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上)-精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上)-精读。这是五天的内容,按照每天目录去读。

Day1 哲学与宗教

№.1 本书导读

№.2 今日导读

№.3 苏格拉底之死

№.4 少年国王:亚历山大

№.5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6 上帝之城——罗马

№.7 哲学家=异教徒?

№.8 今日总结

Day2 近代哲学

№.9 今日导读

№.10 经院哲学

№.11 群魔

№.12 异端的权利

№.13 为什么要学哲学?

№.14 近代哲学之光

№.15 哲学强人——笛卡尔

№.16 今日总结

Day3 哲学理论

№.17 今日导读

№.18 理性主义

№.19 形而上学

№.20 二元论

№.21 唯我论

№.22 斯宾诺莎

№.23 今日总结

Day4 两派之争

№.24 今日导读

№.25 双星之争

№.26 名利场

№.27 牛顿

№.28 机械论

№.29 决定论

№.30 教会的衰落(一)

№.31教会的衰落(二)

№.32今日总结

Day5 哲学大家

№.33 今日导读

№.34 哲学怪兽——休谟

№.35 因果律

№.36 中庸之道

№.37 哲学宅男——康德

№.38康德的贡献

№.39 哲学王者——黑格尔

№.40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41 今日总结

№.1 本书导读

已阅读

(一)本书及作者简介

提到哲学,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门晦涩难懂、不接地气的学问呢?《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将会打破你固有的成见。

本书号称“史上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文章语言风格诙谐风趣,有趣的哲学故事比比皆是。作者林欣浩一直以来的撰文风格就是走轻松幽默路线的。他尤其擅长用幽默的口吻将复杂难懂的内容转化为浅白简单的内容。所以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找到感兴趣的哲学故事,还能知道很多你不了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八卦。

本书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性的崛起,下篇为理性的陨落。内容囊括了哲学从兴起到衰落的整个发展过程。

总之,这算得上一本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了。如果你之前对哲学敬而远之,那么现在不妨以这本书为起点,一起来发现哲学的好玩和易学之处吧。

(二)阅读提示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这本书我们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阅读。

书中会出现大量哲学家或历史人物的名字,我们不要求大家能记住每个人名,能大致了解即可。

这本书虽然是哲学书,但不单单讲哲学,也会有关于宗教、科学的内容。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因为哲学的发展和宗教、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的后半部分多为哲学理论,可能会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不过不用太担心,笔者会尽量用通俗的话语向大家讲述,也会在每天的“今日总结”里帮大家梳理要点。

№.2 今日导读

已阅读

你知道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因吗?

今天,我们就先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讲起。内容会囊括哲学的怀疑精神、哲学最初的发展历史以及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我们这趟哲学之旅马上发车啦!请你带上一颗好奇心,准备好迎接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吧。

№.3 苏格拉底之死

已阅读

(一)陪审团制度

1787年,美国人制定了第一部完整的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这部宪法里有一条规定改变了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看法。

这一条规定是,美国司法采用陪审团制度。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从英国继承来的。但奇怪的是,英文原词里并没有“陪”之意,原意是“临时裁决委员会”。而中文译为“陪审团”,其实是一个误导人的翻译。

陪审团在案件的裁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相比之下,法官反倒成了陪衬。

美国的陪审团由普通的老百姓组成。法庭对他们的学历水平或法律知识没有任何要求,这一点倒是令人费解。为什么没有学历,甚至毫无法律知识的人都能裁决案件?这不是相当于把生死大权任意交给打酱油的路人吗?

但是美国人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对案件的裁断符合大众的道德观,审判的结果能更公正。避免出现法律人士玩弄条文、法官随个人喜好影响案情的情况。

(二)苏格拉底之死

我们之所以讲到“陪审团制度”,是因为这跟一位哲学家之死有关。

苏格拉底就死在了雅典的陪审团制度之下。

雅典陪审团除了要求成员必须为成年男性外,其他条件都跟美国陪审团一样,其成员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不过跟美国陪审团只有12人相比,雅典陪审团的人数多多了,有足足500人!

你可以先猜下这500人里有多少人投了判苏格拉底死刑的票。

在公布票数结果之前,允许我卖个关子,先来讲讲苏格拉底为何走上法庭。其实,苏格拉底是自己“作死”。他怎么个“作死”法呢?

他这个人吧,就好问别人问题。经常跑到大街上逮到人就缠着问问题,不管对方怎么回答,他总能不断追问下去,还专挑对方的漏洞,直到把对方彻底问奔溃了,满脸羞愧地承认自己啥也不知道,他才有可能放过被他逮到的可怜人。你说,这谁受得了他,这不是讨人厌吗?

他还有一个讨人厌的地方——完全不懂谦虚的方法。

有人去神庙里占卜,问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代表神灵的先知说,非苏格拉底莫属。

但苏格拉底觉得自己一点也不聪明,就到处去找人辩论,看看谁更聪明。结果三两句就把别人整奔溃了,这不又把人都得罪了吗?

好了,说到这,我们可以回到最后的审判结果上来。陪审团总共进行了两次审判。

第一次判决,280票对220票,判苏格拉底死刑。

本来这判决还有商量的余地,苏格拉底用罚款相抵就木有事了。

可他又“作死”。以自己没钱为由开始讨价还价,还嘴上不饶人,说自己是被上帝派来开发陪审团智慧的!陪审团看他这嚣张的小样,又重新投了一次票。

这次是360票比140票,更多人投了判苏格拉底死刑。没办法通过罚款来抵了。

在当时,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之所以讨人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开始质问宗教的回答,但同时又认为自己无知,而受折磨的就是被他们逼问的老百姓。在那个时代,老百姓的信仰很简单,遇到问题问问神庙、占占卜不就好了吗?哲学家问那么多问题干吗,真是无用又讨人厌。

№.4 少年国王:亚历山大

已阅读

(一)哲学差点绝迹的原因

哲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没有波澜的。事实上,有好几个世纪,哲学都处于危险的境地,甚至有可能从地球上绝迹。

而差点绝迹的原因竟然是跟“纸”有关。

古希腊人主要用石板和从埃及进口的莎草纸写字,后来有了羊皮纸和牛皮纸。但这些纸张都有缺点,不是不易保存,就是使用不便、价格昂贵。一些人为了省钱,还会将纸张上写过的字刮掉,循环利用,但这样就对书籍造成了破坏。

在古希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的备份只有有限的几份。哲学又是各学说里最无用的一种,能保留下来的书籍就更少了。所以当雅典第一次遭遇亡国危机时,有不少人猜想哲学也要跟着完蛋了。

(二)打败雅典的马其顿人

这次雅典的对手是马其顿,雅典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马其顿打败。

原先雅典是瞧不上马其顿的,认为不就是一群没开化的蛮人吗,简直是野蛮又落后的国家。但令雅典人始料不及的是,马其顿在之后国力日益强盛。最后,马其顿人甚至率兵直接杀到了雅典城下。

当然雅典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不仅自己组织起军队,还叫来其他希腊城邦组成联军。可以说,雅典人的战斗力一点都不输马其顿人,但结果还是雅典败了。

为什么呢?

这得归功于马其顿人的秘密武器——马其顿方阵。

这个方阵厉害的点就在于攻防兼备。如图,马其顿的士兵拿着几米长的长矛排成一个紧密的方阵,后面士兵的长矛又从前排士兵的缝隙里伸出来,且所有的士兵都配备重甲和盾牌。哪怕前排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也会迅速补上。旁边还有骑兵穿插,后面还有弓箭手、投矛兵等协助进攻,俨然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作战阵型。

马其顿王子率领的骑兵给了雅典军队最后致命的一击,将雅典负责殿后的底比斯圣队打败了。

这里稍微提一下,底比斯圣队是出了名的同性恋军队,战斗力超强。所有的士兵都是一对一的同性恋人,打仗时谁都不会退缩。连他们都被马其顿人打败了,雅典自然就落到了马其顿人的手里。

(三)亚历山大

马其顿王子其实是亚历山大。大家应该对亚历山大有所耳闻吧。

在征服了雅典的20年后,他建立了人类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他统领的军队在那时可谓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我国古代有一个帝国跟亚历山大帝国很像,同样都是用武力统一了大片疆土。这帝国就是秦国。秦始皇在一统中国后,强行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还焚烧了大量书籍,坑杀知识分子。

与残暴的秦始皇相比,亚历山大简直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他不仅没有做焚书坑儒等极端恶劣的事情,反而非常重视希腊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他的影响下,收藏图书成了风尚。他的好朋友托勒密一世还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旨在“收集全世界的书”。

在这点上,雅典的哲学家还真得好好谢谢亚历山大的不杀之恩和知遇之恩。

对于哲学而言,亚历山大的征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

在亚历山大去世后,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就分裂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在之后代替了亚历山大帝国,统一了欧洲。

№.5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已阅读

(一)保罗和基督教

罗马帝国一统欧洲后,对宗教和文化采取的是包容的政策。因而在罗马帝国内,同时存在众多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也被包括其中(两者并非同一个宗教)。

保罗早期是一个犹太教徒。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有一次,保罗在追捕耶稣门徒时,看到天上发光、耶稣显灵,他被吓得失明了三天(对于这件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究)。从那以后,保罗就皈依了基督教。

保罗为基督教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基督教传播到了犹太人以外的民族。此前,基督教只是犹太人的信仰。保罗的传播,使得基督教在之后成为了世界性大教。

保罗的传教过程虽然没有像唐僧去西天取经般,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也是困难重重:

犹太教视他为异端;

信基督教的犹太人认为基督教用来救犹太人就够了,因此他们不肯接纳外族人;

基督教主张一神论,想要其他人信仰基督教,就得先让他们放弃原先信仰的神明;

信奉基督教的话,男性就要实行割礼,这对其他人来讲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但保罗依然坚持传教,犹太老百姓对保罗可谓厌恶至极,所以经常投诉他,因为这个保罗还蹲了两年的监狱。

尽管人们对于基督教有诸多偏见,使得传教十分艰难,但保罗最终还是找到了传教的武器——哲学。他在传教中融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使得基督教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因而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其撰写的神学文章《保罗书信》在之后也被编入《新约》中,成了基督教重要的文件。

这个时期的哲学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教父哲学”。

(二)奥古斯丁

说到教父哲学,我们要来聊一聊这时期的另一个人——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早期信奉摩尼教,纵欲享乐,是典型的老司机。但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想走文艺小清新路线的,无奈克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为此他也很痛苦。据说,在他几乎要绝望、哭着祈祷的时候,他听到了神谕的召唤。“拿着,读吧!拿着,读吧!”他随手就拿起一本书,刚好翻到《保罗书信》里有关克制欲望的篇章。读罢,他只觉得整个人心如止水——于是,他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在教父哲学时期,宗教把哲学当作宣传自己的幌子,很多宗教信徒利用哲学来传教。但奥古斯丁不同,他并非只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宣传工具,而是希望能通过哲学找寻到真理。

其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困扰基督教已久的逻辑问题——“《圣经》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既然什么都知道,这么全能,那为什么不在这些丑恶和痛苦发生之前就加以阻止呢?

奥古斯丁的解释是,上帝允许人类拥有自由。意思就是,上帝允许人们有行善或作恶的自由意志。说白了,你爱干吗,干吗去,上帝不会管你的。

但只要稍微深究,就会发现奥古斯丁的解释是说不通的。既然上帝允许人类有作恶的自由,那就意味着,上帝觉得自由比善更重要。但上帝不是全善的吗?类似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有很多。

奥古斯丁自相矛盾的解释也说明了一点——哲学和宗教两者在根本上是无法协调的。哲学爱思考和怀疑,但宗教只要求信仰,不需要你怀疑上帝和教义。

所以奥古斯丁的解释并没有受到基督教的欢迎。

№.6 上帝之城——罗马

已阅读

(一)基督教徒惨遭迫害

公元64年7月7日,罗马城突然着火。这场大火几乎把罗马城三分之二的地方都烧成了灰烬。当时有各种猜想,有人说是罗马皇帝尼禄为了盖更大的宫殿故意纵火,也有人说是基督教徒放的火。

真相只有一个,但我们已经无法知晓啦。最后尼禄站出来说,这火肯定是基督教徒放的,于是下令对基督教徒展开围捕和残杀。

自此,屠杀的黑暗之云一直笼罩着基督教徒。

不过罗马军队越是残杀基督教徒,越是证明了一件事——基督教的势力已经大到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产生威胁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基督教主张一神论,不信仰其他神灵,所以基督教徒既不尊敬罗马皇帝,也不参加罗马诸神祭祀。

基督教宣传“人人平等”,明摆着就是在破坏罗马的奴隶制度。

基督教徒忠于基督胜过罗马,这动摇了帝国的统治根本。

但这些罗马统治者都可以忍受。

最最让罗马统治者忍受不了的是,保罗的传教导致基督教在整个罗马帝国传播开来,对帝国的影响那叫一个大写的恶劣啊。罗马统治者这才忍无可忍,愤然弑杀基督教徒。

(二)戴克里先

对基督教迫害最严重的罗马皇帝要数戴克里先。

罗马帝国原先的政体是共和制,最早是屋大维将罗马变成了独裁制,才有了皇帝。那时的罗马还是叫“共和国”,罗马皇帝在名义上还得服从元老会的官员。

但等到戴克里先上位后,元老会就彻底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实际权力。原先的罗马皇帝只有“执政官”的称号,从戴克里先开始,罗马皇帝就真的成了最高君主。

作为一个彻底的独裁者,戴克里先琢磨着该如何管理疆域如此辽阔的罗马帝国。

他寻思出了一个法子——四帝共治制。

啥意思呢?就是罗马一分为二,分成东罗马、西罗马,给东、西罗马各派两个皇帝,一正一副。他自己则担任东罗马的正皇帝。

他以为这样,四个皇帝就能齐心齐力地把帝国管理好。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太天真了。他退位不久,西罗马正副皇帝的儿子就为了争夺王位打起来了。

(三)君士坦丁

西罗马正皇帝的儿子叫马克森提乌斯,副皇帝的儿子叫君士坦丁。

在决定谁是西罗马帝国主人的关键一战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传说,君士坦丁在白天看到有闪着光芒的十字架,天空还飘来七个字“胜利在此标记中”,夜里又梦见耶稣要他把十字架的符号放到军旗上。

马克森提乌斯也从一本占卜书《西卜林书》中翻到一条预言:10月28日,罗马的敌人会毁灭。10月28日刚好是马克森提乌斯六年前的登基日(他曾发起叛乱占据和统治意大利),他就信了书里的预言,在和君士坦丁交战的时候,主动打开了罗马城门。

结果是君士坦丁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在战斗结束后,君士坦丁便开始信奉基督教。之后他还颁布了《米兰敕令》,以保护基督教徒不受伤害。

从此,基督教摆脱了被迫害的黑暗之云,迎来黎明的曙光,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7 哲学家=异教徒?

已阅读

(一)希腊哲学在欧洲失传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基督教徒开始疯狂地迫害异教徒。因为对于宗教而言,哲学探讨的现实问题都是无用的知识。加之,哲学爱怀疑的毛病也是宗教无法忍受的。因此哲学家们也被列入了异教徒的行列。

可怜的哲学家们就这么遭了殃。

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现在已经不需要希腊哲学的帮助,凡是不符合教义的书籍就该销毁。基督教徒不仅毁坏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量希腊文献,还残忍地将女哲学家希帕蒂亚杀害。真的是一点都不念及哲学先前帮助基督教传教之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以至于,希腊哲学在欧洲几乎失传。

(二)逃过劫难的哲学家们

深受基督教徒迫害的哲学家们开始向东逃亡,大部分哲学家逃到迫害没有那么严重的帝国边境,小部分逃到了罗马东边的波斯帝国。

后来波斯帝国被阿拉伯人灭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是虔诚的穆斯林。这时,哲学家们陷入了困境——前有穆斯林,后有基督教,无处可逃。

阿拉伯帝国为了扩大疆土,开始进军罗马边境。出乎意料的是,阿拉伯人很包容异教文化,没有屠杀异教徒,哲学家们因此逃过一劫。

公元830年,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类似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机构——智慧馆,招募优秀的学者、翻译家和教师来整理及翻译数量庞大的希腊文献。这段时期,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运动”。

希腊哲学这才免于被毁灭的命运。哲学家们都快感动哭了,终于遇到好人了啊。

(三)希腊哲学的传播之路

最后,我们来说说希腊哲学曲折坎坷的传播之路。

先是希腊哲学家受到基督教徒的迫害,逃到了罗马边境,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希腊著作从拉丁文被翻译成叙利亚文。

接着是阿拉伯学者又把希腊著作从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

后来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西班牙,希腊哲学也跟着传了过去。但有的神父看不懂阿拉伯文,就又请人把阿拉伯文的希腊著作翻译成西班牙文,神父再把西班牙文翻译成拉丁文。

光是看希腊著作被翻译成这么多国的文字,就知道希腊哲学的传播之路有多么不容易了吧。

№.8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从哲学史的众多故事中了解了陪审团制度、苏格拉底之死以及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兴衰沉浮。

关键词:

陪审团制度,苏格拉底,教父哲学,四帝共治制,希腊哲学

要点:

思考与讨论: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想必你已经知道雅典陪审团为什么要判苏格拉底死刑了。请你仔细想一想,在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像苏格拉底这样具有怀疑精神、爱思考的人,还是偏向于听从大多数人、跟随主流的人呢?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让你穿越回古希腊时代,亲身参与对苏格拉底的判决,你会如何投票呢?

№.9 今日导读

已阅读

教会比国王还要厉害吗?

宗教裁决所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可怕,会随意抓人且爱用火刑?

马丁·路德敢公然跟罗马教会唱反调吗?

上述问题,你都知道答案吗?进入今天的阅读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也会看到你感兴趣的故事。

№.10 经院哲学

已阅读

公元476年,随着西罗马最后一任皇帝的倒台,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不过基督教仍保留了下来,且势力日趋强大。这个时期,基督教徒又开始研究哲学了——利用哲学来论证基督信仰,以及为宗教服务。

此时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这本只写完了半部),人称“天使博士”,神学水平较高。

托马斯·阿奎纳

虽然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并不迷信权威,他认为“来自权威的理论是最薄弱的”,信仰不可以代替思考。

他还提出了五个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我们挑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来讲:

“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阿奎纳通过逻辑推理,而不是神学教义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不过他的证明只能让我们相信世上存在着我们无法感知的巨大力量(万事存在的原因),但不能够证明这巨大力量就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啊。

罗素曾反驳说,如果“万事都要有存在的原因”,那上帝也要有存在的原因。如果上帝依赖外物存在,那上帝就不是全能的了;如果上帝不依赖外物存在,那“万事都要有存在的原因”则不成立。

连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纳的论证都无法令人信服,就说明哲学和宗教在根本上是无法协调的,想要用哲学证明宗教本身就行不通,因为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可想而知,这个时期的哲学在欧洲几乎毫无地位可言。像托马斯说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只能屈服于神学,为神学服务。

№.11 群魔

已阅读

(一)教皇与罗马教会

随着罗马教会的势力愈加强大,教皇的地位变得至高无上。

1208年,教皇一声令下,一支由数国士兵组成的全欧洲最强的军队便冲到法国去烧杀抢掠了。沿途的法国军队非但没有阻止,反而选择加入。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个教皇特使在法国的伯爵府中被杀。

于是教皇宣称,凡是去法国讨伐异端教派的人不仅不用受国家法律的束缚,而且不管是过去还是以后犯的罪统统都能被赦免,连欠债都不用付息。就这样,教皇组织了一支全欧洲最强大的军队。

为什么一个没有军队、国土的教皇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原因如下:

基督教宣扬人有原罪,只有信仰基督,接受基督的洗礼,死后才能进入天堂。所以欧洲的老百姓都非常虔诚。

教会从中推波助澜。教皇吓唬老百姓说,火山口(所谓的地狱入口)变大了,就是为装更多有罪的人去地狱。传教士们也恐吓人们,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能够上天堂,下地狱的人要遭受数不清的苦刑。

教会还垄断了教育产业,所有读书人都得学神学,以此来加强教会的统治。

在罗马教会的鼎盛时期,欧洲的国王登基之时还要请教皇为之加冕。

教皇还有一个能让人乖乖听话的招数——“绝罚”。光听名字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如果有人被“绝罚”了,就意味着他将被永远开除教籍,成为所有基督教徒的公敌。

就连欧洲国王都害怕教皇的这招。教会因此成了全欧洲最有实力的组织,比国王还厉害呢。

(二)宗教裁决所

印象中,宗教裁决所是一个爱随便抓人和爱用火刑的黑暗组织。

但早期的宗教裁决所并没有真的迫害、处罚、监禁、杀死过任何一个犯人。因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爱和宽恕,早期的宗教裁决所是不允许用刑的。

直到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出台一条命令——审判官可以互相宽恕对方因为用刑所犯的罪。宗教审判这才有了水灌、火烤、撕扯人身体等可怕的酷刑。

裁决所严刑逼供犯人,却要求犯人必须写认罪书,承认自己是自愿招供;监禁犯人时,要求犯人自愿进入监狱;遇到实在不听话的犯人,裁决所会把犯人交给政府,由政府去惩戒。

教会宣称要远离血腥,杀人都是借政府之手,自己不沾一点血,连极刑之所以是火刑也是因为火刑不会流血。

用“披着羊皮伪善的恶狼”来形容宗教裁决所是再适合不过了,中世纪最恐怖的执№.12 异端的权利

已阅读

接下来要登场的人物不仅靠哲学击败了教会的恐怖统治,还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想必你们知道这人是谁,就是马丁·路德。

要了解路德,就要从他所处时代的背景说起。

(一)路德所处时代的背景

那时的教会奢靡之风盛行,宗教仪式奢华,大量的钱财被用来兴修教堂。教会开始滥用权力,从教徒身上搜刮敛财。

怎么个敛财法呢?

第一招是税收。教会制定了“什一税”,规定教徒得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税费,到后来教会的税收都超过了政府。

第二招是垄断立遗嘱事业。老百姓将一部分遗产捐给教会本就是习俗。另外,遗嘱多为神父代写,很多人在神父的劝说下会把全部遗产都捐给教会。基于此,教皇下令只有神父在场的遗嘱才是有效的。

第三招是制定大量禁令。从贵族怎么当皇帝、平民怎么结婚无所不包。只有教皇有赦免一切禁令的权力,教皇就可以从中谋取暴利。

最厉害的一招是兜售赎罪券。基督教宣扬人有原罪,而教会宣称购买了赎罪券,有罪的人就能被赦免,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自然有很多人原意花钱买赎罪券。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管教会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引起教徒的不满和怀疑呢?

原因很简单。教会的权威来自于《圣经》,而《圣经》被教会垄断了。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想知道《圣经》讲了什么,都得通过教会。

(二)路德大战教皇

教徒想要得到上帝的救赎,成为“义人”(正义之人),必须遵守律法、纳税、履行仪式等。因为罗马教会宣称这些外在行为是成为“义人”的关键因素,即主张“因行称义”。

路德却不认同教会的说法,公然提出与教会完全相反的主张——只要真心信仰上帝,就可以成为“义人”,不需要靠外在的行为,即主张“因信称义”。

虽然教会非常不爽路德,恨不得弄死路德,但实际上罗马教会也没法拿路德怎样,只能和他打笔仗。在这场斗争中,教会看起来是占据上风的强者,但路德才是深得民心的人。

在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前,教会还可以掌握《圣经》的垄断权。随着活字印刷术的问世,书籍不再是普通老百姓购买不起的贵重物品。教会已经无法阻止普通人阅读《圣经》了。路德攻击罗马教会的檄文也因此能够快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这是路德能最终取得胜利的一大重要因素。

另外,路德的背后还有两大群众基础。

一是日耳曼民族。马丁·路德本身是神圣罗马帝国人,也就是日耳曼人。他巧妙地将教徒与教皇之间的矛盾说成日耳曼民族和罗马民族的矛盾,成功激起了日耳曼人的民族感情。

二是城市居民和手工业者。这个时期的欧洲开始注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增多。和靠天吃饭的农民不同,城市居民和手工业者靠做生意、手工制品等就能够生活。他们就不像农民那么敬畏自然。

路德不仅深得民心,还深得神圣罗马帝国贵族的心。贵族们一直以来饱受教会繁重的税收之苦,既然有人能替他们站出来公然反对教会,自然是好事一桩啊。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场斗争中,路德的影响越来越大,宗教革命最终遍及整个欧洲。

在几十年后,欧洲的基督教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罗马教会的天主教;另一派是支持路德的新教。加上之前东边的罗马帝国建立的东正教,就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三)新教教皇加尔文

加尔文是路德的支持者,不过他比路德多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新教传播到日耳曼以外的民族,甚至将这种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并用庞大的教会系统巩固他的统治。

最终,他成为新教的教皇。

宗教改革以新教和天主教各占领一半欧洲而告终。

然而,这对于哲学家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原先只有一个不容异己的罗马教皇,现在又多了一个更加不容异己的新教教皇。

当初路德以哲学为武器,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现在成功了;但加尔文又抛弃了哲学,再次搞起独裁,把具有苏格拉底式怀疑精神的哲学家们送上了火刑架。

事实再次证明,哲学与宗教的联合是行不通的。

№.13 为什么要学哲学?

已阅读

基督教最开始的教义非常美好——博爱、宽恕、施予、众生平等。

按照基督教的最初教义看来,中世纪的欧洲不应该是一个完美世界吗?但事实却是,恐怖可怕的宗教裁决在到处迫害异教徒。

那是不是没有了宗教裁决所,中世纪的欧洲会变成一个人人博爱的美好世界呢?

答案是不会!

因为基督教宣扬的是一神论,无法容忍其他的信仰,也不能接受无神论。就算没有了宗教裁决所,一旦出现与基督教义相悖的信仰,美好世界就……

即便是真的去除了中世纪教会所有不好的行为,并按照教义规划出了一个美好世界,也不可能会出现言论自由,更别提会有哲学、科学和非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了。

那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应该被保护,还是应该被改变呢?

如果你觉得应该被改变——容忍异教徒,而不是迫害异教徒。那又为什么容忍异教徒比全体人民的幸福还重要呢?异教徒是少数人,而普通的教徒才是大多数人啊。

或者可以再追问下去: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要怀疑呢?

为什么我们要学哲学呢?

如果说,学哲学是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那我们在众多的人生观中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不就好了吗。何必要学哲学呢?

苏格拉底干吗不保命,没事搞什么哲学思辨,非要怀疑到底呢?

怀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一个不思考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只有怀疑和思考,我们才能避免独断论,避免轻信未经证实的结论,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所有思想经怀疑而生,同时又要经受怀疑的检验。可以说,西方哲学、科学乃至现代化文明,都是从怀疑这颗小小的№.14 近代哲学之光

已阅读

近代哲学故事,我们要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开始讲起。

我们知道宗教裁决所是最恐怖的执法者。而在欧洲众多国家中,西班牙的宗教裁决所是最残忍和血腥的。腓力二世也算是西班牙历代国王中最嚣张跋扈的了。

他尤其擅长打仗,拥有全欧洲最厉害的“无敌舰队”。所以才敢如此嚣张。

在当时,荷兰也是属于西班牙统辖的领地。饱受西班牙迫害的荷兰人发起了一次起义。

此次起义军的首领威廉是一个很有名望的贵族,但他并不擅长打仗。尽管起义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但西班牙军队还是迟迟无法平定这场叛乱。因为荷兰人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宁愿开水闸,放水淹没自己的家园。

于是腓力二世想了一个方法,谁要是能杀了威廉,他的一切罪行都能被赦免,还能获得25000枚金币。

很快,威廉就遭到了刺杀。子弹从他的右耳打进,穿过他的左脸颊,但奇迹般地,他活下来了。然而防不胜防,他后来还是被一个谎称“全家因为信仰新教被屠杀”的法国年轻人开枪打死了。

在威廉去世二十多年后,荷兰才真正赢得独立。

荷兰全称为“尼德兰共和国”,“尼德兰”是低地之意。荷兰地势低洼,欧洲好几条河流的入海口就在荷兰。便利的水上交通使得荷兰商业发达。

一方面商人善于思考谋划,另一方面商业城市人口流动大,更能包容外来文化和新生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商业的发达,能促进哲学的发展。加上荷兰拥有全欧洲最开明的言论自由政策,很多被天主教和新教残害的异端分子、哲学家和科学家都逃到了荷兰。

继雅典之后,荷兰成为哲学的第二个故乡。

№.15 哲学强人——笛卡尔

已阅读

荷兰商业发达也有不好的一面。大家都尝到了做生意带来的甜头,便只顾个人利益,只想着赚钱,谁都不想上战场打仗。这就导致了荷兰没人愿意当兵。

这可怎么办呢?

好办啊,能花钱解决的事情都不算什么大事,雇人打仗不就得了。

哲学强人笛卡尔就是在这时参加了荷兰的雇佣军。他后来还参加了法国的巴伐利亚军,在大概26岁的时候,离开军队,开始著书写作。

笛卡尔像被苏格拉底附身似的,他的哲学研究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他不仅怀疑先哲著作,还怀疑这个世界:我眼前的世界是不是假的?我看到的一切是不是都是幻觉或梦境?

在现在看来,笛卡尔的怀疑算不上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等电影中,我们一样能看到这种怀疑。但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的怀疑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笛卡尔是怎么回答自己的怀疑的呢?

他说:“我思故我在。”不管我怎么怀疑,只要有怀疑的念头,“我”就是存在的。

但笛卡尔的这句话也经常被误解,“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不存在了”等都是对这句话的错误解释。

“我思”和“我在”之间是推理演绎的关系,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思”为真时,就能推导出“我在”为真,但“我不思”时不代表“我不在”。

从“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不同:

中国哲学讲究意境,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西方哲学注重的是严谨地推理演绎,像数学公式。“我思故我在”就是最终推理得出的结论。

对于数学式的西方哲学和意境式的中国哲学,我们要选哪个呢?

不要忘记了,追求哲学,要避免独断论。虽然数学式的西方哲学相对意境式的中国哲学要枯燥一些,但我们仍然要学习。

№.16 今日总结

已阅读

关键词:

经院哲学,宗教裁决所,宗教改革,笛卡尔的怀疑

要点:

思考与讨论:

今日导读里提到的问题,现在你都知道答案了吧。下面我们来测试一下,荷兰的全称是?(你可能在想今日导读中有这个问题?不信你去看看,真的没有。)

在今天的内容里,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或者对哪个点最感兴趣呢?可以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点切入,去更深入地了解哲学的历史。

№.17 今日导读

已阅读

还记得昨天学习的内容吗?回忆一下。

提示:教皇,裁决,荷兰。

昨天我们讲述了经院哲学、教皇和宗教裁决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哲学家笛卡尔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开始讲一些哲学的理论知识了,比如能让我们逃避痛苦的“二元论”,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的“唯我论”,以及能让我们获得无限力量的“实体”等。

可能你对这些哲学理论并不熟悉,但是看到这些词语前面的定语,是不是有了想了解的冲动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吧。

№.18 理性主义

已阅读

我们前面讲过“怀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结论必须经过怀疑的检验,才能确保其真实性。这是哲学的原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那如何才能得出经得起怀疑检验的结论呢?

笛卡尔在欧式几何中找到了灵感。(哲学家就是厉害)

(一)欧式几何

其实我们学过欧式几何。它源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一共有五条公设和五个公理。我们先来粗略地扫一眼。

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公设和公理经过推理后,能得出涵盖世间所有的平面几何知识。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但是为什么只有前四个公设,还有一个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五公设。

当机一秒钟,已经超出理解范围了……

无数的数学家花了两千多年才证明出,第五公设是无法用前四个公设推理出的。

不过复杂性不足以突显欧式几何的厉害。

欧式几何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囊括了复杂的自然现象,本身又超越自然现象。此话怎讲呢?

你试一下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个绝对标准的圆形或三角形?你是找不到的。因为不管是手画的,还是打印机打出来的几何图形都存在误差,自然界中也不存在绝对标准的几何图形。但神奇的是,你却能轻易地发现几何规律无处不在。

欧式几何还深深地影响了笛卡尔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有超越客观世界、高于客观世界的理性存在,就像几何学一样。

因此,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建立一套像几何学理论体系的哲学体系。

(二)梦的启示

1619年11月10日晚,笛卡尔在梦里得到两个启示。

第一个是发明解析几何。因为欧式几何的原因,当时的数学家都重视几何而忽略代数。笛卡尔就发明出用代数去计算几何问题的解析几何,提高了人们的几何水平。

第二个是笛卡尔把欧式几何的系统应用到哲学研究中。他按照欧式几何的模型构建出了哲学体系。不过他最终推断出的是,世界存在上帝,而上帝不会欺骗人们,所以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显然,笛卡尔的这个哲学体系是没有什么建设性可言的。

№.19 形而上学

已阅读

还记得课本里“形而上学”的定义吗?

但西方哲学里形而上学不单单是我们课本里的这个定义。

(一)形而上学的来历

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他写过诸多著作,涉及多门学科。不过那时并没有分 “哲学”“物理学”这样的学科名称,以至于后人在整理他的书籍时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做分类。

有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就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研究有形体的事物”——“物理学”;

一类是“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意为“物理学之后的学问”)。

这说明形而上学是高于物理学、摸不着、看不见的学问。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最初来历。

那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即有形体的、可以触摸、感知到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无法感知到的东西即“道”,指“道理”“概念”等抽象的东西。我们能感知到的东西是“器物”的“器”,指“物质”。《易经》的这句话刚好跟安德罗尼柯的思路相对应。《易经》的“道”对应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

据此,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就将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想给井上哲次郎打call,这翻译得也太棒了吧。

(二)十万个为什么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形而上学呢?

简单来说,“形而上学”就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

我们可以从小孩子爱问大人“十万个为什么”来理解形而上学。

问到这里,大人就没法接着往下回答了。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

小孩问的“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20 二元论

已阅读

昨天我们提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只要有怀疑,“我”就是存在的,这个“我”可以理解为“意识”,但意识之外的世界存不存在就不知道了。

这也意味着笛卡尔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我们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即“二元论”。

“二元论”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

1.“二元论”容易被我们接受。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能把心灵和外界想成两个世界。

2.“二元论”能帮助我们逃避痛苦。比如说,你被人打了,你除了感觉到肉体的疼痛,心里头也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你按照“二元论”的观点去想,外部世界只是影响了你的感官体验,让你感觉到肉体疼痛,但只要你精神上不去在意这件事,它就无法影响到你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们可以将痛苦分为两类:感官上的和精神上的。

感官上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除了死亡,其他的感官体验,比如疼痛终会过去,饥渴久了也会麻木。

精神上的痛苦也是可以忍受的。只要意志坚定,我们就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王。外部世界的伤害只存在外界的那一元里,与我们的心灵无关。一切的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固守自己的内心这一元,完全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不过度担忧那些未到的痛苦,把自己的感受专注于当下的这一刻,内心就会安定。

3.“二元论”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心安。

不过如果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在乎的人,“二元论”就起不了作用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屏蔽其他人,但无法屏蔽我们在乎的人。当我们在乎他人感受的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寄托于外物了。可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一切的外物,也做不到让他人的感受永远符合我们的意愿。所以,“二元论”这个安心丸并没有效果。这也是当你听到来自你在乎的人的负面评价时,完全无法淡定的原因。

№.21 唯我论

已阅读

(一)唯我论

说完“二元论”,我们进一步来说“唯我论”。

什么是“唯我论”呢?

虽然笛卡尔怀疑一切,但他确信“我”是存在的,至于外界存不存在我们不知道,这就是“唯我论”。

当我们在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唯我论”就跑出来了。我们无法驳倒它,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谁能知道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幻觉呢?但我们确信的是“我”是存在的。

“唯我论”对我们的生活也有蛮大的影响。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你遇到某个坎,觉得跨不过去时,你可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些都是纸老虎,什么都打不倒我的。利用这种方式为自己打气,如果这种方式奏效了,其实就是“唯我论”在起作用,它让我们变得更勇敢。

当我们采用“唯我论”时,我们可以不用害怕外界的其他事物,只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即可。(这种观点虽然对我们会有一些启发,但是是被唯物主义所嘲笑的。)

(二)目的论

“唯我论”跟“目的论”是好哥们。“目的论”就是这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按照“唯我论”的观点,这个世间只有我是唯一确定存在的,那为什么我还能看到、感受到世间的一切呢?它们不都是幻觉吗?难道它们是为了我才创造出来的?这样我就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主角,其他人不过是演员或幻觉。

《楚门的世界》的剧照

说到这,你有没有想到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包括亲人、朋友都是演员,他遇到的场景都是人为布置的。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为了他而创造的。

№.22 斯宾诺莎

已阅读

接下来我们要讲跟哲学家斯宾诺莎有关的故事。

斯宾诺莎一家因为信仰犹太教,被天主教和基督教视为异教徒,在西班牙深受迫害,后逃到全欧洲最自由的荷兰避难。斯宾诺莎因此在荷兰出生和成长。

很多来荷兰避难的犹太教徒组成了犹太教会,斯宾诺莎一家也加入其中。

但讽刺的是,原本为了躲避迫害才组建起来的犹太教会,反而迫害了斯宾诺莎。

因为斯宾诺莎是哲学家,敢于怀疑世间的一切,犹太教会怕容忍他会触怒基督教。毕竟当时的欧洲都还是在基督教的严格统治下。

最开始,犹太教会的长老尝试劝说斯宾诺莎,想让他妥协,甚至答应每年给他一笔钱。但被斯宾诺莎拒绝了。教会因此开除了他的教籍,用恶毒至极的言语诅咒他。还禁止任何人帮助他、跟他交流、阅读他的作品。

最后,连斯宾诺莎的父亲都不肯收留他。他的姐姐霸占他的遗产,他的学生写信骂他,他的朋友诬蔑他,还有狂热的教徒想要刺杀他。

经过这么多非人的磨难,斯宾诺莎并没有因此被摧毁,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他的性格依旧温厚,内心依旧平静。在他心里,有自己的哲学信念,是这些哲学信念支撑他走过了最灰暗的时光。

到底是怎样的哲学信念呢?

其实,斯宾诺莎是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莎继承并实现了笛卡尔的想法——按照欧式几何的模式建立了哲学体系,写了一本全称叫《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的书,就是用几何去论证伦理学(伦理学也是研究哲学的一部分)。不过翻开他写的这本书,你会奔溃的,因为根本看不懂,就是一本数学书。

斯宾诺莎将“实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公设。何为实体?就是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东西。

既然实体不依赖于外物,也就意味着外物无法摧毁实体,实体永远存在。同时,实体又是唯一的、无限的、不可分的、善的。那我们可以联想到实体就是上帝。但斯宾诺莎认为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和犹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实体。正是因为这种观点斯宾诺莎才会被教会迫害的。

既然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我们每个人也属于实体的一部分,那么实体永远存在,作为实体一部分的我们也会永远存在,哪怕我们的肉身消亡了,我们也仍然与万事万物同为一体。这样,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力量,从而无所畏惧了。

既然实体是善的,如果某一部分的事物是恶的,那它本身存在的目的也应是善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不好或丑恶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接纳这些恶的东西。

以上就是斯宾诺莎的哲学信念。

他还总结了以下几大生活准则:

这些生活准则十分朴实,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23 今日总结

已阅读

关键词:

欧式几何,形而上学,二元论,唯我论,目的论,实体

要点:

思考与讨论: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请你仔细想想,在生活中,你曾在什么时候运用过“二元论”或“唯我论”?

如果你没有看过《楚门的世界》,建议你去看看。看完之后思考一下,你是否赞同这种世间万物为我而存在的“目的论”呢?如果是这样,你愿意像楚门一样生活吗?

№.24 今日导读

已阅读

还记得我们昨天讲了什么吗?

除了二元论、唯我论和目的论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

还讲了两位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笛卡尔从欧式几何中发现灵感,按照欧式几何的模式建立了哲学体系;斯宾诺莎则继承了笛卡尔的想法,创造了新的哲学体系。

从这两位哲学家的经历可以看出,哲学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科学家和数学家之间的那些事。

№.25 双星之争

已阅读

科学家和数学家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科学家反对数学家!为什么?

(一)科学家反对数学家的原因

因为在科学家看来,数学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工具,不是真理。就像一把尺子,科学家可以用尺子去测量,但尺子本身不代表什么,就算换了一把密度精确的新尺子去测量也不会影响科学结论。

科学家反对数学家的根源在于,他们搞研究的方法不同。

科学家运用归纳法搞研究,归纳法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多个个别的现象,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比如说,有人观察到每一个成熟的苹果都会从树上掉落,他就总结出“成熟的苹果总会掉落到地上”这条规律。

归纳法的运用还得归功于培根。在培根之前,人们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客观实验,是培根强调要注重事实。

数学家则是用演绎推理搞研究。但科学家觉得演绎推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绎推理得不出新的知识。像欧式几何这样的数学理论,它是先有一些公设,再用公设演绎推理出其他内容。但不管它推理出多少内容,其实都是包含在公设的前提条件里了,它没有得出新的知识。

在哲学上,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也有他们哲学体系的公设。但这些公设就如同欧式几何的公设一样,没有根据。斯宾诺莎说世界上存在不依赖外物的实体,但他没法用实验证明。

(二)洛克——科学派哲学家

洛克是第一位敢diss(挑战)数学家的科学派哲学家。

洛克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不认可笛卡尔的观点,觉得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说的公设是“无根之本”。

洛克

他认为,婴儿的内心就像一张白纸,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没有什么知识是人生来就能领悟的。他反对笛卡尔说的人生来就有上帝的概念,因为有些原始部落的人就没有这种概念。但他承认人有天生的本能,比如直觉。

(三)双星之争

为了赢得这场争斗,科学派和数学派各自找到了对方的弱点。

科学派认为数学派的公设是无根之本。

数学派认为科学派的归纳法永远只能立足于有限的事实之上,而不可能把所有的现实全部实验一遍。比如说,“成熟的苹果总会掉落到地上”,那你能做实验证明全宇宙“成熟的苹果总会掉落到地上”吗?你不能吧。(抬杠?!)

在哲学界里,这就是两派(双星)之争,是数学派哲学家和科学派哲学家之间的纷争。

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数学派哲学家,被称为“理性主义”。

以洛克为代表的科学派哲学家,被称为“经验主义”。使用归纳法的科学家注重的是实验数据和结果,这些被统称为“经验”。(这里提到的“经验主义”和 “教条主义”可不是一个意思噢,不要弄混啦。)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两派学说的异同:

注:用数学派和科学派来区分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只是一种便于理解的说法。并不是说所有的数学家都是理性主义者,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经验主义者。

№.26 名利场

已阅读

小板凳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继续围观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争(si)论(bi)。

不过在围观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者争论的历史渊源。

(一)争论的历史渊源

挑战笛卡尔等理性主义者的洛克是英国人。在英国的学术史上,英国人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分歧其实还得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重视心灵的理性。在经院哲学时期,欧洲大陆的神学家们继承了柏拉图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现实经验。英国的神学家们则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念。

等到了笛卡尔的时代,欧洲大陆的哲学家自然成了理性主义者;英国的哲学家则成了经验主义者。这就是两者争论不休的历史渊源。

作者认为,英国与欧洲大陆之所以不同,在于英国的地理位置——与大陆相隔一道海,这使得英国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接下来,好戏来了。我们一起来围观diss(挑战)了理性主义者的洛克是如何被一个名叫莱布尼茨的人diss回去的。

(二)天才数学家——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和笛卡尔一样,也是一个数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个天才神童。12岁时,他就通过自学看起了拉丁文的书,要知道当时只有知识分子才能看得懂拉丁文。17岁时,他就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20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人比人气死人)

莱布尼茨这人表面上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实际上并不是。他很市侩,还经常给贵族小姐写信,不过信的内容倒是正经的。放到今天,他就是那种爱在社交软件和美女聊天,但没胆约女网友见面的人。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内心认同斯宾诺莎的观点(生前没表现出来),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和经验主义者洛克展开了一场很激烈的论战。

1.激烈的论战

对于洛克批判“理性主义者的公设、理念和动物本能没有什么区别”的说法,莱布尼茨狠狠地怼了回去:人和禽兽做事的区别就在于,禽兽做事只凭经验(暗指洛克这种经验主义者是禽兽),人却能根据经验总结出必然的规律。禽兽不知道思考,总是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但人就不同了,可以利用禽兽的习性,设好陷阱捕捉它们(暗指理性主义者懂得思考,比经验主义者更胜一筹)。

有没有觉得莱布尼茨说话很狠呢?但在论战的过程中,莱布尼茨还是很有风度的。他把和洛克辩论的书信集结成一本《人类理智新论》,但在他把这本书集结完的时候,洛克去世了。于是,莱布尼茨在生前没有出版这本书,因为他认为洛克已经不能和自己辩论了,如果出版这本书的话,对洛克不公平。

2.哲学成果

莱布尼茨也有自己的哲学成果,因为他是理性主义者,他用的也是先公设后推理的那套过程。

莱布尼茨的公设:只要是能占据空间的东西(物质),就能被分为更小、简单的东西。

他的推理过程:既然占据空间的物质能一直被分下去,那分到最后剩下的一定就是不占据空间的“东西”了,因为如果还能占据空间就可以被一直分下去。这最后的“东西”是精神,莱布尼茨把这种不占据空间的“东西”叫作“单子”,他的理论因此被称为“单子论”。

不过莱布尼茨的理论其实并不可靠,这正也反映出理性主义者的弱点——理论建立在不一定靠谱的公设上,得出的结果很难可靠和让人信服。

№.27 牛顿

已阅读

17世纪欧洲的这场学术战争,既是科学派哲学家和数学派哲学家之间的战争,也是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战争。在洛克对战莱布尼茨的论战中,英国并没有占到上风。直到英国一位重量级的选手登场,才让英国学者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最具权威和话语权的人。

这位重量级选手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顿!

牛顿

牛顿这人身上有诸多的标签——旷世天才、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炼金术士、小心眼、世界末日预测者。

在科学上,牛顿非常热衷于做实验。众所周知,牛顿最大的成就是在力学方面,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在哲学上,他倾向于经验主义。在谈及牛顿对哲学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与他相关的小故事。

1.与莱布尼茨的争吵

牛顿和洛克是好朋友,于是莱布尼茨成了他们共同的敌人。

牛顿也回怼了莱布尼茨,不过牛顿的做法有点不光彩:他说自己才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但事实上,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论文比牛顿的论文早三年发表。按照现在的习惯,谁先发表论文,发明权就是谁的。

就微积分到底是谁发明这件事,牛顿和莱布尼茨大吵了一架。后来,莱布尼茨向英国皇家学会申述此事,但英国皇家学会经过调查后宣布微积分的发明权属于牛顿!原因在于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就是牛顿。

当时很多英国人出于民族主义的心理非常支持牛顿,不采用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但实际上,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比牛顿的更简单好用。当在整个欧洲都是使用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时,英国还是坚持使用牛顿的微积分符号。然而这其实阻碍了英国学术的发展。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才弃用了牛顿的符号,改用莱布尼茨的。

2.与同事胡克的争吵

牛顿不仅跟莱布尼茨吵过架,他还和自己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同事罗伯特·胡克吵架——两人就谁发明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的问题争论不休。

在争论的过程中,胡克抓住牛顿的一个低级错误,把牛顿羞辱了一顿。牛顿气炸了,但他只能选择忍,因为当时牛顿的地位、声望都比不上胡克。

1686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原先他还在这本书加了一句注释,“平方反比定律也被胡克独立发现”。后来牛顿的名气越来越大,胡克便要求牛顿承认是他先发现平方反比定律。但这时的牛顿已经声名在外,完全不用再看胡克的脸色行事了。他不仅没有承认胡克,还把书中的注释都删掉了。这回轮到胡克气炸了。

说到底,牛顿之所以有底气和别人争论,靠的还是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毕竟他在学术上确实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强者。

不过牛顿在力学上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他无法说明相隔万里的星球之间是怎么产生引力的。

3.有关牛顿的小八卦

都说牛顿是被苹果砸中脑袋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经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假的。牛顿只是和朋友说,他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引力问题。至于被苹果砸中的说法为什么流传甚广,得怪伏尔泰这个“大嘴巴”。

№.28 机械论

已阅读

(一)牛顿对哲学的影响

说完了有关牛顿的一些故事,我们来谈谈牛顿对哲学的影响。

牛顿对哲学的影响,来自于他在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力学。

牛顿的力学定律是第一流的理论,既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又足够简练。仅用三句简单的话就能解释这世间乃至宇宙中的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

英国著名诗人蒲柏在牛顿去世后曾写过这样的词句:

可见,在牛顿时代的欧洲,牛顿的地位极高,甚至被奉为神。

牛顿力学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牛顿力学的出现,大大缩小了神学的地盘。以前人们无法解释物理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故而倾向于借助神力去解释,但现在牛顿给出了准确又科学的解释。神力之说自然就无法发挥像以前那么大的作用了。

牛顿力学的出现还使得机械论有了坚实的基础。什么是机械论呢?接着往下看呗。

在古代,人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运动,有生命的物体自己能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活的人能自己走跑跳,但逝去的人需要借助灵魂才能被“驱动”。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牛顿大概会激动地说,哪里来的什么灵魂“驱动”,生物的机体也是遵循物理定律的!生物的运动也是能还原成力学现象的,好不好!?(按照牛顿力学的思路,这世间的一切都会遵循运动规律,那人的思想、情感也符合运动规律吗?会不会我们脑袋里的意识就是物质运动后的结果呢?)

这种用物理学来解释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观点,就是“机械论”。其实机械论就是去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也被叫作“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论者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律。

其实,机械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只不过在牛顿之前机械论因为缺乏根据,没有什么影响力罢了。

(二)机械论的初衷和弱点

虽然机械论在后来一直饱受批评(原因我们会在下一张卡片提及),但其实它的初衷很美好:建立一个用数学统治的美丽新世界。

在17、18世纪时,人们极其崇拜牛顿,机械论者希望牛顿力学能运用到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这样人们能够利用公式轻易地设计出最完美的社会,任何的社会政策都能是最优解,这样的世界多美好啊。

但机械论也是有弱点的。虽然它能证明意识会受到物质的影响,如人被棍子打了一棍会晕过去,但它不能证明意识完全是由物质决定的。打个比方,当一个人死了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的意识也消失了。但要怎么证明这一点呢?丧失了生理功能,就代表这个人没有意识了吗?机械论也没法回答。

机械论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说物质不依赖意识存在。那人没有了意识,又怎么能意识到物质的存在呢?

№.29 决定论

已阅读

对于机械论的批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械论的证据不够充分,并不会击垮机械论的基础。尤其是在牛顿时代,机械论的发展势头还是很猛的。

但机械论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会推导出决定论。

按照机械论的说法,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定律来解释,那每个事件之间也必然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遵从严格的物理定律。就是说,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好了的,这就是决定论。

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数据,他就能利用机械定律推算出未来世界的全部面貌。

这话乍一听,哇,多棒啊,能预测未来耶。

但细想一下,就觉得可怕。你想想啊,如果这世界的一切都是早已被决定好了的,是能够被预测的,那人岂不是没有自由意志了吗?那我们干吗还要努力啊,干吗还要奋斗啊,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何在呢?

最可怕的是,一旦人的全部意识都是被决定好了的,那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举个极端的例子,犯了罪的犯人可以辩解说,他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被决定好了的,错的不是他,所以他不需要受到惩罚。

我的天哪,如果我们都遵循严格的决定论,那天下要大乱了。因为严格的决定论推导出的结论实在是恐怖吓人——人类社会变得没有秩序,人们工作变得没有意义,罪犯的罪行都可以得到宽恕。

这样荒诞的世界显然不是哲学家想要的。明天我们会接着讲是谁找到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的漏洞,并把它们都打倒了。不过在这之前,我们接着讲有关决定论的趣事及它的作用。有一个古希腊的段子是这样讲的:

这个段子还是挺有趣的。

虽然决定论会产生很消极的影响,但它也有很强的安慰作用。因为按照决定论的说法,我们人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有压力,不需要焦虑,凡事随遇而安就好。

有没有觉得决定论和我们常说的宿命论很像。当我们遇到挫折或失利的时候,会安慰自己“这就是命啊”,这类似于决定论的安慰作用。你别说,这招用来安慰人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呢。

№.30 教会的衰落(一)

已阅读

你还能回忆起前两天我们讲的有关欧洲教会的内容吗?有没有发现这个话题我们还一直没接着往下说呢。教会后来是越来越壮大,还是越来越式微?黑暗可怕的宗教裁决所到底存在了多久?现在接着讲讲。

(一)禁书目录

自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世纪欧洲的出版业开始空前兴盛,与此同时,欧洲教会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对于出版违禁书籍的问题,欧洲不像中央集权的乾隆时代,一场禁书运动就可以把书都禁光。欧洲的封建领主都各自为政,以至于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因此,1559年天主教会推出《禁书目录》,并规定凡是印刷、出版、阅读《禁书目录》上所列书籍的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我们前面讲过的哲学家,如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之后要讲的休谟、康德等人,他们的著作都曾出现在《禁书目录》里。

不过,《禁书目录》也带来了反效果——教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反倒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出版商抓住这个卖点加以宣传,在教会管不太到的地方印刷违禁书籍,使得禁书在这些地区快速传播。

(二)被宗教裁决所迫害的伽利略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裁决所是最黑暗的地方。

教会利用宗教裁决所迫害异教徒,宣扬“日心说”的伽利略就被裁决所盯上了。

伽利略

在伽利略出版关于“日心说”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之前,伽利略就被宗教裁决所请去审问过。

1616年,宗教裁决所让伽利略签字认罪,要求他以后不准再讲授和捍卫日心说。当时的判决书一式两份,伽利略和裁决所各保存一份。

后来,伽利略又出版了《对话》。他为了避免触犯教会,在《对话》中宣称“日心说是纯粹的假说”。但伽利略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这本书里塑造了一个愚蠢的角色,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角色和教皇很像。更搞不明白的是,伽利略还敢把这本书献给教皇,教皇还同意出版这本书。不过在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二年,教皇改变主意了,不仅回收了这本书,还把伽利略抓了起来,说他违反了1616年的判决。这戏剧化的反转啊。

虽然后来伽利略在监狱里主动把《对话》改得更偏向地心说,但已经没用了。他之后就一直被软禁到死。

№.31 教会的衰落(二)

已阅读

(三)机械论者霍布斯

在机械论和决定论出来之后,教会彻底抓狂了。

决定论说世间万物是由自然规律决定好了的,但决定论还是符合教义的。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有能力在世界生成的那一瞬间,就把世间万物的发展决定好。但机械论稍微一讲,就可能跑到无神论去了。

机械论者霍布斯本人虽然是基督教徒,可他的著作《利维坦》宣扬的却是无神论。这是英国教会和保守势力无法容忍的,他们就想着要对付霍布斯。

但当时英国的统治者克伦威尔看中《利维坦》里的一个政治观点——当君主已无法保护臣民安全时,臣民可以转向服从新的君王。克伦威尔正是那个新的君王,他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持,所以就庇护了霍布斯。

后来,克伦威尔病死,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教会又想着对霍布斯下手。

万万没想到,霍布斯是查理二世以前的家庭老师,这下教会真的是无可奈何了。

其实,要论对基督教权威打击最大的人要数牛顿和达尔文。但教会放过了牛顿,因为牛顿本身是个虔诚的教徒。

到了后来,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弱,已经没有能力再迫害人了。

(四)教会的衰落

教会势衰的征兆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就曾与罗马教皇发生争吵,不愿捐款给罗马教会。后来亨利四世还是因为畏惧“绝罚”而屈从于教皇。但亨利四世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之后找了个机会,带兵杀到了罗马,逼得罗马教皇出逃,客死异乡。

这也说明了教会衰落的原因:教权与王权存在矛盾。

1835年,欧洲各地的宗教裁决所都被取消了,只有罗马的宗教裁决所除外,不过罗马的裁决所早已是一捅就破的纸老虎,失去了审判逮捕的能力。

自此,充满谎言和黑暗的时代就过去了。

№.32今日总结

已阅读

关键词: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机械论,决定论

要点:

思考与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有的人认为“人命天注定”,那他信奉的就是宿命论和决定论;有的人则认为“凡事必有因果”,那他信奉的就是因果论;也有的人认为“没有钱,谈什么感情”,那他信奉的就是机械唯物主义了。

请你想一想,你自己的人生观又是怎样的呢?

№.33 今日导读

已阅读

昨天我们讲述了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争论、牛顿的故事,以及机械论和决定论等内容。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如哲学怪兽休谟、哲学宅男康德、哲学王者黑格尔。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些重量级的选手了呢?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前,请做好心理准备哦,今天的哲学理论理解起来可能会№.34 哲学怪兽——休谟

已阅读

(一)经验是什么

打倒机械论和决定论,以及公然挑战整个科学体系的人即将要登场啦。

这人就是英国的休谟。他是经验主义者,但他认为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都有一个根本的缺陷——两派讨论的问题超过了人的经验范围。

休谟

具体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洛克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后天的客观世界中得来的吗?在洛克之后,有另一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他却说,这个世上不存在物质,人的经验都是心灵中的观念。

很明显,这两个观点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唯心主义,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休谟说,你们两个都错了!错就错在你们讨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休谟认为,根据我们的经验,就“经验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回答:“不知道。”经验就是人的感觉印象——即我感觉到了什么就是什么,那这“感觉”从哪里来的,是真还是假,我不知道。

(二)休谟的怀疑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在怀疑一切事物的时候,“我”的概念是存在的。

但休谟可不这么认为。

休谟的怀疑论是比笛卡尔还彻底的怀疑论。他怀疑“我”是否真实存在的。

当我们看到“我”的概念时,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身体。不管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些念头都是靠眼睛、耳朵等感官感受到的。如果让我们不靠任何感官经验来形容“我”,想必是做不到的。

由此,休谟认为,所谓“我”就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事实上并没有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至于是否真的存在超越客观世界的“我”,只能说不知道。

同时,休谟也怀疑前人的经验是否可信,他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信的呢?

他想来想去,觉得可信的知识有以下两种:

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像几何学,本身超越自然现象,又符合逻辑。前面在讲到欧式几何时曾说过,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严格的几何图形,但我们仍然有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如三角形。这意味着几何图形可以不依赖外物存在。

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看到的、摸到的)是可靠的知识。

有些费劲。不过有难度的东西,才有挑战的乐趣嘛。

№.35 因果律

已阅读

在最开始介绍休谟的时候,我们说他是公然挑战整个科学体系的人。

他到底对科学做了什么呢?他否认了科学上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条规律——因果律。

在休谟看来,可靠的知识只有两种:不依赖经验的知识;靠自己感受到的知识。显然,因果律不是我们感官体验到的知识。那因果律是像几何学那样严谨又不依赖于经验存在的知识吗?

不是。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点爆竹(质量有保证),我们都知道点燃爆竹后,爆竹一定会爆炸。“点燃爆竹”和“爆竹爆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是靠经验得来的。那如果换成一个根本没有见过、玩过爆竹的原始人,他点完爆竹之后会跑吗?他不会,因为他不知道点完之后会爆炸。

这样看来,因果律属于依赖经验的知识。

既然因果律依赖于经验,那它可以靠经验总结出来吗?

休谟认为并不一定。就像爆竹,不一定点燃就会爆炸。苹果也是,成熟了不一定就会掉到地上。(我猜,你想怒打休谟了。)

为什么休谟这么认为呢?

要知道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因果律。在经验世界里,因果律是“如果A事件发生了,那么B事件一定会发生”。

严格的说法是:

A事件发生在前,B事件发生在后。

二者发生的关系是必然的。

按照严格的说法,我们可以把“爆竹爆炸”事件分解为:

“点燃爆竹”发生在前,“爆竹爆炸”发生在后。

“点燃爆竹”和“爆竹爆炸”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

第一条,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复观察得知。但第二条,这两者存在必然关系,我们是观察不到的。

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关系,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因为对于总是一起发生的两件事,我们就会期待它们再次一起发生。

再拿原始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原始人,他发现每次一听到鸡鸣,太阳就会升起。他就认为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显然原始人的结论是错误的,“鸡鸣”和“太阳升起”之间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以上是休谟对因果律的论证,从他的论证可得出:因果律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36 中庸之道

已阅读

休谟可以说是哲学界里的怪兽,他一出场把一切都毁了。

先是科学的基础被他搞得摇摇欲坠。以前人们坚信科学研究的前提是,“世间万物必须存在某种普遍规律”。可休谟否认了因果律,说,科学家凭什么认为世上存在普遍的规律呢?牛顿说有万有引力就真的有万有引力吗?他的话有来自经验的证据吗?

如果人们都认同休谟的说法,那科学家们做实验还有什么意义呢?

紧接着休谟又对哲学出手了。休谟说理性主义是独断论,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不可信。因为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件里总结出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即因果律,因果律都不可信,那归纳法自然不可信。

这下两派都被他否完了。

其实吧,休谟只是一个业余的哲学家,他的正职是公务员,研究哲学只是他的兴趣,最多算是兼职。但他随便业余这么一玩,把哲学玩进去了。

我们说过,哲学始于怀疑。不管是苏格拉底的怀疑精神,还是近代哲学里笛卡尔的怀疑,都让哲学在怀疑中得到发展。但休谟却把所有的知识都怀疑没了,虽然从逻辑上分析,休谟的结论没有问题,但这结论显然很荒诞。

如果你还想着,科学能击破休谟的怀疑论的话,你就真的太天真了。

休谟说没有因果律,科学说有的话,就会导致决定论!如果凡事都是被决定好了的,人就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有因果律就会没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律,科学就要完蛋。该如何选择?

我们可不可以尝试走中庸之道?在休谟的怀疑论和科学的决定论之间选一个中立点。比如,意识依赖物质存在,但意识不被物质决定,换句话说就是,因果律存在于物质中,但不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这不就是左右逢源、两全其美的方法了吗?

实际上,这会带来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掉进中庸困境。虽然选择中庸之道可以避免两个极端的缺点,但这同时会失去两个极端理论的支持,以至于很容易就被人驳倒。

当时的哲学陷入了进退维艰的困境。休谟的怀疑论和科学的决定论都是能摧毁生活的哲学观点,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两者互相矛盾。我们支持哪方就相当于拥护另一方。选取中庸之道又没有理论支持,会被驳倒。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休谟的怀疑论和科学的决定论像哲学里的两个战斗力超强的大boss,没有一个玩家打得过他们。

但就在这样的困境里,有一位佩戴宝剑的少侠突然横空出世,一道白光过后,两个大boss相继倒地,发出“轰隆”的巨响。

其他人都惊呆了,这位少侠是谁啊?竟如此厉害!

……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37 哲学宅男——康德

已阅读

(一)少侠何方神圣?

我们接着来讲大家感兴趣的那位打败了哲学两大boss的少侠——康德。

康德

康德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宅男!他当时住在德国特别偏远的小镇上,偏远到这地方现在都不属于德国而属于俄罗斯了。以前的知识分子都是想着周游世界、增长见识,但康德却是一个另类。他几乎一辈子都宅在家里,只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还终身未娶。

你想想看啊,康德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电视,连广播都没有。人们除了社交吃饭聚会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的了。可康德完全不喜欢社交,除了和友人聊天外,他的世界就剩下看书和写信。这样看来,康德算不算超级宅男的鼻祖和典范呢?完全算啊!

康德也算是大器晚成的人,他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到了差不多56岁才写出来。然而,他的这本书实在是太晦涩难懂,连他的朋友都说看不下去。

(二)康德的学说

康德是如何解决决定论和休谟的怀疑论这两个哲学大boss的呢?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我们先跟随康德的学说来想象一下:人类变成一群无法认识世界真面目的人,他们感受到的世界都必须经过人类心灵特殊机制的加工处理。

在康德的学说里,世界的真面目叫“物自体”,特殊的加工机制叫“先天认识形式”。所以人类感受到的世界,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称为“表象”。

敲黑板哈,这几个名词大家要先记一下啦,后面会反复提到的。

对哦,还有要说明一点,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先天认识形式”,“先天认识形式”不会因为人体改变而改变。就是说,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是不可能的。

你是不是感觉看不懂?这很正常,康德是何许人也,哲学界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啊,如果你能看懂,说明你也不简单哪。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假设,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必须通过蓝色眼镜的过滤,因此,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至于这个世界原本真正的样貌是怎样的,我们看不见。还要说明一点,每个人的有色眼镜都是一样的,戴着眼镜并不会妨碍人类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察觉不到眼镜的存在。

有色眼镜即“先天认识形式”,世界原本的颜色(样貌)即是“物自体”,而人类看到的蓝色世界即是“表象”。这样会不会稍微能理解一点了呢?

总而言之,康德认为,人类永远都无法认识世界(物自体),人类看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

№.38 康德的贡献

已阅读

(一)解决因果律的问题

在康德所说的“先天认识形式”(特殊加工机制)里,包含了很多可以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因为人类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所以科学家研究的东西也只能是“表象”的世界。人类是通过“先天认识形式”才看到“表象”的,而因果律又存在“先天认识形式”里,所以可以说,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

如果有因果律的话,我们的自由意志去哪里了呢?

康德说,我们的意识就是“物自体”。既然因果律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那就表示它不存在“物自体”里,而“物自体”是自由的,所以我们的意识也是自由的。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因果律的问题。

(二)恢复理性的威力

虽然康德的哲学学说看起来很抽象复杂,但其中处处蕴含智慧。

休谟的怀疑论,使得哲学陷入困境,也使得人们怀疑理性。但康德在没有破坏休谟理论的基础上,又恢复了理性的威力,使得人们开始重新信任理性。

康德的学说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借助他的学说应对没有确凿证据的阴谋论,比如有人预言世界末日要到了,有人说我们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这些阴谋论都是无法证伪的。按照康德的世界观,世界中存在我们无法认识的事物,而这些无法认识的事物我们压根就不用去管。因为阴谋论的真伪问题不属于我们能认识的领域,我们怎么研究都是徒劳的。管它什么末日,管它什么真假,好好生活就可以啦。

在哲学上,康德的理论就像一座高峰,鲜有人能超越他。不过他的理论也是有缺点的。在学术史上,费希特和谢林都曾修补过康德理论的漏洞。

(三)康德的八卦

最后,我们来说点康德的八卦吧。

康德除了是个宅男,还是闷骚男。他平时看上去不苟言笑,但演讲和上课的时候却喜欢讲笑话。别人哈哈大笑的时候,他却还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

康德身体不太好,但他又不信任医生,就自己定了很多奇怪的守则。比如,不管医生怎么说,一天只能吃两片药;除了夏天,其他季节出去散步都不要和人说话,避免伤风。

感觉康德这位哲学大家的生活方式真是有点奇葩呢。

№.39 哲学王者——黑格尔

已阅读

既然都讲了哲学大家康德,那就必须讲另一位哲学大家,号称哲学界的巅峰王者——黑格尔。

黑格尔

在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年,年轻的黑格尔开始阅读康德的著作。谁也没有想到在不久之后,他会成为震撼整个哲学界的人物。

(一)黑格尔的著作

1804年,康德离世,与此同时黑格尔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不过这本书的完稿可谓一波三折。原本黑格尔应该在和出版商约好的截稿日期前完成全稿,但他为了保证质量拖稿了。出版商已经印好了书的前半部分,但看黑格尔迟迟不交全稿,便威胁他说,再拖稿就不给稿费。多亏了黑格尔的朋友帮忙周旋,买下了印好的那部分,才延长了截稿日期。可就在黑格尔快写完的时候,战争爆发了,邮局都关门了。黑格尔因为无法寄稿又错过了截稿日期。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出版商考虑到是特殊情况,最后还是付给了黑格尔稿费。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

回顾整个哲学史,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哲学家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可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推翻的结果。

那哲学家们之前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得来讨论辩证法了。

现在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通常是“看待事物要分两个方面”。当有人说某事怎么怎么不好时,你可能会说“要辩证地看待这件事,这件事也有好的一面嘛”。这其实是对辩证法的误解,并不是辩证法,而是诡辩法。

那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呢?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处处存在矛盾。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举个例子。“我长得漂亮”和“我长得很丑”这两句话看上去是互为矛盾的,但也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丑”就没有“漂亮”,谁也离不开谁。

但凡我们找到一个概念(如漂亮),我们就能找到与它相反的概念(丑),这就说明矛盾无处不在。

黑格尔也认为矛盾双方是可以互存的,并处在互为差异、互相冲突的动态之中。事物的正题和反题存在冲突,但正题和反题最终会“合题”,达到和谐。而当新的合题出现后,会重新产生它的反题,又有新的矛盾和冲突,循环往复。也就是说,事物永远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同时,这种变化是有方向的,事物会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

变化的最后就是终极真理,黑格尔把它称为“绝对精神”。

№.40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已阅读

(一)什么是“绝对精神”呢?

之前的哲学家都将世界分成对立的两个部分:“主体”(我)和“客体”(客观世界)。

但黑格尔认为,之前的哲学家都错了。人的理性世界(主体)和客观世界不是对立和矛盾的两个事物,两者之间是不能割裂的。人的理性世界可以通过不断地辩证,与客观世界合为一体。由于客观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所以,宇宙的本质也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现在,回到哲学家们之前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且总是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之前的哲学家所做的就是向高级形态变化的过程中所必不可缺的工作。所以说,之前的哲学家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不是白费的。

顺便提一下黑格尔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进程。后来,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观,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进程有其方向、不可逆转,但可预测。

(二)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运用辩证法看待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人是如何成长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与自己原本思想(正题)有冲突的现实问题(反题)。当思想与现实问题发生冲突的时候,即正题和反题发生冲突时,人就会开始反思人生,从而得出反思的结果(合题),人因此获得新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所以当我们面临问题时,要找到正题和反题,同时还要观察合题,这样我们才能把问题看清楚、看明白。

我们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用辩证法看待问题。

小芸和她男朋友经常吵架,最终她男朋友提出分手。在分手的时候,小芸心里恨透了男友。

在你看来,两人的关系如何?

两人的关系肯定糟透了!

但如果用辩证法分析的话,憎恨是正题,而它的反题是在乎。因为在乎,才会受伤,才会憎恨。小芸越是恨男友,越是说明她还是很在乎男友的。

№.41 今日总结

已阅读

这周我们以苏格拉底的故事为起点,讲述了最初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又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故事为节点,进入了近代哲学的历史。我们不仅学习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还了解了斯宾诺莎、休谟、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故事。至此,《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上半部分的内容我们都阅读完了。

下周,我们将继续阅读下半部分的内容。

关键词:

休谟,怀疑论,因果律,辩证法

要点:

思考与讨论:

请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辩证法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正题与反题,以及合题。可以先将问题用笔写下来,再相继写出正反题和合题。相信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看清楚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757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478评论 1 2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540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593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03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29评论 1 21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659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83评论 0 19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055评论 1 23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37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64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27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20评论 3 2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9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5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36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60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