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4/7)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1.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1)    在不同的简单风险之间和在有风险与确定的事情之间,这些选择的结果永远不会是确定的,即使表面看上去很确定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2)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它是基于理性的基本原则(原理)作出的逻辑选择,作为对经济人决策方式的描述。。

3)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4)    物理量(光能、音频或一笔钱)的变化能够引起主观体验(亮度、音量或价值)的变化。对于众多维度来讲,其功能是对数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个给定因素(比方说,乘以1.5或乘以10)的刺激强度增加,在心理上也总会产生等量的增值。如果将声音的物理强度从10个单位提升至100个单位,心理强度就会增强4个单位,那么,刺激强度若进一步增强,比如将100个单位提升至1 000个单位,心理强度的增幅也是4个单位。

2.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1)    效用是关于财富的对数函数。如果这个函数是正确的,则1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间的心理距离与1

000万美元与1亿美元间的心理距离是一样的。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2)    一个风险的心理价值就不是对可能会得到的金钱收益量的平均加权,而是这些收益效用的平均值,每项收益都要乘上自身的概率。在预测一笔财富的效用之前,你同样需要了解其参考值。

3)    理论诱导的盲区(theory-induced blindness),即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如果你碰到一个似乎和这个模式不相符的例子,就会认为肯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只是不知为什么你没有发现这个解释而已。

3.    示例—伯努利理论的错误

1)    “3年前,他有2万美元的奖金,他对此已经很满意了,但他的薪水自那以后只涨了20%,所以他需要更多的奖金来获得同样的效用。”

2)    “两个人都愿意接受自己拿到的薪水,但他们对这份薪水的满意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参照点是不同的。她目前的薪水更高。”

3)    “她在申请离婚赡养费。实际上她愿意调解,但他更愿意上法庭。这种分歧是意料之中的—她只能稳赚,所以要规避风险;而他面对的却都是糟糕的结果,所以他更愿意冒险。”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1.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1)    在效用理论中,对“盈”的效用评估是通过对两种财富状态的效用进行对比来实现的。在这种理论下,盈亏的不同效用只是在符号上有所不同(正号或者负号)。没有哪种方式可以表明损失500美元的负效用会大于获得同样数目的钱的效用这一事实,在没有理想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碰运气。

2)    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掌控结果价值的三项原则),这三个特征在金融状况评估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感知、判断和情感等许多自动过程中也很常见,它们应该被看做是系统1的运行特征。

    评估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对金融状况而言,最常见的参照点就是现状,但也可能是你期待的那个结果,或者是你感觉实至名归的结果。高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损失。

  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900美元和1000美元之间的主观差别也比10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    ·第三个原则是损失厌恶。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亏似乎比盈影响更大。积极和消极的期盼或体验之间的力量不对称状况由来已久,将各种威胁当成“危”而不是“机”的有机体的存活和繁殖的概率更大。

3)    损失厌恶,指得是盈与亏正是前景理论中的价值“载体”(在伯努利理论中,财富状态是价值载体)。中性参照点的右边和左边呈现出并不对称的两条S形曲线,这表明人们对盈的敏感度低于与亏的敏感度。在参照点处函数的斜率突然发生改变,即对亏损的反应比对同等数量盈余的反应要强烈得多。

2.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1)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愿望更强烈。 “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因此人们往往会规避损失。拒绝这个赌局是系统2的行为,但那些关键的输入信息是由系统1产生的情感反应。

2)    “损失厌恶系数”,要想平衡100美元的可能损失,我需要得到的最少收益是多少?这个系数通常在1.5~2.5之间。当然,这是个平均值。有些人规避损失的能力比别人更强。金融市场中的专业风险投资者对损失的规避感就不那么强烈,只关注可能的损失和抵消盈余的主观影响,他们不会对每一次经济波动都产生情绪上的反应。

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你总有不想承担的风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损失厌恶系数在风险增大时也会提高,但并不是急速提高。当然,如果这种可能的损失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或者你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所有的赌注也就荡然无存了。

    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从数学角度来看,任何拒绝低风险的有利赌局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赌注从而坚决将风险规避推向一个荒谬的水平。

3.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1)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2)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失望和对失望的预感都是真实的感觉。如果建立了一个新的暂时参照点,即在结果(在这里是指“什么也得不到”)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或另外一种选择很有价值时,前景理论也不会允许这种结果的价值发生改变。

3)    前景理论和效用理论没有给我们留下回旋的余地。这两种理论都有这样的假设,即某种选择中选项都是分开的,需要独自评估的,价值最大的选项就会被选中。这种假设显然是错的,因为我们很难比较两种情况下选择赌一把却赢不了的痛苦孰大孰小,知道如果选择赌一把又输了的话,你会后悔自己“贪婪的”决定,

    后悔这种体验依赖于你本应该采取却没有采取的意见。后悔和失望的情感是真实的,做出决策的人当然在做决策时会预测到这些情感。

    问题是后悔理论会产生一些惊人的预言,使得前景理论中这些情绪的作用变弱。

4.    示例—前景理论

1)    “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因而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

2)    “她非常有钱,因而她对微不足道的所得反应那么强烈着实让人费解。”

3)    “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要重一倍。不过这也很正常。”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1.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比如,持有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门票的人,即便有人出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也不愿转让。

1)    在劳资谈判中,双方都清楚其参照点是现行合同,而且谈判关注的是就参照点作出让步时双方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在讨价还价时,损失厌恶的作用也很容易理解:作出让步让人很痛心。你对参照点的作用肯定有很深刻的亲身感受:

    如果你曾换过工作或职位,你就会以自己现在的情况作为参照点,看看新的工作和职位的特点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在评估中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加突出,这说明损失厌恶发生了作用。

    损失厌恶并不是说你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一次机会带来的益处也许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损失。损失厌恶只能表明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偏向趋近参照情形的选项(而且通常情况下会偏向较小而不是较大的改变)。

2)    “无差异曲线”的标准模式没有预见到的选择的两个方面。

    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

    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对倾向于现状的偏见。

3)    传统的无差异曲线和伯努利用财富状态来表示结果的做法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假设,即拟定各项事务状态的效用只依赖于该状态本身,并不受你过往的影响。对这一错误的修正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的成就之一。

2.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1)    摒弃标准理论,即R教授“拥有”某瓶特定葡萄酒的状态具有独特的效用。前景理论表明,是愿意买还是愿意卖这瓶酒取决于参照点,即教授当时是否拥有这瓶酒。如果拥有这瓶酒,他就会考虑“放弃”这瓶酒时的痛苦;如果还没拥有这瓶酒,那他考虑的就是“得到”这瓶酒的乐趣。因为存在损失厌恶,所以两者的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一瓶好酒的痛苦比得到同一瓶酒所得到的快乐更深刻。

2)    用来使用的商品和用来交换的商品之间是不同

    市场的魔力对于那些想使用某件商品的所有者(卖家)而言根本就不起作用。

    卖方标注的高价反映出他们在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物品时很不情愿,这种不情愿与婴儿在自己特别看重的某件玩具被拿走时表现出的焦虑一样。损失厌恶是系统1自主评估必然包含的内容。

    出售自己常用的商品会激活大脑中与厌恶和痛苦有关的区域,购买行为也会激活这些区域,但只有在(买方)认为价钱太高,即当你觉得卖方的要价超过了交换价值时才会这样。大脑记录还表明以特别低的价格购买商品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3.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1)    参照点是不稳定的,禀赋效应可通过改变参照点而消除。

    当那些业主将其商品看做未来交换中的价值载体时,他们就不想看到禀赋效应出现,这种态度在日常商务活动和金融市场上非常普遍。禀赋效应随着贸易经验的增多而最终消失。

    在实验人员提到受试者手头的商品有可能用来交易之前,只有在真正拥有该商品一段时间的前提下,他们才会表现出禀赋效应。

2)    经验丰富的商人显然已经学会了正确提问,即“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那个杯子真的是我特别想‘得到’的吗”。有了这个问题,禀赋效应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得到的快乐和放弃的痛苦之间的不对称性没有关联。

3)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花在某件商品上的钱对于本来可以购买的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从贫困的人的身上我们并未希望发现禀赋效应。

4.    示例—禀赋效应

1)    “她不在意自己能得到两个职位中的哪一个,但公告发布一天之后,她就不再想换了。这就是禀赋效应!”

2)    “这些协商不会有任何进展,因为双方都发现很难作出让步,即使自己能得到补偿也不行。损失的比得到的更多。”

3)    “他们一涨价,需求量就下降。”

4)    “他只是不想以低于自己买房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损失厌恶起作用了。”

5)    “他是个吝啬鬼,只要花钱就觉得赔了。”

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1.    小脑扁桃核对观看者无法识别出来的有威胁性的图片有强烈的反应。关于威胁的感觉很可能是通过一个非常快的神经通道传递的,这种感觉会直接传到大脑处理情感的区域,绕过产生“视觉”意识的视觉皮质。同样的通道还会使得生气的面孔(一种潜在威胁)比快乐的面孔更快、更有效地得到处理。

1)    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通过这种做法,提高了动物的生存概率,使其得以繁衍生息。系统1的自动运行便体现了这种进化史。我们人类和动物都对交配或进食的信号反应很机敏,因此广告商才会设计许多广告牌。

2)    即使是对纯粹象征性的威胁,大脑的反应也很迅速。充满情绪的字眼会引起注意,而不好的字眼(战争、犯罪)比好的字眼(和平、爱)能更快地引起注意。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威胁,但只是提一下不好的字眼对系统1来说就是一种威胁。

3)    负面情况在众多方面都可战胜正面情况,损失厌恶是负面占优势的典型例子之一。人们处理坏消息时比处理好消息更彻底,我们会更在意避开负面的自我定义,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义,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况更容易形成,且不易消失。一种稳健的关系需要良好的互动与不好的互动间的比例至少为5 ∶1。也许一件事就会毁掉数年时间培养的友谊。

2.    目标就是参照点

1)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正如我们从消极主导中可能推断出来的那样,这两种动机的影响程度并不形同。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2)    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这样做有时候会违背经济逻辑。例如,经济逻辑表明,计程车司机应该在下雨天多干几个小时,晴天时则要多休息,因为晴天时能以较低价格“买”到轻松闲暇。损失厌恶背后的逻辑却正相反:每天有固定目标的司机会在客人少的日子多干几个小时,在浑身湿透的客人巴望打到车的日子里,他们也早早回到家里。

3.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1)    避免损失的动机和获得收益的动机强度并不对称,尤其是在对现有合同的重新商谈中、这种不对称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特征。现有的条款确定了参照点,协议中任何方面拟定的变更都会被看成是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让步。损失厌恶会产生一种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    你对我作出的让步是我的所得,但它们却是你的损失;损失使你产生的痛苦会比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多。因此,你对这种让步的价值会比我赋予它的价值高。

    你要求我作出的让步对于我来说也会是这样,你对我作出的让步也不会给予足够的价值评价!

    对越来越小的蛋糕进行商讨非常困难,因为即使损失,也要将其分配出去。人们在蛋糕越来越大时,显得更随和。

    双方交换的信息都是想找到一个参照点并给对方提供一个锚定。这些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商议双方对有些利益假装很在意,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将这种利益看成讨价还价的筹码并最终想要将其交换出去。商议双方都受互惠原则的影响,一个看似令人痛心的让步就需要对方作出同样使他们痛心(可能这种痛心也是伪装的)的让步。

2)    损失厌恶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它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这种保守主义做派使得我们在邻里间、婚姻中和工作中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引力作用让我们的生命无限靠近参照点。

4.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1)    商人、雇主以及房主的不公平交易行为招来的骂名是否会使他们追逐利润的行为收敛些?我们的发现是:会。

    其基本原则是,当前的工资、价格或租金设定了一个参照点,不可违背这个参照点。有些公司将自身的损失强加给顾客或工人,使自己回到交易参照点,这样做是不公平的,除非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权利。这家公司有其自身的权利,即保持当前的收益。如果该公司面临损失的危险,也可以将损失转嫁给别人。

    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在收益下降时降低工资是不公平的。

2)    公司和与公司有关联的个人之间的典型双向权利

    受到威胁时,公司的自私行为可被看做是公平行为。人们甚至认为这家公司连部分损失也不必承担,它完全可以将这种损失转嫁给个人。

    不同的原则制约着公司追求利益或避免利益损失的行为。当公司生产成本低时,公平性原则就不会限制公司将财富分给顾客或雇员。当然,若公司分摊赢利,我们的调查对象就会更喜欢这家公司,并觉得这家公司更公平;若不分摊,他们也不会认为该公司做法失当。他们只会在公司利用权力违背与雇员或顾客间的非正式合同时,或者在公司为自身赢利而将损失强加给别人时才会表现出愤怒。

    如果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人想反抗,那么这种将损失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就会有风险。不公平行为的旁观者也常会被卷入惩罚当中。利他惩罚会伴有大脑“快乐中心”的活动加强的情形出现,能将这个社会凝聚到一起。然而,我们的大脑在奖赏无私慷慨行为时不能像在惩罚自私吝啬行为时那样实在。我们在这里又发现了得失间的不对称。

3)    损失厌恶和权利的影响远不只存在于金融交易领域中。在法律决策中真正的损失和可预测的所得之间有着明显区别。例如,在运输中丢失货物的商人可得到实际损失的赔偿,但损失的利润却不可能得到补偿。90%的财产起诉存有的相似原则也证实了参照点的道德地位。一个颇具挑衅性的论点,即法律对挽回损失和补偿失去的所得之间的区分,也许可以凭借其对个人幸福的不对称影响使自身的行为合理化。如果遭受损失的人比没能赢利的人遭受更大的损失,他们也许应该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

5.    示例—损失问题

1)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然受损的人会比那些必然获利的人更加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

2)    “他们都认为对方作出让步时不会感到痛心。当然,他们都错了。这正是损失的不对称性的表现。”

3)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4)    “这儿的租赁价格直线上涨,但房客认为我们不应该提高租金。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享受当前的利益。”

5)  “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上涨并无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成本也上涨了。

6)    他们尊重我赢利的权利。“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1.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1)    “可能性效应”(possibility effect),这一效应会是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从零提升到5%意味着情况出现实质性的改变,从无到有,我们往往看重轻风险,更愿意花比预期价值更多的钱将其排除掉。

    在可能性效应中,有95%的可能性会遭受灾难和必然会遭受灾难两者间的心理差别甚至更大;虽然“一切都会没事的”这样的希望很渺茫,但人们却总是将这种希望无限放大。过于看重很小的概率,使得风险和保险政策更具诱惑力。大量买彩票的人表明,他们愿意花超出预期价值的钱来换取赢得大奖的渺茫机会。

    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

2)    “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那些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如结构性和解,(Structured Settlement),是有关赔偿金和解的一种,被告同意在受害原告的有生之年向其分期支付赔偿金。一般包括首期一次总付的赔偿金和将来以年金方式分期支付的赔偿金。该术语为金融或保险业术语。

3)    与预期原理相反,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2.    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1)    “阿莱斯悖论”: 如果你在问题A中偏向前面的选项,在问题B中偏向后面的选项,就说明你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并且违背了理性选择的原则。

A. 61%的概率赢得52万美元或者63%的概率赢得50万美元

B. 98%的概率赢得52万美元或者100%的概率赢得50万美元

2)    在了解了问题背后的逻辑之后,与会者才注意到自己的偏向已经违反了效用理论。你本会对B选项左手边的罐子感兴趣,毕竟这个罐子作了改进,情况比右手边的好,但是,现在你喜欢的却是右手边的!这个选择的模式没有什么逻辑意义,但却可以从心理上作出解释:确定性效应起了作用。在问题B中,100%的概率和98%的概率之间虽然就差两个百分点,但相比于问题A中63%和61%之间相差的两个百分点来说,这个差距的影响则要大得多。

3.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1)    想要理解可能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之间的不对称性,先假设你有1%的概率能赢得100万美元,明天就会揭晓结果。现在,再假设你几乎确定自己能赢得100万美元,但还是有1%的可能性赢不了,同样是明天揭晓结果。第二种情况中的焦虑情绪显然比第一种情况下的期望心理更明显。

2)    在可能性变化范围的两端,确定性效应和可能性效应的双重作用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对中间概率不够敏感的情形出现。

    从5%到95%之间的可能性和范围更小的决策权重(从13.2到79.3)之间密切相关,约占理性期望的2/3。

    极小或极大的可能性(低于1%或高于99%)都是特殊的情况。这些情况常常会被彻底忽视,事实上人们赋予它们的决策权重为零。另一方面,在没有忽视这些罕见的情况时,你肯定又会过于重视它们。当不大可能出现的事情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就要超过其本身出现的概率应该引起的关注度。

    人们对于可能性较小的各种风险几乎完全是迟钝的。然而,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而且决策权重会反映出你的担忧程度。根据可能性效应,这种担忧和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相符。仅仅减少或降低风险还不够;若想消除这种忧虑,必须将其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4.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1)    四重模式,相对于现有财富来说,人们更看重得失,而且关于结果的可能性和决策权重方面,表现大不相同。

    左下角一栏的可能性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都愿意买彩票。若头彩很大,人们会疯狂地买,会忽视赢的概率很小这一事实。有了彩票就有了机会,概率小不小并不重要。彩票能获得的东西要比赢得的概率更重要,梦想赢是人们的权利。

    右下角一栏说明了什么时候应该买保险。人们愿意支付比期待价值更高的价格去买保险。有些灾难不太可能发生,但人们更愿意买个保障,消除忧虑,买个心里踏实。

    右上角体现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一想到即将会有一大笔损失就很痛苦,完全的解脱也很吸引人,这也正是那些屈从于高科技的企业浪费了自己的剩余资产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原因。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输的这一方还是会作无谓的挣扎。

    降低敏感度会使得你在所得面前选择规避,在损失面前选择冒险,但对较小可能性的过分看重则会战胜这种效应,产生我们前面所观察到的那种模式,即为收益愿冒风险,对损失保持谨慎。

2)    在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的时候,我们在处于损失的情况下会选择冒险;处于赢利的情况下会选择规避。对冒险的研究有两个理论框架作支撑:

    敏感性不断降低。人们对损失900美元的反应比损失1000美元的90%的反应程度更强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会避免必然的损失。

    90%这一可能性的相应决策权重只有71,比可能性小很多。当你在必然的损失和很可能会承受很大损失之间做决策时,降低敏感度可使你更愿意规避必然的损失,而且确定性效应也降低了对赌注的规避。这两个相同的因素,在结果是正面时,加强了确定性事件的吸引力,使赌注的吸引力得以削弱。

5.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1)    将四重模式应用到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中,这一模式可能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这两种情况在原告案例中体现的强度有所不同。你可以在每种情况下都体会一下原告和被告的心情,这些心情会使得他们采取或挑战或顺从的立场。

2)    从长远角度来看,期望值的偏差代价可能会很大。比如支付额外费用以避免不大可能出现的大笔损失代价就太高昂了。一贯看重不大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这也是直觉性决策制定的一个特征,最终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出现。

6.    示例—四重模式

1)  “他试图用庭外和解的手段来解决这个无意义的诉讼案件,以避免损失,但却不大可能。这是过分看重较小可能性的结果。既然会面对很多相似的问题,他最好还是不要放弃。”

2)    “我们从不在最后一秒才享受自己的假期,我们愿意为了确定性而付出努力。”

3)    “只要有可能不赚不赔,损失就不会减少。这就是损失中的冒险。”

4)    “他们知道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们想要消除这种可能性。这是可能性效应,而且他们想要的是再无后患。”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1.    过高权衡不太可能的结果是系统1的特点,情感和生动性会影响顺畅性、可得性以及对概率的判断,我们无法停止系统1的运行。情绪的紧张程度不仅和概率不相符,对概率的估测也不够敏感。因此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过分关注那些没有被自己忽略掉的罕见事件或者恐怖主义。人们更在意的是可能性。

2.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1)    尽管过高估计和过高权衡罕见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现象,却有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即集中注意力、证实性偏差以及认知放松。

    明确的描述激发了系统1的联想机制。当你想到第三党派候选人胜出的可能性不大时,你的联想机制会像平时那样在验证性模式下工作,会有选择地提取使表述正确的信息、事例以及画面。这个过程有偏见存在,但并不是在幻想下进行的。你寻找的是符合现实条件制约的可能情况,你对概率的判断最终总是由认知放松或顺畅性决定的,因此你的脑海中总会出现貌似正确的情形。

    你并不总是关注要求你作出评估的事件。如果目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你就会关注这个事件的其他可能性。所以,你将注意力转移到反常的情况上去了。罕见事件成了焦点,这些事件很可能唤起可得性启发模式。

    当某件事的其他可能不太明确的时候,罕见事件的概率就很容易被高估。结果就是把相继对这8支球队获得冠军判断的概率相加,得到了240%!

2)    当某个人努力预测某个方案的结果时,就可以切实且轻松地成功执行某项方案。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则会被忽略,因为事情出问题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自己职业前景进行评估的那些企业家与投资者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机会,也喜欢过高权衡自己的估值。

3.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1)    无论结果是否会激发情感,结果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都会降低概率在评估不确定的前景时本应起到的作用。这个假设提出了一种预测:若对货币形式的结果附上毫不关联但却非常生动的细节描述,同样也会影响估算结果。顺畅性、生动性以及想象的轻松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决策权重。

2)    “有21%(或84%)的概率在下个周一上午收到一个内含59美元的蓝色大信封。”这个表述对概率的敏感度会更低,你在脑中构建这个事件时,即使知道赢的概率很小,但奖品的生动画面仍然会浮现出来。认知放松同样也对确定性效应产生了影响,因此就会被过度权衡。

4.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1)    “分母忽视”,这个观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不同的风险表达方式所造成的效果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与抽象术语相比,例如“风险”或是“概率”(多大可能),用相对频率(有多少)来描述会使小概率事件得到更大的权重。因为系统1更善于处理独立事件,而不是整个范畴的事件。比如,“在10万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有一个将会终身瘫痪。”而不是“能使儿童免受某种疾病侵袭的疫苗有0.001%的风险将导致终身瘫痪”。

2)    频率格式(frequency format),看到“每10 000个人中有1 286人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比看到”某种疾病导致24.14%的人口死亡“的人更有可能认为此疾病的危害性很大。尽管患第一种疾病的风险只是第二种的一半,但第一种却看似比第二种更危险!

3)    不同的表述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使他们对该怎么做生成不同的意见。若要求受试者对这两种表述作一个直接的对比(系统2肯定会参与到这个任务当中),这种效果肯定会削弱或是消除。然而,实际情况中,你一次只能看到一种表述。系统2只有在格外活跃的情况下才会对你看到的那个说法有另外的表述,才会发现这些说法能引发不同的回应。这些说法使得他们的动机很明显。

5.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

1)    主要注意力和显著性会导致人们过高评估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过高权衡低概率的结果。单纯提及某个事件,通过对其进行生动性以及特有的概率描述模式就会增强其显著性。

2)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即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并没有提高它的出现概率:那些含有一个荒谬的论调使你想起它就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或是因不能想象结果会怎样而使你认为它根本不会发生的事件都属于此类事件。

3)    根据前景理论可知,通过描述性文字作选择会产生可能性效应—低概率结果的可能性被过高权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凭经验作选择不会出现过高权衡的情况,而较低权衡的情况却较为普遍。当我们做类似于选择餐厅或是固定好水壶以应对地震这样的决策时,罕见事件不会被过高权衡。

4)    当人们真正经历罕见事件时,低权重的情况也会出现。系统1产生了对阿黛尔和布莱恩的总体印象,包括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靠近或回避他们的倾向。你的选择就取决于对这些倾向的比较。除非你明确地想到了某个罕见事件,否则就不会出现过高权衡。

5)    由于记忆存在证实偏差,罕见事件的概率会(经常但不总是)被高估。当想起某个事件时,你会尽可能地将其视为真实的。当某个罕见事件特别吸引你的注意力时,这个事件就会被过高权衡。当前景得到明确描述时(例如“有99%的概率赢得1 000美元,1%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注意力就一定会分散。过多关注(耶路撒冷的大巴)、生动的画面(玫瑰花)、具体的表述(1 000中的1个),以及明确的提醒(以描述为基础作出选择)都是引起过高权衡的原因。没有过高权衡,就会存在忽视。

6)    就罕见事件而言,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总是作出正确判断。碰上一些任何人都未曾经历过的事情,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6.    示例—罕见事件

1)    “即使在日本,海啸也很少发生,但是海啸在我们头脑中的画面非常生动形象,游客也因此会高估海啸发生的可能性。”

2)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灾难循环,即先是言过其实,之后作出过高权衡,最后忽视此事件。”

3)  “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

4)    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到100%。“

5)    “他们想让人们意识到风险是存在的。这也就是他们会使用‘每1 000人中有1人死亡’这个说法的原因,这种做法利用了分母忽视效应。”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1.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1)    每个有关得失的简单问题都可以通过无数方法分解为选项组合,而分解后的选择很可能和最初的选择不一致。处于收益状态时规避损失、处于亏损状态时承担风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些态度会使你不愿冒险,而愿付出额外的费用去得到肯定可获得的赢利,还会使你愿意付出额外费用(包含在预期价值中)以避免肯定的亏损。两种情况下付出的这些钱来源都一样,在同时面临这两种问题时,你的矛盾态度就不会很乐观。

2)    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

    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

    即使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综合考虑问题,我们自己还是倾向于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立刻做出决策。我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精力去增强偏好的一致性,我们的偏好也不会自动变得一致,它们处于理性代理模式。

3)    宽框架:一个有4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将多种决策综合考虑都会更有优势。

    假设同时考虑5个简单的(二选一)决策问题。宽(综合)框架需要考虑的是包含32个选项的综合选择,窄框架需要考虑的则是一连串5个简单的选择。5个连续的选择会是宽框架中32个选择的一部分。

    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当然会利用宽框架进行考虑,但人们天生喜欢用的却是窄框架。

2.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1)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最注重效用的人拒绝了一次赌局(投资),也会拒绝多次。损失厌恶度从未改变过。然而,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多,输的可能性很快就降低了,损失厌恶对其偏好的影响也就相应减弱了。

2)    如果你能将这些赌局看做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在你在决定是否该承担某个有正面预期值的小风险时,就应该用这句咒语提醒自己并重复念咒语:有赚有赔。这样,你在经济上就会更理性,也能在无形中帮自己赚到一大笔钱。那句咒语的主要目的是在你输的时候帮助你控制你的情感反应。在说这句咒语时,还需记住以下几个条件:

    当所有赌局都真正相互独立时,它才适用;它不适用于同一行业的多种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可能会同时遭遇失败。

    只有在可能的损失不会使你的全部资产处于危险时它才有效。如果你不想某一次损失成为影响你经济前景的重要阻碍的话,就请注意!

    若一个赌局中每次下注赢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不该将咒语用在这个风险大的赌注上。

3)    金融市场中有经验的交易者每天都以此建议为生,他们通过宽框架来减轻亏损带来的痛苦,在不同的指导下做出有风险的决策(接受或拒绝他们有可能会输掉的赌局)。

    在窄框架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在做决策时应该“将每一个决策都当做你唯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要体会这些决策带给自己的情绪反应。

    在宽框架的情况下做决策的建议,包括“将自己想象为商人”,以及“将它看做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这样一个决策会在将来一起被并入‘证券投资组合’中”。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4)    损失厌恶和窄框架的结合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来避免这一祸端,并在获得宽框架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

    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

    刻意避免查看短期结果,除了可使投资者的心情更为愉快以外,还可以提升决策和结果的品质。对坏消息典型的短期反应就是加剧损失厌恶。查看总体反馈的投资者很少能得到类似的坏消息,就更有可能不规避损失,也就不会对你的证券投资组合进行无效的变动,结果也会赚得更多。

3.    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1)    善于使用窄框架的决策制定者在每次面临风险决策时都会带有偏见。每当相关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使用风险政策,而风险政策确实可以改善他们的表现。

    风险政策是一种宽框架。在保险的例子中,你期望偶尔的损失是完全免额的,或是无保险产品损坏的频率别太高。风险政策在一组类似的选项中嵌入了一个特别有风险的选项,也利用了宽框架。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你设想自己接触的这个风险政策从长远来看肯定会为你带来收益,而你减少或是消除偶尔的损失所引起的痛苦的能力如何呢?

    外部意见是思考计划的宽框架。外部意见将注意力从当前情境的特性转移到类似情境结果的数据上。

2)    外部意见和风险政策是补救两种不同偏见的方法,而两种偏见会影响许多决策的制定:

    规划谬误中的过度乐观以及损失厌恶中的过度谨慎。这两种偏见相互对立。过度乐观使个人和组织免于损失厌恶的不好影响;损失厌恶使人们不会产生过度自信的乐观主义。

    这样的结果对于决策制定者来说是有益的。乐观主义者认为他们做决策时比在实际情况下更为谨慎,而损失厌恶者则会正确地拒绝危险的提议。

    当然,我们不能保证这些偏见会在所有情况下都相互抵消。能够同时消除过度乐观以及过度规避风险的机构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将外部意见与风险政策结合来考虑应该可以实现其目的。

4.    示例—风险政策

1)    “告诉她应该像商人那样思考!有赚,当然也有赔。”

2)    “我决定每个季度查看一次我的证券投资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面对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3)    “他们从不买延长保险,这是他们的风险政策。”

4)    “我们公司每个部门经理在其所在领域都采取损失厌恶的做法。这很正常,但造成的后果是,这个机构不敢冒险。”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1.    除了那些要靠收入来养家糊口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赚钱都未必是出于经济动机。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

    奖励与惩罚、承诺与威胁,我们谨慎地将其记录在脑海中。这些因素如同社会环境中的诱因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偏向,激发我们的行为。于是,我们拒绝减少损失,因为有时这样做就相当于承认失败;我们对可能使人后悔的行动存有偏见;我们不会不停地做事,因为责任感总是因人而异的。

    奖励和惩罚带来的最终价值通常会使人有情绪反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交易。

2.    你会卖掉赢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1)    心理账户,是我们用于组织和经营生活的账户,心理账户在记录得分上应用广泛。回想职业高尔夫球手在避免击出超过标准杆的球而不是小鸟球时,往往打得更出色。它有弊也有利,并且有多种来源。

    通常我们会为了自我控制而付出代价,例如,一面把钱存入储蓄账户,一面却透支信用卡。对于人类来说,心理账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他们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系统1自动对情绪平衡作出的内在分析。

    理性代理模式下的经济人并不依赖心理账户:他们对结果的看法是经过综合分析得来的,是受外部诱因驱使的。系统2应该会考虑反事实的(指在不同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但违反现存事实的)可能性:“如果我的票是从朋友那儿得来的,我还会冒着暴风雪驾车吗?”但只有积极的、受过相关训练的大脑才会想到提出这样的难题。

2)    处置效应,金融研究中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赢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偏见)。

    处置效应是窄框架的一个例子。在赢利的情况下关闭心理账户会令人心情愉悦,但这种愉悦是你花钱买来的。一个经济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这一点上,那些运用系统2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比新手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    “沉没成本悖论”,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因为关闭这个项目的账户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耻辱。这个情景属于四重模式中(较大可能的确定性损失)的情况:我们需要在必然的损失和不利的风险中作出选择,这样做通常是不明智的。理性的决策者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

    在沉没成本的状态下,高管的动机与公司的目标以及股东的利益都会不一致,这就是代理问题中常见的类型。所以当某位执行总裁因受困于先前的决策影响而不愿避免再造成损失的话,董事会就会将其替换掉。至少新的总裁不会有与原总裁一样的心理账户,在评估当前机会的选择时,他更容易忽视过去投资的沉没成本。

3.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1)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总是与一个人本该更加了解的情感、不祥的预感以及对做错的事或失去的机会念念不忘等情绪,与严厉自责和改正错误的倾向,与‘此事如果没有发生该多好’或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该多好’之类的想法形影相随。当你想象自己正在做某事而不是在想曾经做过的事情时,就会感到强烈的悔意。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

2)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与正常事件相比,人们更容易凭想象搞砸这些反常规事件。

    联想机制包含了正常世界的典型及其规则。反常规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大多数人认为反常态的行为更应后悔,因为他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与他平时的性格不符。

    与常态的对比可引起后悔和责备,但相关的常态是不相同的。带有批判性的观察者会将这两个人的行为与合理行为的传统常态相比较,更可能会指责习惯性地承担这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人,会说他们是自食其果。

    决策制定者容易感到后悔,而痛苦的情绪则对很多的决策制定都有影响。后悔的直觉非常一致,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人们下注并赢了钱会比其不赌但得到同样多的钱更快乐。这种不对称至少对损失来说是强烈的,还可用来解释责备和后悔的原因。

3)    问题的关键在于,默认选择的影响力和默认选择和偏离默认的行动间的区别。你在偏离了默认情况之时,会很容易联想到常态,想知道默认情况是否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如果真会这样,那你的偏离和常态就可能成为自己痛苦的来源。

4)    后悔的风险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偏向于常规的、厌恶风险的选择。如果某位顾客在购物时被提醒,他可能就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这名顾客在选择时就会偏向于常规选项,即更看好品牌。即使是关乎生死的决策都能被预期的评估所影响。

4.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1)    在许多情境中,损失的痛苦是获得的快乐的两倍,例如下赌注、禀赋效应以及对物价变动的反应等。损失厌恶系数在某些情况下会更高。你更容易在生活中比钱更加重要的方面产生损失厌恶,例如健康。

2)    禁忌权衡反对任何增加风险的可能,但这并不是利用健康预算的有效方法。事实上,相较于想要保障孩子安全的愿望,这种抗拒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害怕自己会后悔。

3)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他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监管风险的法律与规章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厌恶。在监管的体制下,预警原则将安全检测的全部目标都放在了可能会做出对他人和环境有害行为的人的身上。预警原则代价高,而且对它作严格解读的话,它是经不起考验的,比如无法通过预警原则考验的创新发明,包括“飞机、抗生素、汽车、氯气处理、心脏手术、及X射线”等。但加强的风险规避却根植于我们强烈且普遍的道德直觉中,它源于系统1。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形成的两难问题,还没有一个简单而又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4)    经济人不应有这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对于人类来说却代价沉重。这些情绪会导致人们做出损害个人财富、政策力度以及社会福利的行为。后悔情绪与道德责任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后悔情绪和道德责任的经济人也许与这样的行为并无关联。

5)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影响了你的选择,是生活中的事实,并且需要在发现以后作出调整。也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对可能会后悔的事心中有数。如果你能够在情况变糟糕时,先仔细考虑自己是否会后悔再作决定,那么你将来的遗憾也就可能会更少一些。

6)    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如果你考虑到了一点点,你可能在事后说,“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后见之明就更会令你很不甘心。人们预见的后悔感觉往往会比实际体验的程度深,因为他们会低估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即“心理免疫系统”。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会后悔,即使你有些后悔,其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

5.    示例—心理账户

1)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不断地提醒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2)    “他一直保留着那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想在关闭心理账户时处于损失状态。

3)    这就是处置效应。“

4)    “我们在那家餐馆里发现了一道极其美味的菜,因为害怕会后悔,所以我们就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5)    “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比较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作祟。”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1.    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s),系统1的替代和强度匹配机制将用金钱来表达对某件事的情感反应强度,使得金钱价值有了很大的不同。抢劫案中单一评估和联合评估的不一致属于判断和抉择中的逆转。你的道德观不一定能支配你的情感反应,并且从内心角度看,在不同情况下大脑中生成的道德直觉都不是一致的。

2.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1)    当选择联合评估时,致使单一评估中产生不同观点判断的特征就会受到克制或认为不相关,这种特征包括第一个例子中走错商店的受害者的悲痛和第二个例子中锚定奖品的心酸。系统1的情绪反应很可能会决定单一评估;而联合评估中出现的对比也常需要更仔细的评估,这其中需要系统2的参与。

2)    理性的经济人当然不易受偏好逆转的影响,因而偏好逆转现象被看成是对理性因素模式以及建立在理性因素模式之上的标准经济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本可以被忽略,但却没有。

3.    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1)    事物和事件在它们各自的情境中进行比较时,会造成对重要事情的选择不一致。你不应该形成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总是不一致的印象,也不应该认为判断完全是混乱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个范畴,因为我们有标准,判断和偏好在同一种类中是一致的,不存在偏好逆转。但当事物从属于不同的种类时,就是不一致的了。

2)    联合评估中关注了单一评估中没有被注意到的一点特征,但其在被发现时,却被认为是有决定性的因素:雇农是人,海豚不是。这点在单一评估中判断时是不相关的。“海豚不是人”这一事实没有引起注意,是因为在脑中被激活的所有事情都具备这一特点。单一评估的窄框架使得海豚有更高的强度得分,通过强度匹配,海豚会得到相应更多的捐款。联合评估改变了事情的表述:这一“人Vs.动物”的特点只有在将两者综合在一起看时才会凸显出来。在联合评估中,人们对雇农表现出偏好,并愿意捐献更多,比保护可爱的动物要捐得多。

4.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1)    公正的管理在不同领域中受可预测的不一致性的影响。只有将两个案例放在一个大框架下时,你才能看出其中的奇怪之处。同种类间的行政处罚系统是具有一致性的,但与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来看,却是不一致的。

2)    理性通常会受到更广泛、更综合的框架的限制,而且联合评估显然比单一评估更广泛。当然,当能控制你所看到的人对你的选择有既定的兴趣时,你应该在联合评估时谨慎些。除了故意的改变外,你可以设想判断时用对比的方法(一定会包括系统2)会比单一评估更稳定,单一评估常会反映出系统1的情绪反应强度。在联合评估中,关于银行的惩罚性赔偿金仍然锚定在损失上,而给烧伤孩子的赔偿金却有所提升,这其中反映出了陪审员对因疏忽而导致孩子受伤的愤怒。

5.    示例—逆转

1)    “我对英国的热量单位没有什么概念,但在看到空调装置的改变后,我对此就有所了解了。联合评估非常重要。”

2)    “你认为这个演讲非常成功,这是因为你将这个演讲和她的其他演讲作了对比。要是和其他人对比的话,她仍然不怎么样。”

3)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4)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1.    经济人的观点和偏好基于现实,尤其是他们选择的对象,都是对这个世界的陈述,而且他们不会受到陈述所用字眼的影响。但是,对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发生在你的联想机制中,逻辑上相同的陈述引发不同的反应,这一事实使得人们无法像经济人那样可靠且有理性。

2.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1)    一个不好的结果如果被架构为不会赢的彩票的成本,比被简单地描述成输掉一个赌注更易被接受。损失能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选择不是基于现实的,因为系统1就不是基于现实的。附加费和折扣在钱数上来看是相等的,但它们在情感上是不等的。

2)    客观的结果在两个框架下完全相同,基于现实的经济人会以相同的方式对这两个结果做出反应(不管框架的限制,只是选择确定的事情或赌一把),但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大脑不会受限于现实。是接近还是逃避是经由文字引起的,而且当获得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会偏向于获得;若损失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又会规避损失。

3)    大脑特定区域的“活跃”(表明氧气需求量增大,即神经活动加强)取决于任务本身。对框架的研究产生了三个主要的发现:

    在受试者的选择和框架相一致时,与情绪激发相联系的大脑区域(大脑扁桃体)会很活跃。如获得或损失产生趋向于确定事件(当该确定事件被构架成获得时)或避免确定事件(当该确定事件被构架成损失时)的动力时我们所预测的那样。因为情绪刺激词的缘故,大脑扁桃体可被快速访问—这点很可疑,很有可能是因为系统1的参与。

    在受试者没有顺从自己的意识时(即他们在已知确定的事是损失时,依然选择确定的事),和矛盾以及自我控制相联系的大脑区域(前扣带)会更活跃。拒绝系统1参与其中,显然会产生矛盾。

    最“理性的”受试者,即那些最不易受框架效应影响的人,大脑额叶区的活动会加强,该区域可将情绪和引导做出决策的理性联系起来。 “理性的”个体不会都显示出强有力的神经冲突。似乎这些理性的受试者都是(经常,或不总是)基于现实做出决策的,少有冲突。他们能够认识到框架有分散注意力的作用,而且可通过采用一个共同的框架,或将“损失”转换成等量的“所得”,可使问题变得简单些。

4)    重新构架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系统2通常很懒惰。除非有明显的理由需要这样做外,否则,大多数人都会被动地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因此很少有机会发现我们的偏好受框架约束而不是现实约束的程度。

3.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1)    在前景理论中,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在这个情况下,框架实验显示:对风险规避或冒险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现实的。在同样客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向会随着不同的制定情况而反转。我们必须适应重要的决策也受系统1影响(而不是掌控)的事实,系统2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道德直觉。

2)    对于同样的问题,受问题框架影响,道德原则往往会生成相互矛盾的回答。你有道德直觉,但这些直觉依赖于任意的参照点,而且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你的道德感觉与框架相联系,与对实际情况的描述相联系,而不是实际情况本身。框架不应该被看成是种掩饰或曲解了潜在偏向的干预。我们的偏向是关于被架构的问题,且我们的道德直觉是关于描述的,而不是关于其实质的。

3)    不是所有的框架都是平等的,而且有些框架显然比其他对相同问题的描述(或思考)的方式要好。两种框架会引起了不同的数学直觉,不同的框架会触发不同的心理账户,且损失的严重性如何要看其指向的账户。对丢钱的规避可得到更合理的决策,产生更好的框架,因为损失已经(即使票丢了)“沉没”了,且沉没成本应该被忽略,已发生的事是不相关的。广泛的框架和包括情况多的账户往往会导致更理性的决策。

4)    器官捐献效应与系统1控制下的框架效应不同,用系统2的懒惰给出很好的解释。若人们已经决定自己想干什么,会勾选这一项;如果他们还没有想好,则要想想是否要勾选这一项。某个重要的决定是受该情况下完全无关紧要的特征的控制的。这些认知错觉的实例确实是不容诋毁的。理性代理模式的信从者和怀疑者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是:

    信从者只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关于选择的构想不能决定对重要问题的偏向。即使在探讨这个重要问题时,他们也不会感兴趣,因此我们的决策常会有不好的结果。

    对此,对理性持怀疑态度的人不会感到惊讶。他们对无关紧要的因素会成为偏向的决定因素比较敏感,我希望读到本书的人能有这种敏感。

4.    示例—框架和现实

1)    “如果他们能对自己会得到多少钱而不是会损失多少钱有个框架的话,就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有心理准备。”

2)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吧,假想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

3)    “对于损失,要在大脑中将其引入‘一般收入’,这样你就会感觉好一点!”

4)    “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以表明不加入他们。如果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表明参与的话,他们的邮件列表就会很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