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不上的淘气包 ——从挑衅到信任,儿童行为改变的关键要素

每个家庭、每个班级,都会有成人想要去改变的儿童行为,但是,这种改变往往并不顺利,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

案例很长,描述了一次真实的经历,在我与三个“难以改变的淘气包”的相遇与互动的过程当中,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一、孩子为何不听话?规则为何建不起来?

三个令人头疼的“捣蛋鬼”

在广东的一家幼儿园中午教研时,老师讲述了三个让她头疼的孩子:本来秩序良好的班级,转进来三个孩子,一下子就把班级带乱了。他们不听指挥,不守常规,喜欢到处乱跑,还会打人,有时候还会打老师。

领头的是一个女孩,快六岁了,非常聪明,什么都懂,但也非常皮,说她时,她说好好好,转头一切如故。而且还会挑人,见了园长就收敛一些,面对脾气好的老师,则毫无顾忌。

老师尝试与家长沟通,家长也很无奈,孩子妈妈说:我骂也骂过,打也打过,都不奏效,你们是专业的都没办法,我就更没办法了。

这种情景其实很常见,每个园都有这样精力旺盛和调皮的孩子,他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很难静下来。应该怎么办呢?在教研时,给了老师一些建议:

第一,要努力去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围绕着这个兴趣点去开发活动、设计教具;

第二,要帮助他们释放精力,一旦精力充分释放了,就更有机会进入安静状态。

比如,可以把这样的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跑步队,每天来了先跑十圈。也可以组织其它运动项目,足球、游泳、轮滑、篮球、平衡车、徒步爬山,都很好。

相比于安静的孩子,在此类活动中,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表现优秀,就能获得更多鼓励、肯定与自信。这些对自我的肯定,能帮助他们改善行为。


“你的方式不好使”

中午的教研结束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我正在操场上打电话,一位姓李的副园长找到我,说我们遇到困难了。

“不行,你说的方法不好使。”,她说,“下午我们按照教研时说的方法,由一个老师把这几个孩子带出教室,带着跑步,结果跑了几步人家就不跑了。就在小木屋、沙池那里一直玩。这不,快到离园时间了,老师叫孩子回教室,孩子们不听。和老师玩起了捉迷藏,老师从这边上,他们从那边下,怎么也抓不着。老师都给气哭了。”

“我去帮着和老师一起叫孩子下来,也不听。该怎么办?家长马上来了,有什么办法让这几个孩子听话下来?”

我说:“没办法”。

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

为什么说没办法?因为我们只能选择满足一个目标。

如果想帮助孩子改变,这件事情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不可能既要改变,又要快速,还想满足家长马上要来接的要求,不可能都满足的,必须做出选择。

要么选择A——下决心面对这个“疑难案例”,认真面对,耐心等待,不求速成。如果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当然只有这一个选项。作为幼儿园还可以选择放弃,用回老办法。

既然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那就暂时不要去管接送时间的问题。孩子们既然在小木屋不下来,那吸引他们的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就下个决心,去陪孩子们一起?我们也上去,看看小木屋里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在吸引着孩子?不去设身处地,不去接触感受孩子,就不可能帮到他们。

我这样一说,可能有人又会说没时间,家长要来接了没办法云云,那就成了车轱辘话了。

人总得做出选择——要么选择A,我花时间解决问题;要么选择B,我没时间没精力,我放弃改变孩子的想法,找几个人把他们抓回来就是。

其实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有的是办法。真正困难的是大人需要取舍。包括孩子的家长,包括幼儿园老师,包括幼儿园,人总是要做出选择——选择了一样,就必定要放弃另一样,不可能都得到。

对幼儿园来说,选择是什么?

选项A,是认真对待,多花一个老师精力,甚至是一个副园长的精力,就把它当成一个教育案例来好好对待,好好研究,我就花费资金下决心做好这件事——如果我们能把孩子成功引导,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三个孩子和家长,全园的老师就都建立起教育的信心了。

这是一种选择,花精力认真做,用正确的方式慢慢引导。当然,代价就是时间、精力、金钱、人员。

如果说幼儿园现阶段实在是没办法支撑A方案,精力、人员都达不到,这三个孩子还把班级给搅翻了天。也可以有其它选项,比如采取高控严厉的手段,或者选择退一步,暂时不接收这样的孩子。

无论A还是B,只能选择一个,没有绝对对错,但必须做出选择,不能既想也想,选定就要认账,不能来回摇摆。

其实,自律,就是自己做出选择自己面对

孩子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而已。这种选择虽然不符合成人的期望,但我们不能认为他的选择就是错的。对错需要孩子们自己面对,不是我们。

比如说午饭时,孩子选择了A-吃饭,那结果就是下午不饿;他也可以选择B-不吃饭。这并不是犯了错误,不吃饭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它只是孩子的一种选择而已。但是,成人却很容易把它定义为不好的行为,横加干涉,甚至训斥。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当孩子选择不吃午饭时,这是他的权利,作为照料者,我们没必要生气,更不要训人家,只需善意提醒“午饭很好吃的,不吃下午可能会饿的”——这就够了。

孩子自己想好,做出了选择,就让他自己去面对。下午饿的时候呢,如果孩子来找你,同样不需要发脾气、训孩子,只需温柔地告诉他“下午没饭呢,晚餐时间很快就会到的,晚饭同样很好吃呦”。

这样处理,理性、温柔,但坚定,摆正了位置,厘清了界限。

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自己做出选择,自己面对结果。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都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孩子会形成自律,会成为能掌控自己行为的人。

这个过程中,发脾气训斥,或者替代喂饭,或者强迫吃饭,都是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界限不清,规则就一定是乱的。

成人的处理一定要心平气和,切忌乱发脾气,因为孩子没犯错,他只是做出了选择。而且,我们应当很高兴孩子有机会去体验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这有助于责任感以及规则意识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选择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再举个例子,后来这三个孩子在海洋球池玩了很久,我没有去阻止或者干涉,给予足够的自由——因为他们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环境。但是,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建立规则的机会。

机会来了,其中一个男孩穿着鞋就要往海洋球池里跳。我拦住他,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请脱鞋,再进池,海洋球会脏的”。他不想脱,我坚持让他做出选择——要么脱鞋进去玩,要么不脱鞋玩其它的。

记住,孩子不是犯错,不需要训斥,他只是需要做出选择,两者都是他的自由。

面对我的坚持,孩子很平静的选择了脱鞋,因为他知道,你并不是不想让他玩海洋球——正相反,你很想让他痛快地玩海洋球,你不反对他玩,你只是反对穿鞋进池——脱了鞋,不伤害到环境,就能更好地玩海洋球。

脱了鞋,这个男孩一跃而进。当然,他的鞋子没有放整齐,这时候就没必要和他较劲了,你已经取得了最大的进展——孩子认同并遵守的不伤害环境的规则。至于鞋子是否摆整齐,此时是小事,以后再说,慢慢来,不要什么都管,要抓大放小。

其实建立规则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理解透了,借机引导,孩子们的“自律型常规”就能慢慢建立起来。

为什么有些家庭、班级的常规总建立不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似乎明白了规则的建立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明确坚持一个重要的规则,讲明白道理,不发脾气——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吸收力,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规则,并抓住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并且内化。

那为什么有的家庭,有的班级规则建立的不好呢?最常见的原因有五个:

第一,高控——孩子遵守的只是成人定的规矩,并非从内心认同。

第二,规则太多,什么都管——不停唠叨的成人,其实会让规则失去威严。在孩子的日常活动当中,自由应当是大多数,规则应当很少很少。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就要允许孩子做。

第三,只有自由与接纳,没有规矩,过于放任——老师或家长脾气太好,对违反底线的行为态度不坚决,造成规则不清晰。

第四,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五,成人的脾气和训斥成为干扰——孩子们的关注点,被成人的情绪所吸引,行为也变成因为畏惧老师或者家长的情绪。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能惹妈妈生气”,而不是“这样做不对”。

总之,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别管。管的要少,放的要多,给予充分自由,关注底线就好。但一旦管了,就要坚定——坚定,并不代表态度暴躁,坚定只是表明态度,越心平气和越有力量。

自主选择,面对结果,就是成长

人总是要面临选择,终归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这就是成长,也是自律养成的方式。怕就怕没有想明白,既要也要。

对于教育者而言,这同样是一个选择题:

A.如果我们选择用对的方式帮助孩子,尊重他,接纳他,试图找孩子的兴趣点——那么,就同时要接受这种方式不会立竿见影,就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

B.如果我们延用原有的方式,期望孩子立即听话照办,那就严厉起来,或者用某种奖励来诱导他的行为,这种方式会立刻生效——但遗憾的是,它们并不能让孩子长期真正建立良好行为。

在教育上没有灵丹妙药。这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采用B方法的结果,事实证明,快速见效的方法并不成功。

不要期望我们采取一个什么新的动作,孩子就会立刻改变。家长和老师的这种期望本身,就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根源之一。

儿童行为改变,必然是个长期任务——A与B不能共存,要么选择A,要么选择B,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态,再谈教育。


二、故事的七个阶段

在这个下午,与三个淘气包的相遇与互动,经历了七个阶段,细看故事的演变过程,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阶段1:“你来抓我呀!”——对抗与防备

跟随李园长来到三个孩子待的地方,他们正坐在沙池上方的小木屋里聊得热闹。孩子们的这种自主聊天,其实是很好的自主语言活动,和班级组织的团讨没什么不同。

我想上小木屋看看,刚往上一走,三个孩子呲溜就从那边上了爬龙,还冲我扮鬼脸;当我下来,他们又呲溜回到了木屋。嘿嘿,这老胳膊老腿,是真追不上。

孩子为什么要躲开我们?

因为人家知道你是来抓他的,孩子的内心明镜一样,他们知道你怎么想的——和颜悦色也好,跑着追也好,无非是想叫他们回来,于是就和你玩起了捉迷藏。

我对李园长说,谁说这几个孩子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一,他们喜欢小木屋;第二,他们喜欢聊天,正处于口语敏感期;第三,还喜欢跟大人捉迷藏。

只不过,我们误以为孩子喜欢跑,没想到人家不是喜欢跑步——那只是在你追他的时候喜欢跑,你不追他的时候他就不喜欢跑了。所以,带孩子跑步并不能解决问题。

第四,他们还喜欢挑战,“你来追我呀”就是挑战,反应了这些孩子有很强的好强心。

我再次上去进到了木屋,孩子们则从另外一边下到地上,一溜烟跑没影了。跟着他们我们来到了中厅,幼儿园的中厅是一个三层的挑空,很大,有蜘蛛塔、滑梯、海洋球池等,孩子们都喜欢这里。

此时,三个孩子已经爬到半空中了,小女孩是带头的,扮鬼脸的就是她,三个孩子远远地、警惕地望着我们。

阶段2:你玩你的,我聊我的——互不干涉

追肯定是追不上的。

我就往旁边柱子上一靠,跟主班老师聊起了天,我说你看他们大肢体运动能力多好,老师说,是的,这几个孩子的运动能力、精力都是班里拔尖的。

我说咱们做个调整,从现在开始不去关注他们,对抗总得有个对抗对象。但如果我们不想抓他,他们也失去了对抗的对象。

这三个孩子都有很好的运动协调性,能保护好自己,我们就在这守着聊天,保证不出危险就好。这会儿,孩子们相当在上“自主体能课”,不用我们教,也不用请教练。

我们三个闲聊天,他们三个做运动,互不干涉,何乐不为?

三个孩子看我们也不靠近,也不围追,注意力没在他们身上,也就不再防备我们,放松玩耍起来。

从挑衅对抗,到不再戒备,前进了一大步。

阶段3:“我能爬到那里!”——被看见的感觉

过了一会儿,他们居然敢从我们身边跑过了,看我们也没伸手抓他们,更加放心。

再过一会儿,小女孩冲我们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问她你说什么?她走近一点,又说了一遍,说我能爬到那里。我说真的?这你都能爬到?她说我能爬到。我说最高的那个地方?我指了指最高点,说不可能,我都上不去…

我就跟她开始东拉西扯,说我真上不去。她很骄傲的说,我能爬到最高那个地方!这时候她已经站到我跟前了,脸上满是自豪。

班主任后来说,那一瞬间,女孩脸上的表情让她久久难忘。

没错,就在刚才,这个小女孩,可能收获了很久以来的第一个大大的赞,而且是由衷的赞——确实由衷,因为我真上不去——孩子能分辨哪些是真诚的,哪些不是。所以与孩子的交往,不需要过分夸张,也不需要虚伪称赞,真实就好。

阶段4:玩耍与聊天——放松是良好关系的起点

我想要进一步拉近距离,于是就坐到了海洋球池的边上。

孩子们在池子里翻腾,他们玩的动作其实还蛮大的,从一个高处往海洋球里蹦,每次都变换着各种新奇的创意动作——动作很熟练,一看就是“惯犯”。

我坐边上,判断安全没问题,就不去管他们,继续跟小女孩搭话。

她在池子里做游泳的动作,我说你会游泳?在真的水里游过吗?她说那当然。我们俩就开始聊游泳、聊水,不知道怎么又聊到了雪,她说她见过雪,我说你去过东北?她说没有,我在冰雪世界看到的。还问我从哪来,我说北京,你去过北京吗?她说没有…

你一句我一句的,女孩思路清晰、语言能力很好,跟小大人似的。而信任就在这种放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建立了起来。

阶段5:责任与规则——接纳、信任与所以然的力量

又过了一会儿,我跟两位老师商量,现在已经建立了基本信任,孩子们的对抗情绪没有了,这是因为给了足够的自由——只要他不伤害自己、环境和他人就可以不管。不过,还似乎还缺了点东西,那就是规则。

规则要有,但是需要等待一个时机。这个时机,也许今天会出现,也许不出现,可能是他了推别人,或者从过高的地方往下跳,也可能是他穿着鞋跳进海洋球池。

前面尝试的是接纳与建立信任,下面,我们需要利用一个机会,尝试建立责任与规则。

我想邀请一个小朋友,看愿不愿意帮我们维护这个环境,把地面的海洋球捡回池子里。但是今天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认识时间太短了,信任可能还不够,但即便今天不成功,以后还有机会。

于是我过去邀请小女孩,我说你看你们蹦来蹦去的,是软的海洋球保护了我们,如果池子里的球都没了,就容易受伤,咱们把外面的海洋球都捡回来好不好?

好!

出乎我意料,本来我准备好好做女孩的思想工作呢,没想到人家一口答应——几分钟前那个不听话、对抗的女孩哪里去了?

话音未落,女孩就动手开始捡球,我又进一步说:咱们邀请他们俩一起来好不好?

好!

小头领就是小头领,一招呼两个小伙伴都来了,三个孩子开始满世界找海洋球,嘁哩喀嚓干了起来。

正捡着,我发现蜘蛛塔的底下全是球,但最下面那层很矮,成人进不去。我说,这里有很多!我够不着,谁能够着?谁能钻进去?

小女孩说我不,可能怕脏和黑。而穿黄衣服的小男生说我来!二话不说就钻了进去,里面至少有上百个海洋球,全被他一个一个扒拉出来。

清理完蜘蛛塔底部,我又指给他看旁边缝隙中的球,黄衣服男孩又去把各种犄角旮旯的海洋球,想方设法地都给掏了出来。整个期间,他呈现出很高的专注力,当另外两个孩子已经开始玩下一项游戏时,他依然在那里一个一个找寻着“最后的海洋球”。

孩子们其实喜欢迎接挑战,能听懂道理,也有很好的专注力,尤其是当他们被信任的时候。

海洋球,不就是他们的蒙氏工作吗?

中午的教研讨论,结论依然有效——发现孩子的兴趣,把它变成一项工作,然后用挑战性目标来激发孩子,孩子的状态就全然不同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其实,班级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机会随处可见——地面是否需要清洁?环廊的栏杆需要打理?教室的花谁来布置?用完的玩教具是否需要归位?沙池的器具谁会分类摆放?玻璃很脏,谁能让它变得干净透明?

这样的事情非常多,有心者,会把它们变成教育机会。在这样的自然引导下,孩子们慢慢就拥有了责任感,也开始建立规则意识。

比如这次捡海洋球,孩子们就知道海洋球是为了保护小朋友,是要放在里面的。更进一步,我说你下次见到其它小朋友把它丢了出来,要提醒他们——这样做,孩子们不仅仅掌握了一个规则,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仅自己这样做,还会主动成为规则的维护者。

这些,就是接纳、信任与所以然的力量。谁说孩子们没有责任感?不守规则?那很可能是因为不被信任,也可能是因为没人跟他讲所以然。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别发愁,甚至应该“高兴”,因为你有了一个教育的机会。如果孩子们全部都是乖乖听话,说什么做什么,那我们也许反而没办法教给他这些。

阶段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不应当是枯燥的

在捡海洋球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机会。

这三个孩子不都是很闹腾、静不下来吗?我提议说看谁一次拿得多?我双手抱了六七个,然后跟小女孩比赛。于是,女生想尽各种姿势想尽量再多拿一点。

我说你想不想再多?她说想。我说那你别动,咱俩合作,她就捧着球不动了,我说千万别动,她就真的一点不动。我拿着球,给小女孩上面加,慢慢的放,生怕掉下来。

我加一个,女生数一个,8、9、10…我故意放的特别慢,小女孩则表现出绝对的安静和不错的数学能力。

所以,不是孩子静不下来,也不是孩子不喜欢数学,都不是,是因为我们非要她做的和她自己想做的,出现了偏差。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时,他们就能控制住自己,就有了专注与自控的力量。

这三个孩子当中,高个男生最好动,最静不下来。当我们在做静止往上加东西的游戏时,他开始是不跟的,但是后来也被我们的游戏吸引,加入了进来,居然也破天荒地完全静止,让我添了三个球。

兴趣是学习与自控的起点。

当然,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设计、对教具的理解与恰当的引导。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给我们的“法宝”——兴趣,完备环境,加上有章法的引导,就能让孩子进入良好的状态——专注、深入工作、自我控制。

阶段7:规则不是用来限制孩子的,而是为了支持孩子

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契机——教育是说教的过程,而是体验与感受的过程。对此,教育者要培养自己的敏感度,以便当某些情景出现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机会。

因为收拾海洋球与点数游戏,我和三个孩子的基本信任关系建立了起来。

当孩子们继续玩耍时,新的教育机会出现了——好动的高个男生,玩兴奋了,穿着鞋子就往海洋球池里蹦。

于是,我拦住了他,说咱们把鞋子脱了再进池子。

男生不理,试图挣脱。我继续和他解释,你看,鞋底很脏,大家都穿鞋进去,海洋球就脏了,小朋友还有你在里面玩,脸上身上就都脏了。他还是不乐意,我说,脱了鞋就能玩海洋球了呀。

这里的关键是不生气,不发火,你是在帮他——孩子想玩海洋球,你也想让他玩海洋球,你们愿望一致——规则的出现,不是要限制孩子,而是支持他能实现愿望。

我说,你要不想脱鞋,可以去玩旁边的滑梯,但是要进海洋球池,就需要脱鞋,你自己选。于是,他脱了鞋,跳入了海洋球池。

虽然,鞋子没有放整齐,但不要纠结,他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大事已得,小事以后慢慢再说,不要贪心,不要把人家叫回来训斥一顿,因小失大。

三、儿童因何改变?

先有接纳,然后才有教育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却不易发生。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终究,我们必须回到儿童的身上,才能解决问题——他想要什么?我了解他吗?他凭什么听我的?他信任我吗?

这个案例中,首先是消除了对抗;然后,慢慢,一点一点增进了解、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先导,引入教育内容;最后,寻找机会建立规则。

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前提与条件,跳跃不得。这一过程。孩子对我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信任增加,他发现我们不是跟他对着干的那个人,不是为了限制他,而是接纳、支持他的人,这时,我们的建议才会有效。

捣蛋鬼为何变了?

从去年开始,我每周会回一封家长来信,也有老师的来信,都是讲孩子的各种问题,迄今已经连载了80多封。这80多个孩子的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就像今天三个孩子的故事一样,它们可能对你正在焦虑的问题有所启发。

其中一封,讲到了两个特别淘气的小朋友。这两个孩子几乎“无法无天”,在班级中到处跑,把教具都扒拉到地上,中午别人睡觉他唱歌,总是往教室外头跑,在大厅墙壁上画画,在海洋球池里撒尿…

老师用了一年时间,试过各种办法,都见效不大。但是,当方法调整了之后——给够自由、寻找兴趣——就用了这八个字,仅仅两个月,孩子的改变就发生了。

老师专门来信,描述了孩子转变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他俩都喜欢海洋动物,于是老师就去淘宝上搜,淘到了一套海洋生物的模型,两个孩子高兴坏了。然后又做了海洋生物的分类卡片,做了海底世界的封套,在绘画课的时候,有一节主题是海底总动员,老师找来了跟海洋相关的绘本。两个孩子一下子有很多喜欢的工作可以做了。

过程当中又发现其中一个孩子喜欢螺丝刀,他对所有拧的工作感兴趣。这好办,老师就在班级添加了拧螺丝的工作,然后,无论什么东西坏了,螺丝松了,就带着孩子一起维修。

后来发展到,只要帮忙老师的事情,这个孩子都抢着要干,他要显示自己的力量。老师去厨房打餐,要提饭桶到三楼,没有电梯,这个工作成为了这个孩子的“专属工作”,谁都不许跟他抢,每次都特别自豪地拎着桶走进教室。

两个孩子喜欢画画,还居然喜欢英语,这些都一一得到满足。

随着成人从“认为我不好”、“想改变我”的那个人,变成了“接纳我、理解我、支持我”的那个人,孩子的行为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从喜欢少数的工作,到老师介绍的其他工作也愿意尝试了,有的工作甚至可以做到40分钟。

有些孩子是老天派来,要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

有的时候老天爷会派来一些特别的孩子,和平常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个性更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了他发生了一些转变,我们获得的成就感也会非常不同。二十年后,听话的孩子我们可能记不住多少,但那些特别的孩子,我们一定记得。

老天很公平,想获得大的成就感与收获,代价和考验就会多一些。

这个下午发生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些变化。但是,真正的改变,不会是一个下午完成的——成长是漫长的——到了明天,到了下周下个月,孩子们仍然会状况不断,这就是教育。

孩子的发展不会是一条直线,它们起起伏伏,但终归,只有找到孩子身上的那个“按钮”——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按钮”,改变才会发生。

管多,还是管少?

给够自由,管住底线。

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的。那么,管多,还是管少呢?真正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管的东西,应当很少,这是第一个原则。

你不能什么都管,什么都说,规矩很多,这是当母亲的一个忌讳。母亲很容易因为爱孩子,就什么都去说,跟着屁股后面唠叨。其实,说的越多,越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说多了孩子就烦了,反而把真正重要的事情给忽略了。

真遇到原则问题,孩子反而分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最好的状态是母亲很放手,孩子很自由,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孩子干什么都可以。这就是底线,守住底线,绝不含糊,但多数时候不用过度管孩子。

这个平衡点,是每个父母老师要努力去把握的。因为孩子一旦从教育者手中习得并掌握了这一原则,他这一辈子就都够用了。

当孩子们在海洋球那个地方玩的很high的时候,我要不要冲上去,把他们喊下来?说慢一点儿?动作小一点儿?别乱跑?其实不用,只要他们的动作在正常安全范围内,就不用约束。

不要成为一个追着管孩子的人,你的存在,首先是陪伴,而不是管束。然后,更重要的是,接纳他们,了解他们,观察他们,发现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寻找教育的契机。

找到兴趣点,从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室,把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可以专注深入一件事情的动力,可以自我约束的动力,可以驱动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给予爱与自由的同时,要有规则与底线

在尊重孩子、给予自由、建立信任的同时,一位教育者有没有取得规则上的进展?

只有爱是不够的,只有自由是不够的。

我们想要的自由是,他能保护好自己,护佑一生平安的那种自由,那就是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危险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环境的事情,他能约束自己不去做,同时,在不违背这三条原则的情况下,他又拥有最大的自由。

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他可以迎接任何挑战、面对困难、做出改变,而不会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就是爱、自由与规则的平衡统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