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独山,是贵州省最南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城。

这里的街道不太宽敞,路两旁的房子多是糊着灰色水泥的二层小楼。在这条街道上有无数个相似的大门,打开其中一扇,便进入了陆家。

陆家小院正中是一个四方天井,深不可测的水井四周筑了一圈水池,池沿上有古老的中国八卦符号,十几条灵动的金鱼游来游去。一眼扫去,视线所及之处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常物件儿。

这数不清的大小物件儿中透出寻常人家过日子的生气与热闹。

院落内,有个45岁的游子,用1500块拍了个片子,记录父母的点滴琐事。

片子送去电影展,拿了最佳纪录片奖。

他叫陆庆屹,那部“廉价”的纪录片叫《四个春天》。

几乎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全都是发生在贵州独山县的家长里短、浆洗缝补。

朴素的光影流转在他们劳作、闲聊、歌唱、出游山野、病、死、丧葬、祭祖、告别之间……琐碎行云流水,意外暗流涌动,时间的针脚密密麻麻,就这样不疾不徐用四个春天编织出平凡人生的绚丽图景。

在世言俗,却不世俗。

生活之美,就孕育在日常琐碎里,每一刻对生活最本真的坚持和表达。

1

拍片之前,陆庆屹是个摄影师。

像无数个北漂一样。他居无定所,干过画工、足球员、图书编辑,还在贵州挖过矿。

一年漂到头,过年才回家。

一进门总能见到,父亲熏着腊肠燃着柴火,母亲则在一旁忙着张罗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其乐融融。

入夜后,暮色浓重。父亲的拉琴声在县城上空激起波纹,燃着温暖灯火的巷陌内,腊梅盛开的香气四下弥漫。

长居北京,一去三十年。陆庆屹看遍了都市的幻象和光彩。

2013年春节,感受着家中最普通的烟火气,他突然就动了心。

由于儿女常年在外打工,父母两人像活在农耕社会一样,自给自足。

他们活得踏实,活得兴致盎然,不认为劳作是辛苦的,而视为生活真谛。他们专注在真切的一草一木,一餐一饭中,无意挑战苦难,也不自怨自艾,而将一切视为命运本身。

他们互相剪发、染发,摘花椒,做乐器,修电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由自己操持。

这些细节,陆庆屹拍了四年,攒了250个小时的素材,光是看完就花了整整一个月。

时间花得多,但物质投入不高。

唯一费的“大钱”是为了摇镜头,他花了1500块钱买了个三脚架。

加上自己已有的一台相机,就是片子全部的投资。

因为没什么经验,他常常录着录着就停下来给父母拍照,不知不觉攒了好多,也放不进片子里。

就这样,离开了原本的生活空间,再回过头去张望打量,有了抽离的姿态和时空的滤镜,陆庆屹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他开始尝试着,用更直观的方式,去印证和填补空缺的时光。

每年农忙时节,镜头前的父母都会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头顶草帽、到地里面去干活。

除了日常劳作,他们并没有多少交谈,但回程中会一起,慢慢地沿着水边的堤岸走。

到家以后,母亲快步走到围墙和屋子之间的狭长空地上,小心翼翼揭开一个铁桶上的蒙布,露出了红油油的自制腊肠。

每年做腊肠,父母都会特别兴奋——这意味着儿子要回来了。

陆庆屹自15岁离开家乡,只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

和他想象的不同,在他离家的时间里,父母的生活并不空虚。

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忙里有闲。

忙完杂活后,父亲会跑到自家三层小楼的二楼。

在自己的折叠靠背椅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把玩乐器。

一个人待着时,父亲常常把自己浸泡在音乐里。

这是他的精神出口。

等到雨过天晴,父亲和母亲会一起来到天台,这里有他们新搭的棚子和葡萄架。

沿着外墙是一排花坛,他们一起俯下身来侍弄花草。

水池旁,母亲闻着一捧金银花,笑着说,“真香啊,真想一直闻下去。”

陆庆屹记得,小时候,家里发生过一场大火。那是父母用半辈子的辛劳,攒下的家。盖好才一年,就被烧了。

一家人在废墟里,翻找还能用的东西。

父亲翻出了他的小提琴,吹了吹灰,叹了口气,独自走开。

过了一会儿,琴声传来,那是父亲在天井的井台上拉小提琴。

母亲的第一反应,则是跑到楼上找回老照片。

他们从不互相埋怨对方,他们只是留恋着岁月,用钝感去化解命运锐利的刺痛。

父母刚结婚时,家里连一口锅都没有。

在这种条件下,父母每年都会存一些钱,假期时,到照相馆拍些照片。

这种习惯延续下来。

每年春天,天暖和起来,母亲都会到县城里,请相馆的人来给家人拍照。

过去的艰苦生活,让他们更珍惜现在的点滴。

“他们的生活不沸腾,始终如春天般温暖。”

父亲和母亲,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从未感到厌倦。

他们谈论风起,算着四季,为燕子归巢和离去雀跃或失落。

院内是柏树、桂花树,花椒树还有分明的四季,天台上种着月季,蒲公英还有迎春花。

他们一生的时光仿佛就被浓缩在这座庭院里,沉浸在一种浪漫又踏实的氛围中,闪着光。

2

时间残酷无情,生活总有缺憾。

2014年,纪录片拍摄的第二个春天,姐姐被查出癌症,全家陷入恐惧。

姐姐是一个乐观的人,她会唱歌、爱跳舞,不小心“入镜”还扮鬼脸给弟弟看。

得知病情的她,没什么太大反应。

这种痛苦也没在父母的脸上表现出来,他们还是每天做着饭、唱着歌、看着风景。

他们努力让生活维持原样,尽量不在姐姐面前提起病情。

姐姐一天天衰弱下去。

她开始变得安静,时常望着天空发呆。

但她对生活还是满怀热爱,拉着几个小孩让弟弟拍照,指挥弟弟“换个角度”。

直到临终前躺在病床上,姐姐才兀自说了一句:

“我突然感到好恐惧。”

陪在病床旁的父母,静默承受死亡的压抑。

春天仿佛卡在了某个隧道,没有风,没有光,老人良久没有等到它的造访。

姐姐的葬礼上,丧鼓响个不停。

父母望着姐姐的遗体,小声啜泣。

陆庆屹紧握镜头的手,抑制不住地颤抖。

一些亲戚到姐姐的坟墓前来祭拜,父亲默默念叨着:“来了,见到一抔土哦。”

也只有一抔土了。

“对于他们来说,怀念一个人,是要在坟边种好辣椒,提防会来吃草的牛。”

姐姐去世的打击,让陆庆屹想过停止纪录片的拍摄。

但母亲劝他继续:

“无论怎么样,我们的生活要继续下去,你的生活也要继续下去。”

在姐姐离世后的第三个春节,家里传出的歌声变少了,母亲开始抄佛经,父亲开始反复回看过去的家庭录像。

每天的餐桌上,依然放着姐姐的碗筷。

每隔两三天,父母都会去墓边待一整个下午,带上竹子和点心。

两位老人先后生病,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感伤。

父亲说:“我越来越离不开你了”。

母亲担忧儿子,“我不在了,他一个人怎么办”。

于是他们叮嘱儿子:

“如果我们都不在了,你一定要有生活的能力,自强自立。”

不同于电视剧里大悲大喜的情节,真实的痛苦,往往寂静无声。

生活还要继续,渐渐的,被悲伤抑住的歌声又重新响起来,父母在姐姐的墓前耕种植物、蔬菜,他们寻来春天开得最美好的腊梅种在坟头,时不时地带上纸钱走过深深浅浅的田间地头,春天到了,两位老人望着远山,轻轻哼两句曲儿。

父亲还会像往常一样写着春联,拉着二胡,吹着竹笛;母亲仍在厨房跳着扇子舞,在后院摘下金银花,在客厅摆好鸡鸭鱼肉、甜烧白、腊味若干、莴笋木耳。

冬日远去春花盛开,燕子飞来筑巢,远处云雾中的青山若隐若现。

尽管天井里落雨落雪,人世间有阴有晴,他们依然携手相约,在空谷放歌,在田埂旋转,在山中采撷春天。

眼神明亮,歌声依旧,生活中的诗意和希望也就得以长驻。

临近结尾时,父母缓缓下坡。一路丘陵,走过大雾,人生几十载就在弹指倏忽间。

远处山风和虫鸣,各居镜头一隅,像涌动的潮汐。

时间悠悠,越过山海。散落在田园和灶台的诗意愈发生机盎然。

3

导演陆庆屹在准备拍这部纪录片之前,是豆瓣上的红人。

他的豆瓣主页上放的照片里,有老家的花草、摆成好看形状的啤酒瓶,也有为飞过住处的群鸟和夕阳的由衷欢呼……

林林总总,都是些日常碎片。

出乎意料地,照片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

他们留言说,照片唤醒了自己的记忆。

文章也一样。

陆庆屹在《我爸》里写:

“我爸做什么事都悄无声息的。他不愿意人担心,更不喜欢麻烦人。”

在《我妈》里写:

“我妈天生暴脾气,见不得不平事,眼睛一瞪,路灯都要黯淡几分。”

网友的喜爱,让陆庆屹意识到,父母的日常生活中,有某种令人共情的东西。

这促成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乡、以及父母的生活。

“我回去的时候不需要跟生活较劲了,可以很平和地看待它,很多意义就在这一片琐碎中浮现出来了。”

他就想用影像,为父母纪录下更多的生活片段。

片子第一次公映时,他专程把父母接到了北京。

母亲看完之后,不好意思了:

“哎呀我头发怎么这么乱,衣服也没好好穿,一点都不好看。”

父亲在观众席上站起身,转身,摘下帽子,鞠躬;回过身,摘下帽子,再次鞠躬:

“我想,这是献给我们老人的吧。”

在陆庆屹的家乡话里,“老人”的意思就是“爸妈”。

陆庆屹被父亲的话感动了。

他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因为这部片子就是拍给两位老人的,而父亲懂他。

儿女们总在父母不经意间渐渐懂事,成人成才。

老去的父母,似乎意味着不再有强大的臂膀保护孩子。

但他们总能默默戳中儿女们最柔软的心事。

那是父亲和母亲的“懂事”。

他们从来不会要求儿女每天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而是让姐弟俩自由地生活和成长。

每天的劳动和爱好就足以让自己忙碌起来,安享晚年。

父母的态度,让陆庆屹觉得他们“特别了不起”。

也让他在不能满足他们心愿的时候,特别愧疚。

时隔35年,陆庆屹在同一个地点,让爸妈摆出同样的姿势,又拍了照片。

陆庆屹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诗意。”

《四个春天》里的平淡而忙碌的生活,和每个人记忆中的家庭生活不谋而合。

无数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影子。

看到父母生活本来的样子。

它不是蕴含在转折曲奇的剧情里,而是藏在做饭、吃饭、唱歌、缝纫的烟火气中。

那些日常的琐事,有诗性在其中。

至于人生,不过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春天。

尽管悲哀有时,快乐有时。春天,终归值得期待。

愿你也能将日子过出一种释然的诗意,在烟火人情里寻觅到温煦的春天。


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面包街上的小屋

原文链接:《四个春天》: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423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339评论 1 2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241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503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82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262评论 1 2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615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37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989评论 1 23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00评论 2 2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29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193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753评论 3 2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7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08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295评论 2 2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07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