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节气读首诗•夏至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夏至刚过,大诗人白居易写成了这篇《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梦得”,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刘禹锡的字。

他俩不仅私交甚好,而且诗名相当,史上并称“刘白”。按照古人好基友的称呼习惯,当然是一个叫“乐天”一个叫“梦得”啦。他俩没有更进一步,一个叫“乐乐”一个叫“梦梦”,已经是充分照顾各位观众的呕吐指数了。

“乐乐”此篇,是为了唱和“梦梦”写于这年夏至当天的《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而写的。可惜的是,“梦梦”的《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已经散佚,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写了些啥,只能从“乐乐”的和诗里,去猜测了。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想当年在苏州的时候,我就非常熟悉夏至当天的盛筵。

作为唐朝诗人中著名的吃货,白居易此处说自己非常“谙”熟苏州当地的筵席,实在是太谦虚了。

虽然他当苏州刺史的政绩并不坏,而且本人也不是只喜欢吃吃喝喝的贪官一枚,但以刺史大人之尊、风流文人之性,必要不必要的应酬还是大大滴有的。所以,此处他应该说“忆在苏州日,常吃苏州筵”,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嫩竹筒中的粽子香气诱人,烧烤的仔鹅鲜香可口。

在诗中,白居易最怀念苏州的两种美食:粽子和烤鹅。

粽子源于屈原祭日,但到了唐朝,粽子又被叫作“角黍”。而且,唐人制作粽子,除了使用粽叶,从诗中看来还曾经使用竹筒,做成了竹筒粽子。可以印证的是,唐朝文学家沈亚之也曾写到过竹筒粽子:“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筠筒”,就是“竹筒”。

这句最值得注意的是“炙”。“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烧烤。和我们今天的吃货们一样,中国的古人们,一直就喜欢吃烧烤。

烧烤,也是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有的一种烹饪方法,《诗经·小雅》里就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那是古人在吃烤兔兔啊。到了唐朝,烧烤就更为普遍了。比如,在《全唐诗》里,在吃货诗人们的笔下,“炙”字就出现了90次之多。

据不完全统计,唐人的烧烤菜单中,有烤牦牛肉、烤驼峰肉、烤鸡肉、烤鸭肉、烤鹅肉、烤羊肉、烤象鼻、烤野猪肉、烤竹鼠肉、烤鸳鸯肉、烤八哥肉、烤蛤蟆、烤梭子蟹、烤蚶肉、烤蚝肉、烤蛤蜊、烤鱼、烤虾、烤野菌、烤胡桃、烤韭黄等等。

写到这儿,我反正是口水都下来了:仅仅是进入烧烤菜单的,就有飞禽,有走兽;有山珍,有海味;有荤,有素。至于烧烤技术,则多达二十多种,有捧炙、捣炙、割炙、腩炙、饼炙等等。原来,唐人的烧烤,比我们吃得还好。

既然白居易在诗中说的是“烤鹅肉”,那么我们就重点来看看,唐人怎么烤鹅肉的。从史料记录看,至少有三种烤法:

第一种是最正常的烤法。据《齐民要术》,“烤鹅肉”要选用肥嫩仔鹅,用捣炙法烧烤。先切割成条,用调味料腌制入味后,“唯急火急炙之,汁出便熟”。以我个人周末掌勺的厨子经验,鹅肉的确不能“微火遥炙”,否则肉会变干变柴,失去美味口感。

第二种是最土豪的烤法:据《卢氏杂说》,“每有设,据人数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谓之浑羊殁忽。”为了吃几只鹅而扔掉一只整羊,这种既土豪又有点民族风的烧烤搞法,估计白居易当时身处内地苏州,不大可能吃到。

第三种是最变态的烤法。据《朝野佥载》,“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迴,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为了吃上一口儿,如此虐杀,算得上史上最变态的烧烤了。

当然了,张易之先生,那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不易:作为武则天年迈之时的床上小情人,“变态”一直是他生活中的主旋律;所以,他在床下的日常生活中,偶尔变一下态,虐待甚至虐杀一下小动物,希望大家理解万岁。

初步估计,白居易在苏州吃的烤鹅肉,是用第一种最正常的烤法做的。

呃,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咱还回到诗上来。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吴地苏州号称水乡,到处是舞榭歌台,充斥着丝竹管弦之乐。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夏至节日之时,家家设酒待客,处处船如织梭。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至于说到在苏州当刺史,属我最早,你们两位呢,则是互相交印的前后任。

白居易、刘禹锡,以及诗题《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提到的卢宾客,曾经先后出任苏州刺史一职,其中刘禹锡和卢宾客还是互相交印的前后任关系。

“褰帷”,是一贯作诗作文平白如话的白居易,难得使用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源自东汉的翼州刺史贾琮。

按照东汉的制度,地方刺史上任时,应该“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以彰威仪。但到了贾琮上任翼州刺史时,他却把车前的赤帷裳掀了起来,说:“‘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过者,望风解印绶去。”

从此,“褰帷”典故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员。白居易此处用典,既是暗指自己当时出任的职务和贾琮一样,也是刺史一职,同时也颇有自夸之意。不过,就他在苏州的政绩而言,他当得起“褰帷”二字。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如今我们仨都老了,从洛阳东望苏州,仍然想念不已。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眼下的洛阳,正是麦收的季节,这同时也是江南苏州的梅雨天气。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遥想当年苏州齐云楼上的那些往事,到如今已经过了十三年之久了。

齐云楼,系苏州名楼,名字还是白居易给改的。齐云楼原名“月华楼”,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李明在担任苏州刺史时所建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取其“高与云齐”之意,改名“齐云楼”。


夏至时节,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写下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唐朝的官场佳话。

这段官场佳话,就在白居易为此诗所加的注释之中:“予与刘、卢三人,前后相次典苏州,今同分司,老于洛下。”

原来,白居易、刘禹锡,和诗题中提到的这位卢宾客,三个人曾经共同有过两段不同寻常的官场经历:

一是“前后相次典苏州”:即在若干年前,这三个人先后出任过苏州刺史一职。

这是史实: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最早,是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五月,到第二年九月调任,总共任职17个月。所以他在诗中说“褰帷我在前”;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是在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二月,到大和八年七月调任,总共任职29个月;刘禹锡调任后,于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八月接替他出任苏州刺史的,正是诗中提到的“卢宾客”——卢周仁,所以白居易在诗中说“交印君相次”。

二是“今同分司,老于洛下”:到了白居易写下《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时,三个人同时担任“分司”官,在东都洛阳养老。

三人当中,白居易是资格最老的“分司”官了。早在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末,白居易就已来到洛阳就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了;直到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刘禹锡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也来到了洛阳;卢周仁来洛阳最晚,他在白居易写诗的当年,即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才授职“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然而,别看卢周仁来得晚,却来得很关键。他就像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苏州记忆,引爆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苏州诗兴。

换言之,正因为卢周仁也来到洛阳担任“分司”官,才触动了刘禹锡心里对于苏州的思念,刘禹锡才写了《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也才触动了白居易心里对于苏州的思念,白居易也才写了《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这一年,“白宾客”和“刘宾客”都是67岁,“卢宾客”则因生卒年不详无法确知年龄,但既然同在洛阳养老,显然这仨是同龄人。

这仨此时担任的“分司”官或者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隶属于唐朝在东都洛阳分设的另一套独立于首都长安之外的职官体系。

这套东都职官体系,可以分为东都政务机构、东都御史台和东都事务机构。

东都政务机构主要是指尚书省及其下属机构,具有守卫东都、维护治安、发展经济、主管民政等职权,是“分司”官中具有一定职责和职权的职位;

东都御史台也是一个实权机构,负责东都所有官员的监察;

东都事务机构,主要是指九寺五监及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东宫等职官。中唐以后,东都事务机构基本上已没有职责和职权,主要供退休官员养老之用。

此时这仨所担任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就是隶属于东都事务机构的东宫官。虽然无职无权,却是又闲又富。

白居易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夏至,三个都曾经当过苏州刺史,如今又都在洛阳退休养老的又闲又富的老头儿,想起了苏州。

三个老头儿中,首先写诗的刘禹锡,当然是最想念苏州的人,因为他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在苏州一直生活到19岁,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才离开苏州。对于刘禹锡而言,苏州是生他养他的故乡。

所以,到了他以苏州人出任苏州刺史时,自然是竭尽全力,为故乡建设作贡献。就在他刺苏的第一年,苏州遭遇了特大水灾。刘禹锡一到任,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之中。

他深入民间,查访灾情,并及时将灾情损失、百姓疾苦上报朝廷,为苏州百姓争取到了免除赋税的政策。到他调任时,苏州不仅消除了洪灾影响,而且恢复了生产,经济也出现了复苏势头。

为此,朝廷考评刘禹锡在苏州期间的政绩为“政最”,给予了“赐紫金鱼袋”的殊荣。这也是在政坛上潦倒一生的刘禹锡,仅有的一次官场得意时刻。

故土之思,再加上如此难忘的任职经历,刘禹锡能不忆苏州?


写下和诗的白居易,当然也是非常想念苏州的人。虽然他不是苏州人而是河南人,可他也是在苏州度过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人。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白父将12岁的白居易送到苏州躲避战乱。正是在旅居苏州、杭州二郡的期间,已经15岁的白居易开始发愤读书,“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直到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白居易20岁时,他才离开苏州。

当年,白居易在苏州发愤读书时,非常羡慕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的才高位尊。但是,他那时年龄幼小又无功名,无缘拜望这两位心中偶像,“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

于是,白居易在心中暗自许愿:“翌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将来我只要在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中得任一职,则此生足矣。

话说老天爷对白居易,那可是相当厚爱的。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51岁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此后的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白居易又得以出任苏州刺史。他少年时“苏、杭苟获一郡”的梦想,至此两郡全获,儿时梦想超额达成。

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可就这一件事,带给苏州的影响就达几千年,直到今天还在。

当时,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领导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使得古城南北通川,既可“免于病涉”,又可“障流潦”,从而造就了苏州城内至今尚存的著名景观“七里山塘”。

白居易是因病离任苏州的。他当时坠马受伤,眼疾复发,加之自己对于晚年人生另有规划,只得忍痛离开了苏州。

离别之际,他依依不舍地写下《别苏州》:“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不仅离别时依依不舍,白居易还从此患上了“苏州相思病”:

离开第四年时,他想苏州了,写下《早春忆苏州寄梦得》:“诚知欢乐堪留恋,其奈离乡已四年”;

离开第六年时,他又想苏州了,写下《忆旧游》:“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徊”;

离开第十三年的夏至时节,他又想苏州了,写下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离开第十八年时,他又双叒叕想苏州了,写下《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一别苏州十八载……至今白使君犹在。”

仅仅想个苏州,他就能写出这多诗来,此老真是罗嗦。鉴定完毕。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

但是,秦汉以前,这个节气不叫夏至。在《尚书·尧典》里,叫“日永”,在《吕氏春秋》里,叫“日长至”。直到汉朝,才叫“夏至”。

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此日,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所以,“夏至”的“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极也”“极致”的意思。

夏至夏至,夏之极也。

夏至之日,皇帝要在这一天举行祭地仪式,“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而普通老百姓,也会因为夏至时麦子丰收,要举行“荐新麦”的祭祖仪式。

江南各地,还有吃“夏至粥”的习俗:“以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粥食之,名曰‘夏至粥’”,或者“以小麦、蚕豆、赤豆、红枣和米煮粥,互相馈遗”。

当然,我们还可以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那样,在夏至当天,大摆筵席,吃粽子,烤鹅肉,喝美酒,happy一下下,找找仪式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1,326评论 4 36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228评论 1 30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0,979评论 0 25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489评论 0 21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894评论 3 29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900评论 1 2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075评论 2 3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03评论 0 20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565评论 1 24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778评论 2 25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255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582评论 3 2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254评论 3 24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51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52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035评论 2 28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839评论 2 27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