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   转载

没有边界,你看不到任何人的存在

发布时间:2016-09-19 07:43:01 点击浏览:43次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累很累,孩子的学习,管完小学和初中,现在读高中了,很多科目,我已经不能辅导他了,爸爸对我说,那你就去学高中化学噻,学了再来教他,而我是一个30多年前的文科生。朋友对我说,孩子将来上大学,如果微积分不好,你是不是还要再去学微积分来帮助他呢?

  对朋友也是这样,什么都替朋友的事情着急,对父母也是如此,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给父母提供最好的晚年生活,让父母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怀疑,别人也会象我这么操心劳碌吗?

边界意识的问题,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可以放大到无论多大都不过分的问题。

  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尤其在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侵犯别人的边界,是一件很不能自我觉察到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文化里面,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什么是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我们看到的都是 “我是为你好”的善良的前提,名正言顺,明目张胆地对亲人的人生指手划脚,在控制与反控制之间,和亲人的人生,有了无数的纠结。

  一个系统要生存,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他要有自己的边界,和别的东西能够区分开来,而在我们的文化里边,首先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共生现象,既然子女无法和父母在心理上完成分离,那么,这个孩子在婚姻之中,照样学习不会,和自己的配偶之间,应该是有边界的。

  这造成了实际生活中,无数的情感纠结的起因。

  边界意识的理解和延伸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自己。所以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相互尊重就是边界意识的良好体现。过分的为他人承担也是边界不清的体现。期待改造别人更是侵犯边界。几乎所有的人格障碍都存在自我意识混乱和边界不清。亲密关系中,尊重自己和他人,分清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可惜呀,我们常常把越界当成爱。

  海灵格的家族系统排列的科学性我们姑且放置一边,但他的确揭示出了一个大大的真理:家族之中,我们去替别人承担原本是属于别人的沉重的命运,这样子做,既降低了别人的尊严,也消解了别人的力量,同时使自己的人生背负了很沉重的负担,虽然这里面的别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但就算是至亲的人和我们自己之间,也是属于两个边界里的不同的独立的人格,我们潜意识里面,因为对亲人的爱,而超越了和他们人格之间的边界,去试图为他们承担些什么。

  我们从来都不知道,那些被别人企图承担他们的命运的人,并不愿意有人来承接或者干涉他们那独特的命运。这样的结果总是出乎僭越者的意料,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他内心的那份爱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新的画面,将会颠覆他内心习惯性的僭越别人命运的习性。

  你要去问问那些过度地为孩子付出的家长,你问过你的孩子吗?他们愿意你这么辛苦的付出吗?家长可能会非常的奇怪,难道孩子还不高兴我这么的付出吗?好吧,这就是个问题,你可以先去问问看,也许孩子会说,妈妈,你多去打几场麻将或多干点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更加轻松。

  孩子的学习、事业、婚姻问题,都将是他一个人得去面对,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如果不是有足够的张狂,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决定另外一个生命的命运,哪怕他是自己的孩子。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在他的后面,能够提供一些服务就好,最多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提供一些建议,至于他采纳不采纳,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得了的。仅此而已。

  我们的父母,也许一生都很不幸福,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报在行动里。但不知道有人想过没有,父母的一生的沉重的命运背后,是他的原生家庭背后那么强大的力量运作的结果。父母不听你的,在伤害他的身体或者经济或者精力,那也是他必然要面对的课题,是的,作为孩子,我们也疼爱怜惜父母的一切(说出这些字眼的时候,孩子已经僭越了孩子的角色,而试图成为父母的父母了),所以会非常地着急。但是,跳开你是他的孩子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没有你,父母照样会那样子去走过他的人生足迹,赌博,坐牢,疾病,癌症,婚姻的失败,孤独……在那些的背后,是父母的原生家庭所造就的那一切,我们是无力改变的,当我们想要改变父母的命运的时候,僭越就已经发生。

  尊重父母,就意味着尊重父母的命运,当我们能够放下的时候,父母也能够获得,由于我们的放下,而必须由自己看得更清楚的那一份自己必须去面对的东西。这句话也相当于是在说,父母其实也需要成长,这个成长也是终身的,而子女在试图介入父母的命运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剥夺和削弱父母成长的力量和机会。孩子心理的出发点就显得狂妄,过分看重自己能力,以为父母的有些东西是自己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事实上,你改变不了什么,而只会把自己的人生幸福搭进去,让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也跟着遭殃。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能是心甘情愿地,默许你为他们付出这么多,甚至是有意识地需要你成为他们的父母的角色来照顾他们,无条件地迁就他们。但是,如果做一个家庭系统排列,就会很清晰地知道,父母的代表们(实际也是理性层次上的父母)并不真正愿意你为他们的人生搭上这么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即便不做排列,父母能够经由某种途径,头脑能够清楚之后,父母也是不愿意孩子和自己的角色反过来了。

  只是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文化中,清醒的父母不多。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直就不愿意分离。所以,彼此过分承担,彼此过分付出,又以彼此付出和承担的时间太长,精力过大,而成为彼此束缚和对对方有所要求为回报。我们的文化非常地鼓励这一点,所以,边界不清晰,彼此僭越彼此的人生,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潜意识。在我们的心理治疗中,目标之一,就是清晰个人各自的边界,自己去承担自己的人生命运。

  夫妻之间的人格和命运的僭越和控制,也是时下无数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之一。不能和父母分离的孩子,是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婚姻的,西方文化鼓励孩子和父母分离,东方文化中,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要能够这么做到的孩子不多,首先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自然的,不自然的关系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伤害,孩子们可能迫于文化的压力接受自己的父母,但在他们的内心最真实的那个部分里,是很难接受自己的父母的,这也造成事实上不能和父母分离,不能分离的结果,就是永远活在对父母的情感纠结里,这样的孩子,在婚姻中是无力的,他们在原生家庭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要来到一个和陌生人组成的关系里面,他们把在原生家庭的问题带到婚姻生活中了,把对自己父母的还没有解决的情结和希冀,投射到配偶那里,结果就是,婚姻怎么进行都不舒服,都不满意,总是痛苦。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里面,我们看到任何人的存在。丈夫看不到妻子的存在。妻子看不到丈夫的存在。爸爸妈妈看不到儿女的存在,儿女看不到父母的存在。

  我说的看,是看到对方的真实的本来的一切的情绪情感的身体的存在,而不是从我们的头脑中映射出去的那个爸爸妈妈或者丈夫或者儿女,或者一切人。

  我说的看,是把对方作为一个存在着的主体的看,而不是把对方作为一个客体的看,或者甚至是把对方作为自己的一个附属或者自己的一部分的看,后者的看,是一种精神病理性的看。

  有一次,我对一个婚姻充满痛苦和纠结的女人谈到,你真正地看到过你的丈夫了吗?你了解他的挣扎与恐惧了吗?后面还有一句话,是我心里在想的:你生活在自己的不舒服里面,你是看不到他的不舒服的。你生活在自己的痛里面,你是看不到他的痛的。

  她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我要如何才能看到他?

  我心里在说,要看到他还不容易吗?把你自己的感觉暂时放下一下下就好,然后去到他的感觉里面。但是这句话我没说出来,因为把自己放下,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但有可能需要一辈子的磨练或者领悟,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如同佛教所说,能够在一霎那之间,产生这样的顿悟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这里的放下,已经是人本主义的共情,科胡特的神入,自体心理学的内省式共情了,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多年的功课,而对于一个具有部分偏执性格的婚姻之中的女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需要借助于外力,也就是我们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的咨询师的陪伴的过程。

没有边界,我们无法共情,因为我们彼此侵入,连对方是谁都看不清楚,看到边界,我们才可能进入对方的心理世界,和他跳上一段真正的双人舞,这段舞曲一定是很美妙的,因为我们都真正地存在在对方的眼睛里,我们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和心灵来跳舞,这是一曲灵魂交汇的共舞。

没有边界的行为: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五、猜心思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六、敏感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

七、另一个自我

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九、重感情

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十一、“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十二、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三、过度暴露

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离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四、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等等。

十五、道听途说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他不会理智地分析,而是盲目接受。不但自己接受,还会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推销。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而且越传越神,成为流言蜚语。真是人言可畏。人言之所以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会轻信流言蜚语,他相信事实,相信证据。

十六、忠诚和猜忌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别人忠诚。

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

猜忌和猜心略有不同。猜心相对“积极”一些,目的是了解对方,而猜忌是负性的,是不相信,是怀疑。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

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轻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类似于灵感或线索,需要事实来验证。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果。

十七、纠正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当你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去了,他以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人,发现你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他就认为你错了。同时,他又很关心你,希望你别犯错误,于是就来纠正你。这是双重的人际界线不清。第一,他以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第二,他要对你负责,他想拯救你。

这样的纠正其实非常有害。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

缺乏边界感造成的痛苦

象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

事实上,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自己的事,第二件事:别人的事,第三件事:老天的事。 ­

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托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

如此继续,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

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边界的存在

如果比较东西方两种文化,那么在中国,边界模糊的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状态象分不开的熟米饭。

当我们在享受那种分不开的感觉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之付出代价!

划清亲子之间的心理边界

孩子胆小怕事或飞扬跋扈。年轻的父母焦虑,孩子长年啃老,大龄未婚,或婚后矛盾不断,年长的父母着急……是孩子的性格、品徳出了问题吗?不是,而是亲子之间的心理边界出了问题。

生活中,边界无处不在,篱笆、墙壁、壕沟、修剪整齐的草坪等都是明显可见的边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是我的領地。人也一样,每个人心中多少都有边界:希望我个人的事不被干涉,希望“我的地盘我做主”。边界将个体、群体、组织与周边的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线,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边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线.也决定着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应当划清心理边界,因为一旦边界模糊,父母的教育和行为方式就可能对孩子的性格与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心理边界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其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亲密、相处时间最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边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认为,心理边界使得我们能够确立一个心理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主权。我们心灵世界的边界和现实世界的地界一样真实,只是平常不太容易看出来。但当长期的越界行为不断累积,一些问题和矛盾就会集中爆发。

边界模糊的亲子关系

父亲:越界的第三者

小梅今年28岁,已婚,是广州某心理咨询中心婚恋生活顾问、心理咨询师唐义淇的一名来访者:

我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是家庭主妇,父亲是某企业中层干部。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深得父亲疼爱,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论大小,父亲常替我出面摆平。

大学毕业后,父亲托关系帮我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因为我性格腼腆,社交不多,

一直没找到男朋友。父亲怕我变剩女,亲自确定了目标人群,并把身高相貌、职业收入、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标准都一一列明,还在我每次约会前后出谋划策,分析对方想法,指点我下一步如何做。几经挑选,我总算觅得“如意郎君”,对方对我也挺满意。

可婚后,我又有了新烦恼。老公热衷交朋友,聚会总带上我,刚开始我还很开心,但日子长了觉得缺少了二人世界的温馨浪漫。我表达了几次不满,老公说我太内向,他带我接触朋友也是为我好。我听了很郁闷,觉得老公非常不理解我,不如父亲亲切体贴,于是常常借故回父母家小住。父亲见我闷闷不乐,心里很急,担心我们小两口没法过下去,开始隔三岔五绕着弯地给我老公做思想工作,不时打电话跟我老公探讨夫妻交流之道,兴致来了还约上我和老公吃饭面谈说是帮助我们加强夫妻的感情沟通。初期老公碍于父亲是老丈人,尽量迁就,时间久了,老公开始抱怨,说感觉这婚不知道是和谁结的,没滋没味,对我也渐渐疏远。直到某天一纸离婚协议摆在我面前,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案例中,从女主人公小时候起,父亲的教养方式就存在着典型的无边界行为——孩子该承担的责任都由父亲代劳。婚后,父亲更是跨越了新建家庭与原生家庭的边界,小梅对父亲的依恋使丈夫地位被边缘化,虽然向父亲的倾诉似乎疏解了情绪,但也削弱了小梅与丈夫磨合关系的动力。生活中,夫妻间的矛盾固然会带来痛苦,但当双方共同面对并成功化解时,这种经历就会成为感情的稳定剂,会让爱更加丰满,让婚姻吏有生命力。而当父母爱子(女)心切,担心他(她)在 婚姻关系中吃亏而总是越俎代庖时,无形中传递着“你的爱人不可靠”的信息,加大了子女潜意识中对婚姻的不安感,对婚姻关系的稳定反而不利。

边界关乎一个人个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一个人做事是否有责任心,人生是否有目标,是否有勇气拒绝诱惑和侵犯,能否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等,都与个人的边界是否完善有关。从小缺乏建立边界经验的人,即使人至中年,也可能只有一岁半孩子的界线。别人一对他们设限,他们就大发脾气、恼怒、闷声不语,或是干脆消极地顺从,只想求得表面平静。难与人合作的“独行侠”、“眼里揉不得沙”的“公主”、人生几近破产的“老顽童”等身上都有心理边界不健全的因素。

什么在破坏亲子边界

在生命初期,孩子心理边界的建立就像是在为积木城堡搭护栏,父母窃取、强夺积木或是允许积木乱放、都是对还未建立起来的边界的一种侵吞。

不许宝宝说“不”

2岁半的丁丁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星期天的上午,丁丁妈要带他去小区花园里玩。丁丁说害怕被蚊子叮,坚持不肯脱下睡觉穿的长裤。小区里的家长 们经常会比较谁家的宝宝穿得漂亮,谁家的妈妈用心。 要是丁丁穿条皱巴巴的长睡裤下去,别人一定会认为 丁丁妈不称职。于是她拿起一条漂亮的小猪班纳短裤,对缩在沙发角落里拒不配合的丁丁左哄右劝:“妈妈好爱你啊,你不听话,妈妈会很伤心的哦!”丁丁说不喜欢这条短裤,妈妈还不肯放弃,试图先用拥抱缓和 下气氛:“妈妈现在好想抱抱你啊,好吗?”丁丁的身子向前倾了倾,又退回去,双手紧紧抓着自己的裤子。 最后,年轻的丁丁妈失去了耐心,一把拉过丁丁,开始扯他的裤子,边用小手拍打着妈妈边哭喊道:“我 要穿长裤!我要穿长裤!”妈妈见丁丁这么倔,更加 来气,在丁丁的屁股上拍了两巴掌,道:“真不听话!”

不对宝宝说“不”

强强妈是某外企高管,36岁高龄才生下强强。以前,妈妈和强强说好晚上玩到9点就要回家洗澡睡觉,却从来没实现。某晚,强强和九个小朋友在楼下大庁玩工程车。眼看快到9点,妈妈提醒强强已经玩了半个多小时了,话还没说完,强强就大哭起来,妈妈马上说:“好好好,再玩一会。”强强马上转哭为笑。又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有的开并心心说“拜拜”,有的小哭闹一下,也被爸妈拖走了。妈妈想来拉 强强,强强又作势号啕。怕吵到邻居,强强妈赶紧松开了手。三番五次,快10点了,强强还蹲在地上玩车。直到强强爸下楼来找母子俩,才把强强拖回家。

孩子在2岁以后,开始喜欢说“不是”、“不好”,这正是他们自我意识、心理边界开始建 立的标志。无论孩子的“不”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父母都需要以喜乐之心来接受。如果父母拒绝孩子合理的“不'并且说一些“你令我很伤心' “我很痛苦”之类令孩子感内疚、 恐惧的话,孩子就可能会放弃对建立边界的尝试。同时,对于孩子有损健康、安全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不敢说“不”也会让孩子对边界的试探、认识失去目标。

侵蚀

父母非完人,许多父母软弱无助时,不由自主会把孩子当成情感垃圾桶、取暖器,孩子不知不觉中成为家庭关系的“贡献者”。两代人之间看上去有些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言行,其实是对孩子心理边界滴水穿石般的侵蚀。当有朝一日孩子开始寻找自己的恋情或建立自己的家庭、抚育自己的孩子时,上一代流传下来的问题才会显现。

“心理边界”有一定的客观性。

比如:表扬别人的话可以随时随地说,批评别人的话最好当面说;

泛泛而谈的话不妨多说,针对某个人、少数人的话应该少说。

这是因为在那些表扬、泛泛而谈的话里,被人弄虚作假的难度相对大一些,

而在那些批评和针对性强的话里,掺杂使假却是再容易不过的。

真正成熟的人,人前他敢做诤友,人后绝对保持忠厚,目的是避免被人算计。

世界上很多事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心理边界”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说,“心理边界”永远因人而异。

这种因人而异,既包括施者,也包括受者。

就施者而言,有人生性真诚,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成像自己一样的谦谦君子,这种人的“心理边界”不是特别明显;

有的人非常虚伪,即便给他的话打五折,你还吃了亏,和这种人相处,你的“心理边界”要更明确一些。

就受者而言,有的人品质好、嘴巴牢,你跟他说什么都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同他们在一起,我们的“心理边界”可以相对模糊一些;而有的人心重“礼”多,喜欢挑拨离间,你哪怕说一句平常的话,他也会作出偏颇理解,或者加油添醋地传给有利害关系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的“心理边界”不可不清晰。

“心理边界”是一个人个性萌发的土壤,它能让世界变得无限丰富;

“心理边界”是一件精神的衣裳,它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尊严。

对亲子边界的误读

1.边界是厚围墙:很多人仅把边界理解成防范入浸的围墙。其实,边界并非围墙,而是像篱笆一样可以“呼吸”,并且有个门,可以让好的进来,比如平静地接受他人的同情、抚慰和关怀等;把坏的挡在外面, 比如拒绝他人的引诱、胁迫、控制等。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把边界看成是厚围墙,不管好的或坏的,一律挡在外,固然可以避免有破坏性的关系,但也无法自由自在地享受安全的人际安全。

2.边界不可逾越:边界一词会令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各种规矩。其实,良好的边界是有能力对別人说适当的不,却不会担心失去对方的爱,同时有能力接受别人对自己说不,并不会因此在感情上退缩。在有良好边界的家庭里,父母与子女都有权利和机会说“不”和“是”,都可以安全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家庭关系反而可以摆脱专制、僵化的规矩束缚,面对具体事务时,处理方法也可以协商、灵活多变。

3.边界令人隔阂:很多人对建立边界心存疑虑,担心因此与对方不亲近了。希腊文中有对“重担”与“担子”的区别。“重担”是指重到不可能一个人独自背负的生活危机与悲剧,需要他人援助,而“担子”是毎个人每天必须承担的感情、态度、行为和责任等。没有边界时,人们会把重担误认为是担子而拒绝别人的协助,或把自己的担子当作重担而不去挑负,表面看来是对他人的体贴或关爱,实际却会产生无止境的痛苦或不负责任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认淸各自的重担与担子,有所承担和分担,亲子关系反而会更稳定、更亲密。

孩子心理边界的建立,需要从小到大与父母、家人无数次成功的操练,关鍵时刻才可能应用得得心应手,得到回报。

建立边界益处多

1.保护自己:敢于向坏事说“不”

—向允许儿女与父母意见不同的家庭,孩子常有机会操练设立边界的技巧,即使是对父母设限。当孩子感到害怕、不舒服,或想改变状况时,他可以直接对父母说不,父母不会因此生气、受伤,或做出一些想要情感操纵孩子的回应,比如“那我就不喜欢你了”。在母亲怀中不舒服时说出的“不”或与父母争论上床睡觉的时间,在全家一起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经历,让孩子拥有了生活所需的自主权,使他不会陷于无助或一味顺服。等未来某一天,孩子需要独自面临来自伙伴要求一起撒谎、高危性行为或合作者、上司要求作假的压力,甚至伴侣的情感控制与胁迫时,说“不”的能力会成为他(她)保护自己和婚姻的有力武器。

2.对个人的需要负责

父母鼓励孩子用言语说出他们的需要,允许孩子自然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他们的需要与表达与家人所想、所期望的不同。当孩子被允许去要求一些或许不是众望所归的东西时,他们才能学会感知自己想要什么。当孩子常常有机会了解与体验自己的真实需要时,他们的人生将会懂得照顾与防卫,而不会像前述故事中的“和平天使”那样,只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让自己精疲力竭。

3.有控制与选择的感觉

好心或操心的父母,常常会为避免孩子经历痛苦、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直接替孩子做主。比如直接送孩子去父母选定的补习班,或规定他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等,看来是对孩子无比负责的行为,却可能会让孩子的自信心与作出改变的能力萎缩。让孩子做适合他们年龄的决定,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与控制感。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懂得权衡轻重,而不是避免做选择;让孩子学习面对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而不是愤恨别人替自己做的选择。

4.延迟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我们暂时控制个人的冲动、愿望、欲望,以求稍后获得更美好结果的能力。在延迟满足中发展出来的边界,可以让孩子学习节省时间与金钱来获得一些对他们很重要的东西,看重他们经选择而得到的东西。这对孩子以后生活的益处在于,可以防止孩子长大后经济破产,生活失序,或奢侈浪费。

5.尊重他人的边界

孩子从小需要学习尊重父母、手足、同伴的边界。他们要了解:别人不总是想和他一起玩的,别人不一定也想看同一部动画片,别人或许想去另一个游乐场,总之,这世界不是围绕他一个人转的。尊重别人的边界可以帮助孩子对自己负责,不总是依赖别人,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接受别人的“不”更懂得爱护他人。

好边界四个关键词

1.亲密

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全然的接纳是建立好边界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不必害怕因为说“不”或“好”而被亲人孤立、疏远或定罪。

案例:一位母亲对9岁的儿子说:“你再这么粗野无礼,我就不再爱你了。”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反抗就要失去母亲的爱,如果听话就得外表顺服,却没机会正视问题。建立好边界,母亲可以尝试这样说:“我永远爱你,但如果你再粗野无礼,我就三天不准你玩iPAD。”此时,亲于关系没有受到影响,没有给孩子定罪,孩子有机会选择要负责任还是承担后果,但不必害怕失去爱与安全感。

2.责任

美国著名的心理医师和讲师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博士在他们合著的《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中提到,“责任感,是一份具有无上价值的珍贵礼物, “孩子的界线发展就是教导他们学习有责任感。”

案例:当一位11岁的女儿在周日的晚上眼泪汪汪地向爸妈求助,说自己还有一份社会实践没完成时,爸妈为了女儿渡过难关,很想帮她找资料、想点子,甚至全部代劳。比较好的做法是,父母:“你明知道有这份作业,但还是疯玩了一周末,不妨让你的成绩单留一次污点吧,因为这是你自己不事先做好计划的后果。”

3.信任

信任是夯实边界的最好工具。当父母对孩子自己的“担子”不过于热心时,才不会把焦虑和不信任传递给孩子.

案例:当18岁的女儿因为失恋而感到痛苦时,父母很容易就想到找男孩来问话,甚至找对方家长、老师了解情况,或者买东西来哄女儿开心。其实,父母可以说:“如果想哭就哭一会儿。” “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告诉我们。”“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4.秩序

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学者海灵格在他的著作《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家庭是一个系统,父母对子女单向的爱的传递不能起到加固系统关系的作用,但如果父母的爱能兜个圈,借由另一半的存在传递给子女,家庭就能维系正常的秩序与亲密。

当夫妻的某一方因去世、离异或工作繁忙不在孩子身边时,面对孩子的一方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你是我唯一的寄托”,“没你我都不想活了”之类捆绑情感、混淆边界的话,可以结合实际,在情感上多为孩子营造另一方也在场的氛围,比如,“要是你爸爸在这里,也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妈妈虽然不在你身边,但她还是爱你、关心你的。”

对于边界,孩子也有自己的责任要学习。孩子的年龄越大,责任就越大。但如果父母能先好好理解边界的问题,并为边界负责到底,使自已先成长,就增加了孩子学习边界的机会。

建立边界的三个方法

1.把握孩子心理边界形成的两个关键期

父母和孩子心理边界能否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起来,不仅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健康成长,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孩子的童年期和青春期,是心理边界建立的两个关键时期。这两个时期孩子的“逆反”表现,就是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建立界线、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如果这时孩子彰显自我的行为能够被宽容对待,他就会建立起良好的自尊体系和界线意识。反之则会导致人格的不完善和心理边界的模糊。

要很好把握孩子人格成长的两个关键期,父母需要具备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爱和尊重等能力,这意味着父母自身要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会过度控制孩子。

2.了解重要他人对自我和心理边界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不只有“自己”,而是有许多“重要他人”的成分。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开始是母亲,随后是父亲、兄弟姐妹、其他照顾者、朋友等。对中国人而言,重要他人更是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与重要他人之间心理界线的划分就尤其困难。常见的问题如孩子已经长大了,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自我以及与他人的边界并没有完全形成。自我与重要他人之间的最理想状态是“和而不同”,既能和谐相处,又保留各自的特点。这个不同就是靠心理边界来维持的。

在亲子关系中,当孩子的自我要与父母等重要他人分离时,首先,需要这些重要他人——父母等有边界意识。如果父母自身界线混淆不清,则难免会将问题传至下一代,因此,可以说孩子学习建立边界的过程和父母自我边界的完善过程是同步的。其次,父母要学会有效与孩子沟通,通过询问孩子的感受、主张、愿望等方式,帮助孩子确立、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主体意识。

3.通过科学的分离建立清晰的亲子边界

无论是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亲密关系,还是人们的其他社会关系,都会面临相遇与分离。实际上,只有通过这些,特别是分离,才能建立起人们之间的各种边界。但是分离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过度的分离焦虑,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对分离的拒绝会造成心理边界长期混淆不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仪式,如出生仪式、道别仪式、哀悼仪式等处理分离,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欢迎你来到我们家”,“恭喜你自己作主”,“这只是我和你爸爸之间的事”等。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具有较完善的自我与人格,如此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能形成良好自我与人格的环境,父母的人格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将成为孩子人格形成的原材料。父母之间,以及亲子之间,通过充满尊重与爱的、温和的分离和拒绝,建立充满爱并且清晰的心理界线,孩子就能够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爱的秩序。

中国家庭受传统文化影响,亲子之间大多缺少心理边界。在许多父母眼中,孩子仅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或小辈,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两代人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跨越边界的爱,过犹不及。当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不能按照自已的意愿发展时,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激烈对抗或孱弱顺从的行为,

爱,但有边界;爱,且有尊重。沐浴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的孩子才能成长为既尊重他人又对自己有担当的人。

  边界像细胞膜一样,既维持一个界线,又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媒介,从而保持着有机体的内稳态。界线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享受没有界线的生活,有些人感到生活受到了他人的侵入、控制,甚至有自我被侵犯的威胁感。“没有清晰界线的人的行为可能是迎合他人,也可能是对抗他人,也可能是逃离他人,但就是没有办法享受平等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受益。讨好者和控制者有时是同一个人,他们一方面不得不讨好一些人,同时又习惯控制另一些人,这种实质上属于受虐-施虐性人格的动力是在早期与重要养育者的互动中习得的。如果一个人从未被平等地对待,他也无法习得如何与他人平等互处。如果一种文化缺少人与人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界线的基因,那么人与人这样互相对待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人的界线困难确实与中国文化关系很大,“中国文化是集体文化,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是连接起来、相互影响的,而不像西方人,从思想到工作和家庭都是相互独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确实揭示了中国人人格的'互依’特征。同西方人的独立性人格相比,处于东亚文化群体中的人更多地显现出人际界线的模糊,这体现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和同事之间。这样的人格特质很难说一定优于或劣于西方的人格特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代的中国人越来越受困于这种过于渗透的人际边界。”在张沛超看来,一种既塑造和维护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不因此失去丰富的人际关系的人格是值得推崇的。它是西方人格和东方人格的理想复合,又是对各自之不足的扬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117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9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897评论 0 2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05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0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35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97评论 2 3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9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1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477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88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25评论 2 25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71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55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0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4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55评论 2 2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总算找到一处清凉,没有周遭认识的朋友的搅扰,没有了担心或者顾虑谁谁又会看了文字又会怎么样,或许人越长大越悲哀的事莫...
    翩翩的精灵女侠阅读 191评论 0 0
  • 为了展会顺利召开整个公司忙活了一个周末索性为大家放假一天也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工作之中半年来没怎么在工作日休息了趁此机...
    承谦阅读 193评论 0 0
  • 浩瀚的宇宙有上千亿个星系,一个银河系要以光速十万年才能穿越,我们如此渺小的存在,所以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学会接受...
    清晨太阳阅读 651评论 2 6
  • 概要 MVC架构,Model-View-Controller,如图一所示为一个典型的MVC设置。 Model呈现数...
    NapoleonY阅读 4,659评论 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