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新解 | 新环境中要避免这些雷点

黔之驴

《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我们初中时就学过,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学过不一定能懂,能懂不一定会用。今天借此机会,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怎样去让《黔之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

本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 在新环境中,黔之驴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困境。

  • 黔之驴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

  • 怎样避免成为黔之驴。

先看正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好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到了之后,发现这驴也没有什么用,就把它放到了山下面。

放到山下会有什么后果呢?接着往下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后,十分惊讶:好大的动物!因为它从没见过驴,但是看驴这庞然大物、威风凛凛的样子,就想当然的认为它是上天派来的神。

盖上书,此时,假如说你是老虎,你看到了「上天派来的神」后,会采取什么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既然是上天派来的神灵,必须好好招待。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虽然做不到让驴高虎一等,但最起码也应该差不多吧。

这种态度怎么样?

第二种态度是,直接吃掉,爱谁谁。反正这是我的地盘,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这种态度怎么样?

第三种态度是,它到底是不是「上天派来的神」还不确定,还需要观察。如果是,就好生招待,如果不是,就把它吃掉。

这种态度怎么样?

第四种态度是,它是不是「上天派来的神」不重要。没有它,对虎很重要。

image

老虎是林中之王,这也是虎最大的本钱。

神灵下凡地位会高「虎」一等。既然高「虎」一等,那自然会影响虎的统治。

如果真是神,也便罢了。但如果不是神,却被一群别有用心的人造成了神,必然威胁到虎的地位。

所以,没有驴,对虎很重要。

这种态度怎么样?

思索过后,我们再来看看老虎是怎么做的。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慢慢地走出来靠近驴,心里十分害怕,因为它对驴的底细一无所知。

image

很明显,老虎作为山林之主,并没有尽地主之谊,也没有扑过去把驴吃掉,反而是害怕驴。

于是,老虎躲在树林里偷偷监视着驴,监视的结果是什么呢?监视的结果就是让老虎有了出来靠近驴、试探驴的底气。为什么?

如果一个人表现的不是真的自己,哪怕他隐藏的再好,也会漏出一些蛛丝马迹。

就是凭借这些蛛丝马迹,是龙是蛇,有经验的人三两眼就能看清,更何况老虎观察驴,还是在它不知情的情况下。

但是,老虎比较谨慎,虽然驴表面上没有山大王的气质,不太像是和他来抢山大王的。但是驴究竟是不是一个伪装高手,高的连老虎都看不出来,这老虎就不知道了。

看完了老虎,咱们再来看驴。

驴见了老虎这个从未见过的新物种,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某日,驴叫唤了一声,老虎心里非常害怕,急忙逃走到了很远的地方。为什么会害怕?因为它以为驴要吃掉它。

相较于老虎的谨小慎微,用尽全力,驴可以说是相当活泼了。在对环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事还叫两声。

驴叫对于我们来说司空见惯。老虎虽然没见过驴,但究竟为什么驴大叫一声,会让它误以为驴是要吃它呢?

那是因为老虎捕获猎物后,开吃前,必会大叫一声。所以它会认为,驴叫是想要吃它。

这句话很有意思。

当一个人刚认识另一个人,彼此之间都还不熟悉的时候,在他们遇到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之时,势必会用自己的思维代入到对方的角度,去揣度对方,并将自己思维得到的结果,作为对方思维的既定事实。

这是人之常情。

就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西瓜地里系鞋带,小偷必然会以为我们是在偷瓜。如果小偷在李子树下偷李子,老好人也会以为他是在整理帽子。

所以,由于思维习惯的原因,人往往会吸引和自己相似的人,也是由于这一原因,会和其他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而一旦误会产生,再想消除可就难了。

老虎听见驴叫,就以为是驴想吃掉它。因为它在吃其他动物前必然会叫。如果驴追着老虎,说:你别误会,我没有吃掉你的打算。

老虎会相信吗?它会愈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认为没有下口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

要想避免这种误会,首先要避免造成误会的行为,其次要知道对方思维的方式。

误会产生了,驴做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后来,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转悠了几次,越看越觉得驴没什么本事。慢慢地,它习惯了驴的叫声。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敢在驴跟前晃来晃去,但始终不敢扑上去吃掉它,因为老虎还不确定驴的底细。

老虎不确定驴的底细,但驴又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它周围。

盖上书,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老虎,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继续查驴的底细了。怎么查呢?跑过去直接问肯定是不行的。《孙子兵法》说:校之以计,而其情。用各种方法,去曲求真实的情况。

看看老虎是怎么「索」的。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这是全篇中最精彩的一句话。老虎用了六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对驴进行了试探。

首先,「稍近」。慢慢靠近,和他称兄道弟,建立感情基础。这是之后五步的前提。这一步的真正目的是让驴失去了防备。一旦驴失去了对老虎的防备,老虎就处在了不败之地。

然后,「益狎」。稍近还不够,还要益狎,还要更加亲近。亲近到什么地步呢?亲近到不能再近的地步,怎么做呢?

其次,「」。动摇驴的根基,使其孤立无援。这种事肯定是背地里去干的。

因为老虎是驴的朋友,假如老虎在驴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必然是信老虎的。信了它的鬼话,就驴这种的智商,必然会主动得罪一批人。

而后,老虎再推波助澜,周围的人必然会对驴产生隔阂,驴就进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让虎和驴的关系再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再次,「」。等驴孤立无援后,老虎趁机推进,和驴的关系再进一步升华,成为知己,将条件变成现实。为之后的行为作准备。

第五,「」。公开对驴冲撞。让驴打心底感受到了欺骗,这还不够。

最后,「」。带头集结背离驴的人,骑到驴的头上,作威作福。

老谋深算的虎知道,人最难受的事之一是朋友的背叛。最最难受的事之一是他把别人当成朋友,别人想的却只是吃他的肉。

虽然,质问是苍白无力的,但就是免不了去质问;虽然,发怒是于事无补的,但就是忍不住去愤怒。老虎一步一步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驴的一怒。

因为老虎知道,愤怒了,能暴露的就都暴露了。

愤怒了,驴就上钩了。

驴不胜怒,蹄之。

驴压制不了自己的愤怒,用蹄子去踢老虎。

看到没,虎不知道驴的底细,会一步一步地试探,直到自己心里明白,驴到底有没有底牌,才敢下手。

可驴呢?在对虎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去踢虎。这一踢,恰好正中虎的下怀。

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

现在,仍有很多人在不知道别人底细的情况下,就搏上去,是很不聪明的。因为他们不明白,有些人是和他们不一样的,有些人是惹不起的。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把别人的谦逊当作是懦弱,把别人的礼貌当作是讨好。于是就更加飞扬跋扈。

然而,有很多人的低调是自己选择的低调。当他们选择高调后,欺负他们的人都一个个灰头土脸地跑来道歉。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再来看看虎。驴这一踢,虎的目的就达到了。虎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它懂人性。

《孙子兵法· 九变》

《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老师曾说过,里面最有用的是「利而诱之」。但是「利」是有成本的,有一些利你给不了。相比昂贵的「利而诱之」,最实惠的要数「怒而挠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很高兴,心里琢磨道:哈,原来就这点本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虎并没有把驴当作朋友。哪有朋友发怒了,踢它了,他还特别高兴的?

从另一方面说,驴对自己这一踢所造成的后果,至死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老虎终于找到机会杀驴了。注意老虎的动作,跳过去,大吼一声,才杀掉驴。这也是之前“驴一叫,虎就害怕驴想吃它”的原因。

思辨与心得

至此,这篇古文的叙事部分就结束了,我们重新再看一遍这个故事,看看黔之驴有如此遭遇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

首先,相比于虎在用尽浑身解数去了解驴之时,驴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毫无所知;相比于虎小心谨慎采取行动之时,驴在肆意大叫;相比于虎纠结在敢不敢吃驴之时,驴果断蹄之。

《孙子兵法》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两者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于,虎知道这个道理,而驴不懂。

若是驴能够在刚进入这个环境,探清这个环境的底细,知道哪些能惹,哪些不能惹,对不能惹的,采取「走为上」计,也不至于落到如此田地。

若是驴能够小心谨慎,懂得用虎的思维想问题,不要大鸣一声,让虎误以为驴想吃它,也不至于让虎如此憎恨。

若是驴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克制,不要不胜怒,更不要果断蹄之,也不至于让自己死的这么快。

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真相。

第二个真相

驴是被“好事者”运过来的,运过来后把它放到了山下。所以驴的死,好事者也脱不了干系。

好事者把驴放到山下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它「无用」。

但驴真的没用吗?黔无驴,不能把它放到动物园,供人看个稀罕吗?不能运货拉犁吗?这么多用处为什么说「没用」呢?

image

驴当然没用。

因为驴对能决定它命运的“好事者”没用,它就没用。

莫非能决定驴命运的只有这一个“好事者”吗?狈腿短跑不快,都懂得找个狼,黔之驴有这么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不找一个动物园或者农夫呢?这样它的优势就能完完全全地发挥呀!

可假设毕竟是假设。驴有再大的优势,也没有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

因为它不会用。

不会用,就是「没用」。

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真相。

第三个真相

驴没用,好事者可以不把它运来,或者换个有用的驴运来也可以。那为什么还要把它运来呢,是因为“好事”吗?

完全不是。

其实,“好事者”也是受骗者。因为「至则无可用」,到了之后才发现它没用。那到之前呢?到之前没有发现驴是怎样的一头驴吗?

到之前,这驴可谓是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身体庞大好像很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能力。

就凭这幅卖相,就把“好事者”骗了。但结果呢?

世间万千法总抵不过一个「真」字。求真难,求己之真更难。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愤怒、因为害怕、因为喜欢、因为担忧,造成外在与内心的偏差,失掉了这个「真」字。黔之驴用华而不实,去应付“好事者”,到头来自食恶果。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将保持这份「真」作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三个真相。

第四个真相

为什么“好事者”会觉得「形之庞」就能「类有德」,「声之宏」就会「类有能」?

了解了这个,就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第四个真相。

撰文 / 排版 : 司马缸
封面图 : peakpx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08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99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12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36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83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9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5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4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4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3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86评论 3 2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1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82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1评论 2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