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慧娟beatrice

#观察永澄50天-50天大结局#

问:

这四个价值中,你对哪一条感受最深?你能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吗?

答:

1. 已经来到50天观察的最后一天了!在最后三天,永澄老师放出了三篇极其烧脑的高级系列文章,都演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模型:系统思维。

本文谈到了系统思维的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

理解、判断、决策和改变。

这四点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

很多时候,人们都只看到最后一环-改变,而没有看到之所以有改变,是因为有前面三点做铺垫做基础,前面三点是改变的原因。这又让我想到了永澄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如果说改变还有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制定出明智周全的决策,并据此刻意练习,最后改变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2. 生活中人们往往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希望改变立刻到来。所以在理解、判断和决策上不愿多花时间思考,不愿冷静思考自己的所处系统,比较懒惰,往往就简化思考或随大溜,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

如家长看到孩子学习不行,就很着急,想赶快提分,就急急忙忙给孩子报班,补课,多做题,做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对。但有时候没有理解孩子的整个学习系统,分析系统运作的各个要素和关系,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孩子学习不行的原因是没听懂,没记牢,就多花点时间,让老师多讲讲。其实未必如此,有的孩子是还没想清楚到底为什么学习?是不是没必要一定得高分?还有自身的学习习惯等。

3. 就我自己来说,我对理解和判断感受最深。

原来我都是单点孤立地思考问题。现在在共读了《跃迁》,了解了系统思维后,考虑问题不再那么简单,能够站在更好的视野来看整件事。

例如,我原来一直以为在教育行业,只要老师自身有本事教得好,建立了口碑,不愁没有饭吃。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在教育机构的磨练,逐渐感到在K12产业链上,用户(学生)是关键资源,当然顶尖水平的老师永远也是稀缺资源,一般说来,80%的老师水平差不太多,市场上不缺老师,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很快上岗辅导中学生,缺的是学生,所以在很多教辅机构,渠道才是重点部门,掌握了核心的学生资源,教学部的老师只能排在学管师之后。因为产品不是头部,渠道才是。所以在很多普通的教辅机构,当老师不可能成为头部,只有会招生的人才能成为头部。

这一点我必须在进入一家公司前搞清楚,找准自己的定位,打磨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专业老师里的前20%。


#观察永澄50天-049天#

问:

你所处的竞争环境中,你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中,你所拥有的白箱系统是什么?如果有竞争对手(或者领导)优于自己,那么他的白箱系统优于你的地方是什么?

答:

1. 今天起老师的推文开始讲系统了!这个得付出百倍的努力来听了,太重要!

对于系统,我对涌现以及系统之间的结构还不是很理解,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完美的群体》这本书买不到了,缺货。

系统的4个特点,永澄老师在《跃迁》领读时讲过,这里又复习了一下。其中有一个特点,“极大规模的元素”,这一点要做到我觉得对我来说最难,如何成为网络的中心节点,拥有更多的结构洞,如何在大规模协作网络中被更多人识别和定价?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个人魅力。永澄老师为什么能建立起这么大的社群呢?为什么那么多人跟随他,被他影响?因为他在目标管理领域中是排名第一啊,专业能力强加上借势在各平台传播,与大咖连接互推,水涨船高。

2. 系统的白箱和黑箱也是永澄老师在《跃迁》共读里讲过的。

白箱是系统里你能看明白的东西,并且你要看得非常透彻,能够向别人讲清楚,也就是你的专业能力。所以一个人的白箱越多,层次越丰富,他的优势就比别人多,就具备跨界打击的能力,就是高手。比如老师和学生,老师拥有爱学生多得多的白箱,学生向老师学习,让自己原来的黑箱(未知的不明白的东西)变成白箱。

在我的优势竞争领域,我拥有的白箱是英语知识体系和外语教学经验,积累了大量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分析出学生的问题。

在中学英语辅导领域,竞争对手优于我的地方在于有渠道资源,能招生,认识的中学行业人脉比我多,连接能力比我强,这是他们最大的白箱系统。另外,在统筹资源,组织协调方面,在激励下属管理员工方面,我的竞争对手也比我强。

第三,对手的亲和力,感染力,幽默风趣,归纳知识并清晰呈现的能力也是他们的白箱。

对于白箱,我还有个疑问:白箱是不是仅指内在的能力或优势?外在的资源(年龄优势,颜值)算白箱系统吗?










#观察永澄50天-048天#

问:

如果你给自己定一个3天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提前思考它的成果并推进完成,你会选择什么任务?你会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并向我反馈么?

答:

一)

1. 今天老师的文章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帮我澄清了对于“什么叫做成一件事”的理解。什么叫成果?

原来有三种(我们把需要两步以上才能完成的任务都叫项目):

* 项目可交付成果(阶段性的小成果)

* 项目成果(项目结项成果)

* 成果生成方法(项目成果流程化和模式化,可推广,降低边际成本)

我原来的误区就在于以为把事情做完了,整个流程走下来,工作结束了,就是成果。其实那不是,那是过程,成果是可以呈现出来的,反映你阶段性工作完结的物质化的东西。比方说教案,课后记。

如果只是存在脑子里,你当时知道,记得或想通的东西,那不叫成果。那叫念头,想法,思想片段。你必须把头脑里所想的东西有逻辑有条理地完整地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呈现的结果才是成果。也就是说成果是可见的,清晰的。

2.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就要先想清楚结果,想要通过做这件事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成果?

如盖一个房子,画一张流程图,写一个活动方案。如果事先没有想清楚要得到一个什么成果,相当于出发前不知道目的地,只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那很可能走偏。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干嘛了,不知道去哪。只是顺着惯性走下去。

这个跟学生盲目补课多像啊,他不知道要获得什么成果,也不知道要提多少分,只知道要提分只有老师多给他上课,多练习多做题就可以了。陷入了典型的低水平勤奋中,不但没提分,还生出很多焦虑,身体疲倦。

二)回答问题

我想在三天内浏览行业网站和著名英语老师的公众号,写1-3张知识卡片,将我觉得重要的“新闻事件、数据、观点、金句、行业人物和行业政策”做成卡片内容,发给老师看看。

我会将我制作卡片的过程和思考过程写成幕布笔记,发给老师看看。












#观察永澄50天-047天#

今天老师的文章谈的是从哲学角度看人生的意义。确实比较难懂。

大概的意思是老师见到高手,被降维打击,在求真的道路上觉得自己的无知,感到自己离真实好远,一下子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后来经过朋友积超的启发,解开了心结。老师把人生的意义看成“存在”,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上,都有他各自的意义。不得不说,这个见解站的视角真高!

然后我们做事的意义在于出成果做到底,把做事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成长,尽管有波折,但我们始终不放弃,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一步步到达目标。

生生不息,每天都在思考,在做事情,在成长,这就足够了!

谢谢永澄老师的文章给我带来的启发!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第1天#

从文章的内容看,好像是“做自己CEO”课程的简化版,有些系统的模板是以前老师给我们看过的,有些我还比较陌生。我感觉这是一整套个人管理系统大全,如果都能拿走,且熟练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那可就真的飞起来了!

好像是在为后面新的课程体系收集素材,根据粉丝留言来迭代课程(2017年12月31日前老师要三大自我管理课程体系上线!),为这个半年目标在做准备吧?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2天#:

问:

为什么我忽然在3月份开始大量提及跃迁?你能看到什么?(嗯,我在百万富翁计划里反复提到过:你所看到就是你所得到的!)

答:

1.原来老师在参加完《好好学习》的共读后,世界观获得了跃迁,所以从3月份以来一直在验证世界观的假设,对于个人和公司发展有了新的思路。

2.“精进”是指在某个赛道上某个阶段持续投入,刻意练习,日积月累。“跃迁”是在前面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突然实现质的飞跃,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3.老师个人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也是一种跃迁,来源于他每天在认为对的事情上持续投入,因上努力,验证假设。最后的结果是成长突飞猛进。

4.这几个月包括这两天的推文都在强调找寻底层规律,不要关注结果,在因上努力,做高概率正确的事,去往不确定性高发的地方,等待非连续性事件的爆发!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3天#

问:

1.我想问问你有没有过楼层升级的体验,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有没有低水平器勤奋的经历,你觉得那个原因是什么?

2.我以前很少接线下培训的,可是为什么这次我接了呢?懂我的伙伴可以根据我的决策原则猜猜看,你也可以联想一下50天的观察实验~

答:

1.我有过的思想楼层跃迁的经历是:和大多数人的想法(包括父母)是一致的,找一个铁饭碗,一个稳定的单位,领着不错的工资,不用操心生活,直到退休。原先觉得这样不是挺好的吗?生活有保证,不用操心,退休后养老也解决了。身边人都是这样想的,也都过得挺好的,体制内舒舒服服。现在看来就是以一种永久的确定性面对未来的风险,对自己的抗风险能力缺乏信心,想找个保护伞一劳永逸。后来单位不景气,从体制内出来了,换过多家单位,最后才明白:与其被别人炒鱿鱼,不如自己先拥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做到走到哪都有饭吃。找靠山是找不到的,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2.我可能现在都还在低水平勤奋,只不过比例有所下降。以前看到感兴趣的课就想听,报名了很多微课,后来迫于时间不够,才放弃了一些。每听微课,都做笔记,笔记也写了好几本,但课程一结束,我的学习也就结束了,我以为通过听一段时间的课,就能把老师讲的全学到,自己能力就提升了。哪知课程结束只是一个开始,老师只把你引进门,告诉你练习的方式方法,后面还需要海量的练习,你才能提高能力。(如学英语口语,思维导图,九型人格等)。现在越来越觉得底层规律的重要性,知道了底层规律,我们在判断时可以不那么盲目和短视,思考深入一点,不跟风,不被别人带跑了。

3.老师为什么接这次线下咨询呢?

1)因为老师想知道体制内青年他们对成长的想法,他们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职场新人了解服务对象,解决一批人带普遍性的成长问题,符合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则,以点带面。

2)通过和青年人交流,在咨询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将平时书中的理论与指导青年人的实践相结合,更新认知系统。

3)可能嘉兴的银行系统,老师觉得它是一个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去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实验50天-第4天#:

问:

你是否缺失秩序感,秩序感的缺失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谈秩序感呢?

答:
1.我的秩序感是很缺失。好像没有哪件事是每天都做的(除了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虽然说有些事不能做到每天,但在某阶段内可以做到2-3天一次,如跑步,早起,写晨间日记。不知道这算不算有秩序感?有秩序感的标准是不是一定要每天都做的?

2.秩序感的缺失给我造成的影响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前期努力的结果。因为有些事一旦中间断掉,再捡起来,好像又重头开始了,如跑步,又感觉脚步比较沉重了,没有以前经常跑的轻松感。
再就是缺乏秩序感,让自身感到有很强的挫败感,如微博打卡写每天的改变,只写了4天就没再写了,因为忙别的事去了。大脑被各种事控制,失控了。

3.老师之所以谈秩序感,是因为它可以建筑势能,是价值积累的保障,没有秩序感,很多成就无法谈起。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4.我自认为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所以我不轻易承诺。但在定目标上,总是在目标难度的把握上不精准,每天三件事,最后做到一件或两件,不能全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另自己满意的程度。定的吃三只青蛙,最后一天下来只能吃两只或一只。是不是心太贪了?要降低标准。先完成再完美!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5天#:

问:

你在什么时候尝试慢下来过,然后还通过慢获得了快的体验?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慢,你希望从哪里开始呢?

答:
1.以共读《思考,快与慢》为例,我理解的慢,是在一些关键环节慢下来,不搞清楚誓不罢休。如:在梳理本节段落的结构上慢下来(用30秒电梯法则说清楚这几段讲了什么),在框架上慢下来(把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和思考过程给框出来),在个别知识阻塞处慢下来(系统1只有这些作用吗?前面讲了4个,后面为何只转化了2个?多出来的冲动是怎么回事?)

2.对一些关键节点,进行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反复刻意练习,获得打通后的心理表征,迎来拐点,快速拉升水平,将此次心理表征迁移到下一次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前期的慢带来后期的快!

3.我在学游泳的时候慢下来过,一开始在水中着急想马上站起来,就很在陆地上一样,结果越着急起来越起不来。后来教练说,你脚下都还没站稳,怎么就急着头往上抬呢?于是我沉下心来,先慢慢把双脚在游泳池底站住了,再慢慢抬起头来,这样很快就站起来了!

4.做事情不能急,环境变了,你得根据环境变化掌握做事情的规律,不能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套。在水里站立与陆地不同,你得先下肢立稳了,整个身体和头部才能慢慢地浮出水面。得抓住关键环节关键动作,这些做到位了,后面都自然而来。不能只想着结果而一味求快,在跟上想办法,关键问题解决了,整个事情都瞬间拿下!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06天#:

问:

你有没有尝试着一点点地积累些什么?尤其是在工作中。如果未来有一天你会爆发,你希望现在的自己积累些什么呢?

答:

1.今天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即如何把常规动作流程化,清单化和模式化。这是一种把多次重复做的事情形成经验和流程,以后多次调取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高级方法。这个角度让我对积累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我原来理解“积累”都是每天阅读,写文章,锻炼,做分享,没想到做脑图,流程图和概念库也是积累。

2.以前的一些工作中碰到的案例都积累了一些资料,也进行过反思,但大都没有显性化,既没有写成复盘文章,也没有整理成流程图和模型。现在必须要把工作中碰到的辅导案例好好理理,整理出有共性的东西,写成上辅导课的流程图。

3.我想未来如果要爆发,现在得积累下面这些东西:

*帮助人快速改变的模型

*分析学生问题的流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模型或流程

*建立有关逻辑的概念库

*建立有关判断和决策的流程和模型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7天#:

问:

你是否为某件事做过规划?那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你去规划它?如果你现在想要再为某事而做一次规划,那件事会是什么呢?

答:

1.今天终于讲到非常具体的工具了,这三款工具我都没用过,我目标管理基本上用的是纸笔和excel,用过嘀嗒清单,后来没怎么记录了,就放弃了。原来学gtd系统的时候,也选的是纸笔,可能是习惯。不管是纸笔还APP,我觉得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工具再好,使用者没有深刻理解工具背后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还是白搭。我就是经常忘记记录,所以数据都是缺失的,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我很偏好用纸笔记录的gtd系统,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主要还是自己没掌握精髓吧-总是忘记记录收件箱,忘记清理,一连几个月才看一次,忙的时候顾不得记录和更新了。

3.我自从参加了揩油活动以来,对所有关乎生活方方面面的大事都做过规划,但都是虎头蛇尾,幸亏有组织监督和小伙伴们互相学习,我才能够把年目标的各个环节做下来。

4.我为“工作”做的规划最多,主要跟着揩油活动在走,因为我觉得“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可靠的舞台,也是我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必须好好规划,把它做好!

5.我现在想为成立幸福俱乐部荆州分队和荆州读书会而好好规划一下。因为我觉得这个有效社交太重要了!线下面对面交流,思想的碰撞,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必须得走出去,和同频的伙伴产生关联,去往不确定性高发的地方!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实验50天-08天#

问:

如果一个知识特别有用,但是,学起来很难,你会怎么选择?比如说:幂律原理、编程、认知原理、递弱代偿、跃迁、目标管理……你会不会畏难而逃避(尤其是当你鼓足勇气去学习依然会受挫),还是会思考自己要怎么办?那你是如何思考自己到底做还是不做呢?

答:

1.今天谈到了目标管理,如何确定目标,一步步执行,最后实现目标。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跟着永澄老师和幸福俱乐部学习做目标也有1年半了,比起以前完全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现在总算有点进步了,但还是会遇到阻塞,混沌的状态。

2.老师文中提到的模型和工具我只是停留在知道的程度,可能理解都没有完全做到,也没有怎么完整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老师说的一定两点我都缺:没有思路,没有套路。要借助老师提供的十个问题和模型好好思考下,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目前我争取做到“把事情做对”,“目标达成术”8月才开放报名吗?

3.如果一个知识特别有用,但很难,我该如何选?到底做不做?

老师文中提到的都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的知识和技能,这么高级的东西,我应该要克服困难把它get到。不过在选择做之前,我会先了解下它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有些什么内容?它和我工作学习生活哪些地方可以产生关联?是不是学一次就可以多次反复在不同领域应用?是不是学了它,就可以带动我很多事情效率的提升?如果以上的打分都很高,我会选择学。然后再考虑是现在学还是未来学?根据目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资源,原则合适的学习进度和范围。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9天#:

问:

如果谈收获,你今天从文章里获得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现在正在什么期?如果你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里,只做好一件事,你要做什么?

答:

1.阅读本文,我的收获是再一次感受到了战略的意义。老师从战略的高度谈生涯发展三步走的循环和螺旋式上升:探索期,建立期和发展期。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和重点,这样做起事来才有动力,才不是只满足于把事情做完,而是把事情做好,尽善尽美。

2.以上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是基于一个人的格局和世界观,还有圈子。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要从长远考虑,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但由于所处的环境(家庭,同事,朋友)和自身的视野等原因,看不了这么高,想不到这么深,因而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在竞争中落后了。

3.这个三阶段的划分与古典老师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探索期相当于生存期,建立期相当于稳定期。

4.我目前处于建立期,下一步打算在初中英语课外辅导领域深耕,积累案例经验,在行业内积攒口碑,做到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还在建立期的初级阶段,刚进入这个课外辅导行业,需要全力熟悉初中英语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各类问题,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和家长看到我的工作效果。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0天#

1.“过往,你在思考上出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和整体思维,只是单方面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在盘根错节中理清思路。

往往因小失大。

2.如果接下来你要开始培养思考能力,你希望从哪里开始才能做少得多?

从观察高手的做法开始,通过分析案例,自己先思考如何解决,再看高手的思路;对比有何不同,找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何差异。

3.如果40天之后,我要招募一些思考力强的伙伴加入我的跃迁学习小分队,你要在40天里做哪些准备?

(1)整理出一些老师文章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和流程:如思考的过程,六顶思考帽是什么?

(2)认真回答老师在群里提出的讨论问题。

(3)做好每天工作的反思,写下来。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11天#

1.如果你要把范式的概念讲给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的人听,你要怎么讲?

范式,我的理解是指某一个群体或阶层,他们所共同遵守的做人做事原则,相当于小团体内部的“三观”和群规。如家文化、守时,尊重别人的时间、公司利益第一等。

还有就是提高效率的一些原则:流程化,按规则办事,不搞特殊等。

还包括一些企业宗旨(如一切凭数据说话),公司利润第一(为获利不择手段),还有一些管理手段和企业文化(如领导要有领导的样子,在下属面前有气派有气场)

2.过往生活里,你有没有出现过范式更新的事件,如果有,那是什么?

以往我最大的范式更新就是对于生活模式的更新,以前总想着找一家稳定的单位,按时发工资,不操心前途,然后每月领固定工资到退休,退休后有退休金领,养老生活有保障,就像我爸妈那样。

后来形势所迫,离开体制内外出谋生,处处碰壁。再后来在网上遇到一家线上教育公司,专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才慢慢理清了思路,不能靠找铁饭碗找靠山,最能靠的只有自己!把自己的能力建立起来了,到哪里都有饭吃。原先糊糊涂涂,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路线图,能力圈没有培养起来,总在舒适区,出去后才知道外界要求高,以前都在用学校学的存量在维持工作上的要求,后期没有投入多少努力去自我提升,圈子和格局太小,看不到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有多高。


#观察永澄50天-012天#:

问: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蠢爆了呢?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蠢爆了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件什么事?事后,你自己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蠢爆了和跃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答:

1.觉得自己蠢爆了,好像分三种情况:

(1)和某个领域的高手比,自己很low

(2)被自己的系统1误导,导致认知和判断捷径,做出错误决策,觉得蠢爆了,事后诸葛亮。

(3)思考欠缺周密,和全面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以为很好。但没有从用户或老板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和老板感受,思维欠缺系统和全局观念,缺乏对人性的深入解读。

2.去年到一家新公司工作,明显看出来公司刚成立,什么都没有,与负责人说的根本不相符,但当时一个劲地想先进入一家公司积累行业经验,不管好歹先干着。结果进去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我服务的目标客户,我的专长也无法施展。老板只是想找个能帮他做事的人手。发现不对劲之后,为了拿到前面的工资,又咬牙干了半个月。现在看来是为了蝇头小利浪费了半个月时间,应该不要工资立刻走。

事后,在找工作时会擦亮眼睛,选择初创公司时要谨慎,看公司外观,看负责人是否信口开河,是否兑现承诺,看老板是否唯利是图。

不要再不用脑子思考就以为是如何如何,不要自己编造理由,找一些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原因,想可能是怎么怎么样吧。

3.蠢爆了和跃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1)蠢爆了,说明意识到了自己要提升的空间在哪里,有跃迁的驱动力。

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跃迁的前提。

(2)发现自己蠢爆后会积极分析,找资源,找差距,向高手学习,为自己反思复盘,从而位为自己上一个台阶创造条件和可能性。

(3)蠢爆了刺激自己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产生认知紧张,迫使自己为跃迁上层次寻找解决方案,寻找突破。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3天#

1.你是否做过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巨大收益?

我练习过游泳,从完全没有下过水,到可以游20-30米。游泳学会了80%,除了换气不会。带来了很大的享受,没想到游泳这么舒服畅快!还有就是让我懂得学东西要掌握方法和要领,有时候教练一句话就可以让你马上醒悟,认识到你的主要错误在哪里。

2.如果没有的话,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做,是什么错误的信念在限制你做对的事情?

有很多必要难度的学习都没有做到底,都只进行到一个阶段,如游泳的换气,《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学习,《好好学习》的阅读。因为定价错误和认知放松度。觉得前期共读很辛苦,大量耗费脑力,现在终于跟着老师把其它读完了,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就放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可能有些节点打通了,但没有像老师那样做高标准的脑图,虽然自己也跟着写了分析文章,但标准还没达到必要难度的标准,没有以5年后的理解力为标准去做,可能没那个意识,当时以为已经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达到的最好的了。共读活动一结束,就自己给自己放假了,其实对于分析阅读,还是没有真正懂,在后面的共读《好好学习》和《思考,快与慢》中都感受到功力不够,还是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拿自己的话来解释书中的观点。

3.如果你要开始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

以5年后的理解力为标准,我决定还是得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版好好看看,特别是关于如何抓取“关键词”和“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两章。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014天#

1.“自我管理系统”,这个词听起来是显得很正统严肃,好像人人要搞得像机器人一样,军事化,都目无表情,紧张兮兮。因为“管理”这个词都被用烂了,用俗了。它几乎是“放羊”和“放任自流”的反义词,每每说到“管理”,就是要抓起来啊,要有约束啊。把“管理”改成“进化”或“跃迁”“精进”都很好。如果用比喻的词,有可能让人听了一头雾水。

2.有没有过一直坚信的信念,以为它是对的,最后限制了你的发展?

当然有了,那就是太相信“个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重要因素,认为只要我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达到我的目标。没有将个人的奋斗路径与社会大系统相联系只顾自己埋头苦干,没有考虑自己与周围人,生活的时代之间的关系,考虑问题太孤立和片面,也太简单。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上太弱,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会使蛮力,不会使巧劲,不会借助他人的力量,不会借力。

我看同学中事业和生活都经营得好的,他们论当初毕业时的专业能力可能和我差不多,但在人际沟通,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就比我强太多。后来这一效应越来越放大。现在看来是情商比我好。当然他们的智商随着平台的扩大也水涨船高。总之,综合能力强。

我觉得自己在组织和人际沟通交往上能力需要加强,必须走出去,和他人建立联系,到结构洞大的场合中去。不能再闷头自己搞,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了解。眼光和格局打不开。


慧娟beatrice-英语教育

#观察永澄50天-015天#

问:

你有没有过坚持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别人却冷嘲热讽,甚至他人不需要努力就比你还好的时候?你有没有动摇过?在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扛过那段经历的?你希望对那段经历的自己说点什么?”

1.羡慕永澄老师有个搞哲学的父亲,开悟得这么早。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太大了!我的父母都是传统观念,找个铁饭碗的工作,拿稳定工资,在单位干到退休,拿退休金。人也轻松,不用瞎折腾,提心吊胆。我就受家庭影响,还有周围同事朋友都这样想的,找个好单位,吃穿不愁,都把“稳定”放在第一位,维持现状,希望单位一直好下去。但现实不停地打脸,最后被迫改变,但又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在外面又吃过不少苦头。

永澄老师说得对,改变是世界永恒的旋律,要勇于改变,主动改变,改变才有出路。在改变的过程中遵循老师提到的方案,且找到导师和同路人,对自己好点,慢慢改变。

2.我坚持走出去,离开原来体制内单位,父母和同学都不理解。说我傻,呆在原单位,起码还有工资拿,现在从事自由职业,在网上教课,收入都没保证。父母和同学都是在体制内呆惯了,看到眼前利益和轻松。我离开是因为我不愿意呆在原来的圈子里了,和同事们没有交集,根本没有上升的空间。我从来没后悔离开原单位,我只是后悔怎么没有早点离开?

早点懂得要主动改变,去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目标?前面那么多年没有好好想过职业发展路径的问题。换平台换圈子换对手,早就该这样了!


#观察永澄50天-016天#

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贵人相助?如果没有,有没有思考过原因?如果有,他是谁?他做了什么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请说一个让你记忆最深的贵人故事吧?

1.我回想了一下,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就遇到过两位贵人,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最近3年认识的。一位是格局生涯的赵正宝老师,一位就是幸福进化俱乐部的永澄老师。我一方面想遇到这两位贵人是幸运的,他们使我对人生的方向和意义的思考了翻天覆地的更新!但另一方面,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直到工作了20多年后才遇到人生中的贵人?前面的人生阶段为什么一位贵人都没遇到?为什么我遇到的贵人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周围就没有贵人给我指引一下?我更愿意分析一下我遇到贵人这么少这么晚的原因。

2.早些年为什么没人愿意帮我?没人愿意给我提个醒,没有同盟军,原因出在我自己身上。

原来的我太封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分享故事,做事主动性不强,按照《思考,快与慢》里讲的,就是系统2太懒了,都是凭大脑的第一反应去做事,能多简单就多简单,能多省力就多省力。所以别人觉得我不合群,比较冷淡,怕麻烦,不热心助人。久而久之,同事同学们也都不愿意搭理我了。

就是这种系统2懒得思考的心态导致我的朋友不多,做什么事都嫌麻烦,为自己考虑得多,现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多,倒不是说我自私,而是说一种惯性思维,自然而然就用自己的系统1去运转了。较少停下来反思,问:这样说对不对?这样做有没有问题?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

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情商低,说话办事让别人感觉不好,别人当然不愿意跟我交往,我的朋友也就少得可伶,就一两个多年的好友。

3.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一个认知错误,就是太看中个人能力,而忽视了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我就没有把人脉、朋友和圈子当成一个大事来对待。原来我一直坚信:只要你能力强,有硬本领,就能成功,当第一名。至于朋友,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必强求,我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现在看来大错特错!因为这个执念,只注重专业能力的磨练,没把组织领导,社交这一系列的事情当回事,导致我习惯于一个人闷头做事,考虑问题思路狭窄,一根筋,不灵活,无意间得罪了不少人,失去了很多机会。

4.老师文中梅姐姐说:“…也许即使遇到贵人,他们也觉得自己水平高,瞧不起贵人!因而把贵人都吓跑了吧。”我估计我就是不屑于与贵人交往,最后就慢慢失去贵人了。因为我记得中学遇到一位同学,很有个性,学习也不错,但我看不惯她的一些说话方式,觉得比较怪,难以理解,就没有与她深交,后来毕业了就失去联系了。现在想来她还是蛮有思想的,听说现在北京过得不错。


#观察永澄50天-017天#

Q:你遇到问题是怎么处理的?你是逃避、假装看不到还是直面问题?你处理问题时有没有固定的套路?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必须遵守的原则?通过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后你如何面对你的问题?

A:

1.我遇到问题时都首先想能尽快解决就尽快解决,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问题。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如买房子,找工作,找对象,与父母的沟通等,我有的会先搁置,或先做好前期准备(把专业能力修炼好,先找个兼职的行业内工作,看有关沟通的书籍等),因为我觉得现在面临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看似零碎,其实只要把一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变得相对容易。那就是首先我能否解决生存问题,能否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我的生存能力还要比较强,不仅能保证我现在有饭吃,还要保证我一辈子有饭吃,生活质量还要能维持在中产的水准(二三线城市)。所以问题的最终解决说来说去还是个人的赚钱能力问题。

2.我处理问题好像没有固定的套路,一般紧急的事都交给系统1快速反应应对,如果事情不紧急,但很复杂,那就不着急好好想想,让系统2运转起来,也会参考以前的处理经验或问相关处理过类似情况的朋友。

现在看来,这种一件件处理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有致命的缺陷:

1)就是不成系统,没有把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整理,下次碰到了可以借用,提前做好风险防范,降低边际成本。

2)没有深挖问题的根源,每次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所以每次都掉坑。如其它买来屯着不看,囤了好多课没时间听。每次都心太贪,任务安排过多,做不完。时间预估每次都有很大偏差。

现在看来,处理问题时必须要有一些套路,才能高效快速解决问题,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带动其它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形成问题解决模式化,流程化,规模化。

要做到这点,可能需要及时反思复盘,对问题进行根源上的分析,最后分类,得出不同性质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有的属于工具方法的使用,有的属于信念和世界观的问题,有的属于资源不足的问题等。

3.思考问题时的原则,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可能我思考问题时都是按照常规和惯性在思考吧,比如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需要做出什么决定?yes或no分别有哪些利弊,权衡利弊,觉得哪个更有利,就做哪个,一般都是趋利避害吧。

现在通过《好好学习》,知道了黄金思维圈,觉得蛮好的,遇到问题先问目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际做的与我想象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我是否在这件事中拿到了我的价值?如果没拿到,达不到目的,就可以放弃,及时止损。投入产出比不高的事不做。

4.通过老师的文章,我觉得系统和流程太重要了,通过一件事总结出规律性的有代表性的东西,指导所有的类似活动,这绝对是边际成本递减的事!

每做一件事就封装一个系统和流程,用普遍规律来统领对应的具体事例,这是做少得多,先慢后快的典型体现啊!

以后我面对一个问题一定要深入分析,由表及里,做好反思,分析出问题的根源,整理出处理流程和规范,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套路出来。


#观察永澄50天-018天#

1.今天的文章着实难懂,概念很深奥抽象。“自组织”这个词我从来没听说过。里面还谈到一个词“熵”,我百度了下,原来是物理学上能量的一个名词。这篇文章站的角度如此高,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待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系统,原来无论多小的事物都是处在一个自组织里,有它的运转规律。

看完全文,我感觉自己的理科知识非常贫乏,好像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其它学科懂得太少,这样看问题的角度总是很局限。看完自组织的介绍,我感觉世界万物都是复杂的,动态的,以它特有的规律在与外界发生关联。我们要去透过现象找到背后的原因和本质,由表及里,不就事论事,要通过问“why”一步步追问下去,直至现象的根源。同时,不能只孤立地看一个点,要有系统思维,把这个现象或问题放在一个系统里,找出它与各个因素的联动关系。

个人成长也是一个自组织。个人目标是这个自组织里的基础动力。文中谈到:情绪和认知都会受到目标的影响。“与目标发生关联是一切情绪产生的首要条件”,这句话我不太明白,所有情绪的产生都与目标有关吗?为什么不说情绪的产生与刺激有关?

2.回答问题:

你是否持续设定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让你放弃?如果你也认可目标的重要性,你希望接下来给自己定一个关于目标的什么目标?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去掌握目标这个重要的序变量呢?

在参加“揩油活动”之前,我没有持续地设定目标,都是根据领导工作的安排去行事,没有特意去想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处于想干啥就干啥的状态。自从参加“揩油活动”以来,开始对设定目标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重视起来,每月每年都有设定目标,到现在大概有1年半。设定目标是一回事,目标的执行和达成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好像在目标设定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标设定后的调整、更新、推进和反思没做到位,达成率不高,还在慢慢学习,我感觉还在找方向的过程性,还不清楚最重要的事究竟是什么。目标制定后,我有的目标放弃了或搁置了,主要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做不了那么多。只保留了与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目标。锦上添花的目标就先暂时不做。有的目标(如学习《老友记》)是做过一段后,又加入了新目标(如共读活动),原来的目标就先放着,现阶段不做,等更重要的目标告一段落之后再捡起来。

我今天一看到老师的日更,从“自组织”的角度谈目标,我就想到了老早买的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我只看了一个开头就没看了,现在我打算重新把这本书好好看下,理解透,对照我周、月、年目标的设定和执行来分析。对于目标这件事,我离科学理解并熟练应用它还差得很远。要想更好地掌握“目标”,我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提升:

1)理论方面,看《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分析阅读。

2)实际方面,把每日回顾认真写,写好反思。

3)能有机会报上名,参加下期的目标达成术。


#观察永澄50天-019天#

1.问:在今天的文章中,你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1.今天的文章中,我收获最大的是关于系统思维的认识。老师在文中讲到,任何一个输入端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输出端的巨大差异。我感觉这个跟量变与质变有相通之处,我们每天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收获了良好的心情和有条不紊的办事程序,身体进入良性循环,精神状态也始终保持在最佳。

2.问:

在越来越没人监督你的年代,你要开始做什么事情,来让自己的自制力不断增强?你决定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标准持续做下去?

看到这个问题,我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学习时都要父母在旁边监督呢?父母不在,他们就没有学习而去打游戏了。可能这些孩子还没有长大,不够成熟,不知道学习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吧?好像就是随大溜,别的孩子都在学我也学吧。这些孩子就是没有想清楚学习的意义,可能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没有人在旁边监督,他们的系统1马上就接管了大脑,想去放松享受了。

如何增强一个人的自制力?我觉得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想清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的why。这样他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系统1的惰性,把这件事持续做下去。其次,就像老师在文中所讲的,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要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积小胜,通过一次次小成功体验,内心感觉良好,尝到了甜头,于是就继续做下去了。

那么增强自控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选一件有意义有难度的小事情,持续做天天做,培养秩序感,形成习惯。我决定从阅读开始,每天早上花30分钟阅读一本书,读完后能讲出来/写下来书中都讲了什么?怎么讲的?(结构化思维模式)


#观察永澄50天-020天#

1.今天讲知识卡片的整理和积累,感觉很新鲜。因为我几乎不做卡片,我都是把知识点或想法记在笔记本上,或者书的空白页上。还真没有专门分类写在卡片上的。今天是第一次听老师讲到卡片整理也是知识输出的一种形式。

以前听采铜老师做分享时也介绍过用卡片做知识整理和积累,但他说的是在电脑上的excel文档里存储知识片段,也好检索。没有提到用纸质卡片。

我看老师在文中所提的卡片整理,是不是先在电脑里整理好,编号,然后再打印出来?这样就保存了两套知识卡片,一套电子版存在电脑文件夹里,一套是打印出来以纸质卡片的形式存储,是这样吗?为何还要打印出来呢?是为了方便随时看吗?

2.问:

做卡片整理,明明是件很慢的事,为什么还要做呢?你在日常判断时,会不会把‘慢’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慢就不做了?如果你一直求快,你真的快了么?你能否说一个自己慢慢来,但是最后飞速发展的故事呢?最后,你要不要做卡片呢?

一张卡片就是一张小的灵感和想法,或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回答。这些都是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经验和智慧点滴,必须把它们记下来,保存下来,作为形成你作品的一部分,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意义深远。

我在日常判断时,会下意识地考虑这件事得花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得考虑投入的时间成本,如果投入与产出比划算,我会考虑做。但有些事情本身就是长周期的,它的效果和价值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才能看得出来,如阅读和运动,这些事就不能只求快。快意味着短时间内,如果短时间内做了看不出什么效果,很多人就放弃了,因为他们不懂得事情发展的规律,存在投机心理,想小投入大回报。

我能想得起来的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先慢后快的例子就是跟随老师共读《思考,快与慢》,前面前言部分死磕,把关键概念和书中的层次逻辑搞清楚,后面章节读起来真的是容易理解得多,顺畅多了!


#观察永澄50天-021天#

Q:你有没有做第一的信念?有没有以此做过某些事情,还得到了结果?讲讲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没有,如何开始实践做第一的思路?另外,为什么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容易帮助自己跃迁呢?

A:

1.有做第一的信念都是在学校里,考试和运动会有想要争第一,但做第一太难了,学习上没得过第一,可能得过前几名。1500米跑得过校运动会的第一,后来得了第二就不想跑了,觉得丢面子。

工作后没想过得第一,因为第一名是一名老教授,她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要超过她我估计也得几十年吧。更多的时候我是自己和自己比,每天每次上课能有所进步。我很上进,但没想到要拿自己与别人比,因为我觉得有的东西是气质上的,学不来。我只要教好书,学生满意,成绩好就可以了。现在想来,可能是圈子太小,限制了我的眼光,让我不知道高手是怎样的,应该如何赶超。我到了外地读研究生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之大,教学科研已经发展到如此高的地步,我原来都不知道教学到高水平就是这样的。

2.如何实践做第一的思路?

我觉得是首先选定一个领域。我现在选定在工作领域(英语教学)发力,因为它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但我目前阶段对这个领域并不喜欢,有可能是还没有深入了解吧。

我现在困惑的是不知如何选方向?是根据手头的资源选吗?根据兴趣吗?通过不断的试错吗?如果已经过了40岁,还有时间和机会试错吗?

我拿不准是不是应该转行?我在现在的教育行业已经打拼了20多年,有些职业倦怠了,只是把它作为赚钱糊口的工具,谈不上喜欢,只因为只会这个才做,别的都不会。慢慢尝试我怕时间来不及,过10年都要退休了。

原定了方向后我觉得其它事情都好说,how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去在行问专家,参加行业展会研讨会等。

3.为什么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容易帮助自己跃迁呢?

因为他们是专家,有专家的心理表征,有师傅带我,可以让我少走弯路,少掉坑,他们知道从小白到高手都经历过什么。跟着对标人物,可以快速成长,也可以接触到很多资源,有更多不确定性,比自己一个人闷头搞快多了,机会也多多了。


#观察永澄50天-022天#

1.看到今天的文章老师说到对“揩油活动”举办以来的反思,通过下午的8月目标制定直播活动,老师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揩油活动”此后停止。我在想:老师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我感觉有点突然。是不是因为下午参与8月目标制定直播的人数很少,老师感到有点失望?

我前面1-7月的目标制定直播都参加了,唯独8月的缺席,因为我在忙于“Attention and Effort”第4章的翻译,无法抽出身来参加直播。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自己前面跟着老师做了7次月目标的制定,套路基本熟悉了,可以自己操作了,所以就没有听。事后我回听了老师8月目标制定活动的录音,感觉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没能参加现场还是错过了不少好东西。

2.问:

你最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它让你感受是什么?这个感受有多不好?原因是什么?你要如何解决呢?

答:

就没能参加8月目标制定活动现场直播这个事,我最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感到遗憾?为什么把任务安排得这么满,导致因为赶翻译稿而顾不上参加目标制定活动?包括整个7月份都因为临时加入了翻译任务而导致计划内事项完成得不尽理想,节奏被打乱,心里不爽。如果当初考虑得全面点,坚持自己的主线任务不动摇,系统考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我就不会参加翻译小组了。

我觉得因为一项决策失误,导致其它任务的时间被挤压,整个人处于压力山大,疲于奔命,被动赶任务的状态,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7月的幸福感一下子降低了90%!后果很严重。

那么造成这个忙乱状况的原因是:

1)当时判断这个项目参不参加的时候,没有系统思维,没有从全月目标和对应的时间精力分配上来通盘考虑,也没有做好很细化的目标分解,不知道自己本月本周还剩多少时间,还有多少任务?这些都没有一个很精准的参考依据,就凭脑子里的大致感觉来判断:嗯,虽然会花点时间,但挤一挤应该可以做出来,就是人要辛苦点。

2)考虑问题是孤立的单点的,没有把一件事放到整个月计划里面去思考,而且没有留有余地。

单就翻译文章本身而言,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而且是翻译一部分内容,数量和难度都在承受范围之内。另外,通过翻译原文,我也可以对“注意力和努力”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思考,快与慢》,这个事边际成本是下降的,价值可以复用的。还有一点是我想通过翻译本书再学习下英语,因为作为英语教师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看英文书了。

3)现在回想,当时做决定还是草率了。没有问:我凭什么要承担翻译文章的任务?我这个月有那么多时间除了完成既定目标外,再接手新项目且保证完成质量吗?放在整个月目标系统里,我还有多余的资源分配给翻译项目吗?

以后一个月我的能力只能全力以赴完成一个项目,其它的要在质量和进度上放弃,并且千万不能再新加任务了。


#观察永澄50天-023天#

1.今天的《跃迁》活动报名二维码放出来后,我也犯了一个错,没看清活动要求,以为是只能邀请到3位伙伴扫了我发的活动二维码后66,我才能参加,这是一种新的转播手段。

在当时这种热烈氛围的影响下,我的大脑完全被系统1绑架了,手不停地操作把二维码发到我所在的各个群里,有的群我知道有明确的群规,所以系统2提示了,没有发。还有的群是读书群或比较宽容的群,我想应该可以发的,我都发了。当时就是一个念头:多发几个群,让更多人知道,一定要邀请到3个人扫我的码!否则活动就参加不了。

后来我在想:光是别人扫我的码,我也可以扫别人的码,一样可以凑够三个人吧。于是我就扫了一位群友的码,不知怎么就出现了进入直播的画面。我才知道这就是说报名成功了。总算松了一口气。

这时我看到我被荆州一个读书群踢出去了,群主说我违反了群规。我感到不解和委屈,因为群主并没有在群里说不准发非本群组织的读书活动,而且这是由这么多高手来参与分享的读书活动,非常高能高价值,既然都是读书群,为什么不能发呢?我本想通过参与荆州当地的读书会活动,来为组建幸福俱乐部分队做准备,看读书会怎么搞,现在很好一个渠道就此打住了。那天晚上因为发推广二维码被踢出群的事情,搞得心里不舒服,连顺利邀上3位小伙伴报名的喜悦也被这件事冲淡了。

事后我才意识到,我犯了好几个错误:

1)遇到刺激(扫码报名),先把要求看清楚,别自以为是求快拉好友扫码。自己交费后也可以直接报名,扫码拉好友报名只是另一种选择。

2)免费的是最贵的。不要一味想贪便宜。我花了一个小时发推广二维码,不就是想免费吗?出39元瞬间报上名,然后就省出时间干别的,还可以早睡,也不会有被踢出群的危险,心安理得地睡觉,多好!

3)在别人的地盘,你必须先挣得别人的同意才能发推广消息,游戏规则你不懂就得先问清楚,不能自以为是,否则结果自负。

2.问:

你是否有僵固型心智的表现?你的日常行为模式中,有哪一个特别明显的僵固型心智的表现?它影响了你什么?如果你找到它,你准备如何直面和它斗争呢?请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

我总是喜欢沉浸在过去所犯的错误中,心想,要是当初我……,该有多好。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对于过去的不如意和失误,我总是忘不掉,想起自己当时的愚蠢和轻信,为了点点小利而耗去大把宝贵的时间,每每想到这些就陷入深深的自责,想骂人,骂别人,更骂自己,想自已抽自己耳光。

还有时候我很羡慕别人有的而我却很缺乏的东西,如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甜美的声音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心想:这些我为什么没有呢?如果拥有,改获得多少机会,少走多少弯路啊。

后来通过收听古典老师的分享,我得知,这是一个自寻烦恼的过程,对于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只有坦然接受,去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怎么想都无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别人的行为处事,我们同样控制不了,以上三件事就不要想了,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才是明智的做法。

后面我就画好自己能控制事情的边界,边界以内全力以赴,边界以外压根不想。


#观察永澄50天-024天#

1.今天老师讲这个小伙伴的月回顾缺乏一个模式,我想她的问题是不是虽然做了这么多事,也都有成果,到都是炫成就,这些事看不出这位小姑娘到底要达成什么月目标?

这些事没有一个主线串着,比较分散,看上去很牛,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但就是不知道她究竟要什么?各个任务(项目)之间并没有联系,看不出有什么层级,为一个什么目标服务。

我的月回顾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呢?好像也有。围绕三个年期待做的事有,但“我想要”的事也不少,这是不是就造成力量分散了?各个项目之间没有合力?还是说年期待应该调整,换掉不合实际的,加上新的更有价值的?

2.问: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给你投资的人?如果有,他为你赋能了什么?你有没有涌泉相报地回馈他?如果你的生命里还没有一个为你投资的人,那么你准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自增长模式?

我目前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投资人,以前为不同的老板工作,好像更多的是一种雇佣关系,我把老板交代的活干好,有成绩,给公司带来贡献,老板满意表扬,仅此而已。别的没有什么,可能会在工作上提些要求和建议,如果说有指点,也仅限于手头的工作和公司的利润。也有的老板善于画饼,我想都是从公司利益出发,让手下人安心干活。

我想以前这么多年没有碰到一个愿意为我投资的人,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能力不够,还没有达到脱颖而出,让老板欣赏的地步。也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如平台太low,老板的价值观等。

我理解这个自增长模式,就是一个个人发展的套路和系统。包括个人管理系统(年,月,周,日计划和回顾),学习系统(反思总结,做事流程,思考模式,沟通模式)。通过某件事,如在平台分享,看这个人在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是如何积累的,他所有做事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并每次按照这个套路都达成了预期的效果。

我这方面还没成形,还在摸索,就反思,学习,社交,系统维护,这一些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运行的地步,我感觉变数太大,好像还没有一套清晰的原则,新的信息出现了,我到底跟不跟,很多时候加入了新任务,把原有的计划都打乱了,没有固定的套路,比较混乱,无序。


#观察永澄50天-025天#

1.《跃迁》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在现今社会放大个人努力的价值,借助趋势和复杂系统,实现个人在能力和视野上的跃迁。

这本书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蛮荒时代的底层,一下子带到现代社会的最前沿,顺应时代的趋势,做联机学习者,选择你的头部占位,建立系统思维,提升个人的思想修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践行这些套路和原则,打造属于自己的跃迁之路。

2.问:

你生命中是否体验过非线性?讲一个非线性的故事,它让你获得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看了今天的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我对非线性的理解是少做多得,一份投入带来翻倍的回报。好像我生命中这样的体验很少,最多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多得多做少得少,这样类似买彩票中大奖的事我还真没碰到。

如果真要说一个,我觉得应该算认知上的跃迁。就是三年前从一所私立高中辞职,回家休养生息。当时在职场打拼了20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家乡,事业上也没什么起色,能力平平。不再一个劲地为工作奔波后,我在家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今后改怎么走。这时正好在网上看到一家做生涯规划的在线教育公司,我就认识了格局生涯的赵老师,他关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吸引了我,结合他写的书《趋势的力量》,我对经济世界的不同赚钱模式有了深刻了解,我看清了原先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窄和短浅,光想着有份工作有工资拿就不错了,没想到3-5年后的景象,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些人他们的思考模式不是这样的,凭资源生存,整合各种人脉资源,连接各类需求。

然后思考我自身有什么资源可以和外界交换?我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相符?接触这一系列课程和书籍,包括格局的小伙伴后,我的思想一下子打开了,对前途认清了不少,原来都是站在个人的小圈子和格局里想问题,现在视野一下子放远了,思考整个一生该如何度过,我感觉开始有了战略意识,不再只为生计忙忙碌碌,有了新的目标,感觉时间紧迫,有很多事在等着我,我对前途充满期待。

看了今天的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以前都是小处着手,拼命地努力奋斗,这当然没错。但往往只注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埋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努力用错了方向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眼光放长远,站在更高处,从社会的大环境出发,从世界发展的趋势出发,考虑个人的占位,如何与世界互动和连接,才能发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真正跃迁到上一个层级。


#观察永澄50天-026天#

1.看了本篇文章,我感到奇怪:我怎么从来没有遇到过小简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只要战略对了,战术就搜搜地往下进行了,中间出现的都是技术问题,好解决,不会出现情绪问题,因为方向正确,你就越干越起劲,目标离你是越来越近,曙光就在前面,那是非常爽的事情。

有可能是我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复杂或我思考得不够深入吧。

从执行者转化到管理者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要求当事人思考问题的角度站得高点,视野也要广点,不能只考虑今天明天或本周要做什么,也不能只考虑我个人要做什么,而要站在整个公司业务的角度考虑,本部门这半年或整年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我的部门在整个公司业务链中处于什么地位?我部门包括哪几个子部门和业务?哪些环节需要与其它部门协作?

一定要先有个大的工作蓝图,再定阶段性项目和人员分工,阶段性指标等。否则一上来想起什么就做什么,就会搞得焦头烂额,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事情不断地冒出来,分身乏术。

2.问:

你是否清楚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为什么要谈战略问题?如果让你对不同事情形成战略,你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战略形成套路呢?那是什么呢?

答:根据我的理解,战略是定目标定方向,确定一个主体(人,集体或国家)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何这么选?如何进行现有资源(人员,资金,时间,物力)的调配,如何制定风控的措施,项目的规划,调度和统筹等,来达成既定目标。

战术就是具体执行落实这些计划和安排,做具体的一件件事情来推进项目。

战略问题是方向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有把握了方向和目标,总揽全局,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地推进。只有从空中俯视整片森林,才能不在一棵棵树之间打转转,不知道走到哪里了,离目标还有多远。

我没有系统从事过管理者的工作,对于战略思维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但有过短期带领小部门的经历,可以试着回答下战略形成的过程。

1)放在大环境中考查某个个体的位置(社会发展趋势,经济环境,公司文化,行业现状)

2)我有什么资源与大环境发生联系?(我的能力、人脉、兴趣特长、过往经历)

3)行业的需求是什么?要解决什么主要矛盾?

4)我能否满足这种需求?我能在解决矛盾中发挥什么作用?

5)我如何进入这个行业?有哪些路径?


#观察永澄50天-027天#

1.看了永澄老师做的幕布笔记,我简直惊呆了!没能参加小s老师现场的分享,损失太大了!这得站在多高的维度来看世界啊,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人的发展,讲到了竞争优势和行业壁垒,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借势站稳脚跟,还有世界观和个人系统的构建,太干货了。我想认认真真参与到《跃迁》活动中,好好地完成作业,最后拿到收听永澄老师讲scarlers分享的门票!

2.问:

如果你给自己参加《跃迁》共读活动设定完成的标准,最低标准,普通标准和神级标准,分别是什么?

答:

1)最低标准:

*把全书通读一遍,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每章能回答检视阅读的第1-2个问题,粗略回答检视阅读的第3-4个问题。

*7次分享都能现场全程参加,记笔记,理解分享人所讲的观点、内容和逻辑结构。

2)普通标准

在15天的共读活动期间(8.6-8.20),每周写1篇文章,画1-2幅脑图,就某个观点结合自身实践进行陈述。每篇文章字数在1000字以上。脑图先手绘。

3)神级标准

每次分享后都有输出,共写7篇文章,画7幅脑图或流程图(手绘)。每篇文章都阐述一个观点,字数在1000字以上。


#观察永澄50天-028天#

问:

“目标的25个问题所归属的类别里,你能否得到做方案的一个基本套路?如果你可以,那我想问问你,如果我没有问这个问题前,你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你未来准备怎么做?”

答:这个套路就是三个模型的组合:grow+port+黄金思维圈

第一类问题(澄清目的和意义)是purpose和why,第二、三、四类问题(外部环境、现状分析和目标设定)是reality,goal和what,第五-第八类问题(跃迁战略、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自我激励)是option,task和how。

与老师带领大家做年目标和半年目标的套路是一致的。从复杂系统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都是input,对问题的回答和实践是suysem,output是方案和跃迁的成果。

老师的思考的深度和严密性太强大,我对《跃迁》这本书还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只进行了几次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没有深入展开,所以提不出这么有系统逻辑严密丝丝入扣的问题系列。老师把他的思考模型嵌套到了个人跃迁方案的思考问题上,这方面我还没有掌握上述思考问题的模型,还需要刻意练习。

未来,我要好好啃下这本书,高标准地回答出这些问题,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观察永澄50天-029天#

问:

“整篇文章都呈现出一个关键词,必要难度。其实必要难度就是一种升维手段,它表面上看上去难,但是你升维成功了,未来降维打击的时候就很有力量。那么,请尝试着找出自己曾经解决掉的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是什么、你原来卡在哪里、如何用升维的方式解决、增加的新维度是什么故事说来听听吧?”

答:今天看老大的文章,对于《跃迁》第4章的理解又加深了。进一步明白了“涌现”、“自指悖论”和“维度”。

老大又一次提到了“必要难度”,昨天刘哲涛老师分享也强调“一定要做难的事情”!还有在萧愚老师公众号文章里也谈到逃避做难题的学生将来也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这都讲了一个道理:知难而进,迈过这道坎,你就跃迁了!

我以前遇到的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是与工作有关:五一期间我在某个平台上一下子接到了7-8个学生的授课任务,给他们分别上1对1的试听课,看剩下来有多少学生愿意留下来继续跟着我学习。

接到这个任务我感到很突然,因为以前平台也说过要给我推荐学生,但大半年过去了,一点消息没有,所以这次我本来不抱太大希望的,没想到一下子爆发!推荐了这么多学生。这时我才有点后悔,前面为什么不好好准备呢,现在时间这么紧,连着两天要给7位学生上课,而且他们都来自不同地方,教材版本不同,相当于在两天内要准备4-5个小时的课。

我只好熬夜把相关书籍看了一遍,按照我的理解尽全力给这7位学生上了课。我在想:虽然我准备得有些匆忙,但凭借我20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可以打动这些学生,让他们留下来,虽说不能100%,至少可以50%吧。

结果到了第三天我问各个班主任,他们反馈说学生都觉得我讲得好,但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想继续跟着我学。听到这个结果,我跟吃惊,不知道哪里做错了。

于是,我回听了我的讲课录音,看出了点问题,但不确定这些就是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我就与总负责老师交流,他给我说了初中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预期。

原来我认为只要我耐心,细心,讲解清晰准确,差不多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事后看,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在讲课时没有显示出“专业性”和“感染力”。

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对中考的了解非常深入,非常有研究,确实点出了我没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对于出的测试题,也都是出自往年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归纳讲解非常精到,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症结和问题。一句话,我的课之所以没打动学生,因为课堂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充分体现出老师的专业性,看不出老师对所涉及的内容非常懂,非常熟。

其次,由于连着两天上课,我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比较疲劳,从声音,语音语调上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实这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语音语调比较平淡,语速较慢,学生听了容易打瞌睡。这个跟个人说话习惯和风格有关,也跟当时的状态有关。

意识到这两点后,我在以后的试听课里就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率大大上升。后来共给9位学生上过试听课,留下来继续学习的有5人:成功率从0%提升到55%!

如果说从升维的角度来看这次跃迁,成功的原因是从原来自己的小系统(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好课标准)晋升到另一个维度:学生和家长(用户)心目中的专家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我为什么要买你的课?你与其它老师有什么差异性?你是否是中考英语方面的专家?你给我带来什么用户体验?(你的声音,语速,语调让人听着舒服吗?)

所以,老师在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心之前先问:我是中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吗?我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我有人格魅力吗?(外部形象和声音特色)


#观察永澄50天-030天#

问:

“请你通过任何方式去找寻到,当万物互联之后,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我希望你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思考,而不是随便找几条贴上来。请至少找到7条内容。"

答:

1.全世界范围内跨地域跨时空连接更快捷,获取信息速度更快,传播更广,只要一根网线与世界瞬间连接。将人与物连接,物与物连接,我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科技带来的巨变。如共享单车和扫码支付。

2.可接收的信息太多,太杂,太滥,对接收人辨别有用信息的能力提出很好要求,否则容易被带走#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很难保持专注。

3.以后靠同学,地域形成的组织疆界被打破,而是靠共同的价值观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精神共同体。可以之间做生意,买卖产品,更重要的是分享共同的精神需求和进行价值交换,共享一个精神家园。

4.互联网虽然改变了自组织的功能,但一些永久的真理和规律并没改变,如还是需要个人奋斗,需要真诚,产品需要内容为王,价值的连接和交换的对等原则等。

5.要想成为连接的中心,而不是边缘点,必须有个人能力,过硬的专业实力,才能有能力和能量连接影响更多的人和物,成为网络的中心点。靠实力说话,万物互联放大了实力的价值,扩大了价值传播的速度。

6.连接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地连接,但连接并不能使我们趋同。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还是在思考力上的区别。独特性体现在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意见领袖都是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有特立独行的思考力。

把握连接红利的人,一定善于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连接关系中找到背后本质规律的人,思考深邃的人。

7.万物互联使各学科边界模糊,各学科互相渗透和借鉴,各项技术互相整合,时代需要会跨界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8.万物互联需要我们借力,从别人那里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善于将不重要的事情外包,而我们只需专注于思考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打造属于自己的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观察永澄50天-031天#

问:

你有没有在哪个细节点上会对自己特别高标准要求,并因此而受到意外惊喜?如果有,请讲讲这个标准是什么吧。如果没有,接下来,你准备将哪件事情的标准提起来,并且像我一样写下来呢?

答:

1.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我自己就是一个关注于细节的人,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太注重细节有时候会忽视整体和全局,见树不见林。老师这里讲的在细节上高标准,死抠细节,与只注重细节忽视整体还不是一个问题吧。

我一般秉持着认真做事和实干的原则,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全力以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问心无愧。同事和领导也都说我做事耐心细致,比较稳,沉得住气。

但要说抠细节达到什么标准,有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还真说不出来。反面例子倒是有。记得有一次抽查教案,我有一节课的教案只写了34个字,被领导批。我承认字数上是少了点,具体为什么只写了34个字,事情过去很多年想不起来了。有可能当时觉得教材内容比较熟了,烂熟于心,不需要详细写出来。有可能没写在备课本上,写在书上。有可能当时任务紧,来不及写完整教案就上课去了。现在回想,在这件事上还是懒了,没有把思考全过程写下来。

2. 如果在某件事上设定个什么标准,用数据来体现,这还真想不出来。看得出我还是文科思维偏多些,理科思维较少,很少用数据说话。我都是凭感觉,感觉应该还可以增加…,这里还应该再补充点…。用系统1和系统2一起来判断做事规范。

但要说这篇文章一定要写1000字,留言一定要集满100个赞,这件事上一定要投入10小时等,这个我还真拿不出这样的标准。因为我不知道制定这样的标准到底是否靠谱?是不是努力一下就能够得着的?还是太高,把自己逼死。亦或太低,做着做着就变得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低。

如果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先做着,在做的过程中再调整,如留言先写500字。如果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改如何设定标准呢?如留言点赞数达100,学生评教满意率达90%。是先估计一个大概可以达到的标准吗?

这方面,我也有正面的例子。去年参加《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中级标准:每一章写一篇感受文章,这个标准达到了,最后我有两篇文章被选为优秀作品,放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网站上,感到特别爽!看来我的写作水平也不算太差嘛。

3. 在定标准这件事上,我目前参加的《跃迁》共读活动,我定的标准是在达到普通标准的基础上如果有余力,再写1-2篇感受文章。

根据这两天的完成情况看,我可以把作业和话题讨论都较高质量地完成。后期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进度和质量,不好说,因为后面工作上会加课, 占用一些时间。在进度延后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作业书写的质量吧。


#观察永澄50天-032天#

问:

请使用三层系统的方式,按照套路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如果依然解决不了的话,那给出你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

答:

1.在用套路分析问题之前,我觉得老师前面提的问题解决四个阶段很关键:

* 理解问题

* 判断问题

* 决策

* 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着急去解决问题,到处找方法,一个个地试,试了没效果,各种情绪上来了,问题没解决,反倒生出更多的问题。

其实,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鉴定问题”,也就是老师说的“解释问题”。先问:我遇到的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把它详细描述清楚,也可以总结归纳问题的属性(what)。然后问why,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前因后果是怎样的?什么原因造成的?

很多人之所以一遇到问题就着急找方法,是想一蹴而就,立刻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懒惰。懒得思考,或者把思考的责任推给别人,可是别人怎么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呢?

2.现在我试着用老师给的三层系统的方式来分析我的问题。

我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总感觉每天都很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时间不够用,精力不足,疲于奔命。同时,因为很多事积压,做不完,比较焦虑,一点不轻松从容。该如何找回那种比较流畅,有序,心态平静,从容不迫的生活状态呢?

开始,我以为是时间管理工具没做好,gtd系统没搭建好,每日,每周计划没列好,系统维护没做到位,再就是自控力不行,动不动就去看手机看电视,不想干活。

现在看主要面临的情况是这样:

工作、学习和家务事(吃喝拉撒)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不包括睡眠。从有效层来看,这三个系统的元素都没问题,有可能学习里面的事情多了点,现在主要围绕参与两个共读和写留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如果把这三件事加上“睡觉”放在一起,就出现了悖论,事情一下子觉得多了,做不完。如果元素没问题,那么就是元素的关系之间有问题。应该先把家务事和工作忙完之后,再学习,而不是相反,先学习,花大量时间学习,等到要上课了才匆忙备课,家务事也是挤时间做,导致衣服好多天不洗,屋子不收拾,乱糟糟,被父母唠叨,心烦。

如果这样,把做事的顺序调换一下,是不是好一点呢?也可以从元素内部着手,运用RSQC模型,家务事做的进度快点,买菜时间短点,洗衣服多用洗衣机或送洗衣店洗。工作上不合适的课少接点,向有的课临时安排,学生是住校生,上3天课就回学校了,属于临时补课,后续暑假来不来还不知道,这样可以推掉。

如果在悖论层还不能解决,只有上第三层,问:我这么忙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有什么长期目标吗?有人生愿景吗?这些每天忙的事与我的愿景有关吗?

好像一下子有了头绪: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做,好像没有一个中心,没有重点。到底这些事是围绕什么目标来的?有没有一件最重要的抓手事件?把它做了,其它事也跟着带动起来?或者与抓手事件无关的事都可以砍掉?

那么问题来了,工作是抓手目标还是学习是主要目标?这两件事能不能融合到一起?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实现使用价值。但我现在为什么对工作就提不起劲来?感觉教学生没教到点上,没看到成效,没觉得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认知上,没在难的事情上下功夫,没有潜心研究英语教育培训行业,看行业文章,了解行业动向和趋势,对行业的理解和洞察不深入,所以在教学上没起色,没找到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也不知道自己与行业顶尖教师的差别在哪里。总是在重复做一些简单的事,没有认真思考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等于向内向外都没有深耕。既没打开视野也没深化内功。整天在瞎忙。

下一步,我得深入学习整个初中英语知识体系,同时浏览行业网站和文章,深入了解英语教育课外培训行业。找到自己能够发挥优势的切入点。


#观察永澄50天-033天#

问:

如果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审视自己,你是否出现过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是否因为高估能力而导致出现问题,自己逃避或者推卸责任?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你怎么避免启发感带来的陷阱?在这次的《跃迁》共读活动中,你准备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哪些调整?

答:

1. 启发感,这是永澄老师经常在分享时提醒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指在学习时看到学到某个知识点时,你受到了启发,觉得这个书上说的与自己曾经的某种体验很相似,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启发感是一种错觉,你只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作者,没有用作者的原话来解释某件事,实际上还是没懂,没有真正理解。

因为知道了,记住了,并不等于学会了,会使用。关上书,你能否准确无误地讲出来?讲不出来还是没懂,只是有启发感。

市面上的课程,为了让用户有启发感,让他们感觉好像明白了,课程内容都经过了二次三次加工,用讲故事和大白话的方式,让用户好懂,不那么费脑子,有启发感,觉得老师讲的很清晰有趣,于是赶快掏钱购买。实际上用户上过课后,只是获得了启发感,听到了降维后的讲解,自己并没有动脑筋思考,思考过程都让讲课者给省去了,直接告诉他思考结果。听课者的理解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2. 我经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特别是在定计划时,以为自己有那么强的自控力,可以控制不看手机,可以每天都学习,实际上我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会花那么多时间来休息。完成作业需要反复听老师的领读那么多次,我以为自己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结果花了15小时,因为思考力很不敏锐,知识迁移的能力很不足。出现高估自己能力而做不到的情况后,我的情绪是比较焦虑,沮丧,不过很快冷静下来,会反思问题的原因。

在未来的学习中,要想避免学习浮于表面,止于启发感,就得:

1) 有输出,有高质量的输出,将所学的写下来或讲出来,做分享。

2)对于疑点问题,要在书中找答案,不能自说自话,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作者。

3)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如用思维导图来做规划,写读书笔记。

4)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老老实实承认。不要学个半吊子就拿出来到处炫耀,说自己知道某书,某个概念等,显得自己多么牛。

3.这次《跃迁》活动,我要认真地已最高标准来写作业,完成所有作业文章,不敷衍,不限于只是基本完成,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理解书中的内容。



#观察永澄50天-034天#

问: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很努力地在做事情,后来发现,自己在做小分形里的事情?这件事是什么呢?如果让你对自己进行一次整体视角的规划,你会思考哪些事情?

答:

1. 今天通过看老师的日更,对分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是的,我每天做一些重复性的任务,如早晚青蛙事件打卡和回顾,每周周回顾,周回顾分享,备课上课,买菜做饭,这都是周而复始的事情,应该算作小分形。

不能说这些事都没有意义,而是说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关注的点在哪里?你是不是陷入一些细节?把注意力都花在细节的精雕细刻上,而忽视了更大范围的更重要而有价值的东西?

如每次上课时,你是不是特别关注学生每一题的对错?分析哪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好?这样当然是应该的,但你有没有思考:

这段时间下来,整体上课的感觉如何?你觉得对学生有帮助吗?每堂课的内容学生都消化了吗?学生的问题在哪?你有没有通过教学有效地解决他的问题?

同样,对于每天的青蛙事件打卡,你是不是只关注哪天没打卡,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忘记?或者反思是否写得详细?这些都是小分形,是战术。如果从大分形的角度看,你应该思考:每日三件事打卡跟我的月目标,季度目标和年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么多天打卡下来,我有什么收获?我有什么改变吗?这个习惯给我带来什么巨大的收益了吗?

2. 如果我对自己进行一次整体视角的规划,我会思考:

* 我5年内的目标是什么?

* 我的现状离这个目标有多远?

* 有哪些途径可以到达这个目标?

* 我应该防范哪些风险?


#观察永澄50天-035天#

问:

在你的眼中,永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今天的推文突然文风突变,打起了文艺风抒情牌,原来这就是永澄老师所谓的放假一天,指的是把文章换个调性,搞理性太累,来个感性的抒发。

在我的眼中,永澄老师是一个很可爱的良师益友,他带领一帮知识战友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很真诚地与我们探讨,不吹牛逼,谦逊而不失幽默,严肃而不失灵活。

坚持原则,信守承诺,乐于分享,懂得感恩,是一个在事业上很拼的知识工作者和领导者,是一个善良而睿智的人,践行终生学习,专注于目标管理而又博览群书,是一个值得我尊敬,学习和跟随的老师。


#观察永澄50天-036天#

问: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发现它不仅不对,还挡住了你的发展?当你突破之后带来了一段巨大的成长和提升?有的话,讲给我听听吧。

答:

1.好像观察永澄老师到今天,才发现了老师推文的一个套路:

老师讲解自己身上的一个问题,再分析他的问题,得出解释和解决方案。最后抽象出这是一个什么属性的问题,问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看大家是如何处理的。

这是一种高效的联机学习的方法,思想的交流碰撞,获得新的认知。

2. 这样的事太多了,所以这里面我更新了很多认知,也通过行动验证了新知的正确性。

如原来以为做得多就进步得快,如果某一天下来感觉自己没做什么事,就很懊悔,所以在晚上就抓紧多做点,看书到很晚,熬夜写文章,结果第二天起不来,起来后吃完早餐都9点半了。感觉早上的大好时光都浪费了。于是我的工作就从9点半到晚上23点半。这样的循环导致我白天不抓紧做事,到晚上一天快结束了才又开足马力多做点,既低效而且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后来,我了解到与其把工作拖到晚上做,不如早早睡觉,第二天凌晨就开始工作,这样效果好些。我把作息时间调整后,真的感觉精力倍增!早早在白天就把大部分工作完成,到晚上就休息或做点轻松的事。前紧后松。


#观察永澄50天-037天#

问:

你认为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认为观察我的跃迁实验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跃迁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答:

1. 今天的话题从“死亡”和“生重病”切入,讲到人生的意义,确实比较沉重。

这个话题如果让一个活过大半辈子的人来讲,可能会讲得更全面和透彻吧。

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做出点贡献,留下点物质和精神遗产;用自己的能力给周围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过他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是心甘情愿的。有点像NLP所倡导的“你好我好世界好”。

2. 观察永澄50天实验,我已经写了36天的留言。我觉得通过看老师的文章,让我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也锻炼了我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3.跃迁对我来说是一次重生,一次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大改变,它改变了我对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的认识,让我重新看到个人在万物互联网络中的地位,让我认识到了系统的复杂和强大,我对学习和成长的理解有了全新的改变。


#观察永澄50天-038天#

问:

如果你想要借助一个平台实现自己势能的拉升,你会采用什么方法?你如何识别哪个平台有机会,可以去站位呢?如果你要通过幕布展现自己,你会怎么做呢?

答:

1. 这个平台有很多,关键是你发布的内容要好,好的内容是传播的关键(我的感受)。现在能想到的平台有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千聊,朝夕,微博,简书,幕布等。这些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平台。要不就出席线下论坛,各类行业论坛,沙龙,读书会等。我用得比较多的是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简书和印象笔记。

2. 看一个平台的影响力和粉丝数,现在微博和微信最火,不过要在这两个上面占位需要很大的影响力或借大V助力。幕布刚刚兴起,大家都还在尝试用,应该可以考虑在幕布上占位。还有小鹅通,都是刚开始露头,可以先去。

3. 如果我要通过幕布来展现自己,我要先学会幕布的基本操作。怎么用幕布来记笔记,写周回顾等。看似幕布上插入图片要高级版才行?这点不如印象笔记方便。


#观察永澄50天-039天#

问:

你有没有过无意识做多的情况,然后导致你越来越困扰,甚至崩溃的情况?那是一件什么事,如果你现在用专注和开放的策略来解决,你会怎么做呢?把故事讲来听听吧。

答:

我经常无意识地做多, 看到自己在非常重要的能力方面有欠缺,或者某个很火的技能我不懂的,就去报很多班,想尽快补上短板,以免被落下太多。如参加各种线上课程:俱乐部的共读活动,分身术,揩油,海比特,其它老师的时间管理课,GTD培训,思维导图,自律课,声音培训等。搞得非常疲劳,虽然当时学了也练了,但没有一直练下去,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在自己身上转化成价值,改变的效果不明显。最重要的是,没有将这些所学的应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和生活中,提升效率。

课程学了一大堆,当时有启发感,也跟着练习了一段时间,后面就渐渐停了,感觉知识没有用起来。

现在看来,是一种心态太急了,都想要。战略上有失误,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专业能力”的打造上,专业上修炼得太少,没能成为专家,还不能为众多服务人群解决专业问题。硬实力不行,光去注意软实力去了。主业没搞定,去搞支线任务去了。把根据地丢了,到处打游击。舍本逐末。

现在要转变方向,专注于“英语课业辅导”,为各类学生提供英语学习问题解决方案,主要是提分。在做教学工作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分享多交流,与业内外人士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作品。同时多看书学习,提升理解力和开拓视野。


#观察永澄50天-040天#

问:

如果你又想跟着他人跃迁式的发展,自己内心的小我又跳出来说,那都是大神做的事情,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处理?是维持第一反应、立刻让自己的小我得到满足,还是会怎么处理呢?

答:

大神们太多了,我看到了都很羡慕和佩服,但他们做的那些事不都是结果吗?如果只在果上努力,还是会陷入焦虑,会做多。不如问问:大神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成果?他们在出成果之前,都做了哪些事才能达到今天的成就呢?

我不会把自己和大神比,因为起点不同,包括永澄老师在内的很多大神,他们在前面有了十多年的积累,有可能早就领悟了跃迁的真谛,在实践的路上走了很远,所以才有今天。

每个大神的经历都是复杂系统,我们每个普通小白的个人成长也是复杂系统,不能完全照搬,只有在认知上找出普遍规律,做高概率正确的事,跟着高手学习,慢慢等着自己跃迁的到来。

所以我在听到牛人高手的故事之后,第一反应是倒吸一口冷气,厉害!然后马上会问why?他们应该不是在一天就成大神的,前面走过了哪些路?掉了多少坑?领悟到什么?我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我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有成为自己大神的可能,要找到那条路,坚持走下去,耐心等待跃迁的到来!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不逃避不推卸责任,扎扎实实地在学习区耕耘。


#观察永澄50天-041天#

问:

你在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时,突然出现发烧的情况,在你还有能力坚持去做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呢?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了最想要的你愿意付出什么?

答:

我看了老师在文中发的截图,团队成员都是快夜里12点了还在开会,一般每次共读活动后都还要及时复盘,老师当天领读完后写日更,日更后团队开会讨论bug,真是拿命在拼啊!

这样长此以往,身体当然吃不消了。创业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创业的人必须得有一副好身板!

我在想如果我感觉身体疲惫了,发出警告要休息了,我就会立刻停止工作去休息,因为即使硬撑着,工作效率也不高,还会影响到后面的持续发展。身体累垮了,其它的都免谈。有一句话说的好:身体是我们最应该尊重的。

现在回答问题。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时,突然出现发烧的情况,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是低烧,不影响思维和一般的体力活动,并且这个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活动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大量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另外如果不参加活动影响面很大,那么我可能会坚持参加完活动再去休息。

如果发烧很严重,烧到脑子都不能清楚地思考了,一片混沌,我感觉如果这时候还坚持参加活动,是对其他活动参与者的不尊重,也是不爱惜自己的表现,我会选择放弃。如果我不能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人生最重要的活动中,没有足够的能量去与别人连接,拿不到我想要的价值,为什么还参加呢?

我最想要的是通过跃迁的方式学习和成长,达成中长期目标,成为我想要的样子。为了这个,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家人的前提下,我愿意付出一切,包括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为了这个,我得跑步去了,锻炼好身体!


#观察永澄50天-042天#

问:

是否有人用爱的名义绑架你、控制你?如果有的话,你要怎么摆脱这份沉重的恩赐呢?

答:

一)今天的推文有两点令我深思:

1. 资源是实现目标时的手段,不是目的

永澄老师生病了,大家很关心,希望老师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玩命拼了,身体搞垮了,什么都干不成。老师当然知道身体重要,但当他要去实现更大的价值,搞好《跃迁》共读,就宁可牺牲身体,再累也要把活动做好。永澄老师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身体去得到《跃迁》活动的价值。他认为这样是值得的。

至于说到价值高得不得了,宁可拿命去换,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得到它。我想这得把某个物体看得多么崇高啊,它的意义得有多大啊。比如像一些革命者,一些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当然也有普通人,为了救人而自己牺牲了的见义勇为的烈士们。

2. 在设定目标时就要考虑资源,而不是在执行的时候来考虑。

在策划《跃迁》活动的时候,永澄老师肯定早就想到了会很累,身体会透支,熬夜开会也是常有的,所以他在时间和人员安排上会尽量做到有资源保障。给足了休息时间来给身体充电,也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所以他才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知道做哪些事,咬牙顶过去。后面会有时间休息的,他自己心中有数。

二)下面回答问题。

用爱的名义来绑架我控制我的人,可能是我的父母吧。他们总说让我不要随便放弃在原来体制内的工作,有固定工资拿,上班不用跑那么远,你不用操心要招生,只管上好课就行了。在别的地方工作,不是体制内,不是铁饭碗,不知道哪天就被炒鱿鱼了,都说我放弃原先的铁饭碗是犯傻。

父母那一辈的思想都是很保守的,他们追求一种稳定不操心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贵,就求个安稳安逸。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原先的单位是过得非常乏味,视野都被锁死了,没有很大的价值感,大家都在混,一心想怎么少做事多捞点钱,见不得别人好。我在那个圈子里得不到任何成长,就只能呆着到退休。我希望走出去,换平台,获得新的视野。这些我懒得跟他们讲,他们也听不进去,等我有了成就,我再用事实来回击他们。


#观察永澄50天-043天#

问:

你有没有被某一句话、一个故事在激励,当自己没有能量的时候,这句话、这件事就会给你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往前去?能告诉我那是什么吗?

答:

一)看了今天的推文,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目标是更重要。我们要把实现目标的任务具体化,数字化。任务越具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

2.真实的世界里,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找不到给你最强烈渴望的目标,我们都是把手头上该做的,必须做的和想做的事扎扎实实地做好,而这也可以是你的目标。

如果我们一步步把这三类事都做好了,就能够慢慢地改变,把生活修正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复杂系统的改变是缓慢的,不能急,把该做的事做到位,持续积累势能,做高概率正确的事,你想要的结果自然会来。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激动时刻,没有那么多鸡血可打,生活在平淡中孕育着神奇。

3. 不能把“不喜欢”和“不开心”当成做事情的前提或原则,很多时候,我们不开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事情做好。

“不喜欢”是成功人士的专利!小白无从选择,只有把该做的事做好,得到历练,能力得到积累。

4.各类格言警句看多了后,都有些麻木了。现在想想好像没有那一句话特别给我在低谷中以力量,让我满血复活。

最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你最好的行动时机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这句话给了我信心,看来一切都不晚,只要你开始行动。

以及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最后他讲了一句话:

stay hunga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大智若愚)

告诫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开放学习的心。


#观察永澄50天-044天#

问:

没有能量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处理的?今天的内容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答:没能量的时候,我会找好朋友倾诉,向他们寻求解决办法。有时候,对某个问题,我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但还不是很确定,就去问好朋友,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如果从他们那里没有获得我想要的答案,我仍然会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实施。

今天的文章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同侪力量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圈子?我老早就听说过私人董事会,觉得这个很好,但一直不知道上哪里去找到这么一帮能赋能于我,和我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在我处于低谷时能拉我一把,给我以信心的伙伴们。可能是我自己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吧。

现在万物互联,你想要得到什么,先问下自己:我能给予别人什么?我是不是不够开放?没有主动连接?人家凭什么认识你?你又凭什么让人家帮助你?

想到这些,我还是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提升影响力。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观察永澄50天-045天#

今天的推文没有问题,永澄老师让我们随意写留言。

我在文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永澄老师,他也有苦恼和解释不清的问题,他也有搞不定的时候,这时他没有把自己逼得太狠,而是随遇而安,累了就休息放假,做点平时没做过的事,把生活重心调整一下,别整天搞得紧张兮兮的,像上满了的发条,一刻也不得停息。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

我们都是普通人,牛人高手跟普通人一样,也都有弱点,有他的喜怒哀乐,都有掉链子,低能的时候。

在低潮期,干什么都不顺的时候,就别再死扛了。降低要求,放几天假,少做点,别跟自己过不去。


#观察永澄50天-046天#

问:

你要不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小的知识专题呢?如果你要写,你想写个什么呢?如果你要联机写作,你要怎么做呢?

答:我在看了《跃迁》后,对联机学习非常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效有趣的学习方式,是知识工作者将知识进行分享的一种绝佳的方式,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绝对是很好的社会化学习形式。

所以永澄老师在群里说他想搞“知识专题”的联机写作,我非常支持,非常想参加。即使这次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参加,以后有机会我还是想试试的。

如果我要写知识专题的话,我想写“如何在四线城从0到1组建读书沙龙?”。因为这是我的痛点,不知道怎么开始,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不知上哪去找和我同频的人。

如果就这个专题进行联机写作,我首先在目标管理小分队里问其他两位小伙伴,看他们是否对这个感兴趣。或者在永澄老师的几个大群里问有没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伙伴,有的话就单独拉群。

不过最好是在线下也能碰头,我可以通过参加荆州当地的读书会,看里面是否有对这个感兴趣的。

所以如果要搞的话,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不够,找不到人,特别是线下找同频的人。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这个知识专题最后要搞成一个什么成果出来?是写一本小册子吗?或做成一个网站?里面有各个相关的介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425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058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186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48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49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54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0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36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39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05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04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46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99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1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7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80评论 2 26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