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天:《把时间当作朋友》p30—p51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2章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不管在哪个领域,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长辈们的建议总是“戒骄戒躁”。虽然把“戒骄”放在前面,但“戒骄”其实是有一定成绩之后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

“戒躁“说了千百年,可我们还是很浮躁。我们总在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有速成的办法就好了——可惜,没有,确实没有。几乎人人都想速成,连上帝都不例外。《圣经》里说上帝仅用6天时间就创造了这个世界,而后就迫不及待地去休息了。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上帝拥有人的基本特征——浮躁,做什么事都想速成。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满足,但人们仍然不会放弃追逐尽可能多的欲望。于是,不劳而获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诸多愿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中最大的欲望。如果达不到不劳而获,少劳多得也可以接受,而且最好是“劳”尽量少,,“获”尽量多,多多益善,从这个角度更进一步地说,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每个人都有这样欲望,差别仅在或者表现上。

这种差别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因为这些人比另外那些人更想要甚至需要马上知道结果。

在各种赌博形式中,老虎机可说是赌鬼们的最爱了。这里说的仅仅是赌鬼,赌王不是玩老虎机的,因为他们在这种纯粹的赌博中得不到乐趣。也不能保证收益。而赌鬼们不同,尽管和赌王一样有着强烈的盈利欲望,但是,赌鬼们意识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需要满足的欲望——马上看到结果。老虎机可以满足这个欲望,而且操作极为简单——拉一下手柄,5秒内就能得到结果。是输是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5秒之内就能得到结果”!

同样,酗酒疯狂无度的、嫖娼乐此不彼的、吸毒罔顾死活的,都是这样“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使然。更要命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人们发展这种天性,并愈演愈烈。电视上的减肥广告告诉你,减肥药都功能神奇,当天见效。报纸上的医疗广告告诉你,无论得了什么病都不要怕,找他一准手到病除。公交上的培训广告告诉你,不管学什么都要速成,因为人生苦短。有一个防身术学习班期期火爆,看看它的名字就能够明白原因——一招制敌!

最善于利用人类这一天性的商业机构也许就是银行了。想住大房子?好!我给你办贷款,慢慢还,不着急,30年之内还清就好。想买新轿车?行!我给你办贷款,慢慢还,不着急,5年之内还清就行。房子有了。车子有了,还想要什么?说出来,没关系。没有钱可以办信用卡,先透支嘛,给你10万信用额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这是一个“享受在先”的时代,并且人人如此。至于最终如何对付那些欠债不还的人,银行可从来不会在广告上提及,也尽量不对外公开。


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一个方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可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举例说明,谁都没有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产。从卵子受精到胎儿出生,大约需要40周,这个阶段无法跨越。聪明也好,力大也罢,一位母亲从怀上孩子到生出孩子,就是需要这么长时间。

除了上面这两个微观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宏观上的原因也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奢望速成——哪怕之前已经“醒悟”过。这个宏观上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现状使然”。

根据达特茅斯学院经济教授布兰奇弗劳尔德调查结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这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从那时起,一个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这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就越是浮躁。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相反,现状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这就是统计学的优势。它可以排除感情因素,用冷冰冰的数字展示现实。如果它展示的现实与我们原本以为的并不相同甚至相反,这一优势就变得更为明显。掌握统计学常识的人,心智力量显然要比那些对此毫无了解的人强大——他们可以理解统计学结论的意义,即便那结论并非亲身经历,而他们也因此离现实更近一些。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不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有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们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

不成熟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的特征很多,但一个通病就是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从某种角度看,在起点上就是在起点上,都相当于从零开始。最初每个人都一无所有,而后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取巧,或换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如何。当然,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了,致使长期以来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

然而“我要”的欲望从来不会削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 ,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恰恰因为无法获得而熊熊燃烧。情况更恶劣的时候,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烧掉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要想跳出去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的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它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

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最坏的情况是,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自己“我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会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3.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大不列颠词料库的统计数据表明,最常与“完美主义者”这个词一并出现的词是”脆弱的“。这不是偶然,这是人们在纪录现实时自然的搭配。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总是脆弱?因为他们总是被现实打击,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因为他们不懂。

做咨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体验:客户的常识越少,要求越高——因为不懂,所以随便提要求。同样,常把事情搞砸的人,对所谓的“做好”全凭想象,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因为从未“做好”过。于是,各式各样的症状就出现了: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纸上谈兵……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因为他们不现实,所以他们脆弱。他们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也因此做不到。有时候,有些人会故意这样做,尽管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是他们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们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们把这个借口说出来的时候真个掷地有声:“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

然而,这可能是装出来 的。人就是这样,装得久了,就装得像了:装得太像、太久,不管事实怎样,自己倒是先信了。而这当然会影响之后的决定和行为。

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好笑的是,即使到了这样的境地,还有不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声称“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例如: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总被称作“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断追求完美是事实,但前提是他不仅有能力,而且坚持不懈。为了拍出《阿凡达》,他在拍完《泰坦尼克号》之后准备了10多年,其间经历非常坎坷。《终结者》系列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好莱坞的当红导演,但当他执导《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严重超支的费用磨光了投资方的耐心,以至他只能采取放弃片酬,只拿版税的方式完成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使他拥有了拍摄《阿凡达》的资本。但是,他并没有仓促上马,而是做足了准备:为了创造完美的3d效果,他耗资1400万美元与日本索尼的研发总部合作发出了他理想中的拍摄设备;为了能完整的把握3d电影,他参与了另外一部3d电影《地心险记》的制作……这一切。最终成就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阿凡达》。

好莱坞的另外一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总被称为“完美主义者”。为了追求《盗梦空间》的完美效果,他准备了10年。为了使自己真正拥有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他在《盗梦空间》之前连续接拍了《蝙蝠侠》系列的《开战时刻》和《黑暗骑士》。然而,即便是诺兰这样的大导演,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影片没有遗憾。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再往大一点说,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现状如此,只能接受。


4.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一起回想一下。上学的时候,每个班里都有爱钻牛角尖的人。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刨根问底”,要把一切都搞清楚才能罢休——并将这种态度当作不可放弃的真理一般对待。正因如此,他们全然无法忍受任何“未知”的存在,所以要“冥思苦想”、“问个不休”,用尽全部精力,以至没有意识到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上全知全晓。

大部分人都有钻牛角尖的习惯,只是程度不同——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中。人们害怕未知,一切的未知、不可知的因素都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感。

未知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假设有一个未知因素x存在,它可能导致a、b两种情况,这时“可能这样、可能那样”的犹豫或许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若有第二个未知因素y,它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即c、d。那么,x和y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有ac、ad、bc、bd这4种情况。如果再有第三个未知因素z,又可能导致e、f两种情况,这时就有8种结果……也就是说,随着未知因素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所引发的结果的数量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飞速增加——这就是未知如此可怕的根源。

在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时,这种压力都能使新手窒息。而已经在那个领域里“浸泡”过一段时间的人,往往早已忘记了曾经面对的恐惧和压力,懒得(抑或不屑)开导新手、帮助新手。其实,更多的时候,一些老手实际上并不是“懒得”或者“不屑”,而是,“没想到竟然连这个也需要解释”。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要挣扎很久才能学会系鞋带,可成年以后却早已忘记它竟然是一件需要挣扎才能学会的事情一样。而另外一些老手是因为“很快就学会”所以没想到“竟然有人连这个都不会”。

例如,自学编程的人可能会在教程编撰者全然没想到的地方卡壳。当google api  的文档编撰者穷尽力气去写一个“想让任何人都看得懂”的文档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有些新手看到以下的代码,就会先被“foo”、“bar”这两个词卡住。这些新手会不由自主地问:它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foo(ˊbarˊ,{

...

,2θθ,null)

事实上,许多“入门读物”之中充斥这两个“怪词”,却几乎从来没有人针对这样的疑问提供充分的解释。

再如,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循环代码块里的起始变量名称是“i”。事实上,谁都不是很确定。据猜测,“i”可能是“index”这个单词的首字母。在循环套的时候,第二层循环的起始变量名称通常是“j”,但这不是某个单词的首字母,只是因为“j”在英文字母中排在“i”之后。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学英语的时候,很多初学者都有过这个疑问:“为什么‘john’这个名字会被翻译成‘约翰’?就算是音译,也差的太远了吧?”

这只是几个常见的例子而已。自学过任何一项技能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牛角尖陷阱几乎无处不在的事实”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而有些时候,即便有了答案,其原因也不见得使我们能够搞懂的。例如,学编程学到流程控制的时候,会知道这样一个知识:除了“顺序”外,只用“分支”和“循环”就能够完成任何流程——初学者大都好奇,这是如何证明的呢?这个结论当然是经过严谨的证明才被广泛接受的。但究竟有多少初学者可以看懂证明过程呢?在这种时候,不是“反对问为什么”,而是“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其次,我们我们要了解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解决的。

对一个人来说,超过100年就可以算“永远”了,所以,第一个未知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第二种未知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学习的难度也在于此。“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内容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第一章,我们会有无数疑问,可这些疑问以当时的知识是无法全部解答的,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用接下来获得的知识解答现在的疑问。这就是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常常吃亏的重要原因——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做人难“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要做一些事情,而为什么做,只有长大之后才会明白。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威逼利诱“让我做了件事——手抄《新华字典》。刚开始抵触,后来习惯,在后来因为认识很多别人不认识的字而洋洋得意。甚至后来在课堂上讲”词频“这个概念时,我还常用”鬯”这个字举例,而它就是那时候我学会的“怪”字之一。抄字典这项任务我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完成。现在想来,当年“学”过的那些怪字异词大部分早就还给《新华字典》了,而期间所获得的好处却享受至今——不拍枯燥,那么枯燥的事情都做过了,还有什么枯燥承受不了?

再强调一次,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致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把它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上面地方、因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人们往往会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从小教育孩子“外在通过内因起作用”完全是“顾头不顾腚”的“屁话”一句。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往往会忽视环境,而把来自环境的影响当做“由衷”的想法。例如,现在很多学生说自己对“商科”感兴趣——相信我,他们真的“由衷”地如此认为。可这确实完全出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吗?很可能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手打开一份报纸,头版里出现的人物大都是政要,这些孩子仅凭直觉就知道自己的前途跟这些完全扯不上关系;接着看第二版,出现的人物大都是娱乐明星,这些孩子同样仅凭直觉就知道自己的前途跟这些基本扯不上关系;再往后看,大都是商界名流——这些孩子终于看到一些对自己来说也许可行的前途……于是,一个想法冒了出来:“我要从商……”

与外界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很多人(应该是绝大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沦为平庸之辈(有例外,但这例外太少,几乎可以忽略)。

尽管天分确实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只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做借口。

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极少数运气好的人除外——有些相对依赖天分和运气的行业更是如此(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电《立春》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几年过去,这个人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的经验积累依然是零,依旧只是空有梦想。还有一个他更可能宁愿视而不见的事实是,那些在他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努力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经验,磨练出了他在“圈外”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有足够的运气,进入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后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许多年来,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梦想毁掉。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没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对现状不满意、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贷,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6.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正确的方法究竟是什么稍后再说,这里先说说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怎么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地话,那么,大多数所谓的“时间管路技巧”实际上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过是花拳绣腿。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简单而又朴素地道理,例如“现实只能接受”

接受现实不容易。有一个例子可供参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这个世界上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有一种数学曲线能够比较好地呈现这种分布情况,它就是正态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分布。大量的实践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大多数随机数量均服从或近服从正态分布,如测量的误差、学生的成绩、人类的身高和体重、产品的质量数据、投资的收益率等。

可以用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正态分布: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放在这个坐标系里,其横轴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量,纵轴表示与横轴所对应的总人数(可以想象为占有资源量相当的人在横轴的一个点子“叠罗汉”),据此勾画出曲线应该非常接近正态分布曲线。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只有极少数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极少数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绝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分布上自然的“不均匀”,看上去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却有很多人拒绝理解和接受它。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不公平”取而代之。历史上有无数次战争、无数次掠夺,但从本质上看,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公平正义”地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是有限的,经济学里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资源稀缺”。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因如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是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

理解这种现象貌似不难,但在清楚地理解之后还能平静地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无法接受这种现象的人到今天还随处可见。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说,其实只剩下一个选择——逃避。和苏格拉底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第欧根尼,在意识到资源稀缺的时候选择了逃避,而他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管愿望。第欧根尼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吗?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了随便找个木桶住下,饿了到垃圾堆里找点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谓“消费”——例如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他曾对专程来拜访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非常不耐烦:“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尽管亚历山大大帝曾允诺,会满足他的一个愿望。

2000多年后,卡尔·马克思选择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即使用幻想。他注意到了资源的“分配不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均”),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吗?没关系。别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物质会极端丰富。到那个时候,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了!”事实上,在马克思去世100多年以后的今天,物质和他作出以上论述时比,已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亚当·斯密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思恩,才算是彻底正式资源的稀缺性,明确经济学的根本目的——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

平静并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第欧根尼到凯恩斯。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想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之后,你会和所有这样做过的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之前提到的“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份天地。

百分之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样。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117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9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897评论 0 2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05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0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35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97评论 2 3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9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1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477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88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25评论 2 25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71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55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0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4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55评论 2 2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