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我知道很多人说看不懂我的戏

5月份我跟朋友到郑州看《红楼梦》,散场之后已经接近午夜,我们到便利店觅食,竟然很巧地跟导演偶遇,因为实在抑制不住小粉丝遇到男神的激动心情,便忍不住上前怯怯地打招呼。

他穿着卡其色T恤,这次挑的牛仔裤中规中矩没有破洞,脚上还是那双万年不变的灰色NB球鞋,听我们说是从北京过来看戏的,他端端正正地90度深鞠躬,软软地用略带台湾腔的普通话温柔地说,“谢谢你们能够喜欢,我知道很多人都说不懂。”

可能是时常在微博上跟观众互动的缘故,他总能听到更多的声音,“看不懂”几乎成了大家对他作品的最大注解,在戏迷圈里还流传着一个“比起林奕华的戏,更喜欢听他讲座”的说法,我不知道林导最初听到这样的评价有没有无奈过,但从我看他的戏开始,他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人风格,想来应该是没有把这样的回应当做困扰,笃定地在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

在今年接受沈星采访时,他再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给出的回答是,“这个其实是‘我喜欢你告诉我答案,但我不喜欢你叫我思考’……说话就是你听到什么是什么,可看戏需要观众把散落在戏剧里的碎片用自己的方式拼回,这当然是累的……”

“可是艺术,就是让看见的看不见,让看不见的看见……懂是句号,不懂才是开始。”

真正接触戏剧的时间很晚,2014年我才第一次听到林奕华这个名字,当年他带着《恨嫁家族》来内地巡演,我因为一些原因遗憾错过。好在第二年恨嫁就再次巡回,看戏前我先在北大听了他的讲座。

那个启发性极强的讲座让我瞬间迷上林奕华,但在看过《恨嫁家族》之后又瞬间迷茫,因为完全没有抓到戏的重点。所以我其实十分理解“喜欢林奕华的人多过他的戏”到底是一种怎样复杂纠结的感觉。

这三年间见他的次数不少,但他的作品我不过才看了四部,前两年一直怨念的无法欣赏他作品的魔咒,直到去年底看《心之侦探》的时候才打破,而今年《红楼梦》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开始能从戏里慢慢懂得自己。

关于看不看得懂这件事情,我很小的时候跟我哥有过一次交谈,我问他,“鲁迅写的东西感觉很无聊并没有觉得多好,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是思想家大文豪”,他当时白眼大概翻出了天际,无奈地回答我,“人鲁迅先生脑子里装的是家国天下,你脑子里装的是今天吃啥,你能跟他有什么共鸣?”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一直不能释怀,但这么多年过去,当我重读鲁迅并在他的字里行间得到诸多启示的时候,我才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涉世不深的自己确实无法理解他的嫉恶如仇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想所谓理解一定要基于过往人生经历与阅历培养出的共同语境,在这样的共同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再去培养一种能力,一种在看到世界残酷人性复杂之后,能放下偏见与心防,坦然接受不同,勇敢探索未知,认真思考自我的能力。

导演这些年的作品感染过形形色色的人,不喜欢他戏的人总是无法理解这种联结是如何产生的,但如果认真回望他的经历,其实很容易能找到引起观众与“非常林奕华”产生化学反应的共同语境。

林奕华出生在香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小父母离异,13岁时被送到台湾读书,因无法适应学校军事化般的刻板生活,不到半年就退学离开台湾。回香港后插班进入一所中学,但他并不安分,虽然早出晚归,却是逃课去看电影,直到学期末瞒不下去才不得不替自己另外找一间学校,最后因为校车很漂亮,他选择进入玫瑰岗学校中学部,成了张国荣的学弟。

在校期间他经常写东西四处投稿,与《青年周报》杂志编辑熟识后,便被派去采访电视圈里的一些名人,因此认识了有名的编剧,当时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部担任经理的甘国亮,在后者的影响下开始慢慢练习写短剧剧本。17岁时即被王晶签约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在戏剧分部担任编剧,但因无法接受电视剧工厂式批量生产的创作制度,一年后便离开了无线。

他在一个相对自由但缺乏父亲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相比起同“略显幼稚”的同学打交道,更喜欢观察思考大人之间的“政治”。也因为这个缘故,他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围绕在身边的都是见多识广的大哥哥,包括大他9岁的甘国亮,以及大他16岁的荣念曾。

他人生很重要的经历,应该是在主持电台节目《文学生活一点半》时,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如今号称“香港文化教父”的荣念曾。林奕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能够在20多岁遇到荣念曾十分幸运,称“他是我开启智慧的明灯。”

“之前是甘国亮,甘国亮把我心里的一个钮按下去了。那个钮就是对语言,特别是广东话的敏感度。所以我讲话的时候会在意如何让别人觉得我比较有趣。遇到荣念曾,我觉得他打开了我自我认知的一片混沌,这之后,看社会、看世界、看自己的眼光,就不一样了。”

1982年,林奕华与荣念曾一起编排舞台剧《长征》,在排练的过程中,他逐渐聚集起一批有着共同志向的年轻人,而后以荣念曾为首,包括林奕华、何秀萍等人在内的13人小团体,成立了香港著名的实验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开始了他们在戏剧舞台上的先锋创作。

1989年,据称因为感情困扰,林奕华离开“进念·二十面体”到英国留学。此后六年间,他生活在英国,但“并没有做很多事情,其实只是活着”,“那时的爱好是看人,常常一个人待着,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只是看别人怎么走路,怎么上公车,怎么买票,又或者在超市里看别人怎么购物,怎么结账。”

在伦敦生活期间,他组成“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剧团命名是为了突出其艺术创作的个性,所谓“非常”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非常的不普通”,另一层意思是“对一些事情非常执着及有浓厚兴趣”。

他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发表创作,而开始集中创作戏剧则是在返回香港之后。1995年,从英国回港的林奕华,重新活跃在香港戏剧舞台上,这一年他一口气做了四部新剧,正式开启了“非常林奕华”原创作品的戏剧探索。

单亲的成长环境、与同龄人的间离状态、非主流的身份,或多或少构成了林奕华身上敏感、反叛、独立的个性,让他更早地觉察到“我”与社会主流的对抗与共存状态。

六年的异国生活经历,更使得观察和思索内化为他的习惯,“观察、关怀,都跟孤独有关。而孤独是最好的创作来源”。

而他多元的文化背景,和早年在进念二十面体做先锋戏剧的尝试,使他能够找到出口,将自己的思考与挣扎通过戏剧作品分享给更多人。

在TVB工作期间,他与当时还是助理导演的杜琪峰一起出演过电视剧,还曾与王家卫一起共事,如今这两位都是华语电影界响当当的大人物,而林奕华除了1994年因改编《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之外,再没有涉足过电影圈,一直专心在戏剧领域,因为只有在戏剧舞台,他才有表达的欲望。

2011年在接受媒体访问谈及为什么要做戏剧时,林奕华回答说,“再排一百部戏,我的终极命题还是只有一个——了解自己。中国人重视伦理大于一切,人性反而成了配合伦理的零件。我们为什么会在大氛围中活得不快乐?因为我们被绑着,我们有机会看看绑着我们的是什么吗?”

在这个因为科技发展而信息高度互通的时代,每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都在渐渐觉醒,我们可以不必被框架塑成一致的性格,我们可以不拘泥于性别,不拘泥于身份,勇敢地选择前人不能想象的生活,而在选择想要的生活前,我们每个理应具备独立灵魂的个体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了解“我是谁”。

每个人在社会、家庭环境的压制下都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与“成长困难”,“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怎么样才能成为这个想要成为的自己?社会约定俗成的身份认同是否一定合理?面对与我不同的人该如何共处?”,这些都是“非常林奕华”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也正是我们当代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到今年“非常林奕华”已经成立26周年,这26年间剧团创作了57部作品,虽然作品循环往复地从不同角度追问很多相同的问题,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一直固执地活在自我圈定的世界里,对于外界的变化仍是视而不见的,因而这样的重复并不是没有意义。

“我从不把戏剧当成终极目的。戏有做完的一天,但人不会过去。戏剧对我来讲很庞大,很重要,但它并不是全部。”

“《梁祝的继承者们》里有一句歌词,“把人拉在一起的是性格,把人分开的是性别”。有些人是被性别绑架了,活在大多数人建构的世界,没有办法认识自己。梁祝的现代性是在于隐藏自己这部分。”

“科技和时代进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我追求的本质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爱埋怨、爱嫉妒别人,对自己有多情的想象。我们只有“成长”没有“成熟”,我一直谈,是因为如果我们不从心里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会有改变的。我不可能排300出戏,所以还是希望它能深入。其实,你天天都在讲“我”,或许只是你在拒绝听见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讲“我”。”

对林奕华而言,戏剧创作是表达自己观察结果的途径,而选择丰富的文本与前卫的表现手法,或许与他早年间接触的先锋戏剧和欧洲游历生活相关,尤其在与荣念曾的交往和进念二十面体的工作中,他学到了在戏剧里“问问题”而不是“给答案”,而在舞台上的极简主义也源于荣念曾的启发。

在林奕华看来,戏剧重要的功能是社会评论,“戏剧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很有可能变成影视的附属品。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戏剧最大的魅力在哪里,在我看来,戏剧的魅力在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戏剧影响到更多人,这是一直以来我的自我要求。”

“其实,戏剧是很前卫的。因此,做前卫剧场必须把它放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才能更贴近社会,从而赢得市场。”

“有的人可能不习惯,他们带着传统的观剧理念而来,期待看到一出‘起承转合’的戏,而抱怨我的戏信息量太大。其实,我只是在规矩的束缚下到处挣扎试探,试探着提出一个个问题,你可以看不懂,看不懂才能提出问题。 ”

这些年的林奕华,一直在进行商业与实验的探索,在戏剧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这些探索都是为了自己的戏剧理念服务,“消费和娱乐已经迅速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如果你还想让现代人通过看戏来思考,还是要通过一些办法让别人进来娱乐,然后再进入正题。”

当然,伴随着他的受追捧,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蔑视经典,晦涩难懂,没有叙事逻辑,舞台形式单一……

尽管面对非议,他仍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几年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说,“我的戏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因为它有个先天性在那里,它是在大舞台上做小剧场。它从根本上是对社会主流认识的批判,是有颠覆性的,不妥协的。这么做一定有人不喜欢。它的出发点就不是取悦观众的。”

而我也一直相信艺术表达没有标准,不分对错,在思想和情感沟通的领域谁都没有替别人发言的权利,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感受。

“非常林奕华”第57部原创作品《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马上要开启大陆巡回演出,这一次导演把视角对准拒绝长大的小飞侠,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与观众探讨只有成长没有成熟的大人们到底为什么害怕“长大”。

会不会因此爱上他,会不会因此开启自我觉知的大门,不走进剧场永远都是个问号,那何不勇敢一点放下心防,给自己一个探索未知的机会呢?

文中林奕华自述文字引自网络报道,参考文章标题如下:

1、林奕华:先锋就是颠覆,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徐梅,周晶婕

2、林奕华:“我们不能停留在只是制造欲望和满足欲望”,外滩画报,文:王俊逸

3、林奕华“拷问”自我谈戏剧:自幼好似贾宝玉,解放网-新闻晚报,作者:谢正宜

4、林奕华:“我们只有成长,没有成熟”,南都周刊,记者:洪玮

5、戏剧人的生存独白:在幸福与无奈间奔波,中国网,记者:王悦阳

6、林奕华:戏剧是一种隐喻,东方早报,记者:潘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198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6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985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73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9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99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17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07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12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1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91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55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81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64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12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99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美好的事物都是共生的结果 共生的基础就在于和而不同
    文心访艺阅读 304评论 2 0
  • 是的 想彻底放弃了 不想再在某一天的清晨 眼睛肿的像个核桃 不想再对你有任何的放不下 和 忘不掉 你也不用在对我有...
    wl玏玏阅读 153评论 0 0
  • 移动互联时代,很多互联网服务都会同时具备网站以及移动客户端,很多人认为APP的能帮助建立更稳固的用户关系,于是经常...
    zyl04401阅读 43,704评论 17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