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100个问题,快被逼疯了。

本文导读:

最近进班的时候做了个有趣的统计,我们班的小朋友一天到晚的“为什么”不下100次。一天下来,真是大写的奔溃,敷衍了小朋友们会急,特别是遇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朋友。有时一个问题车轱辘来回转好几遍。最让人头大的是,很多问题真的都不会,只能上网百度查查才能回答。

今天的文章算是给大家交作业啦,带着老师和妈妈们的疑问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面对孩子们的“为什么”的阶段。

                  为什么喜欢问为什么

01

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对周围环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想要了解下事情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好奇一样东西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渴望最大程度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也可以说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宝宝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很高兴。

当宝宝提出问题得到恰当的回复,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得到了鼓励,还会接着问下一个问题。

所以,孩子问为什么,不仅会鼓励孩子探索世界,还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麻麻们要认真对待哦。

02

想引起关注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发现,向老师或者家长提出问题,是引起大人注意最简单快速的手段,他们的小脑瓜已经能敏锐地感到:当我问大人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快速地作出反应。

所以,当孩子经常提问同样的问题,多半不是因为好奇,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爱与关注。这时,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最近是不是关注他们太少了。

03

想把握主动权

由于发育程度限制,孩子很多动作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衣服扣子扣不好,积木垒高,桌游问玩不对,玩具操控得不好……当感觉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家里大人的帮助时,孩子会觉得很被动。

于是他们慢慢发现,重复地问“为什么”是控制聊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在提问中能获得主动权。

所以,我们在准备回答孩子抛出的“为什么”之前,要分清孩子提问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什么。是想得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还是纯粹的想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这样回答“为什么”,更有安全感

只有了解孩子问“为什么”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在具体的回应孩子时,如果做好下面这些事儿,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快,获得更多安全感。

01

不要忽视孩子提出的“为什么”

孩子好奇起来会围绕着一个问题问一连串问题。我们之前班级给垃圾桶做标识,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就对这个长生了好奇。

“老师,到底什么是可回收的垃圾?什么又是不可回收垃圾?有什么区别呀”

“为什么要分类呢?””

“为什么塑料瓶是可回收的呢?”

“为什么香蕉皮是不可回收的呢?”

虽然被连续追问许多个为什么或者一小时被提问几十次很令人抓狂,但想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心情便平静了许多。

关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问题,我们大概讨论了有一个星期之久,之后再看到垃圾桶上的标志,他基本上都会指着说出来,有时让他扔垃圾,他还要自己再归纳一遍哪种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

02

回答“不知道”,也是没问题的

我们只是一个老师或者只是一个妈妈,做不到十万个为什么都能回答出来,对于我们熟悉的专业领域还能解答一二,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问题,在尽了最大努力以后,说不知道或“妈妈也不确定”也是OK的。

如果我们“认了怂”,孩子还是很热衷于这个问题,可以认真记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有机会找相关领域的朋友一起解答。这种较真儿看起来多此一举,却能潜移默化让孩子知道两个道理:

妈妈,老师们都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承认自己所知有限并不丢脸;

虽然我不知道,但我会想方设法寻找答案,这种坚韧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非常重要,会让他们懂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03

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对于那些我们并不知晓答案的问题,更好的办法就是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看到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孩子提出为什么表明他对事物感兴趣,对于一连串你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跟孩子说: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我相信我们可以更接近答案。

04

为他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于孩子喜欢提为什么的话题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急着去解释答案的前因后果。

比如,孩子看到树叶后会问,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如果我们跟他解释,因为光合作用blablabla,知识掌握不牢的时候,解释到一半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了,也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如果换一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比如:

“有些树木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些被称为常青树,比如松树;

而有些树的叶子会变色,到了秋天,树叶变成橙色、黄色、红色或棕色,然后脱落,到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绿叶。”


孩子老说不不不,是老师和妈妈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了。最近孩子们进入逆反期,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为什么?” “我不。”“是他,不是我,我就不”。等等。基本上跟他们商量就是不不不。为了如何跟他们做好交流也是绞尽脑汁,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