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安娜•卡列尼娜

常言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也有一千个安娜•卡列尼娜。不会限制读者的想象,这是小说的一大长处,因为文字与声音是大脑的“第二信号系统”,具有唤醒“第一信号系统”(即可感的具体形象)的功能。

将老托尔斯泰同名原著改编为电影,遇到的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应是什么模样?”先看原著的描写,见于安娜在莫斯科上流社会舞会上的亮相:

原著中的描写
第一段为英文版,译得较虚,留出了想象的空间。

那段英文中的caressing和soft,写的是安娜的气场,或曰磁性。她的魅(charming)来自她的出身背景,而中译文中的“一种极其残酷的东西”,想是因为她多年忍受她那个官僚丈夫卡列宁的冷漠。

现有的同名影片中,最为观众认可的安娜有两位,一是费雯丽饰演的,二是苏菲•玛索饰演的。但我以为,演安娜,这两位女星的气质中都似乎缺了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费雯丽
费雯丽这版,使人联想到了《魂断蓝桥》里的玛拉,尤其是安娜自杀那一场。

这是费雯丽版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那一场。对饰演这个角色,她稍嫌瘦了些,个子矮了些。
苏菲•玛索
苏菲•玛索略逊于费雯丽,角色要求的贵族气质不见了,成了平民女子。

这两位大美女一个是英国人(盎格鲁-萨克逊人),一个是法国人(拉丁族人),唯少了俄国女子的斯拉夫人气质。

最适合的,理应是俄罗斯演员。

那么,俄国贵族女子应是什么样?可以看看19世纪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1831-1881)的名画《无名女郎》,刚巧其时代与安娜•卡列尼娜的大致相同:

无名女郎
右上图为我最早见过的小说插图

这位浓眉女子带着冷艳的贵族气质。

此画中的女郎被很多人视为安娜•卡列尼娜,这毫不奇怪。

饰演安娜,难道俄罗斯就没有合适人选了么?我看不然。我能想到两位苏俄女名星,都比较适合饰演安娜,一位是阿拉•拉里奥诺娃,一位是叶琳娜•贝斯特里茨卡娅。只是她们一个出生于1931年,另一个出生于1928年,如今(若仍在世)想演也演不成了。

拉里奥诺娃


她出演的影片有《第十二夜》、《脖子上的安娜》、《萨特阔》等。

拉里奥诺娃在《第十二夜》饰演的伯爵小姐奥丽薇娅。
贝斯特里茨卡娅

这位乌克兰女星在影片《静静的顿河》中饰演阿克西妮娅。
最适合饰演安娜的美女影星己成过去。安娜•卡列尼娜却是不死的。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