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上)——《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倒流到我刚上大学那会;如果我有幸碰到这本书的话,阅读完之后,我的整个大学生活是否就会过得不一样。如果我能够把时间当做朋友,耐心地积累,我就不会带着惭愧和懊悔看完这本书。如果可以,我真心推荐这本好书给那些即将上大学并且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的孩子们。如果他们提前知道这些道理,并且笃信这些道理,那么他们的大学生活一定会过得很精彩很难忘。

事实上,这些道理什么时候知道都不会迟,但是知道是没有用的,知道之后还要立即行动。而这么多的道理我要都记住也不太现实,因此把它通过摘抄和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时不时看一下才能把它们牢记。

阅读真的太棒了!书中的世界真的好精彩!每阅读一本书就好像跟作者在谈恋爱一样;每阅读一本好书都可以汲取别人人生的阅历与精华,何乐而不为呢?阅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专注;阅读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洗礼;阅读的时候我会感叹文字怎么那么美。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文字的美而美,而是由文字所表达的思维才美。话不多说,让我们来探寻这本书的美吧。

1.⼀个⼈必须在开启⼼智、提⾼思考能⼒之后,才能够⽤正确的⽅法做正确的事情。

(开启心智是成长的过程,是成熟的标志。每个人都渴望开启心智,但是却常常会忘记它的存在和重要性。人生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开启心智。而丰富阅历最快的途径就是要多阅读。

具备思考的能力是很关键的。不要理所应当的以为,只要你在想东西你就是在思考。思考的能力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我们要做大脑的主人,要学会控制大脑。)

2.对年轻⼈来说,成⻓⽐成功更重要。⽽成⻓其实只有⼀条路——积累。

(想要成长,想要开启心智,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

3.⼈的理性建⽴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切成⻓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才能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有可能开始运⽤⼼智作出理性的决定,进⽽才有可能做时间的朋友

(要想成长并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就要学会接受现实。)

4.只有吃过⼤亏,才会有洗⼼⾰⾯的动⼒。

(我认为我就是吃过大亏的,所以我现在充满洗心革面的斗志。我不优秀,面对机会的来临时无能为力,这也是我感到最无助的时候。)

5.写字的快乐并⾮来⾃表达,⽽来⾃这些⽂字所带来的改变

(写字真的很快乐。看到密密麻麻自己敲上去的字会很有成就感。不仅如此,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会更加深刻,会更加了解自己的想法。)

6.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

(大学四年的时间真的很珍贵。而我懂事真的太晚了。貌似一直以来都是比同龄人慢半拍,总是懂事太晚。但是我现在不害怕来了,我会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争取赶上同龄人。)

7.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开启心智之后真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这个理想的状态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8.人生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

(最后胜利的人是那个最勤奋最能坚持的人。)

9.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但做事不一定要图快。

(进步慢一点也没关系。这是我高中的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的。走着走着我就忘了。)

10.这种巨大的压力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使当事人做出荒诞不经、让其他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孤注一掷、痴心妄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书中的这个例子简直太形象了。“没时间了!”所造成的这个心理压力往往产生这么多负面的能量。但还是感叹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可以专注真的太难得!)

11.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学会正确的思考一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大脑一定要不断地用才能想出更多东西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怕麻烦,要多想想。)

12.“时间恐慌症”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从小到大,面对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无一例外都是这么过来的。)

13.“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能很容易地体会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的悲惨境遇了。

(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上学上累了的原因——来自被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支配的恐惧。)

14.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同样的困境,这另外的一些人究竟是如何保持从容的呢?

(这些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吧!真羡慕拥有这么好心态的人。他们的心智肯定比一般人成熟,一定也是因为他们的阅历丰富,他们懂事且醒悟早。)

15.所谓“管理时间”抑或“时间管理”是虚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不会服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尽管我们面临的尴尬是“没时间了”,可从本质上来看,这尴尬与时间的关系不是很大。没错,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这种尴尬跟时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以后不要再抱怨时间了,问题只出在自己身上。)

16.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怨天尤人了,不要再错怪时间了。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好好管理自己就是了。)

17.尽管很多知识和观念是被灌输的,但知识的持有者对“被灌输”这一事实往往毫无察觉,就算察觉,也可能拒绝承认。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会被轻易糊弄。

(我喜欢被灌输知识和观念,我也承认这点。但是我也是有一定的筛选能力的,并不是任何知识和观点都可以被轻易灌输的。)

18.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就像英语当中的英语思维,它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错误的概念。但是我们的老师们都在宣扬它,很多爱英语的人也因此被蒙蔽了,丧失了进步的动力。)

19.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 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深知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我的朋友。)

20.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觉得读书读一两本书就够了。要不断地读,读更多的书,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局限。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就是越用越灵活。)

21.弄清楚“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现在竟然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说明每个人都有很多未开发的领域,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因此,一定要不断开发自己的心智,不断积累。)

22.“你”就处于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状态之中。若非醒悟,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无从注意这个重要的事实: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人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其实就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了。我们不能做大脑的奴隶,我们要做大脑的主人,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23.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面对困难的态度都是自己的选择,别人给不了。)

24.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运用心智即可解放大脑,跟着感觉走就会变成大脑的奴隶。)

25.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曾经我很害怕别人通过我的言行谈吐我的衣着看出我这个人的品位,实际上,这是我心智不成熟的体现。从今以后,我不想在追求那些很表面也不实际的东西,我想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丰富的阅历、见多识广和拥用成熟的心智。)

26.心智被开启之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地生活——当然有好有坏。然而,当一个人的心智被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依然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开启过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断。

27.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

(心智的力量真强大。现在的我对阅读也充满了渴望。我阅读的过程就是我积累的过程;我总结的笔记是自我过滤;我反复查看我的笔记直至根深蒂固。)

28.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这正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呀!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29.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无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为学习而像病毒一样疯狂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以发展,可以培养,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怎么可能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的发展就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弄不好还会“痴心不得反癫狂”——怎么可能保底?这就好比有些人一辈子都是“原始人”;有一些人“开窍”了,演化成了“现代人”,甚至尼采所说的“超人”;同时还有一些人也“开窍”了,退化成了“猴子”。

(心智真的可能会忽上忽下的,因为如果人停止努力和思考了,那么就变成了连情商都没有的原始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阅读,不断思考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心智也不断成熟。)

30.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有时甚至干脆整篇摘抄原文!真正体会到读书时做笔记、甚至大量地做笔记究竟有多大好处。

(我亲身经历并体会到了这种好处。)

31.心智不强,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懒惰,甚至振振有词、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

(我对于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深刻了。生活上总会被懒惰打败而不自知,直到体会到那项技能的好处的时候才深感懊悔。)

32.“戒躁”说了千百年,可我们还是很浮躁。我们总在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有速成的办法就好了——可惜,没有,确实没有。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满足,但人们仍然不会放弃追逐尽可能多的欲望。于是,不劳而获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诸多愿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中最大的愿望。如果达不到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也可以接受,而且最好是“劳”尽量少,“获”尽量多,多多益善。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这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从那时起,一个人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微不足道,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这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

(有必要知道造成浮躁的根源,然后去接受这个事实,进而改变自己。)

33.在这漫长的 30 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我一度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并且急切改变现状,我越急切我就越不满,到最后也没能想出一个解决方案来。一切都是徒劳,还不如努力耐心积累,开启心智,不断思考。)

34.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原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浮躁,那种总感觉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感觉是我们的错觉。)

35.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36.最初每个人都一无所有,而后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取巧,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如何。当然,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致使长期以来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

(最初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的,所以一切都靠积累,慢慢都会有的。)

37.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恰恰因为无法获得而熊熊燃烧。情况更恶劣的时候,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烧掉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找工作时候的我就是这样的。没积累没方法没经验所以浮躁,再加上对工作的求之而不得就更加浮躁了。)

38.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这种良心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重在积累,用我有换我要。)

39.生活中类似的死循环非常多。比如,找工作的时候,招聘方要求应聘者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应聘者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无法获得这份工作,进而他就没有工作经验……好像永远无法找到工作;再比如,你到银行贷款,银行说贷款你得有抵押,有东西可供抵押的意思是,你是有资产的人,而你很可能恰恰因为没有资产才急需贷款……好像永远无法获得贷款……

(因而,不能随便乱跳槽,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存款。)

40.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所以说,摆脱死循环的办法就是积累,给我什么我就用什么,用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换我想要的东西了。)

41.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来,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资本换取那些“暂且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

(我认为这个技巧可以给我一些启示。)

42.最坏的情况是,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真是一段鼓舞人心的话。)

43.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

(我承认。)

44.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

(这也是曾经陷入死循环的那个我的状态。但是现在的我不太一样了,我找到了我的兴趣,我爱上了阅读。)

45.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以后再也不说优秀的人是完美主义或者有强迫症。他们只不过是一直都很努力并且不断接近完美的人而已。)

46.缺憾必然存在。再往大一点说,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缺憾是必然的。要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47.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地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未知所带来的焦虑真的没必要也很浪费时间和减低办事效率。)

48.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有例外,但这例外太少,几乎可以忽略)。

(莫名的感觉这就是我未来的工作状态。“骑驴找马”和“梦想职业”)

49.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

(能力强的人,他们都是靠积累而成的。)

50.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

(尽管我预感到未来的工作状态是糟糕的,但是这段话给了我警醒。干一行爱一行吧,并且不要中断和放弃积累。)

51.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极少数运气好的人除外——有些相对依赖天分和运气的行业更是如此。

(我梦想的职业就是挺依赖天分和运气的。这样的话,就算没有实现也并不会感到特别可惜。毕竟运气也得靠缘分了。)

52.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是因为积累不够。

(未能得到心意的工作,除了运气不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积累不够造成的。)

53.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不满意的现状必定是过去的积累不够造成的。那么现在的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好好积累,让未来的自己对未来的状态感到好转。)

54.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要接受现状,不要总觉得自己苦。当你总觉得自己苦的时候,真的好浪费精力和时间。)

55.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渴望变成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可以热爱生活,心无旁骛,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56.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

(这么说挺有道理的。只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做多一点是一点。)

57.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58.你会和所有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他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

(我觉得我就是好容易受不现实的念头左右,也不太会甄别某件事情现不现实。)

59.百分之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样。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如此。

(学会接受现实,这样才算是醒悟懂事,才能心智成熟,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60.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适应未知是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的,这是必然的。)

61.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这是防止拖延到忘记,拖延到不够时间去完成的好办法。)

62.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的对自己的行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

(我就是这样的。拖延症真的很困扰着我。害怕太早开始的话拖得战线越长就干脆一直拖。拖得战线长一般都是因为害怕犯错误吧。)

63.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

(要认清这个事实才有望改掉拖延症。只要做事都会出问题,任何人都是这样。所以不要害怕,有什么事情都要立马做,不要拖延。)

64.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谁都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

65.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却眼见别人轻松过关,这确实令人气馁。不过,这也是生活常态——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气馁之后,当下一件事情来临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不自信,害怕自己花的时间多因而会拖延到很晚才做或者草草了之。以后不要去在乎那些东西了。在乎自己,勤能补拙。不跟别人比较,不跟别人理论所花的时间多少。自己做好自己的。)

66.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人怀有前文提到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微妙心态。

(不管是被嘲笑还是被鼓励,都会给那个人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但是鼓励总好过被嘲笑。如果一个人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动声色默默努力多好。以身作则吧。多鼓励身边的人,不要嘲笑别人。)

67.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

(千万不要去嘲笑他人,让“嘲笑”在我的字典里消失。)

68.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由此看来,小孩子的感觉自然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而“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大都是老年人的慨叹,也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这段话解答了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长大后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原来是要做的事情变多了,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长大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69.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不要问什么时候去做某件事,要做就要现在去做。)

70.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其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读书的时候也不例外——上学时总有一些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使人们不禁怀疑“努力”的可靠性。还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不需要怀疑努力的可靠性。那些努力却没有成效的人是方法不对,因为他们爱回避困难。如果要进步,一定不能害怕困难,还要克服困难。)

71.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要记住并很好地利用它。)

72.所谓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够衡量的。这样看来,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有时候,效率低下只不过是因为逃避了一些不该逃避的困难而已。)

73.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比如学习上,准备托福考试时只做阅读和听力但不练习口语和写作;比如工作上,做项目计划时只讨论做什么却从不提及怎么做;比如生活上,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学英语的时候,不能只阅读,还要记得多听听力、练口语和写作。)

74.所谓“三思而行”在我看来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多动脑经,三思而后行,就是要知道某件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75.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反复拆分任务法”我还没体会到它带给我的好处,以后可以时不时记起来然后用。)

76.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笔写出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比如说:走路的时候听英语;等人等车的时候看书。)

77.应用这种能力时,要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我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就开始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这样做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

(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是合理的时间片的话,以后可以尝试着这样去安排时间。)

78.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差距,意识到的是失望。我现在猜想,或许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

(我不孤独。 既然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存在,那就好好度过这一阶段。)

79.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它们的细微差别在于,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例如:上午去健身房。08:30 从家出发,10:15 离开。 花费 105 分钟。 回家休息,打几个电话,接几个电话,想收 拾一下房间,但是决定下午再说,等于什么都没做。 中午与朋友吃饭。12:00 到餐馆,13:45 离开。 花费 105 分钟。 下午写了一篇文章。15:00 左右开始写,到 18:00 左右写完。差不多花费 180 分钟。 …… (哈,我在写上面几行文字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期间还做了很多没办法或者不好意思写给别人看但确实没用的事……不过,你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不会让别人看到,所以,一定要如实记录。)

80.大部分人听说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是意识到应该记录账目、管理金钱开销后,仍然只有少数人记账。这是为什么呢?发生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原因是,记账并不轻松——不仅要在花销的当时记录下来,还要时常整理、分析,这使得许多人觉得记账麻烦,继而放弃。面对实实在在的钱款尚且如此,面对难以触碰的时间就更是随意了。

(坚持记账真的好困难。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有些人不可以呢?如果我希望自己能有些改变,那绝对不能像以前的自己那样,懒惰和不自律。)

81.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思考,我终于可以这样说——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自豪的说:时间是我的好朋友。)

82.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了解自己,了解时间,感知时间,与时间合拍。)

83.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贵贱无谓,能用 就行。 正如理财的时候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样,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

(我喜欢李笑来写出来的东西,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会很真诚地告诉读者们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空谈。写完这篇读书笔记之后,我要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开切我的时间记录之旅。)

84.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订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值得的,恰如另一段“陈词滥调”——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为了表述方便,后文把这些列表中的事情称为“任务”。例如:  背单词,另外,还得按照计划把昨天和上周五背的那两个列表复习一遍。  晚上约好要和张三看电影。  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找出必要信息若干,以便完成 文章写作。  下午要和同学踢球。  ……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用“1、2、3”已经足够,因为这种设计基本上可以代表:  不重要  一般  重要。我甚至建议一开始只要给每个任务非常简单地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就行了。

(每天早上开始做事情之前,花15分钟列今天要做的事真的很有必要。)

85.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情,做的时候往往并不关心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用。可是,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啊!如果我们能甩甩头,强迫自己理智一些,就会知道: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请你认真面对自己想想看:过去一直是这样用理智指导自己行为的吗?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就可能痛苦地发现自己经常仅仅因为非常有趣就去做的那些事其实没什么用。比如,你在3月的时候设定了一个目标——6月参加托福考试,可是到了5月底才发现,其实过去的两个月里,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跟朋友打牌或者泡吧。再比如,你在早上决定白天要背200个单词,可是背到第20个单词的时候,朋友来电话说要请你吃饭,然后你就去了,喝多了回来,直接上床睡觉——甚至连最重要的习惯——记录时间开销都放弃了。

(这么大段文字坚定地复制过来是因为想真的想好好警醒自己,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浪费时间的事情了。)

86.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自律真的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坚持的人真的很令人钦佩。)

87.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已经有人做到了。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对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们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前面我也提到自己不太会判断自己想做一件事到底现不现实,那么这句话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88.以我为例。我曾尝试制定年度计划,却无能力完成。于是,在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

(这个例子可以参考。先制定一个星期的目标,达成之后再慢慢延伸。)

89.直到近30岁的时候,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直到今天,我也依然以一年作为计划制定的最长期限。依靠这些计划,2000年,我用了半年时间准备各种考试,而后跑到新东方应聘。几经周折终于开始在新东方讲课后,我用了一年时间把自己变成国外部学生评价最好的老师。再三年之后,我用了一年时间准备离开新东方——计划创业。后来,我竟然发现一年时间根本不够,于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寻找方向……。

(值得学习!)

90.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这东西往往太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看不清楚也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实际要做的事情只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连看都看不清,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因为想了也没用。

(迷茫浮躁的时候,都可以看看这句话。凡事都是脚踏实地。)

91.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但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有多大,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已经足够近了。

(每个人都会充满迷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知所措。只要不停的走,不要放弃努力和希望。)

92.为什么很多人买过这种书籍,并且无数次准备听从那些专家的建议,最终却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呢?原因很多,一个特别重要的是: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我也很害怕成为这样的自己。一定要监督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

93.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

(贵在行动,重在积累。)

94.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好好反思,卷土重来,只要你很想要某样东西,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积累,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的。)

95.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况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会失败,怕什么?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多都是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或物理学原理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

(我失败那么多回,少不了灰心气馁不知所措的时候,并且我是真的对我的现状非常不满意。那就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失败,汲取教训,自我调整,卷土重来。)

96.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

(这本书从一而终都在重复的一句话,而我还没有开始任何行动呢。我要做的事情有好多。我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方向,拿我有的换我要的;我要做计划,每天早上花15分钟去列计划清单并且权衡;我还要定一个星期的目标。)

97.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事实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为照此下去, “更好的方向”会不断出现。千万不要觉得认为自己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不多,其实大家都会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来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寥寥。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自己的成功,而是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就好比项目的起点是南极,而终点在北极——无论最初往哪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早晚会到达终点。但是,如果中途改变过方向,更极端的——经常改变方向,就怎样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可能返回起点。所以,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旦坚定一个方向,就要从一而终的去做好它。失败的人通常都是逃避困难,为失败找理由,这个理由通常是:这个方向不合适我,我要换个更好的方向。)

98.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做任何重复性的事情之前,做完第一次之后一定要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楚流程。之后就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失误了。)

99.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让自己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该考的证书还是要争取考到!我也很喜欢那种感觉——感觉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但是,想考的证书一定不能再盲目的去考了,一定要准确预算准备的时间,然后充分准备再去考。)

100.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每个人原本可以拥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辈子,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我也要做一个痴迷于学习的人。我也想体会那种习得很多技能之后重生好几辈子的感觉。尽管我的现状真的很糟糕,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做出改变,只要我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去计划,去行动,耐心积累,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02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55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726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04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58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1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44评论 2 3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98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3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33评论 2 24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2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44评论 3 2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37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8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72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69评论 2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