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以为能把汉字组合成一句话,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就算是入了写作的行业,其实这都是错觉,甚至可以说是误解,我也可能是错的,因为这个评判标准没有统一,尤其是中国,看重的是你在著名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多了即是好,少了自然是不好。
说实话我们是最早开始写文的,几乎从娃娃抓起的,从最初的造句,然后每次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作文题,还有日记等等,无一例外是在培养我们写作的能力,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把它看成考试题和作业的一部分,对于它们的态度自然不会太好,就像现在我们对考试反感,看见题就太疼,不知道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还是老师们的失职,至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从那时候就一点点被磨灭被扼杀。那时候写文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是为了完成一次作业。
长大后对于写作有了一定的闲置,因为工作和手机网络娱乐,它们霸占了绝大数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视频的冲击,对写作和看书成了最大的阻碍。不过也不是无懈可击,只要你的手机流量不够用,那么它们自然也就不得不退居二线,实体书和电子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那时候我毕业两年,开始了对文学作品有了一点的热衷,感谢《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也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写作之路。
书的魅力就是能够给你于震撼,给你于惊喜,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感知外面世界的与众不同和人情冷暖。张嘉佳是一个不错的作家,诙谐幽默,善于自嘲。好几篇故事都和狗有关,读完之后我也想养一只,但是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就是一只单身狗,先把自己养活再说吧!那时候我极力想要模仿他的幽默,可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古板的说教,自己读着很爽,可是不能回味,自嗨罢了,算不得真正的入门。那时候写作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因为那段时间去过很多地方,一个人,没人诉说,只能是用文字和读者们分享。
现在写作是为了当作家,如果说不是为名为利,我不信,也太假不真实,我确实想要写出一部作品,然后被出版,有了名自然有了利,所以我只说为了名,为利为钱有点俗,配不上想当作家的身份。于是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字,每一篇都认真对待,每一篇都说的是心里话,因为除了真话,别的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去写的。就这样在简书平台上活跃了两三年,那时候每次都会迫切打开,看看有多少评论和点赞,有一个就很满足,渐渐的从一个到十个,再到后面百个,再然后就不喜欢了,因为有许多内幕在其中,于是也就淡了,脱离了初衷,也就不爱了,它也慢慢变成了日记,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西方的文学有很多,门槛也很低,不过他们似乎有别于我们本土的特色。我们阅读的书不多,看的新闻很多,走的路很少,道听途说的八卦很多,请教名家的很少,博人眼球的专家很多,吹嘘的人比比皆是,踏踏实实写出作品的很少,一旦有了名气,就开始拍电影拍电视剧,少了那份属于作家的清高气,加注了奢靡和浮夸,好作品也会做到了头,以后很难有所突破了。
如今我正徘徊在这条路的边缘,要不要继续保持对写作的热情,能不能像那些大文豪那样,留一部作品于人间,在文学的道路上闪过一个瞬间,我也就满足了。写作为生,从目前来看是不行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发表不去尝试,不去坚持又如何希冀有伯乐来相你。这个时代需要努力付出才会有结果,如果仅仅是睡前的反思沉吟,只会徒留伤悲,不能好好入睡。何去何从,路都是自己选的,没有什么一定,也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在于你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