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注释】
【译文】
【解读】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释】
【译文】
【解读】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辅助我,听到我的话没有不高兴的。”
【解读】颜回不是对老师盲目崇拜,也不是为辅助老师而有所表现,而是以老师的话作自我修养的指南,故而老师每有所说,都高兴地领受。颜回称得上是求知求道的典范,孔子对他的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
【译文】
【解读】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译文】
【解读】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
【译文】季康子问:“您的学生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
【解读】孔子一方面是对早亡的颜回的赞誉肯定,一方面是对其他学生进取不够的无奈。孔子不回避自己的遗憾,屡次盛赞颜回,也是希望对其他学生有所激励。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译文】
【解读】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注释】丧:丢掉、舍弃。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呀!上天舍弃我啊!上天舍弃我啊!”
【解读】颜渊之死,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颜回以他好学的精神和自我修养的功夫,足可成为孔子的传承人,他的逝去,让孔子为自己精神文化的前途深感忧虑。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恸:极其悲痛。
【译文】颜渊死时,孔子哭得很悲恸。跟从的人说:“老师您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恸还为谁呢?”
【解读】孔子一贯反对过度用情,但痛失高徒,他还是难抑悲恸之情。失去颜回这样的传承人,不仅是孔子一个人的损失,是孔门的损失,更是时代与历史的损失。孔子之恸,也是示人以教。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释】
【译文】颜渊死时,孔子的学生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待我像待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待他像待儿子。不是我要这么做啊,都是学生们的事。”
【解读】一生贫苦守道的颜渊若黄泉有知,必然不赞同得到厚葬。老师深知颜渊生前之志,所以不赞成厚葬他。待人以敬,自然以尊重其意志为上。同学们厚葬颜渊,既是对颜渊人格的认同与尊重,也是希望给老师以安慰,虽然有违老师意愿。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事:侍奉,相处的意思。敢:副词,冒昧之义,表谦逊。
【译文】子路问与鬼神相处的事。孔子说:“不能与人相处好,哪里能与鬼相处好?”子路说:“我冒昧地问下死后的事吧。”孔子说:“还不理解生前的事,哪里能理解死后的事?”
【解读】孔子一直回避谈鬼神之事,是为专倡人道之理。孔子之教,学会与人相处是个重点,过好当下这一生,不追逐更多虚妄之事,也该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吧。
11.13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誾誾:温和而有原则。行行:刚强无度的样子。侃侃:温和愉悦。
【译文】闵子骞在老师身边温厚有节,子路刚强无度,冉有、子贡随和温顺,孔子很高兴。“像仲由(子路)这样子,恐怕没有好下场啊。”
【解读】命由我造,一个人的修为会决定他的结局。孔子可谓知人,学生有德而善处世,会令他欣慰。对子路的过于刚强勇猛,孔子表示了深切忧虑。“不得其死”之说,不能依今义理解为不得好死的诅咒,而是善意的关爱,明示其习气不改早晚会遭祸害,可惜子路的命运被老师不幸而言中。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长府:藏财货的府库。仍:因袭。旧贯:旧制。言必有中:说话切中关键、要害。
【译文】鲁国人改建府库。闵子骞说:“保持原貌,能怎么样?为什么要改建?”孔子说:“人不随便说话,说话就一定切中关键。”
【解读】鲁国人妄作妄为,闵子骞的看法,充分显示了他的判断力,孔子之言是对闵子骞意见的肯定,也是一种间接表态。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释】瑟:粗鲁、粗暴。奚:代词,哪里、什么。升堂:登上殿堂,比喻已入门。入于室:进入宫室,比喻学问修养到家。
【译文】孔子说:“仲由这么粗鲁在我门下能什么作为?”学生们都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已经入门,只是还没到家。”
【解读】孔子恨铁不成钢,对子路的呵斥出于教化,而非攻击贬低,不料导致同窗学友对子路的不尊重。孔子替子路挽回面子以保护他,但不是无原则的,重新客观评价,是挽回影响也是自我纠错。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师:颛(zhuān)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
【译文】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哪个有才能?”孔子说:“颛孙师过了,卜商有欠缺。”子贡说:“那么颛孙师更有才?”孔子说:“过头了和有欠缺一样。”
【解读】中庸适度,是孔子的判断尺度,也是对法则的揭示。才干太过精明过头,能力欠缺有所不及,都一样会障碍一个人的成就。怎样算适度,需要靠智慧权衡。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周公:周国君。附益:增益。攻:攻伐、声讨。
【译文】季康子富过周之国君,冉求聚敛财富而增益他。孔子说:“这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大张旗鼓地收拾他好了。”
【解读】冉求善于政事,做季孙氏家臣,敛财自然是一把好手。孔子对冉求有才无德行不仁之事极为愤慨,号召弟子们群起而攻之,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有人对前文“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曲解为不要逼迫不仁之人太过,此处为打脸明证。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
【译文】
【解读】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译文】
【解读】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译文】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