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20 - Neil Postman 《娱乐至死》

枫影夜读 #20 - Neil Postman 《娱乐至死》

近来“短视频人均使用时长”、“短视频用户规模”云云似乎又常见起来,更早之前可能是“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手机用户时长”、“注意力”之流。其所谓“热度”也不过一日之长,现如今能保持在“热榜”超过七日者,已可载入“年度热榜”也。然而即称“年度”,也鲜有被记住一年的。

此类“热点”自然没有讨论之价值,但自互联网发明、普及以来,人类社会适应所谓“信息爆炸”时代也不过数十载。此间有何深远之影响,倒颇可研究。1985 年美国 Neil Postman 所著之《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距今三十六年依然畅销,个中缘由,大约不管书中所提及之“电视”也好,现今互联网之“长视频”、“短视频”,甚或“电子游戏”也罢,多有相通之处。

Neil Postman 生于 1931 年,彼时电视机已逐渐有席卷全球之势,1936 年柏林奥运会就是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的奥运会。但是紧接着二战的爆发让全球的电视行业停滞了 10 年之久,战后才迎来新一波发展。Neil Postman 就在这样的时代长大,但他并不是一个喜欢新科技的人,既不喜欢电视,也不喜欢后来兴起的互联网。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纽约度过,在纽约大学执教超过四十年,写了不少书。其中最有名的作品除了《娱乐至死》外,还有 1992 年出版的《科技奴隶》(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我虽未读过后者,但望标题而生义,已足见作者对科技之负面感慨。

《娱乐至死》首版于 1985 年,正是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一九八四》所预言之下一年。然而世界并没有在外部的奴役下失去自由,反而更像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丽新世界》所书,人们心甘情愿地毁于自己热爱的事物。Postman 在《前言》中表明本书试图论证世界正走向《美丽新世界》而不是《一九八四》。虽然书中以美国社会为例,但在全球化发展之当下,这些例子在多数国家都有借鉴意义。

我挺喜欢书中关于林肯和道格拉斯在市集上辩论的例子。两人分别发言长达 3-4 小时,而观众也兴致勃勃地听了 7 小时,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一个“短视频”多在一分钟以内,即便是 B 站、YouTube 这样所谓“长视频”平台,视频也多在十分钟上下。视频制作者有个金科玉律,称为“八秒原则”、“三十秒原则”之类,大意是一个视频必须在前面极短的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样视频的播放量才会高,“完播率”才会高,才会有更多点赞,更多“流量”。去年 Netflix 播出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也指出了通过算法加强的社交成瘾现象,可以说是当年电视节目在全球普及时的翻版,或称加强版。讽刺的是,Netflix 自己也在收集“观众”的行为数据,试图利用所谓的“大数据”帮助制作组制作出更受欢迎的节目,这大抵也是好莱坞制作爆米花大片的加强版吧。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社会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文化变革。第一次是从口头文化进入书写文化,关于那时候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读一读柏拉图。第二次是印刷机的出现,我们可以读约翰·洛克(John Locke)。第三次则是电子革命,或电视机之普及,我们可以读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每次变革我们总会获得一些东西,又失去一些东西。但是总得来说,印刷机的出现利大于弊。

我个人喜欢阅读多于看影片,所以作者在书中关于“铅字文化”的优点我十分认同。但作为在电视机中长大的一代,经历过互联网诞生到繁荣的一代,我也认可电视机与互联网所带来的更多样的体验以及更快的讯息流通。作者认为电视机不是“铅字文化”的传承,而是“电报”与“摄影术”的传承,它不是要禁止阅读,而是要取代阅读。这番理论与现今所谓之“内卷”颇有相似之处。每个人每天只有 24 小时,如果把时间用在 A 服务就无法用在 B 服务,所以一直有一个论调称互联网公司制作这些服务是在“抢用户注意力”。而且随着手机性能的越来越强大,“画中画”(Picture in Picture)功能已经可以让人们在观看一个视频的同时进行其他的操作。我想诸位读者可能都见过这样的场景:躺在沙发上开着电视机,手里的屏幕一边划一边还有个视频在播放。

18 世纪科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曾说:“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我不知道近来所谓“躺平”是否也有相似意味,当一个人同时接收这许多影像、听觉的巨量信息刺激的时候,是否已放弃了思考,成为一个等待喂养的躯壳呢?从来也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的声音可以瞬间被全世界的人听到。也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这些声音可以瞬间被海量的信息所掩埋。

Neil Postman显然不喜欢这样的时代,他为此表示担忧。他认为自从“电报”发明以来,所谓“新闻”就不再是跟本地人息息相关的事情,而是远在大洋彼岸女王的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异闻”我们现在叫做“八卦”。而这样的“八卦”并不能给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带来任何价值。作者在书中称之为“信息-行动比”,有点像近来流行之所谓“信噪比”。作者虽在书中多次强调他并不极端,亦不全盘否定“电视娱乐时代”之滥觞,但纵观全书也未见作者提及信息时代之好处,所以我以为作者还是偏否定的态度居多。

作为一个身处互联网时代之人,信息的环境和科技的脚步并不为我左右,但工具使用之目的可以为我控制。朋友曾问我“你说你不喜欢抖音但是又经常看 B 站,这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当时回答的是:“B 站的视频是我自主选择的,抖音的视频则是被动喂养的。”事实上 B 站的视频真的是我主动选择的吗?跟选择读什么书比起来还是差得远了,这主要是由两个行动所付出的代价差异造成的,读书代价显然大于读一篇长文,长文大于长视频,长视频又大于短视频。

这让我想起 Google Reader 宣布关闭之时,网上曾有过关于“主动筛选信息的 RSS 订阅”和“被动等待喂养的推荐信息”之争。关于二者区别之讨论我想本书中援引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一书中所云颇为中肯:

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如何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躺在沙发里等待被动喂养固然付出了最少的代价,却也少了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提到,读书时你需要长时间保持不动,需要时刻注意文字的形状从中读懂文字所表述之意义,需要区分文字的语气、情感、逻辑,并进行判断,还需要接收一个抽象的世界。这一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它所带来的想象力的释放是无与伦比的。我是书中所云喜欢铅字文化的人,一部我感兴趣的作品如果既有影像又有小说,我会尽量先读小说。这对于欣赏故事类作品来说,好处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是我的最喜欢的金庸的女性角色。但是《神雕侠侣》这许多个电视剧版本却没有哪一位女演员能符合我心目中小龙女的形象。我非常庆幸我先读了小说,不然可能就像我最近读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一样,脑袋里都是电视剧中演员的形象了(好在读多了几篇后我慢慢可以在脑中建立自己的福尔摩斯的形象了)。

总而言之,正因着铅字阅读的诸多想象空间以及长时间保持不动的训练,我们不仅读到了作品本身,更在阅读过程中训练了自己。我以为此番训练是十分有趣的,在想象空间中徜徉之乐趣丝毫不亚于影像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刺激。诚如前文所述,在阅读的想象空间里,其美好程度相比已经成型的影像作品而言是全方面超越的。

可以看到,在本文中我甚至没有提及劣质影像作品,没有以缺失上下文的电视节目为例,没有提及因时长受限而绝无可能做出深刻表达的娱乐视频为例。我是喜欢影像作品中的佳作的,而电影、电视剧和现在的网络视频作为娱乐功能也是极好的。我不认为电视、互联网之类新科技的出现会在当下将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不过我既不是人类学家也不是预言家,未来会怎样更无人能说清楚。

我想起近来所阅读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第一册《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中关于苏美文明的例子。苏美文明诞生于“新月沃地”,大约公元前 4500 年苏美人在此建立了强大的灌溉系统,凭空创造了一个不太受自然气候影响的繁荣文明。但彼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农地需要休耕的原理,随着灌溉与耕耘的多年发展,土地肥力逐步下降,而土地越是贫瘠人们于是勤奋耕耘,终于导致文明之消亡。在历史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例子比比皆是。2021 年,科技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自工业革命以降,人类社会也确实在科技的造福下解决了多项重大问题,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关气候变暖,环境保护云云且不论,至少人类社会已经多年不关注精神文化层面之衰减了,仿佛万能之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终于科技也十分高效地在“娱乐时代”发光发热了。

只是啊,我们需要娱乐,也应该娱乐,但我们不能只有娱乐。

21.09.02/下午
于午后的光影摇曳之间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娱乐至死
  • 原作名: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 译者: 章艳
  • 作者: Neil Postman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年: 2015-5
  • ASIN: B06XFR194H
  • 版本: Kindle版

相关链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是一个信息空前庞大的时代,每天一起床,各式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打开手机,一天的行程都被各种各样当然商...
    徒手扒洋葱阅读 381评论 0 1
  •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
    恒简abc阅读 907评论 0 0
  • 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中,预言人们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受制的文化;而赫胥黎在他的小说《美...
    书影斑斓的简书阅读 2,833评论 0 1
  •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他不是那种为了看时间才看钟表的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看时钟看的是分秒,然而分秒在自然界有真实...
    BigHeart阅读 615评论 0 3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5,98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