巡抚,熊廷弼的命令一到广宁,王化贞告诉底下人不用理会;遇到必须领导出面的事情,王化贞也不通知熊廷弼直接上报兵部尚书张鹤鸣,张鹤鸣一律照准,把辽西事物全权交于王化贞处理。

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如今辽河以东失守,他这个辽东经略就剩辽西这一半地方了还被王化贞鸠占鹊巢,有名无实,是个人都忍不了,何况脾气不是一般大的熊廷弼。

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断掺杂,熊廷弼和王化贞二人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从此以后凡是熊廷弼主张的王化贞必然反对,凡是王化贞主张的熊廷弼必然反对,明眼人都知道这样继续下去会出事,朝廷便开始商量解决办法。

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持会议,与会81人,支持调动王化贞留任熊廷弼的仅1人,支持王化贞的有四五个,其余人皆主张继续调和矛盾,让熊廷弼王化贞抛弃私怨为国效力,也就是“和稀泥”,万一以后自己支持的那一方失败作为曾经表态支持的自己岂不是会受牵连?不求有功但求无功,所谓闷声发大财,两边都下注。

“再看看吧,或许有转机呢”“都是为国效力,只是政见不同,说清楚就好”“让二人尽心报国,功罪一体”。

最后会议意见就是保持现状,功罪一体,希望以把两人记在一根绳上的方式转变经抚不和的局面。

道理上说得通往往不代表实践上行得通。

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熊廷弼就任辽东经略的半年之后,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趁天寒地冻辽河结冰的机会吹响了进攻辽西的号角。

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