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042/100 感受欧·亨利生活化的风格

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42,2017年10月17日    第十一周      欧·亨利 周

一、今日小理论

“特权感”:特权感被定义为:一种稳定的、广泛的感觉,拥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比他人得到更多的东西,享受到更特殊的优待。

特权感会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危害。它被证明在更年轻的人群上表现得更加显著,也成为了一些人“成就受阻”的动因。

1.特权感会阻碍我们的人生发展

特权感高的人认为自己理应得到优待,因此,他们会特别不能接受批评和失败。当他们失败的时候喜欢不作为,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也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推到别人身上。他们不愿意承认是因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而造成了负面的结果。

2.特权感会阻碍我们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

自大是特权感的一种核心特质。一个特权感很高的人,会认为自己的需求优先于他人的需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品质都比他人更加高端,自己理应得到快乐和成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种优越感来。

a. 他们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优越感,因此,他们会没有心理负担地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对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人和事物,他们会脱口而出进行嘲笑、贬损。他们也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令他人不愉快,甚至会享受那种刻薄吐槽别人的感觉。脾气温和的人则是他们嘲笑的对象,他们会认为,那些人都是“老好人”和弱者。

他们也会没有心理负担、不假思索地打扰或者麻烦他人,比如反复取消预约、改变约会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人的计划都应该围着自己打转。

b. 因为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特权感高的人会秉持“双重标准”,他们所要求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对等的。他们会用更高、更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认为自己不必受这样的标准束缚。

3.特权感会影响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

我们的事业、健康、社交,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并不能一直像我们理想中的那样发展。当需求没有被满足、自己的局限被触碰的时候,特权感高的人会比常人更加痛苦,甚至有可能会精神崩溃,因为这挑战了他们的优越感。

研究认为,这会特权感的拥有者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面对不能被满足的需求,他们会感到脆弱、不满、愤怒,因此会寻找一些重新确认自己的特权的方式,比如责备他人或者推卸责任。他们会通过告诉自己,我是更优越的,我不是应该为此负责的人,我没有错,来使情绪得到缓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他们的特权感会在一次次的重新确认中不断地被加固。

不过,这样反复的、对自己特权的重新确认,只能获得暂时的情绪纾缓。从长久来看,他们的情绪稳定性会更差,更有可能会陷入狂怒(Rage),更频繁地爆发人际冲突,拥有更差的关系,也更容易抑郁。

是什么造成了特权感?

在西方的研究中,“特权感”在年轻人群中的突出表现被认为根植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思潮,并受到“自尊教育”的进一步推动。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会被告知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以正面反馈为主。

自尊教育被认为带来了诸多好处,比如使得年轻人变得更自信、自我坚定,更能够为自己的权利声张。但过度简化的自尊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一个重要的负面结果就是,由于自尊教育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告诉孩子“你很好”,会提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权感。

虽然都包含了高自我评价的部分,但特权感与健康的高自尊(self-esteem)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1.现实与期待是否对等:健康的自尊、高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身实际的能力和成就上的,自尊的人能够基于对自身客观、中立的了解,来欣赏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比如他们会认为“因为我学习足够努力,所以考试应该能拿好成绩”。

而拥有特权感的人,认为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都应该得到特殊的优待,但这种感觉是毫无依据的,他们对自己价值的评估是脱离现实的。即便他们的确拥有很高的能力,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所渴望的胜利和注意力,也并非基于现实分析得出,而是泛泛的感受。

2.权利与责任是否对等:拥有健康自尊的人不要求获得特权,他们只为自己实际应得的权利进行声张,建立在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基础上;但拥有特权感的人是在想要享有权利的同时,并不愿意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情况则又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来,一个孩子会获得家庭内几乎所有的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情感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成长后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自己的感受比他人的感受更加重要。

如何降低特权感?

1. 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需要降低特权感。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坚持特权感,也是利用特权感在掩护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揭开这层保护膜,我们就需要接受自己的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承担责任,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负面体验,所以我们选择逃避、不去触碰。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足,都需要接受一些负面评价,也都要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降低特权感,学会接受不足、承担责任,虽然会在短时间内令你痛苦,但是在长远是对你有利的。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止步不前、孤独终老,那么就必须去处理它。

2. 进行认知重建,客观地重新评价自己,重新树立公正的价值观。

认知疗法认为,是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了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而特权感高的人就是具备“我理应比别人得到更好的待遇”这样的核心歪曲认知,并由此延伸出了更多的错误认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写下一些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的观点,比如,“我理应同时拥有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约束别人的准则,不应该用来约束我”。用证据来推翻它们,再学习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用公正的价值观来看待问题:一个人的权利与责任应该是对等的;在社会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那些应用于他人身上的约束,同样应该应用于自己身上;我应该避免侵犯、触怒他人,而是更温和地对待他们,这是一种美德。

3.学会共情和感恩,建立与他人的链接。

心理学家发现,让自己感受到与他人的链接,能够有效减轻特权感。

建立与他人链接的一种方式就是,停止与他人的比较,转而寻找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有优点,也都有不足。这也能够减轻有特权感的人的不安,让他们从紧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练习使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你还可以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每天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回想一个近期你被他人惹怒的场景,用纸笔还原这个场景,并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叙述。你可能会发现,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的你,换个角度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解读。

最后,你还需要学习感恩,需要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你“应得”的,也没有人有义务去无条件地对你好。当你在享受一些优质的、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资源时,你应该做的不是骄傲,而是感恩那些帮助你获得资源的人,无论是你的长辈、朋友、恋人,还是对你有过帮助的陌生人。

4. 接受自己并无过人之处。

保持谦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你至少可以试着去观察那些更优秀的人,并时刻提醒自己:你只是一个普通人。

二、今日电影推荐:

《国王的演讲》2012年上映, 豆瓣评分8.3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三、今日文章

欧·亨利《二十年后》《警察与赞美诗》《财神与爱神》

(一)《二十年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年)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的永恒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欧·亨利”式结尾,还在于常以人性作为主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患难的友情,执着的亲情,可贵的信义,以及人性的泯灭和扭曲,人性的变异和虚伪在貌似轻松和幽默的文字中体现出来,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人性意识。

《二十年后》正是这样一篇反映人性的小说,其故事情节简单:从小一起长大的一对年轻人在成年之初的一个夜晚,在纽约一家小餐馆畅谈人生,相约各奔前程,并约定二十年后在老地方相见。然而,二十年后,昔日到西部寻求机会的伙伴,变成警方抓捕的目标,而他那个情同手足的朋友却是当夜在会面地点执勤的巡警。

故事情节虽不复杂,但“纯净自然”中人性的端正与坦诚,“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畸形通过主人公对友情所做的抉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鲍勃的抉择

是否饯行二十年前的约定?鲍勃毫不犹豫的作出了选择——赴二十年前之约,即使冒着被捕的危险!这是怎样的一个约定,值得他作出坚定的抉择?其实,就是一份沉淀在他心底,他认为真诚的友情。

他对这次重逢充满了期待,甚至有些激动。

二十年未曾谋面,对相见的时间,地点却还能记得如此准确,对朋友身高和容貌也依旧记忆清晰。体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的信任,认为他一定会和自己一样珍视这份友情。于是,即便是在这个刮着冷风,下着毛毛雨的黑夜,他仍坚定地等待这朋友的到来。其对友谊的忠诚令人感动。

最后当便衣警察前来冒名相认的时候,他误以为是老朋友重逢而按耐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大声喊道”对方的名字,然后一边“臂挽着臂”地走上大街,一边讲述自己在西部的发家史。

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见到亲人时想把一切与对方分享的热切和急切的心情。一个多么率真,坦诚,还略带孩子气的人物形象。鲍勃按时赴约,对友谊的忠诚,体现了“纯净天然的人性品格——爱情、友谊、尊严与荣誉。其身上充满活力、生气与勇气,像草原一样奔放自由,不再有‘都市文明’的压迫与窘束。”

二、吉米的抉择

对于二十年前定下的约会,吉米漫不经心地来了。一边利用朋友的忠诚将其逮捕,使其成为自己“出人头地”的资本,一边还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朋友之情,说明自己的无奈,何其虚伪。

三、“含泪”的结局——人性复杂的结果

让人只能“含泪”的故事结局是主人公不同人性的使然。文中开篇对吉米一系列举动的描写,都表现出他带有一种机械性质的麻木和冷漠。20年的时间,吉米只是在作为一个国家驯服工具的意义层面上生存着,而不是生活着,他像原料一样被美国社会这架无情的机器吞噬了,消解了自然真诚的美好天性,形成扭曲的人性。

而鲍勃在西部的二十年,过着充满活力的冒险、刺激、自由的牛仔生活,内心仍旧保存着一份纯净天然的人性品格。两种不同的人性也就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鲍勃的率真坦诚,吉米的遮遮掩掩;鲍勃滚烫情感的流露,吉米小心谨慎的言语,对于同一件事情,两种不同的人性相撞,矛盾自然尖锐,结局必然悲凉。

欧·亨利曾引用吉卜林的一句话直言自己的观念:“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他们永远不会相遇。”来自西部“纯净自然”,人性坦诚的鲍勃与来自东部“高度文明”社会,人性扭曲的吉米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映衬也激发出了比单纯的悲和喜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情感,使人们更集中、更全面、更鲜明、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二)《警察与赞美诗》

一、鲜活饱满的人物刻画

在小说开篇中,欧·亨利刻画的苏比随性,甘心堕落,为了温暖过冬甘愿坐牢。然而在后文中,苏比的形象有了巨大的反转。苏比虽然饥寒交迫,漂泊无依,但是他一直拒绝接受由市政府、救济机关等组织提供的救济。苏比认为那些所谓的慈善机构实施的救济行为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他们光鲜的身份与地位,而从未发自内心地尊重过穷苦阶级的百姓。

慈善机构号称给贫困无依的百姓们提供床位和食物,但是却在慈善的面具下,怀疑、厌弃穷苦人民—押他们去洗澡,交代个人的来历与隐私。这些无疑都是对下层阶级百姓从人格上的不尊重与质疑。对于这样不尊重的施舍,苏比是不接受的。苏比宁可放弃人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生存需求,无吃无住,也不愿舍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虚伪的施舍而屈服。这让我们对主人公苏比肃然起敬。虽然苏比为了温暖过冬而选择故意犯罪坐牢,看似荒唐可笑,但是面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这也是下层百姓的无奈之举。以苏比为代表的下层百姓尽管屈于贫苦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与尊重。

同时。在六次故意犯罪过程中,当苏比发现带着虚伪面具的端庄女士和绅士时,苏比表现了无比的气愤与蔑视,这说明苏比在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望。欧·亨利通过对丰满鲜活的人物塑造,为我们展示了以苏比为代表的20世纪初美国下层百姓心酸无奈的生活。

二、宗教之美的展现

欧·亨利在描写苏比在古老的教堂前驻足停留时,语言风格是与之前的讽刺调侃截然不同的。欧·亨利采用了庄严肃穆的笔调,洋溢着浓郁的赞美之情。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欧·亨利心灵深处对宗教之美的赞扬,还可以感受到西方社会的文化信仰。

在西方历史中,自基督教出现以来,即成了宗教的代名词。基督教思想也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撑。人们将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曾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六次故意犯罪失败后,苏比的心里是无比无奈和沮丧的。正当此时,悦耳的赞美诗传到耳畔,拨动了苏比的心弦,让苏比在静谧的月色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激起了苏比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段描写展示了宗教对西方社会人们巨大的改造作用。

苏比拒绝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伪善的救济活动,认为毫无尊重与信任可言的施舍只是对受伤心灵的又一次撕扯。然而面对感恩节时一位教会女士所送的黑领结,苏比却能够愉快接受并一直珍存。这表明在苏比看来,只有上帝和信仰才是善意温暖的;穷苦的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真诚的慰藉。

三、对题目的精心构思

“警察与赞美诗”作为这篇短篇小说的题目,寓意深远。“警察”象征着20世纪初伪善、无情、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而“赞美诗”则象征着令人向往的平等、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短篇小说中以苏比为代表的美国贫苦百姓则是在这两个极端夹缝中残喘生存的攀登者。他们渴望摆脱水深火热的悬崖,去挣扎登上幸福之山。但是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压,寒冬无情地摧残,让他们无力抗争,跌入深渊。

20世纪初,美国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都市生活繁华非凡,摩天大楼矗立;然而贫民窟也相伴而生,贫苦人民饥寒交迫。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马克·吐温说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为了避免耻辱,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侵蚀着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底线。针对这样混乱的社会现状,欧·亨利创作了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想以苏比作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真实地反映20世纪初美国贫民阶层的苦难生活;用调侃幽默的笔调,给读者带来微笑中的苦涩。

正如欧·亨利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人生是由嚷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细腻犀利的描写、巧妙的构思、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典型性情节,形成了冬天里的一束火把,点燃了刺骨的冬季,麻木无情的美国社会;烧毁了上层阶级虚伪的面具,给绝望的下层百姓送来了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四、幽默的情节设置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的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5节,也即主人公苏比与警察的五次令人苦笑不得的相遇。

第一个情节是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被抓从而实现自己进入监狱享受监狱生活的目的明目张胆地去破坏商店的玻璃,并心满意足地等待被抓,然而警察却无视现实,凭借自己错误的判断认定是赶车人砸坏的玻璃,从而使得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一次破灭;

第二个情节杜比了能够被抓故意在警察面前去调戏一个看似文静娴淑的女子,然而这个淑女却是可耻的妓女,这个妓女反而主动勾引苏比,而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第三个情节为苏比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大吵大闹扰乱治安,而警察却自以为聪明地将其认定为学生,从而使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三次落空;

第四个情节为苏比在前三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希望通过偷伞来引起警察的注意,然而不料看似正派的持伞人却也是个小偷,而警察为了能够奉承金发女郎,而无暇顾及偷伞事件;

最后一次为警察和苏比在教堂的相遇。苏比被教堂中的一首赞美诗所感化,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决定重新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重新做一个良民,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地一幕发生,故事情节突然发生改变,苏比被警察阴差阳错地逮捕,又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入狱地愿望。

具体地看每个故事情节,每个故事情节都那么让人哭笑不得,对于主人公的每个遭遇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悲惨。而从整个情节设置来看,故事的主人公苏比想要通过进监狱过上自己想要的“安逸”生活却屡遭坎坷而不能够实现,然而当他终于放弃这个梦想,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堕落并试图通过找一份工作而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时候,却又被抓进监狱,让自己重新好好生活的愿望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管是每个小的情节设置还是整体的情节构思无处不显示着不合逻辑然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矛盾思想,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扭曲,却让读者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彰显了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而又能够让读者在一个个哭笑不得中领会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悲,体会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三)《财神与爱神》

由于欧亨利人生最后十年定居纽约,生活困顿,所以他的小说中有很多以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小人物为核心,比如工人、店员、公司小职员、贫穷的艺术家、街头流浪者,甚至骗子盗贼,偶尔写一些有钱人也绝对算不上社会的上流人物。欧·亨利把自己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四百万》,正是以纽约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因为在他看来构成纽约大都会基础的不是那四百个所谓的上流人物,而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四百万的普通百姓。因此他的作品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再加上情节紧凑,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所以广受欢迎。

通常意义下,幽默指的是有趣可笑又意味深长。它将日常中的平凡事、小事用修饰过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人们捧腹大笑之余又久久玩味体会其中深意。

接下来我们以短篇小说《财神与爱神》为例,从语言和情节安排的角度来探讨他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幽默元素。

在《财神与爱神》中,欧·亨利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小说中的叙事语言充满了幽默诙谐,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又让人忍俊不禁,同时这些让人捧腹或令人哑然失笑的语言背后又满是人生的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发人深省。

比如比喻的运用。在小说开头,主人公肥皂厂主老安东尼·洛克沃尔的邻居是位贵族,每当他从家里出来他总要朝这位肥皂厂主的宅邸嗤之以鼻。欧·亨利写到,在贵族眼里这就是一座“肥皂王宫”。王宫自然意味着奢华,本是上流社会的象征,但是一旦加上肥皂二字,这高端上档次的意味可就大打折扣了。肥皂在人们心中没有什么造型香气可言,只是一块清洁用品。可见这位贵族是打心底里瞧不上他这个做肥皂的邻居暴发户的:有钱又怎样,你也买不来贵族的地位,我们也不可能属于一个阶级。欧·亨利正是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比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阶级的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

当儿子理查德向父亲安东尼和盘托出自己的心事,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心上人表达心意,但是在安东尼看来世上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包括时间。他对儿子说:“我到看见过时光老人走过金矿时,脚后跟给矿石磕碰得伤痕累累”。这一形象的拟人给读者呈现了这样一张画面:时间老人路过金矿,山中不时闪耀的金光以及落在地上金灿灿的石头让这个掌管时间大权的老人也不得不驻足流连,在其间徘徊,盯着这块,看看那块,用心过度,磕磕绊绊也在所难免了。这样一个场面真是让读者忍俊不禁,同时读者也深刻感受到在安东尼眼中任何人在金钱面前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金钱万能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

除此之外,欧·亨利在描述理查德的姑妈艾伦的外貌时这样写道:她“温文尔雅,多愁善感,满脸皱纹,给财富压得唉声叹气]。这一句话的描述妙就妙在最后半句的夸张上,令读者哑然失笑。第一,拥有财富通常情况下是件让人快乐的事,起码和痛苦是不沾边的;第二,艾伦姑妈的财富多到什么地步才会使自己看上去如此的负担重重。虽然下文并没有过多地交代艾伦的往事,但是读者在感受作者幽默刻画的同时也读出欧·亨利借艾伦姑妈所传达出来的财富和快乐是不能绝对画等号的意味。

小说主人公安东尼的话语中也充满了幽默式的夸张。读者在失笑于安东尼的语言时也对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看来他的钱多得已经足以使儿子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他对别人宣称的三代才能打造一个上流社会人物之说嗤之以鼻。他公然宣称没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当儿子认为上流社会是封闭的小圈子,有钱也挤不进来时,他嘲笑这种说法,说他们没有移民来美国的钱何谈今天的小圈子。总之钱才是根本。

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财富:他能够在二十四小时内筹措一千一百万,这还不包括不动产,现在坐上他的游艇两天之内就能开到巴哈马群岛。在故事接近尾声安东尼在回答艾伦自己的钱究竟在儿子幸福的道路上起到什么作用时,欧·亨利诙谐地说:“我的海盗正处在千钧一发的关头。他的船已给凿穿了,他太清楚将要沉没的钱财值多大的价。”读者一方面玩味着这句话,一方面又可笑于安东尼三句不离钱这个话题。这一系列来自于安东尼夸张的话语使读者深深理解到钱财之于安东尼是多么的重要,钱财万能的观念是如此深深扎根于主人公的心间。

在故事最后当安东尼给凯利报酬时还不忘问一句:“你不会看不起钱,是吗?”对方的回答更让人啼笑皆非:“谁发明了贫穷,看我不揍他。”在故事最后,安东尼还把爱神丘比特描述成长着弓四处射箭的裸体胖娃娃,更有意思的是,凯利完全没有理解安东尼表达的是什么,还回应说真有这样的人就被警察抓去了。读者读到此处难免哑然失笑,其实安东尼的描述确实很贴近丘比特的外貌,但这也反映出安东尼这个金钱至上的人对于什么神万能、有超凡的力量之说是如此的不屑一顾。

除了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情节安排也让人忍俊不禁。儿子理查德苦于自己的身份同心上人兰特里小姐的差别而迟迟不敢告白。在他眼里兰特里属于高人一等的上等人,过着每天都事先安排好的生活,根本没时间和自己单独相处。

但在老安东尼眼中,首先自己强大的经济基础已经使儿子成为和兰特里一个阶级的上流社会人物,其次,既然有钱难道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买不来吗?虽然儿子完全不同意父亲这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但作为父亲安东尼并没有和儿子作进一步的争论,即便自己的姐姐、富有的艾伦也支持理查德的观点,安东尼似乎也没有辩解下去的意思。看到这里读者以为主人公完全被自己的亲人说服了,终于承认金钱不是万能的。

接下来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堵车事件的“巧合”终于使理查德告白成功。艾伦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兄弟安东尼,理查德的成功根源是那枚用钱也买不到的戒指,“比起真正的爱情,金钱不过是粪土”。就当读者信以为真时,凯利来找安东尼领钱,并向安东尼一笔一笔讲述钱财的流向:有运货快车、马车、卡车、汽车司机还有警察的敲诈。这时读者诸君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一切“巧合”都是金钱安排的。

欧·亨利的《财神与爱神》就是这样一出轻喜剧,他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赋予语言以诙谐,他巧妙安排了结局,使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陷入深深思考中,这也是欧·亨利的小说在经过一个世纪后依然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四、今日收获:

1、“特权感”:通过学习,知道了“特权感”这种现象存在形式,产生的危害、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的确是一种在当今独生子女群体中存在比较明显,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文章中对于如何自我纠正给出了很多建议和办法。但是,对于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如何避免出现孩子这种“特权感”,没有涉及,需要每一个父母引起重视。

 学习实践思维导图

2、今天的三篇文章,都是写美国贫民生活。依然是,“欧·亨利式结尾”。小说 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

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是在写故事时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19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63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933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20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0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4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9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7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27评论 1 24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2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4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9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7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8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