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这50本书让我冷静温和的看待世界

从2016年开始,我不再需要每年以「尊敬的领导」开头写一份违心的年终总结,但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反倒每年花上些时间,回看一下自己这一年,写点东西。

回顾一整年的思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不记日记,能作为思想变化刻度线的,只有书架上越来越多的书。

于是在前年和去年,我写下了《2016年,让我变得更好一些的50本书》和《2017年,让我过瘾,给我收获的50本书》两篇文章。

今年年底,我又开始整理读过的书,抖落出那些融入我血液的想法,挑出最好的50本,作为今年的自我总结,也推荐给还没读过的人。

这些书没有哪本更好看的顺序,也没有按虚构和非虚构类分开——我一直觉得,一本书是不是小说,区别只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说话方式,丝毫不影响它所带给我的思考和享受。

1.《数据的真相:如何在数字时代做出明智决策》

约翰H. 约翰逊,麻省理工学院计量经济学博士

我们每天都要接受大约30G的数据——这说的是那些有意义和数字的数据,而不包括看到的风景和听到的音乐。它们来自电视、收音机、电脑,手机。

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真实世界一无所知。该在哪里租房?该去关注学校排名数据、犯罪率数据、还是你的血糖数据?你该用什么数据来证明自己应得的工资水平?

大公司为什么把包装上的某些字放大?为什么公司报告上有的数据用柱状图有的用饼图?晚睡的人智商比较高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复杂的数据世界里,识别谎言、挖掘信息的方法,以及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作出明智决策的智慧。

2.《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万维钢,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

去年推荐了《万万没想到》,这本是它的姐妹篇。

万维钢的书,我都跟,并非因为他的观点多么正确,而是他总能带给我看待复杂世界应有的方式:反鸡汤、反成功学、看重数据与概率,而不是对常识无条件接受。

我们的大脑喜欢常识、喜欢感情判断,它进化的速度跟不上世界变化的速度,想要活的更像个现代人,我们需要很努力的思考。

这本书讲到了关于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学等等方面的「反常识」思维,读过一遍后,依然可以随时拿出来翻看,补充营养。

3.《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

我觉得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惊艳、《未来简史》有些失望,《今日简史》作为三部曲的终篇,算是回归水平的佳作。

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是《21世纪的21堂课》,不再探讨大历史和大未来,而是关注当下人类的大问题。

当数据公司越来越了解我们,当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把手伸向上帝的领域,我们该怎样面对宗教、道德、法律和自己的生活?

通篇横贯了社会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本提升格局的好书。

4.《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吴晓波,财经作家

读这本书,我会经常发出感叹:哇,原来当年是这么回事!

《激荡十年》用编年记的方式,记录了2008到2018年很多大事背后的故事。从三聚氰胺到双11诞生,从谷歌退出中国到小米面世,从公众号平台上线到网约车烧钱大战,从直播问世到贾跃亭辞职......

你会看到,在这十年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被改变了太多,而这一切改变都有着一股股暗流在推动——有资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力量。

继《激荡三十年》后,又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商业断代史。

5.《1Q84》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

这套100多万字的书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累,双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很吸引人。

一条主线:一位女杀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爬下高速路旁的安全梯,却不知为什么进入了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

另一条主线:一位作家改写问题少女写下的《空气蛹》故事,获得了大奖,却意外遭到某教团的追杀,原因竟然是故事里写到的荒唐事是教团真实的秘密。

随着故事发展,两条主线渐渐融汇到一起,女杀手要刺杀的人是教团的领袖,而《空气蛹》的故事里的世界就正好有两个月亮......

村上春树的文字特别讨喜,烦闷的时候就打开读上几章,每次读他的一段时间就会变得爱喝咖啡、爱听爵士。

6.《人类愚蠢辞典》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意大利逻辑学家、数学家

我们这么蠢,到底是怎么活到今天的?

每年我都会留一本书常年放在厕所够得到的地方,蹲坑读物就是随时抓起来就能看,内容都很短,也不至于深刻到影响生理行为。

这本书讲了263个人类自欺欺人的事儿,现代艺术、收视率、安检、演讲、考试、星座......每个故事只有一页,读完就能放下,很有趣,也能带来很多理性的反思。

7.《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

西蒙·辛格,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学博士

这本书特别烧脑,因为书中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一等一的聪明人,怎样互相争斗、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他们就是密码的创造者和解码人。

书里所说的可不仅仅是是这些绝顶高手的生平八卦,还非常细致的讲到了加密和解密技术的真正原理,从一开始最简单的替换字母法,到催生了计算机诞生的「Enigma」机,最终讲到最前沿的量子加密技术,一路读下来,非常的过瘾。

这本书也是BBC系列节目《保密的科学》的底本。

8.《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Spenser,百万微信订阅公众号“Spenser”创始人

这是一本教人怎么写爆款文的书。

本来是当做一本工具书来读的,但读到三分之一就开始认真做笔记,它除了一些套路和技巧,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作者看似在分析文章该怎么写,实质上说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别人爱看,爱传播」。它分析的是这个时代人们在逐渐改变的阅读习惯。

KK在《必然》里专门拿出一章讲「屏读」,习惯变化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时代的变迁。

洞悉这种变化,不仅对于写文章,甚至是一条微信、一小段演说,你都能有计划、有预谋的去完成。

9.《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

和菜头,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作者

如果一个书呆子不爱理你,一定不是因为他无趣,而是因为你无趣。因为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有趣的人对话。

和菜头用温和敦厚的文字和读者对话,不装逼也不矫情,他就是一个有趣的中年人。

这本书是去年推荐的《槽边往事》的续篇,聊到了工作稳定后的学习态度,也聊到了生活、美食和写作。杂文集,每一篇都不长,一本书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营养很足,温度很够,完全可以作为刷公众号无聊文章的替代。

10.《克苏鲁神话》

H.P·洛夫克拉夫特,古典恐怖小说作家

人们熟知异形、魔兽世界、漫威漫画、寂静岭、加勒比海盗的世界观和怪物,却不知道它们不是来自什么古老的传说,而全是出自一人之手——20世纪最伟大的奇幻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这本书是一系列中短篇故事的合集,基本不分先后,但读起来是一套完整统一的世界观。

这些故事里你不会直接看到恐怖的怪物,他描述的都是那些深藏在灵魂深处的恐怖。哥特式的书信、插图和对白,读起来就有一种在上古羊皮卷里搜索阴暗扭曲真相的快感。

11.《100亿个明天:科幻技术如何成真并塑造人类的未来》

布赖恩·克莱格,剑桥大学物理系,作家

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即时传输、太空移民、激光武器......那些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技术,有哪些已经成真了?有哪些又把我们带向精彩的未来?

用科幻的视角看科技,这本书的角度非常有意思。

即便是当做对那些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影的串联回顾,也是很有趣烧脑的一次阅读体验。

12.《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

乔恩·克拉考尔,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

我不登山,但不妨碍我喜欢它。

有时候纪实文学比小说读起来更心惊肉跳,说的就是这种书。

这是本珠峰登山史上最大山难的全纪实,作者详实地回忆了一起登山的12个人,怎样在登顶珠峰后葬身于风雪中,重要的是,这次事故不仅是天灾,还有更多的人祸。

故事的背后,作者也披露了珠峰登山圈的一个内幕:商业登山队。这些年你看到很多成功企业家登顶,都来自与这条产业链。

它的盈利模式就是用最好的设备和齐全的服务,把那些本来不具备登顶经验和身体条件的人送上珠峰。

看似成熟的产业链背后,人们在面对大自然力量时候却如此不堪一击。

13.《必须找到阿历克斯》

皮耶尔·勒迈特,当代文学大师级作家

一本好的悬疑小说的元素:刺激、翻转、悬念,都在这本书里被完美的诠释,读到第五页,就一定能一口气读完整本。

主线一波三折,人性刻画入木三分。从一开始美丽的女主角被陌生人绑架囚禁,到绑匪意外身亡,再到女主逃离后发生的一连串杀人案,剧情像过山车一样反转再反转。

最终,关于谁是罪犯、谁是被害人,一切都真相大白后,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两个字:正义。

正义偶尔迟到,但它从不缺席。

14.《刺杀骑士团长》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

上一本打动我的是「正义」,这一本则是「原谅」。

原谅他人,原谅曾经做错事的自己。

故事从一位画家被妻子突然宣布离婚扫地出门开始。

画家在朋友家寄宿,在阁楼里发现朋友父亲留下的遗画《刺杀骑士团长》;和房子隔山相望的对面总有一个中年人默默注视他,有一天,那位偷窥者登门拜访,要求画家为一位女孩画肖像,而那女孩正是被中年人抛弃又不敢相认的女儿。

一天夜里,神秘的事情开始逐一发生:画中的骑士团长活了过来,树林里响起了奇怪的铃声,女孩突然失踪。

村上师傅用大量隐喻讲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无法原谅的人——或是挚爱,或是自己,怎样能从过去中走出来,是作者最终要讨论的事情。

15.《百年法》

山田宗树,日本当代知名小说家

科技与道德、政治有什么关系?法律走在技术的身后,一旦跟不上速度,引发的将会是一场灾难。

如果接受一种病毒的感染,人类就可以轻易获得永久的寿命,会引发什么问题呢?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永远活下去,那地球肯定会爆炸,社会和经济也会瘫痪。

「国民在接受不老化处理一百年后,必须放弃以生存为首的所有基本人权。」这是就是《百年法》的基本纲领,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书分三条主线讲述,第一批接受处理人寿命即将「法定到期」的时候,在政治、宗教和平民阶层,分别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曾经说,一本好的科幻小说,一定是一个社会实验——把所有人丢到某一个科幻的假设上,逐步推演社会上会发生怎样的事。

16.《枢纽:3000年的中国》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

大多数历史书说的都是「发生了什么」,而把「为什么」归因于历史的偶然、或少数英雄的创造。

而这本书其实说的是「历史社会学」,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一层层剥开中国这个超大国家过去3000年历史的深刻逻辑。

历史从来不是一座座孤岛上的简单故事,看待历史也应该有一种国际视野和哲学视野;我们看历史绝不是为了增加几句谈资,而是在脉络中找到规律,最终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中国的未来在哪里。

作者想说的核心观点,都藏在简单两个字的书名里:枢纽。

17.《洞穴奇案》

彼得·萨伯,西北大学哲学博士

五名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生存,五个人共同决定:抽签杀死一人,另外四个人把他的尸体吃掉。逃离洞穴后,四名幸存者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当时的五位大法官做出的判决陈词,以及50年后「洞穴奇案」被翻盘,又有九位大法官做出新的陈词。

据说,这本书是很多大学给法学专业学生推荐的必读书,它讨论的是:到底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是什么关系?

这本书读后得到最多的,就是人类高级思维的精彩思辨快感。

18.《双峰:神秘史》

马克·弗罗斯特,美国小说家、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

我曾经给无数人推荐了《S》,那是本不读书的人也一定会喜欢的收藏品。

这本《双峰:神秘史》又是这样的一本「艺术品」。

双峰镇神秘故事的创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兰奇,《穆赫兰道》的导演。

拿在手里摊开,是一盒完整的FBI秘密档案,里面有美国空军绝密资料、共济会图腾、宗教手记、凶案嫌疑人档案、真实事件报纸剪报、美国政府解密文件......作为读者的你,使命就是去探索档案中一系列神秘事件背后的真相。

中文版的复刻也是十分完美,档案里十四个人的亲笔信,笔迹都完全不一样。

后边还出了一本《双峰:绝密档案》,还没买,据说更飘逸。如果读完书不过瘾,还可以去刷一下同名的美剧,一共三季,也非常烧脑好看。

19.《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

吴军,博士,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这本书几乎是一天一夜没合眼,一口气读完的。

书中先用两个章节详细阐述「人类是怎么思考的」,然后逐步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遇到的困难和天才工程师们的解决方案。

读完最大的收获是: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是跳过逻辑推演,而直接在数据背后发现规律,只讨论事件的相关性,而不关心因果律。

这年头几乎每家科技公司都在谈AI,读完这本书你基本能分辨出90%的「假AI」。

这几乎是关于「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最靠谱、最好读、最有收获的一本书了。

20.《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马特·里德利,英国记者,科学家,著名的科普作家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万物进化简史」,而实际上它说的是「演化」。

整本书的框架非常宏大,分别讨论了宇宙、道德、生命、法律、文化、经济、技术、思想等事物的「演化」,

书中谈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成为主流?为什么科学概念都是从私人公司诞生的?为什么越是鼓励创新的地方越是没有创新?为什么区块链这么牛?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成功?

马特在这本书里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万物演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蓝图」,而是在个体的选择和博弈中,野蛮发展。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自下而上。

无论是个人思辨层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是一本非常有营养的书。

21.《盲视》

彼得·沃茨,生物学家,科幻作家

这本《盲视》,是一本刷新我关于「硬科幻」三观的书,真的特别硬。

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书中涉及到非常深的基因改造、人工智能和空间技术知识。经常出现的生僻词汇,乍一看以为是作者瞎编的,好奇去查才知道全是目前科学界最尖端的名词。

就连书名「盲视」,也是一种目前神经科学界正在研究的怪病:一个人的视觉神经完全正常,走在路上可以顺利躲避路障不会摔倒,但他就是看不见东西。也就是说,所有器官都正常,只是病患的「意识」里感觉不到自己的视觉图像。

主人公是一位被切掉了一半大脑,换上了人工智能设备的「观察者」,他的工作是向人类解释人工智能是怎么想的——这个设定非常有趣,未来我们可能真的需要一个半人半机器的新物种,来做我们和AI之间的翻译。

而书中出现的「外星人」则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它们智商超高,但就是不明白「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它们没有自我意识。

作者正是用这种生命形式来探讨: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所有人类交代的任务,但就是没有自我意识,那它算不算生命?

读起来不好懂,但读进去会非常非常有趣。

22.《脑中魅影》

拉马钱德兰,加利福尼亚大学脑和认知研究中心主任

读《盲视》的时候,搜索关于这个病症的信息,无意间发现了这本奇书。

作者是一名神经科学家,这本书讲述了他亲眼见证和治愈的一些脑奇症患者:有的人失去了整条胳膊却能时刻感受到手指剧痛;有人中风瘫痪却坚称自己的四肢动作正常;有的人脑补受伤,产生了超级大的视觉盲点,大脑却能用各种奇怪的画面来「补齐」盲点;还有上一本书中说到的「盲视」现象。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怪异疗法,帮助这些人找回了正常的「意识」,而他本人则在这些实验中发现,我们的大脑实在是一台太过复杂的仪器,并深入探讨了「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读过关于脑科学和意识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

23.《白金数据》

东野圭吾,日本作家

东野叔叔这么高产,每年不买上一本,实在对不起老人家的笔耕不辍。

今年选了一本,讲述的又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难题:我们该建立全体人类的基因组大数据,用来追查罪犯吗?如果可以,我们该怎么控制这项技术不去做坏事呢?

书中自然有东野圭吾一贯的顺畅文字,精彩的剧情推演,喜欢的人自不必多说。但最大的收获,还是我在前面写下的:科技的发展永远最快,道德的速度稍慢一点,法律则永远是最慢的。

时代发展的越来越快,我们会是在缝隙中获利的盗火者、一脸懵逼的小白鼠、还是满头大汗的政客呢?

24.《未来之路:科技、商业和人类的选择 》

维韦克·瓦德瓦,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亚历克斯·萨尔克弗,摩斯拉营销传播副总裁

这本书的英文名比翻译要有趣的多:《The Driver in the Driverless Car》(坐在无人驾驶汽车中的司机)。

乍一看不明所以,读完全书才知道作者的意思。

这本书涉猎很广,基因组学、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会谈到,对于每个技术,作者都会在评价的时候设置三项指标:是否让所有人平等受益、风险是否大于益处、提高人类自主权还是依赖性。

作者的核心观点其实是:人,才是未来的核心。我们人类创造技术,但不应该迷失在技术爆炸里,人类应该自己决定技术的创造和发展。

即便我们坐在无人驾驶汽车里,手里没有方向盘,车的方向也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掌控。

25.《迷人的技术》

凯莉·魏纳史密斯,莱斯大学生物科学系教员 扎克·魏纳史密斯,网络漫画《周六早餐谷物》创作者

虽然都是谈新技术,但这一本和《未来之路》的观点和风格都很迥异,它更像是我以前推荐的《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作者是一对思想深刻又无比逗b的夫妇,一个人写一个人画漫画,把那些最尖端的科技说得妙趣横生。

书中聊到的技术也离当前的商业更远一些,比如小行星开采、可控核聚变、可编程物质、机器人房屋建造、合成生命、脑机接口等等。每一个技术都会分别探讨:我们目前做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困难?未来会在其他方面带来什么影响?

读完最大的收获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居然可以把科技写的这么有意思。

26.《圣殿春秋》

肯·福莱特,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通宵小说大师

肯·福莱特真的高产,真的高质。

《巨人的陨落》三部曲一套九本还没读完,百万字的《圣殿春秋》又面世了。

还是标配的三本,还是声称「三个通宵读完」,这一次作者亲自出马打广告:在我所有作品里,没有哪本比《圣殿春秋》更受欢迎的了,它无可替代,并让我深深骄傲。

这一次,故事从一战的战场换到中世纪的英国,文字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透过通篇的王权斗争与爱恨情仇,只有两个字闪着光:梦想。

2千字的网文所编造的梦想,和100万字的故事讲述的梦想,不可同日而语。主人公的梦想就是造一座圣殿,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阻挠这个梦想的一切,就是整个故事。

这本书在我最难的时候告诉我两个简单的道理:

梦想一定要简短不加修饰,最好能用10个字说明;梦想在任何情况下、有任何程度的放弃,它就压根不是梦想。

27.《鼠疫》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诺贝尔奖得主

在中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让人闻之色变的艾滋、非典、伤寒、猩红热、狂犬病、疟疾等,都属于乙类传染病。

而甲类传染病一直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

鼠疫是后来人们知道了病原体被黑老鼠携带才起的名字,它在当时有个更可怕的名字:黑死病。

人类自称为是这个星球的主人,这个论断实在是太可悲。细菌和病毒什么时候来,又为什么走,下一次何时会卷土重来,没人知道。我们还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们允许。

作者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叫奥兰的城市,爆发了可怕的鼠疫。书中用非常详实的笔法,从一开始人们的惊恐,到后来的麻木,再到直面鼠疫的人性之光。

当然,所有的恐惧、麻木和勇气,都是事后人类的自我陈述,病菌只是简单的生存,人们连怎么赢的都不知道。

这才是地球上的「黑暗森林」法则吧。

28.《本源》

丹·布朗,美国著名畅销作家

回忆起来,通宵读完《达芬奇密码》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我还是能回想起来那天的紧张和惊叹。

看到丹·布朗出新书,我没有丝毫犹豫的拿下,结果没有失望。

和《达芬奇》同样的味道,罗伯特兰登的主角光环、说明书一般详尽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还有最棒的,环环相扣的精彩悬念。

故事的开端就气力万钧 :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宣布,做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这将让世界上全部宗教彻底崩塌,这一发现将在几天后公布。读的时候我不禁为作者捏把汗:老丹,这么猛的开头,你可怎么圆?

老丹收场很好,除此之外再不能有一字剧透。

29.《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 》

蒂姆·哈福德,深受追捧的著名卧底经济学家

《卧底经济学》作者销声匿迹了五年,然后捧出了这本新书,用九个章节描述了九个领域的「不可控」,比如艺术创作、团队合作、危机公关、即兴演讲等等。

这本书的观点并非「乱糟糟的人更有创造力」这么简单,而是阐述了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既存事实: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人能通过井然有序的计划来从容应对的范畴。

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制造混乱,而是要拥抱混乱。

身处充满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世界,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30.《人间便利店》

作者村田沙耶香,三岛由纪夫奖得主

「怎样让一个人,活得更像人」,就是这个短短的故事所阐述的核心观点。

当所有人已经默许了一套准则——30岁之前结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爱读书爱旅游,要怀揣梦想和爱——的时候,假如你不符合这套准则,成为了「村子里的边缘人」,该怎么做自己?

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大龄剩女,大学毕业在便利店兼职打工,一做就是十八年,每天吃着便利店的便当,听着收银机发出的咔咔声,看着干净的店面,过着平静的生活。

家人,朋友,同事开始「担心」她、「奉劝」她,在她看来,正常的世界非常强硬,它会静静地排除掉异类,不够「正经」的人都会被处理掉。

这本书我今年推荐给了好几个面对人生困惑的朋友,做自己听起来是一件很有性格的事,但它需要的不仅是强大的内心,而是对自己真正的理解。

31.《原来如此的对谈》

河合隼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吉本芭娜娜,日本知名作家

我不爱读「人生哲理书」,认为都是单向输出、不带思考的精神垃圾。

这本例外。

这是一次对话的记录,对谈的双方是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和知名作家吉本芭娜娜。谈话的主题从童年和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对待生活的认真与深刻,再到语言和优雅的态度,再到世俗的压力与自我的生存。

两个人的年龄不同、经历也不同,所以这次对谈并没有输出一个已经嚼好的鸡汤结论,读者需要在聆听两位温和看待人生的大师对话同时,自己去体味人生的乐趣和道理。

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喝杯热茶,在字里行间寻找两位智者的声音,发现自己的人生脉络,接纳不怎么完美的自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32.《知识的边界》

戴维·温伯格,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

互联网让人变聪明还是变笨了?

这本书英文名《Too Big to Know》,直译的意思就是「大到不可知」,书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把人类的知识体系搞的太大了,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它的全貌。

信息过载和碎片化催生了现代人的焦虑,太多的信息反倒让我们无所适从。

真的是这样吗?

这本书就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纸质书真的比碎片信息好吗?互联网真的让我们陷入信息过载吗?人们真的只会看自己支持的观点而陷入「回声器效应」吗?认知的基础是事实还是人们的信念?

历史上每次出现不同的媒介,都会带来知识革命,从纸张,到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无意义的焦虑,而是在下一场认知革命到来的时候,掌握新的信息过滤器,学会拥抱知识,才能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33.《湿婆之舞》

江波,新代科幻作家,银河奖得主

书名和封面特别像一本二流的中式科幻,实际上是大刘之后难得的硬科幻中篇合集,无论是科学性、想象力还是文笔都出奇的好。

作者江波受阿瑟克拉克和刘慈欣的影响很大,里面的《土斯星纪事》、《星球往事》、《太阳战争》、《银河漂流》几篇都是典型的「大宇宙」科幻,动辄横跨上亿年的历史,主人公也不再是人,而是技术和宇宙本身。

朋友向我要推荐书目的时候,我总会先问问你现在什么状态?我觉得人在不同心境和诉求下,看书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我个人的角度是:烦闷了看小说或个人成长类,太飘了看看商业传记,离尘嚣太远了看看技术哲学,离琐事太近缺少想象力了,就读科幻吧。

34.《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古典,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职业规划师

这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方法论」。

绝大多数人是参与不到「改变时代」的工作中的,但每个人可以选择去「埋怨」时代还是去「适应」时代。

古典的这套方法论放在上个时代,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但在个体崛起的时代、并且是少数个体崛起的时代,「找到缝隙并钻进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列举其中的一些思想:多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而不是大脑;借平台的势、借系统的势;找到高手的暗箱并为自己所用;二八原则,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头部价值,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接受世界的不公平,阶层化是开放社会的必然趋势;联机学习,找到知识的源头,用答案换答案。

这本书里套路多、「脏活儿」多,不宜公开分享,却是一把个人思维转变的利刃。

35.《见识》

吴军,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好书不多,时间有限,遇到好作者,就一定要跟。

《见识》和《态度》是吴军最新的两本书,我觉得比起《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这两本散文集在思想深度上有所下降,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像吴军这种人生阅历丰富、情商智商财商都超高的人,还原意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本几十块钱售价的书,买来当做一场与智者的对话,是怎么都不会亏的。

因为是音频节目整理成书,所以每篇都不长,也没有严格的主旨。书中谈到了如何对待家庭和父母、人生该做减法、贫穷的本质是什么、阅读的意义、怎样看待朋友、1万小时定律、谷歌的方法论、职业发展的误区、经营和管理的秘诀、投资的技巧、怎样做好演讲等等。

虽然都是些常见的话题,但从吴老师的笔下讲出来,能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视角。

36.《猜测与偏见:何帆阅读笔记》

何帆,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读书笔记类的书实在是太少,何况是「职业读书家」、经济学教授的读书笔记。

书中涉及到对美国政治、罗马史、二战史、金融危机、技术发展史等领域的书籍笔记,加入很多作者十几年思考的沉淀,干货还是很多的。

书的最后,作者给推荐了200本构建知识体系的书单,包括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学、博弈论、脑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科技创新、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哲学等等,知识覆盖面很全,既不是入门的畅销书,也不是高深的大部头,可以作为一份待选书单。

读书始于猜测,终于偏见。想要不随波逐流胡乱猜想,就打开读;想要不钻牛角尖思维狭窄,就换着角度和领域多读。

37.《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迈克斯·泰格马克,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正如书的第一章标题,读这本书,是参与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对话」。

与《智能时代》的技术史学风格不同,《生命3.0》更多的是从大未来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带着读者乘坐时光机看看一万年以后的世界,猜想人工智能会如何「越狱」,成为地球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看待生命:1.0阶段,生命把硬件和软件都交给自然演化;2.0阶段,小幅度改造硬件(医疗)、设计软件(文化),也就是当今人类;3.0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无论你是否相信,21世纪能够改变人类的只有两项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学。读这两个领域的好书,就是在读这一生就能看到其成为现实的超级科幻小说。

38.《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地球村基金会和平之桥奖得主

看到书名,你也许会和我一样,觉得「我这个人从来不会暴力沟通啊」,因此对它不感兴趣。

后来在读一本商业史的时候,了解到微软公司CEO纳德拉第1年上任时把这本书送给了每一位高管,我对这本书重新产生了兴趣——我的情商总不会比所有的微软高管还高吧?

读完第一章,我就确信自己原来想错了,暴力沟通不仅常见,而且几乎无处不在——所有沟通的无果或者不满的积累,全都来自于语言的暴力。

我们总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陷入几个窘境: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你这话什么意思?」、「你就能比我做得好吗?」,等到发现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一开始沟通的目的了。

作者从异化沟通、观察、区分动机与感受、提出要求等方面强调语言的力量、同理心的力量。

也许你看到这儿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把这本书给那谁看一下」,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也一样。

但全书读完,你会发现,说的就是你,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39.《十二个明天》

刘慈欣等12个科幻作家

如果你相信了宣传的鬼话——「刘慈欣继《三体》复出后首部作品」——那八成会失望。但如果你放下过高的期待,倒也是本非常不错的书。

这本书是12部短篇小说的合集,大刘只写了第一篇《黄金原野》,我个人评价还是很高的,关于技术和人类的关系,大刘又做了一次社会实验。当然因为篇幅的关系,无论是故事还是思想深度都和之前的长篇作品没法比。

另外几篇《不一样的海》、《拜占庭同情》、《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也属短篇里的上品,还集合了一篇美漫作品,挺有趣的。

这本短篇集选取作品的原则是硬科幻、近未来,探讨的是近几十上百年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满足不了「超级烧脑」的需求,却可以在现今科技的架构下,展开一定程度的远眺和思考。

40.《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

史蒂芬·科特勒,资深记者,心流基因组计划研究创始人

盗火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却因此而受到宙斯的处罚。

这里的盗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指火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第二层意指这项技术是被神所禁忌的。

这本书说的,是被谷歌、海豹突击队、耐克、联合国等机构用于训练新员工的另一项秘密:心流。

所谓心流,就是人进入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急剧专注的状态,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大麻素、催产素等激素,使人生产强烈的愉悦感。

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

科学家们发现可以用一些辅助手段让人达到这种状态,书中介绍了大量脑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很多普通人通过训练就能掌握的、进入心流状态的方式,还有避免心流反作用的方法。

41.《鞋狗: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亲笔自传》

菲尔·奈特,耐克创始人

对于那些跨国超大公司,我们在潜意识里总会觉得,它们就在那里,一直如此,天经地义。

但如果你能读到一位创始人讲述他从一名专卖日本品牌鞋的小代理商,到找到第一位合伙人、第一位员工,到面对资金短缺、没有办公室的窘境,再到产生疯狂的想法、变态的决策,一步步把一个小品牌做到尽人皆知的故事,你就会发现,他离你并不远。

没有公司或人生而伟大,一家公司越是全球知名,它遇到的问题就越常见、越普世、越狗血。

今年遇到了几次低谷,我也从不少关心我的人那里获得了「及早放弃,尽快止损」的建议。

这本书给我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励志那么简单,而是通过第一亲历者的讲述,让我知道,所谓热爱,不是在目标明确、获得保证、又有退路时的努力;所谓坚持,也不是分析利弊得失之后的理性决定。

极少有人能做到菲尔·奈特的高度,但绝大多数人可以选择,面对低谷时该换一条路,还是再试试。

42.《知识大迁移》

威廉·庞德斯通,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

书的英文名《 Head in the Cloud 》,说的是知识正在从我们的脑袋里迁移到云端,我们该怎样在这样的时代面对知识的存储和管理。

今天,最发愁的就是老师和专家,给年轻人说一件事或者讲一个道理的时候,对方第一个反应都是自己去网上查查,你说到到底对不对,没准还能给你挑点错误出来。

这本书说到了,人们通过网络共建了一个云端的虚拟大脑,但每个个体都变得更「愚蠢」了,人们不再认路、甚至不记得邻居国家的名字。每个人都陷入一种「自己无所不知」的幻觉,但基础的记忆性知识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依然重要。

书中还讲到未来更适应社会的不是「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而是「知道很多事」的狐狸,也谈到了在云端大脑时代,怎样的知识管理策略才是最好的。

43.《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

竹内薰,科普作家

一次吃饭的时候,父亲和我说:米饭不要用水泡着吃,伤胃。我说:为什么啊?父亲答:这是基本养生常识。我又问:那为啥大米粥不伤胃?

构建了我们世界的很多「常识」,其实都是假设。

在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之前,人们都相信月球表面是光滑的,第一次看到环形山的时候,人们怀疑的不是这个常识,而是望远镜出了问题。

生活中总会有人问你:你相信XXX吗?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无来由的相信某事」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

《假设的世界》里把世界上的假设分为三种:专家普遍相信的白色假设、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是错误的黑色假设,以及尚存争议的灰色假设。

而媒体起到的不良作用,就是把很多灰色假设渲染成白色假设。

人工智能将普遍代替人们的工作、负离子对健康有益、胆固醇致癌,都是典型的灰色假设。

这本书所说的,就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现代人,该怎么面对这些假设,理性怀疑,做一个不盲从的冷静人。

44.《硅谷之谜》

吴军,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浪潮之巅》续篇,本来是一本揭露硅谷引领世界秘密的书,恰巧和上一本《假设的世界》连着读,带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

在硅谷引领世界创新潮流之前,很多「假设」都是管理界不言而喻的常识。比如分工管理带来高效、比如奖罚分明、比如提高待遇防止员工跳槽。

而硅谷是一个叛逆的世界,这里鼓励人们犯错、鄙视权威和上下级管理、政府甚至会起诉那些没有员工跳槽的公司(还胜诉了)。

假如硅谷没有成为世界创新的核心会怎么样呢?人们当然会觉得这些挑战常识的人是胡闹的。

但世界就是这样:70%的人活在一个既有的假设边界里,29%的人常识突破边界然后失败,剩下1%的人尝试挑战经典并且成功,然后他们所做出的突破就再次成为经典的假设。

文化和常识的边界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扩展的。

45.《生而不凡:迈向卓越的10个颠覆性思维》

维申·拉克雅礼,TED演讲人、计算机工程师

一本关于「打破边界」的书,作者把很多常识成为「胡扯规则」,并告诉我们怎样去挑战它们。

很多胡扯规则并不是完全没有来由,而是它们诞生时必须的理由已经过时了。

比如,很多人认为衬线字体(比如中文的宋体)比非衬线字体(比如黑体)更庄重、更高雅,甚至成为了行业标准。而衬线体一开始存在的理由,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经常会一不下心刻过了头,而能在石头上刻自传的人都是高贵的人,所以才有了这个规矩。时代变迁,现在的字都是直接显示在屏幕上了,衬线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这个规矩就完全没有基础了。

常识是可以被统计打破的,前提是你敢于质疑它。当你知道谷歌的高级员工有14%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会去质疑文凭这东西到底是真理,还是长辈灌输给你的假设。

正如介绍里说的,这不是一本自我提升书,而是一本自我破坏书,教给你怎样质疑、挑战生命规则,成为拓宽规则边界的那个人。

46.《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

伦纳德·蒙洛迪诺,理论物理学家,畅销书作家

一本提升认知的好书,告诉你科学家的初心是什么,让我们能从最前沿的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

人类和这个星球上其他所有物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能够设计自己的「软件」,通过不断改变对世界的认知和思想,反过来改变世界。

所以只有我们能从直立行走到太空漫步,从隔空喊话到用比特复制世界。

这本书从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达米亚的算法,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历数了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这些伟大的灵魂背后那唯一的初心:

人类的高贵,在于求知欲。

至少,当别人问你「你对这种不挣钱的玩意怎么这么感兴趣」的时候,你能在淡定的微笑之中,为自称为人类而感到由衷骄傲。

47.《塑造世界经济的五十项伟大发明》

蒂姆·哈福德,深受追捧的著名卧底经济学家

类似的书不少,这一本尤其推荐。

作者选择发明的重点不是「伟大」,而是「塑造世界」,这里的塑造,说的是一项发明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书中出现了很多当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如果不读背后的故事,你绝不会知道它们为何能改变世界。比如铁丝网、护照、配方奶粉、公钥加密、闹钟、塑料、混凝土、保险等等。它们都有故事可讲,有一些涉及巨大的经济力量,另一些则是关于人类的荣耀或悲剧。

所以,这不是一本满足猎奇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正经的社会学书。我读到的不是发明,而是人类社会演变至今的故事。

48.《对赌:信息不足时如何做出明智决策》

安妮·杜克,德州扑克界职业传奇女牌手,认知心理学博士

这是一本关于决策的书,作者不是企业高管,而是一位职业德州扑克选手。

根据德州扑克的规则,扑克选手每次做决策最多只有70秒的时间,是跟牌、下注、还是虚张声势。而每个决策的价值都能买一套房子。

所以,职业扑克选手是最需要决策智慧的人,这本书所说的核心,就是区分概率和运气。

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是90%,结果没下雨,普通人会觉得天气预报失误了,而理性的人则知道,这只不过是概率为10%的事件发生了而已。如果长期统计,90%概率的事件发生的次数确实无限接近90%。

怎样做一个复杂的现代人?就是抛弃非黑即白的决定论,而去拥抱概率,坚持做那些成功率高的事,哪怕只有51%,长期下来也能稳赚不赔。

49.《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科普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会毫不犹豫给朋友推荐《时间的形状》和《上帝掷骰子吗?》这两本科普书。

而21世纪最重要的两项科技一定是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技术,这两个领域,我也找到了相应的两本极品科普书:吴军的《智能时代》和王立铭的《上帝的手术刀》。

和全民讨论的AI不同,基因编辑技术一直离大众很远。不过,今年11月首个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的新闻刷爆了全网,这又是一起法律道德跟不上科技的例子,《百年法》中出现的难题,也许真的快要摆在我们面前了。

好的科普一定不能装清高、堆名词,而是趣味和知识兼备,前沿与实用相容。如果想了解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这本必读。

50.《数文明:大数据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

涂子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作者

今年给自己最后一本压轴好书,涂子沛数字三部曲的最后一本《数文明》。

涂先生一开始想把这本书叫《数明》,因为文明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而我们正进入一个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数明」阶段,后来担心读者看不懂才作罢。这也能见这本书的格局之大。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对于数据价值的理解还不到1%,互联网公司一方面向投资人宣传手中数据的庞大,一方面又对免费给他们贡献数据的民众遮遮掩掩。当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它们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核心价值都在于数据。

书中讲到,人们理解的数据就是可测量的数字,而照片、姓名、地址、行为、视频都是数据,在互联网上,一切都在变成数据。

这不是一本高大上的书,数文明思想重塑的不仅仅是认知逻辑,还有赤裸裸的行为逻辑。

后记:

写这篇文字回看的时候,甚至有些书的具体内容自己都不记得了。读书读到忘了细节,意义在哪里呢?

从功利的角度,我吸收了至少50个观点,而支持每个观点的几十万字的论据,我随时知道去哪里取出来用。

从成长的角度,我最大的感触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更冷静、更温和的看待世界

我所在的是一个传统行业的新生细分领域,微信群每天都存在着各种鄙视链和争论,每当看到有人斩钉截铁的阐述某个关于未来的观点,而对其他人的观点面红耳赤时,我都能怀揣一份冷眼旁观的理解。

——冷眼旁观来自于我知道世界的复杂,而理解则来自于一种有温度的同理心。

好日子里不盲从也不争论,坏日子里不自怜也不放弃,平路上信心满满,爬坡时自然从容,这是今年这些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诚意推荐给所有的朋友。

2018年12月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08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99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12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36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83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9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5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4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4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3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86评论 3 2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1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82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1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