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全球爱书人的暗号


在美国曼哈顿的穷作家海莲·汉芙,在一封报纸上看到了一家英国伦敦旧书店的广告,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书店,希望能买到想要的书。


本不抱希望的她,收到了书店店员的回信,并且附上了书。


这一寄,她和书店店员们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结交了一段未曾谋面却心心相惜的异国友谊。


而这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1987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为了无数爱书的影迷们心中的“白月光”。



50分钟·遇见美好


① 是什么连结着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持续通信20年之久?


② 作家海莲和书店店员弗兰克之间是爱情吗?


③ 为什么书信是任何通讯设备都替代不了的存在?


④ 如何获得人世间至真至诚的爱?



如果你也一样


① 渴望一段美好、简单、快乐的关系,友情也好,爱情也罢


② 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总是会近情情怯


③ 想重温那份温暖单纯的“从前慢”,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情


那么我们邀请你一起听,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人与你心意相通。



主讲人简介



赵健

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2020年樊登读书《有请讲书人》大赛全国冠军,江苏省作家协会第28期青年作家班成员,2015年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特别奖,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为“江苏省青春榜样导师"。



书 籍 金 句


①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②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③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④夏天又快到了,预料将会有更多美国游客到英国来,然而我们所期盼的“那位美国游客”却仍独独教我们望穿秋水。


读完本文约需37分钟

书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讲书人赵健。


我们今天要来读一本特别的书,这本书特别在哪呢?首先就是特别有名,我们几乎在很多家书店的柜台上,都能看到这本书,而且往往都摆在最显眼的一个地方。它出版三十多年以来风靡全世界,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而且由这本书改编的很多电影,甚至一些影视作品都家喻户晓。咱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这本大名鼎鼎的《查令十字街84号》。


一 贫穷作家的求购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并不是特别长,情节也很简单,里面只有70多封书信,如果你集中精力,我觉得一杯下午茶的时间,足足可以读完这本书。它大概讲了在1949年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一位特别穷的女作家,她尝试着要买一些特别便宜的好书。

所以她就给远在6000多公里之外的英国伦敦的一家旧书店写了一封信,她说,“我想买一些好书,你们能不能寄给我?”但是其实她并没有把钱放在里面。所以这封信,就很像那个特殊年代里面的一个漂流瓶,她本以为会石沉大海的。但是很快书店就给她寄来了回信,并且给她寄来了她想要的书。


就这样开始,书店的店员和这位美国女作家,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进行着通信。而且他们通信的往来,已经不仅仅是买书和卖书这件事情了,他们会分享生活当中的零零总总,所有的大事小事,而且也会分享彼此对于文学的热爱的一些品味。

所以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在这些书信的背后,你可以尝试着还原一段近代的西方史。更重要的是你能够看到,近代以来英美读者特别喜欢的一份经典书单。


后来这段通信,直到书信当中的一个主角去世之后,它们才戛然而止。在他们家人的同意之下,他们的故事也像一个漂流瓶一样,漂向了全世界各地,漂向了很多读者的心中。


我们就来看看海莲·汉芙,这本书的女主角,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首先我们能够感受到,她是一个特别穷困潦倒的作家,她平时的工作就是靠写剧本为生。尽管她收入不是特别多,但她真是一个特别爱书的人,她把生活中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找书上,把很多的钱也用于买书上。但是那个时候对于生活在美国的读者而言,要想找到物美价廉的书可以说是特别难的。


直到后来她尝试着想给一家书店写信,能不能找到一些特别便宜但又很好的书,所以就尝试着给这家书店写了第一封信。


诸位先生: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营绝版书”。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因为我老是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是索价奇高的珍本,就是巴诺书店里头那些被小鬼们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

随信附上一份清单,上面列出我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几本书。如果贵店有符合该书单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我?

你忠实的

海莲·汉芙(小姐)


这封信写于1949年10月5号,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第一封信开始的。


我每当自己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都能揣度出来当时海莲·汉芙这位女作家,她的内心一定是纠结到了足够的程度,才会有勇气来写出这封信。因为这一封信字里行间的这种心态,老实说就很像我自己第一次走进奢侈品店的一种心态。

因为我以前总是不敢走进那些店,总是感觉太贵了,内心里面隐秘的担心,简直和书里面的这个海莲·汉芙的形象一模一样。但是海莲·汉芙挺让我敬佩的,就是她买的不是奢侈品,她这么努力要买的其实就是一本书。从这一点上我们能感受到,海莲·汉芙真的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当我读到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是这位海莲·汉芙,我会有勇气写这封信吗?其实我觉得,每一个人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读书人的自尊心。我会勇敢地去敲门,还是望而却步呢?我不知道我内心该怎么选择。

所以我读到这第一封信的时候,首先是特别佩服海莲·汉芙她有勇气,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于书籍那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


紧接着,海莲·汉芙等待了有20天的时间,在1949年10月25号的时候,她突然之间收到了书店的一封回信。这个回信来得很突然,因为隔了有20天的时间。这个时间里面海莲·汉芙的心态,可能觉得书店是不是没有收到这封信呢?或者说想拒绝我的请求,也就没有给我回信。

所以隔了20天的时间里面,她可能早就已经忘了,当初自己写的第一封信,但接下来书店给她的回信还是令她喜出望外的。


敬爱的夫人:

谨在此回复您于本月五日的来函。敝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扰。您所列的三种哈兹里特散文,均收录于这本典范出版社的《哈兹里特散文选》内;斯蒂文森的作品则在《致少男少女》中可以找到。我们挑出两本品相较好的书为您寄上,相信不久之后即可送达您的手中,祈盼您会满意。随书附上发票,请查收。

至于您所提及的利·亨特的散文,目前颇不易得见,不过我们会留意是否能找到收罗齐全并且装帧精良的版本,届时将再为您寄上。而您所描述的拉丁文圣经,目前敝店并无存书,仅有晚近出版、布面精装普通版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新约全书》,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 敬上


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这一封的回信对于海莲而言,确实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她在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付钱,但书店就在第二封的回信里面,把她想要的书已经给寄过来了。


我们现在总是在很多工商管理的课程上说,“服务、服务。”我有的时候读这封信真的觉得,这一家小小的书店的这种服务意识,其实还是蛮值得我们思考的。你看它字里行间的这种文字的写作,“敝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扰”,这样的语言你发自内心地能够感受到,写作这封信的人,他内心里面由内而外的那种礼貌、真诚和绅士风度。而且他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要,找到了想要的书,还额外为海莲推荐了一本新书。

最重要的是,海莲此刻没有给他寄钱。但是这家书店已经感受到了,海莲对于书籍的渴望,而且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相信。


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很多人,这家书店的第一封回信,会给我们很大的一种感动,那就是一种相信的感动,或者是一种相信相信的感动。


那么紧接着隔了有一个多星期,海莲就给书店写了第二封信。除了信之外她在信封里面,还夹杂了五块钱和一张一块钱的钞票。


诸位先生:

今天收到你们寄来的书,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然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我觉得这句话写的真是很贴切,就是一个热爱书籍的人,对于自己看到了品相特别好的书,那种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我寄了五元和一元的钞票各一张,多出来的七角请用来支付《新约全书》,那两本我都要买。

你们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将书价换算成美金。我连算简单的美金加减都一塌糊涂了,要我把英镑换算成美金真是阿弥陀佛。

海莲·汉芙


这封信我们能够感觉到,就是海莲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有一点点俏皮的。因为这个只是她和书店的第二封信,但是她已经用这样的口吻说,“你们可否行行好?”就是一个特别可爱的,比较调皮的一种女性的形象,我们能够在脑海中立马构建出来。


从这样的书信往来开始,书店的店员和海莲·汉芙之间,就建立了这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相互的,对于海莲来说她相信书店,能够帮助她找到物美价廉的书,品相好的书。而对于书店来说,他也相信海莲接下来也会如约,把书款放在信封里一起寄过来。


这一写就是足足20年,而且有100多封信。至于书费,海莲是每次都塞在信封里面。海莲在生活方面其实是很笨拙的,她连日常的付账和找零常常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把英镑换算成美元了。好心的店员总是帮她仔细地折算好汇率,并且很贴心地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二 素未谋面的朋友


但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份信任,更重要的是买书和卖书之外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到了第十封信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通信才刚刚两个多月之后,海莲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


布莱恩告诉我:你们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我一听简直吓坏了。所以我会寄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一份小小的圣诞礼物,希望数量足够让你们大家都能分得一些,因为布莱恩跟我说:查令十字街上的书店全都“小得很”。

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

祝 佳节愉快

海莲·汉芙


这个时候海莲·汉芙的这种真诚的、助人为乐的、慷慨的性情立马就能感受到,而且她对于一直给她写信的这个FPD还很好奇。因为如果不好奇,她就不会在落款说,“天晓得你叫啥。”那么就说明她还是很期待,这个文学品味这么好,这么热心肠的一个书店的店员FPD,究竟是谁呢?


但是紧接着在刚刚寄出这封信的第二天,海莲又寄出去了一封加急的信:


FPD!糟了!

我刚把包裹寄走,里面主寄的是一条六磅重的火腿,我想你们应该可以自己拿去给肉贩,请他切片后再平分给大家。

不过我刚刚发现你们寄来的账单上,印着“B.马克斯、M.科恩”。

他们是犹太人吗?我该火速补寄点儿牛舌吗?

快通知我该怎么办!

海莲·汉芙


这封追加的信件真是很让人感慨,因为我们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海莲·汉芙自己的生活其实并不是特别如意。作为一个穷作家,也没有写出什么特别有名的作品,生活也相当拮据,一直租住在一个特别破的小公寓里面。按照她自己的描述,叫作“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也不能供应暖气”,就是这样一个破旧的环境里面。


当她知道了身处英国的这家书店的店员,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她更惨,过得更艰难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给他们寄去火腿、罐头、鸡蛋等等生活食品。而这些食品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书店店员也就收到了。所以十天之后书店店员给她回了一封信:


亲爱的汉芙小姐:

谨在此向您报告,您的礼品包裹于今日平安抵达,并已均分给大家。而马克斯先生和科恩先生则坚持只由员工均分即可,不用关照“老板”。再者,我想让您知道,您所寄来的物品,我们不是久未看到,就是只能偶尔在黑市匆匆一瞥。您能这样子顾虑我们,实在是太亲切也太慷慨了,我们都深怀感激。

我们要在此表达对您的感谢,并祈祝您未来一年一切顺心。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 敬上


这个时候我们终于知道了,原来前十封信里面和她对话的这个FPD,只留下自己姓名缩写的这个人,叫作弗兰克·德尔。


通过弗兰克·德尔的这封回信,我们能够感受到,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它收到了美国漂洋过海寄来的礼物。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里面,英国的物资相当匮乏,就是正如这封信里所说的,很多食品只能在黑市上才能见到。

所以海莲的这份善良和这份慷慨,让远在英国的这家书店的朋友们,感觉到了一种非常久违的温暖,可以尝试着帮助他们摆脱那种煎熬。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作“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书店对于海莲的回报,那就是对于海莲提出的每一份书单,不管上面的书有多么冷僻,店员弗兰克都会跑去很多的地方,花很多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帮助海莲寻找好书。


比如,在信里面我们能够知道,有一本书《项狄传》,弗兰克花了有三年多的时间才帮她找到,《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整整也找了四年多的时间。在这些找书的时间里面,我们会发现弗兰克和海莲配合得其实很默契,就是海莲一直没有怎么催促他,她只是耐心地等待。

就这种信任感,和之前的通信比,会发现更加浓厚深沉了一些。因为这不单单是双方的信任了,已经是两个爱书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了。


在等待的这些时间里面,海莲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收到来自英国的、来自远方的一份惊喜。这种惊喜和我们今天拆快递、拆包裹的这种感觉,还不是特别相同。

因为当时的邮政系统并不是特别发达,更何况是二战刚刚结束的那个年代里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雨飘摇的时代里面,这份期许、这份惊喜,会让海莲这颗相对比较孤独的心,在她自己作为穷作家创作的时候,获取更多的精神动力。


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会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海莲为什么会对于那么遥远的,远在英国的一家陌生的书店的一群陌生人,那么慷慨、那么善良呢?其实我觉得,她不仅仅是出于内心里面那份真诚的热情,更重要的可能是一份价值感,她终于在这群人身上找到了自身的一种价值存在感。


我们来看看海莲当时的处境,30多岁、单身、女作家、穷困潦倒,没有什么被认可的作品,生活也很拮据,她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面是特别孤独的。在周围的人群里面,没有获得被尊重、被认可的一种价值存在感。所以当她突然接触到一群远方的人,素未谋面的人,并不了解自己完完全全生活真实现状的人。

面对这些陌生人,她反而可以卸下内心里面所有的包袱,敞开心扉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那种烦恼、纠结与善良,率真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我们往往会对于真的是那种陌生人,反而会把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给坦诚地交流出来。在这个交流的时候,他们的载体——书信,也确实非常有味道。


这本书之所以迷人,你看它也不是一个小说,也不是一个话剧,它仅仅是依靠这70多封信,就能支撑起整个的一本书,并且吸引那么多读者,就说明书信这种文字的载体,它本身还是有一种力量的。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查令街84号这家书店,就开在海莲她们家附近,我觉得她可能内心里就没有那种写信、拆信的期待了,可能也没有对于一群陌生人诉说的一种欲望了,也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一切我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故事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真的会觉得,书信它能制造一种时间和距离,让一切都因为我们的想象和期待,反而更加美好。


大家有没有交过笔友的体验呢?您有多久没有写过书信了呢?我就记得在十几、二十年前,当时手机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书信,作为自己主要的通讯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逐字逐句地反复斟酌,转化成一种书面语。


这一点细节其实被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我们口头打电话的时候说的语言,和在书信上面写的那种书面语,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把这种特别优雅的、隐秘的、特别唯美的书信语,附着在一张比较好看的信纸上,寄给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而那个时候,当你的朋友,在等待这封信的时候,更是在一种焦灼期待当中,渴望着这种幸福的到来。而且越等待会越痛苦,那么收到这封信的那种快乐也就会越强烈。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见字如面的力量。


这种见字如面的力量,不仅仅是发生在弗兰克和海莲两个人之间,他们也感染着这家书店里的很多人。因为读到这本书快到20封信的时候,你会发现就是海莲这么多年以来,并不是在和弗兰克一个人通信。书里的主角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个人,给海莲回信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说它的店主马克斯与科恩,也会亲自来给她回信。

再到后来就发展成书店里的几乎每个店员,都给海莲来写信,甚至还有弗兰克的妻子,邻居的老太太等等。很多朋友会给她送上自己最珍贵的礼品,大家都把这个人视作远方的一个亲人,用各自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着海莲。


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弗兰克的妻子,给海莲寄去了一条爱尔兰手工编织的桌布。而店长马克斯与科恩在圣诞节这一天,还专门为海莲寄去了一个包裹礼物,所以我们在读这些书信往来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一个一个写信人的具体的样子。


我自己就感觉海莲写信的时候,就很像一个侠女,毫不避讳自己的情感流露。弗兰克在回信的时候,就非常稳重、周全,真的像一个绅士的做派。那么其他人就更像是我们的家人或者朋友,絮叨家常,温暖而且亲切。


在海莲生日的那天,书店的全体员工给她寄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海莲苦苦寻找了很久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一本情诗集。海莲收到这本书之后喜出望外,她就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此致 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全体同仁:

谢谢你们送我这本书。我从没拥有过这么一本三边的页缘都上金的书。你们知道吗?我竟在生日当天收到这本书!

你们另外写了一张卡片,而不直接题签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一定是你们的“书商本性”作祟使然吧,你们担心一旦写了字在书上,将会折损它的价值。差矣,你们如果真能这么做,不仅对我而言,对未来的书主,都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还有,大家为什么都不签上名字呢?我猜一定是弗兰克不准你们签的,他大概怕我会撇下他,一一给你们大家写情书吧!

再次感谢你们送我这本美丽的书,我一定会格外小心,免得让它溅到酒滴、沾了烟灰。这份礼物对我这种人来说实在太隆重了。

海莲·汉芙上


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会被海莲·汉芙和书店的店员的这种友情所打动,也会被爱书人的这种执着,相互信任,以及最真诚的交流方式所感动。


我们会发现这家书店其实很小,但是它承载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性最初的一种温暖和人性的一种光辉,他们因书而结缘也就更加弥足珍贵。


也许可能他们当时在物质上都是贫穷的,海莲很穷,书店的那帮人也很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非常富足的。所以每当海莲给他们寄食品的时候,书店的店员总是说你为什么这么慷慨?对我们为什么这么好?但是海莲每次都说:“其实你们给我的书对我的帮助更大。”因为在她看来,书籍和食品相比是更加珍贵的宝藏。


三 一拖再拖的旅程


在他们通信了很长时间之后,在他们互相寄送了礼品之后,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此了,他们开始想着特别能想见一下对方。这个时候书店的店员,主动写出了这样的一封信,而且是书店的店员联名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汉芙小姐:

我们都好喜欢读您的来信,大伙也常凑在一起揣摩您的模样儿。我坚信您一定是一位年轻、有教养且打扮时髦的人;而老马丁先生竟无视您流露出来的绝顶幽默,硬要把您想成一个学究型的人。您愿意寄一张您的照片给我们吗?我们都很想瞧瞧呢!

如果您也对弗兰克感到好奇的话,我偷偷告诉您:他年近四十,长得很帅,娶了一位漂亮的爱尔兰姑娘——好像是他的第二任太太。


我觉得这个书店店员的说法非常有意思,她告诉海莲:弗兰克结婚了,但同时也写“好像是他的第二任太太”。


就这样他们互相都寄去了照片,而且后来店员也不满足于仅仅看这个照片了,他们主动邀请,说:“海莲小姐,您有没有可能性以后有机会来伦敦的时候,可以来咱们书店来做客?”比如说在1950年,也就是他们通信的第二年,有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海莲:

我好盼望你真的能如愿到英国来,你何不省点儿买书钱,好让你能在明年夏天成行呢?我的爸爸妈妈在米德尔塞克斯有幢房子,我们会很高兴地接你来住。

你可以来和我们一块儿玩,反正不须花用你太多开销。

塞西莉 谨上


每次面对这种店员的邀请,海莲也是很想见一见这群陌生的朋友了。所以她有这样的一封回信,写得非常真诚。


亲爱的塞西莉:

请多来写信告诉我关于伦敦的一切。我幻想着那一天快点到来——我步下轮船、火车,踩上布着灰尘的人行道······我要走遍伯克莱广场,逛尽温柏街;我要置身在约翰·多恩布道的圣保罗大教堂;我要跌坐在伊丽莎白拒为阶下囚的伦敦塔前台阶上。

海莲·汉芙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隔三差五地就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特别有趣的互动,那就是店员特别真诚地、努力地邀请海莲去看他们。海莲每次都说我也特别想去,但是她却从来就没有去。


她不去其实也有原因的,首先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从美国要飞到英国的机票,价格是特别昂贵的。对于一个连买书都要买打折书的,买便宜书的穷作家海莲来说,实在是一道门槛。一个穷得连书都买不起的穷作家,怎么可能买得起一张机票去漂洋过海呢?

所以她就在回信里面给书店的店员们就说:“我正在努力攒钱,如果明年电视台继续赏我饭吃,我明年夏天一定能够成行等等。我要见一见你们每一位朋友,见一见老太太,见一见送我围巾的这位优雅的女士。”


但是正当海莲好不容易攒了一点点钱,打算起身出发的时候,却突然有一个意外发生了。她所租住的房子被接到了通知,要全部整体搬迁。所以她就只能在另外一个工地上,租了一间破房子。她就说了一句话,她说:“至于英国之旅,只好等着有人招待我去了。”


后来搬完家之后,海莲又继续地去攒钱,想着还是要努力去英国看一看这家书店。但是没隔多久又一场意外突然到来,这个意外看似不大,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海莲来说,还真是一件大事,是什么事呢?她的牙疼病又犯了,她不得不把身上仅有的钱都花在了治病上。

就这样,她的英国之行,她所热切期待的英国之行一拖再拖,始终没能如愿踏上这块土地,看一看这一家小书店。


后来海莲有一对朋友夫妇去英国游玩,她就特意让他们去一趟书店,来看一看这家书店里的朋友们。后来她就收到了这两位朋友,给她写的一封回信,描述了他们在这家书店的遭遇。这封信它是一张明信片,海莲的朋友在1957年这样写给她:

我们去了你的书店。

这个开头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我们去了你的书店。


我们一说出是你的好友,便被大家团团围住。你的弗兰克邀我们去他家过周末;老板马克斯先生特地从里头走出来,他说一定要和“汉芙小姐的朋友”握握手;他们所有人都一副要好好地款待我们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我们差点儿就葬身在难却的盛情之中!

现在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接着去哥本哈根,预计二十三日回国。

爱你的

金妮与埃德


每当我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除了为这家书店招待她朋友的这种热情所感动,也为他们最后补刀的这句话感觉很好玩。海莲没有能去成的书店,他们替海莲去了,并且告诉海莲这家书店多好,你看你没能来吧,你是不是很遗憾?同时又说一句,“我们现在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接着去哥本哈根。”

这一对夫妇真的是很有钱。所以我觉得当收到这一封回信的时候,海莲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的。


四 远在他乡的知己


在这么多邀请海莲去英国的人群里面,在这么多和海莲互动的店员里面,有一个人是最特别的一个,那就是弗兰克。弗兰克从这本书的第一封信开始,就执笔回复了海莲,并且建立了联系,尽管他一开始把自己的身份隐藏着,用了FPD这样的姓名缩写。

到了后来海莲终于问他之下,他才迫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的姓名。我们能够感受到,就是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的形象,确实非常正直,也很拘谨的。


弗兰克虽然不是店主,但是他确是这家书店里面相对来说,最懂英国文学的。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海莲,四处去收购那些她所热爱的图书。而对于书,海莲还真的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有些书即使价格不菲,海莲也会心甘情愿地从自己瘪瘪的钱包里掏钱购买。


弗兰克还会经常在收书的过程中,给她推荐一些好书。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可以把他们俩的这种通信,当成了解英国文学的一份经典书单。


书里面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就是弗兰克经常给海莲回信的时候,总是迟到,他总是在开头说:“我很抱歉,我又迟回复您几天了。”他为什么会迟呢?那是因为有一个细节,弗兰克经常要离开伦敦,去乡下和一些私人城堡里面去收购古书,收购一些旧书。


我们知道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物资特别匮乏,买同样的一本书,正如海莲自己所说的,她在纽约的话,可能要走到50条街之外,买到了还是又脏又丑的硬纸板的版本。在伦敦虽然物资匮乏,食物都得靠配给,但是在乡村里面,却有很多书能够很便捷地被我们寻找到。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画面,就是有很多弗兰克这样的书商,他们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来搜寻这个国家在满目疮痍的时候,最美好的精神文化遗产。

很多人说在战争年代,书籍不仅仅是一些纸张,书籍是有力量的,甚至书籍仿佛可以抵御一切武器。


比如说在费什曼的《偷书人》当中,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一群犹太人,他们在德国军队的炮火当中,在这些围攻之下,秘密地建起了一座图书馆,用一本一本偷来的书,来延续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这种用书籍来庇护人的情感,在海莲和弗兰克这两个人身上,也是特别有共情的。当弗兰克身处英国的时候,他们的物资虽然匮乏,但是给远在美国的海莲,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因为她毕竟是一个作家,作家需要很好的写作样本,来作为自己的素材。


海莲和弗兰克这两位主角,就这样相互通信,一直写了二十多年,二十年当中他们都在慢慢变老。

后来弗兰克在信里面就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回报,您对于我们的不断付出,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当您确认访问英国的时候,伦敦的街头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想想那就是一个单纯美好的时候。”

每每我读到这个片段,我就想到一句话:我带来的是书,带走的是你。


我们刚才说了,无论弗兰克或者其他的店员,甚至店主怎么去极力地邀请海莲,海莲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如愿去成英国。

有时候我真的会在想:去一趟英国就真的有这么难吗?我们总说想去一个地方,是可以想方设法成行的,千万种理由都是不想去的借口而已。但是你转念想,海莲她真的不想去吗?她无数次地表达过,特别渴望踏上伦敦的土地。这个时候我觉得中国有一句词说得特别好,叫作“近乡情更怯”。


海莲在这本书的信里面,她自己也承认过自己的无奈,她说,“她大概只会悄悄地溜进去,然后再悄悄地走出来,不敢告诉里面(的人)她是谁。”


我觉得海莲“近乡情更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常常在书信里面,对弗兰克有一些调侃、调皮性的语言。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如果说真的就见面了,我在陌生的世界里面,可以敞开心扉地来跟你聊天,但是当你真的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也许会有一些羞涩,甚至还不好意思见这个人。


就像我们经常会在信里面,看到海莲说这样的话,“弗兰克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行了,不要只是坐在那儿,快去帮我找找书。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么维持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调皮理解成一种亲密或者是一种撒娇,一种特别要好的知己和朋友之间的一种撒娇。但是无论海莲对于他的情愫是怎样地演绎,弗兰克表面上一直都在维持着彬彬有礼的绅士的形象。但是再克制的情感,在书信里面,也会有一种隐隐的情愫在里面。


比如在这封书信里面,我们会看到弗兰克对于海莲的称谓,是在不断地变化。弗兰克给海莲的第一封回信,称海莲为尊敬的夫人,听到这个称谓海莲立马回信,坚决抗议,“但愿你们那儿的夫人,和我们这儿的夫人不是一个意思。”


因为在英式英语里面,夫人是对于女性的尊称,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夫人是指已经结过婚的女人。所以紧接着下一封信里,弗兰克就称她为小姐。


后来弗兰克对于海莲的称谓,也在不停地变化,一直到19年之后,在1968年10月16日,弗兰克给海莲的信中,他的落款终于变成了爱你的弗兰克。


他们两个人之间这种互动,有时候我在想,弗兰克的妻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呢?她看着自己的丈夫整天收到一个陌生的女读者的这种热心来信,而且是过于热心的来信,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在这本书里面也收录了弗兰克的妻子给海莲的一封信:


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很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通过弗兰克妻子的这封回信,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女人其实也是很敏感的,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丈夫,对于海莲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当代人很容易会说这种情感就叫作爱情,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真的是爱情吗?似乎是,但又似乎不是,他们的情感适可而止,“发乎情,而止乎于礼”。这份情感恰恰像现在很多人说的,在友情以上一点点的位置。我们也会想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他们会怎么样呢?但是命运没有给他们如果的机会。


五 突如其来的结局


在1969年1月,海莲·汉芙在一大堆的账单当中,突然发现了一封薄薄的蓝色航空信,一开始她还没有在意这封信,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这封信才知道弗兰克已经过世了。


敬爱的小姐:

我于近日整理公文档案时,偶然发现一封您于去年九月三十日寄给弗兰克先生的信。我在此非常遗憾地向您报告:弗兰克先生甫于上上个礼拜天去世了。丧礼则已在上周三举行。

弗兰克先生于十二月十五日因罹患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医,虽然立即施行手术,但他仍不幸因病情扩散,导致腹膜炎并发而于七日后不治。

弗兰克先生在本书店服务已超过四十年,加上马克斯先生也刚辞世未久,科恩先生对于这个不幸的事件自然万分悲恸。

您是否仍须本店为您寻找简·奥斯汀的书?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秘书

琼·托德 敬上


写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这本书也就戛然而止了,就真的仿佛一切还没有开始,我们才刚刚开始探讨就突然结束了。


面对自己朝思暮想,远在英国的那个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似乎又特别熟悉的弗兰克,此时海莲的情感,内心里面已经喷涌出了很多的泪水。所以没过几天海莲写了一封信,那个时候她正好有一位朋友去伦敦玩,她就给自己的朋友说,

“如果你们恰巧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相信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感动地流泪。海莲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无私地帮助了弗兰克和这家书店的很多店员朋友,给他们寄去食物,但是她最后一句话竟然还说的是,自己亏欠她良多。


为什么会亏欠呢?我一直在揣度这个词,她为什么会说是我亏欠她良多呢?是因为她总是向他们承诺我要去见你们,但是没有能够成行吗?还是因为她觉得这家书店,给她寄来的一本本书,对于她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而她能回报给书店的实在是很有限,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食物而已。


所以在她看来,她对于伦敦的向往,她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的向往,称得上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精神上的乡愁。就正如她自己在信里面所写的:我想去伦敦,就好像犹太人在临死之前,想看一看自己的家。


故事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那就是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很简单,这本书也很薄。为什么这么薄薄的一本书信的合集,能够超越时空,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内心呢?其中20年时间的跨度,我觉得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

他们的通信,从开始到结束跨越了有20年的时间。


隔着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人,能靠这么不方便的写信的方式,来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既有物质的馈赠,又有精神的分享,途中有很多的波折在里面,这一份质朴纯真的情节,足够我们很多人对于木心所说的《从前慢》的生活状态,有所感动,有所憧憬。


我们仔细读这本书,会发现虽然20年的时间很长,但是期间他们的书信往来并不是特别频繁,有的时候一年一次,有的时候甚至好几年才会回一封信。这20年的时间都在流逝,他们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但是心里面都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还有一个你。


有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长的时间,只是陆陆续续地书信来往,但是心里面并不担心失去联络,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自我安全感,还有对对方的那种信任和尊重,这个是只有在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里面,相对来说能够感受到那群特别纯真的人,能享受到的由书信带来的一种温情。


与之相比,我就觉得我的生活中,很多朋友经常会跟我说:“常联系、常联系”,说完这句话之后,基本上这个人就永远在我的生活里面消失了,就再也没联系过了。


在他们通信的20年期间,战争的硝烟早就已经散去了,世界也都朝着全球化,开始更快速地发展了。这期间,海莲和弗兰克一直没有机会能够见上面,但他们就仿佛是身在自己旁边的老朋友一样,只需要一封信,只需要片言只语,对方就能够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海莲在信里面写到,“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可见这是一种怎么样的默契和信任!而这种的被信任感、被需要感、被期待感,你有没有类似的这种经历呢?

最了解你的人,可能并不是在你的身边,也许这个人他现在正在千里之外。你有没有过类似于海莲的这种冲动,想立马去见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见而不得的遗憾呢?


也许每一个人在内心里面,都经历着一种遇见和错过。可能很多人心里面,都有一些未完成,又没有机会完成的一种遗憾,有一些想道别,但是还没有来得及道别的人。

所以我就觉得,查令街84号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的名字,其实在很多读者的心里面,它已经是一个符号了。它会让我们相信,懂你的人一定会出现的,就像海莲和弗兰克一样,虽然二十多年素未谋面,只是通过书信往来,但是这些薄薄的书信纸张,反而让两个人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人。


所以我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书店都喜欢把《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放在自己家柜台最显眼的地方?不仅是出于商品销售的考虑,因为这本书很畅销,更重要的是一种象征,就是书店不仅仅是可以用来买书的,它也可以是用来喝咖啡的,它可以是传递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交流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面,海莲和弗兰克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通过一家书店产生连结。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杯咖啡,通过一场讲座,通过一个活动,在一个书店里面连结更多人内心的情感。


如今我们有了相对于查令街那个年代,更加方便的一些通讯方式。我们想一个人的时候,立马电话、微信、视频,很快能联系上这个人,而且能够感觉到,对方就仿佛真的在自己面前一样。尽管我们的联系已经变得更加频繁了,但是似乎我们的情感,有一点点渐渐地变淡了,甚至是变散了。

有些人说了一句常联系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了。


正如这本书它有一个译者叫作陈建铭,在序里面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那么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就是某些情谊也将因为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们的生活中又错过了多少,那些没有被我们察觉,已经贬值的一些情感呢?


我们的通讯越来越方便,但是我们的思念没有了距离,没有了那种见字如面的欢喜和期待,也就失去了书信虽然朴素,但是更加真诚与深入的一种交流。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到底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六 见字如面的温暖


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通过书信交流,确实是大部分人的一个普遍现状。而且这种书信往来,不仅仅会帮助两个人之间传递情感,也会在更大的层面上推动着文化的重建。


比如说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叫《教授与疯子》,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默里博士,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之下,要编纂一部词典——《牛津英语大词典》。

这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工程,光靠编辑部的几个人,是很难完成10多万个词汇的收集整理工作的。当时默里博士,开创了一个特别有创意的一个模式,那就是全民众筹。所有懂英语的人,都可以来参与到词条的编辑,只要您在书上看到了一条特别好的词条,您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寄给我们。


在那么多读者的来信当中,在这20多年以来,默里博士陆陆续续收到一位叫作迈纳的医生,寄来了有几百封信。这位医生特别惊人,为他们提供了有一万多条词汇,这样的工作量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特别专业的学者。


他们两个人也是20年期间,就只是保持着书信的往来,而且不仅仅交流自己对于词语的理解,对于英语的理解,也会相互分享个人的生活和情感。就像我们这本书里面的海莲和弗兰克一样,他们两个人也一直没有见成面。


后来在这位陌生的、素未谋面的迈纳医生的帮助之下,在他写的信的帮助之下,这本《牛津英语大词典》还真的就诞生了。

当这本词典被印刷出来的时候,默里博士就决定一定要上门去致谢,去见一见这个与自己通信了20多年的老朋友。所以他就沿着信封上的地址找上了门。他惊讶地发现,和自己通信了20多年的这位迈纳医生,竟然是一个精神病,长期被关在疯人院里面。这个人曾经是一位美国的战士,因为精神分裂误杀了他人,所以导致他后半生长期被关在精神病院里面。


这颠覆了默里博士的认知,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想象中的学识渊博得惊人的那位迈纳先生,竟然是疯人院里面的常住的病号。所以教授和疯子就这样在现实当中见面了,他们握手、交谈、散长长的步。这种长久地坚持和苦心孤诣,也在彼此身上得到了一种确认,无需要多少语言就足以令人动容。


所以我们能够想到,在无数个秉烛无眠的夜晚,这位迈纳医生,就是这位疯子,他在与自己的病魔、心魔,苦苦缠斗的夜晚里面,他会在灯光下给博士写信,告诉他我又发现了一个新词汇也许能帮上你。

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里那位男主角弗兰克,他可能也会在英国伦敦昏暗的灯下,用羽毛笔沾满墨水,在信纸上一字一句地写着,期间还要停下笔来翻一翻手边的一些书单,来微微皱着眉头想一想,如何整理措辞,来回复大洋彼岸那位可爱的爱书之人。


有时候我真的会觉得,可能只有慢慢地写信,才会从容地说出自己内心那份优雅而美好的想法。


当弗兰克去世之后,海莲征求了他家人的同意,把他们20年之间的通信进行整理编辑,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一经诞生立马风靡全球,很多出版社不停地去加印成不同的语种,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开始流行起来。


后来在出版社的赞助之下,海莲也终于有机会,亲自踏上了英国伦敦的土地,来看一看她朝思暮想的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来看一看这群陌生但又熟悉的老朋友们。


后来海莲又写了一本书,叫作《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在那本书里面海莲就说到了,她第一次终于有机会来到这家书店时的场景:我开始走回楼下,但是我心里想着一个人,他现在已经死了,我和他通了这么多年的信。楼梯下到一半,我把手放在橡木扶手上,默默地对他说:“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到了这里。”


现在有很多的读者和海莲·汉芙一样,一心想要踏上伦敦,看一看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但这家书店时隔很多年之后,现在已经被拆了,已经变成了一家麦当劳。而且查令十字街上的很多书店,也已经逐渐地陨落了。

但是对于很多爱书的人来说,这条街和这家书店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对于我们每一个热爱书籍的人来说,它在我们的内心里面都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在故事的最后,海莲已经变成了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她仔细地打开着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在这本书的结尾是她自己写下的文字,她站在伦敦的街头,认真地读下了这段文字: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一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


好了,《查令十字街84号》,我们这本书就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