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好的感觉”,这是真的吗? 一一从感觉到现实的直面过程

之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协助当事人处理内心里的一个要求:好。

当事人是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从十九岁开始往返于各家医院,接受各样的诊断,吃各样的药,“但都无济于事”。据当事人的父亲说,甚至有医生向他下了这样的诊断:“你儿子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治”。六年来带儿子四处求医,花光积蓄,听医生这样说,这位父亲对心理治疗几乎彻底绝望,甚至骂心理医生是骗子。这时,有人向他介绍直面,介绍我。在儿子的要求下,万般无奈的父亲带他来找我。

父亲带当事人来找我做了两次面谈,但要挣钱养家糊口,就到南方打工去了,接下来是母亲带当事人前来。家居山区,母亲从来不出远门,一路因为晕车呕吐不已。我要求当事人自己来,他说从来都没有这样过,他做不到。再后来,我又提出这个要求,他只好按要求去做。面谈进行到第五次的时候,他做到了。这一天,他没有父母陪伴,只身来到直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这样那样的担心和难受,但关键在于--他做到了。这就是直面的过程。直面疗法的本质是:直面治疗师并不否定难受,但坚持推动当事人穿越内心的难受,走到现实中某一个指定的地方。因为我们相信,心理障碍的本质在于,当事人呆在内心的难受里,不敢进入到现实中。在他们内心里有一种假想:医治就是消除内心的难受,然后他们才能进入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种“体凉”当事人的难受,因而建议他们从生活场(学习和工作的地方)退回家中的治疗,往往是遗误性的甚至遗害性的治疗。

在接下来的面谈中,我又跟当事人讨论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南京找一份工作,尝试在这个城市生存下来,一边接受持续的心理咨询。他摇着头,又说做不到,而且是“绝对做不到”。几年来,他呆在家里,躺在床上,偶尔跟父亲出去打工,总是不到一个月又回到家里,躲在床上。然而,经过几次面谈之后,他做到了。在面谈进行到第七次的时候,当事人的生活至少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没有父母陪伴,他自己来面谈,而且,这期间中心办公地点搬迁,在未获通知的情况下,他中途转几趟车,最终按约定的面淡时间赶到;第二、通过一个老乡的介绍,他在南京找到一份工作;第三、他坚持工作了一个星期,颇受老板欣赏,与同事相处得也不错……但是,当事人在面淡中对我说:“我的感觉还是不好,就像以前一样……

之二

几乎每一个治疗师都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对内心的感觉盯着不放,对生活中的变化熟视无睹。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如此关注,以致我们可以说,他们的问题就出在感觉上,或者对感觉的态度上。这表现为,他们只顾感觉的状态,不顾生活的状态;一味要求“觉得好”,不要去“做得好”。他们习惯于跟自己的感觉纠缠不清,以至于把自己裹在感觉里,慢慢与生活隔离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说是一项“接通”的工作,即推动当事人走出封闭的感觉,走进开阔的现实。虽然当事人内心感觉依然给他带来阻碍,但我们坚持鼓励和协助他实施迈向现实的行动。

当事人的理由是:因为感觉不好,所以做不好,就不能去做;治疗的法则却是:因为做不好,才感觉不好,所以要去做。可见,当事人要求感觉,治疗师要求行动。虽然治疗师会适当关顾当事人的感觉,但不会让自己跟着他的感觉走,不接受他“感觉不好……”的理由,也不满足他“先让感觉好起来”的要求,而是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当事人朝现实拓进。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治疗师会发现,当事人的生活层面在发生变化,感觉强度随之渐渐消隐,谈话中他开始向治疗师探询有关行动的方式、态度之类。基本可以断言,跟着当事人的感觉走,大多是捕风捉影的治疗;单向用药物去控制感觉,往往是治表不治里的治疗。我们不忙着去处理当事人的感觉,也不去迎合当事人“先让我感觉好起来”的要求。我们强调的是,推动当事人用现实中有效的行动去穿越内心里不好的感觉(当然,我们也会调用认知、领悟的动力)。须知,当事人所要求的“好”本身就是一个非现实、无法操作、不可企及的目标。

当事人:我依然没有改变,跟第一次来面谈的时候一样,依然感觉不好。

治疗师:但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没有看到?

当事人:可我的感觉没有什么变化。

治疗师:过去,你躺在床上,不出去工作,那时感觉好吗?

当事人:不好。

治疗师:那时,你的家人和村里的人怎么看你?

当事人:他们说,这人有病……

治疗师:现在,你来到南京,找到一份工作,他们还说“这人有病”吗?

当事人:村里的人对我妈说:你儿子挺能干……我爸我妈还打电话交待我,你要去直面啊……

治疗师:看起来,他们前后对你有不同的评价,这是为什么?

当事人:以前我躺在床上,他们说我有毛病;现在我工作了,他们说我很正常。但是,我总觉得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我的感觉还是不好,我觉得我还是有病,还是没有好。

面谈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来自当事人内部的期待或要求一一一“好”,我要求他对这个“好”作一个定义性描述。他表示:“好”就是病好了,就是从此之后能独立自主,完全适应社会:就是一点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管别人怎样骂我,都无所谓;就是不再感到任何烦恼,做一个乞丐都快快乐乐……然后,我又要求当事人对“好”的内容做一个可能性评价,如,现实中有没有榜样,哪些内容可以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当事人将给自己多少时间实现这些,等等。当事人后来有所反省:这原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一下子想达到彼岸的愿望。可见,与其说当事人生活在现实里,不如说他生活在极端的感觉里:一个是内心里那个按“好”的标准设计出来的感觉天堂,一个是现实中似乎永远都不好的感觉地狱。因为当事人假设有这样一个每时每刻都快乐的生活境界,他在现实中就不得不为此受许多无谓的苦一一生活中任何一点情况与“好”的愿望不符,都会把他投入到不好的感觉里。

观察当事人的生活,我似乎看到有一个无形的“好”牵着他的手,随时带他去体验不好的感觉。由此看来,在暗中作祟的是内心这样一个“好”。“好”,是当事人强烈的“欲求”,它不真实,也不接受现实,它要求完美,就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好都一一否定了。最后,当事人就只好生活在现实中不好的感觉里,逃避在内心里“好”的幻想里。

之三

跟当事人谈话,我看到“好”怎样在暗中破坏他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首先,当事人用“好”强求自己,这影响他跟自己建立适当的关系。当事人期待的生活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感觉好,只要有一点不好,他就躲回到家里去。现在,他从家里走出来,开始有了工作,并且做得不错,但是,只要工作中有一点不好的感觉,那就是不好。这样一来,他在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用这个“好”评判自己、贬损自己,以至于他不能适当地肯定自己。因为,不管他做了多少,做得多好,这个内心里的“好”都会把它们变成“不值得”,变成“没有”,这个“好”把一切现实的好都过滤掉了,只剩下不好,只剩下不好的感觉,最终成了“我是不好的”。

其次,当事人用“好”强求别人,这又影响他跟他人建立适当的关系。在当事人看来,“好”的关系就是完美的关系,亲密无间、大公无私、牺牲一切。这个“好”的标准是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人性最闪光的东西构成的,例如,电视报道中一位父亲把肾换给儿子,外国父母拥抱孩子,对孩子说“我爱你”,等等。因此,在现实中,不管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与他内心的“好"比起来,他们做得永远都不够。例如,他要求父母要把房子卖掉给他治病,父母没有这样做,反而对他有些抱怨,他们就在他的眼中成了不好的父母。同样,在他理解爱情的意思是,愿意为对方死,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就不是爱。“好”同样表现在其他关系上,如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包括医患关系等。不管他人为当事人做了多少,永远都是不够的,而在当事人那里,不够就是不好,这样一来就成了“别人是不好的”。

其三,当事人用“好”要求生活,这使他无法与生活建立适当的关系,甚至与生活脱节了。因为他内心有这样一个“好”,生活就变得黯然失色。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好,跟内心的“好”一比,都成了不好。于是,现实中那许多真切的“好”,都被内心那个虚幻的“好”抹杀掉了。于是,几年来,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被忽略了,内心的欲求却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在当事人的生活里,废墟和荒芜越来越多,而内心那个“好”却依然坚挺。这个“好”的味口越来越大,似乎永远都不会餍足;它有一个饕餮大口,吞吃了当事人生活中许多幸福的条件。因此,即使生活在累积起来的幸福条件中,当事人也不会让自己幸福,反而时时觉得生活很“惨”,很“苦”,且没有人理解他的“惨”和“苦”,结果也成了这样:“生活是不好的”。

之四

当事人后来意识到,从小到大,他内心里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求,使他总想胜过别人,总要拥有别人所有的一切,以致忽略了自己的需求,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他总是盯着别人,总在跟别人比拼。别人读书,他看别人读书,自己也读书,但心思不在书上,结果书没读好:别人做事,他看别人做事,自己也做事,但心思不在事上,结果事也没有做好。他说,“我简直成了别人的影子”。但是,别人能够接受的,他接受不了;别人可以放开的,他无法放开。相反,长期以来,他把它们收集起来,为自己筑造了一个阴暗的牢狱,把自己囚禁在里面,久而久之,他习惯于用感觉遮蔽现实,难以适应生活的光亮。分析起来,当事人内心的“好”才是病根所在,它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暗中吞食大片大片生活的成果,而当事人对此浑然不觉。

经过一个直面治疗的过程,当事人内心开始长出一双觉知的新眼,可以透过“感觉的迷雾”,看到生活中许多真切的方面:在他一系列行动的背后,生活在发生一些变化,曾经受到遮蔽的那些好的部分,现在重新涌现出来。这时,不管他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一种新的情况发生了:他不一味求感觉,感觉反而好起来。但是,他必须意识到,我们不是生活在天堂,感觉好不是永远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好一些,有时不会那么好,有时甚至很糟。当我们能够接受生活会有不好的部分,甚至“生活是艰难的”(斯各特·帕克语),不用“好”(“生活必须是快乐的”)去强求自己、强求他人、强求生活时,我们就不会一直生活在“不好的感觉”里,反而会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总结起来,直面治疗师会考察当事人内心存在的“好”,了解“好”曾经和正在怎样阻碍他的成长,协助他处理“好”与生活的关系,推动他从感觉走向现实,最终成为自己,过他本来可以过好的生活。我告诉当事人: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自己的“好”,但我的“好”跟你“好”不太一样。如果用我的“好”来看你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当你在做事(虽然有不好的感觉),那便是“好”;当你继续做事(虽然还有不好的感觉),那是“更好”;当你一直做事(虽然偶尔会有不好的感觉),那是“很好”;当你一生都这样做事(虽然……这时你己经不大去管感觉好还是不好了),那就是“好得不得了”。因此,在我看来,你现在正处于“很好”的状态。

现在,当事人正走在这个过程里,他在做着什么,而且做得越来越好,虽然有时候,甚至挺多的时候,他依然感觉不好,但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