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晨读感悟】高效人士的习惯你也可以有(二)

感谢阅读^O^

1

双赢思维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

双赢就是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人普遍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但大多数人都在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问题,非常娇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不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2

知己解彼

我们总是渴望别人去了解自己。渴望被认同。事实上我们应该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知彼解己,双向沟通。所谓双向沟通,就是在倾听之后,还要反馈,在反馈的过程中,这4个毛病不要犯:

001 价值判断:不顾事实,完全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

首先当你想要评判他人的时候,没必要非得用那种指手画脚的评价式表述,不妨试着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

原因在于,前者是对他人居高临下的评断,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越界,而后者只是对自己自身感受的表达。

002 追根究底:窥探别人的隐私

聊天的时候涉及隐私是不礼貌的,但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你比较亲近的,或者你想跟对方热络起来的。

既然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涉及到私生活,而涉及隐私又容易招人反感,那么这类问题究竟该如何聊呢?

其实很多时候稍微换个说法说法,就不会给人歧视人误解了,比如我们想知道别人有没有小孩,有的人会这样问。

你有孩子吗?

打算什么时候生呢?

孩子多大啦?

这种单方面索取信息的问法,给人的感觉会很不舒服,会觉得像是在接受拷问,可以改成分享态度,比如问,

你喜欢小孩儿吗?

这年头当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容易。

这类问题比较不会伤人,因为喜不喜欢和容不容易只是表达态度,聊起来没有压力。

003 好为人师:凭自己的经验唐突地给出忠告。

没有人天生是为教导别人而存在,更没有人天生是为了被教导而存在。每个人的认识都有长有短、有对有错,不是每个短处都需要补足,也不是每个错误都需要改正。

所以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教导别人、甚至是教训别人显然是不对的。

004 想当然:按自己的动机去揣测别人的目的。

很多人更注重展示自己,但同时却忽视了交流时最重要的过程——倾听。

想当然地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急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如果你能耐心地细心聆听别人在说什么,你就会很容易了解对方心中的潜在意味,这时表明自己的意思,就显得更游刃有余。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