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返乡体”飞一会儿

2016年春节网络上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讨论的热潮,之后作者黄灯博士又将其扩写成一本书,名为《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我落后了两年,看到了这本书。现就由此次阅读所想做一梳理。

这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言,是从一个农村女儿和儿媳的身份对自己的家乡和丈夫的家乡(她的丈夫也在农村长大)的亲人命运进行了梳理。在梳理不同家族的历史的同时,黄灯也描述了现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


《江村经济》英文版扉页

这种题材的作品早就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返乡体”,可见这本书并不是这个题材的鼻祖。网络上对这种题材先是追捧,而后等热度一过马上又持批判态度。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返乡体呢?

如果要往前追溯,我国第一本对中国乡村进行严肃考察和学术关怀的著作应该是费孝通教授早在1938写就的《江村经济》,这本书是一篇对太湖附近的一个名叫“开弦弓”的农村进行的田野调查报告。因为作者是苏州人,所以这本书只能勉强算是费孝通教授的“返乡文学”。当然这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已经离我们太远。近一点的有2010年出版的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描绘了以自己的故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状况,这本著作同样早于“返乡体”这个名号而出现。稍晚一些的有梁鸿在2010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书也同样描写了作者河南省故乡亲人和邻里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自觉和不自觉的命运。


《出梁庄记》梁鸿著

网络上对返乡体的批判主要在于写作动机上。网络上的人们文章和畅销的实体书中返乡体的作者大都是通过高考逃离农村并移居城市的学者,所以大家认为这些作者是带着逃离者的优越感,来审视自己的故乡的,舆论认为这种新身份带来的疏离感并不能真实地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况且这些学者经过长时间在城市的读书和工作,已经很久没有参与故乡的变化和建设中来了,所以他们无法公允地给出对故乡的评价。甚至有人指责那些为故乡唱哀歌的作者是否别有用心,炒作自己。当然这些是返乡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我想替这些人们和作品们说句公道话。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著


首先,必须有人替农民和农村发声,如果是这样,那么来自农村并进入主流舆论圈的学人是最佳人选。从建国初就施行的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开始,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就开启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城市和乡村虽然都在高速发展,但二者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农村风俗消失的问题都曾一度被人们热议。但我们却发现首先提及农村问题的人却大都是城市的记者或学者。他们充其量只是热心的旁观者,在旁观者眼里,农村的问题只是一个个充斥着数据和冷静分析的研究课题,处在漩涡中心的农民失语了。我们几乎见不到一篇以农民身份来指出这些问题的文章!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稍微有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在舆论圈发出声音的人绝不会再去屈尊当农民,文化素质低(注意不是道德素质低)是中国农民的群体性标签,这是谁也无法拒绝的事实。这就出现了“问题属于农民,但问题的提出却要他人代笔”的窘境。所以我说“必须有人替农民发声”,现实如此。那么哪些人最堪担此大任呢?就是那些从小生长在农村,但最终可以借主流舆论机制发出声音的学人。为什么必须是学人?因为它们既可以像记者那样做到冷静和客观,又能对此问题怀有更深刻的感触和持久的兴趣,而且因为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可以帮他们做更深入的普遍性分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为自己的家乡发声。


《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作者 黄灯

返乡体的出现体现了走出农村的精英对命运的自觉意识,并进而将这种自觉意识扩大和普遍化为一种群体自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思考,那么拥有再多的学识对于一个学者来讲只能是徒增虚荣的纸上谈兵。而最有意义的思考无非在于对自身命运的自觉梳理并进而推己及人进至国家社会命运的考量。我时常想一个问题:“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在于得出一个普世的范式来解释一切现象,还是在于挖掘出潜藏在人类生活中的原始心理结构?返乡体给我们一个启发,他们告诉我们,学术的意义在于用一种严肃的隐忍去发现我们何以如此,并告诉我们何以超越。我们可以带着情绪去经历个人生活,但是唯有强忍着着心中的狂喜与悲痛,冷静地剖开自己,进行抽丝剥茧的、抽象的学术分析,我们才能得到比生活更多的事实,才能完成对凌乱的、偶然的现实的理论超越,并进而解决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问题。没有大悲痛是没有大学问的,没有大学问是不能解决大悲痛的。所以来自农村的学者对自己家乡的叙述和分析不仅对我们清醒地认识农村有帮助,而且对中国的学术生命也是一种滋养。

我们已经剥夺了农村太多的东西,请不要把他最后的声带也剥离掉。我们需要在这喧嚣的时代中听到一律来自故乡农村阵痛的呻吟和亲切的呼唤。返乡体固然存在各种问题和嫌疑,但是多一些宽容的聆听,让它们飞一会儿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11-14 凌晨一点 大雨磅礴 今天又失眠了,本以为昨晚没有睡好的自己,今天肯定能倒床就睡。却没想到...
    遇见的美好阅读 407评论 16 7
  • 摇摇晃晃掉眼泪她说她没醉 颜初,一个颓废的烂女。每天晚上沿着老街回家时手里都提着酒,边喝边走。 她在...
    冉宝阅读 359评论 0 1
  • 写在北方的初秋 2016 他们都说夏天的味道是小时候在老巷子口,爷爷牵着小手去街头买冰棍的样子,小小的人儿拿着冰棒...
    _小夭阅读 38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