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理论热点历史回顾

单万里《纪录片简史》13章【理论热点】纪录片理论热点历史回顾……

本章主要梳理本学期课程中曾经提到的、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些理论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争论不休。我在本课程的序章《鉴往知来》中谈到学习本门课程的内容时曾经谈到“史论不分家”的问题,并且指出“历史使人明智,理论滋养灵感”(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有过“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的辩论,我认为这场辩论仍有现实意义)。在纪录片的历史上,一些理论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拿出来讨论一次,而且很难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的答案。纪录片在不断发展,对纪录片理论问题的每一次讨论都有助于推动纪录片发展。

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纪录片理论问题,我在以前的课上都曾经提到过,今天只是想集中地梳理一下。今天讲课的蓝本是我在2006年写作的一篇文,题目是《中国纪录电影的美学思考》,本文的导语如下:纪录电影研究,是建立中国电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纪录电影对电影的重要性,我想援引《电影艺术》杂志1997年第5期“专题研究”栏目编者按中的一段话:“本期的专题研究,选择了纪录电影,意在对沉寂的纪录电影研究探索出一点头绪,更何况纪录电影与电影的本性的关系密切……事实上,纪录电影创作和研究的现状,不仅仅与整体电影的形势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纪录电影的认识。这里渗进了意识形态、电影传统和美学认识等诸多因素。”

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都起源于纪录片,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对一出京剧演出的记录。从1905年至2005年,中国纪录电影人共拍摄了12400多部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的纪录片。探讨这些纪录片中潜藏的美学问题,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本文拟从九个方面加以探讨,即纪录片的:(一)文献性,(二)艺术性,(三)真实性,(四)观点性,(五)新闻性,(六)宣传性,(七)教育性,(八)科学性,(九)故事性。这些问题的设定既考虑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特殊现象,又照顾到了世界纪录电影的普遍现象。中国纪录电影是世界纪录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中国纪录电影美学离不开对世界纪录电影美学及其历史的关照。

一、文献性是纪录片的最根本属性

中文“纪录片”一词译自英文documentary,源自法文documentaire。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考证说,法国1879年出版的由语言学家利特里主编的《法语词典》收录了documentaire,词性为形容词,意思是“文献资料的”(qui a un caractère de documnt,相应的英文可以译作which has a character of document)。法国历史学家西当·让·吉鲁进一步考证说,这个词自1906年开始与电影发生关联,并在1914年以后成为名词。1926年,在美国攻读电影与大众传播学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在发表于当年2月8日《纽约太阳报》的一篇评论美国电影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1926)的文章里首次使用了documentary。1931年,我国出版的《实用英汉词典》(梁实秋主编)收录了documentary,当时译作“纪录影片”,后来简称“纪录片”(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上,无论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均称“影戏”,1910年代出现“风景片”“时事片”的说法,1920年代出现“新闻片”的说法)。

西方人对纪录片的定义是基于这种电影的文献性或资料性。法国《电影辞典》对纪录片的定义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documentaire或film documentaire)。”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时指出:“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has documentary value)。”在法文(以及许多西方语言)中,document是一个常用词,我国《新法汉词典》对这个词的释义是:1、文件,文书,文献,公文,资料,档案;2、证据;3、(商业用语)证件,证书,单据。该词典对documentaire的释义是:1、文件的,文献的,资料的;2、(商业用语)押汇的,用作名词时指纪录片。英文documnt和documentary与相应的法文具有相同的含义,对纪录片研究而言,document的最重要释义可以说是“文献”和“资料”。自从我国1930年代初期出版的《实用英汉词典》将documentary译成“纪录影片”之后,汉语一直沿用这个译法,只是经常被简称为“纪录片”,对于以胶片拍摄和传播的纪录片有时称为“纪录电影”。

近来我国学者王志敏对这个译法提出了质疑。记录是电影的基本功能,既可以记录现实的真实场景,也可以记录搬演的虚构场面,“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动画电影,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或者更绝对地说,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对于英文documentary的中文翻译(纪录片),显然是非常错误的。有鉴于此,我建议把这一用语翻译成‘资料片’或‘文献片’。在我看来,这样的翻译,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documentary这一术语,并有效防止我们对于documentary的想入非非的‘巫术’之想。在这样的界定之下,这一用语的意思就是:我们把某些现象拍摄下来只是作为‘纪录真实’的‘资料’或‘文献’之用……。现在可以推想的是,当时把它翻译成‘纪录片’,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之上的一个错误。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错误,还由于中西方都对纪录片理论研究得非常不够,才使得这一错误的中文翻译一直沿用至今,并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引起了理论认识上的很大的混乱。有意思的是,在日语中,documentary一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沿用中国的错误译法,二是直接采用音译。在我看来,第二种译法有弥补第一种译法的错误的功能”。

上述引文不仅指出了汉语对documentary的翻译“错误”,而且认为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是“由于中西方都对纪录片理论研究得非常不够”。我不仅同意这个看法,而且可以为之补充一些理由,况且格里尔逊本人在英语世界首次倡导以documentary称谓纪录片时也是犹豫不决的,他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的开始写道:“纪录片(documentary)这个词言不及义,不过还是让它沿用下去吧。”格里尔逊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不仅可以定义纪录片,也可以用来定义故事片甚至所有艺术形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电影理论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纪录片定义是“非虚构的电影(non-fiction film)”。但是到了1980年代,这个定义遭到质疑和挑战。在近年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提出了“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论断。如果这是一个完美的论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电影都是故事片”。

纪录片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汉语翻译上的不准确性,为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至少可以相对地确定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文献性(或资料性)。《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对(与本文有关的)“资料”的解释是“用作参考或依据的材料”。无论文献还是资料,都需要记录在某种载体上。《现代汉语词典》对(与本文有关的)“记录”的解释是“把听到的或发生的事写下来”,在当今时代还应包括用活动影像等媒介录下来。汉语中有“纪录”和“记录”之分,在实际使用时往往是混用的,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非要分出个所以然来,脚丝旁的“纪”大概是指人类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的结绳纪事,而言字旁的“记”是指人类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后可以用文字记事又记言。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记录事件,而且可以记录言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宫廷的史官是有分工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当时的“左史”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纪录片工作者中的“录音师”,右史相当于“摄影师”。语言文字出现之前的“结绳纪事”(以及岩洞壁画之类的影像纪事)可以说是电影发展史上的“无声电影”时期,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的“记言记事”可以说是电影发展史上的“有声电影”时期。

历史无法回转,只能继承发展。虽然documentary这个英文词汇“言不及义”,虽然纪录片这个汉语译法“显然是非常错误的”,“不过还是让它沿用下去吧”!一个沿用了将近百年的概念是很难推翻的,我们只能随着时代的进展赋予它新的含义,对它进行新的理解和探索。学哲学出身的格里尔逊当时对纪录片所做的定义是十分开放的,而且非常有预见性。他说:“最初使用(纪录片)这个术语的法国人只是以此指谓旅游片(travelogue),他们觉得这个词很响亮,足以给‘老鸽笼剧院’上映的东摇西晃(或杂乱无章)的记录异域风光的影片争点面子。然而,纪录片只顾走自己的路,从拍摄东摇西晃的记录异域风光的影片发展到制作戏剧性的影片,这类影片包括《摩阿纳》、《土地》和《土西铁路》。而且总有一天,纪录片还会包括那些在形式和意图上与《摩阿纳》完全不同的其他种类的影片,正如今天它把迥异于《刚果游记》的《摩阿纳》包括在内一样。”格里尔逊的当年这番话,似乎已经预见到尼克尔斯“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论断。

说到纪录片的文献性,不能不提到汉语“文献纪录片”这个概念。这种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在英文中,这种纪录片称为compilation film(可以译为“汇编影片”)。美国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认为,文献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斯菲尔·苏勃在19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她完成于1926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是世界电影史上文献纪录片的开端,本片是她根据俄罗斯电影导演从前拍摄的资料影片剪辑的。

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于1927年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可以说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起点,本片是他根据自己以前拍摄的记录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编辑的。由于文献纪录片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历史纪录片,其中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献纪录片又称人物传记片或传记片。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片逐渐演变为一种以活动影像书写历史的手段,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以致于电视时代到来之后成为一些电视台的看家节目,有些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设了历史频道,这类频道播放的纪录片多为文献纪录片。尽管文献纪录片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很难直译为相应的外文,我们也只好沿用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