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名家经典荟萃

1.古典音乐的艺术世界

最困难的艺术,就是在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闲散时间里自由地打发一生。

怎么样自由地打发一生?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内心混乱、意识模糊、情感脆弱、无价值感这些乱象丛生,将会使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任何一个哪怕是很小的目标。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这一本书中,他将人们内心失去秩序的现象叫做“精神熵”。

人们只有降低精神熵,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心流体验。

“心流”的概念是指:“在挑战和能力相当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使人获得一种舒缓、满足、喜悦的体验!”

例如,用“乐器之王”——钢琴去演奏世界经典名曲,这对右脑的训练是极其有效的,因为在阅读曲谱的同时,我们的左右手、脚、眼睛、耳朵、身体一起同时使用,各个器官也都协调一致。

2020年1月23日

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瓦格纳、舒伯特等伟大的作曲家、艺术家的古典音乐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这些曲子,能够以一种舒缓或者慷慨激昂的心流模式,穿透时代的背景,击中人们柔软的内心,让听众的身心得到安宁。

古典音乐的第一个流派叫做“巴洛克”,原意是不圆的珍珠,最先用在建筑上。代表人物是巴赫,巴赫也被称为“音乐之父”。

德国作曲家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曲调旋律婉转通透,诉尽哀愁,尤其是德国著名的天才小提琴家大卫·葛瑞特在音乐会现场演奏的版本。

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曾经这样说道:“音乐的语言一视同仁地属于全人类所有,而旋律则是音乐家用来同每一颗心灵对话的独特语言。”

古典音乐还被称作是“流淌的数学”,因为音乐信号就是由许多频率不同、大小不等的正弦波复合而成,它要求演奏者必须熟悉严谨的音律结构、严格的数字布局以及拥有声部对位的能力。

既要双手同时触键,又要双手分别触键;既要同时横移弹奏跨越八度的一两个音符,又要同时下移弹奏跨越五度的三四个音符,而且双手之间配合的最佳状态的误差,不能够超过0.5秒。

因此大多数演奏家、作曲家在具备很强的专注力、创造力的同时,也都对周遭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视觉、听觉的呈现上都会做到完美把控,给人们带来幸福体验般的魔法。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谱曲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份就是最为大众熟知的曲子——《欢乐颂》,包含了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演奏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但在当时,贝多芬依然是不愿意改掉任何一个音符,最终才留下《欢乐颂》这首世界名曲,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就像一剂良药,悠扬的曲调将心里面的愁绪缓缓疏解,让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以坚毅的力度和矫健的优雅著称,曾经他是一个痴情少年,对朱丽叶的饰演者犹如梦幻森林般地迷恋,在他最彷徨、痛苦的时候,谱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曲》。

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一生堪称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李斯特和浮士德都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忘年恋”,李斯特据此谱写出了《浮士德交响曲》,李斯特改编的曲子《钟》开创了钢琴独奏的先河。

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的崇高敬意的经典交响乐,他以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美好生活。

音乐不分国界,好听的音乐能够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情感共振,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往真善美的认知方向上去思考,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历史上首次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音乐家。

鲍勃·迪伦被公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摇滚、民谣音乐家,他让音乐具备了社会学效应,他歌词里的感召力和深刻哲理影响了一代人,代表作主要有:《答案在风中飘荡》、《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等。

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联合国和平使者——郎朗在国际上斩获了多个大奖,例如德国古典回声大奖、 意大利伽利略2000大奖 、荷兰爱迪生音乐大奖、奥地利莫扎特唱片奖、全英古典音乐奖年度国际艺术家……等等。

郎朗的钢琴音乐专辑《黄河之子》在国际上大放异彩,郎朗用他特有的极富弹性音色的触键,演奏出了“珍珠落玉盘”般的丝丝入扣而又饱满圆润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等最经典的中国曲目,再加上全球顶尖水平的DG公司的录音制作,使它成为了第一张在全世界发行的纯中国元素的音乐专辑。

郎朗的钢琴音乐作品《黄河之子》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重新注入了一种强大的能量和动力,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源源不断、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时刻感染着中华儿女。

《礼记·乐记》里说:“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在文化界有着这样的一句流行语: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不会轻易被现代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所诱惑。

因为古典音乐拥有非常细腻、充沛的情感,从小浸润其中的人,也会被潜移默化地陶冶出典雅、纯真、绅士的个人气质。

天才年少成名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12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7岁到哈佛大学硕博连读的尹希;还有10岁就考上中央音乐学院、11岁就在杭州大剧院举办个人音乐演奏会的叶秀仪……

假如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能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那么他进入心流的状态也一定会越来越容易,演奏者自身就可以达到一种“梦游世界、物我两忘”的心流境界。

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情境,在一个用餐过后的晚上,家人们正因为某一件生活中琐碎的事情而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个很有慧根的年轻人适时地播放了世界级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

这个时候,柔和的古典音乐与剑拔弩张的气氛慢慢融合,家庭成员们尴尬地互相看了一眼之后,也很识趣地开始冷静了下来。

像听一场音乐会一样,慌乱的思绪被切换到了往日家庭温馨的回忆之中,这美妙的旋律也暂时冲刷掉了彼此身上不服输的戾气。

而就在享受了古典音乐唯美和谐的时光洗礼之后,家人们显然是恢复了一些正常秩序,负责洗碗的人率先跑到了洗碗池,假装认真地刷洗着。

依然带有某些愤怒、疑惑不解的人,也突然选择走入书房,去寻求自己的“知音”。

而留在沙发上的人,在慌乱之中迅速地抓起了遥控器,打开了电视,尝试用综艺娱乐节目来驱赶掉尴尬的“剩余量”。

鸡毛蒜皮、口舌之争的生活琐事,都在古典音乐的滋养中慢慢消融。

音乐大师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曾说:“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2.棋艺的竞技世界

阿城老师的《棋王》里描述的是一个情节很简单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棋呆子”,名字也很有趣,叫做王一生。

王一生痴迷于下象棋,嘴边老是挂着“何以解忧,唯有下棋!”的句子,尽管他从来都不知道“杜康”是什么。

蒲松龄曾言:“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意思就是说,性格中有痴劲的人意志都非常坚定,所以痴迷于某一项技艺的人,在他自己最有天赋的领域里通常都能够有所建树。

《棋王》里的王一生如痴如醉,坚韧沉着,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贯注在千变万化的棋的世界中,最终在巅峰对决的棋局中,以一敌九,成为棋王。

象棋界面

王一生一辈子做的最高调的一件事,是同时和九位象棋高手下棋,九张棋盘,九局盲棋,一路过关斩将,连续击败八大高手。

最后,当第九位老者上来求和的时候,王一生竟然因此,恍若隔世般地失去了即时反应的能力。

“棋王”的状态正如安布罗斯·比尔斯所描述的那样:“成功,只是努力的结局和厌恶的开始!”

王一生沉迷于下棋,其实是一种可以给内心带来平静、喜悦的心流,它代表的是一种巨大能量的分流以及再次集中。

王一生说:“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

我想,这应该是无法打破僵局的社会现实逼迫着王一生,让王一生宿命般地去追求棋道的最高境界,是棋造就了一代棋王,是棋拯救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精神困境。

现代人也喜欢下围棋,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

中国首位蝉联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冠军的柯洁,他的棋风灵活多变,善于扭转局势继而建立自己的优势,柯洁的搅棋和翻盘能力更是堪称一绝。

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在与阿尔法围棋进行的人机大战当中,第二局被人工智能机器评定为表现完美。

围棋对于人们想象力、判断力、逆转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各种思维能力,均具有潜移默化的磨练作用,它展示了变幻莫测的棋局人生。

围棋

围棋的棋手们必须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棋家开始构思战略意因、设计盘面结构、筹划行棋方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棋局就正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魏、蜀、吴三国的故事,赞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勇等,也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代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一开篇就大张旗鼓地介绍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学观念,典型地向整个社会宣扬了“仁义”的思想,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

赤壁之战、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等故事充分体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其中诸葛亮还是哲学上的“智”的化身,他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除了《三国演义》在我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之外,其实还有《水浒传》,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喜欢收集干脆面里边的108张水浒英雄卡。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时,作者施耐庵植根于现实,将自己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浇灌在了水浒英雄身上,例如“及时雨”宋江的精明能干和敢为人先,“智多星”吴用的机智过人和深通谋略,“黑旋风”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作品对于“行者”武松打虎、“花和尚”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等恢弘的描述。

《水浒传》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让读者看到了人自身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生命观。

性命、生命、使命,层次从低到高一步一步地逐级升华。

好多人喜欢讲命运,我觉得“命”就是每个人的性格,“运”就是看你能够遇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的周边环境,“命运”就是你的性格和你遇到的人文环境之间所能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前因后果。

3.经典书籍的现象世界

书之于人,就和食物、音乐一样,必要而且日常,不足为奇,也不足称道。

因为阅读一些经典的好作品,或许只是一件能够愉悦自我的事情,跟品尝了一份期盼已久的美食、睡了一次最舒服爽朗的觉是一样的。

“小确幸”一词最早是由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提出来的,“小小的确定的幸福”确实抚慰了许多普通人,它是一个有力量、有社会贡献的词语。

以说话为生的人很酷,把想说的话变成一本书更酷,不管它是一本捧在手中翻阅的纸质书,还是一本可以用手机阅读的电子书。

真正的书籍是黑夜沉默思考的产物,而不是白天的吹嘘和胡言乱语。

卡夫卡在《城堡》里面说:“认真努力想要得到的东西,刚好又碰上了好的发展机遇的话,假如足够沉着、冷静,是有机会通过不断地学习而成就自我的;相反,如果你过于使劲地闹腾,像一个小孩子扯桌布一样,就哭啊、乱抓啊,太没有经验,结果就会一无所获,只不过是把桌上的好东西全都扯在了地上,这样就永远都得不到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他们一辈子的才华全部都凝练在了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中,甚至可能只是一本书。

这些书再经历时代的更迭、历史的筛选、文化的传承,最终流传到今天,被大家赞誉为“世界经典名著”,成为中小学课文里面的必读“经典书目”。

在中小学时代,我们可能都会读到这些经典篇章,例如: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老舍的《爬山虎的脚》、余光中的《乡愁》、沈从文的《边城》、杨绛的《老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高尔基的《童年》、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鲁迅,原名周树人,小的时候,我们可能没办法读懂在《朝花夕拾》中的那个年代,鲁迅先生为了报效祖国而弃医从文的决定,如今我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深刻意义。

鲁迅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在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篇章中,我们从一个努力拉车的年轻人祥子身上,看到了折射出悲剧时代的影子。

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叫舒庆春,在老舍笔下的祥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也没有家庭的各种经济负担。

祥子只要继续努力拉车,最多一年半就能够买一辆新车了,可世事难料,东家跑路了、车碰坏了、自己生病了……大大小小的意外都集中地发生在了祥子身上。

整整三年,祥子才终于凑够了钱,当他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并且紧张到双手哆嗦、身体颤抖地去买一辆新车的时候,应该就是祥子一生中最幸福的巅峰时刻。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此时,几位学生出高价想坐车去匪兵横行的清华,祥子一方面不想因此丢了自己的性命,但另一方面又想得到那两块钱的高报酬。

祥子心里纠结了一会儿之后,理智还是被金钱所吞噬,他一咬牙就答应了。

没想到悲剧又再一次地发生,祥子一行人还没到目的地,就被匪兵连人带车抓走了。

屡屡在生活中受挫真的是让祥子感到了万分悲痛,他坚持了这么多年“通过努力拉车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可等待他的竟然是如此残酷而野蛮的灾难。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曾经这样写道:“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其实是你的睿智所无法触及的!”

大病一场痊愈了之后,祥子又重新开始树立了努力的信念,就这样在充满希望与不断失望之中艰难度日。

祥子给自己买了一身新衣服,头发也理得干干净净,又租了一辆新车更加卖力地干着拉车的活……

老舍先生用他的笔,写出了整个时代悲剧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正义、希望、爱和善良的人性光辉。

到了高中阶段,我记忆犹新的一本书就是茅盾的《子夜》,它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经典长篇小说,茅盾,原名沈德鸿,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茅盾在《子夜》里面热泪盈眶地说道:“在错误的时间相遇,在正确的时间分开。走得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真的感情。温暖是奢侈的东西,奢侈到需要用很深的寒冷和疼痛才能体现。”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评价茅盾说:“我有这么个感觉,茅盾写的《子夜》兼具文艺家写文章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

茅盾文学奖就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元提升到50万元,成为了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学奖。

如果读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一,那么亲朋好友之间聊天的场景就有可能是千变万化、乐趣无穷。

到了大学以后,我自己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也就尝试阅读了更多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比如: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司汤达的《红与黑》、加缪的《局外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托马斯·曼的《魔山》、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这两大媒体组织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再加上125位全球知名作家、学者的专业的评价意见,共同评选出了世界十大经典名著。

世界十大经典名著之一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还被赞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尤利西斯》除英语之外,它广泛运用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梵文总共18种语言,它还巧妙地引用了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以色列民歌等世界文化遗产,《尤利西斯》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一部包罗万象的“现代奇书”。

《尤利西斯》被美国著名的评论家艾尔曼评价为:“在有趣的小说中,它是最难懂的;在难懂的小说中,它又是最有趣的。”

阅读不同的经典名著的先后顺序,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真的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有的作品戏谑性很强,例如,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有的作品柔和、不缺乏深度,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聪明,如果从不融汇其他人的思想和经验的话,那么就很容易被偏见和当下流行的事物所蒙蔽。”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三个完全不同领域于一身的天才物理学家。

阅读有时让你喜悦,有时让你伤感,有时让你深思,有时让你坚定。

我已经工作6年多了,坦诚地说,我现在确实比以前更加容易从工作、忙碌状态切换到享受阅读带来的心流状态,因为阅读思考和实践得越多,对新知的好奇心就越强。

但是初始阶段的阅读是效率极其低下,而且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一般来说,很难有激情维持下去,阅读是一趟非常沉闷却又充满惊喜的文化苦旅。

人们是很容易被“我读了一本书,然后我就可以成为一名生活导师!”类似这样的想法所煽动。

如果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这种层面上,那么任何一本书的“阅读寿命”将会很短,原因在于,想靠一本书就有所改变,这真的是太艰难了。

假如你来到公众的面前,像《答案之书》那样承诺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拥有实际应用的能力,然而到最后结果公布时却并不理想,这时侯,公众就会冷笑一声说:“忘了吧,这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于是才有了那么一句被学者们奉为经典的至理名言:“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这本书里写道:“生命中的所有灿烂,终究要用寂寞来偿还!”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生涩难懂,后来有了一些生活和工作的阅历之后,就会觉得它表达地很别致。

因为你会发现,你唱过的歌,你跳过的舞,你看过的书,你喜欢过的人,你曾经占领过的一些巅峰高地,最终都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如数家珍。

挽歌普遍是很美的,但我想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转变为我们心目中遗憾而又异常零碎的一种记忆。

这就正如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所描写的状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我开始明白了,原来人的内心是会删除糟糕的记忆、放大美好的记忆,也正是因为借助了这个功能,我们才能卸载掉过去的负担前行。

每个人都在记录生活,但我们并没有功夫去翻阅过去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地草率和匆忙,所以历史中的一些故事才会不断地被遗忘,而后又不断地被重演。

150多年前,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经典之作,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启迪自己的理性,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因为你30岁时的顿悟,有可能只是别人20岁时就拥有的常识。

常识是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正如夏目漱石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有一些人就会突然变成恶人,这样才可怕,所以我们在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大意。

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我身边的同事朋友时不时还会提到一本书,那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后来也买了一本回家,并且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两遍。

我要特别讲到一点是,《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人物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保罗·高更在23岁时就已经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可就在35岁时,保罗·高更竟然在没有与家人、友人商量的前提下,毅然辞去了贝尔丹证券交易所高薪的职务,致力于他从未深度研究过、甚至还处于空白领域的绘画之中。

40岁的保罗·高更好像被唤醒了某种艺术天赋一样,独自跑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塔希提岛。

在物质上极度的贫困、精神上极端痛苦的状态下,49岁的保罗·高更终于画出了一幅传世经典的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1897年2月,保罗·高更在自己画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作品中表示:“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幅画中了。”

这幅代表作让保罗·高更成为名留青史的法国伟大的画家,还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画派的“三大巨匠”。

而《月亮与六便士》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在1919年,依据保罗·高更为原型人物来写的经典名著,也就是101年前的作品,到现在依然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和追捧。

《月亮与六便士》荣获了2018年度亚马逊中国年中Kindle付费电子书畅销榜的第一名、2018年度亚马逊中国年中Kindle Unlimited借阅榜的第一名。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许多人幻想自己能像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样看到“月亮”,而不是遍布满地的“六便士”。

但孰不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不同时代的巨大割裂、理性的不断回归,才终于醒悟了过来,在西方唯美浪漫主义的外皮下掩藏着一个不言而喻的“骗局”。

正如徐志摩所描述的那样:“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19世纪的欧洲整体上极其尊崇形式、秩序、条理性和标准模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他在年轻时也遵循着这种刻板规矩的生活模式。

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在中年时发现,这种一潭死水般的闭塞生活,渐渐地让他耗尽了自己的才华,精神上也丧失了活力,创造性更是日益萎缩。

就好像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面所说的那样:“芸芸众生过的生活平静而又无奈,听天由命仿佛是一种已经得到了证实的绝望!”

为了摆脱这种绝望,思特里克兰德竟然走向了生活的另一个极端,放任自己非理性意识的泛滥,他用狂野、自私、傲慢的生命力量去冲击着表层生活的所有理性秩序。

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的末尾,思特里克兰德通过艺术探索,他的非理性终于得到了合理的归属,他认为人们应当抱有真诚生活的勇气和魄力,用“精神裸体”来共同抵御黑暗阴郁的原始混沌力量。

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能同时保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够正常行事,这就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对于读者而言,极端的理性与非理性都不是健康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合乎逻辑的振荡和惯性摆动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活。

阿根廷国宝级的作家——博尔赫斯在晚年的时候去了撒哈拉沙漠,他抓起撒哈拉沙漠一小角落的沙子,然后把这把沙子放在撒哈拉沙漠的另外一边,最后博尔赫斯郑重地说了一句:“我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中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唐诺先生对此评论说:“博尔赫斯的这一句简洁而又充满人性力量的话语,需要我读一辈子的书和经历无数次的磨难才能够写得出来的。”

没错,不同的年龄段对自身的需求、对世界的认知和解读肯定是不一样的。

阅读经典名作,可以让自己对世事、时代保持独到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也能够让自己对一拥而上的事物保持标准化模版的怀疑和距离。

一本好书可能需要用自己的思维去重看一遍,因为第一遍通常就是素读,心理上对书没有任何偏见,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作家他让你看这一朵花,他也会让你看这一片叶子,作家还会让你预设和思考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

在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比利时天才作家梅特林克,他写了一本书叫《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地深刻:“植物对宿命的反抗是最为激烈的、顽强的,它从出生到死,都不能走动,而我们人类所肩负的重担中没有一条规律是如此苛刻的,可是即便这样,植物也最终逃离了依附地面的命运,它的力量从黑暗中固定的根部生成,摆脱了沉重、严峻的外界迫害,突破了狭隘的空间,在花朵中美丽绽放、坚韧不拔、富有独创性,而这一过程就是无与伦比的奇迹,为人类树立了叹为观止的榜样。”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看完一本书之后,会感觉到一瞬间的恍惚,就是因为你获得了新的一种掌握时间的方法,你开始学会用动态观察的视角去看一件事,而不是根深蒂固的唯结果论。

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而时间的本质是流动,是一种逐渐遗忘过去存在、现时存在的流动状态。

我很喜欢树,树看似平凡,但是它却能够象征多样性,因为树不只是树,一棵树上有许多寄生或共生的生物。

人类的时间、鸟的时间、虫的时间,或者细菌的时间,各有各的时间观,却可以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同一棵树上。

作家,其实就是时间的作曲家。他可以让时间变快,也可以让时间变慢,变慢的就是那些细节的部分。

4.绘画的艺术世界

艺术不应与人拉开距离,越是平易近人的艺术作品就越有教育价值,正如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所言:“我绝不会画我没见过的东西,每一天的结束,都是‘不教一日闲过’的胜利!”

而当代艺术,就是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的普通大众“内心深处最憋屈的那一部分”,从而探索出新的一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表达方式。

中国有着这么一位又有名又好玩的画家——黄永玉,黄永玉14岁开始发表版画作品,16岁开始木刻,32岁出版了震撼国际的代表作《黄永玉木刻集》,他的鬼才创作尊享国际荣誉。

黄永玉50岁考取了驾照,56岁画出了“中国第一枚生肖猴票”,并且价值暴涨了15万倍,64岁的时候,黄永玉的画作《湘荷在水镜心》拍卖成交价为483万元人民币。

黄永玉80岁登上了时尚杂志封面,90岁策划了个人的艺术展览,93岁买了一辆法拉利犒劳自己,95岁选择继续写作和创作,黄永玉是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家。

黄永玉

黄永玉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表叔是著名的作家沈从文,对于沈从文,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他曾经写下的金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泉州开元寺,当时只有17岁的黄永玉还与弘一法师结下了一段奇缘。

弘一法师的原名叫李叔同,他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李叔同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的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李叔同为同个时代当中最奇特的天才之一、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位艺术大师。

在黄永玉的长篇散文《蜜泪》中,精彩地回忆他与弘一法师的一面之缘,当时只有17岁的黄永玉看到玉兰花开得漂亮,便想要爬上去摘,被一位老和尚制止了。

老和尚不动声色地招呼他到房间里坐坐,在聊艺术的过程当中,黄永玉看到房间里的桌面上摆有丰子恺的信件,才知道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

弘一法师在临终之前,还曾留给黄永玉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受到弘一法师的鼓舞,黄永玉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思考,他说:“我们现代人心底不信任的基础太深了,辜负了太多的好意。”

黄永玉在绘画、书法、木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黄永玉还是江湖上流传的高龄段子手。

画一条龙,黄永玉写道:“望子成龙,讲老实话,儿子成了龙你怕不怕!”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作品中的画作与文字谐趣相生,字字玑珠:“孤傲的寂寞有自己的灿烂!”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黄永玉

95岁的黄永玉预感自己应该会更忙,因为他不仅要画画,还要写自传,他每天上午写文章,下午去画画,周末有空就看看时下流行的电视节目。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以一颗见过生死、通透世事的玩心,将梦境般的经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玩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有的人的嗜好能够引起世人的瞩目,有的则平凡无奇。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界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家张大千曾说:“每个人的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既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既要凭自己的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够转变它。”

中国著名艺术家张大千

张大千的山水画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张大千被西方艺术界称赞为“东方之笔”。

德国著名画家、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说:“绘画就是我的信仰,是在有太多秘密和不解时对自己的安慰,单单接近这一种状态就已经是可以唤起幸福的感觉了!”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风格变幻莫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变了又变,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不停地跳来跳去,他不怕受众对他无法辨析。

自从格哈德·里希特以3040万英镑的价格成功出售其抽象作品后,他成为了全球公认的欧洲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

如今,88岁的格哈德·里希特仍然带着他最忠诚的艺术创作力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格哈德·里希特的画作

格哈德·里希特的画作里会呈现多面向,隐约能看到许多画派的影子,比如说,现实主义的米勒、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后印象画派的梵高、超现实主义的萨尔瓦多·达利、波普主义的安迪·沃霍尔、光影写实主义的伦勃朗、印象主义的莫奈……

一副画,打动你的不是它的情节,而是里面也有你的情结。

5.世界文学艺术的宫殿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拥有着一座由语言文字砌成的漫长而辉煌的美丽宫殿,是人类文明历史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是人类精神宝库永久的贡献。

这就好比如《荷马史诗》是一部社会史、风俗史,但它却又能史诗级地去表现人文主义的思想,它肯定了我们人类自身的尊严、价值和力量。

西方文学界普遍以《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起源的标志,而中国则以《诗经》作为起源的标志。

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撰写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史记》中有许多传世经典的千古名句。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总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通常指的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着登峰造极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小说里面精妙绝伦的故事、场景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赞和推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欧洲古典四大名著是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后世的作者和学者通常还会反复讨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它就是指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在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涌现出了三位伟大的人文主义先驱、“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

但丁的《神曲》被称为文艺复兴第一书,在游记过程中,但丁遇到了许多名人的灵魂并与之交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彼特拉克的抒情诗作《歌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批判了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代表作品中,其实除了“文学三杰”之外,还有伟大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是被后世的作者和学者无限尊崇的艺术大师。

达·芬奇是一个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均具有天赋的全能型顶尖精英。

而《创世纪》的问世和《大卫像》的鬼斧神工之作,使得米开朗基罗成为意大利伟大的艺术三杰之一。

米开朗基罗认为自己的大理石雕塑艺术,本质上是把禁锢在石头中的生命都解放出来。

在《雅典学院》中,拉斐尔则把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共约50多位最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伟大杰作。

艺术杰作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理性智慧复苏的开始,探索万物本原、摆脱人性原罪的同时还原了人类幸福的本身。

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卢梭在1782年写的《忏悔录》被称为“代表全人类向上帝递交的忏悔书”。

卢梭的《忏悔录》从出版至今,已经有238年了,但它仍然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卢梭以其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赤裸裸地写出了个人内心深处最独特的情感价值,成为了一部经典的世界名著。

对于当代作家和艺术家而言,写作和创作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实地去反映人民的生活、习惯、意志以及愿望,文学艺术的创作应将普通老百姓的精神诉求精准地表达出来。

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说:“任何组织或机构若想正常运转,其工作的原则必须与其成员的生活原则相契合。”

从现实角度出发,人文主义信仰的缺失可能会给现代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一些不可预估的伤害。

中国教育学会的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要看全民族的阅读能植根多深!”

我们读书的目标大概有五个:“获得知识、收集信息、得到启发、提高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转化为大规模的生产实践。”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今天是2020年1月23日,再过3个月就是世界读书日了,也就是2020年4月23日。

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对学生阅读都有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芬兰的中小学老师培养学生的终身目标,那就是让学生成为精通阅读的人。

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被要求写一些读书笔记,即“Reading Log”。

日本在2005年7月通过了《文字、活动和文化振兴法》,该法提倡支持学术书、翻译书的出版,支持国际读书节、出版社的权利,支持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建立等,并对表现出色的地方自治体、学校图书馆、民间团体、个人等进行表彰。

英国在2005年启动的“阅读起跑线”的计划中,免费为每个家庭的儿童提供了5书包的图书,这些图书分装在不同款式的帆布包里,根据儿童成长的实际需要,分年龄段以不同的方式分发。

法国高考所出的哲学题目更是让人感到惊讶不已,诸如这些:艺术在人们生活当中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只依靠观察是否足以得到认知?艺术作品必然是美的吗?请你解释卢梭在1755年发表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一段话……

德国的地铁和火车上会有不少人手捧着书或者杂志安静地在阅读,而到了每年最舒适的季节时,有许多德国的年轻人喜欢躺在草地上,边采风边读书。

王小波曾经在《红拂夜奔》一书中特别感慨地说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尝试去拥有诗意的世界。”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最大极限——只能活120年,那么我们人类却能够徜徉在五千年浩瀚无边的文化历史长河之中,这真的是生物界很了不起的一种特殊的天赋和才能。

而沉浸在知识、音乐的海洋之中,阅读和观看文学、绘画、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界的一流作家的经典作品,对我个人来说,它就是一种最鲜活、最静谧、最舒缓的心流体验。

6.让文学艺术进入自己的世界

美国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50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在1960年代的时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都感到兴趣盎然;在1970年代的时候,每一个人开始抛弃每一个人。所以60年代吵吵嚷嚷、70年代空空荡荡,而在未来的新媒体时代,每一个真正具备一定才华的人都有机会成为15分钟的名人。”

文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有物理空间的构想都被赋予了艺术的情境:游山、访古、寻幽、高卧、倚竹、观鱼、濯足、鼓琴、品茶、焚香,这些诗意的片段自然而然地重新置入现代人文精神生活之中。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正是诗意首先使人进入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因此使人进入居住。”

超越居住空间的四维空间,它指的是时空的关系,也就是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之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四维空间就是标准欧几里得空间。

从理性的视角来看,每个人命运的轨迹整体上是相似的。

但是,随着空间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之中催生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维度。

新的更高维度就好比如是当代的一个年轻有为的斜杠青年,同时从事着两三种职业。

一个好的创作者本质上也是一个永恒的科学实验者,因为他对于雕琢作品的驱动力是永无止境的。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曾说:“小说最难的其实就是把故事讲好、写好!”

莫言在2012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特别地指出:“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一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无论它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要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经典作品就是一种用来唤醒珍贵情感和跨越时代意义的文化符号,让全世界人民得到健康生活的灵感,并且具有创造性地提供对抗灾难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2019年2月5日(农历是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总票房收入达到了46.18亿元人民币,并且该片还荣获了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最佳作品和中国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流浪地球》里面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台词:“起初,没有人会在意这一场灾难,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一场灾难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每一次大自然灾难发出信号之前,我们需要及时地去补足城市应急措施的短板,应用科学的方法堵住关键的漏洞,增强对弱项的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的合理调配。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

2015年8月23日,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还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和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这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有价值的作品会经过历代的口口相传之后成为世界经典名作,有的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人类需要一些浪漫化、理想化,可能就是因为想留存一些美好的、纯粹的温暖想象,以利于后人。

正如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的世界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说的那样:“我现在告诉你们的一切事物,还远远不及我所看到的一半!”

马可·波罗在1299年完成了他的世界经典著作——《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的故乡其实是克罗地亚。

现在,全世界人民对于克罗地亚这个国家的印象,可能主要有享誉国际的足球、世界钢琴名曲《克罗地亚狂想曲》、美剧《权力的游戏》的拍摄地之一……

古典钢琴大师马克西姆·姆尔维察创作了一首世界名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慷慨激昂而又连绵不绝的旋律,诉说着曾经饱受内战创伤之苦的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在2018年荣获了俄罗斯世界杯亚军,享誉国际的足球运动让克罗地亚重新找回了希望和信心。

大海无语,却有鱼儿为它编制多彩的图案;大地无语,却有万物为它谱写生命的乐章;天空无语,却有鸟儿为它奏响生活的美好。

艺术负责创造梦想,而科技则负责把梦想变为现实。

当然,我并不是在鼓励大家都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不要断章取义和曲解我所表达的特殊语境。

其实说到底,现实生活的“中庸之道”对所有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是一种极其成熟而又高度有效的生活智慧。

因为“中庸”它可以让人们成为一个很好的耕耘者,耕耘者能够完美地把握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平衡。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在内敛与外扬中表达了内心深处对艺术本体的质感与美感,通过寻找中华文化独特情感的至纯至净,构建了结构与空间的完美的平衡感。

一些作家、音乐家、艺术家从大城市获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他们会选择到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镇继续创作,因为这样可以避开公众和媒体的干扰,并且能够获得独处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中国独立艺术家徐冰

中国著名的独立艺术家徐冰的艺术愿望是非常简单而纯粹的,他希望艺术作品具有普适性,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有结实的想法和单纯的制作方法,能够最真实地抵达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思考与体验提供新的出口与空间。

徐冰的《析世鉴-天书》
中国著名的独立艺术家徐冰在1999年凭借《析世鉴-天书》荣获了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徐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做了一件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对自己艺术作品的最好的一种诠释,徐冰前后总共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析世鉴-天书》,这个作品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展览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深受艺术界热烈的欢迎。

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文为体制作了四千多个谜语式的字,并且他坚持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凿和刻画出来,徐冰还用活字印刷术的方式,按宋版书制作成了几十米长卷的《析世鉴-天书》。

这种创作方式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刻性、全局性、耐性、灵活性都是极大的抵砺,它对年轻的艺术家和普通大众都有着极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一种铿锵有力的文化记忆。

2001年,徐冰的作品编入了世界权威艺术教科书《古今艺术》、麦克苏立文的《20世纪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加州大学出版社)、克劳斯奎克的《牛津艺术史:中国艺术》(牛津大学出版社)、简弗文的《国际观念艺术的原起点》(皇后艺术博物馆出版)、《对话中的艺术世界—全球艺术2000年》(路德维希博物馆出版)。

世界各地总共有六个著名的出版社,将徐冰的艺术作品编入了高中艺术教科书。

徐冰还入选了“影响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年度文化人物榜单。

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它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的框架,准确地在那个意想不到的节点刺穿了大众的精神世界,粉碎了公众认知上限存在的一个最关键症结。

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有明显的代际差异或者社会边缘的特殊事件作为背景和养料,因为价值观的冲突会自发地产生具有艺术价值的内容,继而又深刻教育和反哺大众。

我经常跟从事文艺工作的艺术家朋友说,无论我们以后的生活会经历怎么样的困难,都一定要认真地尝试将生活转化为大众可视的一种艺术形态。

我想起了小时候很爱看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拥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他把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幻化为无尽的可能,用神话故事来建构读者内心的英雄梦想。

吴承恩还将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转化为了九九八十一难,并且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协作,共同战胜了取经道路上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的苦痛和磨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边界的不断扩大,我们终于明白了《西游记》不仅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更是成为了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艺术家,因为它真实地激励了许多疲惫生活当中的普通人,并且促使其中一些人成就了英雄梦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正是因为人类拥有伟大的艺术,所以才不会被现实中的太多真相击垮!”

艺术创作者就好像是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们真实体验到了飞翔的感觉、得到了舒适的情感宣泄、满足了最初的艺术期待。

我特别喜欢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说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容得下每一个人去赋予意义。”

说到底,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剧本中的“艺术家”,作品就是你自己。

少数人或许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成千上万人喜欢的“大家”:生活家、美食家、旅行家、文学评论家、艺术评论家、电影评论家、收藏家、摄影家、文学家、翻译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指挥家、画家、小说家、钢琴家、小提琴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

很多艺术家成名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该写的、该画的,还是会照样写、照样画,艺术家在获得了能够自由支配一生的财富之后,依然会继续更新创作和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力。

有些艺术家还会把大部分的钱都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我觉得一个人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应该考虑去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它或许是社会共同信仰的环保理念和情感价值;它或许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它或许是日渐壮硕的科学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