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科学范式【视听转文】

【注】1、本文取材自 《科学声音》栏目中,作者 【我是U仔】,【冷静理性,科学部落】节目系列中的 【为什么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遵守科学范式】;内容有改动。

2、由于本文大部分内容与源素材雷同,请转载、引用、重编时完整附带源素材链接:#小程序://科学声音/科学声音/1ShBZ7aBzOoVrpB


★没人爱读的科学论文

问大家伙一个问题:有人爱看科学论文吗?你说你喜欢看武侠小说,我肯定相信;如果你不是科技工作者,你却说特别喜欢看科学论文,那我就表示非常的怀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大众来讲,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极差,普通人读专业性极强的科学论文跟读天书也没什么区别。字是都认识,话是一句也看不懂,跟武侠小说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相比有天壤之别。

科学论文里边的句子,我们正常人都不那么交流。比如说盐水,不叫“盐水”,它叫“氯化钠的水溶液”。你说我看见一只猴,它说你不能这么说,这个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亚目、猴科的灌毛猕猴”。在科学论文里,花一分钟读一句话,你得花十分钟去琢磨他在说什么。

科学家之间的这种业务交流为什么就得整得这么晦涩、难懂?还能不能好好的聊天了?其实不能,科学家之间的业务交流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交流规范,他们聊的东西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大家常听到的那个名词“科学范式”,这个范式的一部分指的就是这样的交流方式。


★很少有人提及的“科学范式”

在现在这个时代,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就像一大堆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成果,小孩子们玩的很溜的新技术产品,老一辈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使。也就是说短短的一代人的时间差,世界就可以变得让人难以理解;这些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但是我们要是随便揪个路人,你问他科学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无法解答,科学就是科学呗、手机、火箭、登月这些都是科学。

在很多科普人那里,我们听到了更多的解释,例如“所谓科学就是符合科学范式的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表述方式。”“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得是概念明确、可以客观、量化、可证伪的事物”这个听上去都是一些非常高端的词汇,有时候高端的都让人难以理解。咱们先不管这些个高大上的词,我们先把它放到一边,我们去看看,科学家那边,看他们怎么说。

到了科学家这里,大家又会发现他们都在写各种论文,基本上没空跟我们打成一片;没空在微博里狂嗨、在抖音里跳舞。

你仔细观察他们,又会发现科学家好像就从来没有讨论过什么是科学范式,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霍金到杨振宁,也没有听他们说过这个什么是科学范式。既然大家都是玩科学的,为什么科普人常常提起的这个科学范式,科学家们却不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什么是科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科学。根据《维基百科》科学词条的定义:“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说白了,科学就是用来解答各种“为什么”的。但有个条件,就是要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

有人问你,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你说“因为有龙王”那这不行,你得通过经验、实证的方式来解答;你得给我抓一条龙王来,或者你带我去看看这个龙王到底是怎么下雨的,这才行。你不能脑门一拍,你随便拿个答案就糊弄我。

其实在原始人类发展到了高智商阶段以后,科学的种子就已经埋在了我们心中,只是它很难发芽。从我们人类萌生了对世界的好奇,到现在科技如此发达,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模式,或者是流程其实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观察这个世界,发现好像有规律,那么提出假说,然后验证这个假说,如果这个假说禁得住考验,大家就一边暂且认同它,一边再继续寻找更苛刻的验证方法看看这个理论的极限在哪里。总结起来就是观察世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寻找理论极限,如此周而复始。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科学范式的一个大概轮廓。

还好,世界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各种物理定律每天都变,今天的万有引力常数是“1”,明天就变成了“十亿的十亿次方”,那你今天还是肉身,那明天你就变成一个黑洞了。那上面的这套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没有意义,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很稳定,科学的范式才会有意义。


★为何科学在近现代才出现?

那么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古人那里发芽?而是在近现代才开始蓬勃发展了?这个是因为很多时代和人性的原因。导致了这套科学的范式无法在古代完整地进行,这套流程被卡住了。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原因,大家要知道这个技术是有可能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摸、爬、滚、打而进行发展的。

例如杠杆原理,即使原始人类不了解力学,也能掌握撬动重物的这种技术。即使我国古人不知道燃烧原理,也可以通过尝试、通过配方的配比造出火药。但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其发展之路只能是凭着经验和感觉走。也正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古人就无法验证自己的假说,使得这套认识世界的流程停滞在了“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之间。不是古人不想验证,而是古人验证不了。

说“月亮上有嫦娥”的那哥们,你给他一个“土星五号”火箭,他肯定想上去看一看;说“神龟驮着大地漂浮于海洋之上”的那哥们儿,你给他一艘核动力航母、一堆深海探测器,他肯定也想一探究竟;但是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臣妾做不到”。我其实很相信,假如能穿越的话,我们把现今人类的所有高技术产品都拿给一万年前的祖先,教给他们怎么用。即使我们不告诉他们任何科学知识,只要他们别给砸了,能很好奇的用拿着望远镜看天、拿着显微镜看地,坐着飞机到处飞,科学在他们中间也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除了技术方面,另一方面是人性的原因,有很多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规律,有一种顿悟的快感,于是提出假说,并且认定为真理。这个真理如果有人反对,那他就会非常的不高兴,特别是支持这种假说的人到了一定的规模,那么通过验证假说、提出怀疑,这件事儿本身就会有很大的阻力。

例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古人先贤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发现这个世界万物无外乎是阴、阳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事物的转换,于是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世界就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规律运行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对于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总结上,这本质其实是一个假说。可是古人不知道元素周期表上有那么多的元素,也不知道费米子和玻色子这两类基本粒子,所以就卡在了这里。再加上我国汉代官方钦定认定了阴阳五行理论能普遍解释一切事物,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提出质疑的话,那就是和朝廷作对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假说的怀疑和验证就会变得非常的困难。

不光我国如此,印度的地、水、火、风、空五元素说,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还有“地心说”也都是如此。在这里插句题外话,很多人以为“地心说”是源自于《圣经》,其实《圣经》原文并没有这样的观点,“地心说”是古代那些自以为拥有。《圣经》解释权的人的观点。虽然《圣经》不是科学著作,但是“地心说”这个事儿《圣经》是被冤枉的。

科学的这套范式无法完成,那科学自然发不了芽。但是当人类的技术摸爬滚打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例如会造望远镜了、能验证一些事情了,人类的、社会的这个组织形式,使得一些质疑的声音能从禁锢中发出来了。这个时候,科学这套观察世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寻找理论极限的这个流程走起来了,那科学就发芽了。

科学一旦发芽,它就不会再休眠,就像一个光滑曲面儿最高点的小球,这个小球要是不动的话,可以千年不动,只要他动一点儿,那就无可避免地越滚越快,因为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科学的发展会带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可以使掌握这个技术的人获得更大的能力。人们喜欢强大的能力,就会不可避免地给科学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是追求科学,那科学就会越发的发展、壮大。发芽的东西一定会按照某种模式去发展壮大的,科学也不例外。


★科学范式是怎么样的?

关于这个科学的模式,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圈里的人们他们是怎么讨论问题的。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们常常称之为科学家。科学既然是对现象归因的学科,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为什么被解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为什么被提出来?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边忙活事儿的一群人,这里边有发现、有质疑、有讨论、有争论、甚至是吵架,科学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一群呆萌呆萌的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即使是争论也不会是满嘴跑火车、天南地北的。放开了胡诌。因为科学是用经验、实证的方式研究世界,所以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有一定的规范,他们讨论的事情和讨论的方式有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就是必须以经验、实证为出发点。

大家设想一下,假设我号称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在世界顶级的核心期刊CNS都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论文的内容如下:"摊煎饼的时候少放点水,摊出来的煎饼会很好吃。参考文献是我家胡同口摊煎饼的老王."他跟我这么说的。那么面对这样一篇论文,科学家们会有什么反应?意大利的科学家可能会说,什么是你说的这个是煎饼?不是披萨?德国的科学家可能会说,你拉倒吧,你这意思就是水越少越好吃呗。那饼干应该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煎饼喽?那我怎么就那么不爱吃饼干?北京的科学家可能会说:好吃个鬼!你们胡同口老王做那煎饼,还有那么难吃的煎饼吗?上个月给我咯掉三颗牙,我明天得告他去,我得索赔,他得赔我。

所以大家会看到这里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科学期刊的论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如果都这么来的话,那就跟菜市场吵架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我作为一个科学家,讨论问题的时候没有遵循科学的范式。

你看,我的论文里提到了煎饼,但是这个名词儿很多人的理解都不同,有人以为是鸡蛋饼。人以为是披萨,概念并不明晰。我说少放点水好吃,但是没有说少放多少,多少是多呀?没有提这个量化的标准。我说好吃好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可验证性。我说臭豆腐好吃,那外国人都不敢闻,所以争吵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如果我的论文是这样的:“有既定制作流程的小麦粉食品修改配方,只修改其中的水分配比,从原来的含水量百分之六十修改为含水量百分之四十,制作的成品经过市场的随机盲测,消费者对其的好感度上升了百分之二百,其操作流程和市场随机盲测的方法请见附录。“这样的论文就不会引起那些冗余的、没有需要的争吵。因为这里概念明确、指标都可以客观、量化,结论有可证伪性。

所以我们看到科学家们的研究和交流是有规范、限制的,科学所讨论的东西必须要是概念明确的我说一个H2O,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另外有量化对比的东西,量化的指标也必须是客观的、可定量的。

例如软和硬的对比、长和短的对比。我说8848米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我说的这个高度是一个什么程度的高度。而像虚和实、善和恶、正和邪这些概念之间,起码目前还没有客观、量化的标准,还有就是观点的可证伪性就是可验证性。一个无法验证的东西,科学无法讨论有大仙说:”自己能看到玉皇大帝上厕所,别人谁都看不见。“这样的问题科学无法讨论。

另外科学既然是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那么就会对逻辑有强大的需求。因为要归因嘛!两个事物之间或多个事物之间,它们是不是因果关系?有多大的因果关系?讨论这些问题必须要逻辑严密。

比如说在几何学里,让你求证两个角是不是相等,你不能说我目测了,我看他俩差不多。所以这两个角相等。你这么说,一分也得不了,因为目测差不多和这两个角相等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最多也只能算个约等于的关系。有人说我看见一老头儿在风里一吹,那半身就不髓了,于是我下了一个结论,这肯定是中了风了,以后碰到半身不遂的人,我就说这肯定是中了风了。这个就不是逻辑严谨的推理,你得需要验证,如果没有风,这老头儿是不是就没事儿了?是不是把风的因素去掉以后,所有人就都不会中风了?

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验证,就提出观点,这个观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假说,一个科学假说在其适用范围之内能通过逻辑严密的实验验证,并且不能与任何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这样的话这个假说就成为了科学理论。

大家注意,一个理论能称之为科学理论,并不是说它就是真理了,有可能是因为人们当时的技术水平,有些验证方式只能在逻辑上想到,却无法做到,或者还没有发现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各种更为苛刻的验证实验可能会层出不穷。如果某一天人们发现了有些实验与理论不符,或者发现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那么这个理论就会被推翻,或者至少需要修改。

例如牛顿的时空观,在那个时代那是顶顶大牛的科学理论,但是随着人们观测水平的提高,发现了牛顿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更加底层的”“广义相对论时空观”解释了,人们发现牛顿的时空观只是广义相对论在低速度、弱重力场的状态下的近似值。现在没有人在高速和强重力场现象中用牛顿力学来计算问题了。目前还没有被推翻的理论也还有很多,例如动量守恒定律、质能守恒定律,目前无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这两个定律都表现得很完美。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科学异味很浓的观点,例如平行宇宙、弦理论等等,这些观点因为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还无法找到验证方法,所以目前这些其实都是假说,并不是科学理论。


★科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与行为方式

科学的范式其实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我们通过观察世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寻找理论极限这样周而复始的方式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去尝试逼近问题和现象的本质,我们尽量去精确定义对象,找出客观、量化的标准,在可证伪的范围内讨论问题。对知道的事情说知道,对模糊的事情说还不太清楚,有一些假说,但是还需要验证,对不知道的问题说不知道。这些规范、这些办事方式在科学的世界观之下是无法回避的。

科学的世界观与很多古老的世界观有着巨大的不同。在科技圈儿上,我们常常听说“科学发现了什么什么”。而在中医界,也就是阴阳五行的世界观里,我们常常听说的是“中医认为怎么样怎么样”。一个发现,一个认为这两种对待世界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究竟哪个方式比较爽?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发现”这一边。


★为什么科学家不常说科学范式?

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科学的范式,为什么科普人常说,但是科学家却不常说?答案很简单,科学家和科普人士面对的对象不同;科学家是探索者,他们是面对问题的人;科普人士是传播者,他们面对的是大众;探索者之间的行为模式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了。

就好比音乐家之间,他们交流的是乐器、做曲、编曲和编排,怎么弄能让这个感觉表达得更好,他们不讨论音准、节拍是怎么定义的,这些原本就是他们交流的基础。而音乐老师就不同了,音乐老师是音乐的传播者,他面对的是大众,基本的乐理知识是肯定无法避开的。


★后记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科技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主体;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还非常年轻,也就三百来岁。它的发展壮大会让很多那些上千岁的古老世界观很没有面子。现在这个时代是科学世界观和各种古老的世界观激烈冲突、争执的年代,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这个时代过后,后人们会采访我们,问我们是如何认识科学的,就像我们去问加加林,你第一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什么感觉一样。


版权声明

笔者所有原创文章,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 @烈日当空 和本文原始地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444评论 4 36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867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0,157评论 0 2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312评论 0 21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673评论 3 28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802评论 1 22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010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3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96评论 2 25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87评论 1 26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538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88评论 3 24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2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02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889评论 2 28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741评论 2 27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