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我的第一本书》感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散文教学教什么

                        ------执教《我的第一本书》感想

于理论学习中,自我推翻着,理解散文,寻求散文教学设计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科书当中散文所占的比例很大,而我们的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反观散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 在“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外在的言说对象”里驻足。

2、 散文教学,没有着眼于主体,不去触摸作者的情思。只一味关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只为课堂呈现谈论各抒己见的活动而忽略了“作者写作独特经验。”

4、 脱离文本的现象,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课。

  起初自己在备课《我的第一本书》时,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但是当自己重读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后,又来审视自己时,我三易其稿,最后定位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一稿设计丢失在了文体上。

一开始,我把文本定位没有放在散文的文体定位去讲,只凭着一贯的思维,认为文本讲述父亲的内容很多,而父亲又跟第一本书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定位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去理解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情感。我的教学设计是:1、概括文中写了父亲哪些事?2、作者对父亲这一人物刻画的方法是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的?理解“本”的深层含义。但是,细细思考发现,如果这样上下去,这篇文章解读模式不是就变成了小说解读了吗?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继续、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输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物、景,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于是推翻第一稿,来第二稿。

《我的第一本书》篇幅较长,叙述语言又是这么的老实朴素,而文本的时空关系是叙述片段过程,以片段之景、事表意。

再读文本:首先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一个农家的孩子来说,能进学堂已经是件很荣耀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能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其次,这本书显现着“我”的仗义和父亲的善良。“我”因为得知乔元贞买不起书,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书摆在课桌上,就不顾会不会受责骂,毅然把心爱地第一本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了。当“我”泪水盈眶地把这本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书拿给父亲准备挨揍时,父亲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还让“我”从乔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连夜在昏黄地麻油灯下把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使元贞终于有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另外,这第一本书还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童年没有幽默,而有了第一本书,“我”的童年有了些许的快乐与梦幻:“我”很聪明,能够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即使在父亲抽查的时,也能背得一字不差;“我”很幸运,乔元贞就因为没有念书,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我”也很调皮,调教狗儿随着喊声汪汪叫,在哄堂大笑中使课没法上……

如此多的故事素材,串联在这第一本书上,信息整合和利用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设计,于是向刘飞耀老师学习,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抽离关键句段,理解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情感,然后再向文本纵深处探求。

但是在实地实验教学过程时发现,学生对文字体味时出现了不全面,总是在文字浅层理解,关于感激父亲,人生之书体味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啊?这时也只有静下心来,细细思索,整个课堂设计实际上只完成了设计的一个层面,就是备课方面备了文本,而没有备学生,学生们离那个年代遥远,他们处于青春期,本也叛逆,理解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场景不太容易。

于是,修改添补第二稿。

语文的学习又必须是守住文本的教学。陈日亮老师特别强调“以文解文”,强调不要以外面太多的东西来解读谋篇散文,不必到文本外面去“搬救兵”。

  于是,又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细品语言的环节。细品父亲与儿子的三问三答,父亲给儿子补书的细节。 一般学生都只能读出这本书与父亲有关系,书是父亲亲自为自己修补好的,所以书里有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爱。但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还未能能读清、读深,究由此设计本环节。语段一从标点、说话人语气、人物描写用词等方面重读文字,指导学生阅读时细细品读文本,分角色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爱。语段二采用原文与改文对比阅读的方法,从对父亲修书的细节描写去细品文字,学生会发现一系列的修饰书本的词语的强大作用。前者品读出的是父亲的言说,后者品读出的是父亲的行动,言行中包含以为父亲多么伟大的爱,这爱不仅对儿子,还有对他人,这给儿子小小内心里播种了多么重要的爱之种子啊,难道仅仅是难忘吗?应该更多的是对于父亲曾经的付出的感激之情吧!

  指导学生读文,一定要在细节上品读,细品文本,从文本出发,品悟文字深层情感,也感知作者语言的朴实风格。

此时再适当的进行背景生活介绍,牛汉其他作品中对于童年生活场景的描述,再去讲读“苦寒的大自然”“苦难的时代”时,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再加上老师顺势推舟,总结而出这“第一本书”应该是童年之书、成长之书、生活之书。

第二稿在设计时始终紧紧握住散文这个特殊的文体进行文本的探读。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判断文本的教学价值,了解牛汉除了诗歌之外的散文写作的笔法,最后才来到散文知识的层面。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可是,事后又想,散文是我们文学宝库的璀璨珍珠啊,散文之美,美在它是作家真实的内心观照,流畅出来的华丽抑或朴实的文字定能折射出作家心中那个编织已久情结。我们解读文学的课堂不能没有文学味道啊!余映潮老师评价刘宏业老师的课堂收束一问,牛汉为什么是写苦难这一设计时说,很有文学的味道,于是,我在次基础上把牛汉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句子呈现出来,又不能铺陈太多,否则又有游离之嫌,恰到好处的引用证明,用文学的美句辅衬了对主题“本”的深层解读。作者不愿忘本,也不能忘本。

作为教师的我,真实地读文章,带领学生真实地读文章,在文本里潜心求索,这是透彻散文教学的一大收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时候,不能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散文教学应该是往下、往细腻处走。越细腻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越细腻丰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