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摆脱贫穷最有效的手段

一周知识点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是于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共分8项。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CCT),是指过对贫困群体提供带有一定附加条件的现金补贴,这种支持提供的前提是接受补贴的家庭必须将扶助资金用于子女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或其他社会服务。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多维减贫方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覆盖了其他发展项目覆盖不到的最弱势群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的供需之争

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成长的最重要阶段之一,而华夏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中国人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信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多数中国小孩从小就接受大量的教育,除了公共教育之外,更有丰富的课外教育、私人教育。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长期存在激烈的争锋,有不少人对于教育的作用持保留的态度,这一切的起因在于教育的供需之争。在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重视教育的作用,而他们也大多数来自穷人阶级,这又是为什么呢?

2000年,世界各国于联合国设立8个千年发展的目标,当时预计这些目标可以在2015年之前实现。其中第二、第三个目标分别是,“确保到2015年世界各地的儿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够完成小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以及“到2005年,争取消除初中等级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并在2015年之前消除各级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现实中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已经解决了这两个目标。在印度,目前95%的儿童可以在距家不到半英里的学校上学。几个非洲国家(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和加纳)已开始提供免费的初级教育,大批孩子进入学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在1999—2006年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小学入学率由54%上升至70%,在东亚及南亚则由75%上升至88%。全球学龄儿童的辍学人数由1999年的1.03亿减少到了2006年的7 300万。即使是那些极为贫穷的人(每天生活不足99美分的人),其子女入学率目前也在80%以上。似乎全世界的政府都认可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大范围的提供基础的公共教育,而穷人家庭也都进入了公共教育体系。但与此同时对于公共教育政策的讨论,却愈发激烈。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政策就如同其他政府援助项目一般,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每个人基本同意,受教育总比不受教育要好),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干预。他们主要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政府应该积极干涉教育的乐观主义者,另一派是反对政府干预由市场放任自由教育政策的悲观主义者。

长久以来,大多数政策制定者一直认为,教育其实很简单:我们要先将孩子们带进教室,最好由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师任教,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这类人强调“供应学校教育”,我们将他们称为“供应达人”。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是错误的,即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并制定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用以规划教育的发展。事实上,大多数“供应达人”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他们强调政府只需要提供基本的条件就足够。

前文中,我们提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中两个关于教育的景愿,就很好的诠释了“供应达人”的想法。该学派努力地推动政府大规模的供应教育资源,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公共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该学派最大的问题在于,并未说明孩子上学以后该学什么。虽然让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学是教育的起点,但是由于学不到任何东西,那么上学便没有任何意义。以前文中提到的联合国发展目标为例,在后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针对这些国家的教育质量的的汇总报告中,将提升教育质量列在了第六位。换句话说虽然这些国家都大面积的将适龄儿童纳入进公共教育体系,但是这些孩子并未学到任何高质量的教育。

在持政府只需要提供大量教育资源的“供应达人”这一派学者的对立面,是相信对于教育的需求主导市场,而不是一味供应教育资源的“需求达人”。在他们看来,教育质量之所以低下,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对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觉得教育真正的好处(即经济学家所谓的“教育回报”)并不多。当教育回报足够高时,根本无须政府的推动,入学率自然会提高。人们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专门的私立学校,如果私立学校学费太贵的话,他们就会要求当地政府建立学校。简单来说,这一派认为政府不需要主动供应教育资源,而只需要响应市场需求即可。

为理解“需求达人”的想法,我们以发生在印度的离岸呼叫中心举例。在欧洲及美国,人们常常指责这种呼叫中心减少了当地的工作机会,但它却大大增加了印度年轻女性的就业机会,从而成为印度一次小规模社会革命的一部分。200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伯特·延森与印度的呼叫中心合作,他们随机选择了印度北部很少有人去招聘的3个落后城邦中的几个村庄,在那里组织针对年轻女性的招聘会,结果他们改变了村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其他一些未实施只针对女性招聘而随机选择的村庄,这些村庄业务流程外包中心的年轻女性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这部分地区原本可能是印度歧视女性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但在招聘工作启动三年之后,招聘点所在村庄中5~11岁女孩入学的概率提高了5%。这些女孩的体重也有所增加,这表明家长们将他们照顾得很周到:他们发现,让女孩受教育同样会带来经济价值,因此乐于投资。

由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相较于“供应达人”所提倡的政府大规模无差别的供应教育资源,“需求达人”更强调应该创造教育需求。例子中印度的村庄长期存在歧视女性的落后习俗,但是由于工作机会强制只授予女性,因此一个家庭的父母看到对女孩的教育投资未来会得到明确的回报,当这一需求被创造出来之后,针对女性的教育,培训以及一系列其他的政策就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因此无需政府干预,社会和市场会自动匹配出对应的资源,以供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在教育领域,不论是“供应达人”还是“需求达人”的理论均有其一定的正确性,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倘若不能精准和大规模的制造在市场中的教育需求,那么先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

上学重要还是学到什么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由于教育领域存在供需之争,而现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供应教育资源,并未真正的解决上学后的学习质量的问题,因此很多穷人阶级的父母并不相信教育的作用。比起让孩子去上毫无意义的公共教育,让孩子早早地去工作赚钱,为家庭带来经济收益是这些穷人阶级父母的普遍思维。而发生在1994年的一次教育测试,更是为他们的想法提供了证据。

布拉翰是全球最大关注教育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之一,成立于1994年,其创立者为化学工程师马达夫·查万。该组织成立之初,查万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援助下,在印度的600个地区建立了志愿者小组。这些小组在每个地区都随机选择了几个村庄,对每个村庄的1000多名儿童进行了测试——参加测试儿童总数为70万——并总结出了一份成绩单。7~14岁年龄组中接近35%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段落(一年级水平),而几乎60%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二年级水平)。只有30%的孩子会做二年级的数学题(基本除法)。这些数字令人十分震惊——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小男孩和小女孩们在自家的摊位或商店里帮忙,总是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做一些更复杂的计算。难道学校让孩子们变得不会学习了?

而更令人遗憾的是,印度并非个案,在巴基斯坦、肯尼亚,以及其他几个国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在肯尼亚,效仿布拉翰的尤维佐调查发现,27%的5年级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英文段落,23%的孩子读不懂斯瓦希里语(小学的两种教学语言),还有30%的孩子不会做基本除法。在巴基斯坦,80%的三年级孩子读不懂一年级的课文。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那甘纳吉村,有一位40岁的寡妇珊塔玛,她是6个孩子的母亲。珊塔玛的丈夫4年前死于急性阑尾炎,她没有保险,家里也拿不到任何抚恤金。三个年长一点儿的孩子都上了学,至少上到了八年级,但另外两个小一点儿的孩子(一个10岁男孩和一个14岁女孩)都辍学了,女孩在邻居家地里干活儿。一般的直觉会认为,由于父亲的去世,孩子们被迫辍学,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便开始干活儿挣钱。

然而,事实却不全是如同我们的直觉一样。丈夫去世后,珊塔玛便将家里的地租了出去,自己开始干临时工,挣的钱足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需求。珊塔玛的确让女儿去田里干活儿,但那是在她辍学之后,因为珊塔玛不想让她待在家里没事儿干。其余的孩子都在学校上学——在三个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中,最大的女儿22岁,已经结婚了。大儿子在最近的城镇雅吉尔上大学,将来准备成为一名老师。两个小一点儿的孩子之所以辍学,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想去上学。村庄附近有几所学校,包括一所公立学校和几所私立学校。那两个孩子原本上的是公立学校,但他们经常逃学,最终母亲放弃了让他们上学的打算。在我们采访期间,那个10岁男孩一直和他的母亲在一起,嘟囔着上学没意思。

由此可见,他们不是上不起学。在大多数国家,上学是免费的,至少上小学是如此。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有学可上。然而,在全球所开展的各种调查显示,儿童辍学率在14%~50%之间。辍学往往并不是由于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有时可能是健康原因所引起的,比如在肯尼亚,孩子们会因接受抗蛔虫治疗而耽误几天课。尽管如此,辍学情况还能反映出孩子们并不想上学,而且他们的父母似乎也无力或不愿让他们去上学。

孩子由于在学校学不到感兴趣的知识,导致对于学习失去兴趣,而孩子的父母缺乏对于上学这件事的坚持,他们不论是出于自身的认知还是家庭的条件,穷人家庭似乎更愿意让孩子去工作赚钱,而非坚持让孩子读书,自此穷人家庭形成了一个对于教育的恶性循环,孩子在失去教育的机会,减少了未来的收入,他的后代同样失去了教育的可能性,这个恶性循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

教育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在了解学者对于教育的研究以及穷人家庭真实的教育问题之后,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那么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明教育并没有我们自以为是的那般重要,是不是穷人家庭对于教育的选择未必有我们理解的那样错误。这里我们不得不表示,教育可能是穷人家庭唯一跨越目前阶级的唯一渠道

圣地亚哥·莱维是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94—2000年期间任墨西哥财政部副部长,主要任务就是改革错综复杂的福利体系。莱维认为,如果将福利金与人力资本投入(健康与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人,那么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来看,今天花掉的钱都将有助于消除贫穷。这一想法激发了一种新的名为“进步”的教育计划的产生,这是一个“有附带条件的”转让计划,也是第一个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定期上学,而且这个家庭得采取预防性保健措施。如果孩子上了中学,或者女孩也上了学,那么家长就会得到更多的钱。为了使该计划合法化,这笔钱被当作一种“补偿”支付给一些家庭,补偿他们因让孩子上学而非工作所损失的工资。

那么这项教育计划的的效果如何?事后的结论来看是非常显著的。首先,1-3岁儿童生长迟缓的比例从44%下降至28%,每个家庭的卡路里摄入量平均提升7.1%,0-2岁儿童和3-5岁儿童患病率分别下降19%和22%,2-4岁儿童患贫血的可能性下降19%,对于那些营养状况改善的孩子来说,未来收入可增加2.9%。其次,所有儿童上小学的比例是93%,女童男童上中学的比例分别是67%和73%,但是一共只有58%的中学生顺利毕业。最后,在现金转移方面,1998-1999年,每个符合条件家庭获得的援助平均为每个月238比索,相当于该群体20%的家庭消费支出。贫困差距 (Poverty Gap) 减少30%。在贫困人口识别方面,不同的研究发现“前进”项目有65%~80%的受益人是位于全国收入分布的后40%。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可以有效地的解决国家的贫困问题,通过国家设立的教育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有助于贫穷家庭的脱贫。而且通过教育能够最精准地识别出那些真正贫穷的群体,因此有一点变得格外重要。如果一个家庭的的收入对是否进行教育投资很关键,那么有钱人家的孩子即使无任何天赋,也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穷人家的孩子则有可能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除非我们的社会能够完全消除收入差距,否则政府对于公共教育的干预就是必要的,这种干预可以使更多穷人的孩子获得教育机会,从此在未来的生活中消除贫困,使得这些孩子能够跨越自己所处的阶级。

我们应当如何建立教育体系?

既然教育如此的重要,甚至可以算是穷人群体唯一跨越自身阶级的机会,那么不论是个人或者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如何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大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似乎进入了一种双重教育体系。这体系一方面是为富人的孩子设置的,他们会在昂贵的私立学校里接受最高标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穷人孩子设立的免费公共教育体系。社会虽然无意去创造这样的体系,但出于社会的财富资源以及教育理念的种种原因,我们看到这样的体系越发变得清晰。我们相信倘若这样的教育体系现状长期维持下去,将更一步加深阶级的分化,从而使得穷人的孩子更穷,富人的孩子更富。

因此我们强烈地提倡政府干预教育领域,建立普遍大范围的教育供给,并努力在某些领域创造教育需求,这样能有效地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促进配套的私人教育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提倡消除教育领域内的偏见,不论是这种偏见来自于家庭或者是学校。

在很多穷人家庭之中,由于存在多个孩子但是家庭只能负担得起少数几个甚至一个孩子的教育支出,这催生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同胞竞争,一项研究发现智力测验得分高的孩子,更有可能被学校录取,但当他们的兄弟姐妹得分高时,他们入学的概率就会降低。类似这样的对于家庭背景的偏见也存在于学校之中,教师会因为学生所处的阶层而给予底层学生更低的分数。这样的偏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教师不相信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分数时候,那么孩子自己或许也不会尝试努力学习:教师忽视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也不再对孩子的教育感兴趣。

因此只有当更大范围的普及免费的公共教育,更充足的供应公共教育资源,才能更有效的的控制上述问题的影响力。在印度尼西亚1973年第一个石油繁荣时期之后,时任该国总统的苏哈托将军决定大规模修建学校。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刺激供应计划:学校的建立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则,即优先考虑失学儿童人数最多的地区,事后总统特别基金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后为了评估该计划,社会学者伊斯特利找到了一些成年人(可以受益于新建学校的年轻人)和更年长的一代人(他们的年龄已使他们错失到这些学校上学的机会),并对二者的收入进行了比较。伊斯特利发现,相对于年长的一代,在建立了更多学校的地区,年轻人的收入要高得多。通过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伊斯特利总结出,因新学校的建立而每多接受一年小学教育的人,其收入将提高约8%。这一针对教育回报的估算,与美国的普遍情况十分类似。

尾声

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使我们坚定地认为,提倡政府大规模的供应公共免费的教育资源,是真正有效帮助穷人脱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积极地介入教育内容的规划,在努力解决先上学的问题后,更应该关注学什么的问题。我们反对宽泛的“素质教育”,提倡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当政府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市场时候,那对应的教育需求则被带动,而非简单宽泛的“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之中,我们提倡消灭由于家庭背景或其他因素带来的教育歧视,每一个孩子都应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我们相信一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决定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愿读这篇文章的你,更加的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