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笔记05 | 想要解决问题的秘诀?先确定问题的真与假

关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能学会一招万用万灵的通用公式。

现在的信息时代,有了很多便捷的平台提供资料、模型,减少自己琢磨的时间。但无论掌握了多少工具,让人头疼的就是问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如果解决问题A,另外一个层面的新问题B就会冒出来,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解,在2年前做一个K12线上社群平台时感受最强烈。

当一个平台功能越来越复杂时,你优化了功能A的体验,几天后会发现,另外几个关联的模块,反而因为功能A的优化而出现新问题

学习了L先生智识营第五课「问题解决法」后,我也开始意识到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赶紧想“解决对策”,而忽略了「定义问题」、「分析问题」。

前两步没做好,后面的解决方案要么是两难抉择,要么是治标不治本。

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不算是被真正解决掉,更像是被暂时掩盖掉。

具体而言,就是:

1. 把脑海里下意识的问题当成真正的问题去解决,一开始的方向就走偏了。

2. 分析问题只是简单的拆解,缺乏从结构上去厘清相互关系、次重点。



所以今天的学习心得,也主要围绕这两点来分享。题外话,因为“选择对策”是第七课的内容,所以会在后面学到这一章的时候再唠唠自己的想法。


说明:

文章和图示是自己学习「L先生说智识营」课程后的思考笔记,用于稳固、复习知识。

并非完整详细的的原课程内容,有兴趣了解全部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上课~


一、「思维图笔记」

1. 本图是用Draw.io绘制,文末免费分享完整图示。

2. 如需使用,支持Process On在线编辑,请在电脑端打开。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0110ec9e0b34d1f2ccb92a1



二、学习心得

第一步:定义问题

1.  厘清真正的问题,才是“解决方案”的开始。

工作中,最不缺的就是别人直接指出某个问题:

“banner标题不够突出。”

“文章主题不够深度。”

……

但这些下意识想到、第一眼看到、未经思考的问题,就真的是那个要对症下药解决的真实需求吗?

就像《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到的认知偏差:当面对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即大脑天然会避开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被自动化思维影响找出最省力的解决方案。

当别人指出“banner标题不够突出”时,只针对这个层面去思考,最简单的就是“放大字号”。

但导致「不够突出」是指「视觉」而是「文案吸引力」呢?如果是后者,无论如何放大标题的字号,都仍然不够。

因此,不要吝啬于花时间研究关键/本质问题是什么,这或许是真正解题的开始。


2. 如何定义真正的问题

课程里对问题的定义就是R2(理想结果)与R1(现状)的差距。

初看感觉似乎问题也没那么难定义啊,但难的就是R2(理想结果)有千千万万且没有绝对的好坏,那如何评判、选择最合适的R2呢?



对此,课程提出了两种技巧,分别为5WHY法和360°审问法,其中我个人非常推崇360°审问法。

【5WYH法】

就是不断地审问初始问题的关键动机。因为正如上文所言,脑海里第一浮现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基于经验而「默认成立」的假设。

例如下图举的例子,初始问题的产生是想要公司公众号能发布一篇好文章,但经过层层的追问,会发现每一层的推理并不完全成立。


实际上经过追问,发现提问人对公司公众号运营的理想结果是促进销售,仅仅只考虑写一篇好文章是不够的。


【360°审问法】

看到这个技巧的时候,我真是惊呼太贴合职场的沟通场景了!

尤其是在内容营销岗位,既要满足领导对文章撰写的需求,又要向设计同事提出排版设计需求。

无论作为需求满足方还是提出方,总会遇到一个问题——提的建议太宽泛。例如:

觉得设计同事的排版没突出重点,说不好看显得主观,具体说怎么改又因为不专业被鄙视审美有问题。

领导给自己的写文章提出的建议就是“太平淡,再改改”,继续追问有没有具体意见,领导只回复“再想想”,对此完全无从下手。

这种建议(即理想结果)都是很宽泛、抽象,且不同岗位的人在自身专业背景下,对事物的理解角度都不同,导致实际沟通很难有结论且往往变成无效的争吵。

这个360°审问法的价值就在于给出一个通用框架,可以让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个框架下讨论——如何“将抽象问题拆解成可感知的具体问题”。

以后有人提出文章太平淡,就可以逐步引导对方给出更具体的思路,例如具体哪一个因素平淡,对方认为有趣的标准/例子是什么。

同样,在给别人提需求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去细化自己的具体意见,如给设计师反馈建议时,不要再一句“我觉得不好看”或者“指手画脚要怎么设计”。从内容传播的目的、可参考的例子去探讨,设计师才能真正Get到你想表达的需求。

有效的沟通除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也要主动踏出一步去理解别人。


第二步:分析问题

1. 什么才是分析问题?

找到真正问题后,接下来是找到对应的结论。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甚至会自认为已经分析过问题了

事实上,「分析」这个过程完全被经验塑造的「惯性」完全取代了。

以「banner标题从视觉上看起来不够突出」为例,来看看两种思路的不同:

A. 直觉结论(没有分析):看起来不够突出,那就加大字号。

B. 理性分析:

① 视觉上的突出包括:

- 字号大小。

- 颜色对比度。

- ……

② 选择哪一种调整的标准

- 不影响其它元素的展现

- 不破坏原有设计的布局

- ……

从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当找到问题后,我们基于习惯快速得出某个“显而易见”的解决对策或许是对的——仅在这个问题跟过去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前提下成立。

然而不同问题的背景、场景、限制条件总是千差万别,大脑却依然习惯倾向找一个简单的答案和捷径,缺乏理性剖析的猜想,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偷懒。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的管理层会出台一些反人性的制度——比如避免上厕所刷手机,就粗暴地给上厕所计时。这就是缺乏分析能力,只会从最简单的表面去找对策。



什么才是分析呢?L先生分享了一个流程,简单而言就是: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检验哪些原因成立→找出最关键的。下面重点讲讲WHY Tree,即拆解原因。


2. 分析包括拆解元素+梳理结构

分析这个词想想真的很玄妙,从字面上意义而言,就是将整体拆解成局部即可。

按照金字塔的MECE原则进行拆解似乎不难啊,但实际上能否厘清元素的组成结构也很重要。

上化学课的时候就学过同是碳元素,但结构不同组成的物质特性差异极大——软乎乎的石墨和硬梆梆的钻石。

那从工作的角度而言,我个人理解的「结构」可以指内在逻辑、重要性排序、组成形式等。

例如:

内在逻辑:AIDA理论模型的每个环节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诱发兴趣)→Desire(刺激欲望)→Action(促成购买),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

重要性排序:品牌年度推广10个项目中,哪些时最核心的,对今年KPI贡献最大的,哪些是次要的?

组成形式:制定内容营销策略的时候,应该是以客户类型还是使用场景来划分?

拆解元素是【分】,找到结构是【析】。整合成一句话就是「以一定结构来拆解元素」,才是分析的过程。



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你策划了一个推广活动,或者你能想到20类活动内容,但对达成某一推广目标而言,需要分析出核心与次要。例如有些是基础工作(没完成活动都无法展开),有些是雪中送炭(为活动效果贡献80%作用),锦上添花(可做可不做)……

那或许有人疑问,分析结构和逻辑是否按自己想法来定就行呢?

答案也是“没那么简单~”。因为许多理论模型都是需要通过科学定量、定性分析进行归类归因。

所以通常我们都会选择现成的工具模型来分析问题,包括L先生的课程也分享了一些常见的商业模型(见图示)。一方面节省自己拆解梳理的时间,一方面也是大师们已经通过研究排除掉了无意义的内容。

那理论模型是直接套用就行吗?


3. 先理解分析工具的逻辑,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和无效的结论

网上一搜关于营销相关的分析工具和模型,轻轻松松都能搜出二三十个出来。但如果只是直接套用分析,会发现结论都很表面、千篇一律,甚至这个理论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了。



在以前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战略地图」这个工具来为客户分析业务的战略路径。

战略地图分四个层面:F(财务目标)、C(客户价值)、I(关键流程)、L(所需资源),具体如下:

① 根据企业财务目标找到实现利润的人群。

② 这些人群的需求是什么,产品能提供的价值。因为满足了这些需求,客户才会贡献利润。

③ 为了创造这些客户价值,需要完成哪些项目工作。

④ 为了实现项目效果,公司还需要提供哪些内部资源。

⑤ 标注出每一层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哪些项目支持哪些客户价值。



看着很简单,直接套进去逐层填充内容即可。但在没有充分理解战略地图这个工具诞生的背景、内在的逻辑情况下,就会面临着以下问题:

「怎样判断这个战略地图是合理的?」

「不同层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连线越多越好吗?」

「每一层的内容怎样选出最核心的?」

……

这些问题才是使用工具分析的关键,没有厘清这些逻辑,那这个工具就只是一个让内容排版起来好看的框架,而无法起到帮你分析的作用。


三、总结

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总会想起工作时对应的场景,尤其是项目会议时大家对一个问题吵得脸红耳赤。

回想起来,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对问题的定义都没达成共识,就赶紧开会商讨怎么解决,或是做策划案的时候,也没分析清楚就开始定方案。

出发前觉得做太多准备浪费时间,于是总是急急忙忙的想要出发,走到半路却发现选错了路,重新出发时,耗费的时间并没有比做准备时的少。

但我们是真的没想过好好准备——想清楚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的逻辑吗?

不排除有些问题确实想太多不如先执行试错。

但也必须承认,有部分原因针对就是因为“大脑太懒”。当问题太复杂时,惯性思维就是不愿意停下来想想。

大脑爱省力是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但或许我们也应该多哄哄它,让它别那么怕麻烦吧~哈哈


四、附录:思维图

请在电脑打开,避免手机端清晰度被压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08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99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12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36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83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9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5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4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4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3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86评论 3 2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1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82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1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