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36)

七.黑云摧城

1.抚顺断章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是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发布了“七大恨”,所谓的明亡清兴至此正式拉开了序幕,我们本书可以说从这里才算开始。

七大恨告天,是后金对于攻伐明朝的正义性、正确性的总结檄文,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檄文的重要性如同吃饺子蘸醋,性生活前戏。

有好事者做了檄文排行榜,什么必读檄文十篇,中国历史檄文四强等等,可无论各种榜单怎样排名,高居榜首的檄文都是同一篇。

《讨贼檄文》,陈琳。

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范文中的范文,读过之后,无不拍案叫绝。

包括被骂的对象本人都连连点头。

这个人就是曹操。

开篇并不惊艳,老样子,引经据典:

“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

不知道的读到这里莫名其妙,说赵高干嘛,知道的连点大指。

高!真高!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养子,他的养父曹腾是个太监,骂太监的鼻祖,就等于骂太监的后人。

祖宗都不是好货,后人能是什么?

身为阉宦之后的曹操,用身份决定论来说,本来就没有道德(本无懿德),做了点什么呢?

做了西苑八校尉,领头的是蹇硕,知名太监,而西苑八校尉的大boss是董卓。

董卓是国贼,那国贼的手下是什么性质?

那我们的袁本初在做什么?在兴义军,在反抗国贼的道路上慷慨高歌。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

你曹操后来是做了点事情(其实做了很多,但由于多为正面,一笔带过,春秋笔法),然后呢?

杀害“天下名士”(边让);做盗墓的祖师爷,发死人财(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曹操身居三公的高位,但做的是豺狼虎豹的事情,玷辱国家残害百姓(污国害民),你曹操不仅祸害人还祸害鬼。(毒施人鬼)你曹操仗着有点势力就飞扬跋扈(承资跋扈),趾高气昂,剥削百姓,残害善良贤良的人(残贤害善),你的所作所为使得“士林愤痛,民怨弥重”,只要有一个人举起胳膊反抗你,一个省的人都会响应(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我看了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坏人啊贪官啊奸臣啊很多,有贪污有残暴有酷吏,可那么多人都不如曹操,你曹操排名第一!(于操为甚)

檄文要是就写到这里,虽然精彩,但不会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它还缺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说了曹操不好,只会让人们讨厌反感曹操,那讨厌反感之后呢?

没了。

陈琳的高明就在这里,也是为何这篇檄文流传千古。

檄文要的是宣传,是要让更多人支持自己,更少人反对自己。

这时候要让人们讨厌反感曹操之后,再安排一个主角,这个主角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做的他都不做,他做的曹操都不做;曹操做的是坏事,他做的就是好事,讨厌反感曹操之后,就会爱戴拥护这个人。

这个人是袁绍,这种说法就对比。

我们的袁绍先生在做什么?

讲文明守礼貌,五讲四美三从四德,热爱国家够哥们义气(强干弱枝之义),不滥杀无辜,不欺负弱小,所以只要袁军一打仗,摇起旗来敲起鼓来(金鼓响振),对面的部队立马跟丢了魂一样沮丧逃奔。(布众奔沮)

这是因为我们袁绍代表着正义,代表着道德,“奉汉威灵,折冲宇宙”;我们兵强马壮,“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举炎火以炳飞蓬),倾覆沧海冲刷污点(覆沧海以沃炭)。

不仅有软实力(道德制高点,正义化身),还有硬实力(长戟百万),简直就是无懈可击。

我们袁绍去打你曹操,找个高处击鼓奏乐(登高而鼓吹),挥舞白旗用来招降(扬素挥以启降路),曹军“必土崩瓦解”,不用打就胜利了。(不仞血刃)

最后还要道德感召一下,这个时候就是忠臣为国家肝脑涂地尽忠保国的时候了!(忠臣肝脑涂地之秋)

可光讲道德,是道德拜物教,甭说其他,就是动嘴皮不干事。

“君子动之以德,小人动之以利”,君子几人?小人几人?君子里的小人又有几人?

所以结尾就是“封五千户,赏钱五千万”。

要做忠臣,就是“肝脑涂地之秋”;做英雄,就是“立功之际”;想要封官进爵,那就“封五千户,赏钱五千万”。

完美!

而努尔哈赤的檄文相比较而言难免就“一般”了一些,有“一定差距”(大概差个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里)。

七大恨的内容,共以下七条:

1.杀父之仇。

2.边境问题,双方同意严守边境,互不踏足,踏足者可以处死,明朝违背契约,杀我女真人,不允许我杀汉人。

3.出兵帮助叶赫,插手女真内部,煽动女真内部仇恨,扰乱女真的安定团结。

4.明朝介入女真内部事务,唆使叶赫把已经许诺嫁给我的妻子改嫁给蒙古,这也是有名的叶赫老女问题。

5.强占女真柴河、齐拉、法纳哈三地,派兵驱赶女真族人。

6.听取叶赫的一面之词,多次威胁侮辱本人。

7.多次插手女真内部事务,扰乱女真内部安定团结,举例等等。

啰嗦吗?

啰嗦,真啰嗦,真的很啰嗦。

比如第二条第五条,归纳起来就是明朝非法侵犯后金领土主权;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用现代用语来说就是明朝资助女真内部反对派(叶赫),干涉他国(后金)内政,煽动后金内部安定团结,扰乱后金统一进程,试图颠覆后金政权,后金政府及其后金人民对于明朝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这么说,七大恨归纳起来也就三大恨:

1.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私人原因)

2.边境问题,侵犯主权。

3.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可为什么要东拼西凑七大恨呢?其心理差不多就和考试不会把答题卡写满差不多,起码看上去还可以。

全文既没有说秉承天意,代表正义,也没有慷慨激昂,道德号召,动之以情,把明朝说的天怒人怨,说的百般不堪,说的丧尽天良人神共愤还没有最重要的物质鼓励,没有封官许诺,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中年大妈的鸡毛蒜皮,斤斤计较。

而且,就这个版本还是是清朝入关后出于面子考虑加以润色加以修改过的版本。

那原本,简直就成小学生作文了。

不过也可以理解,鉴于努尔哈赤先生的文化水平,读的最多的就是《三国》《水浒》,还是因为自己学习热情强烈,主动学习的结果,写出来这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人,还是要多读书的。


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兵攻明。

说干就干,行动之快,让明朝无从反应。

其实别说反应,当时明朝连前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这么大的事情都不清楚。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抚顺。

抚顺是全辽枢纽,是明朝面对女真的最前沿,既是冲锋号,也是桥头堡,青少年时期的努尔哈赤还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乾隆在来到抚顺的时候这样评价:

“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

抚顺,就是遏制女真的一颗钉子,现在这颗钉子牢牢钉死了努尔哈赤,第一步就把目标放在这里,眼光老辣。

大军一路进发,趁着夜色,冒着小雨。(是夜,微雨)

这时候,努尔哈赤突然问众贝勒。

“下雨恐怕影响进兵,我们要不撤退吧?”

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努尔哈赤突然要撤兵,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

按照清朝官方的说法,这是努尔哈赤对于众贝勒的测验。

英语完型阅读的答题经验告诉我们,判断一个问题一定要联系前后语境。

联系前后语境,努尔哈赤此时这么问背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一种极其正常的心理活动:

犹豫。

因为他的对象明朝是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就像一个巨人,而且是一个目前身体健康一切正常的巨人。

趁你病要你命,如今人家一切正常,是不是就老实一些?

犹豫是因为不确定,不确定是因为没把握,没把握是因为恐惧,恐惧是因为实力。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努尔哈赤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明朝是一个庞然大物,即使皇帝不怎么管事,即使朝政一片混乱,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有句老话: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来兵发明朝,就是因为大金(后金)内部的社会矛盾(吃不上饭)。

因为被逼无奈,所以铤而走险。

可是这一场雨,浇湿了大地,也浇湿了努尔哈赤野心的渴望,本就不怎么旺盛的小火苗渐渐有了熄灭的迹象。

努尔哈赤想到了兵败,想到了失去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想到了双方的力量对比,甚至想到了死去祖、父的样子。

越想越冷静,越想越不对,越想越心凉,越想越忐忑。

“这场雨,莫非是老天提示我撤兵?”

肯定是!

这时候大贝勒代善说话了。

“我们的士兵都有雨具,武器也有防水措施,还有什么东西担心淋湿?”

努尔哈赤没有反应。

代善接着说:“老天下这场雨是松懈明军将士的防备心理,从而让我们进兵可以出去不易攻其不备。这场雨对我们有利,而不利于明朝。”

这句话分析的很在理,周围人连连点头,可努尔哈赤还是没有反应。

听完代善之后的一句话,努尔哈赤一咬牙一跺脚,管它大吉还是大凶,干了!

“我们和明朝相安无事许久,因为他们不地道,所以要打仗。如今我们的军队进入明朝地界,如果现在撤退,之后明朝知道了我们的行动(想攻打抚顺),明朝是装的和没事人一样和我们继续相安无事呢?还是就此结下梁子视我们为敌人呢?”

(若旋师,将与明修复和好乎?抑相仇怨乎?)

这是个多余的问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很多时候成功恰恰是源于外力的压迫,因为已经处在悬崖边缘,要么生要么死,唯有绝地反击才能搏得一线生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决定一生的抉择。

比如陈胜吴广,比如水泊梁山,比如饿的肚子的朱元璋。

没有了退路,才会堵上自己的一切,去拼,去闯,去搏,去“败中求胜”,去“死中求生”,纵观历史,所谓的英雄枭雄王侯将相褪去身上的光环和荣耀,成功原理大都如此,起码迈向成功的最初几步,都是因为走投无路。


抚顺的守将是李永芳。

他和努尔哈赤的见面是努尔哈赤请他转交写给万历皇帝解释为什么攻打叶赫原因的亲笔信,那时候的努尔哈赤语气谦恭,那时候的李永芳还可以趾高气昂,哪怕他只是游击,而努尔哈赤是和六部尚书一般大的正二品龙虎将军。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如今,是第二次。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李永芳还是那个李永芳,而努尔哈赤却不再是那个努尔哈赤。

老天开了一个玩笑,不过这个玩笑对李永芳而言未免有些苦涩。

努尔哈赤在城下抬头望着城上的李永芳,李永芳在城上低头看着城下的努尔哈赤。

这情景好像卞之琳《断章》所描述的那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不过没有诗意,有的只是杀气。

这一刻仿佛天地都凝固,空气都放慢了脚步,天空被一片从未有过的庞大乌云笼罩,与地上的黑色河流遥相呼应,安静,安静的压抑,安静的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安静的让李永芳都有些要窒息。

他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可来自城下努尔哈赤身后那黑压压如潮水般两万铁骑的杀气,身边明军颤颤巍巍的动作和那从未有过的慌张神态,他们拿着刀枪剑戟的手在李永芳的视线中仿佛有了重影。

因为颤抖,因为恐惧。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一个个响亮的耳光不断抽打着李永芳的神志,告诉他这都是真的。

是战还是投降?

这个问题摆在李永芳面前。

这可能是李永芳一生中最难以做出的抉择,因为这个抉择将改变他的命运还有他脚下抚顺城的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生活、幸福、希望、家庭。

看过努尔哈赤的劝降信后,李永芳做出了一个人出于本能的选择:

开城投降。

对此我不予评价,因为我不是李永芳,我没有面对和他一样的抉择,我没有资格。

作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李永芳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一个女儿,做了驸马,抚顺的明军百姓编为千户仍交李永芳管理。

作为最大的赢家,努尔哈赤得到的是兵不血刃,得到的是抚顺和周围城堡共计三十万的人畜,但历史证明这不是努尔哈赤最大的收获。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人不重要,人才重要。

后金的最大收获是一个人,准确的说是一个人才,不过这时候没人意识到,是这个人和他哥哥主动找上门来的,努尔哈赤意识到的只是因为他的身份:

在北宋的时候这个人的祖上叫范仲淹。

因此努尔哈赤特意交待,“此为名臣之后,我们得好好招待”。

(善待之)

这个人叫范文程,后金(这时候该称呼为清)的第二篇檄文就是出自他手,他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不止如此。

不过对范文程而言,虽然是努尔哈赤发现,但真正发现他成为他的伯乐的却不是努尔哈赤,前人栽花,后人乘凉。

努尔哈赤没这个本事,没这个智商,没这个环境,也没这个心情,拿下了抚顺,李永芳拱手而降,似乎努尔哈赤轻而易举没费劲的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可事实并非如此:

辽东总兵率军一万风驰电掣般杀向抚顺。

领兵带队的人努尔哈赤也很熟悉,张承荫。

这才是真正的威胁。

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战,就此展开。



为了大家看到故事结尾的时候不要产生直接的判断,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好好介绍一下张承荫的有关资料。

张承荫,是一个很好的名字,“承”是承受,受到;“荫”是指前代功德而得到官职或抚恤。张承荫这个名字简单来说就是“靠着祖宗当官”的意思,就是官二代的代名词。

简单粗暴有内涵。

不过不是叫富贵就会富贵,叫壮壮就很强壮,叫爱国基准的爱国,可张承荫很幸运,名副其实,说自己的二代还就真的是二代。

因为他的家世,准确的来说就是他的父亲——张臣。

张臣,陕西榆林卫人(今陕西榆林市),出生在这个地方,每天就是面对蒙古袭扰,哪天说不定一阵黄沙袭来顺带脑袋就没了,所以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吃饭,张臣加入了明军,很快成为了一个小队长。(为队长)

这是一个很小的官职,准确的来说并不是官职,因为没有品级,想要一步步升上去很难(鉴于明军和蒙古作战情况),前提条件只有一个:

人不能死。

具体实践是这样的:打仗时候往后溜,看见打赢了往上冲,看见形势不对那就撒丫子拼命跑,注意,别回头。

熬着熬着,你发现前面的人死了,你也就上位了。

可是张臣不这样,他不管前辈传授的经验,总是第一个往前冲。

张臣的顶头上司千总刘朋,被一伙土匪包围了,胯下的战马也被射死,眼看下一个该被射死的就是刘朋自己了,张臣单枪匹马,用物理知识来说,就是自己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骑在马上)同时一箭射中了土匪头目(射中其魁),然后趁着土匪大乱杀入包围,一把拉起等死的刘朋,两人同骑一匹马,绝尘而去。

留下的是潇洒的背影,还有江湖中属于张臣的传说。

传到了上级耳朵里,张臣代替刘朋成为千总。

这就是张臣军事生涯的“第一桶金”,从此以后张臣愈战愈勇,虽然已经成了将领,可还是“打灯笼照旧”,第一个冲在前面。

有人对此战法提出过批评,比如辽东总兵王冶道,不过他很快就闭嘴了,因为没多久他就战死了。

张臣以后任陕西总兵,出任甘肃总兵,把这两个地方的蒙古骑兵打得是叫苦不迭,为“一时良将”。

而张承荫凭借着老子张臣的战功,刚一参军就成为了延绥副总兵,这个位置很多人穷极一生把脑袋寄裤腰带上都未必能做到,可对张承荫来说简直就是唾手可得。

你先别羡慕嫉妒恨,因为张承荫人家不光有家世,自己还有本事。

有家世,那是二代;有家世还有本事,那就是天之骄子。

白云是为奥运圣火而生的,那张承荫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刚成为副总兵,就有所斩获,斩首七十余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至此之后就零零散散,今天击杀两百,明天击杀一百,这个成绩在当时已经属于很优秀了。

于是张承荫就代替了延绥总兵王威,然后又代替了辽东总兵麻贵。

刚赴任辽东张承荫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

一股蒙古骑兵入侵辽东,守将祖天寿奋勇出击,挥兵直上,将对将,兵对兵,祖天寿的这个举动在当时秉持“敌进我退”观点的大部明军中很是英勇,很是模范带头作用,值得表扬。

然后,这个“模范”轻敌冒进,等他回来的时候就是祖天寿外带几个亲兵,总共没超过两位数。(仅以数骑免)

而他出发的时候,身边有着一千余人。

等待祖天寿的应该是上军事法庭,然后直接跳过审判,直接执行死刑。(事闻,论死)

我说了应该,那现实就是不应该:

张承荫觉得祖天寿也不容易,就给祖天寿说了两句情,从死刑变成了降级处理。

徇私枉法,这是我们对张承荫的第一评价,但从长远来看,我还是收回了这个评价。

这位祖天寿还有另一个名字:

祖大寿。

他是个名将,是个猛人,是个时代的牺牲品,是历史的阴暗面,他是明朝的官员但家族在清朝同样盛极一时。

以后的张承荫在辽东总兵的位置上表现优秀,打退了好多次蒙古各部的大规模入侵,被评价为“勇而有谋,尤精骑射,数鏖战未尝扭衄”。

打了好多仗,就没有败过,这是个什么概念。

由于作战过于勇敢,张承荫回家养了一年病,朝廷起初本想让他当蓟州总兵,张承荫还没等到蓟州,就接到调令让他担任辽东总兵。

张承荫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

抚顺失陷的消息让辽东巡抚周维翰大惊失色,城没了,守将降了,人也没了,那结果就是自己这个巡抚的位置也没了,所以他立即命令张承荫率军一万人先行出击,见机行事。

一个普通的命令,却是悲剧的开始。

二十一日,张承荫率军来到抚顺城外。

仅以其战争本身的规模而言这场战斗就应被载入史册,可当时对其描述不过寥寥数笔,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好像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明军抢占先机,占据了几座山峰,在山前布置壕沟,排列火器,一万明军严阵以待,张承荫自信自己会胜利,因为他占据地利,有着先进的武器,有着一万正规军队。

在他看来,所谓大金的两万军队,不过是两万乌合之众,虽然胜在人数众多,但只要己方一排齐射,就会如鸟兽散,然后趁势掩杀一战功成。

此刻在明军面前,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一北一南,滚滚铁流踏起的是一条条黄龙,天地尽头隐隐有烟尘滚起,在两支队伍各自的背后形成一幕欲吞噬一切的黄色浪潮,这浪潮把本是碧蓝的天空也染成了土黄色,从上空看去,这世界仿佛黄沙的世界,在黄沙笼罩的中心有两道黑色的铁流。

以后他们才知道,这是来自女真的骑兵,可能是当时世界最具战斗力的骑兵队伍甚至没有之一。

可惜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知道。

因为他们是亲历者,同时也是第一波丧命于刀下的亲历者。

当八旗铁骑呈一线型向明军杀来的时候,张承荫笑了,这笑容有得意,也有鄙夷,还有那么一丝悲哀。

这是猎物自己往枪口上撞。

“胜势已定。”

这是张承荫的判断,也是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判断。

不过可惜的是,在成为现实之前,判断都只是主观,换句话说,它还不是真的。

只要还没成真,那就还会有变数。

很快,他的笑就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凝固了,他看着防线前阻碍骑兵的壕沟仿佛就是平地,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强大的火器好像摆设,八旗铁骑犹如虎入羊群般,在明军严密的防线上轻易撕开一道口子,撕开,然后撕碎。

没有伏击,没有阴谋,有的就是刀对刀枪对枪,正面的你来我往,这是明朝还居于有利地位,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居高临下之下。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张承荫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他战死都没能弄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光张承荫,这个问题在后来的两三年里一直困扰着明朝上上下下无数人,比张承荫牛的还是不如张承荫的,比张承荫官大的还是官小的,辽东地方的或是九边其他军区更或者是中央的,他们都没想明白这个问题,都没有真正的想明白。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不过这是四年后的事情。

抚顺之战,明军生还者“百无一二”,辽东总兵张承荫等一干副将、参将战死,明清的第一战以此告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19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63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933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20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0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4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9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7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27评论 1 24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2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4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9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7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8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